茶叶文化。

 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神陆羽的故事


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自称桑苎翁,羽嗜茶,始创煎茶法,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陶为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民间尊之为茶圣。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於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学得了识字,也学会了烹茶事物。陆羽虽然容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陆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陆羽在寺中受了不少苦,後来不堪忍受,便逃离而去。曾经当过戏子,多扮丑角,显示了他幽默机智的才能。十三岁的时候,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不但赠他诗书,还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十九岁时学成下山,常与好友—诗人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相交甚笃。

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常寺太祝但是陆羽不爱做官,根本不去。他曾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垒,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是陆羽悼念师父智积禅师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自况.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嗜茶如命,二十一岁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离开竟陵,游历天下,遍嚐各地的名水和名茶,常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一心扑在研究茶上.上元初,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着作。他积多年经验,终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专着《茶经》。全书三卷十篇:(一)茶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茶之具—记采茶的工具;(三)茶之造—记采茶的季节,时刻,晴雨等;(四)茶之器—记茶的加工及其用具;(五)茶之煮—记煮茶的方法;(六)茶之饮—记饮茶的方法;(七)茶之事—记历史方面嗜茶的人事;(八)茶之出—记茶的出产地区;(九)茶之略—略述从造具始到饮茶止;(十)茶之图。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此书成了开茶书先河,以後的百馀种茶书皆源於此。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叶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亦曾隐居在今日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多年,在他的隐居处筑有山舍—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并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论为“天下第十四泉”—陆羽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仍保持完好。陆羽在此以自凿泉井,烹自种之茶而自得其乐。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一诗中,盛赞陆羽的清雅高洁。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死後不久,便被人们奉为茶圣,茶神。在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有一处着名的井泉人称“文学泉”,泉後有一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背後题“品茶真迹”。碑亭後面有座小庙,是“茶圣”陆羽庙,石壁嵌线刻有陆羽小像,正在端坐品茗,极有风致。在当时,陆羽像大多为陶瓷制品,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

《因话录》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之家,陶其像置於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敬不利,辄灌注之。

《唐书》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大唐传载》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於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於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茶神”陆羽与瓷偶人陆鸿渐


陆羽生时被人誉为“茶仙”,死后被奉祀为“茶神”。可是“茶神”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观念色彩的神灵偶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在世人心目中认为,陆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冥冥宇宙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职司,能对人间的茶茗物质世界施加神灵的影响。

所以,人们在默默地祈求“茶神”保佑,茶叶生产能年年丰收,这正如有联语所云“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下联)——这两句话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们有祭祀陆羽的习俗,祈祷“茶神”保佑茶园“旗”肥“枪”嫩,茶茗丰收,崇信神灵的情景。

而开茶社茶馆的店主则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位陆茶神似乎也给一些生产茶陶器具的作坊带来了好运。

据唐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及有关陆羽轶闻)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辙灌注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唐代河南府巩县地方一些制陶作坊,为了能多销售茶器具,专门烧制了一个瓷偶人,名曰:陆鸿渐(陆羽),买数十件茶具的顾客方赠一鸿渐。在市井开店铺售茶者,将这位难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炉厨上供奉祈福,可是每当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时,店主就将心里的怨气,迁怒于鸿渐,往瓷偶(“茶神”)头上浇筑沸汤。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着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茶圣“陆羽”的生平事迹


有关陆羽的史料,如纷披的散丝,散落于正史、野史、笔记……在爬梳这些吉光片羽的过程中,陆羽犹如一个耀眼夺目的光点,不断地向外辐射着灼灼光芒,将他的朋友圈照得通透朗彻,一张张被历史尘埃所遮蔽的面孔在酬赠陆羽的诗文中一点点鲜活起来,宛在眼前。与陆羽相识的友人,可谓三教九流,不一而足,其中就有“三卿”。不过,这“三卿”可不是官职的三卿,而是三个名字里有带“卿”字的人,而且他们恰恰也都是官员——颜真卿、刘长卿和李季卿。颜真卿,就是邀陆羽加盟参编《韵海镜源》的湖州刺史;李季卿,就是宣慰江南时召陆羽煮茶的御史大夫,陆羽神辨扬子南零水的功夫让他惊愕不已;刘长卿,则是中唐著名的诗人。他以五言诗著称,自称“五言长城”。他和陆羽之间的交往远没有前述“二卿”那般有着生动有趣的旧闻,整部诗集中也仅有一首赠别陆羽的诗,可谓凤毛麟角。尽管独一无二,却是言短情长,从淡朴的文字里还是能品读出几许雅人深致的诗友情谊。

29岁的陆羽,结束了此前廿余载的飘泊生活,在湖州苕溪之滨结庐,闭关读书,潜心著述。山温水软的江南,给了他潮涌般席卷而来的灵感,灵感注于笔端,使《茶经》这部世界茶学开山之作初现雏形。但是,锦山秀水之下却潜伏着动荡不安的暗流,安史之乱的阴霾依然阴魂不散地萦回在大唐的天空,而且上苍对黎民百姓似乎也没有半点怜悯之心,连年降灾于浙东,加之当局为应付数额庞大的军饷,非但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官逼民反,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八月,台州胥吏袁晁不忍已经不堪重负的民众再因征赋不力而受鞭笞,干脆破罐子破摔,学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了!他率领的起义军所向披靡,一下子就“秒杀”了江、浙、赣的十余个州县,声势浩大,一路拥众20多万人,令“中央政府”大为震惊。

眼下,兵荒马乱。身为隐逸之士,陆羽固然可以反关柴门。不问世事、不论是非。但农民起义军杀到湖州时,县人朱泚、沈皓等一批亡命之徒也趁机打砸烧抢,闹翻了天。本想静下心来继续闭门著书的陆羽,眼见当下局势大乱,火烧眉毛,湖州恐怕是不宜久留了。无奈的他只好又匆匆背起行囊,打算到丹阳延陵的茅山去避避。时任长州(今苏州)县尉的刘长卿,得知陆羽要去茅山避乱,便作诗相送,并寄给在延陵当县令的好友李挚,嘱托他好生接待陆羽,帮忙打点安排。诗云: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姓名,无名亦是闲。

——《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经历罹乱后的延陵,昔日繁花似锦的韶景早已淹没在滋长蔓生的衰草中,而隔绝尘寰的茅山却安之若素,其道畅通无阻。遥想当年淮南王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腾蹑烟霞,彩云捧足,一去不返。你去茅山,怕是也会像他这样羽化登仙吧。可叹世事反复无常,你也漂泊不定。你本出生于复州竟陵,好不容易刚刚在一处稳定下来,如今又要在异乡另择新居。不过,我还挺羡慕你的。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却处处逃名遁世,无名无利,如闲云野鹤般的逍遥自在。

这首五律的语言平淡晓畅,所寄寓的情感却含蓄曲折。他在诗中至少表达了四种的感情:感慨、惜别、欣羡和钦佩。首联仅一个“衰”字就有两层含义:衰草连天,是延陵罹难安史之乱后的衰景,满目萧条,联想到自身亦是屡遭贬谪离乱,居无定所,不禁心生感慨;同时,衰草亦是离恨的代名词,更行更远还生,依依惜别。接着,作者化用汉代淮南王刘安登遐的典故,借喻陆羽入茅山隐居。颈联有两个地名:彭泽县和穆陵关。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既可喻延陵令李挚,亦可喻陆羽如陶令归隐;穆陵关,战国时为楚国腹地,陆羽为复州竟陵人,属古楚地,故以穆陵关喻陆羽;尾联则是作者对陆羽超然尘外、不争名逐利之高风亮节的赞许,也流露出了他对陆羽闲散放任生活的艳羡。闲友如斯一首四十言的诗,包含了如此丰富且深长的意味。因而,辛文房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说他“清才冠世”,并在《唐才子传》中称赞他的诗:“诗调雅畅,甚能炼饰……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

但是,羡慕归羡慕,“逃姓名”刘长卿至多只做到了“逃姓”不逃名。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载,他“每题诗不言姓。但书‘长卿’,以天下无不知其名者云”。而且,他还很在意自己在唐代诗坛排行榜上的排名,他曾说:“今人称前有沈(俭期)、宋(之问)、王(无竞)、杜(审言),后有钱(起)、郎(士元)、刘(长卿)、李(嘉佑),李嘉佑、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可见。“逃姓名”说来容易做来难。

瑕不掩瑜,虽有那么点劣根性,但他诗做得好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品格也很了得。他鄙视浮俗、刚正不阿、多忤权门。这一点上。他的性格和颜真卿非常相似,都是不畏权势、清正廉洁。但这不意味着他整天板着一张脸,不苟言笑,据记载,他和“才女+美女”的道士李季兰之间还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李季兰在湖州开元寺与诸贤交游时,同刘长卿用诗侃起“荤段子”来。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阴重(疝气,有小腹坠痛、牵引睾丸及睾丸偏大等症状)之疾,就随口冒出陶渊明《饮酒》中的一句调侃道:“山(疝)气日夕佳”。刘长卿听了并不生气,会心一笑,也用陶诗来回她:“众(重)鸟欣有托”(《读山海经》)。话音刚落,举坐都笑岔了气,都说这两句对得恰到好处。这二人玩笑开得相当有水平,把不雅卑俗变成了雅俗共赏,让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在故纸堆中读到这则故事时,在哑然失笑的那一瞬,感到亲切无比,就像今天我们听明星八卦新闻一样。

他结交陆羽、李季兰等湖州名士,既然有诗文往来,那么相聚一起品茶,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只不过关于他们的轶事鲜见于记载,年湮代远了。当然,刘长卿本身也爱茶,翻查他的诗集,有一首他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惠福寺参加茶会的诗,深得茶禅一味之三昧: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得西字》

若非刘长卿深入体察静参茶之道,焉能借参加茶会之机缘以茶悟禅呢?由此看来,刘长卿对茶是情有所钟的,以至于今人在做广告时都把他和菜肴扯上关系。某报刊登了这么一则私房莱广告。菜名叫“长卿银针虾”,以他被贬睦州(今浙江建德)之事来附会,发挥名人效应。文中说他有“三好”:好茶、好酒、好美食。并且常在门前的碧溪里钓虾,然后把虾下锅油煎,并加入睦州茶作佐料。假若刘长卿活到今天,看到这则广告,说不定会拿着报纸向商家讨取冠名费。文/左如,原题为:闲友如斯

陆羽《茶经》解读之7


原文:棨(1),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注(1)棨:音启,锥子。

解读:棨,又叫锥刀。柄用硬木制成,用来给饼茶中心穿孔。

原文:朴,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1)茶也。

注(1)解:搬运之意。

解读:朴,又叫鞭。用竹制成,用来把饼茶穿成串,以便搬运。

原文:焙(1),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注(1)焙:烘干,指烘焙饼茶的地沟。

解读:焙茶,在地上挖地沟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沟上两边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原文:贯(1),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注(1)贯:穿茶的圆竹条。

解读:贯(圆竹条),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饼茶烘焙。

原文:棚,一曰栈,以木构(1)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置下棚;全干,升上棚。

注(1)构:架。

解读: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层高一尺,用来焙茶。晾至半干的饼茶,放在下层,至近全干,移到上层。

原文: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山峡川纫(1)穀皮(2)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下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下穿。穿,旧作钗钏(3)之钏字,或作贯穿。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注(1)纫:搓绳。

(2)穀皮:楮树皮。

(3)钗钏:妇女头上的饰物。

解读:穿(贯穿饼茶的篾绳),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楮树(通称构树)皮做成。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五两(唐代实行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这个“穿”字,过去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穿。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用“穿”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

原文:育(1),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2)火,令熅熅(3)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1)育:藏存保养茶的器具。

(2)煻煨:音唐偎(tángwēi),热火灰。

(3)熅熅然:缓和的火,温温热。

解读:育,用木制成框架,用竹篾编成,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其中掩起一扇门。中间放一火盆,盛有炭火灰,保持温热。江南梅雨季节时,烧明火除湿。

中国茶道中的禅语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陆羽《茶经》解读之3


原文:凡艺(1)而不实(2),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3)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4)者上,牙(5)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6)疾。

注(1)艺:指种植。

(2)实:指种子。

(3)园者:人工栽培者。

(4)笋者:指像笋一样肥壮的茶芽。

(5)牙者:指像犬牙一样,瘦小的茶芽。

(6)瘕:音假(jiǎ),腹中肿块。

解读:种茶不用种子而是移栽茶苗的,通常长得不太茂盛。种茶的方法像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野生的好,园圃栽培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下生长的茶树,刚长出的茶叶带微紫色的为好,叶子长大呈绿色则差些;茶芽肥壮似笋者其芽叶为好,对夹叶中的芽细小如牙,这种芽叶较次;叶缘向叶背卷曲的嫩叶为好,完全展平的近成熟叶子较次。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为这种茶的性质凝滞,喝了易腹胀。

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陆羽,中国茶史中的传奇人物》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