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的茶叶】

普洱茶历史的珍贵文献

1、下关沱茶广告

云南永昌祥,创立于大理喜洲,是滇西最大茶商,供给西藏的沱茶多是他家卖的,后并入下关沱茶厂。

2、香港茶庄广告

香港茶庄广告信笺,上面写普洱的广告是家藏远年。

3、雷永丰茶号广告

4、同庆号内票

普洱茶的名气来自六大茶山。清末民初,易武是六大茶山的核心区,涌现了众多名满天下的茶庄茶号,很多百年前的老茶至今还留了下来,只是价格高得可怕。而这些茶庄里,一线品牌就是同庆号。这张同庆号内票,邓时海把它放到《普洱茶》的封面。

历史上,普洱茶六大茶山作为普洱茶生产和贸易的中心,曾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茶庄和茶号,“同庆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5、同庆号全盛时期主人刘葵光书信

刘葵光是易武历史上最牛的制茶人,人称刘大老爷。这里有约100封信,在信里,茶山往事娓娓倒来。这封信交待了那些后来引起今天普洱热的那些老茶是怎么去的香港。

6、中茶公司票据

上为中茶公司付给马帮运费票据。普洱茶的辉煌历史除了茶庄茶号的时代,就是中茶公司的时代了。30年代末起,中茶公司下属的佛海茶厂、顺宁茶厂、康藏茶厂、复兴茶厂等独领风骚,甚至形成今天佛海茶区的七子,临沧茶区的滇红、下关沱这样的格局。

缅甸振华公司是中茶公司的海外经销商

7、滇红创始人冯绍裘的手稿

8、明信片

云南的茶马古道上的商队,运往西藏的茶叶,这枚老明信片由重庆的刘波兄所赠。

有19年从事古器物及云南文化、自然遗产的研究、文物鉴定和展览策划工作经历,嗜茶,专注普洱茶文献收藏及茶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陶瓷标本玉溪窑》《云南华宁陶》《云南玉溪窑》《集玉---看得见的玉溪记忆》等。应邀在云岭大讲堂主讲《云南古陶瓷的文化解读与艺术鉴赏》《古籍文献的鉴赏与收藏》《云南传统手造艺术与工匠精神》等讲座。

cy260.com小编推荐

普洱茶的历史背景


普洱茶的历史背景什么是好的普洱茶?

原则上要从普洱茶的原料、加工工艺和贮放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综合评判。往往好的原料、精湛的加工工艺和科学的贮放方法获得的普洱茶,最能反映出普洱茶的陈韵。同时体现普洱茶甘滑、醇厚、活顺的主要品质特征。

要选购到质量上乘的普洱茶,就要具有正确识别普洱茶的品质的知识和经验。

关于普洱茶商品价值的认识,无论是谈茶叶内在本身,还是讲包装茶叶的纸张、厂家、牌号、销售价格,都应从专业学科角度去识别茶叶,并树立科学正确的理念。

对于一个初尝普洱茶的人具备一定的茶学知识是必要的,鉴别茶叶好坏需要茶叶审评的基本常识。如果具备了这些常识,在选购普洱茶时就会发现,被称之为老的和好的普洱茶,价格高的普洱茶,无外乎就是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临沧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产的产品。原因是什么呢?这与当时计划经济年代,各厂家生产普洱茶注重原料选择和工艺技术密切相关;这些厂家对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以及把握后期贮放时间的长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现在普洱茶生产企业新增了许多,其中不少生产企业生产的普洱茶质量不差,但由于一无标准,二无企业自己的产品特色,生产中仍一味地配合商家生产传统形式的“老产品”。如昆明茶厂、临沧茶厂两个茶厂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类似这两个厂家的产品,市场中却不少,仿制出来的这种茶叶商品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对于商品茶价值的认识,作为消费者,应该从茶叶本身品饮后的感觉来判断。作为研究者,则应该在品饮后结合产品的来源、生产厂家、包装真实性综合地作出评判。

而消费者要选购得到自己满意的普洱茶,了解普洱茶不同历史的产品特性、产品的形成、其代表性的产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代表是中茶牌圆茶,印有红印、绿印市场上流通的已很稀少。

20世纪60年代后中茶牌圜茶改制成七子饼茶,印有红印、绿印,后来又增加了蓝印,这类产品也不多。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发酵普洱茶诞生了,这就是被今天称之为发酵普洱的普洱茶。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消费者注意的,这类普洱茶在选料上较粗老。用较为细嫩原料生产的宫廷普洱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了。选购和贮藏普洱茶,有了这些基本常识外,还须掌握后面的知识。

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云南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邹家驹

年复一年,云南茶农在用阳光自然干燥一种叫晒青的茶。

普洱茶,既发展演变于晒青茶,但晒青茶绝不等于普洱茶。普洱茶的商品概念,虽源于地名,但却是晒青茶和用晒青茶加工的紧压茶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后于部分销区逐步形成的。又因源于地名,产区和销区在概念上混淆了晒青茶、滇青茶和普洱茶的界线。用普洱茶称呼已发酵晒青茶及相关产品的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过去的吐蕃和现在的西藏至今未用普洱茶称呼用云南晒青茶加工的紧茶,这是现实,说明了什么?南宋李石是内地人,他用“普茶”为吐蕃表述普洱地区来的茶,并不等于沿海地区商品概念上的普洱茶。西北地区每年大量购进和饮用云南晒青毛茶,但至今也未使用普洱茶名称。不研究了解普洱茶商品概念的由来,不会理解普洱茶定义所界定的普洱茶商品属性,将未自然发酵的晒青茶及制成品称为生普的认识,脱离历史实际,脱离市场现实,从未受到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茶客的认可。有趣的是,这种认识受到了这些地区阿公阿婆的强烈反对。普洱茶销区通常所说的原旧普洱茶,有时也叫“生普”,相对于“熟普”而言,是指晒青茶类经过长期自然发酵或自然陈化形成的茶品。若未发酵的晒青茶类等同于普洱茶,中国茶叶界使用“晒青毛茶”、“滇青茶”、“紧压茶”和“普洱茶”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区别和意义。以此类推,晒青茶类归属于绿茶,普洱茶不就成了绿茶的一员,哪有特种茶的地位。一句话,喝生饼,同喝滇青茶无异,是喝绿茶,不是喝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成熟于明,繁荣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黄桂枢老人对云南茶叶历史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茶记》、《普洱府志》等史籍文献记载,东汉时期开始人工种植茶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五十余年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晒青茶开始作为商品行销西藏和内地,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记载:“西蕃(即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朝时期,大理地方政权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茶叶换取西藏的马匹,并因“以茶易西蕃之马”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滇南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古道”。至元朝时期,云南茶随蒙古人西上而进入俄国。明清时期,茶业更加兴盛繁荣,清•《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余人。”清•《普洱茶记》也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普洱茶历史的重新思考


普洱茶历史的重新思考

当一个行业还不成熟的时候,本来的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普洱茶行业也如此。

有数量极少(几片到几十片不等)的百年历史的普洱茶老茶存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它见证了普洱茶的历史,使普洱茶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虽然说已基本失去了品饮价值,但历史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正好像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普洱金瓜贡茶”。

但是这些极少量的百年老茶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如个别不法商人利用市场毫无辨别能力的特点,大肆推销百万一片所谓百年历史的假老茶,还在国內市场建立起一个营销网,上到国家级单位,下到经济发达的普洱茶刚兴起的大中城市,以几十万一片的报酬来发展明的或暗的经销商。

这就是普洱茶行业不成熟所带来的后果。近来细细想想,所谓的“号级茶”、“印级茶”也是个别所谓的老茶人为了推销自己手中的“老茶”而取出的名字。

如果我们不用市场上流行的“号级茶”、“印级茶”叫法去考虑问题,那么我们就用经历时间、普洱茶的生产实际以及茶品的存世情况来考虑,则可划分为:

一、早期茶,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四十年代末的50年时间里生产的普洱茶,这个时期存世的普洱茶主要以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私人茶庄以易武茶为原料制作的茶品。这些香港茶楼留存的一小点未喝完的茶品,由于长时期潮湿发霉,已失去品饮价值,但历史价值依然存在。

二、创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一直运行到1990年,中间虽然经历过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变更,但统管全省茶叶发展工作没有变化(包括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茶企都由省公司领导),从1951年后,他们使用统一的八中商标,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数量很少,留存到现在,存放好的普洱茶几乎都找不到,从全国解放到文革结束的二十几年(1949年一1976年)时间里,云南省主产滇红、滇绿,少量存世且好喝的普洱茶也只有收藏于极少数几个人手里,想买到,没门,能喝到,运气。

六、2008年后,随着古树普洱茶被更多人所认识,在玩茶人追老茶无望的情况下,上山收古树茶、玩古树茶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一股古树茶热推动着市场向前走,加上品饮市场在全国许多地区的兴起(如江苏、浙江、上海、郑州、北京、内蒙、东北地区等),普洱茶热在全国推广开来了,随着品牌企业向这些地区进军,骗子也同时进入。

进入2014年,又一个阶段性高点到达了,普洱茶市场随着全国经济的滑坡也迅速降温,茶企和普洱茶经营者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进,还是退?

七、普洱茶的全新时代即将到来。

纵观目前的世界和全国经济形势确实不容乐观,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形势,实业基础差,政府靠发货币和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方式已带来很大的后遗症,新一轮经济用什么方式启动和发展,确实既头痛,又迷茫。

但是从普洱茶行业的发展来看,全国品饮人群不断形成,喜欢和懂得普洱茶的人群在各个地区也在大量增加,他们反过来会促使茶商做出好茶来供给市场,另外,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做的大众小树普洱茶和小众古树普洱茶也进入了品饮期,这给市场提供了有数量的好喝茶品。

七十年代以前有极少数好喝的、卫生的老茶作为稀有品收藏于个人手上;

八十年代到2000年之间生产的健康茶品价高量少,追2004年以前老茶品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存些好的茶品供自己今后品饮的人数会逐年增多;

是普洱茶就能卖钱的时代逐渐会过去,认真做好茶品是经营普洱茶的前提;要么,就是选择一个好品牌做一个忠实的经销商;

五年后,市场上真正的十几年陈期的茶品随处可买到,当然品质要靠购买者自己把握,那时的陈年老茶价格也会比现在便宜许多;

到了普洱茶全新时代,消费者肯定是以卫生、健康、科学为前提,而以品质、品牌、香甜、润滑(完美的润滑往往是做仓的老茶品)、有茶味、可口为主流,以大量的喝茶群体和一大帮讲诚信的茶农、茶商为基础,市场上真正的一年到十几、二十年的茶品随处可见,随处可购买到;

准备是需要时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五年后,一旦国家经济回暖,这个东风就吹过来了,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各个条件的成熟和好茶品的沉淀,全新的普洱茶时代就会到来,普洱茶消费市场就会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

普洱茶的历史是什么?


普洱茶的历史是什么?

请允许我用这样一个高大上的标题作为这篇小文的标题。

关于“历史是什么?”的命题,古今中外众多名人都讨论过。而我最近听到最新颖也是最贴切的说法是高晓松在热播网络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的片头里说的:“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

其实,这是一个开放的命题,无唯一答案。所以,我们将各种解释缩放至普洱茶的领域里来观察。在我泱泱大国的历史涌流里,普洱茶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在钟爱普洱茶文化的人眼中,这“一粟”中又有万千世界,存于卷帙浩繁的文字里,存于即将或已经逝去的亲历者的口述中,存于斑驳模糊的影像中,存于残缺古旧的物件中。

如果说普洱茶历史是镜子,它反射的是盛世兴茶乱世衰的不变规律:康乾盛世时代,普洱贡茶名重天下;民国时期实业救国,普洱茶开创机制时代;战乱和温饱难济的年代里,普洱茶踪迹难觅;如今,普洱茶举国闻名,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丰衣足食经济高速发展的太平盛世。

如果说普洱茶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它的生日就像一个谜,西汉,三国,唐宋,明清?晚清以前,有关普洱茶的所有实物早已在历史的天空中灰飞烟灭,只在现存部分古人的文字中散见只言片语的信息,而执笔者也大多是非专业人士,是否只见一斑也无可考。

如果说普洱茶是历史的“精子”,那么即使经历战乱、饥荒、人祸,它们早已“牺牲亿万”,但只要一颗尚存,便可以重新孕育、繁衍、传承。存于当下几十上百万吨的普洱茶,不就是繁衍自那几颗坚强而充满活力的“精子”吗?是否传承着它们优良的基因,还有待时间来验证。

《普洱》杂志创刊逾九载,我们始终不放弃对普洱茶历史的追寻与探索,因为对于这个历经文化断代的产业来说,厘清历史才能实现过去与当下的无缝链接,才能将传统在最正确的路径上传承。毕竟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百年前的茶品仍稀量尚存,并被证实了其在口感风味上的无限魅力。今天的普洱茶还能否保持这般魅力,在于源头上是否继承了传统的技艺与精神。

本期独家关注《中茶故事》,我们重点关注普洱茶历史纵线上进入现代化产业的几十年,从1938年中茶公司涉足云南起,云南茶业开始从粗野与蛮荒缓慢地走进现代化工业时代,让云南茶业获得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而“中茶”这个企业品牌也历经70多年的兴衰浮沉,多次的改组,其间无数仁人志士,甚至“海归”,都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在遥远的边地奉献青春与汗水。如今中茶公司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的子公司,一部中茶公司的变迁史,又何尝不是一部云南茶的近现代史,何尝不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呢?

2015年3月刊已经出刊,敬请订阅!

本期杂志收录大量民国时期云南边地风情和云南茶业的老照片。

独家关注——《中茶故事》文章目录:

段兆顺《历史上的“中茶”与云南》

杨凯《中茶学普洱》

杨凯《中茶商标的故事》

杨凯《中茶唛号的故事》

杨凯《熟茶简史》

杨凯《中茶人物志》

杨凯《云南中茶大事记》

杨凯:《普洱》杂志特约撰稿人。现任晨光出版社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002年后重点关注普洱茶,在海内外多家茶杂志上发表有关普洱茶的文章无数篇。

2002~2004年策划《云南普洱茶》出版并创作该书历史部分,同时策划邓时海《普洱茶》简体字版出版。

2005年创作出版光盘《实战普洱茶》。

2008年,在马来西亚做老六安茶巡回演讲;同年出版《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该书在专业领域获得极高评价。

2012年,在台湾出版大型画册《普洱茶溯源与流变——号级古董茶事典》。该书从历史、工艺、文化等多方面梳理云南茶文化历史。

目前重点研究民国时期茶庄、茶号和茶人的踪迹史,以文献作主线,结合口述、田野调查、家谱等多方面,横跨大陆、港台、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综合再现逝去的时代涉茶人、事、号。此种对小区划、单种类茶的文化史、踪迹史研究,少有先例。

本期“独家关注”,我们特别邀请杨凯先生作为主要撰稿人,力求以最真实的史料还原78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茶公司及其与云南茶业的关系,并在历史的纵线上截取几个重要节点上的故事与人物与大家分享。

普洱茶的断代:再谈历史认识


普洱茶的断代:再谈历史认识

前文:认识品种,茶叶风格的形成

说起普洱茶的历史,众说纷纭;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五花八门。课程有一讲专门谈论「普洱茶史纲」,在此,依个人理解再次诠释。

离开汉族视野

「普洱」二字,并非汉语词汇,这个词源于傣族,是汉语音译。

「普洱茶」一词进入汉语词汇,在1729年清代雍正改土归流之后。在此之前,普洱茶是一种南方民族的特有产物,不论是南诏国的罐罐烤茶还是西双版纳的竹筒茶,澜沧江流域的茶叶体系都有别于长江流域。

跳脱传统汉文化视野,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普洱茶。

茶马古道的观察视角

早在南诏国时期,云南就有滇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什么?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路,不单是一种历史文化,而更多是一种经济链条,这个链条不单是指茶与马的贸易,而是在于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人类学观察视角。

改土归流后,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滇藏茶马古道、中原茶马古道、南洋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繁荣,决定了云南茶产业的繁荣。

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悠久,云南茶与康藏物产的贸易关系,不仅促进了康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也使得这一条经济链条上,得以产生商贸聚落。

在清帝国统领下的滇藏与中原茶马古道,也促进了清帝国对西藏民族的秩序输入。因为经济稳定,政治就不容易动荡。

中原茶马古道,得益于清朝宫廷的大力推广。

为什么清王朝要大力推广普洱茶?原因在于,扶持云南茶产业,茶马古道的经济链条将可以帮助王朝有效统治西藏藏族和中原汉族。

让中原成为云南茶的消费区,可以扩大茶产业,巩固云南疆土,进而发挥在东南亚的政经影响力,这是中原茶马古道的战略意义。

南洋茶马古道,既源于云南本身与东南亚水陆交通的方便,也源于清帝国对于整个东亚的经济扩张。

南洋茶马古道,让华侨喝惯了普洱茶,于二十世纪末,也反过来恢复了普洱茶的生产记忆。

三条茶马古道,共同发展云南茶产业,便造就了清代《普洱茶记》里记载的「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生熟之争

在李扬老师的分析看来,普洱茶根本不存在生熟之争,因为普洱茶本来就生熟皆有。

为什么?

从今天运往西藏的下关沱茶来看,茶品压制时已经具有一定发酵度,新茶汤色偏黄。

运往南洋的茶,则是已经发酵了的「红汤茶」,类似今天的熟茶。

民国时期佛海茶厂厂长李拂一在《佛海茶业概况》中写到:

(晒青毛茶)入篮须施以少量水份,以防齑脆。竹篮四周,放以大竹,一人立栏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运往中原的茶,则是汉族熟悉的绿茶,也就是生茶。

茶叶用什么工艺加工成什么样,因应市场需求而不同。普洱茶因为销区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制作方式,这是李扬老师提出的模型。

断代,断裂的茶马古道

普洱茶发展至一九四零年代,由于二战爆发,中原、南洋两条茶马古道断裂,仅存滇藏茶马古道,云南茶产业受到巨大冲击。

建国后,受冷战与计划经济影响,南洋茶马古道难以恢复,普洱茶产业仅靠中茶公司的出口计划勉强维持,在港台南洋茶商进入云南的九零年代之前,普洱茶可以说断代了五十年。

九零年代,港台南洋茶商循着旧记忆,拿着老茶饼,进入西双版纳寻找普洱茶,却发现普洱茶产业几乎破败,易武人甚至不知道有普洱茶饼。

从恢复普洱茶记忆这个层面来说,吕礼臻、陈怀远等人对普洱茶的贡献非凡。

历史往往功过参半,赞扬与褒贬皆有其片面性。

回溯历史,辩证分析,重新理解普洱茶,对于喝茶人而言,不仅增加了茶汤的历史厚度,也令人神思更加澄莹。

普洱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普洱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上世纪80年代7452七子饼茶

传承“圆茶”的质量等级、配方特点,诞生了著名的唛号产品,“甲级圆茶”即高档饼配方,诞生了“7432”与“7532”两款青饼产品,遵从于“甲级圆茶”配方的发酵茶,“7452”普洱饼茶出世了。历史上也出过不少“7452”普洱茶产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7262”饼茶出现前,“7452”是猛海茶厂最高档的普洱茶产品。

上世纪70年代鸿泰昌远年七子饼茶

采用顶级野生茶青轻度发酵压制,干仓存放非常干净,是难得的陈年优质茶品,汤色呈红透亮,陈香回甘,茶气十足,尾韵微苦,极为耐泡,只有喝过的才知道鸿泰昌的浓醇陈香口感超优。

上世纪60年代英敏号饼茶

“英敏”是日本姓氏,据说英敏家族以茶经商。英敏号是上世纪60年代末,英敏家族在中国云南定制的一批普洱茶品。英敏号是铁饼模。据说选的等级约5级茶青以内。几十年的陈化,干茶还是相当的硬。

上世纪60年代圆飞加厚版无纸广云贡饼

现存的“广云贡饼”产于上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它打破了普洱茶以竹箬包茶的传统,而改以韧性极强的厚纸包装,土黄色,带有褐色的细条纹,纸面油光。标记方面,八中茶的茶字是绿色,标明“中国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普洱饼茶”字样,大标宋正体,排列图案与勐海茶厂的大字绿印相似。

上世纪80年代海外高建发茶行订制绿印广云贡饼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73年为止,供应云南晒青毛料到广东省,当时应掺以广东茶菁供应香港茶楼需求,至于用云南茶菁制作紧压茶,应只是少数;这点从市场多批广云贡饼中,有所谓58广贡饼、60广贡饼、65广贡饼、70广南并、80广东饼等等,从叶底分析,只有一批纸筒包装、金色芽毫显露为云南茶菁,其余多为广东茶青。

也正是因为广东、香港等地素有饮用普洱茶的习惯且能就地生产普洱茶,根据上级茶叶部门的宏观调控,从1952年始至1973年,云南省每年都必须向广东调拨数千担普洱毛茶,供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制造“广东饼”普洱茶。另外,广东省内亦产茶,且用于生产“广东饼”的数量远远多于从云南调往的茶叶。

上世纪70年代广交会第一批出口昆明铁饼

昆明茶厂的出品,普洱生茶,印级茶之后紧接的产品,存世量已很少。药香带梅子香,老韵十足,存仓干净,但稍带点水薄。

上世纪80年代勐海茶厂饼茶

“七子”指的是多数,带着吉祥的象征意义,所以把七片圆茶置于一筒中,本身就带着传统中华文化浓郁的人情味。云南当地人向来把内销的茶称为圆茶,侨销的茶称为七子饼,所以在吉祥的象征意义之外,“七子”也是市场区别的专用术语。

1997年普洱青饼

有一片普洱大叶镶边,从选料的精制和做工的精细,可看得出当时在此款茶上的用心,“熟普”出茶油渍较快,一般3-5年都能出茶油渍,但“生普”就不一样了,若是没有10年以上的老茶,是很难浸出“茶油渍”的。97年青饼浸出了不少的茶“油渍”。这和“湿仓茶”的“污渍”有明显的区别,“茶油渍”比较油亮,偏油黄色。若是“湿仓茶”发霉浸出的污渍为“油黑”。

1998年大益青饼

勐海茶厂在1989年成功注册“大益”商标,随后生产的大益牌饼茶里都埋有大益牌内飞,包装纸也开始带有大益标识。早期常见的包装纸有红色和玫瑰紫两种颜色,所以有些产品叫红大益,有些产品叫紫大益。7542是现今勐海茶厂常规茶品种的中高档生茶,芽茶撒面,里茶等级为4-6级,75配方。以肥壮茶青为里,幼嫩芽叶洒面,拼配得当。面茶色泽乌润显芽毫、心茶肥壮,该茶品香气纯正持久,有花果香,滋味浓厚回甘好,汤色黄亮,叶底匀齐,存放后的变化较为丰富。这款出产量最大的青饼,被市场誉为“评判普洱生茶(青饼)品质的标准产品”。

珍贵独特的中国黄茶


中国茶类的划分常常是依据颜色来分类的,红茶的茶汤橙红明亮,绿茶的茶汤绿黄,那么黄茶的茶汤会是黄色的吗?黄茶属于什么茶呢?

很多人对黄茶不熟悉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黄茶本身产量就极少,国人重红茶绿茶轻视黄茶,很多黄茶也就慢慢的失传了。黄茶属于什么茶?从制茶工艺的角度上来看,黄茶是从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的发酵茶。由于在杀青、揉捻的干燥不及时,酿成干燥不足,茶叶的颜色变黄,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特产——黄茶。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既然黄茶也是中国特色茶,黄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黄茶的品质特点就是黄汤黄叶,这也是制茶过程中闷堆渥黄而产生的结果。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干热作用。在黄茶制造过程中,这两种热化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研究黄茶堆积闷黄的实质:湿热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黄茶的产地不多,多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其中湖南岳阳又被称为中国黄茶之乡。那么中国黄茶的种类都有哪些呢?黄茶的种类按鲜叶的老嫩程度可以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这三类。其实,这样说还是有不少人不明白什么是黄茶。简单的说,像茶叶市场上出售的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鹿苑毛尖、蒙顶黄芽、霍山黄芽、海马宫茶、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这些都是常见的黄茶。

黄茶在沤茶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消化酶,所以长期饮用黄茶对脾胃很有好处。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得以大部分的保留,而这些物质恰恰具有非常强的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的特殊效果,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以饮而化之。

普洱茶包装的历史演变过程


普洱茶包装的历史演变过程

历史上,普洱茶的包装设计艺术,归纳起来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即:号字茶时期、印字茶时期、七子茶时期、改革茶时期和现代茶(当代茶)时期。

"号字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清末民初,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着一种发明于元代、盛行于明清的古老印刷术,叫"木活字印刷"。那时,古"六大茶山"有的私人作坊、茶庄所制作的普洱茶外包装纸的印刷,就是靠这种古老的印刷术完成的。

从中国印刷术发展的年代来看,清末民初时期,云南普洱茶产地的民间是私人制茶商号,印制茶品商标、票号大多采用雕版印刷(木板印刷)。雕版印刷所用材料,一般选用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方法是先把文字和图案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文字和图案刻出来;然后在刻成的版上涂以水性油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试,揭下来,文字和图案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或正确图案。木刻印刷"同庆号"大票

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包装印刷,一般都是单面印刷,亦称"一枚印"。这种印刷技术,就是一张包装纸只印一面。通常保存时无须折迭,如古代的瓦版报纸、街头告示、商业广告等。印刷油墨大都采用"植物油性油墨"、"水溶性油墨"和民间自制的油墨。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票号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渐渐加入了一些少量的艺术色彩,印刷技术已开始采用了小规模的平压印刷机,实施单色机器印刷。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的外包装用纸,除了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渐渐开始采用了一些机械抄纸,即机制纸。机械抄纸是手工抄纸的对称。适合于大量生产,费用较低。与手工抄纸相比,重量、厚度较为一致。"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的包装设计元素,主要是与"八中茶"字为核心,向外辐射出制茶厂家名称,由此构成"印字茶"茶品的设计理念,以及简洁、大方的设计美学思想。"印字茶"茶品的平面设计十分简单,设计元素主要集中体现在茶品外包棉纸中央的一个30mm美术体"茶"字上。"茶"字周围再由八个20mm的扁体隶书"中"字围绕,设计创意俗称"八中茶"。外包棉纸"八中茶"的商标外围是由大半圈,上方从右至左书写"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宋体字组成,下方从右到左书写,"中茶牌圆茶"繁体美术字,设计分为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两种。

"七子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七子级"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设计无风格,商标无头序,包装也混乱,印刷我行我素,人称这一时期是普洱茶包装文化的战国时期。令人头疼的混乱包装,让人难以辨认的茶品就多达数千种之多。这是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的苍白时期。

"改革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添加了一些视觉艺术元素,印刷技术采用了压凸印刷、浮雕感印刷,打造出了压凸烫金套印的代表性茶品,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生产的"普洱方茶"等。"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外包纸,除了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一般是根据茶叶外贸出口的要求,一些外销茶品除外包纸外还加了硬纸盒包装。普洱茶包装也开始使用一些现代包装材料,如,硬纸箱、袋装和盒装,硬纸外包装最为流行。

"现代茶时期"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

"现代茶"(当代茶)时期,普洱茶的设计、印刷及包装,都加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企业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印刷技术也采用了高保真彩印法、自动套准彩印法,借助现代先进的彩色印刷机械,实施彩色印刷。这一时期,普洱茶的票号图案、设计包装除了新颖、考究以外,品种繁多。

茶品的包装印刷仍保持着传统手工绵纸单面或双色印刷工艺。茶品的外包装(硬盒)、手提带,都选用了铜版纸、特种纸、轻型纸、纤维布料,采用现代彩色凹印技术,凸版烫金套印等高科技印刷工艺。设计五花八门,包装琳琅满目,印刷光彩夺目,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这里有一份文献,让你了解云南七子圆茶由来的历史


这里有一份文献,让你了解云南七子圆茶由来的历史

普洱饼茶通常是七饼为一筒。这一包装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这里有一份文献,让你了解云南七子圆茶由来的历史。

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十六.卷四十九》记载:

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今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距今280多年。由此可见,“每七圆为一筒”,是在那个时候作为定制明确并沿袭下来的。作此规定,主要的考虑还是为了方便计量、便于管理茶叶销售与纳税。我们还可以略作合理的假设,在雍正皇帝题准之前,民间可能就已经有了“七圆为一筒”这样或者类似的做法。

清朝还是一个“半斤八两”的时代,也即那时一斤是16两,约合现在的590克,而一两约合现在的36.9克。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一饼茶,大概是258克。

在“每七圆为一筒”成为定制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其每“一圆”的重量经历了各种变化,“圆茶”的名称也发展为了“饼茶”,直到目前的每饼357克成为主要规格,但七个一筒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7个357克茶饼,正好是2499克,约合2.5公斤。所以,不同于一些从易经角度来解释357这个数字由来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个数字,可能恰恰是从便于计量的2.5公斤一筒反推而来的——2500克除以7,等于357.14克,取整即为357克。

普洱茶历史:诺曼底见证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诺曼底见证云南普洱茶

邹家驹

二战结束前,甘普尔先生怀揣一块云南茶叶被空投到诺曼底,同德国法西斯进行最后的战斗。当云南普洱茶风行法国大地,我最大的心愿是去朝圣云南茶叶最终进入法国主流社会的发祥地。参加过二次大战的英雄们已经是行动不便的老人,难得重返战场。找不到伴,我只有自己一人去诺曼底。路边有些倒竖大拇指示意搭顺风车的人。尽管又连续遇到几个倒竖大拇指的女孩,人生地不熟,也没有“色胆”停车搭人。一个人驾车跑两三百公里,没人交谈,寂寞难奈。为消磨路程和时间,我一面开车看景,一面在脑海里收寻电影里诺曼底战役的场景。跑了几个小时,竟然没找到一点点相似的追忆,没发现一点点战争留下的痕迹。毕竟那是半个世纪前的硝烟,是我出生前发生而我没有经历过的事件。那我到诺曼底看什么呢?

港口边有一栋方型的建筑,顶上的CASINO使我想起一部诺曼底战斗片中的场景。德军在这栋赌场大楼里隐蔽了几门火炮。盟军的坦克受德军隐蔽火炮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战斗僵持了很长时间,盟军一筹莫展。几个盟军战士冒死爬过一片开阔地,藏匿到右侧的一个建筑物。德军发现后连发几炮,建筑物的一半坍塌了,幸好有两个士兵安然无恙,他们静静躲在楼角,观察并找到德军的火炮隐蔽位置。盟军的坦克按他们的指挥从另一个角度转出隐蔽物突然开火,打哑了德军的火炮,继而摧毁了赌场大楼。回忆的仅仅是电影的场景,这个赌场还在。只有两种可能存在,要么赌场是战后重建,要么电影是虚拟的场面。

听说这里的鱼汤可口,我找了一家小店吃完饭后开始找酒店。当时D-DAY(即6月6日)刚过,怀旧的来客尚未撤离,又值星期六周末人流如织,我跑了十多公里二十多个小镇竟未找到一个床位。时间已到夜里十点,我只好回到与记忆印证过的赌场拉老虎机打磨时间。以前玩老虎机,输得很快。这次就拿了50法郎,怎么也完不了。有时只剩下几个了,响铃又报出一百多的小运气。多的时候有5-6百的积累,换机时抱了两桶满满的角子。没有去处,只有继续拉下去。最终,老虎机吞噬了我所有的运气,再也听不到钢蹦落入不锈钢托盘美妙的音乐。输了50法郎,心里老是不爽,自责自己不见好就收。这时已到凌晨3点,没了赢钱的刺激,睡魔来了。我开车沿着海边走,在路边一快草地上停车睡觉。

阳光使车内的温度急剧升高,我一身大汗醒过来。哇,这不就是诺曼底吗?我的车头正好对着当年拼死拼活的海滩。残留的一些战争设施还静静躺在那儿。海里盟军攻滩运送物资的水泥板还要向人们叙说当年的壮举。阳光,海滩,宁静的村庄,这个画面怎么会使人想起50年前迎着枪林弹雨冲锋的盟军将士,怎么会听到当年惊天动地的呐喊。是这个海湾迎来了胜利。在创造胜利的战士中,有一个同云南普洱茶有着终生联系的叫甘普尔的法国人。他和他的战友用枪炮解放了他们的同胞,他又用云南普洱茶拯救了法国众多的高血脂、高脂肪肝病人。我在构想甘普尔先生跳伞、冲锋、攻陷德军阵地的场景,我在分享他在战斗空隙间品尝云南茶叶的快乐。

从茶的历史看现今普洱茶之价值


从茶的历史看现今普洱茶之价值

旧茶一般而言是储存经年的茶,有些是会储存数十年之久,至於百年旧茶能否饮用也成问题,总而言茶种和储存环境是重要的因素。通常放旧来饮用的茶种,多半是一些粗茶,如普洱,六堡,六安等,这些粗茶制作也不严紧,不外是黑茶或大黄茶制法,茶青也泰半是大叶五级以後的粗茶,至於近年有等奸商,教人饮用旧龙井,实是疯言诳语,近年台湾也有旧乌龙茶出现,但笔者於九零年前到台从未见有茶庄售买旧茶,近今到台己见甚么民国六十年、七十年等等的旧茶,看官们只要仔细分析,该可看出端倪。

一九九七年笔者和友人及学生们,到云南的西相双版纳,下榻?海茶厂,深入巴达大茶山,也和茶厂各级干部研究普洱茶的制作,茶种,生态,回港後学生黄家辉先生写下了下列之一篇文章,此段文字曾於第六回无我茶会论文集发表。

一、引言

在八十年代以前的香港,普洱茶在市民心目中,只是很廉宜,很普遍,老少咸宜的大众化饮料。但由八七年起,普洱茶渐被台湾和香港人喧染吹嘘,投机炒卖,现在之情况,香港茶艺乐园东主陈国义声称:普洱系列之中尤以『红印』旧普洱为上乘佳品,八两装一饼,储存数十年以上的,时值四千元一饼,且非常罕见,极具市场投资价值。

(1)另一茶艺中人的叶惠民先生称:众多名茶中以收藏及投资普洱茶居多。¨¨解放前著名私营茶庄出的正宗云南普洱茶茶叶,九零年的市价已达每饼二万八千元,到现今更加有价而无市¨¨四十至五十年代的蓝印普洱,三年前每饼七百元,现在市价是三千八百元,为三年前价格的五倍有多。宋聘茶庄的出名,更是无价宝,有钱难求。

(2)为甚么这广东平民用作消滞解渴的茶叶,现在却可以成为有价有市,屯积居奇的货物呢?中国之名茶,如黄山毛峰、龙井、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和台湾冻顶等,皆有其悠久之历史渊源。下文就尝试以茶之历史探讨现今普洱茶的价值,是否实至名归,还是另有端倪。

注释

(1)载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六日苹果日报之时尚生活。

(2)载於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凸周刊之投资保值。

二、历朝中国名茶与风尚

中国茶事,由唐始兴。唐朝名茶都是蒸青团茶,据唐,《国史补》记载,当时之贡品名茶,已有十四品目较著名者有湖州之顾渚紫笋,寿州之霍山黄芽,常州之阳羡,睦川之鸠坑,剑南之蒙顶石花。宋朝更重视贡品名茶,因由皇帝至庶民皆喜斗茶。当时所重之名茶,据《宋史、食货志》:茶之产於东南者¨¨云川顾渚生石上者,谓之紫笋,毗陆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

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於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佑以後,洪州双井白牙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其品远出曰注之上,遂为草茶第一。」至於「一饼值四十千」之北苑贡茶龙团凤饼,产於今之建欧苑凤山。此时之茶叶主为蒸青团茶,即现今所谓蒸青绿茶。明朝普及了炒青绿茶的产制,明大祖废团茶上贡而改为散茶,促进了新品名茶迭出。明.许次纾《茶疏》「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龙井,黄山,天池,浙之雁荡,大盘,东阳,金华日、铸,泉州清源,湖北宝庆,云南五华此皆表表有名。」清朝名茶,有些是明朝流传下来的,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等,有些是新创造的,如苏州洞庭碧螺春,岳阳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安徽祈门红茶等。清朝发明制作了乌龙茶,红茶而开始流行闻名。直至现代之名茶,绝大部份都是沿袭自清朝,中国历朝名茶贡品,多出於中原江南一带,而尤以江南为重。

中国南方,大都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云雾飘渺之名山大岳,故善产名茶。有不少茶叶是靠自古以来之文人学仕宣扬而得名,再成为贡茶,然後贡茶又促进了名茶的产制与发展。故从他们的作品,也可窥见历来茗饮之风尚。

云南易武历史悠长而深厚的普洱茶


云南易武历史悠长而深厚的普洱茶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小镇,这里就是名满天下传统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易武。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带您走进这座古朴的易武小镇,去探访和了解普洱茶悠长而深厚的历史。

易武种茶的历史始于唐代,明朝末期,江西人和云南石屏人开始进入易武种茶,到清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茶引”制,放宽茶叶专卖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易武因此成了茶人眼里的“朝圣地”,大批茶人涌入易武垦地种茶。而易武大庙正是见证普洱茶繁荣与兴旺之所在。据说清朝年间,易武大庙的大殿里供奉着关羽的泥塑,来往茶商在这里完成交易后都要在易武大庙里进行祭拜、举行启程仪式,之后就统一从这里出发,带着普洱茶走南闯北。

如今,易武大庙已成为记载普洱茶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讲解员刀易学告诉我们,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易武就已是普洱茶的中心集散地,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易武大庙内镌刻着“茶山执照”的石碑就是最好的见证。刀易学说:

“茶山执照是乾隆54年的时候,(由当时的相关部门)颁发给易武的汉民,同意他们在这里落户,在这里种植、经营茶叶。”

此外,在普洱茶作为贡茶的历史当中,还有一件写着“瑞贡天朝”四个大字的牌匾不得不提。可惜的是,历史上的一场大火,损毁了它。而今挂在易武大庙里的"瑞贡天朝"是后人根据史实仿制的,但这并不影响易武人对这段历史的自豪感。刀易学说:

“‘瑞贡天朝’那块匾是易武这儿的几家(大茶庄)像车顺号、安乐号等字号完成贡茶任务完成的质量好,国家就颁发给他(们)‘瑞贡天朝’的牌匾。”

这些有实物为证的历史赋予了易武丰厚的人文色彩和历史背景,更为深厚的是普洱茶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缘起,这要从3000多年前说起。云南省农科院茶研究所茶文化研究室主任陈红伟介绍说:

“(云南这里)最早濮人种茶。濮人是现在的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

据陈红伟介绍,在民间,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各民族聚集地,关于普洱茶如何成为饮品的传说也是不胜枚举。

“哈尼族小伙子打猎的时候,打到一只豹子,他一高兴就邀请全寨的人来跳舞。跳舞累了,他就烧了一大锅开水,这时刮来一阵风,一棵树上的叶子落到里边,大家就发现锅里的水变黄了,大家就尝尝,那个味道苦中带凉,回甘特别好,就发现了茶叶。其他民族,如苦聪人,打猎迷了路就爬的树上看方向,顺手抓了片叶子放到嘴里尝尝口感特别好,就认识了茶叶。”

在陈红伟讲述的故事里,当时的普洱茶还只是一种植物,因为在上千年前,它还没有被命名。据史料记载,普洱茶的命名源自普洱府。

普洱,是云南的一个地名,清雍正七年设置普洱府,这里是当时滇西南茶业交易的重要市场和贸易重镇。普洱府地域广大,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在这块土地上,海拔差异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纯净、阳光通透,因此孕育了高品质的大叶种茶。自清朝起,在普洱地区制茶的人们开始称这种大叶种茶为普洱茶。

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梁明志说,普洱茶的得名还和它与众不同的制作工艺有关。

“普洱茶用云南的大叶茶作为晒青原料,通过加工工艺,一个(是)压制成形的(叫)生茶,还有(一个是)渥堆发酵后加速陈华叫熟茶。按照普洱茶加工工艺生产的茶,都叫普洱茶。”

清朝初期,初制普洱茶时,茶农们将采摘的茶杀青后在阳光下曝晒,之后先制成晒青毛茶,而后蒸压成形,制成圆形紧茶。将这种晒青毛茶也就是生茶从产地运出,人背大约需要12天,马驮大约需要6天,运到位于普洱府的集散地。此时,这批茶叶在运输的过程中便基本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变成了发酵较轻的熟茶。

易武镇中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是当年清政府为保证茶叶进贡皇家专门修建的,曾经远至思茅,连结到了昆明的茶马驿道。后来,它还曾向边境延伸,把这里的茶香带到了东南亚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台湾和香港人无意中发现了一批保存了数十年的陈化普洱茶,他们根据这些普洱茶的外包装知道了易武,并沿着普洱茶的足迹找到了易武。易武文化站的许爱萍回忆说:

“(19)94年,台湾茶叶协会的会长拿着地图来到易武。父辈画下的草图,按照地图来找,终于找到了易武镇山了,非常的高兴。”

许爱萍带着我们穿梭在易武古镇的巷道之间,一一辨寻着百年前赫赫有名的老茶庄。在那些斑驳的砖瓦之间,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当时易武茶业昌盛的景象。

当路过福源昌号的旧址,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林世兴一时激动起来,他告诉我们,福源昌号曾制作的普洱茶被称为茶叶王侯,让我们更为惊奇的是,这些老字号生产的普洱茶,目前还辗转在一些爱茶人的手中。林世兴说:

“市面上还喝得到祖辈做的茶,上百年的。福源昌号,是老茶四大天王之一,四大天王就是同庆、车顺、福源昌、宋聘号。”

记者:“(这些老茶)流传到哪里去了?”

林世兴:“香港。(现存)很少了,(大概)车顺号4片,同庆号50片,福源昌号(的老茶所剩)也不多了。”

林世兴的话有史料为证。有记载说,易武的茶业有两个时期发展较快、成就较大:一是从雍正二年到乾隆六十年约70多年间,是易武茶山最强盛时期,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格局,年产茶最高达七万担;二是从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约90多年间,是易武茶业最兴旺的时期,这里一度曾是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当时,正规茶庄30多家,其中同庆号、同兴号等10多家大茶号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开设商号,"易武正山"七子饼茶名振海内外,至今在香港和台湾还有人珍藏,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价值高于黄金。

易武茶山也是目前云南古茶山中保护最好、古茶园古茶树最多、产茶量最大的茶山之一。穿行在易武古茶山之中,随处可见上百年的大叶种古茶树。在易武乡种茶人苏红进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易武茶山最古老的茶树。苏红进介绍说:

“据有关专家来看,估计这棵树(存活了)800年左右,(而)具体的到底有多少年,要等到(这棵树)死了以后看它的年轮才能确定。这棵树(现在)很不摘(茶)了,现在我们做了保护措施。”

易武茶山现已查明的古茶树约有7000多亩,树龄大都有数百年之久。世世代代以茶为生的茶农,对于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达成了共识:谁都不能破坏这些古茶树,都不能做任何对这些古茶树不利的事情。

历史上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历史上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注:此处应当特指普洱茶的消食功效。茶品为团茶,即普洱团茶。

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注:此处所讲,指云南产的茶,味很苦,性极寒,可以驱除热病。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注:此处即讲普茶性寒,但又说有驱寒的功效。

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注:普洱茶性味沉降,可以治病。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注:此处讲普洱茶可以驱散风寒,对寒病疗效很好。

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注:阮福看法同于上述的“吴大勋”。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注:认为茶为微凉,与上述认为茶性寒的程度不相同了。

《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注:看来认为普洱茶能够治疗寒疾的不止一家。

《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注:此处讲普洱茶有驱风之功,在中医中有言“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施治,尤其看重对风症的诊断和治疗。普洱茶有治风病的功效,即不同于只限于寒、热二疾了。

《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普茶去油腻,下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未,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未一钱,服之即愈”。

《滇南见闻录》中载:“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因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普洱茶膏:当“蒙顿”还原历史的味道


普洱茶膏:当“蒙顿”还原历史的味道

如果能够品鉴一道还原清宫普洱茶膏的茶膏,你大抵可以听到来自昆明“蒙顿”的一段旁白:“一段传奇,一段传承——来自景迈山的馈礼。”这份馈礼亦即为迎接蒙顿创立十周年特制清代宫廷普洱茶膏“众筹”复刻版。即使我当下未见这一独特皇室产品,却也隐隐约约听见从清宫里传来普洱故事,听见蒙顿人为复刻这款普洱茶膏的炽热之心。清宫茶膏,一段不平凡的传奇,有着紫禁城皇权的至高无上,有着金銮殿上龙颜悦色,有着三宫六院里的皇上赏赐,还有着整个清代历史的跌宕起伏。

今年五月,我慕名来到昆明“蒙顿”普洱茶膏博物馆,这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家普洱茶膏博物馆。展馆里除了展示“蒙顿”茶膏系列产品之外,更多的则是老茶膏的收藏品以及展示中国茶膏古老的历史资料。从楼上展室来到楼下茶室,蒙顿主人崔兄怀刚已经冲泡好一款“红运当头”茶膏等候多时。

当你坐在普洱茶膏博物馆里品味着一道蒙顿茶膏,满怀着的却是一种历史旧梦重温感。记得似乎在更早的一段日子里,崔兄的脑袋里充满了对复刻清宫普洱茶膏的咏叹,但凡与人交流,随口弹出的话语并非是茶膏新品开发,而是存于故宫博物馆的那个锦缎匣里带有福寿图案共约112块茶膏的特别印象,并且对如何还原和复刻清宫茶膏情有独钟,痴迷有加。于是让他就有了“一次众筹,一份纪念”而精心制备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真实想法。

偏偏好的茶膏,就是需要“味道”二字,“味道”能描摹出那般浸透骨髓,深入神魂体验。此时此刻,细细品味着蒙顿茶膏,静静聆听从清宫里传来皇阿玛对茶膏赞口不绝的声音,然后,沿着茶膏所散发的陈韵游走于心,慢慢渗入到了全身。你似乎闭着眼睛在品味茶膏陈酿,感受云南景迈山温柔的光辉正在撒落下来,当你读懂海拔一千多米种茶历史,在清空的山上那落寂的古茶树是经过反复熬制再熬制的精华。

对蒙顿而言,复刻清宫茶膏不是唯一,倒是从圆润的喉嗓里感受蒙顿纯粹的古茶树味道从体内产生的一种回响,却时时意犹未尽。品着品着,慢慢睁开微闭着的双眼,哦,忽然感叹起如今的清宫里是一杯伤感的空无一人的韵味了。也许,茶膏韵味最深处是闻不到的,只有用心去感受“味道”。还好,蒙顿的“复刻”,迎合了无数茶痴的激情,他们即将从这一款柔柔茶膏里品味出雍正、乾隆的风流,嘉庆、道光的优雅,咸丰、同治乃至光绪的文采,更品味出自己真性流入的一种欢喜心,然后再不断反问这款清宫秘史的离绝。唉,品味清宫茶膏是件不容易的事,你得屏息凝神,直到把今生品味成清宫,抑或是把茶膏品出另外一个世界,再或者,把茶膏品出没有了茶膏,因为这是你一个人的茶膏,仅仅属于你的,也可以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品出人生况味。所以我说,清宫茶膏的复刻品,不具有那种公众意义上对普通普洱茶膏的言论和阐释。

清宫普洱茶膏的历史回响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学者吴任臣在其《十国春秋》记载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建州茶膏”贡品茶膏进献,这就意味着当茶膏一经亮相就具备一种特殊而又显赫的身份。而茶圣陆羽在《茶经》提及茶叶“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字样,并非指向真正的茶膏,乃是对茶叶制作流程“蒸、捣、拍”之后在茶饼表面出现一种“膏化”描述。譬如唐代文学家李肇《唐国史补》在对十八中贡茶描述中也有“岳州灉湖含膏茶”之说。

应该说,宋代是中国茶膏发展史上一次飞跃。北宋赵汝砺在《北苑别录·榨茶》描写的“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便是佐证,它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技艺能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然而,究竟是否使其成为独立的茶膏产品仍尚需考证。如同蔡襄的《茶录》在其“色”、“香”篇中也对此描述一样:“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及“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根据上下文字内容主要还是指饼茶表面存有“膏化”之特点。同理,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鉴辩》所言“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之语,亦非真正意义上的茶膏,但却是茶膏制作的参照。惟有北宋陶谷在其《清异录》之“茗荈录”一文中专门提到了茶中两款茶膏,一曰“玉蝉膏”(也叫“清风使”),一曰“缕金耐重儿”,这才是基本接近于茶膏的原本。

明代茶膏受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的影响戛然而止。但处在边疆的云南藉由“茶马古道”的交易依然冒着违法风险悄悄地进行着“龙团凤饼”的交易,这也为后来清代茶膏的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是茶膏生产由原来以福建建安为主产地转移到了云南,并为以后清代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创造出了一套制膏工艺。

大锅熬制茶膏

清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的茶膏存在安全问题,因此把茶膏的整套制作工艺移到皇宫御茶房,终于拉开了中国普洱茶膏“御制御用”的序幕,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膏”这一名词的诞生,源于清代药物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普洱茶膏能治百病”之句,与日本禅师荣西在《吃茶养生记》所言“茶为万病之药”可谓同出一辙。不得不承认,赵学敏对“普洱茶膏”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而且对普洱茶膏多了一份魂牵梦绕的情结,这也正是普洱茶膏的奇妙之处,因其列入了《本草纲目拾遗》,自然而然地属于中国独有的养生文化。

据今年2月3日《南国今报》刊登“普洱茶膏:可以喝的‘古董’”一文介绍说,普洱茶膏走出国门,是在1792年(乾隆57年)做为国家礼品向来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文章还说,“据相关文献统计,在这段时期作为“国礼”送出的茶膏达200匣。”这进一步说明中国茶膏最早向海外流向的时间。

普洱茶膏的隐匿是随着清皇朝灭亡而随之结束了“辉煌年代”,随之而来的战争年代让茶膏失去了“音讯”。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援藏所需生产,但也寥寥无几。后经“文革”浩劫,茶膏给人留下的只是一种“回忆的味道”了。直到2004年,有媒体报道鲁迅儿子周海婴先生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位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之后,“普洱茶膏热”旋即“再现风华”,因为这块茶膏属于历史的特殊产物,串联起了清宫茶膏的旧梦,多了些岁月洗练,闻味可辨,陈韵依然,于是引起更多人的追捧和青睐。

把话扯回到主题,“蒙顿”从衰落的普洱茶膏中蕴积一种市场行为,以其生产云南普洱茶膏“黄金班底”制作高手,不仅对故宫留存的普洱茶膏进行滋味揣摩,进行精雕细琢,而且大量去了解熟悉各个朝代茶膏异同,涵盖历史、民族、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在与崔兄津津有味的交谈中,始知复刻清宫普洱茶膏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关,轻蒸、解块、淋洗、发酵、压榨、沉淀、收膏、压模、干燥等等,更重要的是,蒙顿茶膏始终关注的品质保障。

如今,希望复兴古老茶膏的呼声很高,有志于普洱茶膏的人也不少,但崔兄告诉说,云南普洱茶膏“黄金时代”的氛围和条件,需要最少十年以上制作根基,扎实而完备的制作流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若非此次恰遇蒙顿创立十周年之际,加上制作茶膏十年功底的积累,才萌生复刻清宫茶膏想法。

我曾想,新的制茶工艺不会取代传统制茶工艺,只会把传统制茶工艺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就像“叶”茶始终没有取代“膏”茶一样,而将它逼成清宫礼仪文化。当以黑茶类为代表的传统制作工艺营销模式仍然停留在内销层面,热爱它的人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我们能不能把云南普洱茶膏变成作为高端文化品牌的一种文化形式?中国茶膏在国际上有那么多极高口碑,能否从这个角度探索茶产业出口之道呢?

茶味香味,膏味韵味,味味诱人,清宫茶膏呢?就让“蒙顿”去还原历史的味道。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历史的珍贵文献》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