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品牌。

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炒茶培训

生态茶园

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文审论证和现场验收合格后,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示范期为2016年12月到2019年12月,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被列为创建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

国家质检总局于2013年11月正式批复同意勐海县筹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全县形成了党政一条心、上下齐抓共建的氛围,全力创建示范区。全县注重保护与利用普洱茶资源,加强对古茶树保护条例、古茶树保护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增强茶农自觉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意识,指导帮助茶农科学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古茶树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村民自律保护古茶树资源,用村规民约约束种植户生产优质安全的茶叶原料。优化茶园基地,建设“优质、生态、高效”茶园,与省茶科所合作制定《勐海生态茶园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勐海茶产业技能培训实施细则》等,构建完善的生态茶园指标体系,全力实施连片建设标准生态茶园,创建茶中有林、茶在林中的生态原料基地。县内各民族长期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用茶习俗,通过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浓厚的茶文化是勐海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拥有丰富传统民俗积淀地区在现代社会谋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特色化充分运用到品牌的创建和质量的提升当中,形成企业品牌农户诚信基地共建=价值的最佳合作模式。

为提升产业质量水平,勐海县制定《低产茶园改造技术与管理规范》《普洱茶原料初制技术与管理规范》等四套标准,编制《勐海县茶叶初制规范达标培训手册》,大力推进初制加工标准化生产,规范农民群众家庭作坊初制茶的技术规程,推广科学晾晒、卫生储存等技术,全面提升晒青茶初制加工工艺水平,编制普洱茶发酵、筛分、拣剔、成型、包装等环节的企业标准22个;5个《国家级勐海县普洱茶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紫娟保健茶”获国家三项发明专利授权。

为大力提升勐海茶的社会知名度,勐海县依托多样化区域品牌营销方式,县政府牵头组织县内知名茶企借助茶博会等平台,分别在广州、上海、北京、山东、昆明等地开展勐海普洱茶品牌推介,连续举办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及茶王节;通过“勐海茶互联网、勐海茶民族文化、勐海茶科技创新”等方式全方位营销勐海区域品牌。开展的茶文化进社区、“全民炼茶”、茶事直通车、万人茶友茶山行、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普洱茶推向大众。

全县普洱茶区域品牌价值目前初见成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2015年,全县32.56万人口中就有涉茶人口28万人,期中茶农达21万人,茶农来自茶叶的年平均收入达5050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55%;上缴茶叶税收2.48亿元,占全县税费总收入45.4%。(西双版纳新闻网苏云华)

CY260.com扩展阅读

勐海建成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勐海建成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文审论证和现场验收合格后,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园区被命名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示范期为2016年12月到2019年12月,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被列为创建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

据悉,2013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勐海县筹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该县以此为契机,遵行“优质安全、生态健康”的品牌创建理念,围绕打造“生态、科学、人文、安全、健康”五个普洱茶的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大创建工作资金投入,全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茶园生态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功能健康化、知名品牌国际化进程,编制了《勐海生态茶园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普洱茶原料初制技术与管理规范》等4套标准规范,筹建工作顺利推进。

目前,该县普洱茶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件、国家非遗名录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12件、云南省名牌产品8件,“勐海茶”获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2015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百强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等。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57万亩,以普洱茶为主的成品茶总产量2.88万吨;实现茶业总产值46.2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53.36%;实现茶叶税收2.48亿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45.37%;茶农茶叶人均纯收入5050元,普洱茶产业已成为该县第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云报全媒体记者赵汝碧)

云南创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云南省凤庆县自获批启动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结合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需要,研究出台了茶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以及品牌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滇红茶产业联盟等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措施,引领产业良性发展。

目前,凤庆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组,并抽调相关部门骨干力量在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管委会组建创建领导组办公室,做到高位推动、组织有力、责任明晰、任务到人。同时,将品牌建设、园区建设纳入全县十三五规划,为创建工作提供科学规划支撑。

该县还在茶叶骨干企业中推行了首席质量官制度,并建立了茶叶产品追溯平台,不断夯实质量管理基础。2016年12月,该县召开质量建设专题会议,总结和研究部署质量工作,并拨专款对获得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同时,研究制定茶叶种植规范、古茶树管理办法、茶园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等,强化茶叶基地种植规范和初加工标准,从源头保障原料质量。该县还深入推进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质量公共服务平方台。2016年,该县生物产业办、农业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切实抓好茶叶种植、制作、茶艺茶道、质量监管等培训工作,做到专题培训经常化。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和县市场监管局结合创建工作需要,邀请品牌专家、国家首席质量官培训讲师等深入企业开展品牌建设专题讲座以及质量管理经验交流、首席质量官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与卓越绩效管理等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县内企业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该县还围绕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突出知名、品牌、示范3个核心要素。一方面,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创建工作理念和宣传口号,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县大型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进行品牌产品展示,利用多种媒体对滇红茶品牌以及茶产业建设进行全方位宣传,不断扩大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借助中介机构面向全国开展滇红茶品牌顾客满意度调测评,不断总结区域品牌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凤庆县滇红茶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全县拥有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其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云南名牌产品3个、云南省著名商标17个,建成精品茶叶庄园5个、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示范社1个、省级茶叶专业合作示范社18个、县级茶叶专业合作示范社26个。同时,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共进驻企业102家。目前,该县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凭借鲜明的特色,先后被列入云南省未来5年拟培育的45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和全省29个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凤庆县也先后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农产品安全示范县。

勐海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在沪举行


勐海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在沪举行

2014中国茶业交易会暨勐海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新闻发布会现场。佐连江依腊/摄

2014中国茶业交易会暨勐海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新闻发布会现场。佐连江依腊/摄

8月11日,勐海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新江湾茶城举行,勐海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应枚,副县长何青元出席发布会。来自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经济日报、人民网、腾讯网、凤凰网等37家媒体参加发布会。

发布会上,副县长何青元向媒体介绍了勐海建设“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及勐海普洱茶品牌情况。随后,在媒体提问环节,何青元、大益集团、陈升茶业负责人纷纷就勐海县建设“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普洱茶品牌建设作答,让记者对该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

勐海县于2013年11月4日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在走向品牌发展的战略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根据“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的要求,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打造勐海普洱茶品牌,营造创建知名品牌的良好氛围;经勐海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精心组织县内著名普洱茶企业积极参加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上海主办的“中国茶业交易会”,共同展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成果和展示勐海县骨干茶企品牌魅力。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茶业交易会”将于8月15至8月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届时,勐海县将组织大益集团、陈升茶业、六大茶山等25家茶企业参加品牌推介。

勐海县大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勐海县大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近日,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勐海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定位、超前谋划,大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这张名片。目前,推进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茶产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种苗、茶园、初制加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正确使用化肥、农药,不断提升全县茶产量和茶叶品质;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范全县普洱茶生产秩序,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促进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为大力推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工作,勐海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规划纲要(2011至2020)》,把普洱茶产业定位为引领勐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明确提出立足优势,调优投资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实现茶园生态化、加工企业规模化、产业生产标准化、产品功能健康化、知名品牌国际化,由普洱茶资源大县向普洱茶产业强县转型,茶叶质量明显提高,茶农增收明显加快。

截至9月,勐海县茶园面积达38.6万亩,可采摘面积28.4万亩,茶叶产量13824吨,实现销售收入85095万元。古茶园面积4.6万亩,产量突破500吨。农业产值达到2.1亿元。上缴茶叶税收1.66亿元,占县财政总收入的36%。现有茶业专业合作社43家,涉茶人口28万人,其中茶农达21万人。经工商局注册的制茶企业912户,茶叶销售企业1209家,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107户。全县涉茶商标535件,其中“大益”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件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分别是大益、郎河、勐子、吉益、陈升、老曼娥、八角亭、茶树王。

普洱成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普洱成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妙曼普洱,就像一位天生丽质、清纯可人的少女,退却了青涩的羞赧,顾兮盼兮、风情万种地向世界走来,并且坚信她必将惊艳世界。”昨日,“美丽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美丽云南·妙曼普洱”新闻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会上,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钱德伟就像深爱上一位妙曼女子的男子,深情款款地向世人介绍着他的爱人——一个连空气都洋溢着浪漫的地方、一个联合国环境署官员眼中的“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一个法国设计大师认为是上帝在心情特别舒畅的时候创造的地方——普洱。

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普洱仍然清晰地把控住了未来发展的根基:决不让阳光、空气、水成为普洱的奢侈品;绝不走“先污染再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只要保留住普洱优良的生态环境,就保住了千秋万代的衣食饭碗;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让普洱人民永享全球最好的生态福利。

怎么发展普洱?用绿色和世界对话用绿色和未来相应

今年6月1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省政府,同意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标志着普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支持,也让普洱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这一复函让普洱举市振奋,钱德伟甚至心情大好地开玩笑说:“这就像给普洱戴了一顶‘绿帽子’,虽不好听,但我们很骄傲。”

未来的普洱,将“从自然馈赠当中来发展”,钱德伟说,“用绿色和世界对话,用绿色和未来相应”就是普洱未来的发展方向。普洱要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4大基地,在试验示范中成就“妙曼普洱”。同时把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基础,重点打造休闲度假养生、普洱茶、咖啡、生物制造、高原特色食品5大绿色产业集群。着重建设一批复合型旅游项目;延长普洱茶产业链;打造咖啡庄园,建设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咖啡集散中心,巩固中国咖啡之都的地位;建设生态水产、有机果蔬等“种植、饲养、深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基地,努力把普洱建设成为中国著名、世界闻名的高原特色食品业基地。(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如何识别普洱?建精品不建废品建文物不建废物

“这些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很大成就,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特别严重。”钱德伟说,普洱城镇化建设刚刚起步,现在也在思考普洱应该建一个怎样的城市?其他城市的区别在哪里?如何让来到普洱的朋友觉得温馨?最终,普洱提出了打造世界级精品城市的目标。

把独具普洱特色的生态文化、普洱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镇建设中,用丰富的文化特色元素展示普洱的妙曼新姿,让每栋建筑都尽量体现本地文化元素;城镇建设要尽量往山上走,尽量组团发展,把城市建在森林之中;充分挖掘、整理、提炼村庄特色,把每一个村庄都建成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于一体的美丽家园,把普洱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目的地。

“但一定要建设精品城市,避免在建筑上不追求质量,要求每栋建筑都要成为精品,甚至成为传世之作。”钱德伟说,不能建过几年就拆的建筑,还不能让普洱的乡村消失,因为这些才是普洱最吸引人的地方。

怎样留住普洱?给自然以自由放生态以生路

“对现代人而言,阳光、空气、水,这些‘生态福利’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需求,但在有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奢侈品。”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钱德伟说,只有一个办法:“给自然以自由,放生态一条生路,让普洱人民永享全球最好的生态福利。”

早年间,普洱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让普洱人民永享全球最好的生态福利,为此,主动叫停了400万亩的中低产业改造。考虑到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还整顿关停了200多家小型的木材加工企业,主动减了800多万吨的森林采伐指标。

“普洱的生态环境,是普洱最大的资本和优势,未来我们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有这个就够了。只要保留住普洱优良的生态环境,就保住了普洱人民千秋万代的衣食饭碗。”钱德伟说,“我们宁可牺牲一时、一定的发展速度,也要不遗余力保护生态环境。”接下来,普洱市还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如主动削减采伐指标,主动关闭木材加工企业,甚至可能将到户的林地也收回来。推进“森林普洱”、原始生态和湿地恢复等生态保护工程,完善生态保护机制,让普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名副其实的资源最富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环境最优良的地区之一。

景迈山古茶园会是云南下一个世遗吗?

景迈山古茶园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景迈山古茶园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分布在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范围内,距澜沧县67公里。目前规划的遗产区面积为2703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4000公顷。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所驯化、栽培,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和古茶活化石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世界茶源遗产地和普洱茶祖朝圣地。

2010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茶马古道)论坛”在普洱举行期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提出了将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议。此后,普洱于2010年7月启动了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工作。澜沧县为保护景迈、芒景古茶园及古村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及保护措施。那么,在未来的哪一天,景迈山古茶园会不会成为云南下一个世遗呢?

数读

5最气候舒适指数最高,年平均气温18.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洁净度最好,一年365天只有大年初一放鞭炮这一天PM2.5超标;负氧离子浓度最高,中心城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12500多个,享有“天然氧吧”美誉;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7%,保存着全国近1/3的物种;少数民族文化最多元,有26种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4个。

90%2012年普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6.9亿元,其中绿色GDP占90%以上。

1/3普洱境内亚洲象家族从2010年的30余头增至73头,约占全国亚洲象总数的1/3。为此,还建立了象损替代发展基金和“大象食堂”。

助读

普洱,辖9县1区,103个乡镇,总人口257.5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商周时属彻里地,唐南诏时置银生节度;明万历年间始称普洱;清雍正年间设普洱府。新中国成立初设立普洱区专员公署,1953年改为思茅专员公署,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10月,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更名普洱市。

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口岸两个(思茅港口岸、勐康口岸),国家级二类口岸1个(孟连口岸),及17条边境通道。

云南勐海县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云南勐海县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建议建设“普洱茶批发市场”普洱茶早已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张名片。在州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审议六届州委工作报告期间,如何把勐海县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成为勐海县代表团代表讨论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茶产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种苗、茶园、初制加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正确使用化肥、农药,不断提升全县茶产量和茶叶品质,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范全县普洱茶生产秩序,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促进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勐海县还将古茶树资源、茶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低碳、生态的旅游方式。代表们认为,州委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食品要加快提升茶叶产业”,又是勐海县的一次机遇。勐海县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依托载体,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围绕全县的茶产业发展,杨文新代表建议,在勐海县建设专业的普洱茶批发市场,使勐海县成为普洱茶的销售中心。(记者苏云华)

贵州将把都匀毛尖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3月19日,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带领省政府办公厅、省农委、省供销社及省茶叶协会等有关负责人专程深入都匀毛尖茶基地调研,表示尽快把“都匀毛尖”做强做大,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全国知名品牌。

黔南州副州长陈有德和都匀市市长刘胜军等州市有关领导向省调研组汇报了以“都匀毛尖”茶为代表的黔南茶产业发展情况。从唐贞观九年(公元793年)起,黔南茶一直是朝廷贡茶产地之一,尤其是1915年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茅台一起获奖。2010年,“都匀毛尖”入选中国世界博览会“十大名茶”之一。目前,全州建成茶园基地100万亩,茶叶企业400多家(含专业合作社),茶业从业人员30万人,产量达10840吨,实现产值14.82亿元。其中“都匀毛尖”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品牌价值15.4亿元。

省政府调研组认为,黔南茶叶质量在全国都属上乘,针对“都匀毛尖”发展中存在种植技术滞后、管理粗放、市场运作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都匀毛尖”为契机,大力支持黔南州和都匀市加大投入,在保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走现代机械化生产加工之路,拓展营销渠道,扩大种植规模,抓紧修编“都匀毛尖”质量标准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尽快把“都匀毛尖”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全国知名品牌。

苍梧县原生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苍梧县原生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认定第二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决定》(桂政发[2015]62号)文件的规定,苍梧县原生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六堡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从2014年起,我县重点创建六堡茶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坚持以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为总体思路,以六堡镇大中村、六堡村为中心,以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把示范区建设与六堡特色生态农业名镇连接在一起,建成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核心示范区。核心区面积3200亩,位于六堡镇六堡村、大中村等地。以核心区为中心向周边村庄和乡镇拓展、辐射,使拓展区面积达到10000亩,辐射区面积达到20000亩。目前,我县完成了示范区内六堡名镇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自治区评审,县政府与桂林茶科所签订框架协议。加工区产业园已引进苍梧县双贵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梧州市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并于11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50亩现代化大棚式的六堡茶原生种繁育基地已完成钢架大棚搭建工作;在六堡镇塘平村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展示馆。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示范区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水平,加快带动拓展区、辐射区农业发展,为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开创苍梧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勐海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东连景洪市,东北与普洱市为邻,北面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接,西面和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公里,总面积为5511平方公里。

4月10日晚,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匾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出席授牌仪式并亲自授牌。

勐海县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茶树、茶园和种茶山寨,有最醇厚的普洱茶,有世界上最响亮的普洱茶品牌“大益”,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而倍受广大普洱茶消费者青睐。

勐海因茶而兴、因茶而名。每一座森林密布、铺青叠翠的古茶山、古茶园,都是一座生态茶叶公园;勐海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主产区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中心地带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居住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十多个世居民族之茶工艺、饮食习惯彼此交融,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特色文化,并世代相承沿袭至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广西苍梧以核心示范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广西苍梧以核心示范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苍梧县六堡镇推进生态(农业)名镇建设,镇区基础设施和六堡茶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日前,苍梧县原生态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被列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六堡镇已做好相关规划,将进一步规范六堡茶的种植、生产和管理,提升生产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原生态六堡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是苍梧县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促进全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该县今年还要重点创建市级东安江沿江风景休闲旅游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沙头镇生态循环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同时,每个乡镇根据自身特色产业优势,至少创建一个示范区,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可推广的示范区建设典型。

在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苍梧县今年将重点抓好六堡茶、特色水果、林业、水产畜牧业等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今年起,该县计划每年新增六堡茶种植面积8000亩,引进2~3家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六堡茶加工园区建设。特色水果方面,重点巩固发展砂糖橘产业,力争全年新增种植面积10000亩以上,并建立健全柑橘黄龙病综合治理机制,力争将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推进沙头镇荔枝品种改低创高,今年实施高接换种面积200亩,逐步扩大优质荔枝品种种植面积,并适度发展“桂明”龙眼、火龙果、蜜丝枣等优质水果品种。林业方面,按照“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计划植树造林40000亩、义务植树100万株,巩固提升高产高效八角林面积20000亩,发展种植优质杉木林10000亩,抓好天洪岭林场林下草珊瑚种植和沙石油茶专业合作示范社的建设。与此同时,该县今年计划建立岭脚、京南、梨埠等镇网箱养鱼基地,以沙头、石桥、旺甫为重点建设生猪产业区,大力推广石桥的山羊规模养殖,重点推进狮寨养牛基地和沙头新建种(蛋)鸡养殖项目建设,扶持发展岭脚、狮寨、京南、六堡的养蜂业,带动提升全县水产畜牧业发展水平。

据了解,苍梧县计划建设一个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集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货物交易与配送于一体,同时深入实施“互联网+优势特色农业”行动,促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勐海,傣语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的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由于勐海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多,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坐落于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3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勐海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勐海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勐海县,旧称佛海,它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丰富的茶文化底蕴。县内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开创了勐海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历史。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

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晚清至民国时期,为开发边地茶树资源,发展茶叶贸易,一些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鼎盛时期全县23个茶庄年产紧压茶外销达到4万担。1938年,云南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佛海茶区办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茶叶专家范和钧建成佛海茶厂,这是勐海茶厂的前身,是云南较早的规模化机器制茶企业。据解放初勐海茶叶调查组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自1943年之后勐海茶业落入低潮,但到1950年,勐海县各乡(镇)、各村寨都还或多或少地拥有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仍位居云南各产茶县之首。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为滇南茶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勐海县政府于1958年成立“茶叶办公室”,是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至今仍然在全县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勐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肩负兴边富民的历史责任,始终大力培育发展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重视勐海茶厂生产,推行制茶技术革新和生产机具改革,研发各种名优茶品,垦复并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推广改制红茶,增加茶叶出口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建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辅导、鲜叶收购、毛茶初制和精制加工网络体系,为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的加快发展。1989年,勐海茶厂注册“大益”茶叶商标,后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1991年,勐海茶厂建成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茶园基地。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了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同年,勐海茶厂“八五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年生产制茶能力达到7500吨,成为能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省内大茶厂。自80年代以来,勐海茶厂生产的6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04年,勐海茶厂由云南省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成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勐海茶厂是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普洱茶知名企业。先后有“勐海之星”、“0562”、“宫廷普洱”、“高山韵象”、“国韵60”、“红韵圆茶”等34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大益”品牌先后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大益集团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先后65次还被国家、省、州、县及相关行业协会授予“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充满生机与活力、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已是当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饮誉海内外,2010年生产成品茶已达6036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把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的目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扶优扶强普洱茶龙头企业,扶持优质茶叶原料建设,打造普洱茶品牌,全力提升茶叶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大益”、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七彩云南等为龙头的普洱茶精加工企业群,成功打造出了大益、八角亭、七彩云南、庆沣祥、陈升号、兴海、福海、朗河等普洱茶著名品牌,蜚声海内外。

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蕴育出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世人推崇,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5.9万亩,干毛茶产量12200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精制茶产量2158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茶产业税收10466.6万元。茶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勐海成为我国普洱茶生产第一大县。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

跨入新世纪,随着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勐海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科学统领全县茶农、茶企、茶商,以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第一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园区被命名为 “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品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