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的副作用】

勐海县副县长:炒作古树茶不符合市场规律,优质普洱茶要让大众消费得起

作为名山古树普洱的产茶大县,勐海县的负责人如何看待古树茶的热潮呢?9月13日(上周日)下午,本报记者对云南省勐海县副县长何青元进行了专访。他表示,将古树普洱茶炒作成几万元的奢侈品不符合商品价值规律,优质古树茶最终还是要让大众消费得起。

记者:勐海的普洱茶产业在整个普洱茶产区是怎样的地位?

何青元:从统计数据来看,去年整个云南普洱茶的产量是11.43万吨,勐海县的产量是2.87万吨,占总数的25%;云南普洱茶总产值是101亿元,而我们勐海县的产值是48.8亿元,占总产值将近50%,可见我们勐海普洱单位价值比较高;目前在茶叶市场,普洱茶消费者非常认可的有我们26个普洱茶古茶山;我们有4.8万亩古茶园,大多数是300年至600年树龄的古茶园。这一切决定了勐海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我们以“勐海大叶种茶”、“勐海味”的普洱茶来做宣传,没有其他任何县市可以替代。

记者: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到现在,尤其经历了2005—2007年的暴热至大跌,您来评价一下,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何青元:目前普洱茶销量在全国茶叶总销量中份额还不到5%,但随着保健功效、饮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断挖掘,消费量已越来越大,好多茶叶爱好者确实感受到勐海味普洱茶的魅力。勐海已经成为普洱茶加工、贸易集散中心,形成产业集群,中国普洱茶的十大知名品牌中有六个品牌都在勐海。我们坚信,通过政府、企业、茶农一起努力,勐海普洱茶、中国普洱茶一定会香飘世界。

记者:现在市场上古树茶鱼龙混杂、有真有假,县政府为了去伪存真做了哪些工作?

何青元:首先,我们加大了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和对名山名茶的保护,比如,老班章村严控外来车辆进入,防止其他地方假冒的老班章古树茶叶流入村子卖高价;同时,加大了古茶树名山名茶特征的宣传,从古树茶标准、内含成分、品质特征几方面进行知识普及,让消费者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名山名茶。通过这些工作,普洱茶市场越来越规范和理性。

记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受到国家消费大环境影响,很多普洱茶小厂家越来越关注北方市场,积极参加北方茶博会。作为政府部门,怎么扶持中小企业?

何青元:我们在巩固南方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北方市场,提出的方针是“南征北战”。北方特别是华东地区,原先对普洱茶的认知度不高,我们就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作为主体共同做好宣传、开拓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喝上普洱茶。

延伸阅读

勐海县大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勐海县大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近日,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勐海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定位、超前谋划,大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这张名片。目前,推进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茶产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种苗、茶园、初制加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正确使用化肥、农药,不断提升全县茶产量和茶叶品质;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范全县普洱茶生产秩序,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促进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为大力推进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工作,勐海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建设“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规划纲要(2011至2020)》,把普洱茶产业定位为引领勐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明确提出立足优势,调优投资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实现茶园生态化、加工企业规模化、产业生产标准化、产品功能健康化、知名品牌国际化,由普洱茶资源大县向普洱茶产业强县转型,茶叶质量明显提高,茶农增收明显加快。

截至9月,勐海县茶园面积达38.6万亩,可采摘面积28.4万亩,茶叶产量13824吨,实现销售收入85095万元。古茶园面积4.6万亩,产量突破500吨。农业产值达到2.1亿元。上缴茶叶税收1.66亿元,占县财政总收入的36%。现有茶业专业合作社43家,涉茶人口28万人,其中茶农达21万人。经工商局注册的制茶企业912户,茶叶销售企业1209家,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107户。全县涉茶商标535件,其中“大益”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件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分别是大益、郎河、勐子、吉益、陈升、老曼娥、八角亭、茶树王。

勐海县常务副县长岩三叫一行到茶叶所检查指导工作


勐海县常务副县长岩三叫一行到茶叶所检查指导工作

9月4日,勐海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岩三叫、副县长何青元一行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茶叶所”)检查指导工作。岩副县长一行在茶叶所党委书记陈啸云、副所长罗向前、工会主席石照祥陪同下,先后深入到茶叶所加工工程与检测中心、科研实验基地品种展示园、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及所企合作企业——七彩云南勐海茶厂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岩副县长一行一一查看了茶叶所分子生物学、生化检测、深加工研究等实验设备和茶树种质资源征集与新品种展示情况,详细了解了各类试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征集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保存及运用情况,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在云南各大茶区的推广示范情况。

岩副县长在听取茶叶所领导情况汇报后指出,茶叶所自1938年建所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科技服务成效显著,为云南“茶农增收、茶企增效、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勐海县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西双版纳的春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岩副县长要求,一要加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夯实勐海县普洱茶原料基地、普洱茶加工基地和普洱茶文化研究基地“三大基地”建设;二是加大对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力度,为勐海县规划建设“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茶树品种展示园”或“勐海县六大古茶山茶树品种展示园”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勐海茶文化的显示度。

云南勐海县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云南勐海县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建议建设“普洱茶批发市场”普洱茶早已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张名片。在州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审议六届州委工作报告期间,如何把勐海县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成为勐海县代表团代表讨论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茶产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种苗、茶园、初制加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正确使用化肥、农药,不断提升全县茶产量和茶叶品质,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范全县普洱茶生产秩序,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促进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勐海县还将古茶树资源、茶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低碳、生态的旅游方式。代表们认为,州委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食品要加快提升茶叶产业”,又是勐海县的一次机遇。勐海县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依托载体,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围绕全县的茶产业发展,杨文新代表建议,在勐海县建设专业的普洱茶批发市场,使勐海县成为普洱茶的销售中心。(记者苏云华)

勐海副县长何清元:要保护好古树茶品牌资源


勐海副县长何清元:要保护好古树茶品牌资源

勐海,傣语意为“英雄居住的地方”,亦是“世界茶树王之乡”,这个仅33万人口的静谧小镇,诞生了“大益普洱”、“七彩云南”等名茶品牌。每年的开春,全国手握巨资的茶商茶客云集勐海,巡山收茶。对于全国的茶客而言,云南的勐海县,可谓是普洱茶的圣地。

2013年开春之后,普洱茶价格暴涨。在勐海著名的老班章村,每户农民在春茶中赚四五十万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勐海县分管茶叶的副县长何青元告诉记者:“老班章的古树,树龄在100多年的小树采摘下的茶叶做成的毛茶,今年是3200-3500元/公斤;中树古树,200年-400年树龄,卖到4000-4500,400年以上大树是8000-10000,最大的茶王树,3万块一公斤。”

“这是多年以来普洱茶品牌的扩张,与勐海古树茶稀缺性形成的。”何青元表示,“但是我们会保护好这些古树品牌,留给子孙万代。”

茶资源优势

《21世纪》:在经过前两年的缓慢增长以后,为什么普洱的价格和老班章的价格今年涨的会那么多,决定普洱和老班章的价格因素都有哪些?

何青元:勐海县有丰富的茶资源优势,现有4.6万亩的茶园,实际占地是8万亩,因为茶是散布在森林里,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我们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茶非常多,勐海一共有11个乡镇,古树茶主要分布在6个乡镇里,很多村民小组都基本有2000亩以上面积,多的一个村民小组就有5000亩的面积,最大的一块是贺开,贺开村委会16000亩,实有面积是9100亩。

现在勐海重点打造名山名茶品牌,南糯山、布朗山、贺开南峤等等在外界名气都很大;名茶如“老班章”主要是通过2008年引进龙头企业而成长起来,经过5年,这个品牌的附加值越来越高。

从价格上看,老班章的价格2004年仅40元一公斤,2010年,实现大的飞跃突破1000元,2011年1600元,2012年1800元,上涨幅度最大是今年,价格到了最高的4500元。

第一茶叶的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第二品牌价值上来之后,很多茶庄将其店里有没有老班章看做是标志性产品和拳头产品。另外现在消费能力的提高,需求量的加大,所以普洱茶的今年的价格就飞涨。

注重长效发展

《21世纪》:这样的价格有没有风险,政府如何保证这个品牌的长效发展?

何青元:我们现在主要想保护茶资源,就是要合理采摘,有限采摘,茶园里头也要做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的平衡。我们不允许在古茶园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工艺上实行纯手工制作,不搞集中加工,机械化现代化的加工,所以老百姓很珍惜,一心一意做好茶,有了好形象才会有好茶。

要说风险这个非常低,价格低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采,我们现在提倡春茶合理采摘,夏茶尽量不采,虽然夏茶卖到2000块钱一公斤,但老班章的村民一年单是春茶收入50万,已经算很高了。

目前本地茶叶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消费者需求很大,而我们的资源没有养护的成本,风险最大就是怕这个资源被破坏了。

《21世纪》:勐海的茶叶一般是山头出名、品牌出名,但是少看到政府的身影,这跟普洱市政府经常组织各大企业前往全国各地推广的路数不同,这是为何?

何青元:普洱市走的是大宣传,我们走的是小宣传,在苦练内功,因为本身资源也非常有限。目前我们不宣传人家也会来。老班章,大益、七彩云南等好品牌,都是政府搭台,老百姓助推、企业打前站。政府就是服务于企业,全县企业前年有126家,去年达到212家,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超过了10个亿。

我们也去过全国很多茶乡茶城学习,我们看下来,安溪做得很好,品牌效益做得很好,走在全国前列,安溪60万亩的茶园实现了106亿的产值,我们40万亩,实现了28个亿,看上去虽然有点差距,但我觉得欣慰的地方是他们税收没我们多,去年他们是1.22个亿,我们实现的是1.93个亿。(原题《勐海县副县长何清元:最大的风险就是怕资源被破坏了》)

勐海县获得“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勐海县获得“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勐海县是云南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生产普洱茶的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号称产自勐海的普洱茶品牌数不胜数,市场处于无序竞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乃至以次充好的局面。

为保护“勐海茶”的区域品牌,勐海县着手进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2014年12月“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审核,取得了商标注册证。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标志着只有在勐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以其独特的种植及制作工艺,生产出的具有特定产品品质品的勐海茶品,才能使用“勐海茶”商标;而未经许可的企业及产品,不得使用勐海茶商标。

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区域性特色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力度,在国际、国内上均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可替代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利用与保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地域内货真价实的优质特色产品,促进当地相关特色行业的发展。由于具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在市场上比不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同类产品价格会高出20%以上,将十分有利于具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和传统产业的市场拓展;同时,依法通过对相关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因此“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产生的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将惠及该地域的全体群众和有关企业,推动当地有关企业和农民的进一步增收致富。

什么是普洱茶的大众消费?


【今日话题】:什么是普洱茶的大众消费? 现在写普洱茶行业文章的人在今年动则拿大众消费做文章。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普洱茶的大众消费?

大众消费是一个相对的领域。前提是要有一个限定范围,不然普洱茶的大众消费就是一个笑话,没有多少意义,比如说零售价在100-200元/饼的357克普洱茶,我们从零售价格去算,一公斤就到280-560元。我们回到生活中,这个价钱有必要拿来一比,就算大米10元/公斤,那么可以买到28公斤。就算猪肉28元/公斤,可以买到10公斤。黄牛肉140元/公斤,也可以买到2公斤,更别说那些日常蔬菜了。这样的茶价能算是大众消费吗?

好吧,你也许会说普洱茶和米和肉菜都是生活中的,但不一样。那么我们再缩小一下范围,放在中国茶叶中来比。一公斤卖得比这个价格(280-560元/公斤)低的茶叶多得是,比如今年云南的绿茶和红茶,可以买到芽尖(最高等级)了。这个价格还能是大众消费吗?

我们在缩小一下范围,就拿同类普洱茶来比,今年一些山头古树茶价格都还没达到280—560元/公斤。一些大树生态茶也没达到这个价位。那么还能是大众消费吗?

以上我们从生活、茶类、品类三个方面都说明了零售价100-200元/饼的357克普洱茶不是大众消费。那么普洱茶的大众消费应该是什么呢?

2014年的普洱茶平均价格在88.6元/公斤,那么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不管你买的普洱茶9.9元包邮或者是9999元包邮。从普洱茶来说,它都是88.6元/公斤。

那么我们如何去确认哪部分价格的消费人群是大众呢?又何来大众消费?

难道就因为一个店里的100-200元/饼的茶品卖得多就是大众消费?那么人家店里的9.9元/饼或者500元/饼卖得多也是大众消费?

不管我们从个体还是从宏光的层面来看,普洱茶的大众消费都是说不清的,因为比消费普洱茶多的是绿茶。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普洱茶大众消费的这个主题,前面说过了,要说清楚普洱茶的大众消费,必须先说清楚限定范围。就某个品牌来说,他的出货量都是有统计的,自然很容易就知道哪款茶品是大众消费。这里要注意区分消费和消耗的概念。

大众消费是会变化的,不会变的仅仅是大众两字。

勐海县古茶树资源资源普查报告


勐海县古茶树资源资源普查报告

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队勐海组

为摸清西双版纳州境内古茶树、古茶园资源的确切家底,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进古茶树资源的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快我州古茶乡和普洱茶故乡茶叶产业的提升,遵照州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的布置安排,由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任组长,勐海县农业局局长陈刚任副组长,由省茶叶研究所,州、县农业局、县茶办干部、科技人员和西双版纳州电视台记者共14人组成的勐海普查组,于3月25日全体队员到南糯山向阳寨古茶园,进行了古茶树资源普查基本知识现场培训,对普查工作方案作了具体分工、安排,结合勐海县古茶树、古茶园和野生大茶树分布广、任务重的实际,又将普查组分分成两个小组开展工作。在一个多月的野外实地普查中,普查队员行程2000多公里,采取走访座谈,听取乡镇领导的介绍,深入当地村民家访,野外实地观测、记录、采集标本、取土样,做蒸青样、摄照片等方式,了解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本完成了古茶资源的普查工作。接着,用一周时间,组织几名普查队员进行室内数据资料整理、汇总,撰写普查报告。

一、地理自然概况:

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56公里,地跨东径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境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纵贯县境中部的流沙河是最大的河流,全长92公里,流经勐遮、勐混、勐海3个坝子,水能资源丰富,除供沿岸农田灌溉外,河流下游已开发出5级电站。县境北部有南朗河,西部有打洛江。全县土地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山地占93.5%。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8.1℃,年雾日128天,日降露水0.2毫米,相对湿度82%,土壤属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呈微酸性,PH值4—5.5之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170—1800米之间的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有茶树生长最适宜的优越自然条件。

全县以傣族为主,有傣、哈尼、汉、拉祜、布朗、彝、回、佤等8个世居民族,县总人口28万余人。

二、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勐海县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植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各族人民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有悠久。境内迄今生长着多株8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王树和1700年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栽培型古茶园面积分布广、生长茂盛,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见证。茶叶自古至今都是勐海县的经济传统支柱产业,现今仍为全县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21.5万亩,产茶8202吨,投产面积17.7万亩,平均单产46公斤/亩;茶叶产值5011.3万元,茶叶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4,是各族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已成为云南省的第一大产茶县。勐海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绿茶、红茶和CTC茶等各类茶,获得1个国优、38个省部优名优茶奖和称号,“大益”牌系列茶品畅销海内外,具有独特工艺和品质的普洱茶享誉国内外,长期稳居普洱茶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所产各年代的阵年普洱茶成为业内争相高价收藏的名茶。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叶作为传统支柱产业来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了“稳定、改造、提质、增效”的提升发展茶叶的思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老茶园改植换种、老茶园综合技术管理,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为茶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叶。勐海县于1990年开始发展种植良种茶叶,县茶办于1992年初创建了茶叶良种繁育场,建成无性系良种母本茶园274亩,拥有品种资源24个。通过10余年的实践、摸索,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良种茶叶栽培管理技术,加上一些项目的实施,良种茶叶发展速度逐渐加快。2001——2003年,无性系良种茶叶得到了突破性的大面积发展,通过实施布朗山综合扶贫开发茶叶种植、无公害茶园建设、低产老茶园改植换种等项目,推广带动种植以云抗十号为主的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0余亩,至2003年末,全县共有无性系良种茶园11400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

二是低产茶园改造和老茶园改植换种。勐海约有老茶园11.4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2%,品种混杂,良种率低,管理较为粗放,产量不高、效益差。由于管理粗放,很多茶园出现了茶树未老先衰,产量低,茶农种茶收益下降的现象。以改土、改树、改园为主要措施的低产茶园改造,是该县茶叶产业提升的重要环节,自“九五”以来,该县以平均每年3000亩的速度实施低产茶园改造计划,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是建设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发展有机茶园是世界茶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该县于2001年开始实施3000亩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建设项目,到2003年底,新植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2000亩,完成茶园转换1000亩。通过项目在布朗山、勐满、巴达的示范,带动了勐宋、勐混、勐阿、勐海、格郎和、西定等乡镇的无公害良种茶园建设,新植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园4003亩。勐海茶厂布朗山基地的30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的认证。

四是古茶园的保护和利用。据省茶科所1958年的调查统计,该县当时拥有8.8万亩古茶园。这些老茶园中的古老茶树,是珍贵的品种资源,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然而由于管理粗放,随意砍伐,再加上人工的台刈改造,古老茶园面积急剧减少,目前尚存4万亩多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主要分布在格朗和、勐混、布朗山等乡镇。近年来,随着生态茶叶、有机食品的开发,尤其是以老茶树茶叶普洱茶的走俏,古老茶园的经济价值迅速显示出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古老茶树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历史、文化、生物资源、旅游、经济等各方面的价值,已成为一大新课题。2003年开始,县农业局茶叶技术服务中心以格郎和乡南糯山村委会竹林村和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迈村两个点作为试点,对549亩老茶园进行了综合技术管理。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原则下,通过科学的管养技术措施,复壮古老茶树的树势,提高古老茶树的品质和产量,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三、普查概况:

普查组根据原有资料和线索资讯,分成两个小组分赴勐勐混镇、布朗山乡、巴达乡、西定乡、打洛镇、勐满镇、格朗乡、勐海镇、勐宋乡、勐海阿镇、勐往乡、勐遮镇等12个乡镇17个村寨,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按照统一的普查科目对古茶树、古茶园和野生大茶树资源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普查,基本摸清了古茶树、古茶园资源的家底和现状。

普查结果:

全县古茶树资源丰富,有栽培型、野生型和近缘植物。全县12个乡(镇)都有古茶树的分布,大部分是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海拔1300米至2060米,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全县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古茶园面积共46216亩,面积最大的是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有7240亩,集中连片,保护完整。树基部围在2米以上的大茶树2株,调查材料84份,压制腊叶标本27份,压制附生和居生在古茶树上植物标本4份,取土样12个村102份,采制蒸青样6份,摄照片400多幅,采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源;调查了解了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的饮茶习俗。普查小组还主动为当地解决一些茶叶加工、古茶园管理等实际问题,宣传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

古茶树品种资源:

该县古茶园大部分分布在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的环境中,海拔1400─2060米之间。如勐混镇贺开、巴达乡曼迈、章朗,打洛镇曼夕等,古茶园集中连片,树高2米以上,树势较强,树干灰白,多数茶园都有?寄生和桑寄生。群众把茶树分为有家茶、野茶之分,还有甜茶、苦茶、涩茶等区别。通过调查,共发现茶组植物3种,野生近缘种1种,还有1份材料待签定。

1、栽培型茶树

古茶园中栽培型的主要是普洱茶种(C.assamica)。布朗山乡的班章村委会老曼娥和布朗山乡的曼糯分布有苦茶变种(C.assamica.var.kucha)。从叶型可初步划分为长椭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可划分为绿芽和黄芽。古茶园的地方品种可称为勐海大叶茶、勐海苦茶、勐海大白茶等。在大面积栽培型茶园中,以勐海大叶为主,其中尤以班章群落、曼夕群体、章朗群体和曼迈群体为好。这些地方的群体品种特征特性较一致,当地群众长期以来自采自制习惯,制晒青品质均优。具有代表性的大茶树有:

(1)贺开大茶树(C.assamica普洱茶种)

生长在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弄新、老寨交界处,海拔1600米的茶园中。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粗2.12米,自基部0.55米处有5叉分枝,最大干围1.72米,约树龄约700—800年。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CM,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叶长12.1—15.0厘米,宽4.7—5.5厘米,侧脉12—15对,叶形椭圆,大叶类,叶色深绿,叶面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姿上斜,叶尖尾尖,叶缘微波。现采制晒青茶。

(2)曼蚌大茶树(C.assamica普洱茶种)

生长在勐海县勐混镇的曼蚌村委会的广别老寨,海拔1590米先六家茶园中。据主人说最早听说这片茶园是从老班章引入茶籽栽种的。植株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9米,树幅3×3.55米,基部围粗1.25米,自基部0.45米处有2叉分枝,最大干围1.21米。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CM,节间特长;春茶开采期在3月中旬。叶长16.8—21.2厘米,宽6.1—6.5厘米,侧脉13—18对,叶形长椭圆,特大叶类,叶色绿,叶面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姿上斜,叶尖急尖,叶缘微波。茶多酚含量高,现采制晒青茶。

(3)曼夕大茶树(C.assamica普洱茶种)

生长在勐海县打洛镇的曼夕村委会的老曼夕,海拔1600米的玉章坎家茶园中,90年代初考察时树体尚完好,但现在已断两叉,现在仅剩一叉,且长满寄生物,树势十分衰弱。植株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8.4米,基部围粗2.06米,自基部0.49米处分叉。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春茶开采期在3月中旬。叶长16.8—21.2厘米,宽6.1—6.5厘米,侧脉13—18对,叶形椭圆,特大叶类,叶色绿,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现采制晒青茶。

(4)曼糯苦茶(C.assamicavar.kucha)

生长在勐海县布朗山乡村委会曼糯,海拔1300米的茶园中。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8.25米,树幅5.25×4.55米,基部围粗1.76米,自基部0.35米处有2叉分枝,最大干围1.76米。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CM,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叶长12.6—15.5厘米,宽5.5—6.5厘米,侧脉18—21对,叶形椭圆,大叶类,叶色深绿,叶面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姿下垂,叶尖渐尖,叶缘微波。滋味特苦,现采制晒青茶。

2、野生型茶树

勐海的野生型茶树目前只有巴达乡贺松大黑山有分布,处于海拔1900米的森林之中,在高大阔叶林覆盖下,植株生长茂盛,基部围在1米以上高度,超过1.5米有11株,其中著名的野生茶树王---巴达大茶树就生长在这里。这些野生茶树为大理茶种(C.taliensis),叶片绿色,新叶带红色,芽叶茸毛稀少,树干灰白,多数长满苔藓地衣,松萝垂挂,藤本植物缠绕攀治其上,周围的小茶树参差不齐,繁衍不断,和野生茶树混生的还有近缘植物厚短蕊茶。具有代表性的大茶树有:

巴达大茶树(C.taliensis大理茶种)

生长在勐海县巴达乡大黑山海拔1850米的次生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型大茶树。植株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23.6米,基围厘米,树幅8.8米,胸径68.47厘米;叶长13.0—16.2厘米,宽5.6—7.1厘米,侧脉11—13对,叶质薄脆,叶姿上斜,叶尖尾状和渐尖,芽叶无毛;花朵大,花白带黄,直径5.8—7.7厘米,花瓣11—14枚,柱头5裂,萼片无毛,茶果呈梅花形,果皮厚,种子近球形;鲜叶制成茶有苦涩味。六十年代以来在该地共发现10余株大茶树和成片分布幼树,本次普查发现树基围180厘米以上的有5株。

3、近缘植物

连片分布的茶树近缘植物是厚短蕊茶,原来主要分布在巴达乡贺松大黑山,这次普查在勐遮镇南木岭村委会安乐村大黑山又新发现占地近万亩的厚短蕊茶,这座山与巴达贺松大黑山连在一起。在布朗山乡回黄也有零星分布。其叶片与茶树叶片很相似,一些群众将其误认为是野茶,其主要区别是厚短蕊茶叶片无光泽,果实球形状,色绿或黄,多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密林中。

此外,在巴达乡大黑山中还发现1株高大乔木,基部围粗2.2米,叶片与茶叶类似,披针形,叶缘无锯齿,据当地群众反映花和果与茶树近似。

四、各乡镇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情况分述

(一)、格朗和乡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黑龙潭,距勐海县城19公里,总面积321.4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雷达山2190米,最低海拔760米,相对海拔高差1596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冷带区,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为1350--1500毫米,全年日照240天,有霜期30天。全乡5个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3655户,总人口15812人,以粮、茶、甘蔗为主要主柱产业,其中,茶叶总面积29257亩,总产量122.3吨,单产50.7公斤。

格朗和乡是老茶区,老茶园较多且较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南糯山和帕沙两个村委会。据调查统计,全乡古茶园15000亩,其中南糯山村委会12000亩,帕沙村委会3000亩。

南糯山古茶树、古茶园

南糯山村委会辖23寨562户,哈尼族为主体民族,总人口4632人,有耕地面积13260亩,主要经济作物为粮食、茶叶。2003年末有茶园面积亩,产量吨。据估测,古茶园占面积12000亩,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为169株/亩,村民对茶园管理较好。

代表性植株:

(1)半坡老寨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6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9米,树幅7×7.4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61厘米,主干胸围147厘米,叶长宽18.2×7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内折,叶面微隆,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半坡新寨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0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0米,树幅5.6×4.7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70厘米,叶长宽14.2×4.5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中等锐密,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内折,叶面平滑,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半坡新寨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52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7米,树幅9.7×9.0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36厘米,叶长宽14.8×5.1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深锐密,叶色绿,叶缘平,叶身内折,叶面微隆,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帕沙村古茶园

帕沙村委会有老寨、中寨、新寨、南干、老端等5个村民小组,主体民族为哈尼族,总人口1844人,419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甘蔗、茶叶、畜牧,人年均收入923元。古老茶园面积3000亩,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麻栗树、野板栗、洗碗叶、飞机草等。茶树树龄在200--500年之间,茶园密度为125株/亩。

代表性植株:

(1)帕沙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92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7.1米,树幅5.7×4.9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97厘米,主干胸围192厘米,叶长宽11.5×4.0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中等密钝,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帕沙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1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6.63米,树幅5.7×5.4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10厘米,叶长宽11.5×4.5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中等钝稀,叶色黄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帕沙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2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3米,树幅5.7×5.1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60厘米,叶长宽12.5×4.6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深钝稀,叶色绿,叶缘平,叶身内折,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微紫,茸毛多。

3、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茶叶产业一直是南糯山村的传统支柱产业,茶叶产量在全省村委会中是头一名。在前几年实施“星火计划”中种植了大面积的新式茶园。近两年,古茶树茶叶价格大幅上升,村民管理古茶园的积极高涨。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在竹林村古茶园进行古茶树综合技术管理试点,提高了村民对保护、管理古茶树意义的认识。由于当地栽培型的茶树王而蜚声中外,又处于景混高速公路旁,开发茶文化旅游、古茶园观光旅游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二)、勐混古茶树资源普查的情况

勐混镇位于县境中部、昆洛公路干线,坝区半山区兼半,总面积329平方公里,其中坝子面积81000亩,耕地59613亩。全镇辖8个村委会,8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傣、哈尼、拉祜等16个民族,总人口30053人;粮食、甘蔗、茶叶是全镇的主要作物,其中茶叶面积19264亩,总产量672.5吨。

1、勐混镇古茶树资源概况

勐混镇古茶树、古茶园资源丰富,分布于2个村委会7个寨,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8010亩,均为普洱茶种。具体分布区域为贺开村委会曼迈、曼弄老、曼弄新、广岗、曼囡、班盆村民小组和曼蚌村委会的广别村民小组(见勐混古茶资源表)。

勐混古茶资源表

村委会名村名古茶类型茶园面积

(亩)全年单产

(公斤)全年总产

(公斤)

贺开曼迈栽培420030126

贺开曼弄新栽培16903050.7

贺开曼弄老栽培13503040.5

贺开广岗栽培450104.5

贺开曼囡栽培60120.72

贺开班盆栽培90121.08

曼蚌广别老寨栽培170122.04

合计8010225.54

古茶园分布在海拔1600—17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有2米多高,枝干灰白。干围平均在0.2—2.12米之间,树幅1.1×0.77米—7.3×6.55米之间,叶脉对数8—15对,叶片长×宽在12.4×5.2CM—21.2×6.2CM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品种来源不祥,据村民80多岁的老人讲,小时候茶树就有现在这么粗了,前两代人曾到南糯山背茶籽来补种。其中,在曼弄新、老寨交界处散生着10多株大茶树,最大的一株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粗2.12米,自基部0.55米处有5叉分枝,树龄约800年。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平均一芽三叶长5.6CM,春茶开采期是3月中旬。

曼蚌村广别老寨,海拔1590米的箐沟边散生着几十株高大的大茶树。据主人先六说最早听说这片茶园是从老班章和格朗和引入茶籽栽种的,与贺开群体古茶树不同处是茶树更高(有2人多高),叶片特大,节间特长,叶尖急尖。最高一株有9米,基部围1.25米,自基部0.45米处有2叉分枝,叶片长×宽在18.0×6.5CM。

2、古茶园基本情况

曼迈、曼弄老、曼弄新村古茶园

三个寨都是拉祜族寨,260户1500余人,人均收入约1000元,经济来源以茶叶为主,占80%以上。古茶园集中连片,用全球定位仪精确测量古茶园的各边界点,然后通过地理软件计算出整个茶园的正投影面积为5.27平方公里。因古茶园所在的山体位子平均坡度30°以上,所以茶园的实际占地面积为6.030平方公里,合9100多亩,除村寨、公路用地外,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茶园的土地利用率为80%。

古茶园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土壤为黄棕壤,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森林遮荫度适中,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左右,基部围0.82米左右,树幅约3×2.5米,树高平均在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农药,仅除去茶园中的高草,较大的单株是曼弄新、老寨交界处的1株大茶树,树高3.8米,树幅7.3×6.55米,基部围2.12米,最大干围1.72米,主干胸围1.21米,树龄约800年。

广岗村古茶园

广岗哈尼族寨,160户686人,古茶园面积450亩,新茶园面积60亩。古茶园在距寨子5公里的广岗旧址的次森林中,海拔米,土壤为黄棕壤,生态环境一般,古茶园呈鸡窝状分布,每片几亩至十亩不等。由于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是以茶为主,对古茶园的管理较为粗放,茶园中杂草丛生,古茶树长势销弱,密度在96株/亩左右,单产仅10公斤/亩。

班盆老、曼囡、广别村古茶园

班盆拉祜族老寨,115户593人,古茶园面积90亩,新茶园面积236亩。曼囡拉祜族寨,45户228人,古茶园面积60亩,新茶园面积115亩。广别哈尼族老寨,76户360人,古茶园面积170亩,新茶园面积30亩。

三个村寨中,盆班老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占50%;曼囡和广别老以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占60%。古茶园分布在各村的风景林中,海拔在1600—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平均密度为101株/亩,古茶园管理比较粗放,单产只有12公斤/亩。

3、勐混镇古茶树资源优势

贺开村委会曼迈、曼弄老、曼弄新三个寨的连片古茶园,总面积为7240亩,保护较完整,生态环境优良,树势茂盛,是县境内最大的连片古茶园。

古茶树的特点是:

(1)、古茶园面积大、集中连片,单产高;

(2)、古茶园植被森林保存较好,人与自然和谐。

(3)、古茶园中没有新式茶园和其他农作物,古茶园与农田等耕地有几百米的过渡带。

(三)、布朗山古茶树资源情况

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民族乡,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总面积的1/5,森林覆盖率为67%。全乡耕地面积54522亩,辖7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022人。粮食、茶叶和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茶叶面积15289亩,总产量226吨。

1、古茶园资源概况

布朗山乡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会吉良村民小组(祥见布朗山乡古茶资源表)。

布朗山古茶资源表

村委会名村名古茶类型茶园面积

(亩)全年单产

(公斤)全年总产

(公斤)

班章老班章栽培44902089.8

班章新班章栽培13802027.6

班章老曼娥栽培32051238.46

勐昂曼?栽培60120.72

勐昂帕点栽培70120.84

曼新龙曼新龙栽培150121.8

曼新龙曼八栽培50120.6

曼囡曼囡老寨栽培60120.72

吉良吉良栽培40120.48

合计9505161.02

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个村委会,海拔1300—1900米的山坡,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属普洱茶的茶树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人多高,基围0.34—1.73米,树幅1.3×1.2—5.8×6.5米间,叶脉对数10—20对,叶片长×宽在12.6×6.2—19.9×7.0间,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其中分布在新班章李爱国家茶园的一株茶对(方位21.71564,100.47920)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幅5.86×6.24,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芽叶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重1.6g,一芽三叶长10.1cm,叶片平均长×宽为18.4×6.8,叶脉对数19-21对,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着生状上斜,叶身平,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属苦茶变种的树形特征:乔木型,3人多高,树基围1.47—1.76米,树幅4.1×4.7×5.25×4.55米间,叶色深绿,叶片光泽性和隆起度强,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当地称苦茶。曼糯寨岩书叫家的一株茶树基围1.76米,树高8.25米,树幅5.25×4.55米,在离基部0.36米处有2叉分枝。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长8.5cm,叶片平均长×宽为13.4×5.9,叶脉18-21对,叶形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片着生状下垂,叶身内折,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2、古茶园情况

老班章、新班章村古茶园

老班章哈尼族村,113户475人,古茶园面积4490亩,新茶园面积720亩,人均收入1180元。新班章哈尼族村,76户382人,古茶园面积1380亩,新茶园面积320亩;人均收入1050元。

新、老班章原是一个村,古茶园主要是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大部分保存较好,海拔1700—1800米,土壤为黄棕壤,部分地段为黄壤一,平均密度为125株/亩,平均单产20公斤/亩。近两年来普洱茶市场看好,古茶园的晒青毛茶卖价达35—40元/公斤,促进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从而出现采摘过度,过度翻挖除草等现象。

老曼娥村古茶园

老曼娥是布朗族村,128户614人,古茶园面积3205亩,新茶园面积852亩;人均收入780元。

古茶园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土壤为黄壤,古茶园平均密度为103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古茶园中的森林近年来间伐过多,管理粗放,对茶树只采不管,部分茶树已衰退,频临死亡的危险。

曼糯村古园

曼糯布朗族村,112户540人,古茶园面积60亩,新茶园面积347亩;人均收入760元。古茶园分布在寨子边,海拔1230米,土壤为黄棕壤。面积小,无森林覆盖,但茶树较高大。平均密度95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村民缺乏古茶树保护意识,有砍掉古茶树建房的现象。如普查时发现有村民砍除两株树基围在1.5—1.8米的古茶树。

帕点、曼新龙、曼儿、曼囡老寨、吉良村五个的寨的风景林中,有古茶树小面积零星分。

(四)、巴达乡古茶树资源情况

巴达乡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属山区乡,总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143亩;辖5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544人。主要是哈尼族和布朗族。主要经济作物是粮食、甘蔗、茶叶,其中茶叶面积8423亩,总产量140.6吨。

1、古茶资源概况

巴达乡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贺松大黑山的原始森林中,大理茶种,著名的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附近分布着许多野生茶树。栽培型古茶园资源有2162亩,普洱茶种,具体分布在曼迈村委会曼迈村民小组,章朗村委会章朗村民小组和曼皮村委会的曼帕勒村民小组中(祥见巴达古茶资源表)。

巴达古茶资源表

村委会名村名古茶类型茶园面积全年单产全年总产

贺松野茶0

曼迈曼迈栽培8361512.54

章朗章朗栽培10961516.44

曼皮曼帕勒栽培230153.45

合计216232.43

古茶园分布区的山坡地带,海拔1580--米,古茶树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1人多高,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树幅1.4×1.63米—3.35×2.7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品种来源不祥,据章郎的村民讲,该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曼迈村品种较杂,除了大叶茶外,还分布有中叶茶。

1、巴达乡古茶园情况

贺松大黑山野生茶

贺松大黑山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1760—2000米。大黑山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

普查组进入贺松大黑山,在2平方米的范围发现1.5—2.5米基部围的大理茶树16株。基部围0.6—0.8米的大理茶树密度为每公倾3—5株,大理茶小苗(树高80CM以下)的随处可见。1700年的野生茶树王位于东经100.10946,北纬21.82917,海拔1910。对研究资源及论证茶树原产地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章朗村古茶园

章朗布朗族村,239户997人,古茶园面积1096亩,茶园面积1208亩,人均收入1080元。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海拔1600—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较好。平均密度为94株/亩,单产为15公斤/亩。

3.3.3曼迈、曼帕勒村古茶园

曼迈、曼帕勒两寨古茶园面积分别为836亩、230亩,分布在村子的风景林中,海拔在1500米,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荫度较高,茶园管理粗放。平均密度为99株/亩,单产为12公斤/亩。

(五)、勐宋乡古老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为勐阿镇。乡政府驻地曼迈距勐海县城23公里,东西横距42公里,南北纵距118公里,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相对海拔高差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0毫米,全年日照天,有霜期天。是以粮、茶、蔗为支柱产业的山区民族乡。是以粮、茶、蔗为支柱产业的山区民族乡,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43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全乡总人口21343人,人年均纯收入1401元;全乡耕地面积48662亩,茶园面积31048亩,采摘面积23764亩,产量61.83吨。

2、古茶树资源

勐宋乡境内老茶园分布点多,主要分布在大安村委会下大安寨,三迈村委会南本老寨,曼垒村委会纳卡寨,坝檬村委会保塘旧寨。据调查统计,全乡有古茶园3600亩,其中大安村1200亩,三迈村800亩,曼垒村600亩,坝檬村1000亩。

下大安村

下大安村民小组,布朗族,人口399人,耕地面积598.8亩,其中水田面积374.2亩,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甘蔗,年人均纯收入984元。老茶园面积1200亩,分布于树林之中,密度为147株/亩,树龄在100~200年之间,树型小乔木。茶园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测红毛树、染饭花、臭牡丹等。主要加工茶类为晒青、烘青。群众对古茶园疏于管理,茶树长势一般。另有有新式茶园212.7亩。

代表性植株:

(1)下大安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6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78米,树幅3.95×3.09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90厘米,主干围58厘米,叶长宽14.6×4.9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深密锐,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下大安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5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3.7米,树幅4.1×4.75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叶长宽15×6.6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中等锐稀,叶色深绿,叶缘厘米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保塘、保塘旧寨

保塘村主体民族为汉族,84户421人;保塘拉祜族旧寨,19户91人,主要经济作物水稻、甘蔗、茶叶、小麦。两寨的古老茶园连在一起,占地面积约1000亩,古茶树的树龄在500~700年之间,分布密度为125株/亩园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红毛树、洗碗叶、飞机草等,茶叶加工为晒青、烘青毛茶。茶树树龄较大,管理采摘不当,老茶树大都长势衰弱,苔藓、地衣、石斛等寄生物较多,空心的老茶树比比皆是。有的老茶树已濒临死亡。

表性植株:

(1)保塘茶树4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23米,树型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9.2米,树幅7.7×6.8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200厘米,最大干围130厘米,叶长宽15.9×6.2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中等密锐,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保塘茶树5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9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7米,树幅5.5×5.9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叶长宽17.7×6.8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中等钝,叶色深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保塘茶树6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719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9米,树幅2.5×3.1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91厘米,叶长宽14.7×5.7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中等浅钝,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南本老寨

南本老寨属三迈村委会,汉族为主,73户316人,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茶叶、畜牧、蔬菜,年人均收入1285.75元。古老茶园面积估测为800亩,茶树分布密度为202株/亩,属于密度比较大的古茶园,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花皮树、蜜糖花、飞机草、蛤蟆科等。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民曾把茶树砍了种植苞谷,相当于对老茶树进行台刈改造,现在的老茶树大都从基部开始分枝,分枝比较多,树型较好,产量也相应一般老茶园较高。尤其近两年老茶园所产茶叶价格提高,村民管理古老茶园的积极性高,茶树长势都较强。

代表性植株:

(1)南本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8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5.6米,树幅5.0×5.6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主干胸围95厘米,叶长宽15.5×5.5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中等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内折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5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南本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8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4米,树幅4.1×3.6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110厘米,叶长宽14.1×4.5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中等密,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

(3)南本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586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6.55米,树幅6.8×5.1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109厘米,叶长宽13.8×5.2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中等密,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纳卡村

纳卡拉祜族寨,95户470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茶叶、畜牧,人年均收入710.11元。古老茶园面积600亩,树龄在200~400年之间,茶树分布密度114株/亩。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果树、染饭花、飞机草、臭牡丹等。主要加工晒青、烘青茶,所产竹筒茶品质佳,声名远扬。村民对老茶树疏于管理,只采不管,甚至出现村民砍伐古老茶树的现象,古老茶树总体生长势较弱,树体上苔藓、地衣、石斛等寄生物较多,古老茶树资源亟待加强保护。有新式茶园252亩,单产42公斤。

代表性植株:

(1)纳卡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7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45米,树幅4.5×5.3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100厘米,叶长宽13.7×5.8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钝稀,叶色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0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纳卡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67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1米,树幅4.7×3.65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123厘米,叶长宽11.7×4.6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深锐中等,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1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古老茶树资源保护利用

勐宋乡是古老茶园分布点较多的乡,各个点的古老茶园资源保护利用情况不同,各具特色。主要加工茶类是晒青和烘青,鲜叶原料茸毛多,品质好。保塘村的古茶园是所调查茶园中整体树龄最大的,村民对茶园基本是只采摘不管理,茶树树势衰弱,苔藓地衣等寄生物较多,许多古老茶树已濒临死亡。纳卡对老茶园基本上只采不管,树势衰弱,甚至把老茶树砍掉。要坚决制止村民乱砍伐古老茶树的情况发生。

(六)、勐阿镇古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勐阿镇位于勐海县城西北部,东与接壤,南与,西北与交界,。镇政府驻地嘎赛村委会城子村距勐海县城30公里,总面积538.7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相对海拔高差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毫米,全年日照天,有霜期天。以粮、蔗、茶为支柱产业。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全乡总户数为5001户,总人口20743人,主要民族为拉祜族、傣族、哈尼族、汉族。2003年人均纯收入1802元。全乡耕地面积48766亩,茶园面积7913亩,采摘面积6704亩,产量47.96吨。

2、古茶树资源

勐阿镇是坝区乡镇,也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推广较为普及的乡镇,境内老茶园基本都经过改造。嘎赛村委会城子村有新老茶树混种的茶园774.5亩,经调查后认为,虽然经过改造,并补植了一些新茶树,但茶园中老茶树较多,而且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所以把这片茶园作为古老茶园来普查。嘎赛村委会城子村,主体民族为傣族,总人口887人,179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甘蔗、茶叶、畜牧等,年人均收入1782元。经估测,城子村古老茶园占地面积3000亩,树龄在100~150年之间。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茶树密度290株/亩。由于经过改造,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古老茶树长势强,产量也较高。代表性植被有樟脑树、野板栗、干天果树、飞机草、臭牡丹等。

代表性植株:

(1)城子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129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1米,树幅1.85×1.4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62厘米,最大干围38厘米,叶长宽14.9×6.2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中等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较硬,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城子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124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6.5米,树幅5.2×3.15米,长势中,分枝中,基部围75厘米,主干胸围97厘米,叶长宽16×6.4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城子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11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8米,树幅5.8×4.9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64厘米,最大干围39厘米,叶长宽17×6.6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七)、勐往乡古老茶树资源普查情况

1、乡情概述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北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阿镇,西北与澜沧县交界。乡政府驻地勐往村城子,距勐海县城78公里,东西横距公里,南北纵距公里,总面积488.3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相对海拔高差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毫米,全年日照天,有霜期天。是以粮、茶、蔗、胶为支柱产业的山区民族乡。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全乡总户数为3085户,总人口13628人,主要民族有傣族、拉祜族。人年均纯收入1490元。全乡耕地面积24779亩,茶园面积4245亩,采摘面积3994亩,产量8.76吨。

2、古茶树资源

勐往乡现存古老茶园集中分布在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曼糯中寨。曼糯大寨和曼糯上寨为布朗族、汉族杂居的村寨,共122户559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粮食、甘蔗、茶叶、畜牧,年人均收入1120元。曼糯中寨是拉祜族寨,41户160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粮食、甘蔗、茶叶、畜牧。三个村寨的古老茶园连在一起,估测面积为2000亩,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茶树密度为117株/亩。代表性植被有榕树、红毛树、野板栗、蜜糖花、蕨类、飞机草等。曼糯茶园古老茶树的特点是茶树大多从基部分枝,且分枝数量较多,有灌木的特征,存在曾被改造过的可能性,但询问村寨中的老人,都说没有砍过茶园,由此推算,如进行过茶园砍伐,也是在百年以前。

代表性植株:

(1)曼糯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47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4米,树幅5.5×5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69厘米,最大干围61厘米,叶长宽14.2×6.5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深锐密,叶色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曼糯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466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4.4米,树幅5.5×5米,长势强,分枝中等,基部围150厘米,最大干围106厘米,叶长宽15.5×5.1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向上,叶齿浅钝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3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曼糯茶树3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469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5.6米,树幅5.2×4.9米,长势强,分枝密,基部围140厘米,最大干围55厘米,叶长宽14.4×5.2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下垂,叶齿浅钝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中等,叶基楔形,叶脉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

3、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曼糯古茶园在寨子四周,寨中有茶树,村寨座落于茶园之中。村民对茶树管理较好,茶树加分枝多,树型好,单株产量较高,但茶园密度不大,总体产量不高。有的水田田埂上也有古茶树生长,说明有可能为了开田,曾将一些古茶园毁坏。村里有2个初制所加工晒青、烘青茶,村民自制炒青、晒青或交初制所加工。初制所加工技术粗糙,毛茶品质较低。

(八)、西定、勐遮、打洛等乡镇古茶树资源

1、西定乡古茶资源

西定乡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1215亩,品种均糸普洱茶种,仅分布在西定村委会布朗西定村民小组中,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1人多高,枝干灰白。基围在0.35—0.63米之间,树幅1.3×0.8米—3.8×1.63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

2、勐遮镇古老茶树资源

勐遮镇位于勐海县西部,距县城22公里,是全州最大的坝子镇。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曼岭大寨古茶园密度为52株/亩,南列古茶园密度为86株/亩。茶树树龄估测在100~200年之间。

代表性植株:曼岭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451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1.9米,树幅3.2×3.1米,长势中,分枝稀,基部围120厘米,主干胸围92厘米,叶长宽16.7×7.8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锐稀,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软,叶基楔形,叶脉12对。

(2)曼岭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447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4.8米,树幅3.5×3.1米,长势弱,分枝稀,基部围92厘米,主干胸围73厘米,叶长宽10.6×4.1厘米,叶形卵形,叶片着生状水平,叶齿浅锐稀,叶色深绿,叶缘波浪形,叶身背卷,叶面微隆,叶质脆硬,叶基楔形,叶脉15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3、打洛镇古茶树资源

打洛镇是省级陆路口岸和我州主要的边境贸易区之一,属半山区镇。打洛镇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594亩,品种都是普洱茶种,仅分布在在曼夕村委会老曼夕村的风景林中,基本连成一片,密度为98株/亩,海拔为1600米,土壤为黄棕壤,生态良好。树型乔木,披张,2人多高,枝干灰白。基围在0.32—2.06米之间,树幅0.54×1.63米—2.67×3.25米之间,叶脉对数8—15对,叶片长×宽在12.4×5.2CM—21.2×6.2CM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品种来源不祥。茶园管理水平一般,修剪过度,有强采行为,单产15公斤/亩。

4、勐满镇古茶树资源

勐满乡属半山区乡,粮食、茶叶、甘蔗是该的主要经济作物,其中茶叶面积17765亩,总产量771.6吨。

勐满镇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380亩,品种都是普洱茶种,仅分布在关双村委会关双村民小组。古茶园分布在村子山坡地带的风景林中,基本连成一片,平均密度为93株/亩。海拔1300米,土壤为暗棕壤,生态环境良好,古茶树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2人多高,枝干灰白,有较多苔藓地衣附。基围在0.37—0.88米之间,树幅2.93×2.48米—5.24×5.1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叶基楔形,为普洱茶种(C.assamica)。茶园管理粗放,单产12公斤/亩。

5、勐海镇古茶树资源

勐海镇位于东经99°56′~100°40′,北纬21°23′~22°30′之间,面积365.3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1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9501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397毫米,年平均气温18.℃,年雾日128天,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170~1800之间的山坡丘陵地带。2003年末全镇有茶园面积26608亩,其中采摘面积24694亩,茶叶产量14816公担,是全州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

勐海镇茶园面积大,古茶园也较多,但大部分都经过改造。目前仅有曼搞自然保护区和勐翁村委会曼裴村尚存为数不多的古茶园。据估测,全镇现存古茶园共250亩,其中曼搞自然保护区50亩,曼裴村2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樟脑树、红毛树、飞机草、蕨类等。茶园密度为109株/亩,属于密度较低的茶园。茶树树龄在100--200年之间。

代表性植株:

(1)勐翁茶树1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261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2.1米,树幅2.6×2.0米,长势一般,分枝稀,基部围90厘米,最大干围55厘米,叶长宽14.6×5.2厘米,叶形披针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浅钝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微隆,叶质软,叶脉12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2)勐翁茶树2号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海拔1273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3.3米,树幅3.5×2.7米,长势强,分枝稀,基部围80厘米,最大干围60厘米,叶长宽12.6×5.3厘米,叶形椭圆形,叶片着生状上斜,叶齿深锐稀,叶色黄绿,叶缘平,叶身平展,叶面平滑,叶质较硬,叶脉14对,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

勐海镇的古茶树资源,原来比较多,后来经过改,现存古茶树资源不过250亩左右,曼搞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茶树基本上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采摘、不管理。曼裴的古茶树与新茶树混种在一起,按新茶树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长期以往,必然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习性和茶叶的内质。

五、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的体会和建议

(一)、几点体会

1、此次全州茶叶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是在州、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开展的,同时得到了所涉及乡镇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的帮助、配合,这是完成古茶树古茶园资源野外普查工作的关键。州农业局和州茶业协会担负起了普查工作组织领导的职责,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县农业局、县茶叶办公室把勐海组的普查工作当作份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无条件的抽调领导和骨干力量投入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当地乡镇、村干部陪同我们普查工作,各地在吃、住、行等方面,想办法提供方便,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一支事业心强、训练有素的普查队伍,是完成普查工作的保证。

古茶树普查工作涉及面广,条件艰苦,要求参加的人员有事业心,肯吃苦;在技术力量上搭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普查项目统一标准,观测、摄影、采制标本、取土样、采制蒸青样等完成有效。

3、普查工作立足于保护与开发并重,在普查中,除了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外,还注意了解当地的茶叶生产情况,为当地群众解决一些茶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普查工作的同时,传授科学管理新、老茶园的一些基础知识,宣传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普查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普查经费少,设备差。由于装备少,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给普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由于古茶树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和原始森林中,且涉及面广,古茶树资源多,力量有限,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差距。

3、古茶树大部份是生长在森林杂草丛中,古茶树资源的保护还没有引起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重视,有的地方只采不管;有的为了方便采摘,把高处的古茶树砍断下来采;有的丢荒无人管,古茶树资源就难以保存好,仍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三)、几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对古茶树资源进行再认识、再统一,把握机遇,加快茶叶传统产业发展。古茶树大都是分布在边远山区,生态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发展茶叶生产的优势在山区,脱贫致富的重点任务也在山区。尽快组织茶叶科技人员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古茶园综合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试点总结,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现古茶园的即有效保护又合理利用的“双赢”

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开发古茶树资源,充分体现它的价值,争取立项保护和开发,进行品种资源的研究、选育等工作。

3、古茶树、古茶园和野生大茶树是勐海县的一笔保贵财富。如何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古茶园珍贵资源,挖掘其生物、历史、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价值,是一个需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建议县政府以此次普查为契机,继续组织力量开展多方面研究,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为茶产业界提升和山区农民增收服务。

4、积极向国家、省、州申报划为古茶园保护区,同时根据古茶园的历史、面积等,划分县级古老茶园保护区。加大对古老茶园的宣传,加强茶农对保护古老茶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合理利用老茶树资源的意识,加大古老茶园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文化、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开发南糯山为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茶文化、观光茶园等旅游资源,即可扩大我县古老茶乡的知名度,又可促进茶叶产业的提升和茶农的长期增收。

5、充分利用有限的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扶持茶农和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打造以优质老茶树茶叶为原料的普洱茶品牌,发挥品牌效益。

6、尽快建立茶叶交易市场。根据我县茶叶产销的现状,为改变毛茶销售不畅,原料外流严重,市场价格受外来茶商操纵,好茶无好价的局面,有必要建立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以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搞活茶叶流通,提高茶叶行业效益,保护茶农的经济利益。

勐海县以“雨林古茶坊”模式助推兴茶扶贫


勐海县以“雨林古茶坊”模式助推兴茶扶贫

双版纳州勐海县是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涉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基本涵盖所有贫困人口。近年来,勐海县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推广兴茶扶贫“雨林古茶坊”模式,全县2.4万贫困群众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700元左右。企业+“扶贫办”加出压实帮扶责任新机制

勐海县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雨林古茶坊),结对帮扶“直过民族”拉祜族、布朗族聚居的勐宋乡曼吕村和糯有村。这2个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州有名的深度贫困村,但拥有大面积的生态茶园,出产高品质的茶叶原料,与雨林古茶坊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高度契合,村企结对既是群众脱贫所愿,也是企业发展所需。为精准落实“百企帮百村”帮扶要求,雨林古茶坊成立了企业精准扶贫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每年召开一次座谈会的制度,强化村企之间常联络、大事喜事要联络、逢年过节必联络的“三联络”机制,做到扶贫的事企业和贫困村、贫困户商量着办;把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纳入公司近期、远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压实企业及职工扶贫责任,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从2014年起,雨林古茶坊每年捐助勐宋乡政府100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捐资325万元。同时,勐海县注重营造“百企帮百村”良好氛围,落实雨林古茶坊2014年“小升规”财政奖励资金15万元,2017年企业所得税西部大开发减免优惠177万元,完成企业总部项目300余亩和曼吕红茶厂10亩的征地工作,实实在在为参与帮扶企业排忧解难。

加工厂+茶农加出茶农稳定增收新路子

勐海县春茶价格普遍较好,茶商也多会上门收购,但夏秋两季茶叶销售渠道少,价格也比较低。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许多贫困户的生态茶园陆续投产,但受制于市场信息所限,大量的“雨水茶”销售成了新问题。雨林古茶坊自2013年成立以来,坚持把加工厂办到茶农家门口,陆续在各大古茶山、古茶园布局了122座茶坊,覆盖300多个村1200余户4000余人,有效解决了茶农就近就地交售茶叶的问题;建成红茶厂8座,以高于市场价2—3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生态夏茶、秋茶加工红茶,有效解决了“雨水茶”难卖的问题;吸纳勐海本地群众就业3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有效解决了赋闲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先后在曼吕村建立十二坊和十四坊,之后又建成年加工茶叶上百吨、年支付茶叶款千万元的红茶精制厂,辐射带动贫困群众353户1368人,贫困群众一年四季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其中茶叶收入最高的达5万元。

订单+品牌加出茶农增收与茶企增效“双增”新局面

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不足,历来是影响茶农增收的最大问题;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来源,一直是茶企做大做强的最大保障。雨林古茶坊坚持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每年都提前签订购茶协议,投入购茶资金达2亿余元,其中收购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的茶叶鲜叶,支付收购款400多万元,同时,企业每年还奖励售茶大户3000—5000元,与茶农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2014年至2016年,雨林古茶坊累计收购茶叶2300吨,精制茶产量由200余吨增长到400余吨,销售量由120余吨增长到270余吨,销售额由1.4亿元增长到1.8亿元,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2000余元增长到2016年的5000余元。2017年,曼吕红茶厂投入519万元收购茶叶鲜叶15090公斤,倾力打造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雨林在行动”品牌—版纳雨林古树红茶5659公斤畅销全国各地,贫困户从中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公司+基地加出发展方式转变新路径

很多贫困群众守着大片生态茶园,却不能变“叶子”为“票子”,关键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包装、推广和带动。雨林古茶坊致力于建设茶叶原料基地,合作古茶园面积达到万亩以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同时,公司还组织开展体验式休闲茶园、“寻源之旅—茶山行”等活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大大丰富了“勐海茶+”产业体系。截至目前,雨林古茶坊累计接待茶人2万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吸收贫困群众就业2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5万余元,实现了建一个基地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公司所建的勐宋乡南本老寨古茶园原料基地已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为中国社科院“企业国情调研基地”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南本老寨实现了从原料销售、初级加工生产型向品牌经营市场型的转变,群众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云南省勐海县被授予“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勐海县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东连景洪市,东北与普洱市为邻,北面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接,西面和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6公里,总面积为5511平方公里。

4月10日晚,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国普洱茶文化之乡”匾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出席授牌仪式并亲自授牌。

勐海县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茶树、茶园和种茶山寨,有最醇厚的普洱茶,有世界上最响亮的普洱茶品牌“大益”,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而倍受广大普洱茶消费者青睐。

勐海因茶而兴、因茶而名。每一座森林密布、铺青叠翠的古茶山、古茶园,都是一座生态茶叶公园;勐海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主产区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中心地带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居住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十多个世居民族之茶工艺、饮食习惯彼此交融,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特色文化,并世代相承沿袭至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勐海县副县长:炒作古树茶不符合市场规律,优质普洱茶要让大众消费得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副作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