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文化】

普洱与中国文化院联袂推动普洱文化发展

▲在中国文化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路亲切会见普洱市委书记卫星一行。

8月19日,市委书记卫星率队到中国文化院就普洱文化传承、弘扬、推介进行工作对接,并达成重要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路亲切会见卫星一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艳波,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联涛,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忠民等参加会见。

会见中,许嘉路指出,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理念、思想和文化,把东方的智慧介绍给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就是文化,保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保护了这个民族。普洱有世界级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茶文化。普洱的几个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系统的文化、成套的习俗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拉祜族的《实在舍不得》等歌曲,体现了对朋友的诚心、忠心和爱心,打动、感动了人心。普洱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弘扬开来,其意义超越了民族与地区,就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普洱市在保护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作了艰辛的努力,值得肯定和弘扬。

许嘉路强调,当前普洱正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人民富裕,这条路很艰难。这次中国文化院组织、策划的“天赐普洱”纪录片拍摄,取材要深入民间、深入生活,用语言、音乐和画面表达所见、所想与所感,用纪录片宣传普洱文化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的理念,用可见的、可尝的茶为媒介,表现出包含、蕴藏在普洱山水中灵动着的文化之魂。

卫星指出,在世界三大饮品茶、咖啡、可乐中,茶是最自然、最本土化、最绿色健康的饮品,代表着中国的本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饮品的根,人们可以在品茶中品味历史、回归自然。普洱是中国边境大市、文化大市、资源大市、民族大市,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有着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和清洁的水,有生长千百年的古茶树,孕育着得天独厚的灵气。此次宣传片的拍摄,是普洱市与中国文化院合作的标志,是文化传承、弘扬、推介的重要举措,除了要在国内重要媒体播出外,还要争取在世界知名频道播出,进一步把普洱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卫星表示,这次到中国文化院学习,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普洱市希望与中国文化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普洱成为中国文化院的研究基地,让中国文化院成为宣传普洱文化的窗口,使普洱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不断提炼、不断丰富、不断升华,探索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弘扬、推介的新路。宣传片要体现茶马古道开放包容的品质,传承团结、和谐、拼搏、自信的精神,以茶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展示和承担起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宣传片可以通过“茶之都、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情、茶之路、茶之梦”等不同篇章综合介绍普洱市、普洱茶、茶马古道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茶之都”介绍普洱的基本情况,“茶之源”介绍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及普洱茶为人类健康养生做出的贡献,“茶之魂”介绍普洱深厚的茶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文化,“茶之情”介绍世人对普洱茶千年不解的情缘,“茶之路”介绍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历程,“茶之梦”介绍普洱茶的未来和前景。普洱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宣传片的拍摄工作,力争打造一部普洱文化的传世佳作。

CY260.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发展,不能丢失文化与品质


普洱茶发展,不能丢失文化与品质

在某国际茶企“航母”进入中国市场后,业界关于“全国茶企对抗一个国际茶企”的哀婉之声不绝于耳。对普洱茶发展路径的探讨,也大多围绕品牌化经营展开。对于如何实现普洱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有不少人建议应学习国外可乐、咖啡的连锁经营模式。

法国红酒模式理想

对此,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军表示,从品饮特点上讲,“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凸显的是其体验,并不符合快消品的需求。并且,在制作快消品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茶道文化的丢失。对茶企来说,一旦选择走快消品之路,就面临着在技术工艺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取舍。

如果非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陈胜军认为法国红酒的模式较为理想。不仅因为普洱茶与法国红酒拥有极为相似的文化内涵,有着从品种、原料到生产加工、仓储及品饮、保健、收藏、增值诸多相似的特点。还因为学习法国葡萄酒产业,能让普洱茶在生产工艺、品质认定、品牌塑造等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以产地、年份和品牌彰显身份界定价值。

开拓年轻的消费群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普洱茶一直受到资本青睐,但从长远来看,普洱茶目前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反响不及口感更温和的红茶。不仅如此,在与绿茶、青茶争夺消费者的比拼中,普洱茶也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

对此陈胜军认为,现在急于对普洱茶能否成功打入年轻消费群体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定位为大众饮品的情况下,茶企通过调整普洱茶外包装、品饮方式等手段迎合市场的努力也始终没有停止。

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陈胜军接触过不少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年轻企业家,其中也不乏“80后”的身影。在他看来,这些有着海外求学背景的年轻人,拥有对茶叶文化的尊重和研究市场的热忱。他们对产品的解构、营销模式的改变,都更有利于争取年轻消费群体。

事实上,大多数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都将目标消费人群牢牢锁定在有一定经济实力、追求生活品位的群体上。如此看来,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渗透,不过是时间问题。

中国特色普洱茶文化


中国特色普洱茶文化

张明春:中国普洱茶特色文化

岁月悠悠,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已经开始,明天还不确切,最有把握的是当代正在进行的今天。当代社会的一切精神与物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代普洱茶特色文化是普洱茶产业随着历史的进程衍化发展的结晶。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生活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同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新社会制度的产生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也不例外,同样融入了世界经济圈,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特点是全人类共创共享。就以当代茶文化来说吧,它既古今结合,继承了历史文化,又中外合璧,接受了先进的外来文化,汲纳了世界文化的精华,具体体现在时尚品茗的茶道与茶艺方面。

时尚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时尚品茗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时尚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当代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静心雅志,构建和谐。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然而茶艺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分。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中国茶艺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20世纪30年代茶艺名称才正式出现。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已广泛使用,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时尚品茗的当代茶文化。

茶艺的内容是泡茶、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形、味、韵的体味。饮茶技巧也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泡茶、饮茶的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浅层次的,而艺术属美学范畴,属实用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领域。茶艺包括环境美、水质美、茶味美、器具美、艺术美。而泡茶的艺术美又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而饮茶者同样要强调美,强调心灵相通。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品茗。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经营性茶艺如茶馆、茶楼、茶店、茶坊的技巧,四川的盖碗茶和长嘴茶壶冲泡。三是表演性茶艺。

茶艺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二是以茶叶种类来分(即六大茶类)。三是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盖碗杯、玻璃杯等。四是以冲泡方式来分,有烹茶、点茶、泡茶、冷饮法等。五是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上层、社团、宗教、民间茶艺等。六是以人群来分。七是以民族来分。如蒙古的咸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基诺族凉拌茶等。八是按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俗茶等。九是以地域来分,如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十是以时期来分,古代、当代茶艺等。茶艺的突出特点:一是哲理为先。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灵。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二是审美为要。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机与禅机逼人,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

普洱茶投资分析:普及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古树茶的发展


普洱茶投资分析:普及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古树茶的发展

如果古树茶可以卖到几十元一片,那么古树茶自然销售火爆。但这仅仅是如果,这就像如果北京三环的房子可以卖1000元一平,那么就买上几百平的房子住住看一样不切实际。

古树茶有2大特点:毛茶产量少,采摘成本高。鉴于这2点古树茶降价最多挤去炒作的水分,绝不可能降至台地茶的价位后,通过品质去争夺台地茶的市场份额。

古树茶市场之困源于产量与需求的不平衡,目前古树茶市场的产能由2方面组成:茶客的真正需求,炒家的炒货需求。尤其是在古树茶行情大好的年份,炒客的需求占据了古树茶市场的主要份额。一般茶客入手古树茶多以片为单位,极少数会选择提入或件入。而炒客买茶件入则为最基本单位,但是炒客购买的产品最终还是要通过零售市场的消耗转化为现金。产能被严重放大、毛茶价格被过度炒高,2015年古树茶行情的回落不过是产能放大、炒家离场后留下的烂摊子。

要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增加古树茶消费人群。文化是古树茶最核心的价值,围绕山头树龄谈不完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是能让一个刚接触普洱茶的人马上喜欢上古树茶的最佳切入点。现在推广古树茶往往都忽略了文化本身而去强调诸如口感、汤色、韵味这类古树茶本身的特质。而这些恰恰是非茶叶爱好者最不喜欢的部分,这就好比跟一个对数学没有兴趣的人去谈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无聊。

大部分人都喜欢美食,爱好游玩。古树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茶山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做茶的悠久历史,谁不愿意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听故事?很多人觉得文化是一个高大上的东西而不去研究它,那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的人把茶文化想的太复杂。但是茶人确可以用很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品一杯上好的古树茶,通过品茶去介绍风景,讲述历史。喝茶的人自然也会因为茶了解到茶文化,通过茶文化去喜欢古树茶。一个人一旦开始喜欢古树茶,那就会给市场带来收益。

用普洱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用普洱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12月15日下午,大型纪录片《天赐普洱》启动工作业务座谈会召开,节目摄制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积极为《天赐普洱》的摄制工作建言献策。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联涛说,《天赐普洱》是从文化层面宣传和推介普洱,从国家层面向世界讲述普洱真实的故事、具体的故事。在座谈会上,赵联涛以一曲浑厚深情的拉祜族民歌《实在舍不得》,将与会人员一下子带向了美丽纯朴的普洱茶乡。他的“大象食堂”的由来、黑冠长臂猿母子情深的故事向专家学者们展示了普洱“天人合一”的和谐人文,他的关于普洱负氧离子指数的解说和佤族老大爹在森林中小憩的美妙故事让到过和未到过普洱的人们对普洱充满了眷恋之情、向往之意,他的“服务好,协调好,落实好”的工作表态,让与会的专家学者感受到了普洱市拍好《天赐普洱》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执行总编导刘刻表示,普洱不仅仅是茶,普洱还是多种美丽影像的集合,是许许多多的美丽人生、美丽心灵生动故事的集合,是民族文化的集合,是山水风光自然的集合,这一切构成了普洱美丽的密码。《天赐普洱》就是要带着观众逐步解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茶之上的,具有精神性、信仰性和文化性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怎样的一片土地,才能生长出《实在舍不得》这样美丽的歌谣!”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茶典》总编辑徐寒表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发展机遇,普洱都可谓“天赐”。他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艺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艺术其实是一种对话,《天赐普洱》的摄制组要全身心融入普洱这片土地,去发现、结识普洱的山山水水,并与之对话,这样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最生动的,才最能打动人心。

中国纪录片著名导演、国家纪录片大奖获得者欧阳斌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普洱文化中具体体现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天赐普洱》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信仰,具有普世意义。片子要拍好,故事得讲好,个案要有深度。正是普洱当地百姓原始的树神崇拜,以信仰的方式保护了自然环境,才有了今日的“天赐普洱”。因此,节目的拍摄要充分表现人类的贪欲和克制,考虑人类的复杂性和事件的复杂性,体现纪录片的厚度和深度。

会议上,专家学者还就《天赐普洱》的前期准备和宣传,后期制作和修改,及宣传渠道和方式作了全方位探讨,为节目的摄制蓄足了能量。

中国特色历史普洱茶茶文化


中国特色历史普洱茶茶文化

历史是一位伟大而严峻的老师,他会客观、公正地教你认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把握自己。“审之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此言出自《吕氏春秋·长见》,其意为过去、现在、未来之事前后相承。了解现在,即可体察过去;同样了解过去,亦可推测未来。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文化科学发展史。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和主体。一方面与自然对称,另一方面与现状对称,但三者是密切相联的。人类对自然的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也在不断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现状则不断随着时尚的推移而转化为历史。在习惯上,人们把有关历史的记载和阐述也称为历史。斯大林说:“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许多世纪以来依次更迭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7页)。在习惯上,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称为世界茶叶之乡。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先认识并种植制作茶叶的民族。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传说中尝百草的“神农”就发现了苦茶这种植物(那时,人们把茶叫做“苦茶”)。史书载“炎帝崩于茶乡”,所以把神农死的地方称作“茶乡”。我国劳动人民对种茶、采茶早就有很精辟的研究和总结。东晋(317—420年)时,有位叫郭璞的人,他在《尔雅注》里讲过:“今呼早采者为荣,晚取者为茗……”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了采茶的早晚与茶质的关系。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写作了三卷《茶经》,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经营茶树的实践经验,内容丰富,见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记载有24种。陆羽是世界上第一位茶叶科学家,对茶道很有研究,被世人称为“茶圣”,在茶界推崇至今。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书中指明了茶的产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出使南诏的唐使樊绰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家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杂椒姜烹而饮”是当地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至今仍有人沿用。“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南方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优越。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所辖地域为西双版纳和普洱市。“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包括当今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蒙蛮舍”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法,至今仍保留在佤族的擂茶和基诺族的“凉拌茶”中。

宋代李石所著的《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清代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书中明确记载了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

明代流行的是“蒸而成团”的紧压茶。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记载:“车里之普耳(即普洱),此处产茶。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明代谢肇?《滇略》中提到的“普洱”没有“洱”字,就叫“普茶”。清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曰:“普茶,名重天下”,也是说“普茶”。“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就已经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

到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盛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之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官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普洱市授牌。

据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开始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分布着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

近年来,普洱市全面进行古茶树资源普查,并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云南省澜沧县古茶园保护条例》《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古茶树原生境保护区管理规定》等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古茶树及古茶树的生长环境,为今后开展野生古茶树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古茶园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古茶树,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意义重大。

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的茶山,确实值得向往,即便不是这个季节。我一直在世界各地漫游,深知目前普洱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何谓一流水准?

那就是用现代人历尽歧路后终于明白了的智慧,小心翼翼地保护并营造了远古时代地球生态未被破坏前的原始状态,同时使之更健康、更科学、更美观。那种丰富、多元、共济、互克、饱满、平衡的自然奇迹,其实也是人类与自然谈判几千年后最终要追求的目标。首尾相啣的一个大圆圈,画出了人类的宏大宿命。为此,我常去普洱,把它当做一个课堂,有关哲学、人类学和未来学。

于是,一杯普洱茶,也就在陈酽、暖润之中,包含着人与自然间的幽幽至义。经常有朋友在茶桌前郑重地说一声,今天,请喝五十年的老茶。

我则在心里说,其实,这是五千、五万年的事儿。喝上一口,便进入了一个生态循环的大轮盘。在这种大轮盘中,人的生命显得非常质感又非常宏观,非常渺小又非常伟大。但最大的享受是使人生多了一份惦念。这种惦念牵连着贮存处的一个角落,再由这个角落牵连南方的连绵群山。这一来,那一小堆存茶也就成了一种媒介,把我们和自然连在一起了,连得可触可摸、可看可闻、可感可信。说大了,这也就从一个角度,体验了“天人合一”的人格模式和文化模式。

普洱茶的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更稳健、更着地、更深厚、更悠长。因此,在中国文化开始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的今天,它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地道中国人的安适晚年,应该有普洱茶伴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喝一口便知。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普洱茶传承中国制茶史上的经典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普洱茶的采制技术、包装风格是最古老的制茶工艺的延续。

普洱茶采制、包装风格尽显中国茶文化

茶青采摘后,经杀青、手工揉捻,再行晒干以及用绵纸、笋叶、竹篓包装,这种制茶和包装茶叶的方式,在中国制茶历史上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普洱茶的生产工艺,给人以"朴素"、"自然"的亲切感。

第二,"饼茶"、"砖茶",保留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及唐代、宋代的制茶形式,承载着中国最为古老而悠远的制茶文化。

唐人陆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叶加工、消费、品饮的鼎盛时代。就制茶形制来说,宋代是一个以"龙团凤饼"为代表的饼茶时代。尽管宋代茶"饼"的形状大小、对茶叶原料的处理和今天的云南饼茶有很大差别,这并不影响云南七子饼茶作为最具历史文化底蕴茶品的地位。

第三,"饼茶"、"砖茶",继承和发扬传统制茶理念。"饼茶"寓意"天","砖茶"寓意"地",地、人和的制茶理念的体现。

这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道教、儒家思想,是指导和创造中国各种璀灿文化的"思想基础"."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典型的宇宙观。它直接作用于汉文字的起源、中国制币技术、中国建筑学(如中国特色建筑的"四合院")、中国的逸乐和教育(如中国的古琴、围棋、象棋)等领域。"天圆地方"思想同样浸透在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所以锅、碗、瓢、盆等很多与"食物"有关的容器和器皿都是"圆"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天圆地方"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朴素、最古老、影响最广、最深远的思想,也是"饼茶"圆形形状诞生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饼茶""砖茶"是最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载体实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与中国文化院联袂推动普洱文化发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