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文化】

老树普洱茶,推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动力

在中国首届茶与健康高层论坛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道,虽然日、韩的茶道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日韩的茶文化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中国在茶文化的自身挖掘和宣传显然不够的。记者专程采访了一直以来都倡导由普洱茶来再次推动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小窗茶局文化顾问树根谭先生,他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更多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文化层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冷落,可乐、咖啡等等快餐式的饮料植入到了年青一代人的生活里,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茶作为中国人传统饮品的地位,因此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长江后浪没有推前浪”的尴尬局面;

二是大量快速经济型台地茶的栽植,很多茶的原本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营养物质蕴含量不够,不仅茶气不足,也经不起多泡几开,这种营养物质的不足,在口感上造成了“无味淡味”的印象,茶文化是人用来的体验,自然也影响到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茶闻名世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千年延续至今的、具有“普洱茶之后”美誉的冰岛古茶被发现和聚焦,则赋予中国茶文化以更加深厚的底蕴,中国茶文化再一次被照亮了,中国茶文化再一次被注入深厚的底蕴和哲理美学……

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他们不仅仅是修身养心的一种,更是我们的根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而传统的普洱茶的含义就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医药保健功能的发现,普洱茶,特别是普洱古树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冰岛古树茶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种。

冰岛古树茶产于世界上古茶园、古茶树最多的云南地区,主要分布于临沧茶区的勐库茶区居中。勐库河把勐库茶山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两部分。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弱一些,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冰岛村就恰恰位于勐库河畔,所产茶兼具东半山和西半山的特色,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古茶树资源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云南茶叶发展悠久历史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化石”。

冰岛古茶树的悠久历史更是难能可贵。据考证,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之前,冰岛及冰岛附近,就有茶树种植了,经过祖祖辈辈的驯化和自然的历练,冰岛古茶不断繁殖,形成了冰岛古茶。目前,冰岛村的茶树树龄基本都在700、800年以上。冰岛村的古茶树,生长茂盛,枝、叶、芽头肥壮,树基部张出的最大叶片比手掌还大。在小窗茶局记者一行喝到了真正的冰岛普洱茶,冰岛茶真的如其名字,像喝到一杯冰水入口时很舒逸爽口,但随后整个口腔都充满浓郁的茶香味;舌根部位回甘两颊生津不断,细细的品闻杯底,还透着一股明显的冰糖味,回味无穷。

树根谭先生说,以冰岛古树茶、老班章古树茶等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来说,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几百年的生长,老茶树所蕴含的营养物质可想而知,一般的台地茶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记者一行两人也亲身见证了一泡冰岛普洱茶3个人细茗到17、8泡还茶气香存着,整整一个下午一泡冰岛就让记者一行深深的感受到普洱茶的魅力,在这个下午,记者一行两人在采访过程中,从国学到时事,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当下经济讨论……谈笑风生中随着这泡小窗冰岛寨的深厚韵味一起发酵,原来这才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中《围炉夜话》《菜根谭》《小窗幽记》中的茶道境界,“茶文化”的魅力就此深深感受!

难怪树根谭先生一直倡导由普洱茶来再次推动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因为普洱茶不仅回归了历史上云南作为边疆地区导致普洱茶没能进入中原主流文化的中华茶文化正统地位,也更是因为老树普洱茶本身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和所承载的茶文化基因一样,厚重却又易被爱好者所拥有和传播!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普洱:传承茶文化 书写新篇章


云南普洱:传承茶文化书写新篇章

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以“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为主题的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落下帷幕。至此,“狂欢”的普洱复归宁静,但这里依然有众多茶界人士为茶奔忙的身影,以及一颗颗为茶文化澎湃的心。

为茶千里来相聚

自2014年首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武夷山举办以来,该论坛一直得到业界的大力关注和支持。本届论坛不仅吸引了20余位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茶业界的著名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前来参会,也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前来感受普洱茶的魅力,一睹原汁原味的茶乡风俗。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说,“茶是两岸文化交融的活水。”在他看来,茶,既是中华文化表层的日常用品,也是中华文化中层的生活方式,更是中华文化底层的精神追求。两岸文化的交融需要人为促进,而茶就是其中极具生命力的清泉活水。

这活水不仅灌溉了两岸四地茶人的一方心田,也滋润着来自海内外朋友的身心。

论坛期间,由20多家海外华媒记者组成的“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普洱行”让他们对中国茶文化大开眼界。

“满眼的绿色,一片片一望无际的茶田……普洱人用智慧和勤劳建设他们的家,使这茶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英国全媒体传媒陈希初识普洱,寻着茶的足迹触摸到了一个美丽而纯真的茶乡。

美国大底特律时报社副总编辑张亮也颇受触动,感慨道:“通过这次采风活动,我们会把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传遍世界各地,把普洱茶的养生之道介绍给全球的华侨华人。”

活动期间,中国普洱———泰国清莱“一镇一特产”联合展销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此次泰方共组织49家企业前来参展,并且表达了愿与普洱成为友好城 市、开展进一步合作、走向共赢的意向。

专家聚焦茶之“W”与“H”

“是什么(what)”、“怎么办(how)”两大问题是众多行业的关注点。本届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以“茶·文化·生态”为主题,围绕“茶与人”、“茶与信仰”、“茶与自然”三方面,不断展开讨论,论题最后落脚点也是放在了这两个关键点上。

茶是什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林治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理当把茶奉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饮料,切实怀着敬畏之心来事茶。”在他看来,对茶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杜绝乱施化肥、乱打农药、仿冒名牌等乱象,再辅以茶叶生产标准化的完善、国家卫生标准的实施和加强市场管理,才能使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罗庆江认为,茶是跨越宗教的信仰。事实证明,茶是全人类的健康饮料,各宗教信徒都喜欢茶,尤其蕴涵华夏文明的茶道,各宗教礼仪中只有禁酒而不禁茶。

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来自可乐的威胁”,这里所说的可乐并非特指,而是泛指那些对传统饮品构成冲击和威胁的新型饮料,这些饮料尤其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这和青少年对茶等传统饮品的兴趣很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继承和发扬的危机。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专家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点子”。

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吴军捷说,要给年轻人一个喝茶的理由,而且是让人接受的理由,明确茶首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宣传茶不要忽视大众而着眼于小众,必须搞清楚茶人和喝茶的大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将喝茶变成实实在在的体验,而且是作为大众化的体验,最实际的是结合一日三餐的体验,而且体验要适应多元化、快捷互动的需要,并在大众喝茶的基础上,引进茶的美学、修行和文化气氛。让中国的茶文化带着理性、带着功能,才能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吴军捷说。

助力景迈山古茶林申遗

“我们宣誓:一定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景迈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好景迈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25日,《支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宣言》的宣读声高亢而洪亮,回荡在茶林间,亦道出了茶界人士的期盼和心声。

活动当日,300余位茶界专家、媒体记者、当地村民齐聚一堂,参加了以“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传承文化·保护遗产”为主题的支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宣言签名活动,在展板上纷纷写上自己的名字,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助力。

早在2010年,普洱市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就获得了各种殊荣。更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认定为世界茶源。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一直是业内关注和期待的焦点。专家介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澜沧江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茶林景观最典型、文化内涵最丰富、人地关系最和谐的古茶林,对研究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种植、古代茶叶规模生产经营、古代茶叶贸易、茶艺与民族的关系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此番冲刺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是万众期待。

“线上”、“线下”合力打造品牌 活动期间亮点纷呈。而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及智慧电子商务平台普洱站也在千呼万唤中上线,普洱推动品牌农业发展的最强音从这里发出,“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能量。

普洱市市委副书记胡琨介绍,平台主要包括全程追溯、品质管控、企业宣传、危机处理、农业百科、智慧电商六大服务模块,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窗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朱保成说,这一平台在普洱的启动上线,是人们应对农产品信任危机的一次“有作为的实践”,共同开启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铺设了增进交流、增强互信、增加合作的桥梁。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品牌部副部长袁鹏飞进一步解释“线上”与“线下”的合作,他说:“‘台上’进行经营销售;‘台下’进行质量管控和监督。也就是说可以对产品进行质量体系追溯。最大的好处就是监督企业按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同时,又把这些优质的农产品进行电商销售,推动农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我们计划在5年内,从普洱市的特色企业中筛选出20个企业,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打造普洱的优质农产品品牌。”袁鹏飞说。

普洱茶发展,不能丢失文化与品质


普洱茶发展,不能丢失文化与品质

在某国际茶企“航母”进入中国市场后,业界关于“全国茶企对抗一个国际茶企”的哀婉之声不绝于耳。对普洱茶发展路径的探讨,也大多围绕品牌化经营展开。对于如何实现普洱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有不少人建议应学习国外可乐、咖啡的连锁经营模式。

法国红酒模式理想

对此,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军表示,从品饮特点上讲,“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凸显的是其体验,并不符合快消品的需求。并且,在制作快消品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茶道文化的丢失。对茶企来说,一旦选择走快消品之路,就面临着在技术工艺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取舍。

如果非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陈胜军认为法国红酒的模式较为理想。不仅因为普洱茶与法国红酒拥有极为相似的文化内涵,有着从品种、原料到生产加工、仓储及品饮、保健、收藏、增值诸多相似的特点。还因为学习法国葡萄酒产业,能让普洱茶在生产工艺、品质认定、品牌塑造等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以产地、年份和品牌彰显身份界定价值。

开拓年轻的消费群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普洱茶一直受到资本青睐,但从长远来看,普洱茶目前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反响不及口感更温和的红茶。不仅如此,在与绿茶、青茶争夺消费者的比拼中,普洱茶也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

对此陈胜军认为,现在急于对普洱茶能否成功打入年轻消费群体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定位为大众饮品的情况下,茶企通过调整普洱茶外包装、品饮方式等手段迎合市场的努力也始终没有停止。

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陈胜军接触过不少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年轻企业家,其中也不乏“80后”的身影。在他看来,这些有着海外求学背景的年轻人,拥有对茶叶文化的尊重和研究市场的热忱。他们对产品的解构、营销模式的改变,都更有利于争取年轻消费群体。

事实上,大多数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都将目标消费人群牢牢锁定在有一定经济实力、追求生活品位的群体上。如此看来,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渗透,不过是时间问题。

用普洱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用普洱文化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12月15日下午,大型纪录片《天赐普洱》启动工作业务座谈会召开,节目摄制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积极为《天赐普洱》的摄制工作建言献策。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联涛说,《天赐普洱》是从文化层面宣传和推介普洱,从国家层面向世界讲述普洱真实的故事、具体的故事。在座谈会上,赵联涛以一曲浑厚深情的拉祜族民歌《实在舍不得》,将与会人员一下子带向了美丽纯朴的普洱茶乡。他的“大象食堂”的由来、黑冠长臂猿母子情深的故事向专家学者们展示了普洱“天人合一”的和谐人文,他的关于普洱负氧离子指数的解说和佤族老大爹在森林中小憩的美妙故事让到过和未到过普洱的人们对普洱充满了眷恋之情、向往之意,他的“服务好,协调好,落实好”的工作表态,让与会的专家学者感受到了普洱市拍好《天赐普洱》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执行总编导刘刻表示,普洱不仅仅是茶,普洱还是多种美丽影像的集合,是许许多多的美丽人生、美丽心灵生动故事的集合,是民族文化的集合,是山水风光自然的集合,这一切构成了普洱美丽的密码。《天赐普洱》就是要带着观众逐步解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茶之上的,具有精神性、信仰性和文化性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怎样的一片土地,才能生长出《实在舍不得》这样美丽的歌谣!”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茶典》总编辑徐寒表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发展机遇,普洱都可谓“天赐”。他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艺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艺术其实是一种对话,《天赐普洱》的摄制组要全身心融入普洱这片土地,去发现、结识普洱的山山水水,并与之对话,这样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最生动的,才最能打动人心。

中国纪录片著名导演、国家纪录片大奖获得者欧阳斌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普洱文化中具体体现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天赐普洱》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信仰,具有普世意义。片子要拍好,故事得讲好,个案要有深度。正是普洱当地百姓原始的树神崇拜,以信仰的方式保护了自然环境,才有了今日的“天赐普洱”。因此,节目的拍摄要充分表现人类的贪欲和克制,考虑人类的复杂性和事件的复杂性,体现纪录片的厚度和深度。

会议上,专家学者还就《天赐普洱》的前期准备和宣传,后期制作和修改,及宣传渠道和方式作了全方位探讨,为节目的摄制蓄足了能量。

六堡茶传承:六堡茶文化亟待深挖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六堡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涵盖了历史掌故、民俗文化、种植加工工艺、品种研究、茶食茶疗、保健养生、茶文茶艺、冲泡品鉴等多方面的内容;广义而言,六堡茶文化更涉及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等几大领域。

作为梧州人,笔者一直以来都很关注作为梧州历史名茶的六堡茶,也一直致力于六堡茶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从整个茶市场横向来看,这些年,许多外地名茶诸如安化黑茶、金骏眉等通过打好“茶文化”这张牌,引领、推动产业异军突起,获得跨越式发展的例子,很值得我们借鉴。

各地名茶成名有妙招

名茶成名最著名的例子是传统名茶龙井茶,当地营销商结合闻名天下的西湖风景区,以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被封为“御茶”的茶树作为亮点,然后按五个产地的不同品质给龙井茶排名,分别是狮、龙、云、虎、梅(即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推出各个产区的龙井茶。在品茶用水上,有龙井茶与虎跑泉的“双绝”搭配;在旅游上,结合打造“龙井茶乡第一村”,开发龙井茶旅游产品,并利用龙井茶这个品牌做出更多诸如杭州龙井、浙江龙井的系列品牌。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龙井茶这一历史名茶从种植研究、品牌打造、推广营销、旅游文化到衍生品配套产业等等,都发展到一个历史上的空前水平。以茶文化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个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名茶很多,能够利用自身优势,以特色茶文化将产业做大做强的,还可以找出很多例子。如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以神奇的传说结合武夷山旅游,让人印象深刻。而闽南安溪铁观音,不仅结合当地的“茶王赛”吸引了天下茶客的目光,更利用福建人开茶庄“遍地开花”的推广模式,将闽南乌龙以及闽南功夫茶的茶文化推广开来,使得几乎整个中国知道铁观音,都在采用闽南功夫茶的泡饮方式。

普洱茶更是另辟蹊径,以“能喝的古董”和“越陈越香”作为两大亮点,策划出鲁迅所存“宫廷茶”天价拍卖、茶马古道马帮千里运茶等商业宣传活动。此外,还发掘出贡茶女儿茶、故宫藏茶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普洱茶产业做得炙手可热,让人“瞠目结舌”。这其中,固然存在市场资金恶性炒作的问题,不过,以推广茶文化来推动整个茶产业发展的做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梧州六堡茶需要文化作为支撑

梧州历史名茶六堡茶,是驰名两广、港澳、日韩以及东南亚的传统名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作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黑茶销往海外。在东南亚,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深受华人华侨和当地居民的喜爱,至今仍拥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当年,甚至出现过因供不应求,马来西亚茶商用普洱茶充当六堡茶出售的情况。茶乡六堡的茶叶产制史是非常悠久的,其古老的制茶方法、冲泡茶艺、茶叶保健养生的传承、茶叶的存储工艺等,都与中国茶业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因为当时六堡交通闭塞,直至今天当地仍保留有大量中国古代制茶的痕迹和线索。这些都是古老的六堡茶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整理。

 由于地处西江流域,先辈们开创了一条完全可以媲美普洱茶茶马古道的茶船古道。六堡茶的茶叶运输过程非常独特,漫长的水路重重的险滩、特有的茶排茶船,以及香港转口远洋运输的模式,在中国茶史上绝无仅有且富于传奇色彩。以上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写成传奇小说拍成电视片,可惜,它们也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

 据史料记载,古老六堡茶的渥堆工艺远远早于普洱茶,甚至有六堡茶是普洱茶后发酵工艺“师傅”的说法。无论现在写普洱茶书籍的专家认可与否,六堡茶堆放发酵的工艺在文字记载和茶工口口相传中,都无可置疑地早于普洱茶。六堡茶早已定型的堆放工艺以及后来被香港茶商采用湿发工艺大量制作陈化的经验,无疑是1973年普洱茶渥堆工艺在昆明茶厂研制成功的借鉴。

 而六堡茶深厚的茶文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以六堡茶为主线串起来的古老煮茶品茶文化、民俗文化、古法工艺传承文化、茶食文化、保健养生文化、诗词文学文化等等,如同一条精美的珠链,上面每一颗珍珠都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近年来,随着饮茶之风悄然兴起,特别是同是黑茶的普洱茶迅速被市场关注、推高,梧州六堡茶也同样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六堡茶产业遇上了一个重振雄风、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六堡茶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为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边茶、湖北青砖等都在争夺这个黑茶市场。普洱茶、湖南黑茶已经看准时机脱颖而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扩大,六堡茶如何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抓住机遇提速发展,是摆在业界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在发掘六堡茶历史文化方面的确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就当前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势头和规模而言,我们在六堡茶文化的整理发掘和研究利用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的。在台湾的一本茶专业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作者想要了解六堡茶和六堡茶历史文化,第一时间不是打算到广西梧州、到六堡去,而是到马来西亚去。看到这里,我汗颜。

 那本台湾茶专业杂志上说的有其道理,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梧州至今没有一本全面而深入介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工艺品种、品鉴技巧、选购存储等方面的权威书籍,实为憾事。如果有了这么一本书,茶商、茶人可当作六堡茶的资料工具书,茶友则可当作了解六堡茶、交流品鉴心得的辅助读物。另一方面,我们对六堡茶茶船古道以及六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缺乏合理规划,对如何利用梧州六堡茶文化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缺乏一个总体的思路。

 有感于此,笔者正打算将近十年来遍走六堡茶乡各大茶区时收集到的资料,包括六堡茶历史文化、古法工艺传承、茶艺茶道、品鉴收藏、保健养生等方面的一些心得,整理撰写成一部比较系统介绍六堡茶的资料书籍,也算是为六堡茶文化的研究工作尽自己一份绵力吧。

 历经百年兴衰的六堡茶正面临一个重振昔日雄风、加速发展的良机,如何加强对六堡茶文化的发掘研究,弘扬六堡茶文化,并以茶文化来引领、推动整个六堡茶产业的加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普洱茶文化展: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展: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2011年12月26日至30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之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展在龙舟广场举行,除了有省内、州内知名茶叶公司、企业,以及茶文化底蕴深、经营特色突出、经营历史悠久的茶庄参展外,还有民间茶艺表演、现场签字售卖普洱茶珍藏纪念和艺术节茶庄纪念饼等活动。普洱茶文化展成为爱茶人士的好去处,也是体验普洱茶文化、品茗的好去处。图为:拉祜族烤茶走进普洱茶文化展区,"易武抱朴轩茶庄"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茶饼、工艺茶等,门口陈列着各种茶马古道马帮用具,透出浓浓的马帮茶文化氛围。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随着历史的进程已退出舞台,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但"茶马古道,悠悠岁月"的情怀,在这里能体会到一二。享有我州最具影响力的普洱茶贡茶第一镇盛誉的易武古镇,是着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易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生产七子饼茶、沱茶、砖茶等普洱茶闻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远销西藏、东南亚各地,明、清时期,因生产贡茶而闻名遐迩。2000年创建于易武老街的"抱朴轩茶庄",专业加工生产普洱茶各类产品,有传统的普洱茶各类茶饼、砖茶、金瓜茶、葫芦茶、工艺茶等30多个系列产品。其产品原料均精选古六大茶山无污染、纯天然的乔木大叶种茶,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制作精细、条索清晰、白毫显露、口感淳厚、汤色金黄而厚等特点。2007年,抱朴轩茶庄被我州评为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并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中获得金奖。此次来艺术节参展,抱朴轩茶庄还应主办方邀请,带来了自己的舞狮队,在开展当天表演狮子朝贺,为艺术节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气氛。同样来自易武的同兴号茶庄,前身是易武茶庄,创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身称中信行、同顺祥,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名的四大茶庄之一。据清贡茶案册记载,云南圆宝贡茶(七子圆饼茶)为该茶庄首创。在艺术节期间,同兴号茶庄向顾客展示了手工传统压制茶饼的工艺,茶饼包装上印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纪念字样,落款为"易武同兴号茶厂压制".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饼的内签上署上姓名,或是写上祝福的话语,赠送亲朋好友,或是留作纪念。一些省内、州内的名牌企业、公司也汇聚其中。包括享有西双版纳茶产业"十八个最"的古老品牌---云南同庆号,最现代化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同庆号茶庄在易武设坊制茶,最早推行普洱茶六选六弃之精细做法,因其品质超群而声名大振,是当时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销售量最大的茶庄。同庆号茶庄使用的龙马内票图案,是中国历史上商标之瑰宝,已载入茶文化史册。其所产普洱茶,均采自六大茶山乔木型明前古茶,均系传统手工制作,受到国内外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的赞誉。同庆号国礼普洱茶更是再现了西双版纳州出品"国礼茶"的至高荣誉。七彩云南茶叶旗下拥有覆盖全国市场的"七彩云南"茶叶品牌和高端子品牌"庆沣祥"茶庄品牌,是我省着名的茶企业,在今年第四届"金芽奖"中国茶品牌评选活动中,七彩云南茶叶公司被评为"中国普洱茶标志性品牌"大奖。此次展销会上,两家公司都带来了各自的优质普洱茶产品,种类繁多,还有专业人士为顾客现场表演茶艺,是普洱茶爱好者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品茗的好地方。此外,我州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茶艺表演,也是本次展销会的一个亮点。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3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食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同时,各民族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茶俗。最具代表性的有:傣族的烤茶、茶水泡饭、喃咪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烤茶、竹筒茶、喃咪茶;布朗族的酸茶、炒老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茶等。其中,酸茶、凉拌茶、喃咪茶是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茶为菜的生活习俗,专家说是世界上其它民族没有的,是最为原始、古朴的食茶习俗的遗留,也是最原始、最古老、最简易的茶文化,是茶树原产地、茶文化发祥中心的历史佐证。西双版纳各民族爱茶、用茶、敬茶、祭茶,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独特的饮茶习俗和祭茶、采茶歌舞等民族茶文化,丰富和拓展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宾客不但能亲眼看到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等的制作过程,还能亲口尝一尝、品一品,感受不一样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投资分析:普及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古树茶的发展


普洱茶投资分析:普及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古树茶的发展

如果古树茶可以卖到几十元一片,那么古树茶自然销售火爆。但这仅仅是如果,这就像如果北京三环的房子可以卖1000元一平,那么就买上几百平的房子住住看一样不切实际。

古树茶有2大特点:毛茶产量少,采摘成本高。鉴于这2点古树茶降价最多挤去炒作的水分,绝不可能降至台地茶的价位后,通过品质去争夺台地茶的市场份额。

古树茶市场之困源于产量与需求的不平衡,目前古树茶市场的产能由2方面组成:茶客的真正需求,炒家的炒货需求。尤其是在古树茶行情大好的年份,炒客的需求占据了古树茶市场的主要份额。一般茶客入手古树茶多以片为单位,极少数会选择提入或件入。而炒客买茶件入则为最基本单位,但是炒客购买的产品最终还是要通过零售市场的消耗转化为现金。产能被严重放大、毛茶价格被过度炒高,2015年古树茶行情的回落不过是产能放大、炒家离场后留下的烂摊子。

要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增加古树茶消费人群。文化是古树茶最核心的价值,围绕山头树龄谈不完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是能让一个刚接触普洱茶的人马上喜欢上古树茶的最佳切入点。现在推广古树茶往往都忽略了文化本身而去强调诸如口感、汤色、韵味这类古树茶本身的特质。而这些恰恰是非茶叶爱好者最不喜欢的部分,这就好比跟一个对数学没有兴趣的人去谈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无聊。

大部分人都喜欢美食,爱好游玩。古树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茶山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做茶的悠久历史,谁不愿意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听故事?很多人觉得文化是一个高大上的东西而不去研究它,那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的人把茶文化想的太复杂。但是茶人确可以用很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品一杯上好的古树茶,通过品茶去介绍风景,讲述历史。喝茶的人自然也会因为茶了解到茶文化,通过茶文化去喜欢古树茶。一个人一旦开始喜欢古树茶,那就会给市场带来收益。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文化之魂:茶马古道文化

自唐宋起,西南产地的茶就因一项被称为“茶马互市”或曰“盐茶互市”的贸易活动而在流通着。刘健的《庭闻录》在清初时期这样记载:“顺治十八年(公园1661年)3月,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杰以云南评定,遣使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这是一条关于云南的茶马贸易的确切史料。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络绎不绝的马帮成群结队,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这就是当年因茶繁荣的茶马古道,它打通了一条与藏区人民紧密连接的通道。

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1736年,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成为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清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思茅城商贾云集,普洱茶贸易异常兴盛。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都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思茅与普洱之间的这条路上。

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在古人留下来的几条老路上徒步行走。在这几条远离城市,人迹罕至的古道上,就连吹过的一阵风都不愿意过多停留。

正是在这几乎快被彻底废弃和遗忘的道路上,他们凭借着文人的特殊敏感,用近似诗人的感觉去触摸这条曾经熙攘的古道,想发掘出眼前这条无名神秘古道的某种幽远而又深沉的内涵。

第一次,他们把这条无名的古道命名为“茶马古道”。两年之后,这次随意诗意的命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概念,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随着田壮壮的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第一部纪录片《德拉姆》的拍摄,茶马古道彻底火热起来,国人们通过这样的影像,看到了怒江峡谷、古道、悬崖、激流还有碎石坡,田导演用光与影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真是表现了云南固特自然生态环境。

从此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一种涉及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多维度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进行大力地推进了云南地方史、地理文化、民族历史的研究,成为一场极为成功的云南地方传统文化的整合运动。

2007年,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普洱茶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以茶马古道为核心的云南地方文化整合运动彻底开展起来,并从中产生了以旅游业为首的新的产业价值。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无论是普洱府,还是普洱市,都与茶马古道从始至终地共同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围绕这条古道上的所有一切也都热了起来,而随着茶马古道流动的最重要负载物——普洱茶,此时则顺理成章地将茶马古道文化融入其中,同时也将这场由茶马古道引发的普洱茶文化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云南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邹家驹

年复一年,云南茶农在用阳光自然干燥一种叫晒青的茶。

普洱茶,既发展演变于晒青茶,但晒青茶绝不等于普洱茶。普洱茶的商品概念,虽源于地名,但却是晒青茶和用晒青茶加工的紧压茶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后于部分销区逐步形成的。又因源于地名,产区和销区在概念上混淆了晒青茶、滇青茶和普洱茶的界线。用普洱茶称呼已发酵晒青茶及相关产品的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过去的吐蕃和现在的西藏至今未用普洱茶称呼用云南晒青茶加工的紧茶,这是现实,说明了什么?南宋李石是内地人,他用“普茶”为吐蕃表述普洱地区来的茶,并不等于沿海地区商品概念上的普洱茶。西北地区每年大量购进和饮用云南晒青毛茶,但至今也未使用普洱茶名称。不研究了解普洱茶商品概念的由来,不会理解普洱茶定义所界定的普洱茶商品属性,将未自然发酵的晒青茶及制成品称为生普的认识,脱离历史实际,脱离市场现实,从未受到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茶客的认可。有趣的是,这种认识受到了这些地区阿公阿婆的强烈反对。普洱茶销区通常所说的原旧普洱茶,有时也叫“生普”,相对于“熟普”而言,是指晒青茶类经过长期自然发酵或自然陈化形成的茶品。若未发酵的晒青茶类等同于普洱茶,中国茶叶界使用“晒青毛茶”、“滇青茶”、“紧压茶”和“普洱茶”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区别和意义。以此类推,晒青茶类归属于绿茶,普洱茶不就成了绿茶的一员,哪有特种茶的地位。一句话,喝生饼,同喝滇青茶无异,是喝绿茶,不是喝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成熟于明,繁荣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黄桂枢老人对云南茶叶历史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茶记》、《普洱府志》等史籍文献记载,东汉时期开始人工种植茶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五十余年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晒青茶开始作为商品行销西藏和内地,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记载:“西蕃(即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朝时期,大理地方政权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茶叶换取西藏的马匹,并因“以茶易西蕃之马”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滇南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古道”。至元朝时期,云南茶随蒙古人西上而进入俄国。明清时期,茶业更加兴盛繁荣,清•《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余人。”清•《普洱茶记》也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从五代到宋辽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仅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向下滑坡。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辽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抗,宋朝虽然军事上总是打败仗,但经济、文化仍相当繁荣。

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尤其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茗茶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下两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从两头扩大了唐代茶文化的狭小范围。

从地域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不过盛行于中原及产茶盛地而已。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则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牧猎民族当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连接南北的经济和文化纽带。

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也为元明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团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

民间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把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茶宴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宫廷的奢侈化与民间的质朴形成鲜明对比。从文化内容说,由于茶诗,茶画的大量出现,而且大多出自名人手笔,使茶文化与相关艺术正式结合起来,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表面看是从深刻走向通俗、浮浅,而从社会效果看则是向纵深发展了。因此,这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时期。

谈中国文化史,按大汉族主义的思维习惯,总是以中原代替边疆,以宋代替辽金,实际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是大家共同创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因此,不能置占半个中国的辽金两代于不顾。所以,我们在本章特以北国两朝与宋并列,并以五代开篇。

宋辽金茶文化的发展内容预览

五代继唐开宋,文士茗饮别出新格

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

宋人斗茶之风及对茶艺的贡献

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书籍《中国茶文化》,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老树茶的分离与分辨


老树茶的分离与分辨

在某些书籍和材料中提到:纯料古树茶是1995年后开始大量出现的。但是,据笔者亲历所知,事实并非如此。

此事还须从普洱茶复苏的源头说起。

1994年8月和1995年春季,台弯茶人吕礼臻、陈怀远、林仲义、白宜方等19人首次到易武,经他们建议,易武乡党政班子派李家能主管,廖文启协助,吕礼臻投资,郑军民等人负责收毛茶,由李家能、许寿培、廖文启、郑军民、张毅、李捌时和原同庆号学徒张官寿和曾学过饼茶包装的张世勋、许培文、余世高参与,在政府原伙房传授和学习饼茶复制、包装工艺。当时中心小学的彭云书老师带学生帮忙参与准备毛料,每次历时约7天,先后制作了两批不足两吨的饼茶作为推广样品,由廖文启带领商人游览和拍摄历史文化及古迹,以便向外界宣传。这两批饼茶的制作,使张毅等人学会了饼茶的制作与包装等技术;而这两批饼茶的宣传性销售,引来了众多的茶商。张毅在负责接待港、澳、台等地来宾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茶业动态信息,率先恢复起茶业的个体收购、加工、包装和销售,对当地饼茶加工和包装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期间,张毅师傅主要做台地茶或混合茶,从不曾有过“老树茶”与“嫩树茶”之类的概念,更不曾将此两者分开做。而且,当地茶农也不曾有此概念及其习惯。

2003年以后开始逐步有人在象明和易武一带倡导老树茶与低龄树茶分开制作和销售。到2004年春,市面上的古六大茶山的“老树茶”与“台地茶”毛料才开始逐步划分开来。在此过程中,又有人发现放荒在杂木林间的茶比同龄园林茶优良,并有人高价收购,便又分出“荒山茶”。

这就是当地“老树茶”与“嫩树茶”分离的过程。因此,在2004年春季以前,易武、象明一带的茶,在成品市面上几乎没有纯料古树茶。

这两类茶的分离,使其价格日益悬殊,也使得茶业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古六大茶山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毛料条索上的本质区别,是叶片的薄厚、色泽、毛度、叶韧度上等方面的不同。看冲泡后的新茶叶底,老树茶深绿色或深黄绿色,低龄树茶浅白或浅黄色,陈化后,老树茶与低龄树茶会变深褐色或浅褐色。在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毛料气味上的区别,主要是老树茶带有酸气味,酸气越浓越纯,其茶质越优良。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滋味上的本质区别,虽然涩度是个特征,但也不能简单地以涩度高低来划分,还要看茶尖的老嫩度、不同茶区茶味的普遍性特点,尤其要综合茶味的甘甜浓厚度等来分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老树普洱茶,推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动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