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好的白茶的价格】

七星灶的传闻

据《安化县志》记载,在清乾隆54年(1789年)王氏喜得一子取名“德和”,并将茶行都定名为“德和”。“德和”作为子孙后代做茶要遵守的茶规。时过200多年了,以“德和”为名号的茶号如德和庆记、德和卿记、德和兆记、德和滋记、德和少记、德和迪记、德和寿记、德和沅记、德和伟记、德和次记、德和芹记、德和连记、德和玉记等13家仍保留至今。德和庆记、德和芹记、德和沅记等茶行仍有遗址保留至今。1939年在江南坪租赁的德和庆记(白沙溪茶厂前身)等几家茶行创办了“湖南省砖茶厂”。

正是随着王氏家族茶行的兴旺发达,王氏家族创造出三孔灶烘焙干燥黑毛茶工艺。

每年到了加工制作安化黑茶的季节,送茶的茶农多了起来,而王氏家族茶行用焙笼干燥量少,导致茶叶不能及时干燥,延误了时间,影响茶叶质量。在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王德和的先祖们与晋茶商心急如焚,商量如何批量烘焙干燥的办法。他们从安化茶农家用三孔土筑大锅灶做饭、炒菜等的用途得到启发,能不能把焙笼改成焙灶增加烘焙干燥茶叶数量?就试着把土灶上的大锅搬开,放一张大焙摺,焙摺上面放茶叶,松柴放在灶孔边燃烧,火苗不直接在焙摺下面,只让火温渗入焙摺,有三孔灶能烘焙茶叶100斤以上,适时将上层茶叶翻到底层,能达到干燥的效果。于是请来了打灶的师傅,共同研究、打造土灶,将生活土灶椭圆形改成了方形,灶内原三个灶堂改成一个大灶堂,灶口仍保留三孔呈“三足鼎立”状,灶上四周还加上了木框架,以免茶叶外撒,按土灶的尺寸由篾匠制作焙摺,摺上摊放茶叶,一次能烘焙茶叶200斤左右,烘焙时间也缩短了一半,基本满足了加工需求。这就是传说中七星灶的雏形。

至清乾嘉年间,王德和接手加工制作茶叶以后,与西客茶商合作的业务越来越大。三孔灶有烘焙干燥量少,火势把握难,火温散发不均匀许多缺点,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茶叶干燥是形成安化黑茶独特品质的重要工艺之一。王德和与茶工和西客们在思考,探讨三孔灶的改进。能否做到烘焙增量、安全、易操作?细心观察发现,烘焙干燥的三孔灶关键在于灶孔数量的设置。于是,德和茶行为主和王姓宏毅茶栈、良佐茶栈配合,建筑各类分别为三、五、七至九孔的灶,进行烘焙干燥茶叶试验,经过比较,唯有七孔灶具有烘焙茶叶量多、安全、灶内无烟且温度基本一致的优点。使用这种七孔灶,灶堂里尤如运转乾坤,“将日月星辰纳入灶里,将天地山川容于茶叶”,烘焙干燥的茶叶,色泽黑褐、滋味醇厚,有一种独特的高火香、松香味、天然醇香等风味,避免了日晒色泽枯花、滋味淡薄并有日腥味影响品质的优点。七孔灶又寓意北斗七星,就将七孔灶定名为“七星灶”,就这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七星灶”。烘焙安化黑茶还遵循几条灶规:开灶这天,专门选定吉日良辰,朝北斗方向烧香祭拜灶王爷、财神爷,祈福开灶大吉,生意红火旺盛。不准用铁叉扒茶,不准穿不干净的鞋上焙,焙火要掌握火侯,由大、中、小适度控制火温,不准烧带异味的杂柴和杂草,影响茶香味。

“七星灶”从明代至清代由焙笼演变成“七星灶”,成为了烘焙安化黑茶独特的干燥工艺,传承至今。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七星灶的传闻》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好的白茶的价格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