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茶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一级评茶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茶艺师

评茶员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中国国际名优茶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教材《茶叶加工学》编委

就读于浙江大学茶学系,1996年公派泰国卡色萨特大学理学院学习。历任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现园林园艺学院)副主任、云南省广南县副县长、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等多个职务。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加工学》、《茶叶加工与审评》、《茶叶加工原理学》、《茶叶分提工程学》、《茶叶生产机械化》、《茶艺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过多项研究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并已出版农业部《茶叶加工》教材一部、主编并已出版学术专著《普洱府贡茶》一部;参编“十五”规划教材《茶叶加工学》等教材。首创单丛制作普洱茶的理论体系。

延伸阅读

蔡新教授个人简介


云南省茶叶教育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蔡新教授

1976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1981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研究生毕业。1995年-1996年公派赴英国Colworth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蔡新教授一直在云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讲授十一门课程;完成了多项茶学科研课题;编著《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第二主编《作物营养学》,主编《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参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茶经浅释》、《茶经译释》、《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百科全书》、《茶树栽培学》、《茶业生产技术》、《茶文化学》等书及教材。在有关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及媒体上发表论文和科技文章30余篇。自2003年起担任《云南茶叶》主编。2004年由中国评选为“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云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胡伟斌:通城赤子的润茶梦


车子在茫茫的药姑山上盘旋,极目四望,郁郁葱葱,无边无际。湖北泽中饮料公司掌门人胡伟斌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感慨:“也只有这样厚重的大山,才能孕育出古苇清!”

胡伟斌所说的古苇清,既是他公司目前打造的润茶品牌,也是药姑山下流传甚广的宋代名医的名字。在胡伟斌眼里,二者早已合为一体,化为了一个通城赤子的润茶梦,一个造福社会的产业梦。

“真的,现在除了古苇清,我对什么都不怎么感兴趣。”胡伟斌强调。

在古苇清的故事里长大

生长在药姑山脚下的胡伟斌是听着古苇清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药姑山的宋代民间中医古苇清不仅免费给人看病,而且用润茶造福一方,留下无数佳话。父亲告诉他,长大以后也要像古苇清一样,以造福他人为己任。

因此,当胡伟斌回到通城创办湖北泽中实业集团时,便将“关爱人类,泽被中华”视为企业宗旨。

胡伟斌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常随父亲到药姑山上去砍柴、采药。父亲会一边走一边跟他说,路边生长的是什么草药,有什么功效。有时候他跌倒了,膝盖手肘摔破了皮,父亲便从路边采下草药,嚼碎了给他敷上,不用多久,伤就彻底好了。

药姑山曾是瑶民聚居地,茶文化也源远流长。胡伟斌小时候不论去哪家串门,总是会有热乎乎的茶等着招待他。药姑山上,除了草药,便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古时候,贫困的村民用茶树的嫩叶制成茶叶换钱。后来药姑山产出的龙窖山茶成为多个朝代的贡茶。据史料记载,药姑山的茶叶进贡的历史“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胡伟斌耳濡目染,不仅酷爱饮茶,也对中草药颇有研究,这种兴趣与爱好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是药姑山人,我的身体里,打着深深的药姑山的烙印。”尽管长大后,胡伟斌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却一刻也不曾忘记过生他养他的故乡。

“关爱人类,泽被中华”

在通城,胡伟斌已是知名人士,在许多宣传资料和画册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91年,在从事了6年教育工作之后,胡伟斌选择了下海经商。作为在药姑山下长大的孩子,天生对药材有种亲近感,因此,胡伟斌做起了药材销售生意。

在拿下安徽丰原药业(000153,股吧)集团华北销售总代理之后,胡伟斌的事业蒸蒸日上,日渐成为通城商人的典范。当地许多年轻人都慕名前去,投奔至他麾下,并挣了大钱。

2010年,事业有成的胡伟斌响应通城县政府的号召,回到家乡创业,泽中医药公司应运而生。凭着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深厚的医药销售经验,泽中医药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通城当地的知名企业。随后,胡伟斌为了解开“通城不通”的“魔咒”,又将视野投向物流。

胡伟斌表示,通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一直制约着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当地知名企业的产品想走出去也是难上加难。既然自己回到故乡,就希望真真正正为家乡做一些实事。

2012年8月,胡伟斌带上资料只身远赴上海,希望能将中国知名物流企业中国远洋(601919,股吧)物流引入通城。要想让这样一个企业进驻通城这样的小县城,其中的艰辛自然不必说。但结果是,在半个月的软磨硬泡之后,胡伟斌的梦想实现了。

2013年末,泽中集团搬入了新建的物流园,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关爱人类,泽被中华”八个大字,这是泽中集团的企业口号,也是胡伟斌本人的心声。

研发润茶,让生活润起来

“现在集团公司不需要我也可以正常运转了,我要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胡伟斌口中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将古苇清润茶推向市场,打造一个全民推崇的润茶品牌。

尽管古苇清润茶投入生产是近一年的事,但润茶梦在胡伟斌的心中埋下种子却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

回通城创业之前,胡伟斌的“战场”一直在北方。一个南方人到了北方,水土不服在所难免,最难以适应的就是北方干燥的天气。那一段时间,胡伟斌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排便”问题的困扰。而据他了解,许多跟在北方做生意的老乡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时,胡伟斌想起了故乡老中医古苇清用草药茶救治便秘病人造福一方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找到古苇清留下来的老方子呢?为此,胡伟斌特意回到通城,寻找药方。

在搜寻的过程中,胡伟斌发现,古苇清的原始药方已经失传,但药姑山下的居民们,还保存着几十种残缺不全的药方。

到底哪一种更有效?哪一种更科学?哪一种对于人体更加有益?胡伟斌开始像神农一样,走上了漫漫“试药”之路。先是自己试喝,后来是家人,再后来是朋友……到古苇清最终配方确定之时,已经至少有2000-3000人从胡伟斌这里受益。很多被肠道问题困扰的朋友,都是听说胡伟斌会配制一种调节肠道功能的润茶而主动登门求茶。

胡伟斌表示,在古苇清生活的农耕时代,交通与信息的闭塞注定了古苇清的润茶只能被小范围的人享用,而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有了饮用古苇清润茶的机会。“相信如果古苇清在世,也一定希望自己的润茶配方能够造福更多人。”

2014年5月,泽中饮料公司成立;2014年下半年,古苇清润茶顺利投产面市,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尽管为古苇清,为润茶,胡伟斌费尽心血,但在注册商标时,胡伟斌没有采纳朋友们的建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说:“这个配方是属于古苇清的。”如果没有古苇清当年慷慨地向村民们赠送药方,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研制润茶的基础。

“我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古苇清的名字,记住他的大爱,记住他曾经为通城人民作出的贡献。”胡伟斌说。

茶的精神:将个人融入大众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

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味略苦,咖啡也苦,但咖啡可以加糖,茶却不行。以茶待客体现的是种敬重,与其味道关系不大。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乃茶中上品。当地的茶园风光旖旎,宜茶之水遍地,茶具考究,而且喜茶嗜茶歌茶赋茶的文人雅士辈出,茶炊寄附了精致雅韵。西湖四周原本是杭州人吃茶的好所在,如今外地旅游团蜂拥而至,人潮胜过钱塘潮,本地人只好舍近求远,转往茶园附近的茶社吃茶。品茗属于闲情,乡下竹翠风轻,鸟啼泉鸣,尘嚣脱尽,城市茶客便躲开喧嚣,于静谧中嗅茶味之醇香,观茶烟之氤氲,赏茶色之澄明,听灵隐寺钟声之幽微,身心沉浸于闲雅茶乐远比茶坊里茶艺小姐旗袍古筝涤器淋汤近似繁琐的表演更接近禅趣。

从入水茶叶的浮尘、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暂恒、苦乐、炎凉。透过半杯水、几枚叶,洞悉沧海桑田,贯通古今人生,将物质转化为精神,再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实现茶与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试问,哪个国度的人具有华人如此深邃的人生智慧呢?

江浙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承继唐宋斗茶遗风,而蜀地享受茶的风气尤为壮观。到过蓉城便知,那里处处有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毫无例外地辟有供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场所。不论缙绅名流,还是市井布衣,来者都是茶客,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看报,或摆龙门阵,或欣赏川剧变脸,茶博士持长颈铜壶穿行茶桌之间,边续水边展示其操壶技艺。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得茶禅真髓,如同乐山大佛,背山随意而坐,便与天地山河结成一体。见识川人聚而喝茶的大场面,外地人徒生羡慕,不免感叹:“无愧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安逸!”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致十德,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这一切,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时下,有些人撇了茶性,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让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等统统跻身茶林。我以为,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单说在茶中附加佐品的,分明也是背离了茶之真谛,例如三泡台,盖碗里固然有茶叶,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实与禅趣无涉。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茶的轶事。在陇东有一个老农烹茶于一个瓜田庵中,三块残砖便是茶灶,上面架着茶罐,柴火燎焰也燎烟,噗噗冒沫的罐子被熏黑,小茶盅质地同样辨不出铜铁瓷陶。老人种的西瓜个大如斗,瓤沙汁甜。路人渴了,任摘,不上秤,随你放三五毛钱。即使没钱,瓜也管饱吃,只要把吐的瓜子留下。这样卖瓜应属罕见了吧!老汉咝溜溜抽着烟袋锅,常对人说道:“谁出门背着井呢?五黄六月,还能眼睁睁看着人渴死不成?”老农在村口煎茶卖瓜,定然比村民见过更多南来北往的过客,大概他年年如此慷慨地贱卖甚至白送西瓜,也许还施舍自己并不宽余的衣食给落难人。也许他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是这么熬茶,这样做人处世。老汉的茶末非常便宜,煮的却浓酽苦涩,是黎民百姓清苦生活和善良人格再真实不过的写照了。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洞庭碧螺春简介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周树明:茶园不靠卖茶


在峨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难以想象,短短8个月时间,周树明靠做茶叶成为行业的搅局者,不靠卖茶、靠社群玩出位—首创F2C+社群商业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其云放茶园估值5亿:市场价值800元每斤的茶,云放出厂...

在峨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难以想象,短短8个月时间,周树明靠做茶叶成为行业的搅局者,不靠卖茶、靠社群玩出位—首创F2C+社群商业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其云放茶园估值5亿:市场价值800元每斤的茶,云放出厂价200元就可以买到,到最后茶可能是免费的,甚至还可以赚钱……

对于茶这种窄类品牌,如何做到?

01、茶农的困境

普兴乡位于峨眉山市西北部,距峨眉山仅3.1公里。

“中国好茶在四川,四川好茶在峨眉,峨眉好茶一定在普兴”,走遍整个峨眉山近30万亩茶园后,周树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众所周知,茶叶是一个暴利行业。

很长一段时间,在资深玩家的炒作和三公经费的刺激下,一些高端茶叶的价格直逼奢侈品大牌。从近20万元的定制西湖龙井,到号称能“卖茶买房”的天价普洱,那曾是很多茶企和经销商回忆里的光辉岁月。

茶叶公司是价格虚高的推手,但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营销、渠道和人力成本上,销售茶叶只能赚点零头。

商人是富了,但茶农的处境却很糟糕。

很多茶商来收茶时,都把价格压得很低,“种茶不赚钱”已经深深地固化在年轻人的心中。很多人离开了,去外省打工,普兴乡青春村已沦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留下的大多是年岁已高的老人,他们靠卖茶叶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为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普兴乡政府曾引进了很多项目,但都收效甚微。为了脱贫而扶贫,这样的模式注定不会长久,“脱贫+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办法。

02、对茶园商业模式的思考

周树明认为,首先是通过茶园土地流转来突破,2016年首批流转普兴乡青春村4000亩茶园,然后以亩碎片化。“把每一个原来规模化的东西都碎片化,为什么碎片化的东西能够产业化?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共享经济已经无处不在,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他打了一个比方:“青春村的茶园看起来很大,但3万亩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未来能不能把投资者变成消费者呢?就像买红酒的时候,你的钱被别人赚了,衣服成本20块钱卖200块钱,被别人赚走180块钱,能否把投资者变成股东,转化为消费者和传播者。”

以前卖1000块钱的茶,成本可能50块钱,未来呢?你可以花50块钱买自己的东西,也不需要去销售公司买,只生产自己所消费的东西,可以化整为零买1亩,而不是1000亩、3万亩。

基于这些思考,周树明的高端私人茶园项目——云放茶园应运而生。

03、生意+生态+生活

私人茶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在高端茶的后礼品时代,很多品牌都将私人茶园定制作为突破口,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项目只不过是换个方式卖茶,并没有满足人们的生活属性,这也是许多私人茶园项目不温不火的主要原因。

那云放又是如何另辟蹊径的?

生意

每一位茶园主都将拥有为期40年、可供抵押的实名林权证,后期可继承和转让。在每一块被认购的茶园旁,都会树立一块标识牌,让茶园主完成从客户到“地主”的角色转变,增加茶园主的归属感。在每年的5月和9月为茶园主寄出收获的茶叶,并采取个人定制化包装,统一寄出。

生态

首先,普兴乡气候湿润,植被品类丰富,茶园1000—1300的海拔终年云雾环绕,是绝佳的产茶带。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

其次,茶园茶种为本土原生老川茶树种,现存数量极其稀少,茶树本身拥有极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采用人工+生物方式培植,最大程度还原类野生的种植方式。

最后,云放特意聘请业界泰斗碧潭飘雪创始人徐公担任技术顾问,好的环境、好的茶种、好的制茶标准和制茶团队自然出好茶。

生活

除茶园外,云放还将在茶园周围配套别墅休闲区,茶园主将拥有每年3天2晚的茶园之旅,可带家人朋友一同前往。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人们对生活节奏的向往却越来越慢,慢生活已经成为大家追求的一种趋势。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在事业很稳定,经济基础有保障之后,人们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关注生活的品质,更加希望能够快慢结合。

04、窄类品牌凭啥估值5个亿

云放高端私人茶园走的是F2C+社群商业模式,整合土地、种植、生产、营销于一体的优势资源,为高端人士提供稀有自然资源的私人茶园销售、管理、生产与定制服务。

从皮上看,是高端私人订制茶礼,从肉上看,是“F2C+社群”商业模式,从骨上看,是“互联网+资本+农业模式”。而云放的“F2C+社群”的模式,则恰好契合了当前的转型潮流,互联网+资本+农业注定会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所谓F2C,即是从茶园到茶席,省去中间流通环节,让我们的茶农和消费者直接建立关系。

而老周的另外一把撒手锏则是社群。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满足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是当前最主要的需求,而云放高端私人茶园恰好满足了他们。“茶是自己的茶,地是自己的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值得炫耀的吗”?

云放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产品和体验,其更深层次的构想是社群分享经济。

他希望以云放茶园为入口,通过茶园把兴趣爱好和基本层次相近的人集合起来。喜欢喝茶,并愿意花时间研究茶文化的人,都具备比较高的素质。他们或是成功企业家、或是文化名人、亦或是达官显贵。

后期,云放还将逐步开通茶园主俱乐部和茶之境禅修班、高端社交圈等茶园主专属服务。

“一个人事业上在成功、再完美,没有生活、没有自己的圈层,他永远是孤独的,收获的永远只是50%的成功!”

在云放茶园,碎片化的个体因为茶园而聚集,从而形成了社群,社群是比民族、国家更温和、开放的共同体,既提供必要的安全和认同,也许诺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从而构建一个共同价值观和文化张力的圈层。

在这个圈层上,他们希望有生活的一部分。将这样的一群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可以有价值观的碰撞、生活方式的共融、共同爱好的交流和高端资源的共享。

他的团队这些线下圈层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原来谈粉丝其实都还是单向的,只是说用户跟品牌建立起的关联,但如何让用户和用户产生连接与互动这才叫玩转社群。

表面上云放茶园是在卖茶,实质上是在卖三层东西:信任(透明溯源,茶品盲品严鉴等)、情怀(农人艺术,周边故事)、关系(线上线下互动,茶会),似乎还引申出第四层:经历(海外游学,短途露营)。

生意是理性的,而生活则是感性的,很多人都认为两者没有必要混为一谈,明确划分更有利于商业的开展。但在老周看来,自己是一个理性和感性交织的人,他希望生意与生活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完美融合,真正地做到诗意的栖居……

王宏斌:在习茶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王宏斌,大益茶道院院长助理,高级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参与大益茶道院早期创办工作,主讲《大益茶道入门》、《陆羽〈茶经〉》、《大益品牌发展史》等课程,参与编撰《时尚茶道》、《大学茶道教程》等专著,应邀为多所高校作茶道茶文化讲座,多次随大益茶道院参加海内外茶道文化交流活动。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0年元旦,跟随吴总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大益茶道研讨会,在圆明园映雪烹茶。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收获了对茶的理解,受到中国茶文化的不断熏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作为行业领军者,大益更有担当了。

在侍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在习茶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尽可能的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生活上除了保持身心健康,也想发展一下自己的其他个人爱好。

益友网: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事呢?

王宏斌:2010年元旦,跟随吴总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大益茶道研讨会,会上,吴总讲述了多年来对茶道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茶道职业化以及构建茶道师体系的基本思路,惜茶爱人、大益八式等都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提出的理念,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茶道并为之震撼。研讨会的时候,北京下了一场大雪,吴总带大家去圆明园映雪烹茶,品茗论道,让人体会到了茶道之美。雪落大地,无一例外地覆盖着万物,似乎在昭示着一个新的世界。

茶道院成立快五年了,从成立到发展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到其中的一些工作。首先是编写教材,做课件,我承担的部分是《陆羽茶经》课程,从对陆羽生平的学习和对《茶经》的研读中获益良多。参与编写有《时尚茶道》等书籍,从勐海第一个初阶茶道师的培训班开始了茶道讲师的经历。

在大益茶道院,我对茶的理解逐渐加深了,受到中国茶文化的不断熏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在我进入大益茶道院以后,我才真正开始积累对茶的理解,并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益友网:您感觉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王宏斌:大益最大的改变是更有担当了。做为一个行业的领军者,大益不仅能做出最好的普洱茶,而且还做了很多对产业有益、有推动的工作。比如说08年在央视投放广告,提振了整个低迷的市场,并且为中国茶品牌化起到了开先河的引领作用。以前中国茶有品类无品牌,大益品牌成功以后,不仅普洱茶,其他茶类都愿意做品牌了。

再比如我们连续三年为大学老师办公益的茶道研修班,在大学里面开设茶文化讲座、茶道课,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公益美德,开展云席活动,都是在培养年轻人对茶的兴趣,通过茶这一媒介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为整个产业培育基础的工作,从长远发展来看,受益的绝对不止大益一家。

益友网:您多次带领大益茶道院团队与海内外茶人茶友进行交流,在这些海内外的茶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您有什么感受和心得?

王宏斌:我们首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交流,因为日韩等国的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基本没有中断过,而大陆在文化传承上有断层。其次,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看到自己的潜力,应该有自信。我们是茶的原产地,有几千年的饮茶史,也是茶道茶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更关注生活品质的部分,一旦具备这样的条件,大陆茶文化发展的后劲就会非常足。

在交流的过程中,别人看到我们长足的进步也很吃惊,并且表示了尊重。所以只要我们做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最终一定会成就我们的价值。

益友网:这两年国内茶行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您对茶文化复兴这股热潮有什么看法?

王宏斌:出现茶文化热潮是个可喜的现象。四年前我们大益茶道院提出发展茶道文化的时候,同道比较少,感觉还挺孤独。最近几年同道越来越多,各有特色和主张,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说明大家都开始更加关注中国茶文化。而且相比七八十年代,新的茶文化热潮从内涵到外在呈现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作为百花园中的一道风景,大益茶道院也立志在复兴中华茶道文化的进程中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作为茶的故乡和茶叶大国,中国人均饮茶量在全世界排名却不高,这与普及推广的力度和方法都不无关系。我们在做推广的过程当中,不管你是否懂茶、喜欢茶,首先我让你产生兴趣,然后再慢慢升级。在吸引更多的人爱茶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骨干的力量,在我们这里就是茶道师。茶道师是职业化的茶道人才,他们通过讲课、办茶会等活动,去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喜欢茶、热爱茶,然后一步一步的,那些入门者就有可能终身事茶。可以说,遍布全国的上万名大益茶道师,几乎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传播茶道文化。很多学生通过我们的讲座,从不喝茶到喝茶,也有很多茶友是通过我们的茶会活动开始爱上茶的,看到这些工作成果,我们很欣慰。

益友网:您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茶人呢?

王宏斌:茶人,或者我们称之为茶者,首先肯定是喜欢茶的人。但是茶人不仅仅是爱茶、懂茶,他还离不开一个人字。如果喝茶喝到出神入化,却依然还是很自私、很刻薄的人,个人觉得,他还没有得到茶道的精髓,还不能算是合格的茶人。惜茶爱人,我们是为人做茶,为人奉茶。对茶精通并且愿意分享和成就别人,才是完整的茶道。

益友网:茶道院未来十年有什么规划?

王宏斌:根据吴院长的规划,茶道院未来不仅要做职业茶道师的培养及评定机构,而且要在当代茶道学术研究、茶道艺术表演以及茶道推广方面打造成强有力的平台。比方说在茶道研究上,我们北京研究部的同事已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一批博士、博士后和学者正在合力开展茶道哲学、茶道美学、茶道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长远的工作,研究部潜心深耕,就是在为当代茶道学科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

习道不如行道,茶道的本质是实践。除了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茶道师以外,我们还要做大量的普及工作(这是实践的另一方面),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年轻人感受到茶的魅力,避免过于小众化和精英化,让高雅的茶道文化也能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其实茶应该更加包容,不同群体、年龄、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可以从茶中受益的。大家受益,方为大益。

益友网:您自己未来十年有什么目标?

王宏斌:越深入,发现要学的东西越多,学无止境,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未来十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更多学习和感悟茶道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精进,不断提升。用我们所倡导的茶者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尽可能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南安石亭绿茶简介


石亭绿的特点

石亭绿系列油炸绿型以其独特的三鹿三香品质风格而闻名,三绿为银灰色,色泽绿,汤色清绿色,叶色鲜绿色,随着收获季节的变化,有兰花、绿豆、杏仁三种香味。它们真的很绿,很漂亮,很香,很令人陶醉。

早收早销是石亭的生产特点,每年清明以前,园林都是开放采摘,雨前,都是新上市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第一个春天没有老亭子,采青的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红叶和红叶,也不同于和声中的采青标准,也就是说,当枝条长到萌芽的时候,花蕾先长得像一个鸡吨。古伊,摘两片芽叶,两片芽叶应在夏季芽初发育前摘下,要求压痛均匀,按本标准采集的芽叶乙醚提取物含量较高,碱、多酚、氮含量较低,有利于形成适亭绿色品质。

石亭绿的制作工艺

精湛的工艺保证了石亭绿的品质,主要工艺有:轻凋、绿杀青、初揉、复炒、复揉、复炒、干足等八道工序。

光凋谢的目的是蒸发部分水分,放出草气,促进多酚的轻微氧化,水解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增加氨基酸含量。这些物质的变化是石亭绿香的物质基础。

光枯萎是将芽叶铺在竹板上,置于阴凉通风处。当含水量降低5-8%时,叶片失去光泽,叶片变软,香气适中。

石亭造型的关键过程是从第一次拓印到再拓印。通过先揉,再炒至再揉,形成叶片失水边缘,并收紧绳索。通过炒至达到着色的目的,当炒至接近锅面时,将叶片研磨在锅壁上,直至叶片呈银灰色,香味显露,揉成粉末即可。把锅做好。把黄色的薄片吹掉,筛出粉末,然后放入锅中充分干燥,即炒青半精产品,经过筛,风和低温慢炒,冷却后,均匀地堆放在盒子里,即炒青精。

杜如星:茶,一棵树的故事


你是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帕沙茶王树)

很喜欢三毛的《说给自己听》,稍加修改用来形容茶树,同样令人感怀动容。一直对茶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带着崇拜和敬畏,仰望和祝福。

茶树是大自然对我们最神奇最无私的馈赠,没有了茶树,一切与茶有关的故事都将戛然而止。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我们的命运因为一棵茶树而连接在一起,我想这是这世上最奇妙的事。

冰川纪,青藏高原阻挡了致命的寒流,它的东南边缘成为古老物种的天堂,最早的茶树就生长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茶树一路向东南延伸,在自然与先民的调养下,逐渐演化为易于采摘和管理的小叶种灌木。

(老班章茶王树)

今年2月份的云南版纳茶山行和4月份的“华茶青年会茶路万里行”活动,两段旅途,从西南到东南,从巍峨高原到烟雨江南。巨大的时空跨度下,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在我的生命里重逢,以偶然却仿佛注定的方式。当帕沙及老班章的古老茶树叶和太姥山的细嫩茶树叶在我的书本中一齐合上时,我相信千回百转后我们终于相遇。

我曾在帕沙的古茶园里久久地停留。古茶树下,日光清浅,鸟鸣风飒,时间恍若静止,所有脑海里纠缠盘旋许久的烦恼变得微不足道,在这古老的时间守望者前面,还有什么不能释怀?我发自内心地敬仰这些古老的茶树,它们在漫长的时光里,一直在等待和守望着我们,不悲不喜,不急不缓。

(帕沙古茶园)

最高级的叶子展开的感觉像云雾出谷,反射的光线像轻风拂过的湖面,并且要像大雨刚过的良田般又湿又软。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如是说。在太姥山的茶园里,在仿佛云中漫步般的雾中蓬莱,我看到了云雾出谷般的清新茶树叶,触摸到了大雨刚过的良田般又湿又软的“最高级”的叶子。就像夏日里一抹最清新的薄荷绿,没有惊艳和刻意,却渗透出让人感动的生命的颜色。

国人对茶树的崇拜,源来已久。

布朗人的茶祖叫“帕哎冷”,每年4月16到4月17日,布朗族会举行盛大的茶祖节,到山顶用牛来祭祀茶祖。整个景迈山的布朗族人也将汇集到“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洁神像,供奉茶祖。

在福建太姥山,作为华茶青年会的一份子,我有幸参与了“第三届祭祀茶祖仪式”。祭祀活动在遵循传统祭祀仪式的同时,也结合了道家祭神仪轨。尽管当天阴雨蒙蒙,祭祀神圣的的仪式感还是传递到了每个人心中。不同茶区有不同敬奉的茶祖,祭祀仪式也不尽相同,茶人借助祭祀茶祖这一神圣仪式,在传统与继承,发展和寻根间找到了回归点。感恩天地馈赠茶树,不忘初心,不妄当下,是所有茶人共同的愿景。

把一泡茶喝到茶味清浅,以沉静收敛的心境,不仅是对泡茶者的尊敬,也是对茶树本身的尊敬。方寸茶台间,恭敬之心尽显。

茶走过漫长的旅途,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步履匆忙的我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茶,一棵树的故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周斌星个人简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