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网传“普洱茶含黄曲霉素”福州普洱茶销量骤降

N本报记者黄立东

本报讯福州茶市普洱茶销售遭遇“黑天鹅”事件,近来销量大幅下降。记者昨日从福州茶市了解到,导致普洱茶销量急转直下的原因来自网上的一条微博。这条“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微博在网上不断热传。发此微博的吉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食品安全检测专家、副教授、博士李大军介绍说,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素与其烘干工艺有关,人工烘干的普洱茶基本不会含有黄曲霉素。

围绕普洱茶含黄曲霉素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上述消息已经影响到福州茶市普洱茶的销量,一些茶商普洱茶销售下降较为明显。

熟普洱茶安全性相对较高

李大军博士表示,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素与其烘干工艺有关。黄曲霉素喜欢潮湿,茶叶在从采摘到烘干的这道工序,最容易产生黄曲霉素。相对而言,自然晾干的茶叶容易有黄曲霉素,而人工烘干的基本不会含有黄曲霉素。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熟普洱茶的烘干工艺是人工烘干,所以几乎不会含有黄曲霉素。

福州一茶叶专家表示,根据茶叶制作工艺的特点,普洱茶属于后发酵,易出现霉变及真菌毒素污染,这些毒素中包括黄曲霉毒素。不过,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所有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浓度极低,总量不超过20ppb(微克/升),人体因为摄入食物导致癌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大军只不过在网上抛出自己的见解,有一定道理,但他也没有说所有的普洱茶都含有黄曲霉素,关键还是看保存情况,就像一些谷物如果保存不好发霉了,也会含有黄曲霉素。”福建省农科院相关专家表示,普洱茶需要保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一旦受潮就容易产生霉变,而产生霉变的普洱茶最好不要喝。

市民选购普洱茶很谨慎

昨日记者走访福州茶市发现,一些客户在选购普洱茶时显得异常谨慎。

“这段时间我接到原来的一些客户打来的电话,都是问普洱茶的事情。”福州茶叶市场一茶叶店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本月普洱茶的销售量与上个月相比下滑得比较厉害,2月份上半个月卖出30多饼,这个月到目前为止只卖出8饼。

业内人士表示,选购普洱茶时,对茶饼的表层要细看,一看是否有霉变现象,此外还要看茶饼表面是否有刮擦等痕迹,如果有明显的痕迹,就不能排除商家是在刮霉时留下的痕迹;此外,购买普洱茶时还可闻一闻茶饼,因为普洱茶易吸收异味,一旦保存不当,一些异味就可能被吸附到普洱茶上,不要购买有异味的茶叶。

cY260.com编辑推荐

六堡茶的“金花”不是黄曲霉素


六堡茶的“金花”不是黄曲霉素

绵延于深邃的岁月,升华在更迭的时空,延续千年窖藏历史,六堡茶始终以其独特风范吸引着众多茶客。一场漫长的后发酵过程,于六堡茶茶迷是一场变化中获得惊喜的神圣仪式,却又让不懂的人产生许多误解:喝六堡茶皮肤会黑?六堡茶里黄色菌种有霉味,对身体无益?……面对外界对六堡茶中的种种质疑,让我们一探了“金花”的真实容颜。

眼下,很多茶友喝六堡茶都是奔着六堡茶的保健功效去的,但是对六堡茶只是一知半解,正如茶客吴女士对六堡认识仅仅是道听途说一样。她听说喝六堡茶皮肤会黑,六堡茶有霉味,疑似有黄曲霉素,害怕品饮对身体有害。对于不熟悉六堡茶的人,会怀疑是不是茶叶“发霉”了。六堡茶专家解释说,有一定年份的六堡茶,会有吴女士所看到的黄色菌种,其实这是经过岁月转化成的“金花”,这些金花一般存在于茶饼、茶砖的中心,要撬开才能看到;而黄曲霉多数是因为存放的时候导致的,所以通常会在表面。“金花”是一颗颗的,不存在霉丝,在茶叶里比较牢固,不能轻易擦掉;而黄曲霉必然有霉丝,很容易吹走,再者会与白霉共生。“金花”的产生都是零散地分布,茶叶整体都会存在;而因为黄曲霉是外界存放不当引起,会出现某地方成片,某地方没有这种现象。作为有益菌的“金花”,与所谓的“发霉”,是不可混淆为一谈的。

此外,“六堡茶中的金黄色孢子群落普遍茂盛,品质为佳”。《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中“金花”有官方定义。维专家研究鉴定,认为“金花”实为冠突散囊菌,是有益菌种,具有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功效。它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实现茶叶色、香、味品质成分的转化,在长期的饮用观念中形成了六堡茶以有“金花”为上品的观念。(原题《“金花”绽放六堡茶》)

黑曲霉、青霉素与普洱茶


生物界是由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三界构成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很少注意微生物界,然而,微生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又是极其重大的。在茶叶大家族中最奇特,与微生物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普洱茶。

黑曲霉

黑曲霉是一种低等真核生物,作为世界公认的安全可食用性,在工业生产和学术研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参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菌种,研究其生命周期及其代谢产物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普洱茶大生产发酵渥堆过程中,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黑曲霉可以生产胞内、胞外两类霉,有20种左右的水解霉,其中葡萄糖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分解包括多糖、脂肪、蛋白质、天然纤维、果胶和非可溶性化合物等有机物。水解产物大多为单糖、氨基酸、水化果胶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茶叶内含有效成分易于渗出、扩散,为增强茶汤的滋味和形成普洱茶甘滑、醇厚的品质特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黑曲霉始终是以优势菌群作用于普洱茶。

青霉素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青霉产生多种酶类及有机酸,同时,黄青霉代谢产生的青霉素对杂菌、腐败菌可能有良好的消除和抑制生长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产黄青霉对普洱茶醇和品质的形成有辅助作用。

黄曲霉毒素真的毁了普洱茶吗?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普洱茶,就在最近几天,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事情的起因是科普作家方舟子发表文章,提出了普洱茶可能致癌的说法,云南普洱茶协会随即发表声明进行澄清,并声称要诉诸法律程序,还普洱茶清白。

那么,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普洱茶到底有没有致癌性?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利用实验数据来对此问题做些探讨。

普洱茶是什么茶?

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经过渥堆工序,人工发酵的则为熟茶。因此,普洱茶根据其种类又分为不发酵茶(普洱绿茶),轻发酵茶(普洱青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全发酵茶(普洱红茶),后发酵茶(普洱紧茶,普洱黑茶)等。

决定普洱茶种类和品质的关键,就是发酵和陈化工艺。经过不同温度、湿度、通风条件下地发酵和陈化,茶的发酵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后发酵茶相对流行,并为人们所熟知。

普洱茶多得自于产量很高的老木,矿物质含量丰富。来自国内一些机构的研究认为,喝普洱茶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其通便,减肥等功效也有所报道。当然普洱茶的这些保健作用,与茶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的段落简单介绍了普洱茶的定义、分类以及制作工艺,这次普洱茶致癌的争议,就出现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上。争议的核心在于,普洱发酵(陈化)过程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也就是霉变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霉变后的后果又有多严重。

自然发酵和后发酵茶需要在常温下20-30度储藏发酵,之后还要经历长年的陈放。陈放工艺控制得当,即为上等的普洱茶,如果陈放过程中储藏不当,则极易产生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制成的普洱茶产品就很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普洱茶含有致癌物?

普洱茶本身并不含有致癌物,普洱茶致癌是因为储存不当,导致黄曲霉素超标,黄曲霉毒素才是罪魁祸首。

方舟子提到过下面这项研究,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2011年对广州某茶叶市场上70份湿仓普洱茶样品进行了检测,各样品中均可检出黄曲霉毒素B1,70份样品中超过5微克/公斤的有8例,占11.43%[1]。

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指出,检测所采用的样品,均为较为低价的产品,即湿度较高的仓储条件下储藏的产品。

为什么要采用湿仓进行储藏陈化?因为湿度较高的地方,普洱茶会变得更黑,看上去和长年储藏的茶外表相似,可以说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下图为采访广州疾控中心朱伟的一段视频截图。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在合适的基质、温度、pH、相对湿度下,粮食谷物坚果若未及时晒干,就会引起黄曲霉菌种滋生,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对健康危害极大,是引起肝细胞癌的主要物质。它至少分为13种类,其中B1毒性最强。其他具有毒性的还有B2, G1, G2, M1, M2等几种。

它诱发癌症的机制,主要是动物或人体摄入其后,经过肝脏的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化,和DNA形成复合体,而该复合体会阻碍DNA复制,进而激活细胞癌化的启动开关。

黄曲霉毒素极强的致癌性已被各种文献确认,动物实验显示,用含有15 μg/kg B1的饲料喂养大鼠,全部的大鼠都发现肝癌迹象[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质,根据急性毒性动物实验的推算,黄曲霉毒素的半数致死量为B1 - 18.2 μg、B2 - 84.8 μg、G1 - 39.2 μg、G2 - 172.5 μg。摄入后20%可以从尿中排泄掉,大量摄入会导致急性中毒,症状有黄疸、急性腹水症等。持续微量摄入可引起慢性肝脏损害,诱发肝癌。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的话,摄入后会增加肝癌的发生几率。

因此,它是目前食品天然污染物中,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最为可怕的是,黄曲霉毒素经普通烹调加热处理后并不能分解。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强酸pH3或者强碱pH10处理后才能分解。一般的家庭烹调不能分解黄曲霉毒素,因此非常危险。

普洱茶如果储存环境潮湿,温度适宜,是非常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的。如果泡饮已经霉变的普洱茶,自然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普洱茶可能致癌的大前提就是,普洱茶被霉菌污染。

接下来要讨论的,首先是普洱茶是否容易被霉菌污染。

作为食品专业出身的笔者,最初接触这一网络热点事件后,首先就联想到确实有严肃的科学研究讨论过这一课题。我们选用一篇科学文献[3],来揭示普洱茶和黄曲霉菌之间的那些恩怨纠葛。

如文章片头所说,对于后发酵普洱茶,渥堆发酵是关键加工工艺,这其中所要用到的有益发酵菌种就是黑曲霉菌。虽然与黄曲霉菌仅有一字之差,性质上来说却大相径庭,黑曲霉菌是发酵工业中的重要菌种,在制酱、制醋、制茶、酿酒、生产酶制剂及有机酸等行业地位重要。

渥堆加工需要放置22-24天,在此期间,黑曲霉菌发挥功用将普洱茶发酵,产生有机酸。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由于储藏方式不当感染了黄曲霉菌,那么普洱茶会发生什么变化?黄曲霉菌含量会超标吗?会产生致癌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吗?

在此实验中,两个菌种——分别是菌种1 YM 31880,来源于ATCC(美国菌种保藏中心)和菌种2 YM 31882,来源于IM-CAS(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被接种到普洱茶中,并完全模仿渥堆发酵过程,将其培养22天,使其熟成。

两类菌种均在接种第1-8天的发酵前期迅速繁殖,在第8天时达到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2天,接种1号黄曲霉菌的普洱茶检测不出黄曲霉菌,2号仍可以检测出少量黄曲霉菌,同时两组都没有检测到黄曲霉毒素。从自然界分离到的黄曲霉菌,只有10%能产生毒素。

所以就算是产品污染了黄曲霉菌,也不一定会产生毒素,这与产毒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从该实验也可以看出,在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中,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和环境,并不适合黄曲霉素的生长和产毒,到发酵后期,由于环境缺乏,黄曲霉菌甚至得不到生长。

同时该研究也比较了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的竞争生长关系。

如前所述,黑曲霉菌是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的有利菌种,黄曲霉素和黑曲霉菌在到第8天为止时,均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后期两者均减少,前期黄曲霉菌增长迅速,而后期黑曲霉菌则作为优势菌种,其生长速度较快,说明两种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作用。

研究也表明,黑曲霉菌抑制了黄曲霉菌的生长、产毒,还可以起到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

另外,实验还设有一个发酵过程中没有人工加入黄曲霉菌的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自始至终没有检测到来自于自然污染的黄曲霉菌。

该研究的结论认为:

1, 普洱茶在后发酵渥堆过程中,不易产生黄曲霉菌和其毒素。

2, 后发酵黑茶,如果在湿度大,温度高,通风条件差的环境下,容易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并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发现茶叶有苦涩味,霉味,则不应饮用。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仅仅是普洱茶,红茶绿茶,由于储存湿度大,也同样有被霉菌污染的可能性。有研究表示,来源于多个产地的146个红茶和绿茶样品中,有1/3的茶叶霉菌数超标[4]。可见感染霉菌并非是普洱生产过程中的专利,所有的茶叶生产工艺,乃至很多的食品生产工艺中,均存在感染霉菌的可能性。

普洱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气不断走高。对于它的研究,不仅仅是功效方面,卫生安全方面一样需要更多更广泛的深入钻研。

我们希望给出的忠告是,请在正规的经销处,购买质量过硬的产品,尽量选择真空包装,慎重购买在不洁净的环境下散装出售的普洱茶。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中的潜在危险性和普遍安全性

普洱茶致癌传言的风波真相,相信您看了这篇文章后已经有所判断。普洱致癌同很多食品安全卫生领域的命题一样,都是潜在危险性和普遍安全性之间的矛盾。从潜在的可能性上来说,质量低劣的普洱产品确实可能在发酵(陈化)过程中产生黄曲霉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然而从普遍的行业发展状况和工艺水平角度而言,经过正规发酵(陈化)手段生产,通过国家检验标准的普洱产品,其致癌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常吃的香肠、火腿等熏制食品,以及臭豆腐、松花蛋、泡菜等腌制、发酵食品,乃至各类烧烤油炸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致癌物质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然而,它们还是作为餐桌上的美食,满足着世人挑剔的味蕾。现代食品工业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去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因噎废食的矫揉造作并不值得鼓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讲普洱致癌,那么试问还有什么食物是绝对安全的?

在潜在的危险性面前,我们倾向于相信整个食品行业的专业性以及背后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的严格检验监管,从而认为这些食品是普遍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安全领域的不良个案不能作为否定整个行业的积累和努力的借口,但我们可以呼吁政府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立法和监管。

正如普洱发酵(陈化)不当会产生致癌物质,所谓的农家自产安全安心并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分散的生产模式往往代表了低水平和少监管。规模化集约化的工业模式,才是真正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终南大道。

我们衷心呼吁在这场风波面前,广大消费者选择相信从业企业的技术水准和自律意识。同时,也希望普洱茶背后的整个中国食品行业,能够日益精进,在不断提供美味食物的同时,早日消解民众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疑虑,破除关于“纯天然“”无公害“的迷思。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它与黑曲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从何而来,它与黑曲霉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无论普洱生茶还是熟茶,都需要储存起来进行“陈化”,也就是放在库房里继续自然发酵。储存普洱茶的仓库分为干仓和湿仓两种,主要差异是温湿度和通风条件。在干仓中,普洱茶的自然发酵进程缓慢,即使历经10~20年依然口味醇厚,这也是普洱老茶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湿仓实际上就是提高库房的温湿度,促进霉菌生长,加快后熟发酵进程,有点类似文物的“做旧”,但如果温湿度控制得不好会使茶叶劣变。

不过,单纯的湿仓储存并不足以产生黄曲霉毒素,毒素产生更重要的因素是劣质原料、储存不当和货物混放等原因。广州和南昌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普洱茶均为湿仓储存的廉价普洱茶,普遍在每斤15元以下,最便宜的只有每斤4元。这样的茶叶本身品质不佳,仓储卫生条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首先要强调的是,真正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几乎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污染。其次,普洱茶每次用量很少,大约只有5~10克,而黄曲霉毒素也不溶于水,因此在泡茶的时候,毒素不会进入茶汤,而大家喝茶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把茶叶吃下去。因此,相比大米、玉米、花生等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来自茶叶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实在是不足为虑。

当然,黄曲霉毒素是明确的致癌物。国际上普遍认为,致癌物没有安全的摄入量,也就是越少越好。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普洱茶时,一是不要选择过于便宜的普洱茶。二是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如果纸包上有水渍、茶饼明显发霉(比如起白霜、有霉点)或味道不好就不要购买。三是冲泡的时候观察茶汤,如果不太清亮,甚至能喝出霉味,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就别喝了。

2010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当地茶叶市场搜集了70个普洱茶样品,结果所有样品均被检出黄曲霉毒素,其中8个样品黄曲霉毒素超标(参照谷物的限量,每公斤5微克)。此外,也检测到另外三种真菌毒素:伏马菌素、T-2毒素和呕吐毒素。随后“普洱致癌”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令消费者疑虑重重,也令商家头疼不已。2013年的另一项调查中,从南昌某茶叶市场采集的60份普洱茶也均检测到黄曲霉毒素,其中有7个样品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超过每公斤5微克,其他真菌毒素的检出情况与广州类似。

虽然黄曲霉是自然界常见霉菌,普洱茶中确实可能携带,但要真正产生毒素并不容易。黄曲霉产生毒素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温湿度、营养物质,而且还需要携带能产生毒素的基因。而普洱茶的渥堆发酵温度较高,不是黄曲霉喜欢的温度,而且普洱茶的营养成分也不适合黄曲霉的“口味”,因此渥堆中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有研究发现,黑曲霉和黄曲霉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竞争关系。在渥堆发酵的中期,黑曲霉就已经牢牢掌控主动权。它不仅能够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产毒,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降解黄曲霉毒素。大陆和台湾一些学者试验过,分别用能产生毒素的黄曲霉菌种故意污染晒青毛茶,然后模拟普洱茶渥堆发酵,结果发现,即使黄曲霉能够侥幸存活,它也没能产生毒素。

普洱茶中出现的黄曲霉毒素源于二次污染


普洱茶中出现的黄曲霉毒素源于二次污染

兼谈普洱茶应如何避免二次污染

这次网络争议的“喝普洱茶致癌”,其争议的焦点几乎都围绕在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上,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即:普洱茶到底能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果说有,它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普洱茶安全评估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早在2007年,也是网络兴起的一次对普洱茶质量安全的质疑时,曾探讨过这一话题。普洱茶界科技工作者也已解决并澄清的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旧话重提,甚至演变成“喝普洱茶致癌”,原因有两个:一是普洱茶界科普宣传不够:二是对《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报告的误读(注:发表在2011年01期《癌变·畸变·突变》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已发表了一年多的文章在生物学界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在发表了一年后,却不知什么原因被人翻出。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解读者缺少相关的专业常识,或许没有仔细研读,或许是为了追求网络的点击量,使这篇原本很正常的局部现状调查报告被断章取义,“上升”为“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普洱茶消费者在这场争论的漩涡中倒多了一层困惑,他们并不关注引发论战的几点焦点人物。他们更关心的是普洱茶到底有没有黄曲霉毒素?如果说有,它对人体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什么?其不构成健康危害的安全标准与医学依据又是什么?因为消费者不需要模棱两可的解读,而是追求事实的真相。

一、普洱茶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这是对这场争论第一个答复。也是最直白、最简单的答复。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普洱茶在加工和后发酵的过程中缺少将黄曲霉转化为黄曲霉毒素的物质条件。怎么解释呢?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与其它的寄生曲霉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这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科学结论。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不是所有黄曲霉都可转化成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转化为黄曲霉毒素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那么这个条件是什么?两条:一个是物质条件;另一个是环境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物质条件又是最根本的条件。黄曲霉毒素的生成是黄曲霉作用的基础物必须是含有蛋白类、淀粉类、油脂类为主的物质。如大米、玉米、面粉(含糕点饼干面包等)、食用油、花生、坚果和干果等。虽然普洱茶也有极少量的蛋白、淀粉和脂类物质,但它太少了,也可以说少得可怜。即使如此,普洱茶中少得可怜的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又被水解成氨基酸,仅有一点微量的淀粉又被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更少的脂类物质在厌氧发酵中由于多酶体系的作用转化为醇类物质,成了芳香类物质的一种。因此我们说,普洱茶是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的,因为它缺少转化黄曲霉毒素的物质条件,这也是最根本的条件。其实,不仅普洱茶,几乎所有的茶类,都不可能在后续的陈化中生成黄曲霉毒素。世界卫生组织自1993年至1995年先后对多种食品可能造成黄曲霉毒素污染发出警告,唯独没有对茶叶类发出类似的警告。可能有些人会说,普洱茶是区域性的茶类,还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关注。那么红茶呢?它可是世界范围的茶类。虽然红茶与普洱茶在发酵方法上有些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同属发酵茶类,而且在发酵的过程中都能检测出黄曲霉,却检测不到黄曲霉毒素的存在。我们经常说茶叶是低热量的饮品,不是我们的加工工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茶叶本身就缺少产生热量的蛋白、淀粉、油脂类的物质。

二、普洱茶被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源于二次污染

既然说普洱茶不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为什么《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报告中却披露了普洱茶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呢?难道是这个报告有误?还是因为其它的什么原因?

第一,我个人在仔细研读了这篇报告后,认为它是真实可信的。它在实验中所采用的标准样、实验设备、检测过程,包括结论都非常规范而严谨。这篇报告不仅指出黄曲霉毒素被检出的数据,还涉及到伏马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的检出及数据。因此,我认为这篇报告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包括它的学术价值等等,都不容置疑。

第二,这篇报告在“摘要”中做了明确的提示,即:所抽取的样品全部来自“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的普洱茶”。这里有一个关健词:“湿仓”。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湿仓”,但是凡是有过贮藏普洱茶的都知道,“湿仓”是一些人为加速普洱茶发酵所独创的一种“激进方法”。这种做法只局限在广东、香港少部分人采用,不是普洱茶贮藏的主流。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便是“湿仓”,仅仅是高温高湿也不会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我本人自2004年开始至今,对普洱茶做过几十次破坏性实验,将普洱茶放置在微生物培养箱,采用高温高湿的方法(比湿仓还要激进),观察不同时间段微生物及酶的活性,并进行相应的安全项目检测,也没有发现黄曲霉毒素的出现。其选取的样品有大益、下关、海湾、柏联、云河、郎河、陈升、龙润等几十个企业。其安全性指标都为优。这里附带说一个笑话,我本人最初不懂普洱茶,误以为这种自然发酵的方法杂菌会非常多,普洱茶中的大肠杆菌一定超标。但经历几十次检测后发现,绝大多数未检出。极个别的小厂产品检出过,但又未超标。这引起我本人的极大兴趣。后来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普洱茶的发酵过程是多酶体系的参入,当优势菌群确立后,其它的杂菌,包括大肠杆菌等都被抑制住,很难繁衍。这也就是微生物学界常说的“拮抗作用”原理。(注: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第三,如果说普洱茶不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湿仓”的高温高湿也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其实,问题仍然是出在这个“湿仓”上。是“湿仓”的二次污染。凡是有过参观过“湿仓”的人都有一个直观印象,就是脏、乱、差。“湿仓”里经常存在一些与普洱茶不相关的杂物,还有地上经常散落一些小食品的碎硝。再加上人员进出没有更衣和换鞋的习惯,哪怕某个人仅仅是鞋底带进来一点花生与饼干的碎硝,都会形成第一次污染,而这些小物料在“湿仓”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很容易与黄曲霉结合,生成二次污染物一一黄曲霉毒素。这些污染物又会就近“漂移”到普洱茶上。因此,很多专家说:绝大部分普洱茶没有黄曲霉毒素,只是少部分才有。如果要是普洱茶能够生成黄曲霉毒素的话,那么就不应当是少部分,而是在一个空间与环境下,都会有。所以,少部分的普洱茶存在黄曲霉毒素其实是二次污染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湿仓”在发明了几十年后,却一直没有成为普洱茶贮藏的主流,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重点是通过样品中出现的黄曲霉毒素让人们对“湿仓”这种贮藏普洱茶引起警惕。这也是对“湿仓”存在问题的一次数据化的真实披露。而非指向整个普洱茶。就如粮食检测部门每年都从全国粮食储备库中发现个别样品出现黄曲霉毒素一样,其检测的结果只能用于完善库区管理,调整作业流程。而不会告诉全国人民不能食用粮食,“食用粮食是得癌症的最快方法”。所以,对专业性的报告不能凭借个人臆断或想象。更不能任意拔高或拓展。否则,只能出现非专业性的误读。

三、普洱茶应如何避免二次污染

我们应当感谢这场争论。虽然这场争论给普洱茶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从另一个方面却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关注食品安全,有效地避免产品的二次污染。其中,有三个方面应引起我们重视:

1、普洱茶的加工与贮藏过程严禁非茶叶物质的混入。如个别的小厂误认为茶果(茶树上结的小果子,内含茶籽)可以使普洱茶发酵时起到提高香气作用,有意加一点进去,却不知这种茶籽是含油脂的,在霉变后,很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2、关注普洱茶贮藏的标准化与主体工艺的科学化。普洱茶的贮藏属于“茶叶贮藏化学”的范畴,在食品化学中的名称为“后熟作用”。因此它的贮藏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仓储概念。它应当是借鉴酒类(白酒、红酒)窖藏与洞藏的经验,形成更高层次的贮藏概念。其硬件与软件的要求比酒窖更高才对。它的核心除了温度与湿度的恰当配比外,更重要的是人流与物流分开,并对进出的人员严加限制,并要求二次更衣,禁止外来杂物侵入。只有在避免一次污染的前提下,才可能避免二次污染。

3、对发现已造成二次污染的普洱茶必须坚决销毁。至于个别人提出通过高温蒸煮可分解黄曲霉毒素,但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同时黄曲霉毒素B1又是耐高温的,想让它分解必须达到268℃。这是一。其二,对怀疑出现二次污染的普洱茶先是隔离,然后取样送检,以确定是否造成二次污染。这里也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用验钞灯照射普洱茶确定怀疑对象的方法。因为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黄曲霉毒素B1、B2呈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呈绿色荧光。但是,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太准确。仍然建议以送样检测为准。

附:茶叶化学小常识

什么是二次污染

我们习惯将一次污染称为“原生污染物”,是污染物直接混入物料(如粮食、茶叶等)或特定储存环境中。而二次污染是在一次污染物侵入的前提下,通过自然的物理与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使“原生污染物”发生变化,并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出现了物化特征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即“次生污染物”。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化学的描述统称为二次污染。

通常的情况下,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水蒸汽可氧化为硫酸,进而生成硫酸雾,其对人体的破坏作用比二氧化硫强10倍。还如黄曲霉毒素,就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的化学结构类似化合物,是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品。因此,在食品中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通常视为二次污染所致。

普洱茶被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源于二次污染


普洱茶被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源于二次污染

既然说普洱茶不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为什么《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报告中却披露了普洱茶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呢?难道是这个报告有误?还是因为其它的什么原因?

第一,我个人在仔细研读了这篇报告后,认为它是真实可信的。它在实验中所采用的标准样、实验设备、检测过程,包括结论都非常规范而严谨。这篇报告不仅指出黄曲霉毒素被检出的数据,还涉及到伏马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的检出及数据。因此,我认为这篇报告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包括它的学术价值等等,都不容置疑。

第二,这篇报告在“摘要”中做了明确的提示,即:所抽取的样品全部来自“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的普洱茶”。这里有一个关健词:“湿仓”。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湿仓”,但是凡是有过贮藏普洱茶的都知道,“湿仓”是一些人为加速普洱茶发酵所独创的一种“激进方法”。这种做法只局限在广东、香港少部分人采用,不是普洱茶贮藏的主流。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便是“湿仓”,仅仅是高温高湿也不会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我本人自2004年开始至今,对普洱茶做过几十次破坏性实验,将普洱茶放置在微生物培养箱,采用高温高湿的方法(比湿仓还要激进),观察不同时间段微生物及酶的活性,并进行相应的安全项目检测,也没有发现黄曲霉毒素的出现。其选取的样品有大益、下关、海湾、柏联、云河、郎河、陈升、龙润等几十个企业。其安全性指标都为优。这里附带说一个笑话,我本人最初不懂普洱茶,误以为这种自然发酵的方法杂菌会非常多,普洱茶中的大肠杆菌一定超标。但经历几十次检测后发现,绝大多数未检出。极个别的小厂产品检出过,但又未超标。这引起我本人的极大兴趣。后来在不断的观察中发现,普洱茶的发酵过程是多酶体系的参入,当优势菌群确立后,其它的杂菌,包括大肠杆菌等都被抑制住,很难繁衍。这也就是微生物学界常说的“拮抗作用”原理。(注: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第三,如果说普洱茶不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湿仓”的高温高湿也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其实,问题仍然是出在这个“湿仓”上。是“湿仓”的二次污染。

很多人为“湿仓”里经常存在一些与普洱茶不相关的杂物,还有地上经常散落一些小食品的碎屑。再加上人员进出没有更衣和换鞋的习惯,哪怕某个人仅仅是鞋底带进来一点花生与饼干的碎屑,都会形成第一次污染,而这些小物料在“湿仓”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很容易与黄曲霉结合,生成二次污染物一一黄曲霉毒素。这些污染物又会就近“漂移”到普洱茶上。因此,很多专家说:绝大部分普洱茶没有黄曲霉毒素,只是少部分才有。如果要是普洱茶能够生成黄曲霉毒素的话,那么就不应当是少部分,而是在一个空间与环境下,都会有。所以,少部分的普洱茶存在黄曲霉毒素其实是二次污染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湿仓”在发明了几十年后,却一直没有成为普洱茶贮藏的主流,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重点是通过样品中出现的黄曲霉毒素让人们对“湿仓”这种贮藏普洱茶引起警惕。这也是对“湿仓”存在问题的一次数据化的真实披露。而非指向整个普洱茶。就如粮食检测部门每年都从全国粮食储备库中发现个别样品出现黄曲霉毒素一样,其检测的结果只能用于完善库区管理,调整作业流程。而不会告诉全国人民不能食用粮食,“食用粮食是得癌症的最快方法”。所以,对专业性的报告不能凭借个人臆断或想象。更不能任意拔高或拓展。否则,只能出现非专业性的误读。(陈杰/普洱杂志)

云南省普洱茶主要生产厂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云南省普洱茶主要生产厂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3月29日,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关于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情况的通报》。检测结果显示,被抽样检验的所有普洱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

此次抽样检验由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开展。从2012年3月10日至24日,一共对普洱市范围内21家茶叶生产企业生产的28个批次的普洱茶(熟茶)样品进行检验,抽样主要是在生产企业的渥堆发酵车间、成品库进行,覆盖了普洱茶(熟茶)生产加工中的渥堆发酵、发酵结束、筛分分级、压制成型、产品包装几个关键环节,其中:渥堆发酵中的普洱茶(熟茶)样品4个,发酵结束未分筛的普洱茶(熟茶)样品4个,普洱茶(熟茶)成品样品20个。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对28个普洱茶(熟茶)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

针对互联网关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B1致癌的言论,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表示,今后还将继续组织开展对普洱茶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监测,并逐步扩大抽检范围,提高检验覆盖率,及时通报检验情况。

附:普洱茶(熟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结果统计表

六堡茶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吗?


六堡茶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吗?

前段时间,网上有人质疑普洱茶里有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尽管有知名茶叶专家用证据证实此说法不靠谱,但仍有不明就里的茶友对六堡茶也产生同样的疑问。“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担心,两大因素决定六堡茶无法产生黄曲霉毒素,大家可以放心喝。”食品安全管理高级工程师、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平接受采访时表示。

吴平说,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茶叶制定黄曲霉毒素摄入量的安全标准,这并不是疏漏,而是基于对茶叶的安全风险分析。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才会产生,而黄曲霉菌的大量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环境,其中必须含有蛋白类、淀粉类、油脂类三大物质。在六堡茶中,这三种物质的含量可以说少得可怜。在这个基础上,其蛋白质还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被水解成氨基酸;仅有一点微量的淀粉则被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脂类物质在发酵中又转化成了醇类物质,变成芳香类物质的一种。

吴平说:“六堡茶中缺少转化黄曲霉毒素的营养环境,这是最基本的。另一个‘不可能因素’,则是我们亲自做实验观察后获得的一手数据结果。”

2012年,他所在的检验测检疫部门曾做过一个实验,全程观察真菌在六堡茶渥堆发酵过程的变化。结果发现其发酵过程中,当有益的真菌作为优势菌群确立后,其他杂菌包括大肠杆菌等都会被抑制产生,并且逐渐消减,直到完全消失。这也就是微生物学界常说的“拮抗作用”原理。而且六堡茶中的茶多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致病性细菌的滋长繁殖。故在“渥堆”过程中,六堡茶也难有黄曲霉菌的生成出现。

首家大益普洱茶体验馆落户福州


首家大益普洱茶体验馆落户福州

从解渴的饮料到享受品饮的乐趣,在茶文化备受重视的当下,以茶叶为载体,结合赏茶、品茶、茶艺表演等因素的茶文化体验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近日,福州首家大益茶体验馆落户闽江大道。这意味着,如今,在福州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云南普洱茶的独特魅力。爱茶人士表示,经历2007年后的福州茶市轮回,如今普洱茶的品饮再次日渐在福州升温,而普洱茶体验馆则给喜爱普洱茶的茶人提供了一个品饮、交流的平台,并帮助茶人正确认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

据悉,福州大益茶体验馆近800平方米,是推动普洱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在体验馆内您可以体验普洱茶博大精深的文化,并观看到有关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图片、文字、文物。同时,您还可以在体验馆内学习冲泡茶艺的乐趣,体验普洱茶生熟茶品的不同……

“大益茶在福州是备受消费者认可的普洱茶品牌,开设福州大益茶体验馆旨在为喜爱大益茶普洱茶的茶人提供一个分享普洱茶感动的场所。”作为云南大益集团福建授权经销商的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瑞银表示。据称,福州大益茶体验馆分为产品展示区、品茗体验区,以及商务休闲区。其中,品茗体验区则根据普洱六大茶山分别命名为南桥、南糯、景迈、勐宋、巴达、布朗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体验馆内,茶人还可以分别感受到中国茶道与韩国茶道两种文化的交流。

事实上,体验普洱在福州算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早在2008年,云南、新疆等外省地区就已经开出了很多普洱茶体验馆。异曲同工,这些普洱茶体验馆都是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让爱茶之人了解、学习普洱茶文化的魅力。

业内人士表示,茶叶文化体验馆除了承担记录中国茶叶文化历史篇章的责任,还是一个涉及品牌营销、茶叶文化差异化阐释、店面运营等茶叶新品牌运作的方案。和茶叶品牌旗舰店不同,茶叶文化体验馆不是以先体验后销售为基础的店面系统,而是集文化展示、产品销售和品牌展示为一体的平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网传“普洱茶含黄曲霉素” 福州普洱茶销量骤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