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的发展】

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记者从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获悉,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更是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产茶州市的共同努力下,云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2010年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后,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推动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省茶叶主产区气候较正常,雨量充沛,茶叶生产非常有利,茶树长势良好。全省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茶园管理,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鲜叶和产品品质,努力提高茶园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茶叶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抓住茶叶市场普遍回暖的大好时机,加大市场开拓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云茶”消费区域和市场。2011年,全省茶产业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好势头,茶园面积略有增加,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大幅增长;产品价格、茶农收入均有提高;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明显增强,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实现了“十二五”初年的开门红。

增产增效再创佳绩

据业务统计,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与2010年相比增加13.5万亩,增2.45%;采摘面积448万亩,同比增加45万亩,增11.17%;茶叶产量24.49万吨,同比增加3.76万吨,增18.14%;茶叶工农业总产值134.39亿元,同比增加33.69亿元,增33.46%,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同比增加15.75亿元,增40.03%,工业产值79.29亿元,同比增加17.94亿元,增29.24%;按600万茶农计,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纯收入689元,同比增加197元,增40.03%。

措施得力亮点突出

茶园建设。各地以农业部开展“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和中低产茶园改造为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把高优茶园建设作为提升茶叶生产第一车间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作为创新组织方式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增产、茶农增收、产业增效。2011年,全省无性系茶园达21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7.12%,一、对茶产业的扶持资金大幅增加。2011年,各级党委政府全力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及《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进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省级多渠道筹措资金8313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低产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推进茶产业整体升级。同时,茶叶主产州市也出台了促进茶叶发展的政策,采取了有效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如保山市县两级共投入113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普洱市仅生态茶园建设一项,市县两级每亩补助30元,新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5000元;其它州市也根据财力情况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二、稳步推进高优比2010年增5万亩,增2.44%;无公害茶园面积500万亩,占总面积的88.50%,同比增加30万亩,增6.38%;有机茶园面积31.69万亩,同比增加4.24万亩,增15.45%;改造中低产茶园56.82万亩,同比增加20.41万亩,增56.06%;“三品”认证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产量6万吨。同时,各地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加快。如普洱市全年完成覆荫树种植面积56万亩;完成县级生态茶园样板地22块,乡(镇)级样板地89块。

三、持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毛茶结构继续调整。与2010年相比,绿毛茶、红毛茶、其他毛茶产量均有所提高,但绿毛茶、其他毛茶占毛茶总产量的比例微降,红毛茶比例微升。同时,由于普洱茶市场的明显回暖,企业加大了对晒青毛茶的生产与收购,晒青毛茶产量大增,占绿毛茶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全省绿毛茶产量20.2万吨,比2010年增加3.02万吨,增18.58%,占毛茶总产量的82.62%,环比降0.25%;红毛茶产量3.5万吨,同比增加0.61万吨,增21.11%,占毛茶总产量的14.29%,环比升0.35%;其它毛茶产量0.75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增13.64%,占毛茶毛茶总产量的3.06%,环比降0.12%;绿毛茶中的晒青茶产量9.61万吨,同比增加2.09万吨,增27.79%,占绿毛茶产量的47.57%,环比升12%;另一方面,成品茶结构调整明显。各茶叶生产州市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成品茶结构。2011年,成品茶总产量13.67万吨,比2010年增加2.01万吨,增17.24%。其中普洱茶产量5.56万吨,同比增加0.48万吨,增9.45%,占成品茶比例40.67%,环比降低2.89%;红茶产量3.1万吨,同比增加0.5万吨,增19.23%,占成品茶比例22.68%,环比增0.38%;绿茶产量4.66万吨,同比增加0.97万吨,增26.29%,占成品茶比例34.09%,环比增2.44%,C.T.C红碎茶生产线共41条,同比增加11条,增36.67%,其中投产35条,在建6条;其它茶产量0.35万吨,同比增加0.06万吨,增20.69%,占成品茶比例2.56%,环比增0.07%。二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各加工企业加大了精深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门类层出不穷,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产品档次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许多企业开发出了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及多种高端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云南天士力、龙润茶业开发出速溶普洱茶珍等系列产品;澜沧江集团开发出绿茶、红茶和普洱茶的各类茶饮料;保山市通过重点生产极边乌龙茶系列产品、小叶种茶试制品及“昌宁红”、“永昌红”红茶精品系列,使全市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大大提升,茶叶产品市场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化迈进,其中腾冲台茶公司开发的乌龙茶尽管年产量只有50吨,但产值达到3400万元,平均单价达680元/公斤,发展潜力巨大;红河州绿春县龙山春剑茶场开发的小叶种龙剑茶,单价达500元/公斤;部分州市开发的古茶树产品单价突破2000元/公斤。三是企业结构变化明显,集中度提高。2011年我省重点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发展迅速,主导性优势日益显现,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与2010年比,产量1000-2000吨企业共18家,同比增加7家,产量增幅达76.43%;产量2000吨以上企业共13家,同比减少1家,但产值达18.71亿元,增1.46%。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共99家,比2010年增加25家,产值增张35.78%;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同比增加3家,产值增加7.4亿元,增60.91%。

延伸阅读

云南茶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国内外对普洱茶需求扩大


云南茶产业将迈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国内外对普洱茶需求扩大

日前,随着普洱茶春茶的逐渐进入茶叶市场,作为大叶茶种主要茶产区的云南茶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并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走进被誉为“天下茶仓”的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记者看到的是一幢幢新建或正在建设中的茶业车间、茶叶市场。双江县冰岛茶友协会会长杨加龙告诉记者,双江县有着目前世界上生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的1.27万亩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随着国内外茶叶市场对云南大叶茶的需求增大,从去年的秋茶上市时起,便有30多家本地、外地客商到勐库镇投资建厂,而双江县的茶产业总产值也由2014年的6亿元迅速增长至8.27亿元。

而在腾冲市的茶产区,记者则感受到了云南省普洱茶通过创新发展带来的深层次变化,以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而言,以往只是一个村办茶业手工作坊,如今却已发展成拥有茶博园、茶文化交流中心、16个分厂、26个联营茶所、自营茶园1万亩、联营茶园2万多亩、可幅射带动18万茶农脱贫致富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所研发成功的普洱茶、绿茶、红茶、茶多酚、茶籽油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普洱市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同样是云南普洱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境内的景迈山古茶、老树茶叶已名扬海内外,这里如今已是村村有茶厂,户户在制茶,从山下到山上,随处可见茶社、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专门到此收购茶叶的宁洱县古茗春茶企的总经理刘福春告诉记者,景迈山的茶价增长幅度较大,茶叶已成为茶农主要收入来源。

刘福春表示,由于普洱茶价格起伏较大,困鹿山、无量山、邦崴等名山大川的茶价更是一路疯涨,这也让很多茶企获利非浅。古茗春也是从2014年开始收购茶叶如易武、班章、冰岛、昔归、易武、小户赛、大雪山、南糯山的原料制茶,从而开始打造“百年品牌,创新发展普洱茶文化”的。

其实,由于看准国内外对云南普洱茶需求扩大带来的商机,从而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将投资目光盯住了云南独有的大叶茶,保山的“极边”乌龙、高黎红、滇西红、昌宁红已站稳了市场,更多的云南普洱茶企业正蓄势待发,云南的普洱茶产业将由此步入发展创新的“快车道”。

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推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思路的提出,云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据云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联系人、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山区产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有了地理标志后,文山三七就从“土特产”变成了高原特色品牌;品牌效益推动了三七产业的发展、农户增收。据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文山全州三七产业实现现价总产值(不含种植业)8.86亿元、销售收入22.62亿元、税利2.2亿元,预计年底实现总产值47亿元、销售收入72亿元、税利13.7亿元,这三项数据分别是2005年(14.99亿元、11.49亿元、2.65亿元)的3.14倍、6.27倍、5.17倍。在“十一五”期间三七种植平均每年解决长期用工2.57万余人、短期用工711.41万人次。在海外市场方面,文山三七由原来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传统消费国家扩展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出口量由2005年的220吨飙升至2010年的1000吨。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每个地理标志产品都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质监部门负责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的使用,有力地维护了地方特色产品的声誉。以普洱茶为例,企业申请使用普洱茶专用标志须执行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综合标准》、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些规范对普洱茶的保护区域、种植、加工工艺等做了详尽要求。据业内人士介绍,2002年广州茶博会上100克的普洱茶拍出了16万的高价。这次拍卖引来市场对普洱茶的过分预期,市场的逐利本能导致疯狂的扩张,2007年普洱茶产量达到高峰的9万吨。普洱茶地理标志的使用促使企业、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也能放心地购买普洱茶,现在普洱茶产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相关部门在2011年针对全国地理标志所做的调研,将云南的文山三七、普洱茶以及宣威火腿列入综合价值指数“五星级”地理标志行列,而获得五星级评价的地理标志仅占所有调研总量的6%。2005年6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从而加强了对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管理、监督、执法。云南省质监部门还针对地理标志产品多为地方特色农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产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一些企业对地理标志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加大了对宣传工作的推进力度。记者了解到,云南特产很多,但是很多并未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由于没有地理标志保护,仿制品较多,冒用产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应该更多地支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要提升相关生产经营者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认识,培养其权利意识,让其参与到地理标志价值的开发中。此外,要延长相关产品的产业链,以地理标志为卖点,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

昌宁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昌宁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四个优质茶基地县之一、重点产茶县之一、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云南省首批12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截至2011年,全县共有13个乡镇、106个村、1164个村民小组、4.7万户、20.01万人涉茶种茶,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48人,茶地总面积23.1万亩,其中投采茶园面积19.3万亩,占总面积的83.5%。有良种茶园面积7.86万亩,占总面积的34%;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4.2万亩,占总面积的18.2%;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6万亩,占总面积的6.9%;有机茶园面积0.33万亩,占总面积的1.43%;有茶叶初制所497个,初精合一茶叶加工企业47个,获得QS认证企业26个,年初、精加工能力各18000吨、20000吨。

2011年,昌宁县茶业持续、健康发展,超额完成了市、县党委、政府年初下达的任务。

一、低产底质茶园改造成效显著。2011年,昌宁县委、政府按照“稳定外延、提升内涵”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抓改造、办样板、建基地为重点,扎实抓好低产底质茶园改造。全县经验收合格低产底质茶园改造面积达71507.9亩,综合合格率为98.1%,为年初计划50000亩的145.59%。

二、高优茶园样板建设成绩突出。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昌宁县高优茶园样板建设任务1000亩,全县实际完成建设5000亩,占下达任务的500%。

三、市级中心示范样板全面巩固。昌宁县温泉乡光山村是保山市最大的茶叶专业示范村,有茶园7902亩,户均拥有茶园面积22亩,人均拥有5.8亩。茶园规模大、基础好、种植标准高、管理到位。2011年全县的市级中心示范样板巩固工作,紧紧围绕温泉乡光山村实施,全部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使市级的茶叶样板建设得到了全面巩固。

四、补植茶园超额完成。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达该县补植茶园任务1000亩,全县实际完成2803.2亩,为市级下达任务的280.32%。

五、干茶总产继续增长。2011年,全县生产干毛茶1282.9万公斤,完成年初计划1200万公斤的107%,与上年相比增加249.04万公斤,增长24.1%。其中,烘青毛茶706.43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5.1%;红毛茶380.11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9.6%;晒青毛茶196.34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5.3%。

六、茶叶产业效益明显。2011年,全县各个茶所共收购鲜叶4636.65万公斤,茶农户均收入5600元,茶农人均收入1320元;虽然干毛茶销售平均价20.66元/公斤,与上年同比每公斤减0.77元,减3.6%,但仍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完成年初下达5亿元计划的108%,与上年相比增1.3亿元,增长31.7%。其中,农业产值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0.44亿元,增长20%。形成了毛茶产量持续增长,茶叶价格保持稳定,茶农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

在下一步工作中,昌宁县在茶业发展中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茶产业的领导,继续坚持把茶业作为全县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茶农对发展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科学种茶水平;

三是继续推进中低产茶园改造,加大改种换植力度,强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快打造“昌宁红”茶叶系列品牌,提高茶叶产品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程度,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进程;

五是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六是弘扬昌宁“千年茶乡”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内涵;

七是进一步理顺和完善茶业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满足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

普洱茶冷思考:呼唤产业健康发展


普洱茶冷思考:呼唤产业健康发展

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再一次被激活,这次被激活的是“山头茶”。而这些山头,就坐落在莽莽苍苍的澜沧江两岸。今年春茶采季,一帮又一帮人结伴上云南茶山访茶。位于云南布朗山的老班章价格,每公斤鲜叶甚至要价1500元,其他“山头茶”的价格同样不菲。

高昂的“山头茶”价,并不代表普洱茶价格的整体水平飙升。云南茶区所有山头的古树茶,产量不过2000多吨,而占普洱茶总量99%的台地茶的茶价和往年相差无几,每公斤就是几十块钱。还因为,普洱茶价格,同其他茶叶价格相比仍处于偏低水平。北京的马连道茶城,是中国茶叶价格的晴雨表,茶城今年的春茶价格平均在每斤200元左右,大大高于普洱茶价的平均水平。

风起于青萍之末。普洱“山头茶”之热,反映了市场需求的细分变化。一方面,是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绿茶占据主要江山的格局中,市场对红茶、黑茶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需求层级发生了变化。在安全的需求基础上,市场对茶叶的生态水准需求快速增长。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我国茶产业正在悄然适应着这一变化。适应需求差异,茶叶种植结构出现了适应性调整。去年,我国红茶和黑茶产量增幅最大,而绿茶增幅出现下降。红茶达到18.1万吨,增长32.2%;黑茶达到17.2万吨,增长24.8%。适应需求升级,茶叶安全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去年我国反映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可靠的无公害茶园面积已经达到2233万亩,增长8.2%。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达到1798万亩,增长15.7%。正是以市场为导向,调结构,转方式,满足不同的细分需求,茶农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去年我国干毛茶总产量176.1万吨,增长10%;总产值953.6亿元,同比增收166.7亿元,增长21.2%。

小小一片茶叶,背负着千万茶农的生计。但市场忽冷忽热,成了茶农的一块心病。市场打摆子,茶农也跟着打摆子。冷,让茶农打着寒颤,茶叶只能贱卖;热,让茶农无所适从,茶叶卖低了怕吃亏,卖高了怕还有更高。市场的冷热骤变,让茶农甚至不知要生产多少和生产什么样的品种。如何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防止茶叶市场出现大的起落,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给茶叶市场多一份关爱,给茶叶质量多一份保障,茶农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多了一份支持,这正是普洱“山头茶”热给我们的冷思考。

广西严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促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广西严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促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2014年,广西局组织梧州局、梧州市农业局、科技局、质监局、工商局、工信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专家组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组,先后两次对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进行现场评审。2014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140号公告,宣布自即日起对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苍松牌六堡茶、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芊河牌六堡茶给予注册登记,并准予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这是梧州市第四批、第五和第六家获得使用此“专用标志”的企业。至此,获得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品牌达8个,这6家企业的六堡茶产量已占全市总产量的70%。目前,梧州六堡茶生产已形成产业规模,六堡茶于2011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使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跃升至12.39亿多元人民币,列黑茶第二位。2014年,梧州市3家企业通过六堡茶地理标志评审后,梧州市获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达到了6家,占六堡茶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严格控制,使六堡茶产业健康发展。

六堡茶还成功入选第二轮中欧谈判清单。商务部从国家质检总局已保护的1660个地理标志中筛选出33个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产品,广西局推荐的六堡茶成功入选本轮中欧谈判清单。目前,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谈判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据悉,本轮谈判入选的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知名度大,对欧盟有出口业务。为配合六堡茶进入欧盟,广西局重新组织专家,修订并发布了六堡茶标准。2014年12月10日,广西局派专家赴京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与中欧知识产权项目(IPKey)联合举办“中欧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

广西生态茶叶在“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上大放异彩。2014年7月10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原产地与国际贸易”论坛在贵阳举办,广西六堡茶、金秀红茶两个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生态产业化模式作为本次论坛重点推介内容,同时受到CCTV、香港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广西局副局长莫伟媛就生态原产地保护的“广西模式”作了经验交流,广西其他代表作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度设计》的主题发言。与会的中外嘉宾对广西提供会议用的生态金秀红茶、生态六堡茶赞不绝口,广西局和企业的代表还接受了CCTV等多家媒体专访。

在广西局的推荐下,2014年9月9日,由亚洲品牌协会主办,在香港隆重举行以“大文化大商圈大数据”为主题的“第九届亚洲品牌盛典”上,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榜揭晓,马骏红茶叶、梧州茶厂成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上榜企业,该局科技处地理标志保护科科长孔祥军还荣膺2014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创新人物奖。

聚焦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路径


聚焦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路径

2月28日,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在龙润茶业集团举办了2017年首次会员双月活动日活动。在活动中,龙润集团董事长、博士焦家良在茶叶流通论坛上发言,探讨千亿“云茶”产业发展路径。云南省政府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也做了发言。随后,举办"有茶、有诗、有远方"的专题活动,分享茶之美文。由仙仙普洱茶大观园编著的新书《普洱春秋》也正式发布。云南茶界众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学者、云南本土普洱茶知名企业、协会全体会员、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特邀嘉宾、《普洱》杂志等新闻媒体出席此次活动。

在茶叶流通论坛上,龙润集团董事长、博士焦家良表示,云南茶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茶产业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未来打造云茶产业,产业自身应做好三个方面,首先,应做好理论市场,整合全国和全球资源做好理论基础,树立云南茶的真实性、科学性、权威性,引领消费市场。其次,做好产品市场。焦家良认为,目前云南茶企业家群体抱团意识不足,应该借此大好时机,团结起来一起出发,让云南茶走下山头,走向全国和世界,形成云茶企业散开满天星,抱起来一团火的局面。同时,资本市场也是关键,目前,资本市场已经开始聚焦茶这一朝阳产业,希望在未来,云茶能引入大资本,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焦家良还在论坛中分享了自己做茶多年积累的营销理念。

随后,陈勋儒在活动上谈到,云南茶产业“有茶、有诗、有远方”,通过品茶,引发思考,营造诗意的生活,茶能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云茶产业自信。陈勋儒也认为,近年来,云南茶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又迎来了新希望,打造云南普洱茶品牌将是产业需要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所以应该打造知名品牌,延伸、打通普洱茶产业链,共同努力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人大助推白茶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爱喝福鼎白


“去年,其他茶类都降价,只有福鼎白茶的价格不跌反而上涨,比前年上涨超过了40%,产量也将近翻了一番。”一位常年在广东经商的茶商自豪地说。2014年,福鼎白茶以28.32亿元的评估价值名列全国第六,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6.0%。茶农人均收入达150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出5000元。这些可喜的成绩,离不开市人大在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上的持续监督和支持。

找准着力点出击

随着福鼎白茶知名度的提升,如何居安思危,守住好品牌?2013年,点头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市、镇人大代表深入茶园、茶企实地调研,对茶产业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在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李亮等10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议案,建议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该议案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13年度的“2号议案”,成为当年常委会的重点督办工作之一。为全面了解全市茶叶生产加工、质量管控、茶园管理和农资销售、监管等方面的情况,2013年4月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深入点头、白琳、磻溪、店下、管阳等重点产茶乡镇和相关单位开展调研,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门组织考察团前往泉州市安溪县考察取经,借鉴先进经验。

2013年8月16日,一份详实的《关于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议案》办理意见呈现在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部分茶农安全意识淡薄,茶叶生产着地晾晒情况时有发生,茶叶管理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会上,常委会委员们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茶叶清洁、茶叶生产、茶叶经营、茶叶销售等环节的监控,强化监管,联合执法,管控源头,进一步落实农药等农资归口管理工作。

选好突破口整改

意见提出以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多场茶叶质量安全专题会议,相继制订出台了《品种管护技术规程》、《福鼎市白茶紧压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意见》,并在全市推行《地理标志产品福鼎白茶》标准体系。通过在茶叶行业树立规范生产、清洁加工、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提高茶叶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要求各乡镇签订茶叶质量安全责任状,由多个涉茶部门组成茶叶质量安全联合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重点茶叶交易市场、农资经营部、茶叶加工小作坊等进行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营造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加工的氛围;创建茶叶有机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利用生态环境发展茶园。与此同时,市政府还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白茶品牌的科研和宣传等,并建立奖励机制,每年拨出专项经费21万元,专门对茶叶质量安全责任制落实完成好、茶叶质量安全抽检100%合格的乡镇实行奖励。

一年来,市政府在促进茶叶企业改造升级工作上成效明显,新增QS认证茶叶生产企业50家,抓农药归口管理工作全面铺开,依法查处没收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福鼎白茶、紧压茶400余个。

“前几年茶叶晒在马路上,摊在地面上的情况是经常的事,现在严格规范多了,从茶鲜叶采摘到晾干成品都是不落地的,制成的白茶更卫生,口感也更好了。”家住白琳镇的一位老茶农欣慰地说。

盯紧茶叶质量再发力

“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持久战,不能中断。人大要把好这个监督关,助推白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兴华说。

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再次把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列入本年度工作计划。2014年3月,陈兴华亲自带领调研组前往市工商局、质监局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共商好意见、好建议。同年5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如盾再次带领调研组,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深入茶企、茶厂和茶农,对《关于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议案》办理意见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调研,并在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议案办理意见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民技术员茶叶质量安全专项培训,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意识,积极建立以各重点产茶乡镇为主导,茶业、农业、工商、质监、供销等部门共同监管的机制;设立“茶园农药专柜”,建立茶园农资经销档案制度;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符合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申报QS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400多家,总产量1.89万吨,其中白茶产量6900吨。毛茶产值10亿元,涉茶总产值25亿元;拥有无公害茶园面积21万亩,有机茶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3.8万亩,成为福建省最早实施、推广有机茶园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县市之一。全市有1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QS认证,6家龙头企业率先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工作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GAP认证。

“以往我们那里没人知道福鼎白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喝福鼎白茶。”从武汉远到而来的茶商对白茶的中意溢于言表。是的,福鼎白茶正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青睐,福鼎白茶正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十三五”云茶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


“十三五”云茶产业发展实现“开门红”

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2016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10万亩,采摘面积57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2900余元,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茶产业规划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

持续呈现“五增”亮点

一是茶叶产量增。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10万亩,采摘面积达575万亩,增4.6%。茶叶总产量达37.5万吨,增4.2%。其中普洱茶产量达13万吨,增4%;红茶产量达7万吨,增12%;绿茶产量达16万吨,增2%。

二是加工能力增。全省茶叶精加工水平再上新台阶,成品茶产量达28万吨,增6%;精制率达75%,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三是产业效益增。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70亿元,增8%。其中农业产值122亿元,增6%。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2.1: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是产品价格增。全省毛茶平均单价基本保持稳定;成品茶平均单价90元/公斤,涨3.4%。

五是茶农收入增。全省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2900元,增加300元、增11.5%,产业扶贫效果进一步体现。

主要措施及工作成效

一是强基地,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高优生态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14个,创建面积达1.6万亩;建设省级高优茶园示范基地33个,建设面积4万亩;示范带动全省无公害茶园达530万亩,有机茶园达40余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35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460万亩。

二是强龙头,产业集群度进一步提升。全省产值千万元以上茶企达170多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0家;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10家;产量1000吨以上企业达60多家,产量达22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提高了5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加,产业集群度明显提升。

三是调结构,产业主体优势进一步凸显。普洱茶、滇红茶产品主体优势持续提升,滇绿茶产品进一步协调发展。同时,乌龙茶、白茶、花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持续发展。

四是树品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2016年全国茶叶公共品牌评选,普洱茶品牌价值达57.09亿元,位居全国第三;滇红茶品牌价值达15.91亿元,增18%。目前,全省茶叶企业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中国驰名商标”12件、“省级龙头企业”60余家、“省著名商标”新申请认定23件。云茶公共品牌、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是拓市场,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以省茶博会为依托,实施“云南展团云茶巡展”活动。第十一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实现交易额6.8亿元,六场巡展活动实现交易额10多亿元。

六是拓功能,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推动茶产业加速内部分工分业、外部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启动了临沧市“绿金产业融合生态走廊”和普洱市“百公里十万亩茶产业链综合示范区”前期工作,实现了茶与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资源共享、渠道共用。茶与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电子商务等相结合,出现许多新兴业态,生产效率加快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省将着力重点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积极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主体,强化云茶品牌竞争力,大力扩展省外国外市场,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率,力争云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

云南昌宁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继续健康发展


云南昌宁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继续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昌宁县坚持“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试点带动”,积极引领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昌宁辖区东部及中部约为70%的温凉山区、半山区适宜种植茶,投采茶园面积14.4万亩,无性系良种有机生态茶园6.72万亩,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有4.2万亩、有机茶园0.33万亩、绿色食品茶园1.6万亩,其中以温泉、田园、漭水、翁堵、勐统、大田坝、鸡飞、更戛为主产乡镇,面积最大的温泉乡茶园面积达41663亩,田园镇茶园面积达32412亩,漭水镇茶园面积26348亩。

茶叶合作社发展初期,该县把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标准,业务部门在组织、规划、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责任和全县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及指导服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职责及任务。从2008年开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扶持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形成常态。选取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且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作为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合作社的发展。县供销合作社等业务主管部门对合作社建前、建中、建后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发放相关指导材料,帮助做好宣传发动。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时,县业务主管部门均安排人员参加现场指导,确保章程、规章制度的通过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选举、各项决议的形成依法依规进行,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运行较为规范时,积极向相关部门推荐,帮助他们协调贷款、申请国家项目扶持。

2005年6月,该县引导组建了首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昌宁县卡斯谷板茶叶专业合作社”,至去年底,全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5个,注册资金5216.7万元,涉及人员3200人,其中农民1755人,非农民1445人,辐射带动1万多人,经营规模达26646平方米。

成立于2009年4月的昌宁县野珠山古树茶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60人,辐射带动1300户农户。至2011年底,该茶叶专业合作社种(养)规模达5000多亩,产品统一销售量60吨,销售总额达204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04万元,户均增收0.15万元,与非社员户相比户均降低生产成本800元、增加收入2000元。

成立于2008年7月的昌宁县树根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数1100户。至2011年底,种(养)规模达2100多亩,产品统一销售量250吨,销售总额750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730万元,户均增收0.3万元,与非社员户相比户均降低生产成本380元、增加收入400元。

该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不断强化宣传培训,规范管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活力,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促进了特色品牌在农业发展中的效应。

2011年,全县茶叶总产继续增长,共生产干毛茶1282.9万公斤,完成年初计划1200万公斤的107%,与上年相比增加249.04万公斤,增长24.1%。其中,烘青毛茶706.43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5.1%;红毛茶380.11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9.6%;晒青毛茶196.34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5.3%。茶叶产业效益明显。2011年,全县各个茶所共收购鲜叶4636.65万公斤,茶农户均收入5600元,茶农人均收入1320元;虽然干毛茶销售平均价20.66元/公斤,与上年同比每公斤减0.77元,减3.6%,但仍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5.4亿元,完成年初下达5亿元计划的108%,与上年相比增1.3亿元,增长31.7%。其中,农业产值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0.44亿元,增长20%。形成了毛茶产量持续增长,茶叶价格保持稳定,茶农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

产业融合促云茶增值


产业融合促云茶增值

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20余万亩,同比增1.56%;产量387万吨,同比增3.2%;综合产值达740多亿元,同比增10.1%,为打造“千亿云茶”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茶企拥有全国唯一一家央企和一家国企,其余多数茶企发展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几千个茶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同质化突出,源头的质量把控缺位,名茶名山很多,但名牌却很少,整体处在低价运营。”业内人士认为,云南茶企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突破原有格局,扩大茶产业链才能形成大市场,实现跨越大发展。

溯源“身份证”为闯市场护航

“中国茶叶产量每年过剩30万吨,因产能过剩,全球的茶产业都在低价位运行,10年间茶叶均价3美元1公斤。茶叶是可再生资源,对云茶而言,去产能不能不种茶,必须把茶叶消费或者转化,用生产高质量产品开拓市场,拉动消费,而转化需要产业链不断延伸。”谈到云茶发展,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表示,首先急需正确认清茶叶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云茶要解决面临的问题,就要在新时代焕发新思路。

2017年6月,针对行业无标准和普洱茶安全性等市场乱象和问题,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共同组建的“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成立,为茶企提供专业化、本地化、一站式的云茶保荐服务。同年9月,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理事长刘卓慧来到昆明为“全国产品防伪溯源验证公共平台”全国首家省级工作站—云南工作站挂牌。平台采用先进的防伪溯源技术,对云茶产品从种植、加工、储存、流通全过程进行认证和审核,赋予每件茶产品唯一的溯源码,有此“身份证”的产品可在平台上线和验证,并保荐到溯源优选等电子商城交易推广。

溯源平台不仅为茶农茶企与消费者建立起便捷的流通渠道,还向消费者传递信任放心消费,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制假售假、侵权等打假信息,实现云茶一二三产业链有机整合。

健康多元化还原茶本真

从事30多年茶叶健康与深加工研究的浙江大学茶学系系主任、博导屠幼英曾多次来到云南,在跑遍全国茶产区后,她表示云茶氨基酸普遍偏高,茶多酚和生物碱含量高,好喝是第一感受,根据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云茶作为原料可以做成多样化和多功能的保健品。

早在1999年,屠幼英带领学生撰写的第一篇硕士论文,内容即为少数民族喝茶可以有效改善人的肠胃道菌群,茶叶对健康有较大的帮助。她表示,喝茶的习惯养成后,将改善当代人的健康状况,在她看来,云茶未来空间还很大。

“云茶从地理资源,到产品品质都很好,去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从全国第一变成了第二,茶产业做大做强,面积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参数,质量和特色才能够进行放大。如何引进外来资本,包容新理念,找到行业痛点才是关键。”屠幼英表示,普洱茶和红茶在茶叶大省浙江已经有较大的市场,如何继续深挖市场,可以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换。传统的茶企很难做到上亿元的销售额,但是茶的衍生产业每年都有几千万的增长,云茶应该积极推动茶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推广,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茶产业多元化发展还原出茶的健康基因。

茶+三产联动放大效应

“拥有不近不远的茶小镇、住着不高不矮的茶空间、吃着不咸不淡的茶餐、干着不重不轻的茶活、泡着不冷不热的茶浴、过着不紧不慢的茶生活。”——屠幼英勾勒出了以“茶”贯之的大健康生活场景。

“茶慢慢喝很解渴,而饮料一股脑喝了,还是觉得渴。”9岁的乔谱霖正专注地泡着茶。在屠幼英看来他是“茶二代”,还在读小学的他受母亲影响,进入弘益大学堂学茶,从此爱闹的他学会了安静泡茶喝茶。

“3年来,弘益大学堂培训出3000多名学员,80%的生源来自世界各地。弘益大学堂开展的茶艺培训、花艺教育、香养香疗已成为茶产业的有力补充。”云南省青联委员、弘益系茶文化品牌创始人李乐骏表示,茶产业的第一产业链是农业,解决种植;第二产业链是工业,解决好喝;第三产业链是流通,解决多喝,当一二三产融合后,解决了能喝、好喝和多喝。如今茶产业将多一个维度,就是基于茶的精神产品的再开发,包括文化知识、高端服务和信息产业。

据介绍,早在春节放假前两周,掩映在万亩古茶林间的民宿“景迈人家”节日期间的客房早被预订一空。春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朋友可在“景迈人家”茶厂体验区,通过普洱茶制作全过程带来的奇妙之旅。

澜沧县各级政府带领农户积极探索推进云茶庄园经济发展,使云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旅游、科研等融为一体,创造符合于当地民风民俗的立体式、多样化茶园新经济。在弘扬“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同时,建立普洱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促进茶+旅游发展。

经常到国外和省外学习的仙贡对厂房的升级改造有着信心,“云南原生态+原住民等优质资源是云茶发展的资本,在做好茶叶的基础上,茶旅融合等差异化将能够更好促进产业发展。”仙贡介绍,早年村民制茶工艺不佳,加上产量过剩,20公斤茶只能卖500元,通过技改提高品质后,现在2.5公斤茶可以卖500元。从种植到制作,从管理到品质,茶叶从量到质的变化,让种茶为生的父老乡亲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极眼国际形势,放眼国内市场,着眼云茶优势,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更好实现云茶的价值,使得青山绿水不断增值为金山银山。

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带队调研六堡茶产业发展


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带队调研六堡茶产业发展

3月22日,梧州市市长李杰云带队调研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企业项目用地、厂区周边交通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茶产业办主任叶剑强,副市长黄恩,及工信委、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委、商务局、市政府督查室、茶产业办、万秀区等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

调研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透过木板陈仓了解梧州茶厂的历史文化,参观陈列馆了解梧州茶厂的发展历程。并对梧州茶厂的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予以肯定和赞赏,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加大推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力度表示支持。(

调研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通过调研中茶公司的新厂先进的生产线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通过文化展示厅了解中茶公司的前世今生,并现场协调解决了中茶公司的企业项目用地、厂区周边交通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调研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调研了解茂圣公司自主研发的现代化生产线和陈化仓库,对茂圣公司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赞赏,对企业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给予肯定。希望企业与相关部门在茶叶仓储、抵押评估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调研六堡茶文化展示馆和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对文化展示馆的文化氛围表示肯定,希望展示馆融合旅游等符号元素,成为发扬六堡茶文化的窗口,带动茶旅融合发展。对股份公司的发展定位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李杰云市长在调研中指出: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更多积极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在产品加工和茶园建设方面应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六堡茶产业园区建设。企业要抱团发力,做强六堡茶品牌。相关部门要整合资源,努力提升科研水平。要加强质量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关,要规划做好茶叶仓储和茶叶评估,提升六堡茶价值。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茶产业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