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的茶毫】

茶事中的美学

一直坚信自己肯喜欢茶事,就说明茶事里一定不乏让自己心怡的美学表象。只是这些表象往往属于形而上范畴,无一例外地触及到了艺术的高度。其实对于艺术的感知一直是我最惬意为之的,如同我喜欢美学思辨和感性的过程,不仅是因为这个过程纯属自我思考的过程,不涉及他人,符合我独善其身的原则。更是因为这个过程足够安静,安静是夯实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的前提。

即便如此,我仍不敢轻易声张。毕竟对于茶事的历练,我的经验还过于稚嫩。稚嫩,可以忽视某些已然为商道俗成了的潜规则,算得上无知;稚嫩,还可以造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妄为者,算得上无畏。无知无畏的勇气有了,感知的动力又在,也就没有理由不随性而为了。

茶事起源于中国,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只属于中国,所以茶事里的美学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事实,跟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的事实一样,都是毋庸置疑的。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虚”、“实”、“虚静”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而且这些朴素的美学观也早已为茶事的含蓄全部吸纳,只等有慧根的有缘茶人寂静分享。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慧根的有缘茶人。

在这之前,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厘清,那就是茶事与茶道的问题。显然茶事包含茶道,茶道高于茶事。接触过中国茶道的人都知道,其美学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只是我今天所述的茶事之美跟茶道无关,但其中的美却都是真切的,如同佛家中的小乘与大乘的关系,一个独善其身,一个兼济天下。对于“大雅、大美、大悲、大用”的诠释已经很多,也甚是权威,我就不敢提及了。

这里,笔者想传递的不过是一个稚嫩者的细节感悟,如果赢得惺惺相惜,又肯推陈出新,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了。

记得曾为好友写过“静可生悟,虚能引和”的书法,经典而有感召力的老子思绪。所以好友肯因此弃酒品茶,也就不足为奇了。

茶,从一片树叶的故事,飘落茶事的铅华洗净,过程已不再清晰,心意却不曾犹豫。茶如此,人亦如此。一个人如此,多个人亦如此。

庭院深深也好,高楼斗室也罢,肯端起茶杯品饮者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安静就好。大可不必理会昨日的飞黄腾达,到底包含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也大可不必在乎今天的家徒四壁,明天该如何穷则思变。此刻,静才是茶事最简单的执着。至于静可生悟,悟不必太高深,释怀就好;悟也无需太精彩,微笑就好。

如果尚可聚三两好友,择雅座一偶,黑茶也好,普洱也罢,茶事的原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茶事本身。至于茶事的禅意以及禅意所苛求的“涤除味象”、“息心静虑”的心境也可忽略,因为一旦需要慎重其事地去感悟“惊心动魄”的大美,只怕好友聚集的本意早已荡然无存了,岂不太累。此刻,品茶,静听才是最适宜的。听的感觉可以不很真切,甚至陌生,但毕竟相识,也就不突兀。说的感觉也很放松,行如流水,既不触及敏感处,又不至于违心做作,点到为止,起伏有秩。也就算得上虚能引和的境界了。

无论如何,我很是喜欢这种简单随性的茶事,无论独饮还是静听,我一定只选择白居易琴茶的闲适乐观,而不理会其中其壮志不已的抱负。只向往“穷通行止常相伴!”,无暇问“难道吾今无往还?”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茶事中的美学》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1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茶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