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生茶熟茶】

太行茶仓:北方藏茶的标志

——访石家庄老茶收藏家赵玉光

现如今,一提到“老茶”,只要对茶略知一二的人,马上就会把它跟稀缺、珍贵、价值不菲等等联系在一起。想来收藏老茶的人也绝非等闲。怀着这样一份好奇,记者来到赵玉光的“太行茶仓”一探究竟。一早,记者来到坐落在石家庄西山万亩森林公园核心地带的太行茶仓,茶仓主人赵玉光走出大门来迎接,清瘦、朴素、干练的一位中年人,亲切而好客。招呼记者落座,上茶之后,在茶香氤氲中,我们开始围绕着“收藏茶”的话题聊开来。

泡茶娴熟自然,谈茶滔滔不绝,如果说这是初见赵玉光的印象。在接下来的聊天中,赵玉光对茶的理解与感悟,对于茶深入骨髓的爱与懂,以及推己及人,让记者深深体会到茶给人内心深处带来的种种益处,不由的在叹服之余,心生敬意。

A【茶收藏“工业化浪潮”的划分】

“一些人收藏茶叶更多注重茶的商品属性,属于商品层面的收藏,而我是更侧重茶叶的文化属性。我收藏了很多茶,但属于保护性的收藏、收购,而不是单纯的收藏茶的商业价值。”赵玉光开门见山,这样告诉记者。

赵玉光认为,随着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茶产业的“工业化浪潮”,这个浪潮极大地促进了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了茶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茶叶收藏者必须认真地筛选具有收藏价值的茶叶产品。

“比如白茶,我收藏的基本上都是2011年前生产的。每次跟随专家一同去福建省福鼎市,都是在专家的指导下,选茶鉴茶。大小的茶厂、茶库,我们能跑的都跑遍了,目前收藏了30多吨。基本上选择了传统工艺基础上的优质茶,多的几吨,少的几百斤。因为大家都知道,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如果茶叶品质不能保证,茶叶的茶性、药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赵玉光保护性地收购了很多年份茶——受“工业化浪潮”冲击前的茶。

B【收的是一段文化、一段历史】

赵玉光收茶,更多的是突出茶叶的文化价值。

他在收茶过程中,突出了不同工艺、不同产区、不同茶种、不同年份。不去选择品牌,而是选择制茶师。一些新崛起的知名茶厂的早期茶品,他全部收齐。一些知名制茶师的代表性茶品,他也尽量收购。一些代表传统工艺的小量优质茶,他也倾全力寻找。“我收茶真的是想把它收藏起来,并且,收茶需要机遇和机会。”赵玉光告诉记者。

例如,赵玉光收藏的一款2005年的茶。一次巧合遇到广西梧州农业局六堡茶研究院院长,他说有一款茶泡不出味道,于是赵玉光拿出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倒入开水把茶闷上,过了一会品尝,味道非常好。询问后得知是一款2005年生产的传统工艺的六堡茶,拥有者是一位女士,这款茶她只有800多斤。一开始怎么都不出售,于是赵玉光说了一句令她难忘的话:“放你手里卖掉就浪费了,放我这里保留下来是给大家学习和鉴赏的,我绝对不会把它轻易的卖掉或喝掉。”最终,那位女士只留下20斤自己喝,剩下全部卖给了赵玉光。

赵玉光特别注意茶品的断代收藏。他以2005年做断代,先后收藏了不同工艺、不同茶种、不同等级的不同厂家的白茶、生普、熟普、六堡、天尖、茯砖、青砖、花砖、藏茶、天尖、千两等等。并且,他会在一段时间后拿出来让大家进行品鉴,让大家品尝同年份不同品种的茶叶,谈一谈各种茶喝后的口感与体感分别是什么。这个已经不是商品层面上的收藏,他收藏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

C【做好北方仓的代表】

赵玉光想做的还有一件事情,茶叶从业者的进修和提高。

现在很多人拿着名片,是国家级审评师,国家级茶艺师等等。他认为,培训是必要的,不否认茶艺师培训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走马观花,是基本的技能培训,并不代表对茶的思考和理解,也并不代表对茶的热爱。他要做的茶叶培训是面对茶叶从业者和茶叶热爱者。

赵玉光举例说,一品茯茶从第一批的赠品到2014年的赠品,他这里全有,最难得的就是2005年第一批两个红灯笼样式的赠品,这款茶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在他这里可以从各个年份进行品尝和学习。

他还做茶叶的纵向收藏。例如普洱茶中,大益和下关是代表,大益的7572和7542,从今年往前推,能收藏多远他收藏多远。下关沱茶中的代表是甲级沱,从去年再往前他都有收藏。这个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如果做茶只是停留在卖茶上,是一种做法,换言之,卖茶卖的是一种文化,更加有意义。

有人说,太行茶仓是北方最早建立的专业茶仓,包括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曾提到“太行茶仓是北方最大的茶仓”。赵玉光表示:“当初陈宗懋先生为我提写了‘太行茶仓’几个字时说,太行茶仓标志着北方人也开始屯茶了。我从2009年开始收茶,2011年建设茶仓,肩负着的是推广茶文化的社会责任。太行茶仓要为南茶北上做贡献。”

D【收茶:不怕贵,怕不对】

赵玉光本职工作不是做茶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至今还属于业余爱好。但当事业到达一个高峰时,他更加渴望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赵玉光告诉记者,在2009年前他并不喝茶,身体也不是很好。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有幸和几个茶叶专家学者一起喝茶,聊起自己有胃病后,专家说,喝对了茶,胃病也会有好转。之后的几个月,他开始每天喝茶,结果胃病果真有了好转,由于茶的“文人情结”与“精神满足”,赵玉光对茶产生了依恋情结。

但是,作为一个“外行人”,是怎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入茶门的呢?他的藏茶之路是否一帆风顺呢?对此,赵玉光笑着对记者说:“我学茶基本没有走弯路,始终跟着国家级茶叶专家学习,他们言传身教,带着我下茶厂,进茶区,品茶样。我经常标榜自己是跟着国家队学茶。同时在专家的建议下,看了大量的茶叶书籍,第一本我看的书就是大学教材,避免了商业性书籍的干扰。”

其次,从商业价值讲,2009年的时候,北方人对藏茶的概念比较淡薄,不懂茶、不喝茶的人很多,这在赵玉光眼中是一个极大的商机。比如赵玉光收购六堡茶的时候,市场上很少有茶商经营六堡。等赵玉光完成了大量收购后,市场六堡茶才开始流行。

赵玉光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好茶。因此,他手里的很多茶至今惜售,他说:“这些茶品质很好,但真正的价值是在将来,现在消耗掉太可惜”。对于一些稀有的老茶,他不惜重金的保护下来,他曾经从外国人手里以重金购回了一些年代久远的六堡茶。

赵玉光告诉记者,收茶路是辛苦并幸福的,几个人全国各地跑去学茶,喝茶,淘茶,他们到的一般都是民间的收藏人家。60年代六堡茶已经不多,他先后去了广西梧州很多次,光60年代六堡茶就收了200多斤。

赵玉光要做一个标准茶样库,成体系的将茶叶进行展览,并且成立茶叶进修班,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茶。

赵玉光告诉记者:“收茶,不怕贵就怕不对。我每次去收茶也要叫上几位专家同去,因为有些稀有的茶一个人很难鉴别。有一次,我和几位专家同去收一款藏茶金尖,拥有者搞不清年代,但我们几位专家品鉴后将其定位为60年代,这款茶在市场上很难得,像收这类茶一定要很多专家反复去喝才能定下来。所以,这也是我做标准茶样库的原因之一,有了茶样库可以让今后的收茶过程扁平化,茶与茶之间有个对比。”

E【降成本还是保质量?】

赵玉光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茶喝出来的是“生产线味”,并没有茶叶本身该有的底蕴。例如,有一次,他来到一个茶区,县领导带他到厂子喝茶,当问到他这茶怎么样时,他只是微微一笑:“全是‘生产线味’,没有日精月华在里边”。“我卖茶和别人卖茶有根本的区别,有些茶商卖茶不愿意让消费者懂茶,而我最怕的就是消费者不懂茶。有些人是千方百计降成本,而我是千方百计保质量。这就是经营理念的问题。”赵玉光同时向记者抛出一个问题,当茶的鲜叶已经涨到240元一斤的时候,很多企业的茶还是100元一公斤在卖茶,他们的鲜叶是哪里来的?

有些茶种类的价格起起落落,究竟是为什么?赵玉光认为,就是因为消费者买不到真东西。“有一家知名茶企,它有很多分店,今年春节前马连道的店关门了,我和店的老板聊天,他以茶品种的名字命名店名,但是到店里买不到真的茶,这就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所以,一定要在千方百计保质量的前提下,在千方百计的降成本。”

F【专业的仓储太必要!】

在采访过程中,赵玉光表示一定要保证让消费者获得更多正确的茶叶知识,让他们能够明明白白消费茶,这是茶产业亟需的,也是根本所在。

人们明明知道一些茶是越老越有价值,为什么却没有人去做专业的仓储?

赵玉光分析说,茶区的很多茶农家里都藏有老茶,这些老茶是他们用来治病的,可见老茶治病民间早就是知道的,但是没有人去总结或是推广。那么这两年为什么老茶逐渐变多了,第一是因为人们发现老茶值钱了;第二是老茶养生的价值被挖掘推广了;第三是因为人们手里有钱了,开始屯茶。以前人们都会把手里的茶卖掉换饭吃,这也是商业规律在起作用。

茶产业面临一个新的商机,收茶人要负责任的收茶、卖茶、推广茶文化。人们总是埋怨日本、韩国的茶文化推广的比中国好,但这么大的茶产业,没有一个像样的茶文化的定义或是模式。“我曾经和几个茶艺专家说,不管茶艺师表演的多漂亮,泡出来的茶一定要好喝。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任何意义,茶文化一定要落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太行茶仓:北方藏茶的标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生茶熟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