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白茶的茶毫】

茶人系谱学:涉茶人群的真身辨识系统

上古神农时代开始,人类就尝试着吃茶,饮茶,以茶入药,和茶发生关系。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种寻常之事,东至朝鲜日本,西至康藏新疆,北至蒙古,南至南洋地区都开始喝茶。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的全球殖民运动,商业贸易活动日益兴盛,茶叶作为商品开始征服地球,进入西欧,美洲,印度,非洲和澳大利亚。

如果说唐宋时期,茶只能作为中国的国饮,亚洲的洲饮,近代以来,经过西方人这么一折腾,现在可以说,茶已经成为一种球饮,地球之饮。据统计现在有34个国家产茶,100多个国家消费茶,全球饮茶人口达40亿之多,几乎占到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茶民之多,超乎想象。涉茶人群如此之众,令人眼花缭乱。为从混乱中理出秩序,达到认识上的澄明,有必要将涉茶人群分类,评级。这其实是个社会学的问题。当然本文不可能那么艰深和正式,只是从谱系的角度,对涉茶人群作一简单概览。人们经常为茶评级,分类,将茶分为绿红青黄白黑六类,每类茶又有无数等级、品次。现在就让茶反客为主,给人评级分类。

茶叶分类的依据是加工方法不同,茶叶评级的依据是茶叶品质的好坏。涉茶人群怎么分类评级呢?分类评级的依据又是什么?涉茶人群其实有两个基本要素,茶与人。茶和人是主客体的关系。主客体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又分为功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人与茶的认识关系很简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去认识作为客体的茶;人与茶的功用价值关系,即是作为客体的茶来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需求,人与茶的情感价值关系,即是作为客体的茶来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需求。涉茶人群的分类评级依据主要是人与茶的这三种关系,并且以人与茶的认识关系为主要标准,即人对茶的认识越深刻,越独到,越全面,越系统,该人在涉茶人群中的品级也越高。依据人对茶的认识程度,可以将涉茶人群分为五级。由于人与茶的功用关系和情感关系的作用,三级和四级之中又可各分出三类。

因此,依据人与茶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可将涉茶人群分为“五级九类”:

一级第一类——茶盲:功用关系>情感关系>认识关系(感性);

二级第二类——茶粉:情感关系>认识关系(知性)>功用关系;

三级第三类——茶人: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功用关系;

三级第四类——茶痴:情感关系>认识关系(理性)>功用关系;

三级第五类——茶渣:功用关系>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

四级第六类——茶宗: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功用关系;

四级第七类——茶魔:功用关系=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

四级第八类——茶狂:情感关系=认识关系(理性)=功用关系;

五级第九类——茶圣: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功用关系;

下面将对“五级九类”中的各个群体逐一介绍:

一级第一类:茶盲;他们对茶几乎没有认识,或者只有简单的感性认识,他们可能天天喝茶,生来就喝茶,却不去问为什么喝茶,喝的茶水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认为没必要知道茶的知识,只要喝茶能解渴,提神便足以。他们对茶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为:功用关系>情感关系>认识关系(感性)。他们主要分布于原始茶农群体和一部分茶叶消费者之中。原始茶农群体处于历史潮流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表现为“以前的祖先们种茶喝茶,我也种茶喝茶”;茶叶消费者则处于时代潮流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表现为“周围的朋友们喝茶,我也喝茶”。

二级第二类:茶粉;他们对茶有一定认识,并且开始超越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知性认识(康德曾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开始自觉地学习茶叶知识,期望全面地认识茶。他们对茶的求知欲旺盛,不满足于只喝茶,而不知为什么喝茶的状态,他们企图摆脱对茶处于集体无意识的茶盲状态,不但对茶的科学知识勤学苦练,还对茶的人文知识如痴如醉。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为:情感关系>认识关系(知性)>功用关系。他们主要分布于茶叶消费者,一部分茶业从业人员和茶学专业的学生之中。

三级第三类:茶人;他们对茶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且超越了对茶的知性认识阶段,进入对茶的理性认识阶段。他们开始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而且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拓宽自身视野,希望更上一层楼。他们至少拥有一项关于茶的专业技能,并且这项技能技术精湛,可以安身立命,独当一面。比如茶叶种植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技能,茶叶售卖经营技术,茶文化认知和宣传。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为: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功用关系。他们主要分布于茶农,茶企,茶叶专业学校教师队伍和一部分茶叶消费者之中。

三级第四类:茶痴;茶痴和茶人同一级别,对茶的认识已经达到理性认识阶段,拥有至少一项关于茶的硬功夫。但是由于对茶太过痴迷,有时也会影响对茶的理性认识,极度自信,甚至不再觉得需要继续学习,可以说他们是进入了左道,偏离了中正茶人的道统。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为:情感关系>认识关系(理性)>功用关系。他们用情感关系掩盖掉了作为正统衡量标准的认识关系。但是这种偏离对整个茶业并无大碍,只对自身稍有影响。

三级第五类:茶渣;茶渣和茶人同一级别,对茶的认识也已经达到理性认识阶段,拥有至少一项关于茶的硬技能。但是他们不安于用这种技能循序渐进地创造价值,而是私心过度膨胀,观念过度激进,不顾正义公平,蔑视仁义道德,企图用一点茶叶技能大发其财,或者以一点片面认识自封大师,有时还会损人不利己,把茶界搅得乌烟瘴气。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是:功用关系>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茶渣取人渣之意。他们用功用关系掩盖掉了作为正统衡量标准的认识关系,进入了旁门左道,是茶界的重要黑暗势力。他们经常为茶叶界出难题,还为自己出难题。

四级第六类:茶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他们对茶的认识已经达到完满,将自身的理性认识能力运用到了极致,既对茶的科学知识熟悉,又对茶的人文知识通晓,并且构建了完整的茶学思想体系,代表着一定历史阶段内的最高水平,在新的现实问题下为茶界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已经达到三位一体,即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功用关系,并且始终自觉将认识关系作为人与茶的主导性关系。他们深知茶的绝对真理不可达到,所以不会自高自大,而是勤勤恳恳不断精进,他们又深知茶的相对真理能够实现,所以不会自暴自弃,而是风雨无惧引领潮流。他们大多处于茶叶高校和茶叶研究机构内,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几十年如一日,著作等身。比如陈椽先生,一生著述无数,首倡六大茶类分类法,对中国茶学从古代向现代转型起到了中坚作用,堪称一代茶宗。

四级第七类:茶魔;茶魔和茶宗属于同一级别,在对茶的认识上也达到了阶段性的完满,也能够熟练运用自身的理性认识能力。相对来说,对茶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也颇为熟悉,也构建了自身的茶学思想体系。但却无法处理好自身与茶的关系问题。他们和茶的关系虽然也达到了“功用关系=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三位一体的境界,但却有时会将功用关系作为人与茶的主导性关系,急于求成,有时也会不再相信茶有绝对真理,开始依托于茶的阶段性的相对真理,急于事功,走入魔道。茶魔说到底是高级别的茶渣而已。

四级第八类:茶狂;茶狂和茶宗属于同一级别,在对茶的认识上也达到了阶段性的完满,也能够熟练运用自身的理性认识能力。相对来说,对茶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也颇为熟悉,也构建了自身的茶学思想体系,也达到了“情感关系=认识关系(理性)=功用关系”三位一体的境界。同样也是无法处理好自身与茶的关系问题,经常会将情感关系作为人与茶的主导性关系,陷入狂热,甚至崇拜,一狂热就不理性,一不理性就容易出问题,尤其当他位高权重,掌握一个国家或者数万民众时。比如日本茶道早期的历史中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相当于中国的明朝,当时日本全国混战,也是日本茶道文化开始成熟时期,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就曾经因为要夺取政治对手的茶道具(也叫唐物,即中国的茶具等文物)而兴兵作战,当然,这时的茶已经异化成为一种统治符号。他们过度相信茶现阶段的相对真理,不再承认茶有绝对真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之流勉强可以称为茶狂,尽管他们可能算不上对茶有全面认识。茶狂说到底是茶痴的升级版,但是茶痴发痴是一个人的事,茶狂发狂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茶界。

五级第九类:茶圣;茶圣是涉茶人群中最高一个级别。他们不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茶的认识达到了完满,构建了自身的茶学思想体系,而且该体系已经成为茶学发展史上的一块丰碑,能够穿越历史,战胜时间。他们对茶的认识已经达到绝对完满,至少是茶的绝对真理的一个部分。后人如果要认识茶就不得不追溯到他们对茶的认识。他们已经与茶同在。他们和茶的关系级别依然是“认识关系(理性)=情感关系=功用关系”三位一体,并将认识关系作为茶与人的主导性关系,他们的肉体已经亡故至少百年,只有著作和言论还在流传。比如陆羽被称为茶圣,其所著《茶经》已经与人类同在,成为茶的绝对真理中的一部分。茶宗有可能成为茶圣,而茶魔和茶狂是终究要被历史刷下去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茶人系谱学:涉茶人群的真身辨识系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茶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