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茶进入快速发展期

茶界盛事,齐聚梧州。10月20日,“第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六堡茶博览交易会”在广西梧州开幕。本届年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中共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承办,全国各省(区、市)茶叶(业)协会、商会,梧州市六堡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协办。年会以“质量安全、品牌建设、转型升级”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产业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领导及相关代表们齐集一堂,交流聚会,共谋发展。随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了2014年度的行业调查结果,并对2014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的十强代表、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工业转型示范县、中国六堡茶品牌进行了授牌表彰。据了解,博览会期间,参会嘉宾将围绕六堡茶产业发展开展全方位研究讨论。同时,组织参会嘉宾到梧州六堡茶企业,考察六堡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情况,增进各方对梧州六堡茶产业的了解,推动多方合作。除举办博览会外,梧州市人民政府还举行了六堡茶加工区特色街开张、二期入园企业奠基仪式,茶企业产品专场推介,六堡茶书法摄影展等活动。备受关注的是中国茶业界著名藏家蔡金华的出手“扫货”,博览会当场签订了价值人民币400多万元的六堡茶购货合同,引发展会内外高度关注。蔡金华因其在东莞市长安镇茶仓内近7000多千吨,市值超过30亿元的藏茶而曾经被中央电视台报道,是中国茶业界的知名藏家。业内人士表示,当时蔡金华购茶的举动影响深远,极大地鼓舞了茶商茶农,令六堡镇茶农觉得种茶、卖茶有利可图。此后,一批茶叶合作社开始大胆走出六堡镇,走向市场。用蔡金华自己的话说:“六堡茶独特的风味、厚重的历史积淀、立竿见影的养身功效,足以让藏家心动,值得大量收藏。2009年我开始大量收藏六堡茶,还没到十年,茶叶价格已翻了几番。”据了解,六堡茶闻名于世是在清朝,但若要追根溯源,六堡茶则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前些年产量有限,六堡茶主要以外销为主,被称为“侨销茶”,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名。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近年来,随着中粮集团在广西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并逐步开启全国的经营步伐,这久藏深闺的六堡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精选阅读

六堡茶进入收藏领域


六堡茶进入收藏领域

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六堡茶一定不会陌生。近年来,六堡茶犹如一匹黑马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有的市民还进行了投资。那么,六堡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呢?该怎样鉴赏六堡茶呢?收藏时注意哪些问题?疑问一: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解答:价格逐年上涨收藏空间大

近两年,六堡茶越来越受南宁人喜欢,不少市民更把其作为一项投资。随着茶的价格逐年上涨,那么茶是否具备收藏的价值呢?对此,专业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越来越好,吸收的脂肪也越来越多,而黑茶有很明显的刮油脂、降血压功能,这成了许多市民购买茶叶的首选。”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的周先生一语道破了茶备受市民喜爱的原因。现在接近年关,他们的销售量就比平时有所增长。

那么六堡茶是否具备收藏价值呢?周先生认为,六堡茶存放时间越长口感越好,其次保健的功效也更好,再加之老茶属于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今年六堡茶的价格较上年也稍有涨价,价格涨幅在20%—35%,目前六堡茶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就这些层面上来讲,六堡茶的收藏价值空间是很大的。

六堡茶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且越久越香,味道越好,价值越高,非常适合收藏。据了解,南宁一茶收藏者,在2005年时收藏了编号为5623的茂圣六堡茶,当时的市场价格是700—800元/斤,到了2009年,他收藏的这款茶的价格每斤已涨至3000元以上了。

“茶作为收藏品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但仍要注意其流通性和回收性。”一业内人士认为,把六堡茶当做日常保健消费品品尝和收藏就比较好了,如纯粹作为投资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投资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市民切勿盲目跟风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疑问二:如何鉴别六堡茶品质?

解答:要从色香味辨别茶品质

既然六堡菜具有保健的功效,那么市民该如何鉴别其品质呢?对此,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的许先生给出了一些建议。

“要收藏茶叶,老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茶青、仓储、年份才是收藏的关键。”许先生介绍称,近年新出的六堡茶都不贵,怎么选茶很“考”眼力。一般来说,一款茶的工艺是否正宗,关键要从色、香、味上辨识,选茶最好选大品牌有质量保证的、后续转化好的茶叶,最重要是要符合自己的口味。

许先生称,第一步,望。看茶青是一芽一叶,还是一芽两叶或者一芽几叶。一般来说,一芽一叶是最好的。第二步,闻。闻下茶叶的茶味是否有自然的茶香,如有杂味的茶叶即可弃之。第三步,泡。用开水冲洗茶,接下来,开“泡”。好的茶茶色看起来橙红,比较透亮,喝起来非常润滑,滋味清爽,给人一种愉悦感。经过三步,基本上可以辨别了。

此外,许先生还介绍了一种省钱买茶的方法,即藏新茶,品老茶。老茶普遍较新茶贵很多,因此采用买新茶喝老茶的方法还能节省不少钱。新茶上市时,买一些新茶存放,也可适当买一些价钱合适的老茶,先喝品质较好的老茶,等过上3—5年,新茶变老茶,无论在价值还是口感上都会比之前好很多了。

疑问三:收藏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答:注意保持卫生清洁

那么市民收藏茶叶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业内人士认为,卫生清洁很关键。

众所周知,茶很容易“串味”,为此,卫生清洁很关键。周先生建议,储藏茶叶时,一定要把茶叶放在通风透气、无异味、无光照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8—26摄氏度,收藏年限一般8—12年为宜。

“如果保存不善,也会导致茶品变坏,出现杂味,茶内滋生有各种有害菌,甚至有的发霉的茶泡出酱油般的茶色,而且有股霉味,这些茶是不值得收藏的。”周先生认为,喝这一类的茶,非但没有保健作用,还会危害身体健康,所以茶品储藏也很关键。(责任编辑:董倩倩)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中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名茶。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名茶。

接触六堡茶还是在三年前。老家在广西梧州的茶友带来一泡六堡茶,说已有50年,只得2斤,售价在2万,非常难得。去年,在一位梧州茶友的带领下,我和几位广州、东莞茶商直奔位于广西梧州苍梧县的六堡镇,欲解心中疑惑,一睹六堡茶真面目。

来到六堡镇政府,喝到的茶品质不错,几位茶商脑瓜子活络,已想争取先机和镇政府签下每年承包当地毛茶的合约。问其产量,却是一个非常出乎意料之外的数目:全镇六堡茶年产量不到千担,茶园面积亦不过百余亩,老茶园很少,大多数为这几年才种植的新茶园,至于六堡茶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已倒闭。大伙都有些失望,却又不到黄河心不死,于是亲自前往最典型的六堡茶茶乡黑石村走一趟。

村民很热情,得知我们来意,带我们看他们的茶园,大多数都是新茶园,有一片约近一亩大的近20年的老茶园,但茶园管理一般,茶树花果甚多,老化厉害,芽头瘦弱,萌芽率不高。转了几个山头,新老茶园面积不过十亩。走访几户农家,都没有齐全的茶叶加工工具,常见用来炒茶的就是家中同时用来炒菜的那口大铁锅。问到传统六堡茶加工工艺,村民说不出个道道,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除六堡乡外,其他地区所产的都不能称为六堡茶。他们都拿了一些茶给我们选购,都有股烟熏味,说是挂置灶头保存时年久日远的烟熏所致。喝起来,口感清爽、微甜,烟味中微透药香,有点像广东人喜欢喝的大碗茶的滋味。

堡乡之行不尽人意,茶园新、面积小、单产低、产量少,六堡茶传统产品不见,传统工艺没法厘清,大家都有些泄气。但又觉得难以理解:那么每年六堡茶出口量达1000多吨,这么多茶,到底产自何地?

在当地供销社熟人及当地茶人的指引下,我们走访了位于梧州城内的广西梧州茶厂。接待我们的是该厂现任厂长。据厂方资料介绍,该厂是1953年建立的茶叶专业加工厂,是中国六堡茶最大的精制加工基地,一直生产六堡茶供应出口,这几年厂方所产六堡茶呈现供不应求大好局面。

我们在厂长接待室喝该厂的产品,喝到发金花的六堡茶,口感和湖南茯砖有类似,而大部分新产品形、香、色、味都类似云南的年份不长的普洱茶中的熟茶。大部分茶有六堡茶“红、浓、醇、陈”的特点,但都没有六堡乡人反复强调的槟榔香。厂长认为六堡茶是一种加工工艺,只是以前六堡乡所产最好故名。现在茶农一般只产毛茶,精加工都由茶厂来完成。据介绍六堡茶品质形成主要靠渥堆工序,当我们问起六堡茶渥堆的技术指标时,厂长的回答甚含糊,听起大体与普洱茶熟茶的渥堆相差无几。我们听说该厂由于靠山,便在山边挖掘一些山洞,用来陈化新加工好的成品六堡茶,这与广东肇庆地区曾有的用防空洞来作“湿仓”茶是否一样?厂长肯定了这种传闻,但否定了“湿仓”说法。他告诉我们洞内冬暖夏凉,室内相对湿度高,能让新的成品茶汤色转红浓,产生陈味。但时间要把握好,待汤色已达理想时,即要移到空气流通处,降低茶叶含水量,确保品质稳定。

离开梧州茶厂,心中疑惑更大:何为真正的六堡茶?传统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与产品有哪些?六堡茶渥堆的技术指标与普洱茶有何不同?六堡茶真需要山洞存放吗?农家茶是否是半成品?

得当地朋友推荐,我们一行人走访了苍梧县一位30来岁姓李的茶商。据他自己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只是茶店的一个小伙计,后来自己出来开茶店。1996年下六堡乡(当时还未改为镇)收茶时,见到喜欢的六堡茶就收,一斤、几斤、十几斤,六堡乡的茶产量不多,只能这样一家一家去收购,当时价格非常便宜,十几块钱一斤能收到陈年“老茶婆”,最贵的茶亦不过百元。这几年六堡茶渐渐升温了,他成了梧州地区最多陈年六堡茶的人。一时间,全市、全省、全国喜欢六堡茶的人都找上他,那些“低贱”的农家六堡茶亦成了大家渴求的宝贝。

李老板把六堡茶分成“农家茶”和“大厂茶”。据他所说,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至于原六堡茶厂和现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为现代六堡茶,主要是边销和外销,为黑茶的加工工艺。

接着,我们又准备到当地茶叶批发市场去打听。梧州没专门的茶叶批发市场,在城区的副食品批发市场中有不少店铺兼营茶叶批发,全国各地的茶品都有,广西的茶品以六堡茶和花茶为主,没有专门的六堡茶批发店。六堡茶货品中有砖茶、竹筐茶、散茶、饼茶、沱茶,多为梧州茶厂所产,亦有少数横县茶厂的产品。最多数量的却是用蛇皮袋或麻布袋装着的农家茶。陈年老茶不多,但新茶量却不算少。大家都说是真正六堡乡所产,记得有一店主向我发誓说他的“茶谷”为真正的黑石村的茶,但动辄每个茶品都有几十斤的量。我不由想起黑石村那些疏落的茶树……

相关资料:

六堡茶在苍梧六堡乡种植、经营已有三百年历史。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广西通志》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加工学》教材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除苍梧县主产外,其他如岭溪、贺县、横县、昭平、玉林、临桂、兴安等地所产的毛茶,制法基本上与六堡茶相似,集中横县茶厂统一加工踩篓,外运出口产量1000-1500吨。”。《中国茶叶》把六堡茶归入黑茶类,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后发酵茶。六堡茶外形茶条壮重,色泽黑褐油润,间有黄花,内质香气陈纯,具有独特槟榔香味,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爽口,叶底红褐;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当地老百姓一般把所做的六堡茶毛茶称为“农家茶”,按原料老嫩分成“老茶婆”和“茶谷”。一般春季茶叶芽头肥硕,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高,此类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炉松柴明火烘焙”工艺流程,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稍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走访了六堡茶原产地、六堡茶生产茶厂和苍梧、梧州当地及广东茶叶批发市场后,我们对六堡茶现状作出了一些归纳和分析。

六堡茶首先在茶品概念上就是混乱的,它到底是以产地来命名的,还是以加工工艺来命名,仍然说不清楚。六堡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到底如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有哪些?书本概念、当地约定俗成的说法和商家的宣传出入较大,亦没有政府或权威部门统一口径来宣传六堡茶产品,因此导致了六堡茶概念上的混乱。

同时,六堡茶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未形成集约化的市场。原生产六堡茶的恭州村(不倚村)、黑石村(塘坪村)、罗笛村(四柳村)、理冲村、蚕村等地,当地政府尚缺乏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因此没有标准化茶园,没有良种培植意识,茶园管理水平一般,老茶园较贫瘠,茶树花果多、发芽率不高,多为低产茶园,因此茶叶产量质量都一般,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市场较混乱,直接影响到真正六堡茶的销售,循环下来,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生产和销售都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甚至没有知名的专卖店。只能是作为一种黑茶,依附普洱茶大热之风,借助“越陈越香”的特征在市场零售。

作为一个历史名茶,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清嘉庆年间就被列入全国24个名茶之中。1932—1941年,作为广西出口茶叶最多年份的1935年,当年出口六堡茶为1128.95吨,直到解放初期的1953年出口是1110吨,到1989年出口在1200吨左右;目前整个广西六堡茶的年产量约在2000~2500吨,其中,年出口量一直在1200~1500吨。从数字上看,自解放以来,六堡茶产量提高并不快,即使在全国茶叶年产量突破100万吨、黑茶形势尤其好的今天,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虽供不应求,也无法在全省或者全国掀起六堡茶紧俏之风。到底原因何在呢?经过实地的走访和史料的查阅,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茶.

六堡茶的发展传承


发展传承

文化定位,提升六堡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2年,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指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六堡茶体现梧州春节节庆文化寓意,关键在于“红”的特色!中国红,是中华民族节庆的主题色彩、文化崇拜和精神皈依,寓意着平安喜庆、和谐团圆、兴旺发达!六堡茶的“红”,既体现梧州春节节庆文化寓意,更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折中、自然、和谐之美!自此,六堡茶获得了国内文化界、茶叶界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肖健,是中国当代文化界享负盛名的人物,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赢得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持续聚焦其学术活动,对提升中国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

2010年11月,梧州市社科联在广西梧州组织成立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宣传六堡茶,研究六堡茶文化,让更多的地区及人群,了解并喜欢六堡茶,通过发展六堡茶文化产业,繁荣茶乡经济,繁荣梧州乃至广西经济。[8]陈伯昌,男,汉族,1961年07月生,广西苍梧六堡人。梧州传统六堡农家茶文化和工艺的传承者,梧州六堡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倡导者之一,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致力于梧州六堡茶与国际茶业界的学术交流。2010年11月,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在广西梧州成立,陈伯昌担任会长。他提出,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进一步重视对六堡茶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引领六堡茶产业跨越式发展。[9]2010年06月,由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北京开幕,梧州六堡茶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参加该届农民艺术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性的大型文化交流平台上展演,陈伯昌作为传统六堡茶文化的传承人,他把古老的葫芦、茶竹筒、茶箩和制茶工具带往首都北京,在现场表演传统六堡茶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手工制茶传统工艺,为家乡六堡茶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努力。[10]2012年03月,反映广西梧州本土六堡茶的文化微电影《春茶姑娘》开拍,陈伯昌接受微电影《春茶姑娘》项目组聘请为茶文化顾问,再次为梧州六堡茶文化的继承、推广与传播作出了努力。[11]彭庆中编著《中国六堡茶》,对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为梧州六堡茶的传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努力。彭庆中,男,广西苍梧人,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梧州日报社主任编辑。

抱团发展 共创六堡茶辉煌


抱团发展共创六堡茶辉煌

2015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下称“海博会”)于10月29日-31日在东莞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境内外共有1394家企业参展,展位数共2800个,其中境外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978家企业参展,占全部参展企业的70%,是历次海博会境外参展企业最多的一次。

在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由梧州市六堡茶协会主办的“梧州六堡茶文化展”中国红·六堡茶展区里,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的“板仓陈茶·三年陈”、“槟榔香茶·四年陈”“原窖陈茶·五年陈”、“金花六堡茶”等产品靓丽出展。期间,圣源茶业的“金花六堡茶”等黑茶佳茗得到了广大茶友的一致好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不少新老茶客和客户聚集在圣源茶业展示区的品茶桌,一边品尝圣源六堡茶,一边聊天交流并合影留念。广西梧州电视台记者还对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区域副总监李芳进行采访,对李芳提出的关于“茶企抱团合作,共同打造六堡茶品牌,共同发展的话题”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交流。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区域副总监李芳表示:梧州六堡茶已有1500多年历史,如今,茶企抱团合作、共创六堡茶辉煌,非常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李芳认为: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外来资金涌入到相关茶产业,茶业行业面临的机遇会也多但挑战也会更激烈,可以说,中国的茶行业将面临着一次大洗牌。如何在这个日益激烈的竞争过程,坚定地生存下来?显然,抱团发展是关键。六堡茶茶企只有抱团取暖抱团共进,围绕公共品牌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才能实现六堡茶产业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海博会期间,参观圣源六堡茶产品的茶客茶友络绎不绝,可以看出茶友们对圣源六堡茶的喜爱与青睐。为此,李芳高兴地说,想不到,在这次东莞海博会上能看到有如此多热心的朋友关注圣源、喜欢圣源六堡茶。表示作为圣源公司的一线员工,更加要一心一意做好六堡茶,让六堡茶走进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

这次海博会上,梧州“茂圣茶业”“天誉茶业”“中茗茶业”等几家茶企也同时在“梧州六堡茶文化展”上展示了各自的六堡茶产品,充分展示出梧州六堡茶品牌的整体力量。可见,抱团发展,把梧州六堡茶的品牌打出去,使更多的六堡茶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疑是梧州六堡茶企的共同信念!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良好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培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六堡茶市场流通体系初露端倪。一是全国首家六堡茶专业零售市场在梧州鸳江丽港开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梧州六堡茶企业相继开张营业;二是梧州茶网建成,通过梧州茶网宣传六堡茶产业和六堡茶文化,宣传和推介六堡茶产品等。

而六堡茶最终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也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堡垒。"地理标志为梧州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7年之前,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不好,梧州茶厂都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六堡茶,一年也就300吨的产量。"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以后,由于梧州各六堡茶生产企业开始注重宣传,积极参加区内外茶业博览会,注意改进产品包装,增加产品的美观度,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逐步建立。

何志强说,随着茶企给予经销商的各种优惠激励制度的建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国内市场需求渐大。2007年,梧州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几乎都是没有生产出来就已经定购一空,国内市场已从以前广西及粤港澳市场,逐步拓展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大市场,且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外销渠道方面,数十年来六堡茶每年都保持着数百吨以上的出口,近几年来梧州市每年的六堡茶出口量都在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六堡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

何志强向记者陈述了自己关于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说:"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制约,犹如泡茶,讲究时间和技巧,掌握不好容易发苦。"

何志强说,随着六堡茶市场需求的逐年扩大,原料短缺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梧州茶厂在加强原料采购和改良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在昭平、蒙山等地培植和扶持种植基地,这些基地进入盛产期时,年产干茶可达3000吨至4000吨,将逐步满足其年产量1万吨的发展需要。

然而,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与经营作坊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租用旧厂房、旧仓库作为车间进行六堡茶加工,生产设施简陋,存在加工技术不成熟,经营管理无序等问题。何志强认为,原料优良、生产过程规范直接影响六堡茶的品质。品质不好的六堡茶含有超标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口感不好的六堡茶其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

记者注意到,自己正在冲泡的六堡茶编号为"0855",其参评广西第一届春茶节,获得"桂茶杯"特等奖,代表梧州茶厂制茶水平,具有价格适中、质量中上性价比较高的特点,汤色红浓明亮。据介绍,"0"为茶叶等级,即特级;"8"为年份,即2008年获得"桂茶杯"特等奖;"55"为批次,即第55批次。然而,另一款编号为"07123"则意为2007年4月份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同一厂的茶叶编号并不一致。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其每批次茶叶编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致。如本地某知名厂家生产的"5612"六堡茶同样荣获2007年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但编码完全不同。各生产厂家、各批次六堡茶的编号为何不一致?编码的依据是什么?

何志强等一些梧州茶人还指出,目前,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保健功效等还缺乏系统全面的宣传推介;六堡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六堡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以及六堡茶茶树品种选育等,由于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研究,相关定量、定性指标有待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何志强告诉记者,六堡茶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为黑茶类的云南普洱相比,其知名度在全国来说仍远远不及。六堡茶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已经成为梧州六堡茶企业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的问题。

在此前的采访中,梧州市几位知名六堡茶企业的负责人,也与记者探讨了关于打造六堡茶品牌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在宣传方面,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打造梧州六堡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而作为企业自身,宣传时则提炼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如"中华老字号"、绿色生态、多项国际金奖的特优产品等宣传口号。

六堡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直接影响六堡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因此搜集六堡茶资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六堡茶文化的特点,整理出版六堡茶专着,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充分完善六堡茶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通过书、报、刊、影视等形式,传播弘扬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间风俗。

同时,六堡茶的编号絮乱难记,不仅消费者容易混淆,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业内人士指出,六堡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普洱茶的经验,设立规范的品质标准。使消费者通过有规律的编号,理解茶叶生产的厂家、年份及品质。

另外,以梧州的两个中国六堡茶名茶城为龙头,建设以各主产区乡镇批发市场和各零售商店为支撑的本地市场网络。创造条件在区内外各大城市设立六堡茶连锁专卖店网络,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深圳东方国际茶都等一些大城市的专业茶叶市场开拓一块六堡茶销售专区,以成为六堡茶企业在各大城市的基地,以便于向各大城市的茶叶零售店分销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梧州交通网络发展迅速,因此与旅游业的结合必定能使六堡茶产业得到更快捷有效的发展。政府可打造一个六堡茶文化博览园,以六堡茶文化博览园建设为主,挖掘和开发民族茶文化,打造融茶文化体验、溯源、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区(长廊);加快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促进茶健康消费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六堡茶的新时代 喜看六堡茶的新发展


六堡茶的新时代喜看六堡茶的新发展

产业的变迁都是由新老观念的碰撞开始,它们之间彼此陌生、敬畏,甚至是产生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偏见推动行业发展。因偏见而傲慢,进而鄙视,于是在不同时期的六堡茶界流行不同的鄙视链。

六堡茶的1.0时代

什么是现代工艺六堡茶?在1955年,根据港澳,以及东南亚客户的市场要求和反馈(客户普遍偏喜好水色深、滋味稠厚的口感),于是,由当时的中国茶业公司统一安排,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牵头,开始研究销售到港澳的冷水渥堆发酵工艺,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艺成熟,并投入市场用于量化生产和出口,在海内外亦得到好评。从此,大家记住了这种红浓的汤色、甜稠的口感。

在那个年代六堡茶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六堡茶的原料由国家统一收购后,由梧州茶厂加工生产,最后由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销售。那个时期的六堡茶只有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冷水渥堆工艺的六堡茶。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六堡茶还没有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之分。我们现在认为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在当时被简单认为是原料。而那时候的老茶人亦认为六堡茶是“红、浓、陈、醇”,苦涩是发酵技术不到位让人敬而远之的。

六堡茶的2.0时代

在2005年之后,六堡茶的生产经营逐步放开,国内市场上,各种各样工艺的六堡茶也开始逐渐出现。而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更是被重新搬回了舞台。2005-2018年,传统工艺六堡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时期。历史舞台即需要传统工艺六堡茶粉墨登场,来丰富日益壮大的六堡茶大军,但那时候在原有的六堡茶行业标准里面,传统工艺六堡茶被定义为“毛茶”。直到2018年12月30日,发布了《六堡茶(传统工艺)》(DBS45/057—2018)标准,并将于2019年6月30日实施。毫无疑问,六堡茶(传统工艺)标准的出台对于“农家茶”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就是来给农家茶正名的。标准一出台,六堡茶江湖就热闹了,产生了各种血雨腥风,各种话题与口水。

很多时候平和的话没人听,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偏听偏信。偏见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会把对个体的意见投射到群体身上。现代工艺认为传统工艺是半成品、是原料,是米不是饭,不知道工艺是何物。现代工艺六堡茶(厂茶)是主流形态,是玄门正宗,应该被定义为正宗工艺六堡茶,而目前市场占据率不高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农家茶)不应该叫做传统工艺六堡茶,应该被定义为“绿茶”。同样,传统工艺也瞧不上现代工艺。传统工艺六堡茶认为自己是靠自然的,现代工艺是快速发育成熟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原料更为讲究,因此具有天然的高端属性,理应比现代工艺更高级。认为现代工艺六堡茶是饲料鸡,而传统工艺六堡茶则是土鸡。上纲上线地互相指责,造成了感情的割裂,没有赢家。

试想,如果传统工艺被归入绿茶行列,国内知名的公共绿茶品牌早就数不胜数,尤其是在茶叶消费日益趋向于理性的背景之下,不管是一级品牌西湖龙井、碧螺春还是后面的二三级品牌安吉白茶蒙顶甘露黄山毛峰等,都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了,“六堡绿茶”拿什么来跟别人争?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精品化消费升级还没站稳脚跟,还要跟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等黑茶逐鹿中原想来也是一把心酸泪。

六堡茶3.0时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对六堡茶的理解、正解抑或误解,究竟如何正确看待六堡茶?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六堡茶?小编认为没有一种工艺与口味能长期一统天下。现代也好,传统也罢,不过是时也,势也。而无论哪一种,如果你对发生着的改变视而不见,那么它定是威胁。如果你认识到并拥抱这种改变,它则是机会。

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两者不应该存在对立也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它们既不是“饭和米”的关系,也不是“土鸡和饲料鸡”的关系。应该是酸奶和牛奶的关系,在保持健康的情况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代工艺六堡茶的醇和在于汤的滑、厚、醇、甜、柔。好喝的现代工艺六堡茶就像妈妈在炭炉上慢火煲出浓腻的汤,喝起来没有水的硬度,而是连绵柔软的汤质,暖暖的,甜甜的。生活的美好感,不就是如此吗?

传统工艺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苦、涩等呈味物质在口腔、身体引起的回甘、喉韵、茶气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让六堡茶爱好者欲罢不能;经历时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就像收敛锋芒的宝剑,绵柔之中暗藏千斤之力,岁月的力量轻柔却令人震撼。

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六堡茶而言,借助其他茶类的发展经验,发掘打造以六堡茶发源地为主的小产区,并以其独特的产区资源出现,现代工艺则以另一种风格做大产区的特色茶。两种风格并驾齐驱,既传承了传统又体现了创新。

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的六堡茶都是六堡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是“根脉”的关系。传统工艺是根,为现代工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工艺是脉,对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发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六堡茶的3.0时代,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根脉相连,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合力,共同推动行业稳步向前。

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进入调研论证阶段


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进入调研论证阶段

记者从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获悉,《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已列入我市今年立法工作计划,并进入调研论证阶段。

2015年8月起,我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权,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制定地方性法规。近年来,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有强劲的带动作用。业内人士及法律界人士呼吁制定《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更好地保护茶企业知识产权,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由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农业委员会、文新广电局组成调研组共同完成。调研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六堡茶制茶、茶俗、茶礼仪等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而且六堡茶品牌被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加快完善六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自有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整理挖掘六堡茶相关历史文献、技术资料,保护好“三鹤、茂圣、苍顺、圣源、天誉”等一批六堡茶知名商标,遏制侵权行为。

目前,六堡茶产业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1个、广西地方标准5个、六堡茶产品出口标准1个、梧州市地方规程4个。这些相互匹配、协调的行业标准和规程不仅对推广六堡茶、保障六堡茶品质、扩大六堡茶产业规模、提升六堡茶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立法奠定了基础。

科技助力发展 六堡茶在路上!


科技助力发展六堡茶在路上!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六堡茶产业发展亦同样离不开六堡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However,六堡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也密不可分。今天,就让咱们来盘点一下近年来六堡茶有关项目所获得的梧州市科技进步奖吧=( ̄▽ ̄*)=

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先来了解(2010年-2016年)的关于六堡茶获梧州市科技进步奖的概况。

以下是获奖详情:

2010年

【一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产业化开发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梧州市六堡茶协会、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联兴六堡茶专业合作社

主要完成人员:覃柱材、覃秀菊、邱卫华、徐波、徐伟宏、黄保绪、苏淑梅、刘泽森、吴平、张均伟

2013年

【一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发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主要完成人员:邓庆森、何梅珍、黄达勤、石荣强、黄进达、林家威、刘泽森、何志强、庾艳玲、曾玉凤

此项目同时还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哟~

【三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主要完成人员:江月明、刘泽森、何志强、邓庆森、冯恺

2014年

【二等奖】

项目名称:塔式连续振动蒸茶装置生产六堡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吴燕、吴伟维、骆刚、吴雄、宋妤、崔少霞

【三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速溶茶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苏淑梅、刘仲华、郭维深、苏绍仁、张兴勇

2015年

【二等奖】

项目名称:茶叶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六堡茶信息化联机生产线研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苏淑梅、蒋文峰、蒋健轩、万翰轩、郭维深、苏绍仁、张兴勇

【三等奖】

项目名称:梧州市六堡茶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利用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邱卫华、邱瑞瑾、马士成、龙志荣、陈颖慧

项目名称:DB45/T1114-2014《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梧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监督检验中心

主要完成人员:吴平、韦宇宁、黄蘅、杨柳、温志杰

2016年

【三等奖】

项目名称:六堡茶智能温控发酵技术及产业化生产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吴燕、吴伟雄、骆刚、吴雄、宋妤

项目名称:金花六堡茶的制备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主要完成人员:刘泽森、何梅珍、邓庆森、何志强、林家威

项目名称:六堡茶标准化茶园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单位: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马士成、龙志荣、邱瑞瑾、曹中环、吴文亮

近年来梧州市科技进步奖六堡茶有关项目的获奖情况详情就是酱紫啦!根据上述数据显示,近年的科技发展进步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希望各位茶产业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创造更多六堡茶的科技成果,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