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记得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唱道:“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这酒中裹挟的豪气与侠骨,令我十分追慕。我不善饮酒,却从茶里尝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味。独坐时,我会好好地沏上一杯,看着袅袅升起的热气,不由自主地将手中的茶移近鼻尖,张开鼻翼深深呼吸,不放过一丝的香气,再端到唇边呷上一小口,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颊,心头的思绪便随着那丰醇的滋味吞咽而下,心情异常轻松、平静;闲来没事,邀上三两朋友,坐在一起,拿出讲究些的茶具,煮开一壶水,徐徐注入加了茶叶的茶壶,在“嗤嗤”声中,看着细碎的芽叶在壶中浮动翻飞,幽香扑面,可以不必说话,但彼此心灵早已沟通着。

不知从何时起,爱上了喝茶,茶有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欣赏情趣,还可陶冶情操,是五花八门的洋饮料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的传统中,“客来敬茶”是最基本的待客之道,无论是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乡野都市,还是在办公室、家里,茶的影子无处不在,难以想象,中国人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茶,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喝茶的日子久了,不知不觉开始学习品茶,慢慢明白了饮茶的妙处不但在于欣赏它的色、香、味、形,更在于能让人“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心情、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的一些清纯之气,在忙碌浮躁的日常生活中,喝出一点清新与静雅。

有人说:中国人的额外享受,不外乎三样:烟、酒、茶,烟对人有害无一利,不用多说了;酒则要热闹,适量地喝可以助兴,喝多了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伤身,而且会被人看做是十足的酒鬼;只有茶可与“雅”字连在一起,茶须静品,喝茶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心境,完全放松、不紧不慢,真正爱茶者享受的是整个喝茶的过程,烹茶与饮茶的乐趣各居其半,如果醉茶的话,那更是到了一种境界,人仿佛变成了一种盛装的器物,充分去享受自然与文化赋予我们的香茶美味,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沉思默想、浑然忘我的状态。记得有一爱茶人士说过:茶不仅是聪慧人士的饮料,更是众多儒雅隐士的珍品,我认为确乎如此。

饮茶时,人不可多,古人云:“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约三五好友相聚,煮茗叙旧、品茶抒情,是最理想的情形,但人独处的时候居多,自然独饮的时候也居多,自己一个人在家时,沐浴过后,泡上一小壶铁观音,茶叶不能放太多,以少量为宜,用自己喜爱的茶杯细斟慢酌,闻着那缕缕的茶香,边鉴赏边品尝,放松身心、舒畅胸怀,清爽自在,不亦快哉!饮茶人不可多,但我认为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秋月明星稀之时。记得去年中秋,我们一行十多人在酒足饭饱之后,浩浩荡荡进入古色古香的阳明祠,阳明祠依山而立,翠树环绕,风动婆娑起舞,沙沙有声,亭廊相接,芳草相伴,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岂不意趣盎然?

对于茶叶的种类,我的习惯是夏日喝浅翠碧清的都匀毛尖、龙井;春秋两季喝汤色黄橙艳丽的铁观音;冬天则喝香浓醇厚、深红色的普洱,有一种在寺庙里修行的幻觉。

至于喝茶的器具,因人而异,只要自己喜欢便好,质地有紫砂、玻璃、白瓷、青瓷等等。我有一个极其喜欢的白瓷茶杯,上书两行绿色的小诗:“悠闲生活笔数支,逍遥岁月茶一壶”,这是我崇尚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人若能过上几年这样的日子也不枉此生。

鲁迅曾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的艺术注重甘、清、活、闲,人的心境通过这种领悟的过程变得空灵而飘逸,饮茶的哲学在于让人轻松、宁静、自在,既可自得其乐,亦可与人分享,借一杯清茗作心灵的沟通。在我们今天这个喧嚣繁杂的尘世中,我们都需要一杯好茶,来洗涤心上的烦恼与尘埃,抚慰我们的心灵。捧一杯茶在手,听一首好的音乐,看一本好书,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便是我的所求。也许茶尚未入口,我早已醉了。

延伸阅读

好茶总在入口时


一日同有缘人喝茶。席间有人问:“这茶可泡多少泡?”

我说:“善泡者,十几、二十泡。不善泡者,随便也能十泡有余。”

有人又问:“究竟哪一泡茶最好?”

我并未立刻作答,看着面前这壶茶,心中琢磨着:

第一泡,“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三泡,“豆蔻梢头二月初”……

第六泡,“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九泡,“意犹未尽不思还”……

其实,每一泡茶都好。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

有人说:“五十年。”

“不对!”

“四十年!”

“三十年!”

佛祖都摇头说:“不对。”

弟子们非常不解,便问道:“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呢?”

佛祖微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人生只在呼吸间。”

人生只在呼吸间,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人生观,让我们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现在,就不能珍惜今生;不能拥抱现在,也就无法拥抱未来。究竟哪一泡茶最好?其实,每一泡茶都好。因为,好茶总在入口时。

茶醉的感觉


到了普洱,那里的人们总是有着一种特别引以为自豪、也是必不可少的款待客人的方式,那就是用当地非常有名气、同时也是很多人喜欢喝的普洱茶来招待大家:不管是在早上、晚上,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不论你是相当熟稔的亲戚朋友,还是初来乍到的远方游客。只要你进到屋里“歇下脚”,他们都会热情而慷慨地把自家留着的普洱茶拿出来,为你沏上一杯清香浓酽、地地道道的普洱茶。在那一杯杯热气腾腾的茶水里,总是传递着普洱人那朴实的友情与祝福,也好像承载了太多无法化解开的暖意的温润。

是的,普洱人总是非常热情而朴实的。那感觉,就好像手里普洱茶叶一样的滋味--厚道、纯实,且没有掺杂丝毫的世故和做作的成分。端起土碗,用力吮吸一口浸泡在那里面完全“生态”的滚烫的茶水,任由它从口中滑入喉咙,再烫烫地渗透到身体里面,慢慢地散开、融化,而后又再回味到舌尖味蕾。只一口,仿佛就能够在顷刻间冲淡你所有的疲乏,就能够立马温暖你黯然的心情。

茶叶似乎已然成为普洱人难以割舍的一种东西。人们喜欢习惯性地边喝着茶水,边拉家常、谈事情,以茶来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磨合的调味剂,营造出一份恬静闲适、浓浓淡淡的独特气氛。乡下人到田间地头劳作的时候,也总是不会忘记了出门前灌满一大壶茶水带在身上,等到偶尔小憩的时候便会拿出来,美美地饮上那么几大口,是在享受劳动之后的快乐,其实,更是在品味隐藏在茶水之中那浓郁厚重且不可名状的滋味。

茶叶久泡了味道就转淡了,每一泡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茶冷了,品茶的兴致也减了,人走茶凉,这样的描述总是有点凄凉。茶醉的时分,思绪是清晰而顺畅的,会联想到快乐诗意的时光,想到光明纯净的人事,和酒醉后的体冷加孤独是完全不同的。喝茶的时候,心中始终如茶水一般晶莹宁静,那么,醉得再沉,心中也是欢喜澄明的。茶不醉人人自醉!人生有苦有涩,茶的世界里更是有淡有浓。千百年来,普洱人正是在这酽酽的普洱茶里体会着世事的酸甜苦辣,在唇齿之间品味着世俗的宁静、激情、悠逸与凡俗。

灵魂之友美醉如茶


与某人做个灵魂朋友因此成为世间罕见的游戏,这个游戏只有最强烈最纯粹的灵魂才会玩,才能经历其中的甜蜜与痛苦,狂喜与折磨。

——李银河

这世间,除却友情、爱情、亲情,还有一种更为超脱的灵魂之友。它犹如精灵游离在俗尘和天堂之外,成为独有情衷的另一类存在。

灵魂朋友超越了性别、美丑、地位,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比纯粹,仿若褪去了一路走来的所有铅华尘埃,连肉身也可以忽略了,唯独剩下妙不可言的灵魂,像是尘世间闪烁的星子、光点,不必穿越无数的光年,便可两两相望。

在中国的古典传统中“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无比清澈,亦蕴含万物生机,如同君子高洁而温厚的品性与心胸。

而灵魂之友,却又在人际交往中多了一份超凡脱俗,灵魂之友的超凡是不能入圣的,却是道法自然,非要拿一物作比,唯茶差可拟。

茶,本就是天地间的灵物,于山岚雾气中绰绰约约,摇曳生姿,定是尝遍了琼浆玉液,才生出一叶一芽的精华。

人的灵魂也是如此吧,于尘世餐风饮露,饱经人情冷暖,踏遍山重水复,那岁月的风霜与人情世故便都一点一滴漏进了生命,滋养出一个人内在的精气神。

气质、品味、学识、修为,成了世间的独一无二,无法推倒重来,不可复制再生。

茶叶此一生唯有遇到水,才得圆满。人的此一生,唯有在人世走一遭,才得已成人生。茶之滋味由水浸泡而出,人之光华由人世定度。行走于人世间,得遇灵魂之友,大幸,大不幸。一如饮茶,大美,大悲悯。

用一生去饮茶,能饮的量是定数,能品到的真味,参悟的禅机却不可限量。

与灵魂之友交往,无所谓利害得失,唯有精神世界的互动,灵魂与灵魂的起舞,再无其他,而灵魂的广度与深度,不为人知,其中的妙趣只有彼此能体味,不足为外人道。

茶,从来不是清淡之物,它的浓烈不在形色,而在内蕴。

灵魂之友的交往,看似平淡无奇,却在细微处饱含着巨大的甜蜜,在只字片语里流露出难言的痛苦。是不是也有过饮茶饮醉的体验,那份飘飘然会让你悄然意识到,最是淡漠最是深情。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到:“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我们都有生命,却不是每一个生命的灵魂都被唤醒,也不是每一个被唤醒的灵魂都有朋友。

惟愿世间所有的灵魂之友,得长久,勿相忘。

杨旭:普洱茶一入口,便知产地和年份


“说绝活吧,其实也没啥,主要就是喝得多了,见得多了,所以懂得也就多了。我最擅长品的是普洱茶。这里的普洱茶你随便拿一种,只要让我一喝,就能把它的产地、年份说出来。”杨旭如是说。

2007年,朋友送了我一盒普洱茶,那还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茶。普洱茶大多是发酵的,刚入口有点苦、涩、咸、腥。以前我都是喝铁观音的,所以第一次喝这茶还真不习惯,可是越喝发现它越有味道。其实普洱茶的茶艺工序不多,熟的普洱茶需要煮着喝,煮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

渐渐的,我喜欢上了普洱茶。我觉得普洱茶可以说是喝出来的历史,不同年代的茶,味道不一样,仔细品味,会喝出不一样的感觉。一说就容易说多。对了,我叫杨旭,今年34岁,是和韵享茶庄的庄主。

“老杨这人可真是能钻研,现在只要拿出一种普洱茶让他喝,就能喝出这个茶产自哪里,多少年了。以前他对普洱茶可是个门外汉,这都是他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他之前是做化妆品生意的,现在改做茶楼了,强吧!”好友蔡超说。

“杨哥可厉害了,我一有时间就跑到他这里喝茶。甭管是哪一年的普洱茶,他都能喝出来,根本难不倒他。”茶友白秀东说。

“杨哥,还是给我们露一手吧,让大家也瞧瞧。”记者说。

“我提前煮了三种普洱茶,让老杨现场给大家鉴别一下吧。”蔡超端来了三杯茶。

只见杨旭拿起一杯茶,细细端详,闻了闻,又放在嘴边抿了抿。屋里安静下来,大家都把目光放在杨旭身上。“这是老班章的普洱茶,去年的。”他的声音就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似的,和茶香一起进入现场茶友的心。

“这是易武老树茶,2011年的。”杨旭端起第二杯茶,品了品,放下了。

“最后一杯是老树茶,2005年的。”端起第三个杯子,杨旭抿了一小口,自信地说道。

“猜对了,哥儿们你还真厉害。”蔡超告诉记者,杨旭猜的这三杯茶的年份和产地全中。

马未都《茶当酒集》选摘:书房之乐


马未都

中国封建社会高速有效运转了2000年,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以文人为中心转动。“学而优则仕”成为层层统治者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度让每一位梦想成功的文人看到了前途,让文人看到光明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强大而坚固,这也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长了欧洲封建社会整整1000年的根本所在。

文人要好好读书,古代科举制度的严酷从数字即可看出。隋朝确立科举制到光绪末年废除,1300余年的时间内,中国只出了600多个状元,5万余个举人。平均两年全国出一个状元,一年仅出40个举人。这个数字让今天的状元们、莘莘学子们不寒而栗。

文人读书的经典故事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等,发奋图强可见一斑。文人的梦想除去学富五车,更多的恐怕是四壁图书的书房了。

这对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是一种奢侈。

书籍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包括今天都是昂贵的商品。封建社会的印刷术较之今天十分落后,尽管历史上有毕?,但仍难解天下文人之渴。藏书,以便随时方便可用,为其建房,就成了书房。

写书的书房与读书的书房有些不同。写书的书房工具书多,专业书多,闲杂书少。读书的书房则反之,注重怡情。早年我当编辑的时候,书房与客厅与餐厅与卧房共处一室,环顾四周,最乐的事就是看书。此看书非彼看书,是欣赏书的陈设,不是阅读。欣赏满壁图书之乐,我以为仅是文人之乐。后来发现,随着商业大潮,许多商人也有此乐,而且有些颇具创意。满壁世界名著,古典名著,整齐划一,气势恢宏;更有甚者满墙都是只有书脊的假书,如同砖头整齐码放,其优点是节省空间、节省时间(不用去读),比摆真书还多了一层质朴。

坦白地说,我书房的书有些也是摆设,虽前后淘汰过数次,依旧有滥竽充数者久久混迹于书架之上,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小时候,读书乐趣最为高涨的时候,正是最没有书的时候,每抓到一本可读之书真的是废寝忘食。后来有了房子,赶忙亲手打制了一个书架,放上心爱的图书,其情其景其乐至今历历在目。再后来,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书房。

《三月茶香》醉 汉味风情浓


作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展演剧目,大型现代风情楚剧《三月茶香》。

《三月茶香》创作于2006年,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汉正街为背景,展示一对从鄂西茶乡来汉口茶庄寻梦的恋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与传统楚剧不同,该剧进行大胆创新,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让楚剧变得时尚。

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在创作开始这个戏就要在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拓展她的创作空间,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用创新的作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剧中充满老汉口的人文风情和音乐创新是《三月茶香》的两大特色,该剧充分运用楚剧的三大声腔,在保持浓郁本体特色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了楚剧音乐的歌唱性。由女声领唱的歌谣,音调清悠隽永,好似一股山茶清香扑面而来,贯穿全剧始终。

楚剧,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2006年,楚剧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全国劳模张步瑞酒醇茶香相伴创业人生


酒醇茶香相伴创业人生

——记全国劳模、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步瑞

昨日,笔者走进位于政和的福建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东平高粱系列美酒,显示屏滚动播放着企业获得的一面面金色奖牌。“借着品牌的力量,东平高粱已走出区域品牌的局限,成功走向上海、广州等地,公司被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确定为产业化实验基地。”公司董事长张步瑞欣喜地说。

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张步瑞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农民企业家——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政和闽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步瑞的创业人生伴随着艰辛,也伴随着酒醇茶香。

致富难,带着村民寻出路

生长于革命老区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的张步瑞,1980年高中毕业后,在村里一边当小学代课老师,一边务农。

上世纪80年代,东平镇一带漫山遍野都是小径竹,“这么多竹子要是能利用起来多好。”1983年,张步瑞打听得知,闽东地区做雨伞柄和养殖海蛎需要大量小径竹。他收购竹子运到宁德销售,赚钱从一分一厘开始。那时候,农民除了种田,脱贫致富门路少,砍一天竹子能赚五六元钱,也多了一条增收的门路。能把山上自生自灭的竹子变成钱,村民们打心眼里感谢张步瑞。

凤头村有不少茶园,1987年,张步瑞打起茶叶主意。他带头开荒山种茶叶,不少村民也跟着种。张步瑞收购来茶叶,用拖拉机运到闽东的福安。政和到福安都是砂石路,还要经过险峻的稠岭,经过十几个小时颠簸,到福安一身灰头土脸。

后来,张步瑞把茶叶生意做到浙江、上海,浙沪一带清明茶好卖。1988年春,他收购400公斤绿茶用班车托运往上海,不料到杭州时,茶叶被人偷了一大半,亏了本。大城市路途远,做生意风险大,张步瑞就收购茶叶去建阳销售。他一边卖茶叶,一边向茶厂师傅学习制茶技术。

白茶香,带头发展茶产业

1991年,张步瑞与哥哥、村民杨世良集资10多万元,租下凤头村头坑自然村的仓库,带头办起民营茶厂,从事白茶加工。

当年,张步瑞生产的白茶一箱箱码在仓库里。茶叶卖到哪去?他前往深圳跑市场,找到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老总。听了张步瑞介绍家乡的茶叶和白茶生产过程后,这位老总半信半疑:“你运一车到深圳来看看。”张步瑞一个电话打回去,几天后,一辆装着229箱政和白茶的解放牌汽车开进了深圳进出口贸易公司。“嗯,你们政和白茶是好茶,我们可以长期合作。”老总细细察看政和白茶外观,泡了几泡品尝后,十分满意。当天晚上,这位老总宴请香港的客人,把张步瑞也拉上。

此后,张步瑞干脆长驻深圳,一有订单,就打电话回家安排生产。办茶叶加工厂的第一年,厂里卖了上万公斤茶叶,那年,他把办厂的钱都赚回来了。在张步瑞的带动下,凤头村茶园面积短短几年间新增了2500多亩,还带动周边村民大面积种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平白茶大量销往广州、深圳、香港。

2006年以后,各地茶企如春笋般冒出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张步瑞又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新茶厂。“现在是茶叶生产旺季,东平镇市场上茶青每天交易额都在500万元以上,最多时,一天就有上千万元的交易。”从事茶叶生产经营20多年的张步瑞对东平茶叶生产、交易情况了如指掌。如今,茶业已成为东平镇的支柱产业,农民一半收入来自茶叶。

老酒醇,东平高粱飘新香

东平镇有优质矿泉水和独特的小盆地气候,十分适宜发展酿造业。由于体制等原因,创办于1958年的东平高粱酒厂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量明显减少,最后处于半停产状态。

“隔行如隔山,做茶我内行,可是对于酒,我一无所知。”张步瑞说,“但是东平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把东平高粱酒做起来很可惜。”2003年,张步瑞与原酒厂的部分老工人创办了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白酒需要窖藏,刚开始几年,产量少,年产白酒仅20多吨,销售的酒十分有限,酒厂靠每年酿造90多缸酱油赚钱养酒。张步瑞鼓励员工说:“大家只要沉得住气,酒藏它五年八年的,卖出去,企业就有资金了。”

2007年后,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张步瑞把原政和酒厂的生产设备全部买下来,提高了产量,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当时,东平高粱在市场上销售,人们一喝,都说好。消费者的肯定给张步瑞极大的信心,他决心把东平高粱酒做大。

2008年,张步瑞到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向专家请教,聘请福建轻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对酒厂原有传统酿造工艺进行全面改进,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引进高粱酒酿造新工艺。他还从山东购买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白酒生产能力提高到千吨以上。近几年,公司先后投入2000万元,引进设备,扩建厂房,增加酒窖,提高产量。

经过张步瑞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东平高粱获得QS认证,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2012年,“欣荣”牌东平高粱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公司所产高度白酒还获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重庆、福建六省市白酒行业“金奖优质酒”称号。2014年,东平高粱年产量达到800多吨,销往福建、上海、湖南、江西等7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

赵丈田:醉在古村茶香中


在古村张谷英东南方向八公里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叫竹坪,那是大革命时期湘北特委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历史久远具有建筑特色的村落。村前有着一条从大山深处奔泻出来的清澈溪流,村庄里有着一条泛着潮湿的青石板路,有着一栋栋直接用粘土筑成的近代民居,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到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树,农家土屋里散发出淡淡的茶香。

古村产茶,是大自然的恩赐。竹坪村位于幕阜山的最北端,山上树木葱茏,竹海云山,尤其春秋朝夕,山谷间云雾缭绕,烟霞茫茫,土境肥沃,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板页岩地貌,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茶树种植没有科学规划,有的种在傍山腰的梯土边,梯土种植红薯、蚕豆等;有的栽种在房前屋后道路边,还有的就栽植在蔬菜地边缘。“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每到茶采季节,姑娘们背着背篓,穿着艳丽的衣服,再加上优美的采茶动作,构成一幅活动的“春满茶乡”图。

古村制茶,是烘青茶制法的世代传承。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茶叶加工都是土法上马,自产自销。清明谷雨时节有制茶技术的青壮年把采回的鲜叶,放在铁锅里杀青,出锅后进行摊晾,然后用手揉成条,揉捻后的茶叶放在自制的蔑盘中用炭火烘干。村里会制茶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常常是分散采回,集中制作。记得小时候,几里外的大村庄里有一个木制结构的揉茶机,利用溪水冲动水轮,水轮带动茶机,可惜后来被铁制机械取代了,这些制法在现在看来显得落后,但“土”法制出的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尤其山里人喝茶,喝完茶汤,还要咀嚼茶叶并连渣都吃掉的习惯,只有这种茶最合口味。

古村茶俗质朴无华,走入生活。客来敬茶是山里人家最普通、最基本的礼节,农村的火坑里时时都燃着柴火,吊一把铜壶,铜壶里盛满大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客人到了,冲一杯滚荡的清茶,没有修饰和夸张,表达着主人的真心实意。主人敬茶通常是从长辈至晚辈,客人还要起身接茶,以表尊重。

山里的婚礼茶俗一直流传至今。婚宴上“敬茶”是红糖加花生米和红枣,既象征夫妇甜甜蜜蜜,又寓意早生贵子。婚宴结束后再去新房中“吃抬茶”。新婚夫妇双手抬茶逐一敬客,新郎新娘要以儿女的身份称呼客人,是长辈或亲属还要给些茶钱,有的还要说上赞美的四言八句。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去“闹茶”,唱的唱,跳的跳,有时甚至把新娘抬起来,据说一直闹到天亮。

离开故乡快四十年了,那里的大山、茶友、茶俗,仍是我深深的眷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有茶相伴,茶未入口早已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