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龙虎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威猛,会让人联想到“飞龙在天,降龙有悔”等绝世武功。龙虎斗自古就是纳西族人治疗风寒感冒的一剂猛茶,事实上它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制作方式很奇妙,会在当中加入酒。

龙虎斗第一式是“蛟龙入水”,即熬制茶汤。首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好似蛟龙入水。茶汤熬好后待用。

龙虎斗第二式“猛虎热身”。酒是龙虎斗治感冒的关键,在温热的茶盅里倒进小半杯苞谷酒,有的会用火柴将酒点燃,杯上立刻燃起隐约的蓝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热身,准备迎接蛟龙。

龙虎斗第三式“龙虎斗吉祥”,即将滚烫的茶汤倒进茶盅内(不能将酒倒入茶里),沸茶入酒的一瞬间,滚烫的茶汤与蓝焰的烧酒迸发出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挟,发出激烈的“啪啪”声,酷似天上蛟龙俯冲下来,与地上猛虎激烈交缠。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通常会由纳西族少女奉上这杯仍在“噼啪”作响的龙虎斗,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龙虎斗的茶汤色泽澄黄,杯底沉落着焦黄的普洱茶叶,酒的味道依然浓烈,味道虽然不像鸡尾酒,但形态却与一杯正在燃烧的B52鸡尾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还会在酒盅里加入一个辣子或花椒,饮者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

扩展阅读

纳西族:神秘的“龙虎斗”茶俗


国是茶叶大国,几千年来的喝茶习俗称为我国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经济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如纳西族“盐巴茶”、“煨罐茶”、“酥油茶”及富有神秘色彩的“龙虎斗”茶俗,这些五彩缤纷的茶俗,始终在人们眼前闪烁,在人们的身边传播。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纳西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具有悠久饮茶历史,土语称茶为“勒”,纳西人热爱饮茶,茶是他们的待客饮品,更是劳作一天后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的质朴享受,并成为纳西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传统饮料;纳西族不仅传播了“盐巴茶”、“煨罐茶”、“酥油”茶等的饮用风俗,还保存了富有神秘色彩的“龙虎斗茶”。

龙虎斗茶,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制作龙虎斗茶的方法:首先用水壶将水烧开,同时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当茶叶发出焦香时,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另准备茶盅,一只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杯内,这时,茶杯内就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兴奋,响声过后,顿时茶乡四溢,这时家中的少女端茶敬客,以示对客人的敬意,“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对治疗感冒有很好效果。

煨罐茶:首先取一土罐子,然后将茶叶放置于罐内,其次将罐子放在火边烤烘,等到茶叶烤出香味时再倒进开水,当茶叶水暴涨时,马上将其倒入杯中,此茶被称为“煨罐茶”。

据了解,煨罐茶有不同的饮用方法:有的在茶杯里倒上半杯白酒,然后把罐里的酽茶水,倒进茶杯里,此为“酽茶竞白酒”,此茶具有驱寒解毒清热的功效,是纳西人喜爱的茶谱之一;而在茶杯中放入盐巴以添加咸味,此茶称为“盐巴茶”,喝盐茶具有舒胃功效。

酥油茶:纳西族为牦牛种,酥油视为圣油,是祈神油;新郎新妇抹额头油,也取酥油;纳西族家有客人,必用酥油茶敬客;纳西族的酥油茶做得很考究;首先取一些酥油,茶叶,核桃米沫,麻籽沫,鸡蛋等,然后将煮沸的酽茶水倒入茶筒内,搅拌使其水乳交融,此茶是招待远方客人的最佳饮品。

纳西人对茶有一种特殊感情,长久以来,茶成为纳西人的传统饮料,在纳西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具有治疗感冒功效的“龙虎斗茶”,不仅是纳西族神秘色彩的茶俗,而且也寄托纳西人热爱生活,愿与客人共同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愫。

领略纳西族的茶俗——“龙虎斗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纳西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具有悠久饮茶历史,土语称茶为“勒”,纳西人热爱饮茶,茶是他们的待客饮品,更是劳作一天后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的质朴享受,并成为纳西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传统饮料,生活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丽扛一带的纳西族人,有着悠久的文化,他们也是嗜茶爱茶的民族。在这里除了流传着“油茶”、“糖茶”、“盐巴茶”的饮茶习俗之外,还流传着以茶治病的一种奇特的喝法――“龙虎斗”。

“龙虎斗”的纳西语是“阿吉勒烤”,其制法是先把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火塘边烤热,然后装入茶叶在火塘上继续烘烤,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茶烤焦,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这时,在洗净的茶盅里斟上半杯高度白酒,将滚烫的浓茶倒进茶盅中,冷酒和热茶相遇,立即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响声中茶香酒香四溢,可谓“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

”这种龙虎斗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有些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上一个辣子,喝上一盅这样的“龙虎斗”,保你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纳西族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因此,“龙虎斗”茶总是受到纳西族的喜爱。

纳西人对茶有一种特殊感情,在纳西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具有治疗感冒功效的“龙虎斗茶”,不仅是纳西族神秘色彩的茶俗,而且也寄托纳西人热爱生活,愿与客人共同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愫。

纳西茶俗“龙虎斗”


生活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丽扛一带的纳西族人,有着悠久的文化,他们也是嗜茶爱茶的民族。在这里除了流传着"油茶"、"糖茶"、"盐巴茶"的饮茶习俗之外,还流传着以茶治病的一种奇特的喝法――"龙虎斗"。

"龙虎斗"的纳西语是"阿吉勒烤",其制法是先把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火塘边烤热,然后装入茶叶在火塘上继续烘烤,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茶烤焦,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

这时,在洗净的茶盅里斟上半杯高度白酒,将滚烫的浓茶倒进茶盅中,冷酒和热茶相遇,立即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响声中茶香酒香四溢,可谓"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这种龙虎斗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有些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上一个辣子,喝上一盅这样的"龙虎斗",保你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

谁知道纳西族的茶俗


中国各个民族都有很长的饮茶历史,在纳西族,把茶称为“勒”,它是纳西族每日必不可少的传统饮料。早上一起床,老夫老妇环围着火塘火,忙是是拾缀早茶的事情,太阳挨山,又忙着煮晚茶。所以茶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份,下面就和大家说说纳西族的茶俗。

有人逢到茶叶断喝的时候,就会捧着脑壳,哼着脑壳疼痛。问其原因,说是犯茶瘾。这是纳西人对茶的一种特殊感情的剖露。所以纳西族以茶作为传统的饮料,是历史岁月悠久了。在这漫长的饮茶传统的食谱里,他们又积累了许多饮茶的文化。

煨罐茶:取一土罐子,将茶叶置于罐内,在火塘边烤烘,等到茶叶烤出香味,倒进开水,暴涨,旋即倒入杯中,此茶称为煨罐茶。

煨罐茶有不同的饮用方法:有的在茶杯里倒上半杯白酒,然后把罐里的酽茶水,倒进茶杯里,此为酽茶竞白酒,有驱寒解毒清热的功效,是为纳西人喜爱的茶谱之一。有的酽茶内搁盐,喝盐茶有舒胃功效。

茶内搁放腊油加盐烤烘,称曰油茶,喝此油茶有经饿经渴的作用。有的煮烤罐茶,杯里搁放蔗糖块;然后把茶水倒水倒进茶杯里,称曰糖茶,也有泡清茶。

其外有传统的面汤茶,炒米茶,麻籽茶,煮此茶锅内搁入麦面,米粒麻籽,放上腊油伙炒,待烤得发黄冒香气,再放上茶叶,加盐,续炒,然后放上水煮之,放面的称面茶,放米的称米茶,放麻籽的称麻籽茶,此为纳西族的传统茶汤。

还有一种叫姜茶,此茶为婚丧事时,纳西族有俗歌之达旦,喝姜茶以驱寒,也有米花茶,它为正月初一必喝的茶谱。

山里青年男女谈恋爱时献雪茶,雪茶土语称为“阁勒”,意为高山爱茶。喝此茶,寓有相爱之意。因而青年男女寻偶相互呼唤:"阁勒吾阁勒,阿胡胡登‘.就有宙求爱的文化。

酥油茶:纳西族为牦牛种,酥油视为圣油,是祈神油;新郎新妇抹额头油,也取酥油;纳西族家有客人,必用酥油茶敬客;纳西族的酥油茶做得很考究;取以酥油,茶叶,核桃米沫,麻籽沫,鸡蛋等,然后取煮沸的酽茶水倒入茶筒内,搅拌使其水乳交融,此茶为待客的佳品;有的煮茶水,取牛奶煮茶,此为牛奶酥油茶。

关于纳西族的茶俗,就是以上介绍的这样。纳西族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饮茶习俗,而茶也早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烤茶,烤出来的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制饮烤茶的方法是: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甚多,每人发给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白族烤茶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他们具有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习俗,其中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

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煨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别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却为小巧玲珑、洁白晶莹的瓷杯。按照“酒满敬客,茶满欺人”的习俗,主人斟茶要少,仅以品啜一二口为宜。当主人双手高举茶盅向客人献第一盅茶时,客人接茶后应将它转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长者和座中长辈,彼此谦让一番之后,客人方可品茗。这时,客人一边品啜,还要一边赞赏茶味的甘香,欣赏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习俗,堪称一门茶道艺术。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叶,多为下关沦茶。下关向为制茶中心,这里出产的散茶,远销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遥远,常遭风雨,损失甚大。后来将散茶压成碗形茶块,不但耐储易运,还不失茶味。茶叶运至地处长江、沦江汇合口的四川沪州时,茶商为广销此茶,便宣传道:“沦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将下关出品的茶叶称为下关注茶。于是,这种茶味醇厚,汤色澄黄,香气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气、散烟醒酒之效的下关沦茶,便声名远扬了。

中医认为,烤茶具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凉。所以说对有烤茶习俗的白族人民来说,烤茶不失为一个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华坪烤茶习俗


距离昆明420公里的丽江市华坪县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烤茶在这里几乎是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规定动作”,与传统泡茶相比,烤茶彰显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浓香。

华坪烤茶的第一步是炒茶,即在陶罐内放入猪油(最好带一点油渣口感更佳),放入小米和茶叶炒香,此环节要用筷子不停搅动,边抖边炒,避免炒糊。之后放入一种秘制酱料,待小米、茶叶、酱料三者完全融合、香气毕现之时,便是煮茶,即倒入开水,随着“扑哧”一声,水汽氤氲,此时算是完成2/3,最后加入盐巴,在火上烧涨,将茶水倒出即可饮用。

烤茶的步骤看似简单,但内行人玩的却是门道,暂且不论原料的选取,仅技术层面的炒茶环节就要拿捏好分寸。炒太糊,味重,影响口感。炒不到位,茶香和小米的香则不能完全释放;此外便是茶叶的选择。华坪盛产一种叫乌木春的大叶种绿茶,按理说应该近水楼台,但这里的烤茶偏偏选用另一种茶叶——下关大众沱茶或砖茶。这种茶入口涩,茶气劲道,同时伴有烟味(由于夏茶季节雨水多,不能晒干,就只能在烤房烤干,烟味就出来了。雨水未干也是烟味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些看似“重口味”的特质却成就了烤茶的关键基调;最后是酱料,这是一种火麻子与花生磨碎后混合而成的酱料,有时还会加入芝麻。花生是健康食品不言而喻,火麻子经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长寿食品。

华坪烤茶混合小米和茶叶,会有淡淡的糊香和茶叶的微苦,秘制的火麻子酱让茶汤口感愈加香浓,出罐时加入少许盐巴更像是一种味觉上的奇妙转化,使茶汤更加咸香、回甘。有的年轻人还会根据喜好加入一小块乳扇,待其溶化后,茶水颜色就会变白,伴有浓郁的奶香。烤好的茶汤色泽淡雅,偏绿,如果将它盛入一个精致中国瓷杯中,就是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用稻米烤出的油茶 云南烤茶飘香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据《茶经》记载,在唐朝时期,人们也喝烤茶,他们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云南的傣、拉祜、布朗、纳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都有烤茶的习惯。烤茶一般用小陶罐加热,将茶叶放在陶罐内翻烤,之后加入热水,在火上煨涨后饮用(佤族烤茶一般是直接将茶放在铁板上烧烤),严格意义说,傈僳族漆树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等都属于烤茶的变种。傈僳族漆树茶的基调就是酥油茶,他们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制作出了漆树茶;丽江纳西族的龙虎斗算是烤茶中的一朵奇葩,里面是要放酒的,龙虎斗不仅是一道茶饮,更是治疗感冒的一道猛药;大理的三道茶加入红糖、花椒、果仁等,展现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口感,同时更寓意了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华坪烤茶采用一种混合了“火麻子”和“花生”的酱料,有时还会放入乳扇,无论颜色或质地都像极了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华坪烤茶用秘制火麻子酱烤

距离昆明420公里的丽江市华坪县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烤茶在这里几乎是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规定动作”,与传统泡茶相比,烤茶彰显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浓香。华坪烤茶的第一步是炒茶,即在陶罐内放入猪油(最好带一点油渣口感更佳),放入小米和茶叶炒香,此环节要用筷子不停搅动,边抖边炒,避免炒糊。之后放入一种秘制酱料,待小米、茶叶、酱料三者完全融合、香气毕现之时,便是煮茶,即倒入开水,随着“扑哧”一声,水汽氤氲,此时算是完成2/3,最后加入盐巴,在火上烧涨,将茶水倒出即可饮用。

烤茶的步骤看似简单,但内行人玩的却是门道,暂且不论原料的选取,仅技术层面的炒茶环节就要拿捏好分寸。炒太糊,味重,影响口感。炒不到位,茶香和小米的香则不能完全释放;此外便是茶叶的选择。华坪盛产一种叫乌木春的大叶种绿茶,按理说应该近水楼台,但这里的烤茶偏偏选用另一种茶叶——下关大众沱茶或砖茶。这种茶入口涩,茶气劲道,同时伴有烟味(由于夏茶季节雨水多,不能晒干,就只能在烤房烤干,烟味就出来了。雨水未干也是烟味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些看似“重口味”的特质却成就了烤茶的关键基调;最后是酱料,这是一种火麻子与花生磨碎后混合而成的酱料,有时还会加入芝麻。花生是健康食品不言而喻,火麻子经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长寿食品。

华坪烤茶混合小米和茶叶,会有淡淡的糊香和茶叶的微苦,秘制的火麻子酱让茶汤口感愈加香浓,出罐时加入少许盐巴更像是一种味觉上的奇妙转化,使茶汤更加咸香、回甘。有的年轻人还会根据喜好加入一小块乳扇,待其溶化后,茶水颜色就会变白,伴有浓郁的奶香。烤好的茶汤色泽淡雅,偏绿,如果将它盛入一个精致中国瓷杯中,就是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就像白酒要有下酒菜,英式下午茶要有精致甜点,一次完整的华坪烤茶也要有自己的配餐。在华坪荣将镇的乡间,一些农家饲养野蜂,烤茶时,在旁边摆放糍粑和饵块,饵块一般用作烤,糍粑一般用作炸,之后蘸酥麻,再裹上一层蜂蜜。糍粑的“糯”,酥麻的“香”,再加上蜂蜜的甜润,一块普通的糍粑竟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人们围坐火塘,边吃糍粑,边喝油茶,边话家常,这便是一段华坪烤茶的柔软时光……

永胜烤油茶用稻米烤出的油茶站在华坪的制高点,就能看见几座山峰之外的永胜县,永胜烤茶也叫烤油茶,与其说它是茶,更不如说它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饮品。永胜烤油茶与华坪烤茶的烤制相似,但内容却更为丰富。烤茶的底料一般选用当地上好的稻米,将其焙成金黄色,茶叶也是下关沱茶或砖茶,但茶叶须先在做糯米饭时,放在甑头上蒸松,再晾晒后备用,这样茶叶便浸透着一股糯米香味。永胜烤油茶的第一步是将小米和茶叶放入陶罐中慢慢炒香,之后加水煮沸,做成第一道底汤。之后加入盐巴、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米干皮……真正有生命力的民间美食不会一成不变,永胜的烤油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食材,众口都能调。如果要吃甜就加红塘,如果觉得营养不够则加入鸡蛋,就连剩余的茶渣也不会浪费,茶渣也是一种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食品,小孩子们最爱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较少有条件和闲情逸致用柴火去烤茶,有的就直接在电磁炉上烤油茶。但就像柴火饭与电饭煲煮出来的饭不可同日而语,真正的烤茶一定要用柴火慢慢煨烤,边烤边话家常。烤茶不仅仅是喝一次茶那么简单,它更多是一个情感的载体,更像是人与人、人与茶的一次对话。

丽江龙虎斗斟上小半杯苞谷酒

龙虎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威猛,会让人联想到“飞龙在天,降龙有悔”等绝世武功。龙虎斗自古就是纳西族人治疗风寒感冒的一剂猛茶,事实上它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制作方式很奇妙,会在当中加入酒。

龙虎斗第一式是“蛟龙入水”,即熬制茶汤。首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好似蛟龙入水。茶汤熬好后待用。

龙虎斗第二式“猛虎热身”。酒是龙虎斗治感冒的关键,在温热的茶盅里倒进小半杯苞谷酒,有的会用火柴将酒点燃,杯上立刻燃起隐约的蓝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热身,准备迎接蛟龙。

龙虎斗第三式“龙虎斗吉祥”,即将滚烫的茶汤倒进茶盅内(不能将酒倒入茶里),沸茶入酒的一瞬间,滚烫的茶汤与蓝焰的烧酒迸发出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挟,发出激烈的“啪啪”声,酷似天上蛟龙俯冲下来,与地上猛虎激烈交缠。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通常会由纳西族少女奉上这杯仍在“噼啪”作响的龙虎斗,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龙虎斗的茶汤色泽澄黄,杯底沉落着焦黄的普洱茶叶,酒的味道依然浓烈,味道虽然不像鸡尾酒,但形态却与一杯正在燃烧的B52鸡尾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还会在酒盅里加入一个辣子或花椒,饮者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

大理三道茶一只“蝴蝶”漂在茶中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与百灵鸟有关的茶

在云南的彝族集聚地,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百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百灵鸟翩翩起舞,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就和百灵鸟有关。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一般为土陶或紫砂制品。茶叶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瞬时泛了上来……这便是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

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二道茶叫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好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让茶香米香充分溢出。此时加入无量山3000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客人喝完第一道茶时,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云南红糖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

布朗族烤茶喝新茶先制作烤茶

惠民乡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距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城70余公里。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记载,这里的茶树种植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后经几个朝代连片垦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

每年3月,景迈山的布朗族人都要赶制春茶,茶青就来自附近的古茶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相信自己就是茶神的子孙,春茶大部分制作成普洱茶,但老一辈的布朗族还是喜欢喝自己存放的一年以上的散茶。

按照布朗族的茶文化,在喝新茶的时候,要将其制作成烤茶,所有制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首先将茶叶放在一个木瓢内,将烧热的火炭放入木瓢与茶叶混合抖动,这样便能够驱除茶叶中的寒气和杂质,同时调制出一种独特的花香,之后将茶放入一个小陶罐中烤热,加入热水,倒进碗中饮用。来自森林的古树茶,山野之气强烈,苦涩,回甘迅猛,过去布朗族先民下田劳作,必须喝茶来解乏,在他们的观念中,出门劳作要是忘记了携带饭菜,他们不会返回来拿,但要是忘记了那套烤茶的“家私”,那肯定是不行的。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已经渗入他们的灵魂,可以说,布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茶的历史。

佤族烤茶区别传统罐子烤茶

还值得一说的是,佤族烤茶也叫铁板烧茶,它区别于传统的罐子烤茶,而是将茶叶放在一块铁板上进行烘烤,至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再用清水注入茶杯,将浓茶水兑清。佤族烤茶汤色红酽,提神生津,解热除疾。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现在佤族人依然保留这种饮茶习惯。

傣族竹筒香茶嫩甜竹筒即是盛器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制法有两种,一是采摘细嫩芽,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甜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另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入小饭甑里,与糯米一起蒸,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竹筒口,放在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待竹筒由青绿变为焦黄,筒内茶叶全部烧干时剖开竹筒,竹香茶即制成。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放入碗中,冲入沸水约5分钟即可饮用。这种方法制出的竹筒香茶,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傣家人到田间劳动,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山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数分钟,待茶水稍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

哈尼人在野外劳动时也喜欢烤茶,一切茶具都来自山野,劳作席间,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来一节新鲜竹筒,盛满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烧煮。同时采摘适量新鲜老茶叶,用盛具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待竹筒中的水烧开后,用手将烤茶揉碎入竹筒中煨煮片刻后即可饮用。

傈僳族漆油茶本地漆油代替酥油

滇西北的中甸、丽江受藏文化的影响,喝酥油茶之风很盛,传统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亲,它是将茶饼烤黄后加水煮涨,倒入酥油筒内,和酥油、盐巴等物剧烈地搅拌,使酥油变成雾状与茶汤混合在一起。酥油茶传到怒江,当地人仍以烤茶为底,只是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创造了漆油茶。虽然外地人无法习惯漆油的味道,甚至对漆油过敏,但漆油茶在当地却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漆油是用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性温,味辛淡,主含漆树甙、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少量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与猪油、菜籽油混合冷却制成固体油脂,又名漆蜡。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蜡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们待客的饮料。

制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开水烫后去皮、炒香、捣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开水,放入茶叶,沸后成茶水。最后用特制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盐和茶水混合为一体,上下来回地搅动,直至漆油与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搅得越均匀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彻底。

白族传统茶俗:烤茶


煮茶和泡茶之法,知道的人很多。可「烤茶」一词,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应该还很新鲜。

什么是烤茶,烤茶如何烤?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烤茶的那些事儿。

火塘烤茶云南符号

在云南这样地形风貌复杂,交通又不便的地方,少数民族都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模式在一起生活,所以不同民族茶文化形式表现得也不同。唯一相同的部分,就是人们喝茶都与火塘有关。在云南过去的岁月里,客人到了山寨,主人就要请到火塘边招待,早、中、晚都要烤茶喝。在这些少数民族里,火塘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茹毛饮血的年代里,火塘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地方,因为人们一切活动,做饭烧水、神灵崇拜、婚丧嫁娶和饮食文化均与火塘有直接关系,成为一种火塘文化,烤茶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并通过火塘折射出来,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民俗。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在白族,家里来了客人,会拿出火盆,生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

等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微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便冲入一勺开水。

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会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客堂内会立即飘逸出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便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

烤茶一般冲水三至四道左右。若要再饮,需另行再烤。要是到访的客人比较多,可以给每人发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这时让客人自烤自饮,也是表示尊敬客人。

烤茶的第一道茶汤原汁味道很浓,一般茶盅里只倒半盅、再用沸水冲淡饮用。

初饮时会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

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味醇厚,汤色澄黄,香气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气、散烟醒酒之效。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不失为一款健康的“良药”。

烤茶、冲茶时,门外巷子里过路的人都能老远就闻到茶香,所以如果过路的是熟人,往往会闻香而来,喝上一杯。

小沙罐里的茶水很浓,每盅只能斟三五滴,再兑少许开水,才好饮用。但见茶水呈琥珀色,晶莹透亮,浓香扑鼻,只要你喝上一口,顿觉如饮“琼浆”,味道醇厚,心舒神爽,积秽尽除。

中国道家的龙虎茶道


道家崇尚。而道家的"自然"之"道",一开始便渗透在茶文化启蒙的精神之中,它的虚静恬淡的自然观与茶之本性非常和谐,茶道也就成为"自然之道"的组成部分。

茶生长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是沐浴甘露之芳泽、吸纳天地之精华的自然之物,其清灵、玄幽的禀性,与道家淡泊、无为的心境极其契合。

所以,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产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信念,用"道茶"实现着"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开创了中国茶文化。当然,茶由其解渴、疗疾的自然,引申出道家的精神功能,形成中国文化中的"茶道"、"茶德",除了茶与"自然之道"的契合外,也与茶性俭、茶至清、味恬淡、苦后甘的特点密切相关;而这些特点又与中国人一贯崇俭朴本分、清白处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先苦后甜的传统美德相一致。因此,饮茶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也就有了历代仁人志士借茶抒情、托茶言志、以茶修德、以茶明礼的传说。

斗茶习俗


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是将品评茶叶质量作为一场战斗来对待。“自在雅集”茶舍的主人、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余闻荣先生介绍说,斗茶始于唐,发展至宋代,已然风行南北。从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到行吟山水的文人骚客,从策肥御轻的王孙公子,到车水卖浆的芸芸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茶汤色泽以纯白者为胜,纯白表明茶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二斗水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若汤花均匀细腻,则可咬紧盏沿,久聚不散。

要使汤色纯白,汤花咬盏,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宋代所用的茶品多为饼茶,因而要将饼茶碾为茶末。”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余先生茶舍中所藏的铁质茶碾,为宋代所用,分碾槽与碾轴两个组件。将捶碎的饼茶置于碾槽之中,手握碾轴顺势左右而动,碎茶饼就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逐渐化为细碎的茶末。

仅仅是“细碎”,斗茶之人仍嫌不够。于是还要置备绢面的罗筛,将碾过的茶末用羽毛或是鬃毛从碾槽中刷出来,再用细密的罗筛一点点筛过,得到的茶末便如烟尘般轻盈细腻了。也唯有如此均匀细腻的茶末,形成的汤花方够匀细,水痕才能长久。

碾茶、罗茶过后,便要点茶添水。添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称之为“急须”。据余先生介绍,急须,即古代所用的水壶,质地多为瓷或石,边缘有留口,便于倒水。一般热水烧开后先注入急须,再以急须向茶盏内注水。“有的急须也可以直接置于火上加热,但若是瓷质,则表层不能挂釉,否则加热使会之崩裂。”余先生所藏的这一件急须,便是瓷质,表层朴素无釉彩。捧于掌上观之,造型质朴,憨态可掬:肚圆,留嘴,并配以握柄,易注水亦易倒水,可见古人心思细密,构思精巧。

急须注水入何处?自然是茶盏。要衬托上乘的白色茶末,黑釉盏无疑是斗茶者的绝佳选择。黑釉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烧制的过程中,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一丝一丝拉长变细,如同兔毛,于是便有了“兔毫盏”一说。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釉盏也会呈现出“油滴”等性状。黑釉盏为何又被称作“天目盏”呢?余先生笑言,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将黑釉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从此统称为“天目盏”,供之如国宝,极为珍视。

若想注水至天目茶盏,则另有一番学问。要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顺着茶盏的边沿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此时茶汤表面便会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泡沫留在杯盏内壁的时间长者,即为胜出。

击拂茶汤的过程中,盏面上的汤纹会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出来。这是宋代颇为流行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这妙趣横生的景象。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分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斗茶”已成历史,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端坐于余先生自创的茶舍“自在雅集”中,记录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对于收藏者余先生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是一种品茶的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茶而不“斗”,于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回族烤茶茶俗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纳西族烤茶之龙虎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