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陈文华教授

2014年12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的“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获选名单揭晓,已故的江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陈文华获得了“2014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的殊荣。奖项的揭晓,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集到陈文华这位文化名人身上。

陈文华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传播,几乎跑遍了全国的茶产区。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他一头扎进婺源县上晓起村,竭力打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婺源黄菊蜚声中外。近日,记者采访了陈文华的家人,听他们讲述“傻教授”陈文华的故事。

一台制茶机,结缘上晓起村

上世纪50年代末,陈文华从厦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省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之后担任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陈文华创办了《农业考古》杂志,该杂志每期都被哈佛大学订阅参考,他也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

陈文华的次子陈磊告诉记者,父亲与婺源结缘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04年,素有中国绿茶“金三角”美誉的江西婺源县,特邀陈文华为该县协办活动。就在这次茶会上,嘉宾们被带至江湾镇一个名叫晓起村(分上晓起村和下晓起村)的古老村落参观。

参观上晓起村一座古旧的房屋时,一台水力带动的加工茶叶的揉捻机引起了陈文华的注意。“父亲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了,这是迄今为止他所发现的在江西地区保留最为完好的元朝原理制茶机。”陈磊说。但是当时房屋已经非常破烂,手艺也失传,如果不尽快加以保护,机器很可能会报废。当时,正是夕阳西下,满目青山绿水,加之晚归的庄稼人纷纷走进自家院子,更显诗情画意。这一切,让性情中人陈文华感到心潮澎湃。

花30万元买下徽派小楼

不久后,陈文华又来到上晓起村。他找到制茶揉捻机的主人,表示要买下这台机器,与他们合伙经营制茶作坊。对方一看陈文华是真心诚意,开价又合理,立即就同意了。

陈文华回到南昌家中,他在婺源买机器的事情很快就在亲友中传开。有些人很不以为然:“老陈脑子进水了,进山买堆破铜烂铁!”陈文华的妻子程光茜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她也非常不理解丈夫。一次,她质问他:“你搞研究,不必把这机器全买下,咱们家是不是钱多得没处花了?”陈文华解释道:“我担心这台机器变成一堆废铁,是在想办法保护它。”

可程光茜没有想到,这一切仅仅是开始。几天后,他们一起去上晓起村,陈文华带着妻子边参观边讲解,在一栋百年历史的砖木小楼前驻足良久,他产生了要买下这栋楼的念头。“我当时坚决不同意,这栋破烂房子买它有什么用?但文华说,这栋楼是徽派建筑,很有代表性,开发茶旅游,就是最好的农家乐。”最后,陈文华花30万元买下了这栋小楼。他决定搬到上晓起村生活,将“茶事业”干出模样。

发起成立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

陈文华要到山区当农民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感到疑惑,但陈文华却乐在其中。到上晓起村没多久,陈文华就忙碌起茶叶揉捻机和民居装修的事。一个古老的制茶作坊在他手里“复活”,破旧的民居也被改造一新,成为雅致舒适的农家乐旅馆。

陈磊告诉记者,2005年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掀起热潮,父亲把当地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他当“社长”,与自愿加入的“社员”约定:农民以土地入股,他以资金入股。如果丰收,大家照股分成;如果赔了,他保底每亩地600斤稻谷。当地山高水冷,只能种一季晚稻,一般情况每亩地收700斤左右稻谷。这些年合作社亏了不少钱,可陈文华该给社员的报酬一分不少。“因为他的大方举动,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傻教授’。”陈磊告诉记者。

尽干“傻事”的“生意人”

不过,“傻教授”也有执拗的时候。修公路一直是当地村民最迫切的想法,有了公路,游客就会增多,村民的收入就会增加。没有公路,村民连盖房都要多花几万元。但陈文华一听到要修公路的消息,立即坐不住了:“胡闹,这样会破坏上晓起村的原生态风貌,使民俗村特色黯淡!”在陈文华眼里,上晓起村唯一通往外界的那条石板路,是原生态风貌整体的一部分。明知道会触犯众怒,陈文华却一再坚持,最终,青石板路保住了。

程光茜告诉记者,丈夫做的“傻事”还有很多。比如为了鼓励村民种菊花,他花8000元请农民把油菜花铲掉;为了让村里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他花30000元从南昌请来幼教给孩子上课……

“傻教授”带领村民种菊花致富

路不修,游客少,上晓起村的村民又该如何致富呢?最终,陈文华偶然发掘的晓起黄菊为当地村民致富铺起了一条康庄大道。

陈磊告诉记者,2008年,父亲引进白菊种植,一方面供游客观赏,另一方面把白菊作为茶品试种。为了使观赏效果好些,他顺带种了些黄菊点缀在田边,可没想到白菊的种植试验失败了。也许“幸运女神”对这位“傻教授”特别眷顾,陈文华意外发现,他栽种的黄菊花开得特别旺盛,而烘焙后的黄菊花浓香馥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随后,陈文华给黄菊取名为“晓起皇菊”,2009年在南昌注册“晓起皇菊”公司,之后又注册了“傻教授”牌商标。如今,“傻教授”牌晓起皇菊在国内享有盛名,一朵上等黄菊能卖300多元,亩产收入达15000元。而晓起村的菊花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菊、赏菊。

曾经的那个交通闭塞的小村落,已经发展成为婺源热门的景区之一。游客多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也高了。那些之前因为修路对陈文华有抱怨的村民,都不得不佩服“傻教授”的这股“傻劲”。

荣获“2014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

在陈文华的带动下,上晓起村的面貌大为改观。村口竖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子;山坡上有原生态茶园,生产的晓起毛峰茶供游人品尝;岸边千年古樟参天,浓荫蔽日;制茶作坊里,有古老的水转捻茶机械和水转动杀青炒茶,还有品茶室、茶艺画廊……陈文华用10年的努力,使“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更加名副其实,并带动婺源全县形成了种植菊花的产业。

然而不幸的是,2014年5月14日,陈文华在出差途中突发疾病,因肺栓塞引起呼吸衰竭而去世,享年80岁。2014年12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获选名单揭晓,陈文华获得了“2014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的殊荣。这是对陈文华生前对婺源上晓起村建设所做贡献的又一次肯定。

延伸阅读

季广成获评湖北十大制茶能手


11月26日,从湖北省农业厅传来喜讯,谷城县五山镇秦家畈第三茶场场长、鄂西北茶王大赛三届“茶王”季广成,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制茶能手。

季广成,今年47岁。2003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梦想着能在家乡有点出息,经过深思熟虑,他在五山信用社的贷款支持下,一次性买断村里400亩茶园和1400多亩山林30年经营权。从此,一个山里汉子开始了艰辛创业。

2006年,五山信用社客户经理带队外出学习取经,季广成深受启发。在信用社的引导和茶叶专家帮助下,季广成决心从生产有机茶和制作精品茶入手,改变茶叶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

2007年,季广成加盟了玉皇剑,在茶园的剪枝、施肥、采摘、制作等各个环节,全改由专家现场“把脉”;他还购置了扁型制茶机等机械,请来制茶高手,几经反复,终于制成了金剑、银剑、剑王等无公害有机茶。当年,仅“剑王”茶叶就生产70多公斤,产品打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

尝到精品“剑王”甜头的季广成,对生产有机茶和制作精品茶越发“上心”了。他的茶园每年只在3月底至4月底采摘生产一个月的时间,其余时间就是管理再管理,确保这一个月采制出上好的精品剑王茶叶。一年到头,整个茶园从不打药、不追化肥。有人劝他:你一年只采摘一个月的茶,是不是太浪费了点?季广成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剑王”一流的品质。

2009至2012年,由谷城县委、县政府主办,成功举办两届“玉皇剑杯”鄂西北茶王茶艺大赛和农村生态旅游节,使茶王赛这个原本是镇域内的茶事活动提升为引领鄂西北茶叶产业和生态旅游的著名节会。季广成连获三届茶王,四届一等奖。

(马明刚李世成)

“茶院士”陈宗懋:愿爱茶者更年轻


梅灵南路10号—即使是杭州本地人,也未必对这个地址非常熟悉。

这里,一头是曾列新西湖十景的“云栖竹径”,一头是杭州人气颇旺的主题公园宋城,夹在这清幽与繁华当中的,是一家学术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最后加一点台州的羊岩勾青,后两种绿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味道比较浓。

常住杭州的陈老,已然半个杭州人。与龙井茶园毗邻而居的他,说把龙井看作自家女儿都不为过。每个月他都会喝上小小一盒。他说,喝了几十年龙井茶,有感情了,总想喝点,但龙井茶叶也要创新,从包装上、从口味上搞些创新,吸引年轻人。

后来,听那200多亩龙井保护基地的一位负责人说,这里种植着龙井43号、中茶108等国家级茶树良种及种质资源圃,近些年不断进行种植创新,茶园里用了很多智能装备,如日本研发的茶园防霜扇,以及太阳能杀虫灯、土壤养分监测等。看来,这名“女儿”不仅天生丽质,更是在最前端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了。“院士现在的研究方向是茶健康,其实他最大的贡献是首次探明了空气漂移是茶叶农药残留徘徊不降的原因,使得全国茶的农药残留超标率大幅下降,院士的实验室也被欧盟确认为中国茶出口的唯一认可检验机构。”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茶寿”代表一百零八岁。像院士这样爱喝茶的人,精神好、身体好,人们认为,与喝茶是有关的。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是冯友兰赠给金岳霖的一副对联。“米”指米寿,“茶”指茶寿。“米”字根据其形态,可代表八十八岁,“茶”字形态恰如“米”字之上加个草字头,可再加廿,即代表一百零八岁。

像院士这样爱喝茶的人,精神好、身体好,人们认为,与喝茶是有关的。茶叶中含有很多神奇物质,如茶多酚。它是茶叶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能防龋齿、降血压、降血脂、抗过敏……

“在日本,光茶多酚相关产品的年产值就能达到差不多100亿美元。”陈宗懋说,茶与健康的市场,潜力巨大。

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绿茶能抗癌,红茶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普洱茶、乌龙茶能减肥、降血脂等等。院士在其《茶对人体健康的功能》一书中介绍,人体中含有86种元素,茶叶中已查明存在的就有28种元素。

院士说,中国台湾、日本等市场率先研制了功能多样化的茶饮料,比如就乌龙茶来说,日本就能研发出针对几十个不同人群的品种:老年人降血压,女性减肥,小孩提高智力,白领抗疲劳……这些不同的茶饮品种中,根据所针对的不同人群,有的茶多酚含量高一点,有的则多一些茶氨酸的成分,这些变化都是从茶与健康的角度出发,把市场细分做到了极致。

聊茶聊得投入,耽误了院士下班,一看时间,已近黄昏6点。走出茶研所,天色已暗,梅灵南路很幽静。这个时节,这条路,在画家眼里,应该还是绿、灰、蓝为主的色调。但茶研所的人给我们看他手机里拍到的风景,照片上,这条路是彩色的,从空中绚烂到地面。

月是故乡明 茶是故乡浓


中国人素爱饮茶,茶文化在我国有着久远源长的历史文化。尤其春节期间暴饮暴食,来一杯茶解解腻最好不过。

西湖龙井、千岛玉叶、安顶云雾、砾者云雾、西湖龙井、九曲红梅等都是杭州当地特产的好茶品种。而茶的品质好坏,采茶和炒茶是关键。

炒茶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别看简简单单三句话,要想炒出好品质,功夫自然得深。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开始搓卷成条,茶汁粘着叶面。这样反复炒制才能最终炒出好品质的茶叶来。

对茶具的要求

绿茶、铁观音以盖碗为主,红茶以紫砂为主,花草茶以玻璃茶具为主,碧螺春以玻璃杯为主。不同的茶叶选择适合它们的茶具,让茶叶泡出专属于的美味。

对水质的要求

天然的矿泉水当然是一壶好茶不错的选择,但是最好的水,当属深山中纯天然的饮用水,这种水是泡茶最佳之选。

对水温的要求

除了对茶具有要求外,还对水温有着很高的要求,红茶一般在80度左右,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过凉;铁观音、乌龙茶,一般在100度左右,太凉,无法充分泡出茶叶的香味。

对时间的把握

一壶好茶除了以上要求,对时间的把握尤为重要,不同的茶需要泡茶者对时间有着充分的把握。

依据自己口味把握,由于口味不同,对时间的把握也是不同,在日常切勿糟蹋了好茶叶。

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非常适合老年朋友。

多喝茶是好,但是老年人喝茶特别要注意早起饮淡茶。有些老年人喜欢早起一杯浓茶,这种习惯对健康其实并没有益处。

因为清晨空腹饮浓茶,不仅会引起胃肠不适,食欲减退,还可能损害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老年人清晨饮茶,可将头道茶倒去,饮二道茶。如能在茶中加少许糖和适量的白菊花则更好。

佛教对茶的贡献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我国的饮茶习惯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到日本的。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萌叔”韩磊:爱茶,爱收藏


当年以一首《走四方》成名的韩磊,用他的“帝王嗓音”踏入中国流行音乐界,成为目前中国最具个性色彩、也最受听众喜爱的男歌手之一。他演唱了800多首影视歌曲,在《我是歌手》第二季中成为“歌王”,连续10年登上央视春晚……

韩磊参加“我是歌手”比赛表演现场

他唱歌投入、认真、有力度,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人说,韩磊的歌声里有激情,更有深情的咏叹。没错。要知道,他车内的音乐不是“贝多芬”就是“莫扎特”,还有中国的古琴曲,足见他的古典气质。因为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韩磊17岁时就把它的四个声部都背了下来,因为“它充满激情,带给你感动,它是善良人的呐喊”。

韩磊说,至今,描写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的影视剧主题歌已经被他一人包办,他也因此得到了“帝王之声”的美誉。对于用歌声演绎这些古代帝王,如何把握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表示:“我事先会做一些功课,通过读书和看影视剧了解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剧中所展现的这一时期人物的命运,比如有的是沧桑后的柔情,有的是疆场上的勇猛等等。”

他的爱好喜欢收藏瓷器字画石头

韩磊曾出过一张专辑叫《珍藏韩磊》。殊不知,韩磊从小就爱上了收藏,至今已有不少年头。在家里他“囤积”了大量的藏品,瓷器、字画、石头。他最爱的是瓷器,为了收藏瓷器,他屡屡被骗。“有一次在市场上看中一只瓷瓶,精明的卖主一眼就看出我很喜欢,开价10000元,我好不容易还价到7000元,高高兴兴地抱回家。谁知一位专家看了以后立刻断定是赝品,最多也就值700元。”不仅被古董商骗,朋友们的“顺手牵羊”同样让韩磊苦恼不堪,“我有几个朋友也喜欢收藏,看到我有什么好东西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想方设法都要拿走,真是没办法。”

韩磊出席第六届中国金唱片活动现场

爱茶,误买假紫砂

韩磊爱喝茶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对茶文化有所了解,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更是痴迷其中,把茶文化当做一种生活乐趣,“茶是我的生活主题,平时走到哪都会带着。只要一安定下来,洗洗手,把茶具摆上,点上香,把茶一沏,坐在那儿就会感觉很安定,心情马上变得轻松、喜悦。”韩磊笑言,自己对于茶文化的了解经历了不少学习的过程,有的说起来还挺心酸,“我喜欢普洱,几百年树龄的老树茶,当时一激动存了点茶饼,现在价码还没涨上来呢。一开始还收藏,多的时候收藏过几百把,后来了解了之后,很伤心,因为很多不是紫砂的,花了买紫砂的钱,买回来的却是泥壶,泡茶泡出一股泥土的味道。”

茶人陈华亮:一辈子只为爱茶而生


采访陈华亮花的时间很长,一个下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在采访过程中,陈华亮经常会不自觉地向记者介绍起茶文化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引人入胜。陈华亮说,喝茶的人一定要知道,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茶树是世界的起源,这是身为一个中国茶人的自豪与骄傲。

陈华亮说,自己从小就与茶结缘。记得孩提时代,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老茶客,喜欢上茶馆,整天手里捧着一个搪瓷罐,里面黑黑的满是茶垢,像是上了层漆,偶尔有空的时候也会带上自己去茶馆,一去就是一整天。

在陈华亮的记忆里,老茶馆就是个讲书场,除了听书吃茶,也可以找人下下棋,打打牌什么的。茶馆的一角是烧水的地方,砖砌的灶台上几十把长嘴壶一字排成几行,密密麻麻的,有些壶嘴里不停地冒出热气,小二提着把长嘴壶不停地跑来跑去,吆喝着、招呼着。那时候吃茶还不太讲究,喝的都是浓浓的苦苦的炒青茶,父亲还时不时地会让他呷上几口,弄得他愁眉苦脸的,然后再买上一大块芙蓉糖,让他体味了什么叫做苦中有甜。陈华亮说,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自己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父亲后来病逝,陈华亮很早就出来打拼生计,他去过很多城市,也涉足过很多行业。上个世纪90年代,陈华亮在杭州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发现杭州这座城市里喝茶的氛围很浓,很多人闲暇时分会去茶室消磨时间。“为什么不在临海也开一家茶楼呢?把临海喝茶的氛围调动起来,让更多人爱上喝茶,岂不是件好事?”当这个念头在陈华亮脑子里出现后,他果断行动起来。

从筹备到开业,陈华亮的“和其坊”茶楼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因为陈华亮也不断考虑要把茶楼做成什么样的形式。后来陈华亮觉得,临海还没形成喝茶的氛围,所以首先要培养一批喝茶的爱好者,只有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才能引导更多的人进入到茶叶的世界里来。最终,他把自己的茶楼定位成自助式的。

说起“和其坊”之名,也融合了陈华亮对茶的理解。陈华亮说:“中国的茶艺,讲究和、清、静、怡、真,所谓和为贵,何其芬芳,都是蕴含了茶的精神。”

在“和其坊”,陈华亮第一次把功夫茶的概念介绍给了临海市民,很多人也是在这里知道了原来茶叶有多种分类,每一个分类都要用不同的技艺、器皿来冲泡。陈华亮觉得,经营茶艺馆,当然讲究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重视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所以陈华亮经常在茶楼里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他对在茶艺馆从事茶艺工作的人员,在文化素质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厅服务员更高一些,她们除了服务顾客之外,还肩负着普及茶艺知识、推广茶文化的任务,应该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

但是,在逐年的经营过程中,陈华亮发现了自助茶楼的弊端,大部分顾客前来消费,都过多地注重了茶食的好差,却几乎没有人注重茶道精神的体现。陈华亮说,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它除了满足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在品茗活动中的一种高尚精神追求。人们走进现代的茶艺馆,并不是为了解渴吃饱,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满足和高品位的休闲,可以说是高档次的文化消费。但是这些在自助茶楼里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对爱茶的陈华亮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2008年下半年,陈华亮决心将“和其坊”转型为更专业的茶馆,就是以“江南四合院”的形式开办的清茶馆,他将地段选在古色古香的紫阳街口,潜心做自己最爱做的茶文化。陈华亮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茶馆老板,他更愿意听到“茶馆主人”这个称谓。在这里,他找到人生新的价值。

在陈华亮沉浸在茶文化的世界里的时候,他接触到了普洱茶,也爱上了普洱茶,为此,陈华亮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普洱的知识,更是亲自到云南,了解普洱采摘加工的工艺。陈华亮告诉记者,普洱茶采用云南大叶种茶,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种植,它具有产区地理环境和地域性所决定的品质特征。“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普洱茶也被称为“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

每年的3月底,陈华亮都会到云南,亲自到茶园里跟茶农们一起采摘。有一年,陈华亮在一个名叫老曼娥的寨子里,随着当地的茶农们一起摘茶,远处就是一个很大的寺庙,当太阳下山,远处传来的暮鼓声,让陈华亮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他说,茶道精神不仅仅在于喝,这是一种广义的精神概念,当你真正把身心投入进去,你会发现你收获了很多很多。

现在,陈华亮不仅把普洱茶带到临海,让更多的茶客爱上了品茶,他也在不懈地努力,将台州的茶文化推广出去。据陈华亮介绍,台州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早在三国、西晋时,有史可查的有道家名师葛玄植茗于临海的盖竹山、天台华顶等处,故又有仙翁茶园之称。台州茶文化传播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台州至宁波出海到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另一条主要传播到余杭一带,再传播到各地。

经过陈华亮的不懈努力,现在很多杭州的茶客也知道除了龙井之外,还有诸如临海的羊岩勾青这样的好茶,在促进茶文化交流方面,陈华亮付出了很多很多。

早在2004年,陈华亮就发起成立了“茶人公社”,结交了一批爱茶、懂茶、品茶的“同道中人”。陈华亮喜欢跟茶友们一起边泡茶边聊天,喝出友情、商情,茶道、商道、人道,道不尽陈韵悠远。

陈华亮说,自己的一辈子只为爱茶而生,一杯茶汤在手,或浅啜或慢饮,就这样悠悠地喝着,许多人生难解的结,便在时间的缓释中悄悄地解开;许多人生的焦灼,便在这茶叶的沉浮中淡泊了下来。世态红尘熙熙攘攘,荣辱利禄来来往往,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进行深入、细致、独到的品味。

李文华:普洱茶的收藏价值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四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

在这四十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配方等方面,云南普洱茶界有过许多实践,铸就了目前丰富多彩的普洱茶熟茶产品线。

普洱散茶产品,在历史上大宗的普洱茶产品,发酵是全熟的(发酵成熟度十成),主要是满足市场“及时品饮的需要”。当然,即使是全熟发酵,这种普洱熟茶的收藏变化也是有的。

而市场上占大多数的普洱紧压熟茶产品,发酵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中的后发酵留有不少变化的空间,为老熟茶的品味风格走向“润滑,砂化”奠定基础。

普洱紧压茶产品,由于历史的机缘,形成了不是完全成熟的发酵,它的后发酵空间带来的收藏价值特征,冥冥中是上苍对云南普洱茶的又一次眷顾。具体说,有哪些因素导致普洱紧压熟茶产品不是全熟发酵呢?

首先,发酵过熟,压制比较难成型,所以为了压制容易成形,普洱紧压熟茶产品发酵会轻一些;

第二,产品良好特征的需求,发酵过熟,外观色泽显黑褐色,欠润感;而发酵适中,色泽红褐,有油润的光泽,特别是嫩度高的原料,发酵偏轻,显金黄毫;

第三,在精制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后发酵,这一点尤其重要,无论是“半制品”、“再制品”环节,以及蒸压、干燥等环节,均存在发酵,所以在前期工艺上,要控制发酵程度;

第四,收藏存贮,后发酵的需求。

这些原因,是普洱紧压茶产品不全熟发酵的理由,也是收藏价值的理由,从最早的“云南七子饼茶”的说明书(大票)上写的是“适度发酵”可以看出这一点。

总的来说,和产品。

(下图:六大茶山公司2004年出品肆号熟饼)

年轻茶王钟文华:做茶如同做人


300多度的铁锅中,炒茶师双手翻飞,原本青翠的鲜茶叶,在他的掌下不断地揉、捻、炒、撩、翻、划,然后就变成香气氤氲的茶叶。这是遂川炒茶师钟文华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幕。在机器炒茶盛行的今天,坚持纯人工炒制的炒茶师显得殊为难得,而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炒茶师,在钟文华看来,没有苦练三年以上是不能控制火候的。他始终记得父亲教他的那句话:做茶如做人,应该游刃有余。

各地茶王现场比拼技艺

今年4月,年轻炒茶师钟文华从外地特意赶回遂川老家,自幼跟随父亲做茶的他,此次要回家参加一场手工炒茶大赛。

这就是由主办、遂川县政府承办的“狗牯脑”杯绿茶手工炒制大赛。来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王”及民间炒茶高手共近百名选手参赛。为了保持好状态,钟文华特意提前了一个月回家,反复练习手工制茶。

在参赛现场,每位选手的编号确定后,由工作人员统一发放鲜叶两份(600克一份),一份一锅,炒完后混合参赛人员的样品。炒茶完成后,由专家评审按照客观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个方面对茶叶进行评分,分别决出甲、乙、丙三个级别。事实上,这次比赛恰逢中国名茶之乡——遂川的狗牯脑茶荣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100周年,所以炒茶大赛规模之大、级别之高前所未有,参赛选手中高手云集,不乏有着数十年老道经验的炒茶师。

钟文华获得一等奖,晋级成为茶王行列。他说,这次比赛中,许多炒茶师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做了不少的好茶,而他之所以能获奖,在于他对这次的比赛十分重视,所以每个步骤都很用心。而“用心”二字,也正是他自幼炒茶以来最宝贵的心得。

做茶如做人应该游刃有余

好的炒茶师,并非一朝一夕练就的。

出生于遂川县汤湖镇青茶村的钟文华今年29岁,毕业于吉安农业技术学院,尚属年轻一辈的炒茶师,然而他的炒茶经历却年头不少,自幼起,他就跟父亲学习做手工茶至今。

青茶村的村名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个离乡镇10多公里远的偏僻小山村,在以前当地都是种水稻为主,茶叶为辅。二十世纪90年代起,茶叶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因为父亲整天在茶厂忙活,钟文华也就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这条道路。

“在我记忆当中,自己刚开始炒制狗牯脑茶的时候,因为没有控制火候,把一锅半成品茶全部做焦了,当时父亲知道此事,对我并没责怪,而且细心教导,说做茶如做人,应该游刃有余。”钟文华说。从此他明白,炒茶的技艺是要花工夫练出来的,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做好茶。

然而,炒茶叶是一个极其辛苦的行当。每天蹲在茶锅前,坐不能坐直,手上的力道要靠腰部做筋骨,一次只能炒3两干茶,需要两个多小时。一天下来,背脊弯得伸不直,全身各处都痛。老炒茶师的手掌上,通常都是布满了老茧,特别是从小拇指顶端开始,沿手掌侧面边缘全是干硬的泡。“茶叶在锅里,要敢下手,不然茶叶要焦的,但是手也会烫到,这是肯定的,像茶叶杀青时的温度都要达到300多度,炒茶师的手掌每年都要去几层皮。”钟文华说。

就这样,过了三年,他觉得自己开始找到了炒茶的感觉。

炒茶每个步骤都要用心

钟文华说,要想做出好茶,每个步骤都要相当细心。他用“三心”来表达:用心、专心、细心。

虽然看似简单的炒制,但其实内里的程序异常繁复,包含杀青、揉捻等多道工序,这些工作基本上都要在锅台前完成。

当茶叶采摘下来后,需要在通风的环境中经过4~6个小时的摊晾才可以正式开始炒制,首先是杀青。锅底逐渐红起来,摊晾过的青叶才可以倒进去,纯手工炒茶所用的锅,锅底中间最烫处的温度可达300多度。

炒茶时,为了避免被烫起泡,经验丰富的炒茶师给出的口诀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再经过个人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真正做到两手在滚烫的锅内自如翻炒,达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焦的境界。用竹叉子或者戴手套也是可以杀青的,但是弊端很大,因为不用双手是感觉不到茶青是否炒透的。茶青炒完第一遍后,捞起放入簸箕中,就开始进入揉捻阶段。

双手或轻揉捻或重揉捻,力度把控很重要,力度过轻可能成不了形,过重又会把茶叶揉烂。

经过三炒三揉后,茶叶的青涩味褪去,茶香慢慢浓起来,这时就进入了烘干阶段。传统烘干使用的是木炭,虽无需太多工序,但需较长工时来控制温度和翻动茶叶,待用手捻茶叶会变碎或成末,茶叶就做好了。

传统手工炒制的茶叶外形完整、色泽鲜亮、口感清纯、香气怡人,这是炒茶师引以为荣的手工活。

手工炒茶仍然不可替代

如今机器炒茶已经成为主流,但身怀绝技的炒茶师却始终认为,手工炒茶具有不可替代性。

懂茶的人都知道,由于多种原因,机制茶口感远不如手工茶,主要原因是手工茶更多保留了茶多酚含量,鲜叶的香味也保留得更足。有些名茶,名就名在炒制的工序,用机器炒制,就名不副实。传统手工制茶才能“揉捏”出名茶口感的妙处。因此尽管手工茶价格要比机制茶贵,但追求品质口感的茶友一般都会选择手工茶。

手炒比之机炒,香味更浓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叶是活的,高级炒茶师傅能根据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这用心考量的技术,统一的机器模式是无法做到的。钟文华说,也正因为如此,手工茶在茶叶市场中有着重要地位,只有纯手工你才能感受到那种独特韵味。茶丢了手工炒制,就无疑丢失了一份茶文化的精髓。他坚信,手工制茶叶一定能够延续下去,人们对于精品的追求,从来就不会停止。

肖文华:让中国茶文化走向全世界


至高的品牌

不是偶然

15年的风雨

一步一步扎实地走来

所有的努力

只为一个矢志不移的梦想--

传承中华茶文化

让全世界品味中国健康茶

--引自《华祥苑茗茶》

肖文华,安溪龙涓百年茶业肖氏传人,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的创立者,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人。1994年,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在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厦门成立。其产品在各届国际茶文化节茶王赛中荣获“茶王”称号,确立国际擂主地位。2003年,华祥苑茗茶成为“钓鱼台国宾茶”,从此香飘世界。2006年,成为“联合国丝绸之路纪念茶”,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2008年,在“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上一展风采改为“作为福建铁观音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并获得前任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亲笔签名的参展证书。成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惟一指定铁观音茶”。华祥苑有机茶园被评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及“最美生态茶园”。2008年11月,英国安德鲁王子访华接见董事长肖文华,华祥苑入驻英国皇室,为开辟国际市场掀开新的篇章。肖文华,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茶文化之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华祥苑安溪铁观音,属乌龙茶之极品,产于中国茶都:福建省安溪县。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群山环抱,土质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培育了品质优良的世界名茶。“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此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故称之为“铁观音”。华祥苑拥有有机茶园基地种植面积6000多亩,专注于纯种铁观音的种植、采摘和制作。华祥苑茗茶加工厂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配套世界一流的茗茶生产线,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于一体,成为铁观音茗茶产业的领军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坚持高品质、高端市场,在全国拥有200多家茶叶专卖店。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CIQ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可,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国家食品安全准入制度,获QS证书。公司还成为安溪县,不只是茶的交流,更是书画音乐和文化的交流。华祥苑还开办了茶艺学校,成立了茶艺表演队,在全国各地举办了精彩的茶艺表演,为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人痴酒,醉于热烈、释放和忘形;西人爱咖啡,享受孤独、浪漫和寂寞;而南人喜茶,醒于思,明于理,和于静。烈酒和咖啡皆可独饮自享,惟茶只为好友共品赏,一杯热茶,三言两语,陌生人也成了知心。所以,茶永远不孤独,不寂寞,而是在和谐与理性中分享人生的美妙,生活的美好,正如华祥苑的形象歌曲《分享好时光》。南方多商,又喜茶。喝茶的地方不只是茶馆和友人的家中,而在大街上的每个店铺每个摊位,都有兰香袅袅的功夫茶等着你。本届台交会上,来自全国和海峡两岸的众多企业中,看到有些展位在热闹繁忙琳琅满目的展品中还摆了一张悠闲清净的茶桌,客主轻聊细饮,边品边看边谈,一笔笔生意就在这袅袅茶香中轻松敲定,看得北方的展商们瞪目眼红感叹不已。

然而,北方的烈酒和西方的咖啡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南方的茶如何走进北方的酒文化和西方的咖啡王国?肖文华的回答非常自信。首先,北方崇尚文化,而北京是文化的中心,华祥苑走进京城,得到了官方的关注和认可,也就赢得了北方人的信任和欢迎。其次,通过商业行为和文化交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厦门又是全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来厦门都会一品铁观音的香韵,而南方的商人更会将茶带到北方,北方人很快就认识到茶的品质,茶的文化,茶给人们带来的健康、愉悦、和谐与美妙。就会接纳它,喜欢它,爱上它。目前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酒族饮完酒后再品茶解酒呢。至于西方国家也同样,现在信息交通都很方便,已经到了地球村的时代,绿色、环保、健康的中国茶,承载着和谐美好的中国茶文化,一定会传遍全球,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热爱和欢迎。(黄生)

中茶系走出的普洱人物之吴云兵


吴云兵:说茶不止

一个理工奇人、文学才子,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人,他与普洱茶如何结缘?

出生于云南滇东北的吴云兵,家乡是云南最著名的穷乡僻壤会泽,古时与乌蒙昭通连片被称为“不出英雄即出土匪”的地方,近年来以“作家群”闻名。

时光拉回2007年,吴云兵成为中茶公司市场市场部经理,贾鹏的部下。几乎一夜之间,经历中茶的乱世之后,很多人都沉寂了。在低谷中寻得良机的人,往往才是强者。

2008年,吴云兵离开了万马齐喑的中茶公司,创立“大滇号”品牌,并以“大滇飞扬”的笔名开始在网络说茶。其以丰富的阅历及茶业经验,“大滇说茶1001夜”开始在论坛传播,听众QQ群发展到几十个仍然爆满。

这种以通俗口语细说普洱茶的方式,类似当年明月在网络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领域,以轻松好玩的方式叙说出来,让人人都能够懂并且感同身受。通过大滇说茶,大江南北的人才发现,深奥的普洱茶原来如此简单。这些听众,后来大多成为吴云兵的经销商或客户。

此后,大滇号开始了自有基地的建设,以买断林权证或者长期租赁茶园的方式,名字也诗意地取为“庄园”。

2011年,大滇号在广州芳村迎海茶都建立了大本营,以此为中心开拓全国市场,经销群体也在逐步扩大。次年,《大滇说茶1001夜》出版,成为普洱茶通俗读物。当吴云兵说出“我们的好茶基本不够卖”的时候,那些中茶往事也渐渐远去。

2007让贾鹏留守官场,获得升迁;2007让杨世华与吴云兵走出中茶系,获得自由。体制内外,见证优劣。欣喜如今更多的人走出体制,走过权力垄断与傲慢时光,感受新生与自由扑面而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陈文华教授获评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