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连接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当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的雅事,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茶是俗文化与雅文化唯一的交集,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因子。

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古有‘品茶悟道’一说,茶文化和‘儒释道’是相通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些核心文化恰恰都与茶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中庸,儒家讲求中庸,而‘和’是茶的理念当中最常见的概念。道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而品茶也讲究恬淡为上,保留原汁原味。茶与禅的关系则更加紧密,‘禅茶一味’,二者都重在品味当下,讲求顿悟。所以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喝中国文化。

中国诗人大多喜欢茶,茶是他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自古诗家多茶客’,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还有好茶寄给朋友,陆游是中国诗人写茶诗的冠军,在古代文化里,诗书画都可以茶为载体,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茶叶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文献记载了,当时是做药用,之后在丰富的茶俗、茶礼、茶风中不断地发展,直到唐朝时发展为‘茶道’,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做了阐释。

日本茶道把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同宗教都紧密结合起来,虽有千利休等三大流派,而把茶和禅结合起来的核心不变。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潮州茶、普洱茶、山道茶、酥油茶,每一种茶文化都是一种流派。

如何看待茶界炒作之风

喝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心气平和,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可惜当今茶界,在茶身上附着了太多的外在之物,用附加值去标定这些珍品茶叶的高贵身份,已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价值。真茶客不会参与这些炒作,真的茶客只会‘喝茶去’。核心就是要有茶的境界和茶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平和的人,让我们面对世事纷纭,能够保持淡定。

侯军先生既是资深报人,散文作家,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又是一位茶界老前辈。已出版《品茶论道》等各类专著近20部。此文为2012年深圳卫视录制播出的“侯军:漫谈中国茶文化”节目部分内容,在此与大家分享!

CY260.com编辑推荐

诸葛武侯与普洱茶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明乡西50公里处)。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关于孔明的传说还有许多,孔明本人并未到普洱,但这些传说多少反映了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背景。孔明成为先进文化的象征,圣贤,中华各兄弟民族都崇敬孔明,依托孔明的道德威望进行文化交融。

习俗:唐人樊绰在《蛮书》中就普介绍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至今1200多年了,这古老的习俗依旧可见。

张文侯: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


张文侯: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

张文侯已经七十多岁,白族,祖籍剑川县,出生在大理古城。凤庆人称他张老。中华茶人联谊会首届理事。现为云南省茶业协会名誉理事,云南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他说:“两岁时,母亲在城里开盖碗茶小茶馆,卖茶水抚育我长大,我是茶的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徐老师教唱聂耳作的《采茶歌》。我爱《采茶歌》,它赞美茶山年年青的朴实品格;给人们毛尖、雨前和眉珍奉献之德;人人都说茶味好,吃茶的人儿笑盈盈的美好奉献。现在我还唱,但是现在唱《采茶歌》的时候,《采茶歌》控诉的苛捐杂税,重利盘剥的旧社会已经砸碎,新社会的富民利民政策,让茶农走上了富裕道路,给茶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读完高小、十三岁跟随父母从大理到凤庆茶山上打工挖茶地、采茶谋生。1950年进凤庆茶厂当勤杂工,两年后被调到车间当制茶工人,由于他虚心向老师傅及技术人员学习,逐步懂得了茶叶精制工艺。当时的凤庆茶厂设备陈旧,许多工序靠笨重的手工劳动,张文侯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在其它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改进茶叶加工的手筛工具,一人操作三把筛子,提高工效三倍,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被评为厂一级劳动模范。

1954年,凤庆茶厂开始机械制茶、单机操作。他改良滚筒单机操作,使之向半自动化迈进了一大步。1957年,他提出将28台滇红精制茶机器通过输送带联接成连续化生产线,奠定了滇红精制筛分连续化生产工艺基础。1959年为解决精制茶厂工人匀堆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他依据人工层叠式匀堆原理,设计了每次匀堆五百担的匀堆机,可连续匀堆的匀堆装箱自动流水线,结束了滇红精制人工匀堆的历史,为全省制茶厂普遍采用。由于他在技术革新中成绩显著,1955年,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章。1959年授予“青年突击手”称号。1960年省商业系统授予“技术革新能手”称号。

1960年,凤庆茶厂根据出口公司需要轧制碎茶,收购近三万担粗茶原料,缺乏轧碎机器,他同机务工人周志华一道三天三夜不睡觉,研制出旋切机,解决了百余人用木锤敲碎的强度劳动。1972年他研制成功凤翼型转子机,解决了扩大初制红碎茶的关键设备。在全县初制所推广后,红碎茶生产打破了五千至六千担十年徘徊,一跃为年产三万担,扩大了红碎茶出口创汇。1978年张文侯动员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红碎茶攻关小组”同大家一起拟出工艺操作规程,在初制所工人的配合下,制出了四十担优质高档红碎茶。出口售价超过国际红碎茶高档价百分之八。“红碎一号”、“红碎二号”曾两次在全国评比鉴定会上名列第一,并荣获省优质产品奖,同时凤翼型转子机也在全省推广使用。

自七○年以来,他先后为云县、龙陵、沧源、耿马茶厂进行规划设计。帮助江城、勐撒、勐底等国营农场茶厂进行筛分车间技术改造。1975年他受国家派遣,任援马里共和国茶叶技术合作中国专家组组长,圆满完成技术合作任务。1979年他参加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红茶考察组,赴斯里兰卡考察,他自己动手起草考察题纲,回国后写了考察报告。两次出国更使他开阔了眼界,他经常留心世界产茶国的现状,茶叶加工的新技术,国际市场新动向等。他认识到要提升茶叶产业,科研、教育必须先行。1978年刚从马里回来就带领干部技术人员上凤庆茶厂副业基地,规划建立茶叶试验站。组织职工修公路,推山头造平地30多亩,安排品种园,扦插苗圃等试验园地。建立70多亩速成高产茶园。开展改造低产茶园,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及红碎茶新工艺新机具研究等科学实验活动。进行群体茶树系统选种,选出清水3号系列、凤庆九号系列20多个良种。引进国内外30多个良种。为凤庆茶厂创制名优产品“早春绿”,“太华茶”提供优质高香鲜叶原(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料。为全县低产茶园改造,高优茶园建设,无性繁殖技术作示范推广。

他利用凤庆茶厂扩建拆除的旧厂房材料,在茶试站建设了1000多平米的校舍,于1982年报县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办起了凤庆县高级茶叶职业中学,为省内输送了一大批茶叶技术人才。

他地位变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变,他一直为发展茶叶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常说:一个人任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离开他人的协助一事无成。他经常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在茶树栽培,管理、茶叶的初制、精制以及加工机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十年他结合实践认真阅读有关茶叶科技方面的著作,先后通读了《茶叶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工艺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专著。逐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1980年,他被选为副县长,分管茶叶工作并继续兼任凤庆茶厂厂长。为推动茶叶加快发展,他花了很大精力,下苦功总结30多年来全县发展茶叶生产的经验,深入研究本县的自然优势,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的设想措施,写出了一万多字有理论依据,分析透彻,说服力强的材料,联系国内外的生产动态,就如何发挥凤庆自然优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先后两次在全县干部会上,从理论到实践作了详细的阐述。使茶区干部、茶农受到很大启发。1983年他被调到地区外贸局任局长兼茶办主任,为搞活流通组建滇红集团公司,引进世行贷款,加速低产茶园改造,高优生产茶园建设。全区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48.6万亩,1993年达到60多万亩。茶叶产量由21万多担增加到30多万担。1988年他担任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的大渡岗茶场CTC茶机技术引进顾问,赴英国,土耳其实地考察,使引进工作获得成功,开创了我省CTC红碎茶出口新局面。1990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证书。

1994退休,但是他支持地区茶科所向省科委申报立项的“蒸酶生产线”的研究项目尚未完成。退休后他主动到云海茶厂任厂长职务。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蒸酶生产线的科研任务。1996年上半年获得验收。该项目获省政府星火三等奖,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振动杀青机是该项目重要突破之一。该机在全省蒸青茶厂普遍推广应用。

1998年他到昆明市就医,治好白内障眼疾回凤庆,租了一亩茶地进行系统选种,经过六年的辛勤劳动,选出东山1号、2号、5号高香型。在云南大叶种实生成年茶树上嫁接铁观音,梅占、黄获得成功。2005年12月,云南龙润茶叶有限公司聘请他任高级顾问。

他老骥伏枥,还希望同茶界同仁一道,去探索普洱茶的新技术。

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的茶的儿子———张文侯

茶的真境界是什么


六七年前,我很迷茶、迷沉香。那个时候,先是狠狠地学茶知识,什么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然后又把各种茶分成上中下的等次。

内心的喜乐,是追逐好茶的结果——遇上了好茶,就喜,遇不上好茶,就不喜!分别心很大。后来,慢慢地明白,茶其实本无好坏,有些茶在农家的田头,用大茶壶烧煮,用大碗盛了;有些茶在知识分子的案头,用小炉炭烧,用一口杯端着;有些茶在达官贵人家的客厅,由服务人员端着……茶,真的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那些年,我到处追逐好茶,然后把好茶藏在家里。

后来我又追逐好的茶器,很是炫耀地用好的紫砂壶,一把还不行,要几把,后来是一百把。然而,茶真的一定要用这些东西来烘托吗?

我们的感觉呢?真正的好茶,应是在我们的感觉里,而不是在紫砂壶或日本铁壶里吧。

茶和茶器,都没有上下之分。分的是我们的分别心而已。是我们的分别心,让茶和茶器染上了人世的俗气,给它们早早地安上了等级,然后又用这些等级来迷惑自己,命令自己或悲或喜。

茶的真境界是什么呢?

一杯茶是一个宇宙,进入茶,就进入了宁静、淡泊、安乐的另一个宇宙,是空无的茶气中万籁寂灭、心物两忘、超然独立的心境。

韩国:不一样的茶之风


韩国茶文化泛指韩国的制茶、饮茶的文化。韩国的茶叶最初是朝鲜三国时期从中国引入,历史上曾盛行。朝鲜王朝中后期茶叶茶开始在朝鲜半岛衰退。目前在韩国喝茶叶茶的人很少。不过1980年代以来,茶叶茶开始在韩国复兴。

韩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是全南宝城郡。宝城位于韩国全罗南道,是韩国最大的产茶县,茶叶产量占韩国茶叶总产量的40%左右,而且韩国的名优茶都缘于宝城。宝城临海,所以形成高温而多湿的风,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种植茶树。

韩国茶礼作为韩国茶仪式有千年的历史。韩国茶礼以“和、敬、俭、真”为宗旨。“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名茶类型区分,可分为“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韩国茶与传统茶叶茶不同,韩国本地传统茶在韩国非常流行。“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柚子茶,把柚子切成细细的,然后放到糖里泡制一下,再用水泡来喝的茶。

预言:学日本茶道之风将迅速没落


引子:从两幅画看中日茶道的分野

前日,在参观徽州博物馆,一幅水墨风竹扑面而来。联想之前收藏的一幅日本茶室挂画,有关中日茶道的本质区别,豁然开朗。

(新安画派方翼所画,非著名画家,手机拍摄)

(日本茶室挂画)

两者,都画风中竹子,两个都是普通画家。而从两者的画中,阿甘看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延伸到两国茶道,是有如下论述。

【一为匠,一为艺】

日本艺术家,大多只能算名匠,而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寥寥无几。而中国,多艺术家,缺少匠人之心。

匠可习,艺天然。中国缺乏的匠的精细执着,可以通过训练获取,而艺术之灵魂,大多为自然而来,靠训练是很难得到的。匠与艺孰高孰低,自是明了。看看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中国作品比比皆是,而鲜见日本作品,也是佐证。正是缺乏这一点,日本人对中国器物的追求,达到痴迷的地步。甚至,在千利休时代,拥有唐物的多寡,决定一个人在茶界的地位。

(汉作肩冲茶器,别名松本肩冲,奈良涂师松屋从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许多大名、富豪企图得到这一名品,都未能如愿)

【一个讲究规矩,一个寻求突破】

日本各种“道”,通通强调规矩或者全是规矩。而中国所有的“艺”,视突破规矩追求变化为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本质上是文人茶道,追求飘逸潇洒。有规矩,而崇尚突破;有形制,而追求变化。

寄情山水之间的名士之风,狂士风骨,当下日渐退隐。向日本学习精致茶道美学,蔚然成风。悲矣!

可我们骨子里的文人传统,总是在涌动。”(引自本刊:中国缺一场魏晋之风茶会!)

【日本的茶道,是违反人类天性的】

日本的茶道,走路要从榻榻米的哪一格开始,哪一格结束,茶碗转几次,扇子打开几次的不同,就是不同的流派。强调这种极致的规矩,来寻求心理上的平静和修为,是日本茶道所谓的“道”的本质。而这与人类崇尚自然的天性,背道而弛。日本的茶道,因为日本独特的地理、自然、社会环境,适合少数自懿为贵族的日本人。在全球范围,很难普及,与其违反人类天性的本质,是分不开的。

【旁证:日本铁壶在国内的兴衰】

好象还是昨天,日本铁壶在中国大陆如日中天,好象没把日本铁壶都不好意思称茶人。可是那种铁锈斑斑,日本人当垃圾扔掉的旧铁壶,真的适合我们吗?日本一把普通老铁壶,比中国银壶还贵,是正常的吗?所以,日本铁壶悄无声息地没落,是必然。延伸到日本普通茶器,没落也是迟早。当然,反日情绪,也在其中起了一些作用。

而日本精品茶器(日本最精品的茶器好多为“唐物”),会因为小众喜好,而例外。

【日本茶道在中国大陆的兴衰,将与日本铁壶同样的命运】

1、国民性,决定茶道。

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和日本人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日本茶道中的跪姿,中国人在学习时特别痛苦,一者由于新中国对传统所谓封建礼教的根除,让人在心理上难接受;再者,日本人是从小练起,到我们一把老骨头,再练生理上自是痛苦。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日本茶道,自然而然;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的生长环境,所受教育,决定了中国的茶道去学习日本,是违背国民性的。

2、国家强盛,民族自信心回归,是日本茶道将在中国大陆迅速没落的根本原因。

之前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造,加上经济落后,饭都吃不饱,何来茶艺。因此上,中国茶道在国内是有断层的。

当国内经济繁荣,国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日俱增,而环顾左右,中国已无茶道。好在,学习中国茶道一支:“禅”家茶道的日本茶道,一直都在。我们学习日本茶道,是历史的必然。

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民民族自信心回归,中国茶道的复兴和创新之风日甚。杭州几乎所有的茶馆,都提供茶艺培训,就是一例。当然,由于刚起步,野蛮生长,泥沙俱下,也是难免。先乱后治。好在中国够大,容得下各种流派。但是学日本茶道之风将迅速没落,也是历史的必然。

日本茶道,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但日本茶道之精神,不符合我们的国民性、民族性,不可学,不必学。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后一句,“有必要学日本茶道吗?”是为反思。

怎样喝茶不会失礼?


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茶道蕴含着许多中国的文化,虽然中国茶道没有类似日本茶道那样非常严格的形式,但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应知道以下的细节,才能营造更好的祥和的品饮氛围:

【茶主人】

1、茶席布置简单。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如为干泡,必须出现在桌面的渣方(水盂),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杯子及用具。花器等装饰,应符合主题;盖置一类的小件装饰,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茶席融为一体或与主泡器具呼应。避免喧宾夺主。

2、茶具清洁。所有茶器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玻璃公道上黄褐的茶垢,也不包括渣方、壶承、茶盘上面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这些个人喜好和不拘小节,请尽量不要应影响到他人的感官。

3、避免接触他人杯口。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a、拿杯子不讲究方式,直接用手拿杯口;b、赏玩他人自用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取杯还是奉茶、借看他人自用杯,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逢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请客选茶赏茶。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5、取茶。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这是讲卫生、讲文明的表现。

6、逆时针的讲究。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7、顺时针的讲究。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大家就会坐立不安。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自逆时针。

8、分茶。所谓“高冲水,低斟茶“讲求的就是要注意不得溅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倒茶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分茶时,茶杯多放于客人右手的前方。

9、茶满欺客。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10、最后为自己添茶。习惯上,最右方的茶原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11、续茶。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12、茶点。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13、安排座位。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14、烧水壶蓄水。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15、放置茶壶。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16、茶壶擦拭。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茶客人】

1、注意穿着。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洁外,还要求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2、知客位尊卑。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3、关于吸烟。喝茶严禁抽烟。

4、控制言行。所谈话题,切不可说人是非,道他人长短。亦不宜眉飞色舞,击节拍案。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放下,才懂茶真味


常说茶能修心,当我们喝茶的时候

请你把身份放在一边;

请你把虚荣放在一边;

请你把贪欲放在一边。

茶承受不起那些分量,平静的人才能从茶中寻到惬意时光。

饮料有千百种,唯有茶能称为国饮。所以喝茶对于我们来说,像是一种本能,如果能从中找到乐趣哪怕是养成习惯,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人人都知道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我国的饮茶人数也在逐年增多。

但是也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好。

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懂茶与不懂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喝茶。

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啻为人生之一大乐事。

无论怎样说,茶作为一种饮料,其终极的目的就是被喝掉。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普通百姓,茶喝的是口感,喝茶应该是一件轻松、享受而又健康的事情。忘掉普洱茶魔术的幻彩吧,当整个市场为了利益而蠢蠢欲动的时候,希望所有的茶友能抱着一个健康、简单的心态去喝茶,真正地在茶中喝出健康,喝出快乐。

禅茶之味,可得其真?


禅茶之味,可得其真?

心若乱了,茶再香也品不出滋味。

放空放下,需要自己修行,也需要环境使然。

喝茶不但是一种味道,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情。

是茶、器、空间、声音、泡茶的动态整体融合。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茶与器的小物件上,

也应该注重于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茶室空间。

天地方圆间,给自己寻找一个宁静的空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

一隅的宁静,端起、放下,懂得茶便懂得了人生诸多令人心碎的道理。

但是,万物终归要回归宁静,心静了,便知道了泰然面对。

繁华终归是过眼云烟,一杯茶最初再香,也会沏至无味。

静静接受,默默相守。

朴素的、自然的、平实的也许才是与我们相守最长久的。

世间事总有变化,不怕。

粗茶也好,淡饭也罢,

给自己一个静的空间,平静今生岁月。

不羡富贵之奢华,只恋茶香相伴。

紫砂壶原料封冻引炒作


本报记者胡冰北京报道

这两年,随着收藏热的蔓延,一度遇冷的紫砂收藏重新升温,特别是紫砂壶的价格,更是大幅飙升,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乃至如今上千万元,仿佛脱轨的火箭,演绎了紫砂价格持续飙升的“疯狂极限”。

这股紫砂热从日前在京举办的“2012年度最具收藏价值文房珍宝·紫砂作品评选”活动就可见一斑,尽管天气寒冷,但仍有不少藏家不顾严寒慕名前往,以期结识几位当世紫砂名家,欣赏一些在会上展示的名壶。

面对紫砂收藏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切忌盲目投资,既要学会辨识真假的本领,更要学会与工艺大师们交朋友,以免落入投资陷阱。

“老朱泥”几近绝迹

原料封冻引炒作

紫砂壶被炒作的最初诱因在于制壶所用的高端泥料日渐稀缺的传闻。

紫砂矿泥是制作紫砂壶之本,准确地说它是“泥中泥”,是原矿中珍贵的紫玉金砂,宜兴紫砂泥在沙性、黏性上达到“黄金(1705.90,4.10,0.24%)平衡”才能成为名壶原料,被大家所熟知的宜兴紫砂泥更是不可生资源,这其中,顶级资源“赵庄老朱泥”几乎绝迹。有人认为原来的矿洞已封,老泥就极为罕见了,这正是紫砂壶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记者在采访董亚芳、范菊华、吴祥大、赵丽娟等多位国家级紫砂工艺师后了解到,紫砂矿泥收储者与紫砂壶制作者不是一回事,很多大师制壶用的矿泥都是从外面购进的。

前些年,宜兴市政府控制开采紫砂泥料,主要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在制定相关条例前,厂家得知要将紫砂矿泥严管的消息,纷纷大量储存。但据最新的地质勘探结果表明,地下的储藏量很充足,远远超过几百年已消耗的陶土总量。因此,宜兴紫砂壶原料仍然丰富,不存在短缺的现象。

“紫砂矿泥与玉不同,玉挖出来直接就可以卖高价,紫砂矿泥却不能。好壶要用好泥,但也不能过度夸大泥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一把壶用一斤泥,一吨泥能生产多少紫砂壶?紫砂壶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原料上,它是泥料、造型、工艺、文化的综合载体,收藏者应从整体角度去评判一件紫砂作品,而不是仅仅关心泥料。像高端的大师作品,原料成本基本忽略不计。”紫砂工艺师雷顺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顾景舟”领涨

新生代大师紧跟

从10年前的几万元,到5年前的几百万元,再至如今上千万元的成交价,10年来,紫砂藏品价格在拍卖市场演绎“垂直上升”。“在这次价格大涨之前,紫砂壶市场也曾经被恶意炒作过,之后一度跌入低谷,近年来才逐渐回暖。”紫砂工艺师丁郁告诉记者。

而无论潮起潮落,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辞世的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作品,仍是独领风骚。2008年顾景舟“雨露天星壶”的拍卖成交价为157万元;2010年“相明石瓢壶”成交价达1232万元;2011年拍卖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纪录;2012年,顾大师的“提璧壶”、“双圈壶”、“虚扁壶”分别以1288万元、1150万元、943万元成交,总价超过3300万元。

在辞世名家作品拍卖价格“一飞冲天”的同时,随着紫砂壶收藏队伍的扩大和市场热络,当代紫砂名家的作品也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显示出不俗的升值潜力。“2010年至2012年,高级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更是成倍飙升。”宜兴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理事许琴坦言。

在走俏的紫砂藏品中,多位名家合作、诗书画与紫砂工艺合璧的品种最受欢迎。

宜兴紫砂制作工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繁荣至今,薪尽火传。紫砂壶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紫砂陶艺历来以浓浓的书卷气见长,追求和谐,紫砂壶质朴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伦理,体现了文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艺术家的格局与心胸、灵魂与气魄,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高度。”宜兴紫砂松亭传人赵丽娟说。

高端市场陷阱多

与作者交友很重要

宜兴当地的紫砂壶制造大体分为三类,除了纯手工制壶,还有批量生产式的手拉胚和注浆工艺。从收藏价值来说,只有工艺大师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由于紫砂壶的产销链条中存在着大量不透明的信息,导致盲目跟风的玩家面临着多重陷阱。目前,国家认证的宜兴65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和5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属顶级大师,这些人的作品算得上当代壶器的精品。虽然大师数量有定论,但是大师产量却无法统计。紫砂工艺师刘海飞告诉记者,“多数大师的紫砂制作仍保持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加上资深玩家上门求壶、带着图纸上门定制、玩家间赠予和壶壶交换等多种流通方式,使得大师级紫砂壶年度产销量无法弄清。”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难免鱼龙混杂,出现不少假冒大师壶。从事紫砂壶艺术多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祥大建议,有兴趣投资紫砂壶的藏友,可以直接向名家购买,工薪阶层可以在一般专卖店选择适当产品购买。“紫砂壶是用来修心养性的,不能浮躁只图一时收益,需要静心用壶、玩壶、品壶,这样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现在很多人买壶前,不仅亲自到宜兴实地考察,而且会跟我们这些制作者交朋友,他们的投资一点都不盲目,不仅仅是冲着作者的职称或名气来购买。”宜兴子冶石瓢传人瞿军强告诉记者。

TIPS

紫砂收藏要“六看”

选购收藏一把具有实用品和艺术品双重特性的紫砂壶,除了传统的“泥”、“形”、“工”、“款”四个标准之外,还应加上“功”、“名”两个标准去综合考虑。

一看“泥料”。“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同时具有实用、投资和收藏价值。

二看“造型”。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的紫砂壶皆由手工做成,紫砂壶的“形”千变万化,有“方非式,圆不一相”的说法,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才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

三看“工艺”。“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只有每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和神韵。

四看“款识”。“款”是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

五看“功能”。紫砂壶功能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只有泡茶时能喝出茶的特色的壶才是好壶。

六看“名家”。紫砂壶的“名”是指壶的作者。名头响亮的人自然比一般匠人做出的壶卖价更高。不过,只有在对紫砂壶和制壶人足够熟悉的情况下,投资名家壶才是安全之举。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史军超


史军超,男,1946年生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特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三十年,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得中国图书奖。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论证人及专家组组长,是“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及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人及课题组组长。

他认为,普洱茶申报“双遗产”,其内涵不仅包含了世界茶树原产地所依据的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茶树对土壤、气候的物理、化学条件所需要的自然系统,以及所包含的诸要素,如民族、历史、文化、工艺、商贸等,及所体现的地球史、茶属史的自然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且必将极大地提升普洱茶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将保护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源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茶缘——用心泡茶得真味


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其道不同,其理相通也。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茶人悟而得一联

两头是路,品几杯顿悟茶道。

四大皆空,坐片刻难得壶途。

盛军:机遇比待遇更重要


他以一种全开放、大整合的理念,探索出了“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法”的整合创新模式,快捷高效地把科技创新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了云南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他却说,都是团队在做事,我基本没怎么干活。

他说:我在云南得到的最大支持是被信任。

他说:创新比年薪更重要,机遇比待遇更重要。

他是盛军——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长。

作为云南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代表人物,盛军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就在云南5年的工作感悟和我们碰撞交流。

我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记者:回顾在云南的这5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盛军:这5年感受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我找到了自己做事的舞台。云南是个神奇的生物王国,随着人类进入生物经济时代,随着我国进入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云南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生物产业必将大有可为。我是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能来这里是一种幸运,一定不能辜负这片热土。

【背景】2007年7月,盛军博士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三批挂职锻炼干部,从吉林长春来到云南普洱市,支持国家西部建设。两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他选择了扎根云南。5年来,专长于生物学研究的他把云南生物产业作为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整合利用国内国际人才、科技资源,推进云南生物产业科研步伐,并通过企业提早跟进,迅速把科技创新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深读】在云南的5年,盛军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在这5年中,从普洱茶的功效研究到生产工艺改良,从咖啡发酵到石斛基因研究,从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到“忽悠”天士力集团入驻普洱,他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想法多、行动快”的评价。

如今市场上备受追捧的帝泊洱茶珍,正是盛军“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跟进式科研成果转换法”的首个创新结晶。盛军初到云南时,正值普洱茶产业艰难突围时期。临危受命,他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侯军:真茶人不会参与茶界炒作之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