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他是山东人,深得齐鲁文化的熏陶,为了在人间安放一张茶席,让更多的人通过研习普洱茶道,身心变得健康、愉悦,而穿着一袭青衣,穿越宋明的时空来到现代,彷佛想把现代人拉回古代,体验一下古香古色的仿宋代点茶。

他是现代人,却梦回宋朝,大大方方做了一回“我是大宋人”。他是异乡人,从无锡到昆明,他比当地人更像当地人。

无锡惠山寺的竹炉山房让他痴迷。一只小小的惠山听松庵竹茶炉,让明清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诗文共二百一十余首(篇)、书法绘画十三幅。为了探寻竹炉的奥秘,他甚至亲手复制了一个竹炉。因为竹炉,他有幸深入了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愿意生活在明代,一个竹炉,一壶好水,一个童子,在苍松、修竹之下,二三好友,静心品茗。如果说,宋代的斗茶是热闹与夸耀的,那么明代的茶道,指向了人的内心,是一个人寂静的体验,或者两三个解人行的雅事。

在无锡,他比无锡人还无锡人,因为惠山寺的茶炉山房这个机缘,他走得太远。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宋代与明代。他穿起了明代的青色布衣,轻轻地拈来宋代的“点茶”,明代的“竹炉”,倡导“仿宋代习茶”之生活茶道。

可是,他还缺少适用于点茶的茶。宋代的龙团凤饼,不但离我们太久远,而且复制起来成本也太昂贵,那毕竟是上贡皇帝喝的。他想推行的是生活茶道,用价廉物美的寻常道具,来演示几百年前的生活场景。习茶的器具,用的是仿宋代的“十二先生”与仿明代的竹炉,仿制的成本都不高。但茶叶呢,就用现代茶吧。他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一路试来,可惜这些名茶都不适合点茶,日本的蒸青茶保留有中国唐宋茶叶的古风,倒非常适合点茶,但他是个较真的人,觉得民族感情过不去。后来他尝试用普洱熟茶点茶,效果奇佳。这样他的仿宋代点茶的生活茶道体系,算是初步完善了。可普洱茶又像曾经的竹炉一样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的心又到了远方,再一次从无锡的主人变成昆明的客人。

昆明天天是春天,是一个让外地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他这个客人来了自然是不想走的。何况他还想探寻深邃的七子饼世界,在普洱茶道方面做点锦上添花的事情。于是,他又一次发扬了主人翁的精神,一方面向云南的资深茶人请教,研习的文化特别是民族茶文化博大精深,构建普洱茶道,需要打破普洱茶目前固有的文化边界,不但要向茶文化发达地区取经,而且要向古人学习,吸纳中国古代茶道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因此,他才尝试“仿宋代习茶的普洱茶道”,今后他还会尝试用普洱茶来仿唐代习茶、仿明代习茶,等等。在茶道建设上他不但是个拿来主义者,还主张“从根做起”。他所谓的“根”,是指云南原生态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他说,云南就是世界茶业的根。茶树起源于云南,最早被人类利用在云南,因此云南保留有茶文化的根,怎样把根留住,并发扬光大,是当代云南茶人必须正视的课题。他举例说,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把茶叶煮熟了,加生姜等作料,加盐巴,当菜吃,这就是一种茶叶使用的“根”,因为人类最早不是把茶叶当饮品,而是作为食物来吃,然后是当成药物。在“普洱茶根文化”的建设上,目前其在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烤茶引入到仿宋代习茶中来。

“茶道是金木水火土的艺术,要体现五行的相生与流转。因此,茶叶作为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水与火也非常重要,唐宋人总结出‘活水还要活火烹’。所谓的活火,就是炭烧得充分的火,一方面要用质量好的炭,另一方面需要用扇子扇风,以助火势。在炭方面,我采用的是云南常见的梨炭。水也是选用云南品质优良的山泉水。而烤茶器具属于土,我选用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烤茶的土罐。这就是将少数民族的烤茶引入到茶道中来的一种体现。烧水的壶,用的是云南鹤庆产的银壶,这属于金。”他说,“自己尽量在普洱茶仿宋代习茶中采用云南产的器具。除了梨炭、土罐、银壶,还用了产于玉溪、建水一带的云南青花瓷,竹炉上的竹编,也是用傣家手工竹编。”

最后,他的茶道是充分生活化的。在访谈中,我开玩笑问他,听说茶界有人说你已经有点大师的意味了。你是不是想像所谓的大师那样来开创自己的普洱茶道体系。他听了,非常认真地说,我没有想那么深远,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些普洱茶文化的实践。至于要把这个体系搞多么博大精深,要成什么大师,这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我只想当一个普通人。茶道对我而言,仅仅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主业是策划,我只是利用空闲时间玩玩而已,至于玩到什么境界随缘吧。我没有把它当成道,人为的拔多高,而是当成生活化的东西。一种健康有益的生活,跟其他生活,比如喝红酒、咖啡,打羽毛球,是一样的,是一种爱好,一种休闲放松方式。每个月,或每个礼拜,安排一个下午,给自己一点时间,于昆明周边的山水之间入西山滇池边,筇竹寺、龙泉观、黑龙潭寺等,约三两知己,风炉煎水习茶。

作为生活化的茶道,仿宋代习茶是非常随缘的。不像一些茶会,器具一定要名贵的,每次都是固定的。高德先生的茶会,采用的都是寻常的器具,以体现道不远人,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精神。而且,其还根据现场的环境来布茶席,尽量利用现场本来就陈设的器物、花草植物,因为外来的东西很难融进这个现场氛围,显得不协调。比如,他在昆明黑龙潭公园龙泉观搞茶会,其时正是观里梅花盛开之时,就在梅花树下摆席,摘一朵梅花放在盏里,一友古琴、一友书法,营造出一种非常自然的和雅氛围。针对都市白领运动不足的特点,目前他正在尝试将云南道家的养生文化跟普洱茶习茶相结合,以道家入静方法静心入静,以道家养生功如坐式八段锦、六字诀等合入习茶,既是一乐又能调节身心健康。

穿越到古代,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他只想在尘世安放一张生活化的茶席。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少数民族的,还是国际的,只要是趣的,有文化内涵的,他都愿意尝试,并融会到他的习茶之中来。说到底,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爱茶人,传播着快乐、健康、平易的普洱茶道文化。

普洱(熟)茶、仿宋代习茶法研习流程

一、习茶要记

1、习茶导引者一人,辅助者一人,摄影记录一人,参与茶友四人,茶席列座共五人。

2、凡入习茶空间者必须着中式传统服装,禁带手机。

二、流程:

1、涤尘:凡入茶室者必须净手、扫尘、放下通讯设备。

2、礼遇:相互行礼(汉礼)

3、伺茶:根据抽签分承茶工,燃炉、煮汤、煎水、布席、磨茶。

4、入静:根据道家养生操,简单放松。

5、赏画:《文会图》,以图为引,简单介绍宋代茶文化、习茶法、茶器名今古区别。

6、习茶:

(1)再次净手。

(2)根据伺茶分工依次配合展开炙茶、磨茶、罗茶、煨盏、点茶(调膏、击拂)、分茶(茶百戏)

7、乐茶:

每人一盏、一笔,随心随意勾勒所思、所乐之字、简笔画。

8、品享:

普洱茶点茶法的口感、煮茶的口感。

9、赞茶

以茶汁为墨,在习茶贴书写对茶的赞美。

10、拾心

共同清洗茶器、归置茶具。

11、惜缘

再互致茶礼、走出茶室。习茶结束。

主持人:李国标

访谈嘉宾:高德

撰稿:李国标

Cy260.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专家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赴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7年至1974年,张顺高受国家农业部派遣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场,并栽培组长,历尽艰难,完成援建茶场的任务,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以茶为生活和事业的核心纽带,谱写了一曲和谐、深情的茶叶人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优良传统。

普洱茶专家张顺高

1961年,张顺高和刘献荣先生前往勐海巴达大黑山考察,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并于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上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公布国内发现的树龄最大野生大茶树,被冠以“野生型茶树王”名号,引起了国内外茶界专家极大关注。1967年至1974年,张顺高受国家农业部派遣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场,并栽培组长,历尽艰难,完成援建茶场的任务,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1977至1980年,张顺高又赴上沃尔特考察种茶可能性,,任该国茶树试种中国专家组组长。1980年至1988年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期间,带领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全力推进全省茶叶科技研究、推广,积极主动帮助勐海县发展规范化密植速成生态茶园。1983年,张顺高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赴北京领奖。1990年,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先后当任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等。2007年4月,张顺高荣获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实验,他大胆地提出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1986年,又推出“生态茶园”新理念导向,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张顺高主编过《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农场技术规范》、《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茶叶专集)》、《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参编过《西双版纳国土经济学研究》,《巴达野生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茶树速成高产栽培法》、《云南茶叶发展战略》、《中国茶叶战略转移的思考》、《生态学学习笔记》、《中国茶园建设生态之路》、《茶树太阳光谱考察》、《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诺博(茶叶)文化研究》、《云南茶叶发展和我的茶海之梦》、《茶文化与21世纪议程》等书籍。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普洱茶和》、《茶文化是茶叶生产力》发表在《云南茶叶》等杂志上,生平简历人载《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促进了云南民族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六)


文/杨普龙

发现巴达野生大茶树和测定千家寨茶树王树龄

1952年,南糯山半坡新寨古茶林中,发现了一株直径1.38m的大茶树,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南糯山茶树王,为栽培型。

1961年10月,先生参加工作刚一年,领导让他带人去巴达大黑山。据农民反映,那里有株相当大的茶树。他们步行三天到达巴达公社,向公社说明来意之后,次日清晨,公社派两名武装民兵护送他们去大黑山,那是莽莽无际的原始森林,直径一两米的大树比比皆是,林冠闭日,见不到天,虽是正午,也是光线暗淡。进人林区之后,一路见到直径三五十厘米的茶树成群。中午,到达了大茶树地点,由于森林里天黑得很早,先生匆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记录,取土样,采茶树花果枝叶标本,测量茶树直径为1.0m,树高采用三角法测量,做好记录,匆匆返回,走出森林,太阳已经落山了。民兵带他们赶回公社已是晚上9点多了。第五天,他们回到勐遮,第六天回所,计算树高,因为有30多米高而怀疑。1962年2月,他们又二次进山复查,证明测量无误。先生根据生态环境,结合采访群众,进行了茶果枝叶鉴定、样品生化分析,确定为野生型茶树,并写成了《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发表于湖南《茶叶通讯》1963年第1期,一时震惊茶坛。此后,很多报纸、画报社接连不断地进山拍照发表,成为当时一大珍闻,蜚声中外。此后几年,在云南其他地方以及贵州、四川相继发现了大量的较大野生茶树,从此,茶树原产地不在印度,而在中国、在云南这一事实得到了强有力的证实。此后,全国茶界名流、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前往勐海造访谒拜。

先生说,上巴达大黑山考察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次行动竟有如此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和学术意义,这成为他一生献身茶叶最为荣幸的事,而且他当时刚从学校毕业,就有这么好的机缘。

1992年,思茅地区树群落和古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在第三届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二)


撒哈拉沙漠边缘的绿金

文/杨普龙

20世纪70年代,西非遭遇几十年罕见的大旱,广袤的大地一片枯黄。唯独马里锡加索地区的法拉果河畔,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茶园,如沙漠中的绿洲。这就是由中国援建的马里法拉果茶叶农场,茶园面积100多公顷,年产干茶100多吨,它是西非第一个茶叶农场和茶叶加工厂,也是由云南省负责的援外成套项目,是我国茶叶援助项目最成功的典范。

1967年,先生分配到云南茶科所的第七年,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即收拾行装,出国当专家。到了昆明翠湖宾馆,才得知要到非洲马里,援建一个茶叶项目。之后他们一行七人到了北京农垦部报到,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后,来到了马里锡加索市。之前,中国农业部已经先期派遣福建的林桂镗在凡哥乐村进行了三年的试种。在此基础上,应马里政府提出的要求,中国帮助马里在锡加索市法拉果建立一个面积100公顷的茶园和年茶100吨珍眉绿茶的加工厂。专家组分工,先生负责最艰苦也是最困难的茶园建设和栽培。

法拉果靠近马里通往上沃尔特国际公路旁,处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南部,也是马里共和国的南方。由于纬度低靠近赤道,位于大沙漠的边缘,气候极其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27℃,绝对最高温度43℃。旱季最旱时空气湿度仅有8%,日照很强,蒸发量很大,旱季蒸发达全年的73%。土壤是由铁质砂岩和铁质砾岩风化而成的稀树草原红壤,含砂量高达87%,吸收热量快,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保水性能弱。这样的自然条件,是不适合茶树的自然生长的。要使茶树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中生长,困难可想而知。

干旱是最大的难题,旱季时节,甚至需要24小时灌水,晚上提着马灯摸黑往地里灌,工人实行三班制。每年旱季一灌就是几个月,不但体力上搞的精疲力竭,还有精神上的压力,一旦茶苗死亡,将无法面对马里人民,无法向祖国交代。后来从国内调来水利专家,在茶园上方修建了一个2万立方米的调节池,干旱困难才得以缓解。干旱问题解决之后,赤道太阳强烈的日照,又成了茶树生长致命的伤害。先生以丰富的经验,采用遮荫树、行道树、防护林,林茶混植等方法综合运用,三年就达到了全面覆盖的效果,遮挡了强烈的日照,降低了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的蒸发,大大改善了茶树的生态环境。在干与热的问题解决后,土和肥成了主要问题,他根据砂土本身贫瘠及保肥能力弱、易干旱、易瘠化的实际,采用了深耕土壤、大施有机质基肥、客土掺合等方法,配合水、荫效应,为茶树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工作开始时,仅是先生一人负责,既要负责管理,又要招收工人、考核分配任务、验收定额、统计、发工资,又要全面负责技术指导,育苗、开荒、平整土地、积肥料、修路……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不但是体力上的透支,还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经过半年多高度紧张,高频率、高速度的运转,到1968年雨季来临时,终于完成了20公顷的茶园定植,国内也给先生派来了一位助手,先生才得以喘口气。1969年,完成了50公顷的育苗任务。1970年,完成最后30公顷的育苗任务。至此,100公顷的茶园定植任务终于完成。

由于建设任务繁重,外交部批准的两年回国探亲休假一次的规定未能实现,直到100公顷的茶园定植任务完成后,先生才被批准于1970年底回国休假一月。随后,1971年初,先生带领三个茶园管理人员和两个采茶工人又回到了马里,转入茶园管理与投采工作。

制茶厂是援马茶叶项目最终成果实现的重要环节,按照中马经济技术协定,在法拉果茶场内应兴建一座年产干茶100吨的茶叶加工厂。茶厂于1971年1月奠基,1972年5月竣工,投入生产。1973年8月,马里共和国总统亲自参加了茶厂的验收和茶叶农场的移交仪式。

援助马里茶叶农场从建设到技术合作,前后整整十年,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在驻马里使馆的直接领导下,以支持第三世界为已任,依靠中马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取得了茶叶大面积种植和高产的效果。法拉果茶叶农场的建成,不但促进了马里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填补了茶叶在马里农业经济的空白。当马里人民第一次亲眼看到,亲口尝到在自己的国土上生长出来的、用自己双手制造出来的茶叶时,无不欢欣鼓舞,以至神话般地到处传颂,并把茶叶产品的代号取名为“49-60”(“49”表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表示马里共和国1960年独立),表示中马友谊的结晶。1973年1月马里全国物资交流会上,法拉果“49-60”绿茶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珍品,试销展品被一抢而空。

在法拉果茶场工作期间,专家们的生活极其艰苦,文娱生活贫乏,炎热难熬,夜不能寐,工作繁重,经济拮据。特别是先生,两次赴马里法拉果茶场负责栽培工作,从垦荒、土地平整、茶树育苗、定植,到抗旱、改土、施肥、采摘、管理,一直呵护茶树到丰产,善始善终,为时7年之久,受到马里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亲切地称他为“马里张”。为此,马里共和国总统穆萨·特拉奥雷特别签署命令,授予他和专家组组长马文彬马里共和国国家勋章和证书。

法拉果茶叶农场自建场以来,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组织以及民间团体前来参观访问,赞扬中国的援助成就。由于农场正好位于通往马里邻国上沃尔特(现改名布基纳法索)和象牙海岸的国际公路上,影响巨大,被称为撒哈拉大沙漠上的奇迹。

马里法拉果种茶制茶的成功,使其邻国上沃尔特大受影响,他们驱逐了蒋介石的外交代表,与我国建交。1974年,中上两国一建交,上国就向我国提出帮助种茶的要求,以王科为组长的考察组于1976年7月赴上,对上国种茶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1977年底,向上建议在姑河盆地试种茶树,随后王科等专家陆续回国,任务又落到了先生的头上。因为有在马里种茶七年的成功经验,上国的试种进行得很顺利。1977年12月和1978年2月分两批播下茶种后,1979年就打顶采摘,并制成了精制珍眉绿茶。由于采用的是速成高产栽培法,仅用两年就完成了任务,为上沃尔特姑河盆地增加了新作物。1980年,由周敏大使出席,中上两国举行了项目验收交接仪式。上沃尔特人民第一次品尝到了自己国家出产的茶叶,中国专家的贡献再次得到了高度的赞誉。

1979年,先生被评为中国驻上沃尔特使馆先进工作者。

马里七年,上沃尔特三年,远离家国,远离亲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先生的青春就有十年献给了西非的茶叶,换来的是撒哈拉大沙漠上的绿洲,第三世界人民的绿金。先生无憾。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一)


图为:张顺高

文/杨普龙

先生终于退下来了,从他创立的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担任名誉会长。大家都欢欣鼓舞,也松了一口气,他太辛苦了,该歇歇了。孰料,他还是一样的对会里的大小事情,牵肠挂肚,还是每次大老远的倒公交来开会。新春团拜会马上就要到了,他还是放心不下,从会场到会务、从礼品到午餐都一件件的落实。

先生在退下来之前,又接下了两块牌子,云南省老科协茶叶分会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同时,还兼任云南其他几个茶叶社团的专家组组长。他还是操劳的命,退而不休,退不下来了。其实,退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只是,第一,谁都有自己的事,谁都在忙自己的活,一个民间团体,清水衙门,谁会倾注那么多的心血?第二,在专家满天飞的普洱茶界,要找一个真正称得上专家、能服众的人还真不是件易事。先生无论于学术、于实践,于人、于德都堪称楷模,堪称专家中的专家,大旗,还得由他扛。

先生生于1933年,祖籍湖北五峰,土家族,于今已78的高龄。1956年,先生考入湖南农学院。1960年茶学专业毕业后,因对云南、对西双版纳的向往,自愿申请,由国务院统一分配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科所坐落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茶叶生涯,开始了云南的茶海之梦——把云南打造成茶叶的海洋。

先生的一生,似乎几项荣誉,一串职务,一堆著作就可以总结。但是,这背后的付出、贡献,每一项都是很多人难望其项背的。先生笑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马里共和国国勋、吴觉农勋章三项荣誉就足够了,至于眼前才评上的研究员,算不了什么。先生淡泊名利,看淡荣辱,当然无所谓。职称一事,也是敬重他的人一直耿耿于怀的,以先生的贡献、学养而言,比起现今的许多教授、研究员,不知高出几许,博导都绰绰有余。其贡献,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建树、创新,更有润泽苍生,福庇万民的数百万亩茶树、茶园。这些绿金不仅遍开在云南的黄土高原,还开在了万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边缘。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七)


文/杨普龙

建立大叶茶树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栽培理论框架

云南科技文化相对落后,没有自己独立的先进茶树栽培技术,长期以江浙为范本。然而大叶茶与小叶茶、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热区土壤与江南土壤,均有极大差别,套用来的东西,多不符合云南实际,按云南资源特点和云南省情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茶树丰产栽培理论是云南茶人的历史职责。20世纪60年代初,先生进行了“云南大叶茶树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试验”和“综合丰产试验”,对全省各茶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合理密植是茶树速成高产的中心的概念。七年的马里种茶实践,对水、土、肥在茶树丰产中的地位有深刻体验。1975年,他又作了“云南大叶茶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从每亩600—8000株的几十种种植密度与排列,配以不同的水、土、肥基础做试验,其中两亩试验地栽后次年投产,三年亩产500斤,五年800斤,创云南茶叶之最。1976年底,先生赴上沃尔特考察和种茶,交由陈清华负责管理。在上沃尔特,他采用速成栽培法,从播种到采摘仅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茶树试种。1980年回国后,继续进行研究,1983年进行成果鉴定。这项研究,获1979年云南科学大会省委省革委一等奖,州科学大会一等奖,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据省农业厅证明,该成果推广180万亩,对云南茶叶生产面貌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过20多年的科研和生产的实践,他对大叶茶的丰产规律有了深刻认识,撰写了《论茶树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栽培法》,在1983年10月全省茶园丰产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刊登于《云南茶叶》1984年第1期,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文章从云南茶叶生产的自然资源出发,紧密结合云南茶叶生产的实际,阐明了土肥对茶树丰产的基础地位,利用大量实验数据和生产调查作支撑,论证了密植是茶树高产的中心,提出了实现茶树速成高产的修剪、养树、采摘三个关键环节,构建了云南大叶茶丰产栽培理论的框架。这就是: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好修剪、养树、采摘技术关键,云南大叶茶就可以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按这个理论框架制定的技术措施,紧扣云南实际,对云南历史上大叶茶长期稀植、极端粗放的耕作、重栽不重管、重采收不重投入、吃自然饭的传统生产方式有极大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云南茶叶摆脱极度低产的长期困扰,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它对推动云南茶园建设现代化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大发展,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建立云南自己的、具有云南特色的茶树栽培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

生态茶园理论的创立与实践

茶树的系统发育是在亚热带的森林中完成的,养成了喜温、喜湿、喜欢漫射光的特性。栽培茶树,适当荫庇,则生长更好,品质更佳。我国茶农在长期栽培历史中,顺其自然,在茶园物种配置上,采用多种经济植物配合,而云南勐海则有著名的樟一茶,澜沧有杞木一茶等模式,湖北则有乌柏一茶、油桐一茶、棕一茶等,但是没有确定的量和规则,缺乏规范。参加工作后,先生首先做了遮阴树的丰产试验,20世纪50年代末,普文农场率先实行了橡胶一茶叶组合,六七十年代,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边缘热带勐仑进行了胶茶人工群落的系统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海南推广了20万亩,给海南农垦带来了巨大效益。在援马里时,先生采用在茶树的上层采用芒果合欢,下层采用千斤拔三层立体配合,收到了良好的抗干热、抗日灼、改善茶树生态环境、增加收人、增进地力的多种效果。

1983年,云南生态经济学会成立,他参加了学会和中国生态经济学家在昆明举行的大型讲座,开始接触生态学。同年10月,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主持召开的西双版纳国土经济学研究,是首次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全国性盛会。先生担任茶叶方面的研究与撰稿,开会时与于老多有接触,陪他参观了茶树王,回京后,他寄来了他的生态学论文《我对生态的一些看法》。这是一份当代中国生态学全面系统的研究大纲,先生茅塞顿开,引发了他对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无比兴趣,他如饥似渴地收集当时所能找到的有关生态学的资料,刻苦学习钻研,并与茶树栽培紧密结合起来。为使云南茶叶生产具有自己的风格,让云南茶树栽培理论显示出云南的特色,1984年,他在勐海六届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勐海茶叶经济生态县》的建议,1985年主持建立南糯山茶叶经济生态乡试验示范,把生态学引人茶区的建设。1986年编辑了《云南茶叶》生态专辑,为之作序,并发表了《生态学学习笔记》,向茶叶界全面系统地介绍推广生态学,同时正式提出了生态茶园新概念。他还进行了“园林式复合茶园生态系统结构研究”。同年,在他主持的全省茶叶综示区中,把生态茶园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茶区推广。1988年,他主持了江城县牛洛河万亩生态茶园的建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在中国茶叶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茶叶发展之路”讨论会上,他全文宣读了《中国茶园建设生态之路》。文章以全新的观点和理论方法向中国茶园建设传统模式挑战,受到了全国茶界同仁的高度重视。核心是: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中国茶园建设,必须走生态茶园之路。这是先生对云南茶叶乃至全国茶叶界在理论与实践上所作的创新性贡献,并首先为云南茶界所接受,广泛应用于实践,对建立云南特色的茶树栽培学,推动云南茶园建设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阳光谱光质与茶叶优质高产

“高山云雾出好茶”沿用了千年以上,几乎成了划定宏观茶叶品质的世界性约定。是不是真理?若是,具体关系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应有一个科学的说法。经云南省应用基金会批准资助,1988年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昆明生态所、云南气象局合作,进行了“茶树太阳光谱考察”研究。1990年,先生和夫人梁凤铭被调到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在那里完成了项目的研究。

该研究以澜沧江流域茶区为对象,从低纬到高纬选择南糯、勐库、凤山、苍山四座茶山为代表,每座茶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1-5个海拔段设点共13个,对气候、土壤、茶叶生化、红茶和绿茶品质、太阳辐射光谱的自然分布、茶树对光谱的选择吸收、茶树光合作用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考察研究,全面掌握了茶叶生化、茶叶品质、土壤、气候和太阳光谱等的地理变化规律,得出了南红北绿、低红高绿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红、绿两大茶类,纬度、海拔两个方向的茶叶优质高产地理区划意见,即红茶的优质高产区在北纬20021’——250、850-1850m,高产特优区在北纬23021’—24033、1200-1850m;普洱茶优质高产区在北纬21020—250、1000-1730m;一般绿茶中产优质区在北纬21020—250、1730-2050m;名茶低产优质区在北纬250以北、2000m左右及以上。

之所以选择澜沧江流域茶区为研究对象,原因是:澜沧江流域是茶树的起源地和传播中心,是最早驯化利用茶树的原点,该流域是云南茶叶主产地区,占全省总产的70%-80%,云南的大茶山、大茶厂、滇红、普洱、苍山雪绿等名茶和云南六大古茶山、国家级大叶茶良种、已发现的所有特大古茶树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一区域,一句话,它代表了云南茶区。

综合性茶叶生态研究,在一个8万平方公里规模上的大型综合性生态研究,特别是对太阳光谱光质的考察,开茶树生态研究史的先河。在中国,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这个考察,工作十分艰苦,观测调查点都是在山上。从山麓到山顶,设点1—5个。从太阳升起开始工作,直到日落,出工收工两头黑,晚上还需制样茶,处理样品。抬仪器上山,大多没有路,往往需要几十人,室内分析测定,计算机处理数据,工作量十分巨大。经一年野外考察,三年室内作业,完成了20万字的研究报告;找到了优质茶的地理存在,为优质高产茶叶的区划、规划和计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开创了应用茶树生态学研究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叶科学,是云南茶叶科技的一项创新和技术进步。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四)


文/杨普龙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茶叶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平等最根本的是经济上的平等。改善少数民族的经济处境,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所以,先生一直把茶叶技术推广服务、茶叶发展的重点放在那些最贫困的民族地区。在先生任所长三届九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勐海县的傣族、南糯山哈尼族、布朗族,景洪市攸乐山的基诺族,西盟县岳宋的佤族,孟连县朗勒的傣族、哈尼族,澜沧县的拉祜族,双江县勐库的哈尼族、瑶族,江城县的哈尼族、彝族,潞西市芒伴景颇族等新老茶区,与当地合作,设立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良种推广、生态茶园、综合试验示范区、星火计划等各类试点、样板和项目,使茶叶成为当地民族同胞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来源。

西盟原来产茶很少,全县年财政收入才有5万元,县委把先生请去考察,看过以后,先生答应设点,县委书记和副书记怕茶科所的人吃不了苦,说:“你们搞西盟镇吧!”先生说:“哪里最贫困,就在哪里搞。”“岳宋最穷,大男人都没有裤子穿,在国务院挂了号。”“那好,就以岳宋为重点,西盟镇也搞。”茶科所派出两位同志在那里扎了四年,建成了3000多亩速成高产新茶园,至今仍福泽当地的佤族同胞。

勐海南糯山是栽培茶树王的所在地,它被茶叶界身拜心拜,赵朴初先生都去拜望过,是历史名茶之乡。1957年,产茶3700担。有的农家茶叶收入占全家收入的80%。后因长期掠夺经营,1979年降到了900担,老茶树每年以7%的速度死亡,茶叶衰败后,转向毁林种粮,三年之内,森林几乎全部被毁光,再三年之后地力耗尽,粮食无路,经济陷入危机。为挽救名山名茶,帮助哈尼族同胞走出绝境,1985年,先生建议县委在南糯山设立了茶叶经济生态乡项目。1986年,先生又向省里争取到国家首批星火计划项目,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流沙河两岸南糯山、勐宋山发展了新茶园8000多亩。农科部门配合,实行科学种田,发展杂交稻,轮歇地由9000亩退至2600亩,一举挽救了名茶之乡,现在农民茶叶采不完,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遏制,仅南糯山产茶已达2万担以上,成为云南茶叶第一村。2006年时,村党支部书记江且说,农民有了私人轿车30多辆。名茶名山发扬光大。哈尼族农民在先生离开勐海前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把你养起来,我们养得起你。”

澜沧县是发展茶叶的好地方,茶科所去设点前,产量为9000担左右,经茶科所在卡朗、富邦建立新老茶园示范点各1个,种植茶叶就迅速在全县推开。后来又在惠民建立了一个生态茶园综合示范区2000多亩,茶树栽培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在富邦,茶科所派去的徐爱民尤其出色,多次得到省委书记普朝柱的表扬,并被评为“全国青年突击手”。20世纪90年代,澜沧茶叶已达5万担以上,现已达10万担,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使当地的拉祜族同胞告别了赤贫的生活。

江城县是云南多雨中心之一,是茶叶最佳发展地区,县委、县政府想用茶叶搞一个脱贫项目,苦于得不到科学论证和技术做后盾。县委书记苏全忠和杨县长几次登门,把先生和梁凤铭(梁老师为先生夫人,也是功勋卓著的茶叶专家)等专家请了去。经过一个多月的爬山越岭考察,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规划设计,提出了牛洛河万亩茶叶经济生态园的可行性研究与总体规划设计意见书。1988年1月4日,在思茅通过论证,获得了13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单项扶贫项目。政府聘请先生和梁凤铭为顾问,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三年就建成了10300亩速成丰产生态茶园,第五年产茶8000担,速度之快、成效之好,为中国茶史所未见。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省长和志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92年12月16日,在牛洛河茶场五周年庆典上,亲送精裱大型条幅,称赞牛洛河茶场是城乡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使贫困山区生产力产生跳跃式发展的典范。它使2000多户瑶族、哈尼族同胞脱贫,年收入由185元上升到1300元。

孟连是与西盟齐名的贫困县,先生应邀到那里考察之后,感到土壤不够理想,大多是石灰岩地区,为慎重起见,派人去一边试验,一边发展。最后在朗勒建立了5000亩茶园,形成了孟连的新产业。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 (三)


文/杨普龙

三任所长,茶科所成为云南茶叶科技中心

从上沃尔特回国后,先生就被任命为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接替蒋铨老所长。所长的职务,为先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平添了责任:把茶叶科学技术变成茶叶生产力,出成果、出产量、出人才、出效益,把茶科所变成全省茶叶的样板,科技中心。

由于十年文革的动乱,茶科所已是科研停顿,生产水平低下,人才缺乏,生活水平、工作条件都极其落后,已经跟一个山乡农技站相差无几。这样的茶科所,可想而知有什么知名度和影响力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权威性,还谈什么生产力、号召力,怎么可能引领云南茶叶?把茶叶科学变成生产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整顿势在必行。先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首先就是改善科研人员的生活科研条件。在上级的支持下,茶科所修起了围墙,院内搞起了绿化,建起了科研大楼、民族风格的行政办公楼和图书馆,并兴建了职工宿舍,添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其次是健全了科研体系,组建了栽培、品种、制茶、生理生化、开发、植保、茶机、情报资料八个研究室。并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机构健全了,机构的运行需要有人才。先生大胆起用年轻人挑重担,并一次性引进了9名大学生,提拔了一批科技干部,同时还派出28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对口培训和进修,派出5人去日本、斯里兰卡研修,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到所里来做学术报告,在所内展开知识竞赛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提高了茶科所的科技力量和科技人员的素质。

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对50年代以来形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昭雪,落实党的政策,搞好职称评定与晋升工作,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的良好环境,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活力与创造力。

把茶科所本所茶园建成示范样板和科技中心。全面进行深耕改土、兴修水库,全面实现了喷灌,茶园进行了承包管理。一系列的措施,茶科所试验示范茶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产由1980年的104斤,提高到了1985年327斤,并且全部在三级以上。茶科所单产800斤的高产试验茶园、300-500斤的丰产样板、100多种品种的全国品种圃,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接待着每年数以万计的省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的到云南茶科所来参观、学习、取经。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厅的部署,茶科所向各茶叶主产区、农场,派出技术组,与当地茶叶部门联合开辟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推广丰产及良种样板和试点。每个点从设点考察、方案制定、组织管理及经费落实、指标制定等,先生都亲自参与,甚至细致到生活条件、下乡补贴都一一制定。在下乡补贴上,先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艰苦程度,以远高于城市的标准发放,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茶科所举办的样板点,全部取得成功,在广大茶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增强茶科所信誉、提高茶科所公信力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同时,先生还利用茶科所在科研上的优势,把科研成果大力推广到农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比如云抗系列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低产茶园改造、云海白毫系列名茶的创制等。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也在先生的主持下得以开展,如园林式复合生态茶园研究、国家星火计划、省茶叶综示区、茶树太阳光谱等。

先生在学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创立了《云南茶叶》杂志,并利用这一舆论武器,向全国大力宣传云南茶叶,宣传茶科所的技术成果和学术思想,宣传科学种茶,进行学术、技术、经验和信息的交流。

通过三届九年的任职,先生领导的茶科所成为云南名副其实的茶叶科学制高点和学术领地,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鼓励。1983年,先生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者代表到北京,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受到国家劳动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三部委的联合表彰。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五)


文/杨普龙

成就云南茶海之梦

1960年,先生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云南时,云南茶叶仅16万一18万担,以后虽有发展,但长期停滞在25万一30万担之间。新中国成立前的古老茶园日趋衰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茶园,除农场外,大多未老先衰,连年重复改造、恶性循环,而同期浙江茶叶却得到了大发展,产量由70万担升为200多万担,在他们的茶叶滞销时,云南有些人不加分析,人云亦云茶叶“卖不掉了”,几度刮起冷风。而先生却持不同的看法,认为问题出在方针政策上。实际上云南茶叶一是总产太少,二是面积太小,需要大发展,可是一直没有大发展的方针指引,长期处于晦暗不明、乍暖还寒的笼罩之下。

1983年10月,普朝柱任省长,来茶科所看了先生主持的茶树速成高产试验茶园之后,极为认可,说:“我想和你们来研究一下茶叶的方针。”借此机会,先生向省长畅所欲言地汇报了自己的看法,在半天的时间内,对云南茶叶的优势,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变化,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广泛交换了看法,得出了必须大发展的结论。

第二天,先生请普省长给正在勐海举行的“云南茶园丰产和恢复发展初制所会议”的代表讲话。省长从市场需求,从山区脱贫致富的要求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科学的阐释,他的意见是把300万亩300万担作为2000年的奋斗目标,要求80年代再搞150万亩。当即对籽种采收调运、人才培训、技术指导作了布置。全省一百多个产茶县的代表,从来没有听见过这种振奋人心的讲话,一致感到:茶叶的春天来到了!群情激动,犹如春雷一阵,使大地苏醒,纷纷要求将省长讲话印发,回去传达。当时,省农业厅、农大、农科院力主印发,可是习惯了长期搞改造提高、跟着江浙人吹冷风、宣传茶叶卖不掉的人却说:省长不是省政府,方针要以省政府文件为准,反对印发。为避免意见分歧影响会议成功,先生想了一个办法,因为他当时是《云南茶叶》主编,说:“你们不发,我来发,人手一份,发向全国。”并立即安排整理录音,送正在印刷的《云南茶叶》第四期,排头条。《云南茶叶》从来没有发过评论,这次破例,先生还为普省长的讲话写了刊论《茶叶的春天》,为云南茶叶新方针欢呼,为新方针贯彻鸣锣开道,推波助澜。清样出来后,亲自送到省长办公室请修改审定。省长讲话与刊论一出来,犹如春雷惊蛰,春风化雨,受到茶界和人民的热烈拥护,全省茶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一场“千山万岭银锄落,地动高原铁臂摇”,向茶叶进军、让山区脱贫的气势恢宏的大戏,在全省宜茶山区拉开了战幕。同时,先生按普省长指示,以最快的速度,主编了《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小册子,印发一万册,送到茶叶干部和农民手中。同时,发挥茶科所初步形成的云南茶叶科技中心的力量,向全省各重点茶区派驻科技人员蹲点跑面,试验示范,长会短训,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不失时机地利用省、地、县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宣传新方针,传播新技术。

舆论指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作为茶科所所长,先生先后在国际会议及全国、全省茶叶会议上、刊物上,发表了《滇南茶区的自然优势》、《西双版纳茶叶开发研究》、《论茶树速成高产、高产稳产栽培法》、《云南茶叶发展战略和战略措施》、《中国茶业战略转移的思考》、《云南茶叶基地建设的经济技术问题探索》、《生态茶园和茶叶经济生态园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茶园建设的生态之路》等文章,对省委的新方针进行阐释和补充,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同时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在技术上进行引导,使其向紧贴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的方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1986年元月,国家开始实施星火计划,在省科委支持下,云南首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大叶茶优质丰产栽培和红碎茶初精制合一加工技术开发》项目资金184万元,被先生争取到勐海实施,发展新茶园8000多亩,建立了星火茶厂,点燃了乡镇企业的星星之火。

1986—1989年,先生负责省农业综合示范区的茶叶综合示范区,加强了技术推广的经济实力和主动权,在勐海、腾冲、双江、思茅、澜沧、潞西6县设速成高产、低产变丰产、茶树良种、生态茶园等各种综合示范面积6000多亩,带动面17.22万亩。

1985年,为建立云南茶树良种基地,先生领导的茶科所为思茅茶树良种场专门培育茶苗,提供50亩母本园的苗木,使该场顺利建成。

在先生担任所长的年代,恰值云南茶叶空前大发展,茶区广大,所务繁杂,各种业务、党务、工作的会议和学术活动接连不断,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总是高频率、高速度运转。为了云南茶叶的春天,为了“茶海之梦”,他抓住机遇,把他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云南茶区各兄弟民族,倾注给了横断山脉的云南大叶茶。春华秋实,十年的辛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世纪90年代,云南茶叶已达140万担。比粉碎“四人帮”前,接近增加3倍。短短十年来,取得了比三中全会以前两千年茶史总成绩还多数倍的巨大成就。比新方针诞生前,净增产量100万担,茶叶已经成了云南受益面最为广大的支柱产业,为94%的山区各民族人民脱贫致富,拓宽了新路。

为云南茶叶献身一辈子,先生最终赶上了这个迟到的春天,目睹了曾是梦中的茶海绿波。

普洱茶的五德六度七佳九泡


普洱茶的“五德”

健、奇、厚、和、真;普洱茶五德。

健:养生保健之健;"天行健"之生命价值观之健;

奇:产地原料加工及陈香之奇;民族文化背景之奇;变化迷人之奇;

厚:形貌之厚;气韵之厚;涵容不同茶具和口味之厚;

和:性非寒非热之中和;涵容不同文化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茶之和;

真:由天然自然之真;风华万种却性纯而真;由外表大智若愚而内质绚丽多彩而真。

普洱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佛法在茶汤中。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

普洱茶“七佳”

质佳:不同环境下所产原茶各具特色;形佳:主看条形是否清晰、完整、紧结,色泽与净度俱佳;色佳:主看汤色的深浅和透亮度;香佳:优质普洱干茶陈香显露,热嗅浓郁纯正;味佳:主看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气佳:茶气足、厚、正;韵佳。这七佳分别由,形,香,色,味四要素组成。也体现出了一杯好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品出的,得需慢慢品,细细品。

普洱"九泡"

想喝茶,首先就要有水的搭配;一泡:洗茶;二泡:清除口腔杂味;三泡:打开舌苔的味蕾;四泡:感觉普洱茶的质感;五泡:感受普洱茶的原本味道;六泡:拖动舌头去细细地把普洱茶的韵释放出;七泡:感受普洱茶的喉韵;八泡:感受普洱茶所产生的厚度;九泡:普洱茶好坏便知。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张顺高:普洱茶保健科学普洱茶讲座


张顺高:普洱茶保健科学普洱茶讲座

主讲人: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云南省农科院发展和演变,从明朝时期的"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到清朝时期被列为贡品,再到民国和抗战之后的逐渐衰败,为众多老科技工作者勾画出了一条普洱茶兴衰史的轨迹。演讲着重阐述了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和功能成分,以及普洱茶的保健机理,通过介绍分析普洱茶微生物发酵变化产生的特殊成分,详细阐明了普洱茶保健的科学依据。除此之外,张顺高先生也普及了普洱茶的种植和制作的相关知识。

从事多年茶叶研究的张顺高老师总结道:"普洱茶是当今世界上最珍贵又最廉价的保健饮料,在各类茶中独占鳌头,也是今后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的生活饮品,前途不可限量".他也希望,普洱茶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并喜爱。

随后,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树文先生现身说法,结合自身20来年喝普洱茶带来的诸多裨益,号召现场所有的老科技工作者"喝茶要喝普洱茶".在场的老科技工作者对此纷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老科技工作者积极提问,诸如怎么鉴别普洱茶的真伪,如何选购质量上乘的普洱茶,普洱茶的农药残留是否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等等,两位老专家耐心地一一做了解答。台上台下的互动讨论此起彼伏,讲座由此推向了高潮。

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到场的老科技工作者们都觉得,这样的讲座让他们受益颇丰。据悉,云南省老年科技工作协会,还将在今后陆续开展一系列类似的科普讲座。

茶德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郁达夫:人间有茶便销魂


上月途经杭州,陈兴义兄做东到西湖边的湖畔居吃茶。此地是赏西湖最佳景,上年到,也是到湖畔居。话事人楼明兄天天在这里接客,他又一次为我们斟茶冲藕粉讲典故,走了还不忘送东送西,龙井太贵,不好意思拿,到是带点西湖藕粉回家后,当早点吃了几回。

当时同在的冯皓感慨说,从一个好茶与藕粉的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从云南到江南,我的行程愈发频繁。原因也无他,茶与茶人,江南依旧是中国当下最活跃的区域。

在座有位仁兄是富阳人,见我是位写茶的作家,便说起他家乡的名人郁达夫。的确,郁达夫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茶人,当然,也爱藕粉。

赏西湖,坐茶室,饮龙井,吃藕粉,被生活大家梁实秋总结为四美,今年在杭州,是许多人的常态,只是少了梁实秋、郁达夫他们的影响力罢了。

(郁达夫与王映霞网络资料)

1983年,病中的巴金来到杭州,当喝着龙井茶,闻到桂花香时,他用四川话大声说,“这就是郁达夫《迟桂花》写到的场景啊。”

《迟桂花》是郁达夫的一篇小说,他在里面说喝茶喝得有性欲,简直是发前人所未发。那个时候郁达夫患肺病,疗养地选在了盛产龙井的翁家山,喝着龙井,把小说写了,把恋爱也谈了。这方面,他真真对得起自己读过的那些才子佳人小说。

在郁达夫小说里,茶房是出现得比较频繁的词语。茶房就是开水房之类的,旅社都有,只是别人往往淡化了茶,只谈开水。但郁达夫不一样,他不仅自己爱喝茶,还要让笔下人物都走到哪都茶喝。

他端起茶杯,笔下人物也端起茶杯。他放下茶杯,笔下人物也放下茶杯。他喝完茶出门,故事也到了尾声。

郁达夫在浙江富阳老家,是一个产茶地,出过不少名茶。

当地民谣这样唱:

富春江之鱼,富春山之茶,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何不忍,此地亦何辜?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产别都?富春山,何时摧,富春江,何时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鱼乃无。呜呼,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谁不说咱家乡好?只有富春江的茶与鱼,好到让官员受不了年年霸占,他们大肆掠夺下,守着茶与鱼的民众既靠不了山,也依不了江,民不聊生的现实下,鱼与茶再也不是骄傲。

郁达夫家靠近江边,是一个停靠码头,这里开有茶馆,他幼年时候,经常到茶馆喝茶玩耍,是一个标准熊孩子。这让老母很着急,学不了孟母,只有给他训诫:要好好读书,不得入茶店做“蟑螂”。

蟑螂,这里特指一些百姓,他们“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同蟑螂似地在那里出生,死亡,繁殖下去。”

郁达夫说,“蟑螂”不外乎在两处地方;一处是三个铜子一碗的茶店,一处是六个铜子一碗的小酒馆。他们在那里从早晨坐起,一直可以坐到晚上上排门的时候;讨论柴米油盐的价格,传播东邻西舍的新闻,为了一点不相干的细事。

在富阳这个小县城,茶店酒馆有五六十家之多。“蟑螂,就家里可以不备面盆手巾,桌椅板凳,饭锅碗筷等日常用具,而悠悠地生活过去了。离我们家里不远的大江边上,就有这样的两处蟑螂之窗。”

这是茶馆里的懒人,郁达夫不喜欢。他更喜欢当闲人,像段成式闲得发慌,数着树影玩,“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一个人可以静观光阴一寸寸移动,文学家看来是不得了的闲情逸致。

郁达夫从家乡到了杭州后,非常喜欢这里,在大自然里喝茶,饮酒,读书,有好风景看,有才子佳人在侧,写诗歌,小说都多了动力。“杭州自古是佳丽的名区,而西湖又是可以比得西子的消魂之窟”,乡下人的忐忑,慢慢被美好的愿景打散了。

“我从乡下初到杭州,而又同大观园里的香菱似的,刚在私私地学做诗词,一见了这一区假山盆景似的湖山,自然快活极了,日日和那位老秀才及第二位哥哥喝喝茶,爬爬山”。翁家山有好龙井,是诗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杭州的茶馆也是极好的。“涌金门外临湖的颐园三雅园的几家茶馆,生意兴隆,坐客常常挤满。而三雅园的陈设,实在也精雅绝伦,四时有鲜花的摆设,墙上门上,各有咏西湖的诗词屏幅联语等贴的贴挂的挂在那里。而且还有小吃,象煮空的豆腐干,白莲藕粉等,又是价廉物美的消闲食品。”

今天去杭州逛茶馆,许多地方大都保留了民国时代的摆设,有些甚至比以前更加精致。

上海则不同,“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所以,他笔下的《上海茶楼》也是不同的。

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为出发地的;第三,总是一般好事的人去消磨时间。所以上海的茶楼,若没这一批人的支持,营业是维持不过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楼总数之中,以专营业这一种营业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余的一份,像城隍庙里的几家,像小茶场附近的有些,总是名副其实,供人以饮料的茶店。

我去苏州的时候,聂怀宇带我逛了许多茶馆,后来写了《苏州喝茶的形态》所住地方在玄妙观对面的一家酒店,我后来才知道,我去过的那些喝茶地方,郁达夫也去过。

随园啊,玄妙观啊这些。郁达夫在苏州游历时,他开始抱怨找不到吃饭处,却发现一家“锦帆榭”的茶馆有着不俗的气场,就那里喝酒!不过,这都不是苏州最有名的茶馆。苏州最有名的茶馆有三个:雅聚、望月、玉楼春。有人作了副上联:“雅聚玉楼春望月”。那么多年过去了,茶馆换了一波又一波,下联还是没有人对出。

苏州现在的随园主人,是“苏州病人”,他就在平江路,终日饮酒吃茶。

郁达夫在玄妙观发现了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现象:

我只觉得玄妙观里的许多茶馆,是苏州人的风雅的趣味的表现。早晨一早起来,就跑上茶馆来。在那里有天天遇见的熟脸。对于这些熟脸,有妻子的人,觉得比妻子还亲而不狎,没有妻子的人,当然可把茶馆当作家庭,把这些同类当作兄弟了。大热的时候,坐在茶馆里,身上发出来的一阵阵的汗水,可以以口中咽下去的一口口的茶去填补。

茶馆内虽则不通空气,但也没有火热的太阳,并且张三李四的家庭内幕和东洋中国的国际闲谈,都可以消去逼人的盛暑。天冷的时候,坐在茶馆里,第一个好处,就是现成的热茶。除茶喝多了,小便的时候要起冷痉之外,吞下几碗刚滚的热茶到肚里,一时却能消渴消寒。贫苦一点的人,更可以借此熬饥。若茶馆主人开通一点,请几位奇形怪状的说书者来说书,风雅的茶客的兴趣,当然更要增加。有几家茶馆里有几个茶客,听说从十几岁的时候坐起,坐到五六十岁死时候止,坐的老是同一个座位,天天上菜馆来一分也不迟,一分也不早,老是在同一个时间。非但如此,有几个人,他自家死的时候,还要把这一个座位写在遗嘱里,要他的儿子天天去坐他那一个遗座。

近来百货店的组织法应用到茶业上,茶馆的前头,除香气烹人的“火烧”锅贴“烧山芋”之外,并且有酒有菜,足可使茶客一天不外出而不感得什么缺憾。像上海的青莲阁,非但饮食俱全,并且人肉也在贱卖,中国的这样文明的茶馆,我想该是二十世纪的世界之光了。所以盲目的外国人,你们若要来调查中国的事情,你们只须上茶馆去调查就是,你们要想来管理中国,也须先去征得各茶馆里的茶客的同意,因为中国的国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无耻与贪婪,这些茶客所代表的倒是真真的民意哩!

不过这样的牢骚话,很快就在随园被吃茶美人的姿态打散了,当然,以茶撩妹,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只不过在郁达夫身上,更聚焦一些。在福州,他不也是吃完茶,就去看福州女孩那白花花的大腿去了么。

苏州人把坐茶馆这种行为,形象地比喻成“孵茶馆”,意思就是像老母鸡孵蛋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范烟桥在《茶烟歇》里总结说:“苏州人喜茗饮,茶寮相望,座客常满,有终日坐息于其间不事一事者。虽大人先生亦都纾尊降贵人茶寮者,或目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其实则否,实经济之交际俱乐部也。”

聂怀宇把茶引发的种种现象称为“文化经济联合体”,其实是一个意思。

郁达夫偏爱绿茶,尤其是龙井。对其他茶,他饮用得少。郁达夫说武夷山茶,用来醒酒醒脑最好,这是私人经验,

泡普洱茶的高境界,让茶叶的清香四处飘溢


人生在世,要想做什么事都做好,还得看心。相信只要用心去做,那么我们得到结果将一定是满意的,快乐的。

泡茶同样也讲究着用心,用心才能泡出好茶,用心才能品味出不同茶的不同香。

那么如何才能泡制出一壶好的普洱茶呢?如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呢?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如何泡普洱茶,让它的清香飘溢满屋。

普洱茶叶冲泡的几个程序:

一、百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二、观音入宫(落茶):把铁观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三、悬壶高冲(冲普洱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四、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五、关公巡城(倒普洱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六、韩信点兵(点普洱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七、鉴赏汤色(看普洱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八、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啜,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唯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饮普洱茶一定要去用心去饮,品出那个味,品出它真正的香。那么这杯普洱茶将会给你带去它的自然香,而且还会让你的心更本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高德的“人间普洱茶道”》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