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一位爱茶的80后女生,经营着多家茶业连锁店,并多次获得茶王赛金奖,成为众多茶业新生代的励志偶像。这位女生叫何环珠。

喜欢茶,而了解茶。2008年,何环珠开始接触安溪铁观音。因为喜欢,她到安溪茶校学习,并开始在QQ上把安溪铁观音卖遍全国。

随着茶友越来越多,开设的“惜缘”品牌也有了加盟店,何环珠投入更专注,到全国各地学茶、寻茶,去考“茶”,先到湖南长沙高桥茶叶市场,学茶叶审评,挨家挨户进行比对。后来,何环珠远赴内蒙古、浙江、安徽、云南寻找各类茶品……

每到一个地方,何环珠都乐于与当地茶商交流茶叶制作技艺,并搜集当地茶叶:“比如到台湾,他们教我台湾乌龙茶审评,我则分享安溪铁观音品评。”

凭着对茶的痴迷,何环珠还经常拜访张天福、蔡荣章、陈郁榕等茶学教授、茶界前辈,虚心请教,钻研相关普洱到新烟制的古树红茶等。若要问起她最爱什么茶,环珠的答案还是最爱家乡安溪铁观音。每次出门,环珠都会在包里放上几泡铁观音,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会向周边的朋友介绍安溪铁观音,宣传推介安溪铁观音。

扩展阅读

80后个性茶人:丁海洋


近日,当云茶网记者走到贤春茶业位于康乐茶城的店铺时,店铺还没有开门。此时提货的客户已经在门外守候,不多时一个喝着豆奶吃着早餐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出现在了记者的视野里,只听到提货的人叫了一声“丁总”,我们愕然,原来他就是老总?店铺门开了,他招呼我们坐下后,就开始忙着招呼客户,接待客户的熟练,让我们多了一点钦佩的同时,不禁诧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如何将茶做的如此得心应手?

做茶完全出于喜欢

“我是高中毕业的,没什么文化,但是我就是喜欢茶。当我喝茶的时候;当我能品出这是哪个山头的茶的时候;当我和不同的茶人交流,收获到许多不为我所知的,喝茶,和不同的茶人交流,这个小伙子开始了他和茶的人生。现在,父亲的公司云南贤春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并将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他,并由他负责公司产品的推广,而父亲自己则退居二线,专门负责茶品原料的采购、原料质量的把关、生产环节的监督。由此,父亲对他的信任、能力的认可,可见一斑。

谈及父亲父亲是我的资本

说起自己的父亲,丁海洋满是感激,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块宝,父亲的踏实本分,让他明白实实在在才是真。

丁父,丁双财先生,是典型的60后实干型老茶人。他,做服装生意起家,04年下半年偶然入驻康乐茶城开始卖茶,07年转型做原料批发,08年在云茶跌入低谷的时候迎来事业的转机,之后愈发如鱼得水,2011年转而进行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成立了云南贤春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贤春”,正式进军云南茶行业,步入正轨。

回顾做茶的历程,当记者问及“有没有觉得特别艰辛的时候”,丁父淡然的笑着说,好像没有。这个我们也可以想象,他收获如今的百万家业,并非是突然间的大富大贵,而是他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积攒起来的。他做茶的历程,就像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水到渠成。

近十年间,单纯为了做茶而做茶的丁父,并没有因为云南茶界的跌宕起伏而患得患失,他亲自走进云南产茶区,一步一个脚印的了解云茶,一点一滴的学习摸索着,这正是丁海洋最崇拜他父亲的地方吧。

然而,丁海洋高中毕业后,丁父却并没有将儿子带入到茶行业里面,而是让他去做服装批发零售。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问及原因,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丁父坦言,丁海洋是88年的,他觉得高中毕业的儿子太年轻了,20出头的小伙子能有什么想法,能沉得住气做茶吗?他不相信,他觉得儿子需要锻炼。以前自己是做服装出身的,他明白做服装的琐碎和辛苦,需要耐性和灵活性,做服装对于磨练儿子的耐性和培养他的生意头脑都很有用,所以才狠心让儿子去吃苦。但是,他也并不是那么狠心,丁父家族大部分都在螺蛳湾做服装批发生意,这些亲友可以暗地里帮助一下儿子。所以让丁海洋去做服装,其实既是锻炼也是保护。如今,看到儿子对茶如此痴爱,尽心尽责,他那张严肃的脸上流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谈及母亲他说母亲教会我什么是良心

他说,母亲是个非常较真的人,很细心很负责任。母亲在加工原料的时候,从来都是不计工费,只选择负责任的加工厂,因为母亲的要求很严格,例如,“碎茶一定要挑出来,哪怕少压几饼”、“饼型一定要端正,压不好的宁可废掉”等等。正是因为母亲这一真正为客户着想的态度,才让公司有这么好的口碑和愈来愈多坚定的客户群体。

回忆过往,2010年,母亲做的一件事情,让他备受触动。有一个客人在他们那里定了一批一芽一叶月光白的散料。但是最后发现,离客户要的量还差那么一斤的样子。一芽一叶的月光白,一芽两叶的月光白只是一个叶子的差别而已,在那么多散料里面加上一点一芽两叶的想必也不会被发现,但是他母亲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他亲自坐车去到厂子里面,重新一个芽叶一个芽叶的挑选了那么一斤茶叶。他说,现在很多外省的客户订制公司的产品,基本不会再来昆明,公司将茶样寄给客户,客户看了觉得可以就让他们生产,客户不会担心他们原料掺假,不严格按照要求来做,因为客户相信他们不会。

谈及未来他很有激情和想法

最初丁父入驻康乐只是单纯的销售云南小景谷茶厂产品,2011年丁海洋和父亲一起创办了贤春茶业有限公司,开始将重点放在特色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对于公司产品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他都能侃侃而谈,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他说,目前公司已经注册了5个商标,涉及了中高端茶品,但是近期重点还是放在主要品牌“贤春”的推广上。推广的重点是:品牌释义、产品包装、网络宣传三大块。并且他还说服了父亲加入了云茶电子商务示范区,他觉得云茶电子商务示范区是在成长,他也在成长,他相信云茶,相信未来会美好。“我还想着,弄一款阐述我成长史的茶呢~哈哈~”他憧憬的说。

丁海洋,有年轻的力量、开放活跃的思维、如饥似渴的学习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们祝福他的未来一切顺利。

“80后”评茶员与她的“林家铺子”


林思娜在查看一款普洱茶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茶人云集,商户林立,林思娜的店铺便位列其中。在摆满紫砂壶、茶叶礼盒、名家字画的小屋里,立有一块“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评茶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评茶员资格考试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评茶员不仅需要具备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制茶、茶文化、茶叶营销、茶艺茶礼等诸多相关知识。

出生于1983年的林思娜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地。2006年,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不过,她并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只是做一名单纯的茶商,而是一直在学习进步,因此成为了她家族里的第一位高级评茶员。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似,评茶员用眼睛、鼻子和舌头,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具体种类、采摘日期和制作工艺,从而评估出茶叶的质量和价值。

林思娜的评茶员身份,不仅让她能严格控制自己店铺的产品质量,也使她经常以茶会友,共赏佳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虽然林思娜在马连道茶叶街已经拥有两家店铺,在内蒙古也有加盟店,但是她对于物质没有过高的追求,至今在北京无房无车,一个人活得简单快乐。她目前的心愿,一是将自己创立的“思馨”做得更有特色,二是顺利通过更高一级的“评茶师”职业资格考试。(新华社记者张传奇/摄)

80后姑娘艾香茗传承家族茶文化


英国女王为什么爱喝下午茶?拥有众多名茶,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产国为啥不是中国?这些问题都能在80后姑娘艾香茗的书柜里找到答案。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她收藏了数百本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她也希望家族几代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

高中时翻阅《茶经》

小艾出生在芜湖市三山区艾村,这里距中国峨桥国际茶城不远,芜湖虽然不是茶产地,却是江浙皖地区主要茶叶集散地。“我们家族里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茶铺,在各个城市里吆喝卖茶。”小艾说,大概五六岁时,她就喝上了茶。

在不少人看来,茶是苦的,小艾却对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茶叶是维持全家生计的好东西。年少时,她就跟父母学会了品茶,拿着茶叶左看右瞧。“茶叶从茶农手里收来时是很粗糙的,父母忙,我们小孩子要把杆子、黄叶给挑出来。”干这工作时,家里地上常常铺满了茶叶。

高中时,陆羽的《茶经》摆在了小艾的眼前,也让茶文化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所以泡茶要用二沸的水,三沸以上水就老了。”小艾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虽然只有几千字,却讲述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冲泡等很多知识。

毕业后拜师学茶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年,小艾决定南下。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云南拜师,学习茶树的种植、辨别茶叶的品种、了解茶叶的储存以及茶艺。那时候除了学习技能,还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和“杂志,比如《茶讯》《茶博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随着阅读开阔视野,小艾发现,古书中提倡的喝茶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书上说,泡茶水的等级是‘天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是现在和以前的自然环境不一样,用雨水或者河水直接泡茶,肯定不能照搬了。”

通过学习,小艾对茶文化的体察更加细致,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让回到合肥的小艾有了新思路。在她看来,茶道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福建、广东等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的茶具,人们出来聊天也是喝茶。”小艾说,茶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妈妈的朋“友们学习茶道时,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熏陶。”

夫妻俩热衷藏书

因为爱茶、懂茶,小艾还收获了一段充满茶语气息的爱情。一起阅读和研究茶学方面的书籍,给小艾夫妇带去了知识的满足和心灵的乐趣。合肥书店里跟茶相关的书籍不多,小艾丈夫就趁着出差的空闲,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书店里“淘宝”。

两人认识很多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赠书也成为小艾夫妇藏书的重要渠道。“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从网上购买来的。”如今,小艾家书柜里收藏了数百本跟茶学相关的书籍,一些茶专业杂志也向夫妻俩约稿。“红茶是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红茶来自印度,红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中国的产量占不到5%。”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4次来华调查及引种,促成了如今世界茶叶的种植格局,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一书。“福建很多茶商抱团,容易形成品牌,我们老家的茶商们做茶这么多年,却没有打出什么牌子。”如今,小艾已经接过这一棒,希望家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80后女孩王玉英:与茶结缘的创业路


“‘雨前龙井为上品,明前龙井为珍品’,今天我们喝的龙井茶是我保存下来的明前龙井,这次教大家用中投法来冲泡,先在透明玻璃杯中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适量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水温最好控制在75℃到85℃左右……”

1月1日下午申时许,在古筝《高山流水》的悠扬旋律中,王玉英坐在茶案旁,正在为朋友讲解龙井茶的茶艺。手起手落间,道道茶香流溢开来。

▲“万事开头难,但我喜欢茶”在中国海洋大学读书的时候,王玉英学的是英语专业,2009年毕业,她原本可以走上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却偏偏选择了回家创业,“我不太喜欢那种生活,那时大哥建议以茶创业,因为我大嫂是国家茶艺师,家里正好有这方面的资源,而我本身也喜欢茶,骨子里就喜欢。”回家创业的王玉英,这一干就是五年。

通过亲戚朋友借来的钱,王玉英开始了创业路,从装修到选购再到开业经营,所有的都需要她亲力亲为的辛苦。都说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需要的克服困难不少,“茶叶生意本身就是诚信生意,我家在农村,刚开始时在城里没有人脉,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始创业的时候客人很少,为了拓展市场,我拿着我们冲泡好的茶叶在超市门口给过往的路人免费品尝,有时也到一些单位免费赠送茶叶,告诉他们我的地址。”渐渐的茶店生意有了起色。

“第一家店已经关了,现在是第二家店,同时也开通了网店。”经历这5年的坎坷发展,王玉英有过失败的经历,更有成长的喜悦,但面对难题,王玉英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用自信、乐观化解一个个困难。5年的发展,王玉英的茶店从原来三四十平方的初始店发展到现在两百平方的体验店,通过以茶会友,传播茶文化,参悟茶道精神,她也积攒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与茶结缘后

学习从未停止”

“龙井茶要经过采摘、晾晒、揉捻、炒制等多道工序。品龙井茶,具有提神、生津止渴、抗突然异变、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等功效。”王玉英在泡茶中讲解着茶与健康。

“去广州学茶艺,到福建、江西亲身体验学茶,去北京全国百佳茶馆之一的非常友普茶楼听茶,拜访中国茶艺协会秘书长王琼老师,到各地参加茶会,与范增平同门弟子互动交流,到宜兴探寻紫砂,定制……”有别于一般茶店经营者,上过大学的王玉英始终坚持“要干就干的最好”的信条,与茶结缘后,外柔内韧的王玉英通过不断学习,拓展着学识和见解。“喝茶能静心、静神,去除杂念、浮躁气,喝茶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遇事更加沉稳,现在就想踏踏实实爱茶,借茶修身。”王玉英说。茶有德,与茶接触久了,融入茶性,饮茶人亦有茶德。

▲分享经验

要懂得一个“实”字

对于年轻人创业,王玉英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首先心态要好,要喜欢、有信心。做生意需要投入,而收获却不可能立竿见影,很需要一种平常心。“具体到茶叶这一行,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实’。”王玉英说,做茶叶生意,少有门庭若市的时候,特别是最开始,一天只有一两个客人。但只要真心实意地服务好每天来店里的客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茶叶的品质和服务质量,随着积累越来越深厚,客源就会越来越多。

说到服务,王玉英感觉,虽然现在很多人喝茶,但他们对茶并不了解,需要获得适当的指导,教他们选茶、看茶、泡茶等。比如,很多人喜欢喝茶,却不知道选择茶叶也要考虑个人体质。每当有顾客进来挑选时,无论顾客最后是否会买,她总是热情地跟他们介绍茶的品种和功效。说到品质,王玉英为了找到性价比好的茶叶,可谓不辞劳苦,她的柜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叶,都是她从各地买回来的,“每次试茶,总要试个四五次,用不同的方法泡,才确定要不要下单批发回来。”

“忙里偷闲玲珑一点,苦中作乐茗茶半杯”,这是国内著名篆刻家王玉德的左手书法,凭借着大哥王玉德的牵线搭桥,王玉英的茶店也在不断开拓,新增国内名家书法字画、印石篆刻代理等业务。对于未来,王玉英已经定下了目标,那就是利用自己英语专业,通过电子商务等平台,将茶、茶文化和本地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

80后评茶员“林思娜”与她的“林家铺子”(组图)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品茶。

11月7日,林思娜在整理店铺里的茶叶。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茶人云集,商户林立,林思娜的店铺便位列其中。虽然店面不大,但是环境幽雅,陈设精致,颇有格调。在摆满紫砂壶、茶叶礼盒、名家字画的小屋里,一块印有“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显得有些突兀。不过林思娜坚持要把这块牌匾放在醒目的位置,因为她觉得这是对她个人能力的承认,也是对店铺信誉、质量的一种的肯定。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评茶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评茶员资格考试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评茶员不仅需要具备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制茶、茶文化、茶叶营销、茶艺茶礼等诸多相关知识。

出生于1983年的林思娜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地。她家里有茶园,家庭的大部分成员也从事与茶叶相关的行业,因此她似乎注定也要与茶叶结下一生的缘分。2006年,她只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闯荡。不过,她并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只是做一名单纯的茶商,而是一直在学习进步,因此成为了她家族里的第一位高级评茶员。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似,评茶员用眼睛、鼻子和舌头,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具体种类、采摘日期和制作工艺,从而评估出茶叶的质量和价值。林思娜说:“举个例子,清香型铁观音主要有正味、消正、消青、脱酸几种制作方法。只看茶叶外表,我就能知道这款茶叶是怎么做出来的,再通过品尝,我基本可以确定茶叶的种植地点和采制日期。如果茶叶来自于我家的茶园,我还能判断出茶叶是哪一位师傅做的。”

林思娜的评茶员身份,不仅让她能严格控制自己店铺的产品质量,也使她经常以茶会友,共赏佳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虽然林思娜在马连道茶叶街已经拥有两家店铺,在内蒙也有加盟店,但是她对于物质没有过高的追求,至今在北京无房无车,一个人活得简单快乐。她目前的心愿,一是将自己创立的“思馨”做得更有特色,二是顺利通过更高一级的“评茶师”职业资格考试。

11月14日,林思娜在店里品茶。

11月14日,林思娜在查看几款铁观音茶叶的样品。

11月14日,林思娜在店里整理茶具。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擦洗印有“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

11月14日,林思娜在查看一款普洱茶。

11月14日,林思娜(中)在店里挑选铁观音茶叶。

11月14日,林思娜在店里望着窗外景色。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摆弄着自己的宠物乌龟。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挑选铁观音茶叶。

11月7日,林思娜查看新设计的茶叶包装样品。

80后创业茶人何以让祭茶大典进非遗


胡寅,男,1981年出生,2008年5月担任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湖南岳阳站第94棒);2009年当选湖南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衡阳市茶业协会副会长;2010年获评衡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能手”、衡阳市"劳动模范",当选衡阳市贸促会副会长、南岳区工商联副主席、南岳茶文化研究会会长;2011年荣获衡阳市五四青年奖章,推选为湖南省第十四次共青团团代表;2012年当选南岳区政协委员。先后成功创办了一家旅游公司和一家茶叶公司。

创业创新故事

华声在线5月20日讯(记者邹园)古人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这个快餐时代,如何让这一南方嘉木一举成名天下知呢?作为五岳中唯一产茶的衡山,又该如何让旅游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打造大南岳生态圈?

作为南岳茶文化会长,年轻的80后茶人胡寅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南岳祭茶仪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保护名录;2014年,南岳祭茶大典评为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2015年,湖南六个地市的十个产茶县、七十二个茶馆加入了祭祀行列。

80后衡阳伢子,曾是身家上百万的总经理

胡寅是土生土长的衡阳伢子,81年出生的他,接触茶叶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我就跟几个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体育管理公司。几年下来,也算是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胡寅告诉记者,06年,北京奥组委的一家体育经纪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与此同时,南岳提出旅游二次创业,南岳林场的茶园对外招商引资。

去北上广做都市人,还是回家乡当建设者?面对满目凋零的茶厂和满山荒芜的茶树,胡寅选择从城里人成为了山里人,从体育经纪人成为了农业经营者。

从小没和农业打过交道,刚刚上路的胡寅就栽了个“跟头”:2008年冰灾让刚刚垦抚一年的茶树却全面受冻。

“看着冰雪退后一片火烧云般的红色,我才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农业要靠天吃饭。”谈到当年的情景,胡寅扼腕道。

只身前往安徽学艺,从采摘茶叶开始

只有解决高山茶园茶质好但产量低的产业瓶颈,同时坚守住自然农法的生态优势,才能提高茶农积极性。那就必须在加工上突破。

痛定思痛后,胡寅只身一人来到安徽的茶区拜师学艺。

“那会老茶师压根没兴趣和一个毛头小子交谈,于是我索性在茶区先租个房子住下来。”每天一早,胡寅就和茶农一起采鲜叶,在各个茶厂买点新茶做点小生意,慢慢和茶场的师傅打成一片。

“我把瓜片、猴魁的制茶工艺从书本上找出来和南岳绿茶的加工先比对,找出差异点,再找不同的师傅请教突破。”老师傅们看他好学肯钻,最终还让胡寅参与了制茶。

带着采购的茶样和收集的数据、经验,胡寅与湖南茶科所的制茶专家进行了反复沟通和探讨,研制出了全国第二款片形特种绿茶:云片,并在湘茶大赛上夺得了头等奖,并逐步开始推向市场。夏秋茶的红茶、黑茶加工工艺相继引入后,南岳干茶从亩产8斤提高到了50斤。

精心布局,打造大茶业产业链

制茶的创新大大提高了高山茶园的效能,为突破传统茶企的发展模式,胡寅又开始“折腾”新路子了:尝试将制茶工区变成茶主题景区,把茶园变成游客的茶体验乐园,设计了进园、唱、采茶、炒茶、泡茶、品茶等一整套“茶山行”体验旅游,让茶厂开门迎客。

‘茶’主题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如何提升茶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如何铸造这个产业的灵魂呢?

胡寅想到,衡山是南方祭祀文化中心,也是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在湖南活动的中心。那何不把这种祭祀活动与茶文化相结合,扩大它影响力呢?一讨论,决定将南岳开山采茶的祭祀仪式升格为区域性祭茶文化活动,通过在南岳祭茶来推广茶文化、宣传茶祖精神。

2010年,在省、市行业协会的组织下,胡寅带领南岳茶文化协会,承办南岳祭茶大典、茶山行、品鉴会等大型茶文化活动。经过数年的打造,南岳祭茶大典已成为湖南茶商每年一度的联欢会,除了全省27个产茶县,还有其他省市的茶商慕名而来。

2013年,“南岳祭茶大典”项目被评为“湖南茶叶十大文化事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4年,南岳祭茶大典评为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2015年,湖南六个地市的十个产茶县、七十二个茶馆加入了祭祀行列。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就茶叶、旅游、文化做深度融合,让更多人知道南岳不仅有衡山,还有茶。”胡寅说,他爱茶,也期待有缘人能一起来品茶种茶,“生产不被世俗利益绑架的茶品。”

黄山市一群80后茶商创业故事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叶是黄冈市农村经济的最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据统计,随着消费大环境的改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市已有80多家茶企入驻淘宝、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城。这其中,就有我市一批80后年轻人怀揣创业梦想,通过网络这个巨大平台,将家乡的资源优势与自己的人生梦想相结合,书写砥砺前行的创业故事。

做生产型供应商

“输入宝贝黄山毛峰,淘宝搜索是9079个宝贝,而像龙井就有3.35万个,红茶有18.36万个,比较而言,黄山毛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黄山茶城的一间门店的电脑桌前,这位叫江健的年轻茶商比划道,对黄山毛峰网络销售的未来,他持乐观态度。

江健经营批发茶叶已近十年,但做茶叶电商还是两年前的事,江健强烈感受到互联网拉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要是做活动,一个单品能卖到两千单。就是平常,每天也要发出几箱的货,量很可观。”

江健的茶叶主要来自家乡歙县新溪口乡。新溪口片是歙县茶叶主产区之一。当江健在屯溪敲打键盘进行生意往来时,哥哥胡健则忙碌在新溪口的茶叶加工车间。尽可能地统一标准,提升茶叶品质,是近年来胡健埋头钻研的事。严格采摘要求、细分青叶等级;或是引进新生产设备,用煤气代替不稳定的电能;抑或是借鉴“他山之石”改进制作工艺,胡健一项项实践,努力通过后续加工提升茶叶品质。

茶叶品质保证,借助互联网传播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网络卖家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得到批量供货。2014年,他家仅毛峰的出货量就超过了2万公斤,这让这对兄弟更加坚定了当前的企业定位——做生产型供应商。“将精力的重心放在生产方面,供应下游零售店或者批发市场商。这也是一个自我能量不断积蓄的过程。”胡健表示。

兄弟俩保持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和务实的创业态度:“其实我们早就注册了‘三尖露’商标,等时机成熟了,还是会围绕自己的品牌来做。”兄弟俩坦言,品牌建设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让茶叶“厚”起来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是歙县茶叶机械化发展的示范点之一,茶园面积超过1500亩,茶叶机械加工经营户30多家。这里处于新安江山水画廊黄金旅游线路上,外围就是昌溪古村落、阳产土楼等知名景点,再加上定潭村多年来茶产业发展基础,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奇崖想到了整合资源,“既有茶叶优势,为何不来个茶园游,让游客来体验。”

几年来,张奇崖一直在做有益的创业尝试:养孔雀、喂土鸡、开淘宝店,这些都围绕着一个目的:“以茶为核心,延伸产业链,辐射旅游,让茶叶‘厚’起来。”2013年,以花茶和绿茶为切入口,她做起了网络售茶。网店的客户主要是青年人,不少喜爱花茶,不习惯传统绿茶,她就反复调试生产,最终颜色亮绿、口感清淡、略带花香的绿茶得到了认可。去年11月,她流转了村里的16亩土地,投资85万元盖起厂房,在茶季来临前上马了两条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从源头开始把控,着力提升茶叶质量。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平均每公斤干茶效益提高约50元。

“今年订单涨了两成,后期订单差不多还有三万斤。”张奇崖对今年的形势还比较满意。目前,她的赏友茶业已获得了qs认证,结合“批发+零售”的方式,正不断研发品牌产品,维护新老客户群。与此同时,生态农庄项目与茶园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希望“粘黏”各项资源,让游客既可以享受农家乐的愉悦,也可以参与到制茶、品茶、游茶园的体验中来。张奇崖说,明年的茶季这里就会很热闹了!

将菊花茶“放养”千里之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而,互联网时代,“迁徙”易如反掌,80后安徽茶商张开晨成功将优质茶菊种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等地。

30岁的张开晨算得上全国最早的一批茶叶电商。由他一手经营起来的网店张立龙茶记,今年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2005年,在合肥帮父亲张立龙打理茶叶店的张开晨,经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点拨,从学习电脑开始,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网络经营世界,成了行内第一拨弄潮儿。

生意冷清是摆在张开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头三个月竟然一单生意都没做成!“我东西这么好,客户不知道,那我就送。前三个月我送了1000件出去。”张开晨急中生智,“预计一半客户会回来,没想到95%都回来了,有的现在还会来下单。”

业务规模的拓展让张开晨意识到,只有保证产品的质与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张开晨毅然将网店搬回了歙县县城的茶叶市场。

他一方面选择优质加工商保证茶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将价值高、不多见的优质菊花苗种“请进”基地培育种植,规模从几分地稳步扩大到20多亩。张开晨的菊花不是论斤的,而按朵卖,价格2元到15元不等。

颇有战略眼光的张开晨大胆尝试,将基地培育的菊花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河北、黑龙江、云南等地种植,再对菊花成品回购,不仅解决了种植规模不大这一困扰,还为下一步市场推广做足了铺垫。目前,张开晨今年已经发出种苗50万株以上。

十年的电商生涯,对张开晨而言,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学会了放眼世界,换个思路想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胡健江健两兄弟、张奇崖、张开晨……一群80后茶商在各自的商业环境下,凭借着智慧与资源,开创出了形态迥异的创业模板。然而,汗水与泪水的背后,是他们尽情绽放的花样青春,以及留下的一段不悔的付出。

80后女孩大益加盟店主“赵艳丽”的普洱人生


从茶叶店营业员,到拥有一家自己的茶店,80后赵艳丽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事过20多个工作的她说,她对茶情有独钟,估计要跟茶叶打一辈子交道了。

6年从事过20多个工作

赵艳丽的故事从广州开始。1990年,年仅10岁的她跟着父母来到广州后,就一直在广州读书生活。2000年,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保险公司文秘。没过多久,感觉不顺心的她又去电台应聘广告业务员,但由于没有人脉业务难拉,半个月后又离开了电台。随后,她还卖过化妆品、保健品、皮革,也做过总经理助理、酒店大堂经理等工作。

据她回忆,2000年到2006年,她从事过20多个工作,但总觉得不顺心,找不到自己真正想为之付出的工作。

2008年,她回到湖北,开了两年餐馆,每天过着起早贪黑油烟满面的生活。

当茶店营业员头三天没客人

2010年,经人介绍,赵艳丽来到温州这个她从未想过会与之接触的城市。在学习了一个月的茶道知识后,她一个人被安排到市区西站江南茶市大益茶业的门店里。

“市场那么大,温州我不熟,温州人也不认识,一个人看一家店真的很忐忑,怕销售不好,业绩做不起来。”赵艳丽坦言。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守店前三天,没有一个人来询问过,更不用提销售额了。第四天,一客人在听了她的介绍后,买走了一个85元的茶饼,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熟悉她,常常光顾她的店,喝茶。

收获一份小而美的事业

赵艳丽现在的店在上堡公寓门口,40多平方米。跟以前一样,她还是一个人守店,不同的是,她完成了从营业员到店主的华丽转变。

赵艳丽说,当知道有一个开店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当时没想到要投入多少钱、多少精力和时间,只觉得这就是我转型的契机。”。

在原始资本投入方面,她寻求了温州总店的帮助,申请先进货销售再补款的措施;在销售渠道以及客户资源上,她利用原有的人脉进行了再拓展。如今,她客户中九成以上都成了她的朋友。

在赵艳丽心里,这份事业虽小,却是她真心喜欢的。她说:“这辈子估计会一直跟茶打交道了。”

人物名片

姓名:赵艳丽

祖籍:湖北荆门

出生年月:1980年

创业时间:2011年

企业职务:大益茶业温州加盟店店主来源:温州商报,记者:涂丽洁

《茶痴老农文集》


《茶痴老农文集》是一部浸染着作者爱国、爱家乡,从各个侧面表达作者之文学修养和思想情操的个人文集,是一部能够展现作为一个业余草根文学作者不畏艰辛、始终如一地从事文创生涯的个人文集。

该书共分五部分,包括小说散文等17篇、诗词80余首、文论17篇和百余幅作者拍摄的摄影作品。书中所收录的作品,大部分已经分别在国家正规刊物、报纸、中国作家网、好心情原创文学网等公开发表过。此外,书中还附录了部分报刊杂志介绍和评论有关作者生平、作品及创作业绩的报道文章。

没有粉饰,没有夸张,作者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意志与胸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梦想,点点滴滴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漫读于作者充满情感的茶文学,体会着作者充满哲理的人生感悟,啃读于作者严谨的茶学论文,一位常年徜徉山野、问道童叟而勤于采撷,耳闻鸡鸣、结伴晨星而笔耕不辍,日积月累,誓著书章以了所愿”的草根文者便清晰跃然纸上了。值此《茶痴老农文集》面世之际,愿天下所有喜茶和与茶有缘的人们给予《茶痴老农文集》以祝福吧!

90后女大学生包下千座茶山 做自己的CEO


毕业不到一年,90后广院女孩王晓湘做了自己的CEO。这个出生在茶乡福建的姑娘说,她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茶水。正是由于这种挚爱,她让茶变成了自己事业。“茶不知名分外香”,王晓湘的“不知名茶”工作室通过众筹的方式,已在全国包下了1000座茶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茶农与消费者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今年5月,王晓湘又将带着她的茶席来到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把中国茶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她的血液里流淌着茶水

她想让茶农与茶客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

小女生与三千多茶商“谈合作”

王晓湘是茶农的女儿,是个从小在自家茶园里“野”大的姑娘。茶山上的清新美好、茶园生活的淳朴自由都深深影响着她成长。她常开玩笑说,“从还没出生我就‘懂茶’了,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茶水。”

这个90后的女孩喜欢茶,茶是她离不了口的话题。“上大学时整栋宿舍楼都知道我爱茶、我有茶,到我们宿舍来就有茶喝。”喝茶是一项需要“分享”的活动,每次王晓湘泡茶都觉得自己喝没意思,非要拉上同学们一起。久而久之,同班的同学们都受到了这个爱喝茶的南方姑娘的熏陶,“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专门带去了一整套茶具,我总开玩笑说,她是‘向世界传递茶文化’去了。”

在茶的世界里,王晓湘是个“百事通”,她不仅经营茶还收藏茶、学习茶。要问王晓湘对茶了解到什么程度?“喝一杯茶,我不仅能品出它的种类、产地,甚至连它采摘的时间、天气和采摘者的装备都能尝出来。”

别看王晓湘才二十出头,她在茶叶行业里可不算是“新手上路”。“从大二开始,我就‘经济独立’了。学费、生活费一切都靠自己。”大学期间,王晓湘把自家茶园出产的茶叶卖遍了北京最大的茶叶市场——马连道茶城。“我带着自家茶叶一家一家泡给茶商喝,让他们细细品味,并耐心解释为什么我家的茶是好茶。到大学毕业,马连道5000多家茶商,有3000多家都跟我喝过茶。”虽然当时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学生,但性格开朗的王晓湘满世界“谈合作”时可一点儿都不扭捏,“进了五星级酒店我也不‘发憷’。”

除此之外,每逢旅行出游,王晓湘总要留出时间专门去逛当地的茶城。“山西、陕西省内的不少茶城里都有我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上大学期间到当地旅游时顺便结交的朋友”。王晓湘说,上大学期间到处“推销”自家茶叶为她现在事业积累了不少资源。“上学时,我是一个酷爱泡图书馆的人。同学们都知道,我如果不在图书馆,就在去推广我家茶叶的路上。”

在与茶叶市场接触的过程中,王晓湘也有自己的看法,“存在问题!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所谓的‘顶级’茶叶卖得那么贵?很多时候,卖家只能给出含糊的解释,而买家太容易被说服。这高价里面大多是所谓的‘品牌价值’。”而对这个行业问题的深思也是后来王晓湘开始“众筹包茶山”、做“实在”茶叶的原因之一。

开办“广院下午茶”受热捧

去年5月,又快到毕业的时节了。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有浓浓的校园情结,希望能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给自己的校园生涯留下难忘的记忆。王晓湘也不例外,她希望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做一件与茶、与学校都有关系的事,来纪念自己的青春。王晓湘与好友观察到,校园附近的餐厅在中午、晚上的“饭点儿”往往人满为患,而在上下午的大段时间里却冷冷清清、少人问津。“商铺这样闲置多浪费啊,不如交给我们利用起来,做点有意思的事!”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湘和同学一路谈了七八家餐厅,希望这些餐厅可以在闲置时段“借”些位置给他们,举办活动。既不耽误做生意,又能免费做宣传,不少餐厅都欣然应允了王晓湘的请求。王晓湘与好友每人拿出500元的“启动资金”购置了茶具,后来在中国传媒大学一度小有名气的“广院下午茶”活动就诞生了。

除了为自己的毕业留点记忆以外,王晓湘还希望通过“广院下午茶”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上了四年大学,除了自己本班的同学,几乎不怎么认识其他的校友。我认为这样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不久,这个免费提供茶水、茶点,只为把校友们聚在一起谈天、喝茶的活动就开办了。

“反响一直特别好,我们把参加人数控制在10人,但每次报名的都有好几十人。”活动每周都举办,每期一个主题,对主题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有时还会邀请在这方面有造诣的广院校友一同“下午茶”与大家畅谈。说是“广院下午茶”,其实参加的可远不止中国传媒大学本校的学生,时常有北大、清华等其他高校的同学也来“蹭”茶喝。“‘下午茶’喝着喝着就变成了‘流水席’,来来走走,不断有人加入。没座位就抱着靠垫坐在地板上,三三两两、谈天说地。”

直到去年7月王晓湘毕业,“广院下午茶”活动一共举办了22场,直到现在还是不少传媒学生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众筹包千座茶山茶价降低九成

转眼离校的日子到了,此时的王晓湘还没有想好自己的前路和方向,“我不想上班,和所有人一样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我想做一点我真正喜欢的、我能做好的事。”一次“下午茶”,几位好友半开玩笑地提议,“大家都这么爱喝茶,何不集资包一座茶山专供‘下午茶’,既知根知底、保证质量,又能节省中间多道费用,岂不一举两得?”

王晓湘从这句玩笑话中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思路,干脆包下山头,接手茶农对茶山的经营权;众筹募集资金,让消费者成为茶山的股东。同时,把所需的全部费用,分项目明码实价发布在网站上,让茶农与消费者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王晓湘透露,由于少了多道中间商经手,不知名茶山上出产的茶叶价格大约是市面上同等质量茶叶的九分之一。

品牌取名“不知名茶”的寓意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王晓湘这么解释。

为了考察茶山的情况,王晓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遍了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多个省份数不清的茶园。在“找茶”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故事让她难以忘怀。去年夏天,王晓湘找茶找到了广西偏僻的山区,火车到站时已是夜里12点。此时下着滂沱大雨,外面漆黑一片没有一盏灯亮着,仅有两辆“黑车”等待载客。王晓湘心里做着激烈思想斗争,“是坐车到县城里找旅店住宿一晚,还是直接上山投宿农家呢?”车站距县城和山上都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如果直接上山,明早就可以直接考察茶园,而投宿县城则明天还要再辗转半日。为了节省时间,王晓湘最后决定冒雨上山。深夜两点,大雨的山中没有一户农家亮着灯。王晓湘战战兢兢敲开了一户茶农家的门,最后被收留在农家极其简陋的储藏室过夜。

虽然,“找茶”的过程总是艰辛、曲折,但踏上茶山那一刻的愉快和轻松让王晓湘觉得吃一切苦都值得。郁郁葱葱的茶山、新鲜清甜的山果、清新纯净的空气、雾霭晴岚的天气变化……茶山上的一切都让王晓湘感到那么惬意和自由。“我一直认为农民是非常诗意和可爱的职业,他们就是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家。”“‘网媒人’的思维与农业文化的情怀”,王晓湘这么评价自己。

如今,“不知名茶”已经包下了1000座茶山,成了一个有近400个“股东”的品牌。今年5月即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博会邀请了王晓湘和她的“不知名茶”团队参与中国场馆部分的展示,希望她和她的团队带世界领略中国茶的魅力与风情。王晓湘说,这的确是一份鼓励与殊荣,但她的目标不仅仅在此,“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全世界的知名学府里都开一家‘不知名茶’线下体验茶馆,让国外的年轻人也了解中国茶,让茶真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何环珠:诚信经营的80后女“茶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