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林思娜在查看一款普洱茶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茶人云集,商户林立,林思娜的店铺便位列其中。在摆满紫砂壶、茶叶礼盒、名家字画的小屋里,立有一块“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评茶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评茶员资格考试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评茶员不仅需要具备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制茶、茶文化、茶叶营销、茶艺茶礼等诸多相关知识。

出生于1983年的林思娜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地。2006年,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不过,她并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只是做一名单纯的茶商,而是一直在学习进步,因此成为了她家族里的第一位高级评茶员。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似,评茶员用眼睛、鼻子和舌头,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具体种类、采摘日期和制作工艺,从而评估出茶叶的质量和价值。

林思娜的评茶员身份,不仅让她能严格控制自己店铺的产品质量,也使她经常以茶会友,共赏佳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虽然林思娜在马连道茶叶街已经拥有两家店铺,在内蒙古也有加盟店,但是她对于物质没有过高的追求,至今在北京无房无车,一个人活得简单快乐。她目前的心愿,一是将自己创立的“思馨”做得更有特色,二是顺利通过更高一级的“评茶师”职业资格考试。(新华社记者张传奇/摄)

扩展阅读

一位80后的漆茶生活


提起80后大家都知道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90后”一同被探讨。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

但是提起漆,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想到中国漆艺。从漆被运用的第一天起,其美丽的光泽就同时赋予它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使漆艺具有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就像京剧是“国剧”一样,大漆经常被称为“国漆”,它的色彩基调中含有内省静穆的审美趣味,它的气质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接近诗的意境和诗教传统。

认识一个叫剑兵的大小伙,我和漆器的缘就起于他。24岁的剑兵从事漆器制作到今年已经是第8个年头,作品也已入选2011年中国青年美展。正是他,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旖旎的漆艺茶具世界。

马未都曾在《说收藏》中提到,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由此可见漆与茶的不解之缘,这似乎也预言着茶与漆的结合成为必然。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充满了它的身影,工艺、器形之丰富是任何其他材质的用具所无法比拟的。如今,它与茶道的结合,更是令人喜闻乐见。

初识其影

这里说是见习地,其实是偏居一隅的安静工作室,几个热爱漆艺的青年投身漆艺世界的居所。里面的空间通透明亮,空气里飘着墨汁般的香味,这就是“大漆”的味道,仿佛饱蘸着文化的意蕴。工作室则用窗户进行自然采光,据说这是漆器特殊的生产工艺所要求。

这里一切都显得慢条斯理。大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状态里,轻摩着手中的坯子,如同对婴儿的百般呵护。幽暗中,一件件其貌不扬的坯器渐渐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温润而有光泽起来。

这里陈设的漆器以茶具为主,茶盘偏多,还有屏风、椟、手镯、发簪、桌椅几凳、梳妆台……这些漆器兀自散发着内敛却又迷人的光泽,件件让人无法取舍,那些精细至极的工艺,令人赞叹。除了漆器外,还有一些陶瓷、金属质地的茶具,这些是颇有心思的剑兵淘来的宝贝,它们就那样躲在阴影里,低调的美着,丝毫没有争宠的意思。

在漆器展示区里,一张漆黑厚重的原木长桌上,摆放着一个似古琴形状的暗褐色漆艺茶盘,虽然造型简单但工艺精良。漆面光亮如镜,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形。面上的金丝螺纹犹如行云流水,令茶盘愈加妖娆耀眼。白瓷茶盏置于其上,斟着透亮的黄绿色茶汤,轻烟一缕,茶未入口,漆器的美,已经钻入了我心里。

再识其美

落座的桌椅、茶具都是剑兵的漆艺作品。庄重的大片红色上,烙着泛着金色的银箔汉画像石图案,间或点缀大漆纯正的黑,彰显着一种典雅的堂皇。据剑兵讲,这一套漆艺茶桌椅,就做了足足一个半月。这套精美的桌椅曾多次被友人借去“小用”,只是每一次“小用”都要数月之久,也曾有人出价到12万执意购买。“这套桌椅算是我工艺水平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是钱的事。”

茶桌上摆放着一个体态匀整的博古瓶,朱红为主色调,身着若建盏玳瑁般的漆面。以手拭之,油润饱满,平滑如肌。这是好的漆艺作品的共同特点:色彩饱满,滑润如肌。手捧的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漆艺敞口大杯,没有靓丽繁复的色彩,繁缛多变的纹理花纹。可是就这普通的杯子,其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相当漫长、极其考验细心和耐性的过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好的漆艺作品,均采用传统中国大漆髹饰技艺,纯手工制作,经过制坯、刮灰、裱布底涂、中涂、上涂、描绘、贴金、罩漆、打磨、推光、揩青等制作工艺和艺术流程,完全靠手指触摸、眼力判断。一件漆器按工艺须上几十道漆,每道漆得干了之后再上后面一道。阴干时对天气的要求也很高,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阴天最佳。不仅如此,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丝毫差错,前一环节产生的任何瑕疵,都将在后一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边喝茶,剑兵便不时地起身拿相应的器皿为我解说,不厌其烦。

还有那紫砂为胚体,饰以漆艺腰线的茶壶。壶身和杯身上饰以朱红镶金的腰线。原本一套平庸的因这一道浅浅的腰线而马上灵动起来,那飞舞飘逸的腰线软化了紫砂的古拙,让紫砂也有了华丽的气质,百变而不失本色。由于传统大漆的健康无毒及极强的附着力。底胎涵盖了木、金属、竹、砂等众多材质,因此器形大到家具,小到包装,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漆茶唯隽

“传统文化回归和茶道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讲究品茶,人们不但舍得花钱买好茶,在茶具消费上也是越来越大方,造型精致的茶具,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所以,我看好漆艺茶具。”对于漆艺茶具的未来,剑兵坚定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

漆的天然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很多热爱美学生活的人。漆和人这两个主体交融,魅力无穷。曾有人专门找剑兵定制一整套漆艺茶具,剑兵会耐心地听取客人的想法,和客人一起商讨方案,为客人提供最具参考性的建议,为客人提供最精致的手工。

茶性清静,使人心平气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数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中国人;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漆器是品味中国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高级用具。漆器和茶文化结合,碰擦出绚丽夺目的火花。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凡真正爱茶者,单是摇摩茶具,已经自有其乐趣。而剑兵则在这片诗意的天地里,汲取茶乡的灵感,创意并潜心制作的茶具自然天成。文/茉楠

80后个性茶人:丁海洋


近日,当云茶网记者走到贤春茶业位于康乐茶城的店铺时,店铺还没有开门。此时提货的客户已经在门外守候,不多时一个喝着豆奶吃着早餐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出现在了记者的视野里,只听到提货的人叫了一声“丁总”,我们愕然,原来他就是老总?店铺门开了,他招呼我们坐下后,就开始忙着招呼客户,接待客户的熟练,让我们多了一点钦佩的同时,不禁诧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如何将茶做的如此得心应手?

做茶完全出于喜欢

“我是高中毕业的,没什么文化,但是我就是喜欢茶。当我喝茶的时候;当我能品出这是哪个山头的茶的时候;当我和不同的茶人交流,收获到许多不为我所知的,喝茶,和不同的茶人交流,这个小伙子开始了他和茶的人生。现在,父亲的公司云南贤春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并将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他,并由他负责公司产品的推广,而父亲自己则退居二线,专门负责茶品原料的采购、原料质量的把关、生产环节的监督。由此,父亲对他的信任、能力的认可,可见一斑。

谈及父亲父亲是我的资本

说起自己的父亲,丁海洋满是感激,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块宝,父亲的踏实本分,让他明白实实在在才是真。

丁父,丁双财先生,是典型的60后实干型老茶人。他,做服装生意起家,04年下半年偶然入驻康乐茶城开始卖茶,07年转型做原料批发,08年在云茶跌入低谷的时候迎来事业的转机,之后愈发如鱼得水,2011年转而进行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成立了云南贤春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贤春”,正式进军云南茶行业,步入正轨。

回顾做茶的历程,当记者问及“有没有觉得特别艰辛的时候”,丁父淡然的笑着说,好像没有。这个我们也可以想象,他收获如今的百万家业,并非是突然间的大富大贵,而是他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积攒起来的。他做茶的历程,就像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水到渠成。

近十年间,单纯为了做茶而做茶的丁父,并没有因为云南茶界的跌宕起伏而患得患失,他亲自走进云南产茶区,一步一个脚印的了解云茶,一点一滴的学习摸索着,这正是丁海洋最崇拜他父亲的地方吧。

然而,丁海洋高中毕业后,丁父却并没有将儿子带入到茶行业里面,而是让他去做服装批发零售。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问及原因,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丁父坦言,丁海洋是88年的,他觉得高中毕业的儿子太年轻了,20出头的小伙子能有什么想法,能沉得住气做茶吗?他不相信,他觉得儿子需要锻炼。以前自己是做服装出身的,他明白做服装的琐碎和辛苦,需要耐性和灵活性,做服装对于磨练儿子的耐性和培养他的生意头脑都很有用,所以才狠心让儿子去吃苦。但是,他也并不是那么狠心,丁父家族大部分都在螺蛳湾做服装批发生意,这些亲友可以暗地里帮助一下儿子。所以让丁海洋去做服装,其实既是锻炼也是保护。如今,看到儿子对茶如此痴爱,尽心尽责,他那张严肃的脸上流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谈及母亲他说母亲教会我什么是良心

他说,母亲是个非常较真的人,很细心很负责任。母亲在加工原料的时候,从来都是不计工费,只选择负责任的加工厂,因为母亲的要求很严格,例如,“碎茶一定要挑出来,哪怕少压几饼”、“饼型一定要端正,压不好的宁可废掉”等等。正是因为母亲这一真正为客户着想的态度,才让公司有这么好的口碑和愈来愈多坚定的客户群体。

回忆过往,2010年,母亲做的一件事情,让他备受触动。有一个客人在他们那里定了一批一芽一叶月光白的散料。但是最后发现,离客户要的量还差那么一斤的样子。一芽一叶的月光白,一芽两叶的月光白只是一个叶子的差别而已,在那么多散料里面加上一点一芽两叶的想必也不会被发现,但是他母亲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他亲自坐车去到厂子里面,重新一个芽叶一个芽叶的挑选了那么一斤茶叶。他说,现在很多外省的客户订制公司的产品,基本不会再来昆明,公司将茶样寄给客户,客户看了觉得可以就让他们生产,客户不会担心他们原料掺假,不严格按照要求来做,因为客户相信他们不会。

谈及未来他很有激情和想法

最初丁父入驻康乐只是单纯的销售云南小景谷茶厂产品,2011年丁海洋和父亲一起创办了贤春茶业有限公司,开始将重点放在特色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对于公司产品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他都能侃侃而谈,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他说,目前公司已经注册了5个商标,涉及了中高端茶品,但是近期重点还是放在主要品牌“贤春”的推广上。推广的重点是:品牌释义、产品包装、网络宣传三大块。并且他还说服了父亲加入了云茶电子商务示范区,他觉得云茶电子商务示范区是在成长,他也在成长,他相信云茶,相信未来会美好。“我还想着,弄一款阐述我成长史的茶呢~哈哈~”他憧憬的说。

丁海洋,有年轻的力量、开放活跃的思维、如饥似渴的学习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们祝福他的未来一切顺利。

何环珠:诚信经营的80后女“茶痴”


一位爱茶的80后女生,经营着多家茶业连锁店,并多次获得茶王赛金奖,成为众多茶业新生代的励志偶像。这位女生叫何环珠。

喜欢茶,而了解茶。2008年,何环珠开始接触安溪铁观音。因为喜欢,她到安溪茶校学习,并开始在QQ上把安溪铁观音卖遍全国。

随着茶友越来越多,开设的“惜缘”品牌也有了加盟店,何环珠投入更专注,到全国各地学茶、寻茶,去考“茶”,先到湖南长沙高桥茶叶市场,学茶叶审评,挨家挨户进行比对。后来,何环珠远赴内蒙古、浙江、安徽、云南寻找各类茶品……

每到一个地方,何环珠都乐于与当地茶商交流茶叶制作技艺,并搜集当地茶叶:“比如到台湾,他们教我台湾乌龙茶审评,我则分享安溪铁观音品评。”

凭着对茶的痴迷,何环珠还经常拜访张天福、蔡荣章、陈郁榕等茶学教授、茶界前辈,虚心请教,钻研相关普洱到新烟制的古树红茶等。若要问起她最爱什么茶,环珠的答案还是最爱家乡安溪铁观音。每次出门,环珠都会在包里放上几泡铁观音,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会向周边的朋友介绍安溪铁观音,宣传推介安溪铁观音。

80后姑娘艾香茗传承家族茶文化


英国女王为什么爱喝下午茶?拥有众多名茶,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产国为啥不是中国?这些问题都能在80后姑娘艾香茗的书柜里找到答案。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她收藏了数百本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她也希望家族几代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

高中时翻阅《茶经》

小艾出生在芜湖市三山区艾村,这里距中国峨桥国际茶城不远,芜湖虽然不是茶产地,却是江浙皖地区主要茶叶集散地。“我们家族里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茶铺,在各个城市里吆喝卖茶。”小艾说,大概五六岁时,她就喝上了茶。

在不少人看来,茶是苦的,小艾却对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茶叶是维持全家生计的好东西。年少时,她就跟父母学会了品茶,拿着茶叶左看右瞧。“茶叶从茶农手里收来时是很粗糙的,父母忙,我们小孩子要把杆子、黄叶给挑出来。”干这工作时,家里地上常常铺满了茶叶。

高中时,陆羽的《茶经》摆在了小艾的眼前,也让茶文化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所以泡茶要用二沸的水,三沸以上水就老了。”小艾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虽然只有几千字,却讲述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冲泡等很多知识。

毕业后拜师学茶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年,小艾决定南下。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云南拜师,学习茶树的种植、辨别茶叶的品种、了解茶叶的储存以及茶艺。那时候除了学习技能,还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和“杂志,比如《茶讯》《茶博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随着阅读开阔视野,小艾发现,古书中提倡的喝茶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书上说,泡茶水的等级是‘天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是现在和以前的自然环境不一样,用雨水或者河水直接泡茶,肯定不能照搬了。”

通过学习,小艾对茶文化的体察更加细致,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让回到合肥的小艾有了新思路。在她看来,茶道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福建、广东等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的茶具,人们出来聊天也是喝茶。”小艾说,茶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妈妈的朋“友们学习茶道时,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熏陶。”

夫妻俩热衷藏书

因为爱茶、懂茶,小艾还收获了一段充满茶语气息的爱情。一起阅读和研究茶学方面的书籍,给小艾夫妇带去了知识的满足和心灵的乐趣。合肥书店里跟茶相关的书籍不多,小艾丈夫就趁着出差的空闲,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书店里“淘宝”。

两人认识很多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赠书也成为小艾夫妇藏书的重要渠道。“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从网上购买来的。”如今,小艾家书柜里收藏了数百本跟茶学相关的书籍,一些茶专业杂志也向夫妻俩约稿。“红茶是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红茶来自印度,红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中国的产量占不到5%。”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4次来华调查及引种,促成了如今世界茶叶的种植格局,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一书。“福建很多茶商抱团,容易形成品牌,我们老家的茶商们做茶这么多年,却没有打出什么牌子。”如今,小艾已经接过这一棒,希望家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80后女孩王玉英:与茶结缘的创业路


“‘雨前龙井为上品,明前龙井为珍品’,今天我们喝的龙井茶是我保存下来的明前龙井,这次教大家用中投法来冲泡,先在透明玻璃杯中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适量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水温最好控制在75℃到85℃左右……”

1月1日下午申时许,在古筝《高山流水》的悠扬旋律中,王玉英坐在茶案旁,正在为朋友讲解龙井茶的茶艺。手起手落间,道道茶香流溢开来。

▲“万事开头难,但我喜欢茶”在中国海洋大学读书的时候,王玉英学的是英语专业,2009年毕业,她原本可以走上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却偏偏选择了回家创业,“我不太喜欢那种生活,那时大哥建议以茶创业,因为我大嫂是国家茶艺师,家里正好有这方面的资源,而我本身也喜欢茶,骨子里就喜欢。”回家创业的王玉英,这一干就是五年。

通过亲戚朋友借来的钱,王玉英开始了创业路,从装修到选购再到开业经营,所有的都需要她亲力亲为的辛苦。都说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需要的克服困难不少,“茶叶生意本身就是诚信生意,我家在农村,刚开始时在城里没有人脉,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始创业的时候客人很少,为了拓展市场,我拿着我们冲泡好的茶叶在超市门口给过往的路人免费品尝,有时也到一些单位免费赠送茶叶,告诉他们我的地址。”渐渐的茶店生意有了起色。

“第一家店已经关了,现在是第二家店,同时也开通了网店。”经历这5年的坎坷发展,王玉英有过失败的经历,更有成长的喜悦,但面对难题,王玉英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用自信、乐观化解一个个困难。5年的发展,王玉英的茶店从原来三四十平方的初始店发展到现在两百平方的体验店,通过以茶会友,传播茶文化,参悟茶道精神,她也积攒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与茶结缘后

学习从未停止”

“龙井茶要经过采摘、晾晒、揉捻、炒制等多道工序。品龙井茶,具有提神、生津止渴、抗突然异变、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等功效。”王玉英在泡茶中讲解着茶与健康。

“去广州学茶艺,到福建、江西亲身体验学茶,去北京全国百佳茶馆之一的非常友普茶楼听茶,拜访中国茶艺协会秘书长王琼老师,到各地参加茶会,与范增平同门弟子互动交流,到宜兴探寻紫砂,定制……”有别于一般茶店经营者,上过大学的王玉英始终坚持“要干就干的最好”的信条,与茶结缘后,外柔内韧的王玉英通过不断学习,拓展着学识和见解。“喝茶能静心、静神,去除杂念、浮躁气,喝茶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遇事更加沉稳,现在就想踏踏实实爱茶,借茶修身。”王玉英说。茶有德,与茶接触久了,融入茶性,饮茶人亦有茶德。

▲分享经验

要懂得一个“实”字

对于年轻人创业,王玉英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首先心态要好,要喜欢、有信心。做生意需要投入,而收获却不可能立竿见影,很需要一种平常心。“具体到茶叶这一行,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实’。”王玉英说,做茶叶生意,少有门庭若市的时候,特别是最开始,一天只有一两个客人。但只要真心实意地服务好每天来店里的客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茶叶的品质和服务质量,随着积累越来越深厚,客源就会越来越多。

说到服务,王玉英感觉,虽然现在很多人喝茶,但他们对茶并不了解,需要获得适当的指导,教他们选茶、看茶、泡茶等。比如,很多人喜欢喝茶,却不知道选择茶叶也要考虑个人体质。每当有顾客进来挑选时,无论顾客最后是否会买,她总是热情地跟他们介绍茶的品种和功效。说到品质,王玉英为了找到性价比好的茶叶,可谓不辞劳苦,她的柜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叶,都是她从各地买回来的,“每次试茶,总要试个四五次,用不同的方法泡,才确定要不要下单批发回来。”

“忙里偷闲玲珑一点,苦中作乐茗茶半杯”,这是国内著名篆刻家王玉德的左手书法,凭借着大哥王玉德的牵线搭桥,王玉英的茶店也在不断开拓,新增国内名家书法字画、印石篆刻代理等业务。对于未来,王玉英已经定下了目标,那就是利用自己英语专业,通过电子商务等平台,将茶、茶文化和本地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

80后创业茶人何以让祭茶大典进非遗


胡寅,男,1981年出生,2008年5月担任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湖南岳阳站第94棒);2009年当选湖南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事、衡阳市茶业协会副会长;2010年获评衡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大学生创业能手”、衡阳市"劳动模范",当选衡阳市贸促会副会长、南岳区工商联副主席、南岳茶文化研究会会长;2011年荣获衡阳市五四青年奖章,推选为湖南省第十四次共青团团代表;2012年当选南岳区政协委员。先后成功创办了一家旅游公司和一家茶叶公司。

创业创新故事

华声在线5月20日讯(记者邹园)古人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这个快餐时代,如何让这一南方嘉木一举成名天下知呢?作为五岳中唯一产茶的衡山,又该如何让旅游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打造大南岳生态圈?

作为南岳茶文化会长,年轻的80后茶人胡寅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南岳祭茶仪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保护名录;2014年,南岳祭茶大典评为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2015年,湖南六个地市的十个产茶县、七十二个茶馆加入了祭祀行列。

80后衡阳伢子,曾是身家上百万的总经理

胡寅是土生土长的衡阳伢子,81年出生的他,接触茶叶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我就跟几个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体育管理公司。几年下来,也算是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胡寅告诉记者,06年,北京奥组委的一家体育经纪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与此同时,南岳提出旅游二次创业,南岳林场的茶园对外招商引资。

去北上广做都市人,还是回家乡当建设者?面对满目凋零的茶厂和满山荒芜的茶树,胡寅选择从城里人成为了山里人,从体育经纪人成为了农业经营者。

从小没和农业打过交道,刚刚上路的胡寅就栽了个“跟头”:2008年冰灾让刚刚垦抚一年的茶树却全面受冻。

“看着冰雪退后一片火烧云般的红色,我才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农业要靠天吃饭。”谈到当年的情景,胡寅扼腕道。

只身前往安徽学艺,从采摘茶叶开始

只有解决高山茶园茶质好但产量低的产业瓶颈,同时坚守住自然农法的生态优势,才能提高茶农积极性。那就必须在加工上突破。

痛定思痛后,胡寅只身一人来到安徽的茶区拜师学艺。

“那会老茶师压根没兴趣和一个毛头小子交谈,于是我索性在茶区先租个房子住下来。”每天一早,胡寅就和茶农一起采鲜叶,在各个茶厂买点新茶做点小生意,慢慢和茶场的师傅打成一片。

“我把瓜片、猴魁的制茶工艺从书本上找出来和南岳绿茶的加工先比对,找出差异点,再找不同的师傅请教突破。”老师傅们看他好学肯钻,最终还让胡寅参与了制茶。

带着采购的茶样和收集的数据、经验,胡寅与湖南茶科所的制茶专家进行了反复沟通和探讨,研制出了全国第二款片形特种绿茶:云片,并在湘茶大赛上夺得了头等奖,并逐步开始推向市场。夏秋茶的红茶、黑茶加工工艺相继引入后,南岳干茶从亩产8斤提高到了50斤。

精心布局,打造大茶业产业链

制茶的创新大大提高了高山茶园的效能,为突破传统茶企的发展模式,胡寅又开始“折腾”新路子了:尝试将制茶工区变成茶主题景区,把茶园变成游客的茶体验乐园,设计了进园、唱、采茶、炒茶、泡茶、品茶等一整套“茶山行”体验旅游,让茶厂开门迎客。

‘茶’主题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如何提升茶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如何铸造这个产业的灵魂呢?

胡寅想到,衡山是南方祭祀文化中心,也是中华茶祖炎帝神农氏在湖南活动的中心。那何不把这种祭祀活动与茶文化相结合,扩大它影响力呢?一讨论,决定将南岳开山采茶的祭祀仪式升格为区域性祭茶文化活动,通过在南岳祭茶来推广茶文化、宣传茶祖精神。

2010年,在省、市行业协会的组织下,胡寅带领南岳茶文化协会,承办南岳祭茶大典、茶山行、品鉴会等大型茶文化活动。经过数年的打造,南岳祭茶大典已成为湖南茶商每年一度的联欢会,除了全省27个产茶县,还有其他省市的茶商慕名而来。

2013年,“南岳祭茶大典”项目被评为“湖南茶叶十大文化事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14年,南岳祭茶大典评为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2015年,湖南六个地市的十个产茶县、七十二个茶馆加入了祭祀行列。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就茶叶、旅游、文化做深度融合,让更多人知道南岳不仅有衡山,还有茶。”胡寅说,他爱茶,也期待有缘人能一起来品茶种茶,“生产不被世俗利益绑架的茶品。”

黄山市一群80后茶商创业故事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叶是黄冈市农村经济的最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据统计,随着消费大环境的改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市已有80多家茶企入驻淘宝、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城。这其中,就有我市一批80后年轻人怀揣创业梦想,通过网络这个巨大平台,将家乡的资源优势与自己的人生梦想相结合,书写砥砺前行的创业故事。

做生产型供应商

“输入宝贝黄山毛峰,淘宝搜索是9079个宝贝,而像龙井就有3.35万个,红茶有18.36万个,比较而言,黄山毛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黄山茶城的一间门店的电脑桌前,这位叫江健的年轻茶商比划道,对黄山毛峰网络销售的未来,他持乐观态度。

江健经营批发茶叶已近十年,但做茶叶电商还是两年前的事,江健强烈感受到互联网拉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要是做活动,一个单品能卖到两千单。就是平常,每天也要发出几箱的货,量很可观。”

江健的茶叶主要来自家乡歙县新溪口乡。新溪口片是歙县茶叶主产区之一。当江健在屯溪敲打键盘进行生意往来时,哥哥胡健则忙碌在新溪口的茶叶加工车间。尽可能地统一标准,提升茶叶品质,是近年来胡健埋头钻研的事。严格采摘要求、细分青叶等级;或是引进新生产设备,用煤气代替不稳定的电能;抑或是借鉴“他山之石”改进制作工艺,胡健一项项实践,努力通过后续加工提升茶叶品质。

茶叶品质保证,借助互联网传播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网络卖家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得到批量供货。2014年,他家仅毛峰的出货量就超过了2万公斤,这让这对兄弟更加坚定了当前的企业定位——做生产型供应商。“将精力的重心放在生产方面,供应下游零售店或者批发市场商。这也是一个自我能量不断积蓄的过程。”胡健表示。

兄弟俩保持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和务实的创业态度:“其实我们早就注册了‘三尖露’商标,等时机成熟了,还是会围绕自己的品牌来做。”兄弟俩坦言,品牌建设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让茶叶“厚”起来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是歙县茶叶机械化发展的示范点之一,茶园面积超过1500亩,茶叶机械加工经营户30多家。这里处于新安江山水画廊黄金旅游线路上,外围就是昌溪古村落、阳产土楼等知名景点,再加上定潭村多年来茶产业发展基础,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奇崖想到了整合资源,“既有茶叶优势,为何不来个茶园游,让游客来体验。”

几年来,张奇崖一直在做有益的创业尝试:养孔雀、喂土鸡、开淘宝店,这些都围绕着一个目的:“以茶为核心,延伸产业链,辐射旅游,让茶叶‘厚’起来。”2013年,以花茶和绿茶为切入口,她做起了网络售茶。网店的客户主要是青年人,不少喜爱花茶,不习惯传统绿茶,她就反复调试生产,最终颜色亮绿、口感清淡、略带花香的绿茶得到了认可。去年11月,她流转了村里的16亩土地,投资85万元盖起厂房,在茶季来临前上马了两条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从源头开始把控,着力提升茶叶质量。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平均每公斤干茶效益提高约50元。

“今年订单涨了两成,后期订单差不多还有三万斤。”张奇崖对今年的形势还比较满意。目前,她的赏友茶业已获得了qs认证,结合“批发+零售”的方式,正不断研发品牌产品,维护新老客户群。与此同时,生态农庄项目与茶园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希望“粘黏”各项资源,让游客既可以享受农家乐的愉悦,也可以参与到制茶、品茶、游茶园的体验中来。张奇崖说,明年的茶季这里就会很热闹了!

将菊花茶“放养”千里之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而,互联网时代,“迁徙”易如反掌,80后安徽茶商张开晨成功将优质茶菊种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等地。

30岁的张开晨算得上全国最早的一批茶叶电商。由他一手经营起来的网店张立龙茶记,今年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2005年,在合肥帮父亲张立龙打理茶叶店的张开晨,经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点拨,从学习电脑开始,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网络经营世界,成了行内第一拨弄潮儿。

生意冷清是摆在张开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头三个月竟然一单生意都没做成!“我东西这么好,客户不知道,那我就送。前三个月我送了1000件出去。”张开晨急中生智,“预计一半客户会回来,没想到95%都回来了,有的现在还会来下单。”

业务规模的拓展让张开晨意识到,只有保证产品的质与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张开晨毅然将网店搬回了歙县县城的茶叶市场。

他一方面选择优质加工商保证茶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将价值高、不多见的优质菊花苗种“请进”基地培育种植,规模从几分地稳步扩大到20多亩。张开晨的菊花不是论斤的,而按朵卖,价格2元到15元不等。

颇有战略眼光的张开晨大胆尝试,将基地培育的菊花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河北、黑龙江、云南等地种植,再对菊花成品回购,不仅解决了种植规模不大这一困扰,还为下一步市场推广做足了铺垫。目前,张开晨今年已经发出种苗50万株以上。

十年的电商生涯,对张开晨而言,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学会了放眼世界,换个思路想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胡健江健两兄弟、张奇崖、张开晨……一群80后茶商在各自的商业环境下,凭借着智慧与资源,开创出了形态迥异的创业模板。然而,汗水与泪水的背后,是他们尽情绽放的花样青春,以及留下的一段不悔的付出。

80后女孩大益加盟店主“赵艳丽”的普洱人生


从茶叶店营业员,到拥有一家自己的茶店,80后赵艳丽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事过20多个工作的她说,她对茶情有独钟,估计要跟茶叶打一辈子交道了。

6年从事过20多个工作

赵艳丽的故事从广州开始。1990年,年仅10岁的她跟着父母来到广州后,就一直在广州读书生活。2000年,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保险公司文秘。没过多久,感觉不顺心的她又去电台应聘广告业务员,但由于没有人脉业务难拉,半个月后又离开了电台。随后,她还卖过化妆品、保健品、皮革,也做过总经理助理、酒店大堂经理等工作。

据她回忆,2000年到2006年,她从事过20多个工作,但总觉得不顺心,找不到自己真正想为之付出的工作。

2008年,她回到湖北,开了两年餐馆,每天过着起早贪黑油烟满面的生活。

当茶店营业员头三天没客人

2010年,经人介绍,赵艳丽来到温州这个她从未想过会与之接触的城市。在学习了一个月的茶道知识后,她一个人被安排到市区西站江南茶市大益茶业的门店里。

“市场那么大,温州我不熟,温州人也不认识,一个人看一家店真的很忐忑,怕销售不好,业绩做不起来。”赵艳丽坦言。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守店前三天,没有一个人来询问过,更不用提销售额了。第四天,一客人在听了她的介绍后,买走了一个85元的茶饼,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熟悉她,常常光顾她的店,喝茶。

收获一份小而美的事业

赵艳丽现在的店在上堡公寓门口,40多平方米。跟以前一样,她还是一个人守店,不同的是,她完成了从营业员到店主的华丽转变。

赵艳丽说,当知道有一个开店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当时没想到要投入多少钱、多少精力和时间,只觉得这就是我转型的契机。”。

在原始资本投入方面,她寻求了温州总店的帮助,申请先进货销售再补款的措施;在销售渠道以及客户资源上,她利用原有的人脉进行了再拓展。如今,她客户中九成以上都成了她的朋友。

在赵艳丽心里,这份事业虽小,却是她真心喜欢的。她说:“这辈子估计会一直跟茶打交道了。”

人物名片

姓名:赵艳丽

祖籍:湖北荆门

出生年月:1980年

创业时间:2011年

企业职务:大益茶业温州加盟店店主来源:温州商报,记者:涂丽洁

高级评茶员张火荣22年打造鼎湖山唯一生态茶园


 三月的鼎湖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从宝鼎园左侧上坡过去,鼎湖山唯一的茶园——鼎醇茶园就呈现在眼前。打理这片茶园的人,是有着近40年种茶经验的资深茶人、国家高级评茶员、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理事张火荣。20多年来,他默默地在这片茶园耕耘,如今已经拥有鼎醇品牌。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正是采明前茶的最好时节。”3月19日下午,海拔千米的山顶,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照在数百亩茶树上,云蒸雾洗,似为新茶沐浴。张火荣唤来茶场同事,来到茶树前采茶。只见他,双手并用,指尖轻快准确地在鲜翠的嫩芽间奏响妙曲。

“天然大氧吧”鼎湖山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著名的生态研究基地,岭南四大名山之首,拥有着茂密的自然植被。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微量元素充足,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山云雾出好茶是有道理的。”张火荣说,“由于是春天的第一批茶,冬眠之后地表的营养成分全都输送上去,茶的营养如茶多酚等富足,茶会格外好喝。”他还介绍,采茶还要选择晴天,茶叶经阳光晒过后,清香自然溢出,最是味香韵长。

张火荣告诉记者,12岁那年他就开始与茶结缘了。他出生于罗定,1972年开始在当地连州茶场当采茶员。年幼的他勤奋好学,很快就当上了茶园科研组组长。随后,他先后到湖南娄底、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台湾阿里山,以及斯里兰卡、日本、越南等地考察,学习了各地先进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

1993年,在朋友介绍下张火荣来到鼎湖山,以技术员的身份接手这片“文革”时期留下的知青茶场。据史料记载,鼎湖山自清朝时就已经产茶。当时来到这里时,茶场已几近荒废,寸茶未见。但是张火荣却大为惊喜,这里有良好的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他对茶场信心百倍。

当时正值国家对茶叶流通渠道彻底放开,不少人抓住茶叶市场狠赚了一把,张火荣却守着这里,一棵一棵地种下茶苗,剪枝修苗,从来不辞辛劳。由于鼎湖山本地茶树矮小、产量较低,他陆续引进了全国优良茶叶品种,如福云6号、台茶45号、台茶46号、英红9号、铁观音、黄玫瑰、云南大叶茶等10多个品种。

22年下来,张火荣的茶园已扩至200多亩,拥有茶树20万株。他还牵头成立了肇庆市鼎湖区鼎醇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了多名人员。为提高制茶水准,2013年他投入300万元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并建成了一套无污染的茶叶制作车间,达到国家标准。如今,茶园的生产、管理走上了规范化道路,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去年鼎醇茶园销量已达到1万多斤。

“做事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不拘一格,品位自成一派。”张火荣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他将诸多品种的茶叶融为一体,独创出品牌“鼎醇”,鼎醇出产系列茶叶鼎醇红、鼎湖山茶王。

茶艺服务员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体现茶叶的灵性,展示茶艺之美,演绎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进行茶艺服务时就要体现出“礼、雅、柔、美、静”的基本要求。

1.礼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礼仪、礼节、以礼待人,以礼待茶,以礼待器,以礼待己。

2.雅茶乃大雅之物,尤其在茶艺馆这样的氛围中,服务人员的语言、动作、表情、姿势、手势等要符合雅的要求,努力做到言谈文雅,举止优雅,尽可能地与茶叶、茶艺、茶艺馆的环境相协调,给顾客一种高雅的享受。

3.柔茶艺员在服务时,动作要柔和,讲话时语调要轻柔、温柔、温和,展现出一种柔和之美。

4.美主要体现在茶美、器美、境美、人美等方面。茶美,要求茶叶的品质要好,货真价实,并且要通过高超的茶艺把茶叶的各种美感表现出来。器美,要求茶具的选择要与冲泡的茶叶、客人的心理、品茗环境相适应。境美,要求茶室的布置、装饰要协调、清新、干净、整洁,台面。茶具应干净、整洁且无破损等。茶、器、境的美,还要通过人美来带动和升华。人美体现在服装、言谈举止、礼仪礼节、品行、职业道德、服务技能和技巧等方面。

5.静主要体现在境静、器静、心静等方面。茶艺馆最忌喧闹、喧哗、嘈杂之声,音乐要柔和,交谈声音不能太大。茶艺员在使用茶具时,动作要娴熟、自如、柔和、轻拿轻放,尽可能不使其发出声音,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心静,就是要求心态平和,心平气和。茶艺员的心态在泡茶时能够表现出来,并传递给顾客,表现不好,就会影响服务质量,引起客人的不满。因此,管理人员要注意观察茶艺员的情绪,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对情绪确实不好且短时间内难以调整的,最好让其不要为顾客服务,以免影响茶艺馆的形象和声誉。

茶艺员礼仪之美

1.茶艺员的人格魅力一位推销大师说得好:推销自己比推销商品更重要。作为茶艺员,老板并不在乎你今天让客人消费了多少,他更在乎的是客人能否回头再来。一些有远见的茶馆老板,非常留意有多少高层次、高品位的客人是因你而来,因为作为茶人,茶馆老板是儒商,高朋满座是他的追求。茶艺员吸引贵客靠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那么,怎样做足自己,实现个性化服务呢?

(1)微笑茶艺员的脸上永远只能有一种表情,那就是微笑。有魅力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得体的微笑,这对体现茶艺员的身价十分重要。茶艺员每天可以对着镜子练微笑,但真诚的微笑发自内心,只有把客人当成了心中的“上帝”,微笑才会光彩照人。

(2)语言茶艺员用语应该是轻声细语。但对不同的客人,茶艺员应主动调整语言表达的速度,对善于言谈的客人,你可以加快语速,或随声附和,或点头示意;对不喜欢言语的客人,你可以放慢语速,增加一些微笑和身体语言,如手势、点头。总之,与客人不调一致,你才会受到欢迎。

(3)交流茶艺员讲茶艺不要讲得太满,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在说,这会使气氛紧张。应该给客人留出空间,引导客人参与进来,除了让客人品茶外,还要让客人开口说话。引出客人话题的方法很多,如赞美客人,评价客人的服饰、气色、优点等,这样可以迅速缩短你和客人之间的距离。

(4)功夫这是茶艺员的专业。知茶懂茶,知识面广,表演得体等,这是优秀茶艺员的先决条件。

一名80后海归的寻“茶”之旅


与JO的第一次会面是在香港,他家楼下有一间别致的咖啡厅,我们相约聊一下他的创业经历。他给我第一印象:温文儒雅,带着一丝羞涩。随后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内心是多面而丰富的。每每谈到他热爱的事业,思维睿智、眼光独到,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对茶文化的别样理解。聊到生活时,他又做回一个大男孩儿,纯真、简单,不受约束。

JO出生在80年代中的香港,祖籍福建,中学远赴澳大利亚读书,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学成归国后,他没有选择继承庞大的家族企业,毅然选择了自己创业,从事进口商品贸易。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得以稳定发展,蒸蒸日上。游学的经历让他对葡萄酒的认识深入到生活。然而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天生对茶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一个喝着咖啡,吃着牛排的国度,茶就代表着家乡。随着其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凭着商业的敏锐,他发现茶和葡萄酒从产品特性、经营方式都有着相似之处。然而在文化传播上,为什么葡萄酒带给国人一种高雅的印象,成为热衷时尚们的宠儿,而提到中国茶,就仅仅是古旧、平淡?

其实远在英国,白茶一直是皇室和奢侈品的宠儿,伊丽莎白女皇的下午茶,选择的是来自中国的白茶;威廉王子大婚,英国皇室御用茶商Twinings(川宁)选择用白茶制作纪念茶;香奈儿选择白茶提取液制作护肤品。在外国人眼中,中国茶是一个高贵的奢侈品。反观我们中国人,在白茶价格亲民的情况下,却仅仅刚开始认识白茶,因此,JO觉得这就是他的目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专业、创新的理念让更多的国人热爱自己的茶文化。

因此JO创办了大仟茶业,经过历时半年对各地名茶市场和产区进行实地考察,JO发现茶产业整体上还停留在产品阶段,品牌经营意识普遍薄弱,模糊,即便是在市场占主流的普洱、铁观音、红茶等等种类中,能被大众认知的品牌也非常少,常常遇到消费者在不懂茶叶的情况下,仅仅靠着导购的引导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茶,或许大家都有“被骗”的经历,从而消费者对茶叶市场也越来不抱有信心。

白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方法更为天然、健康,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的营养价值,适合各类人群饮用。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白茶作为企业的核心产品。同时,在JO的心里,白茶还是他每每和父辈们回老家时,一路上的茶园云海,村落里家家户户飘散出来的家的味道。因此,JO励志要将白茶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朋友认识,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承下去。

后来,我们谈到创办企业的理念时,他说古人把品茶视为一种艺术,十分注重品茶的环境,他也希望企业通过产品给消费者带来茶好、水灵、具精、以及优美的品茶氛围,让饮茶上升为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通过一种细品慢饮的生活态度来体味当下时光。

最后,他信心满满的说,大仟白茶的未来要致敬Hermès(爱马仕),作为茶行业里被人们记住的品牌。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文章为你介绍海峡生活报对话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李宗垣先生的详细内容!

李宗垣,出生于1942年12月,籍贯安溪县,现为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师、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

“谁能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制作和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评茶大师。

近日,记者登门拜访李宗垣,通过对话揭开这位老者背后的知识宝藏和人生芳华。

人生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1962年从福安农专茶叶专业毕业后,您一直都在安溪茶区工作,如果要把您的人生经历分成几步曲,您会怎么分呢?

李宗垣:分三部曲。1962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茶站技术员、茶叶公司审评科长、特种名茶包装厂厂长等职,那时年轻,边做边学边研究。这是第一部曲。1980年,我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三年间连续在全国、省茶叶刊物上发表科技文章17篇,同时担任一些学校的茶叶班教师,在县及乡镇办的茶叶培训班讲授茶叶初制一百多场。后来整理出版了《安溪乌龙茶审评技术》。这是第二部曲。1993年开始,我就参加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安溪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可以说很多茶王是在我手上诞生的。2006年又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这是第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期间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李宗垣: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农民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我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一次在湖上乡讲课,来了一百多个农民,他们全静静地坐在地上,我连续讲二三个小时,他们没一个站起来。还有一件事,2002年,去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报考的有十几个,通过考试的只有4个,我是其中之一。当时连续备考7天7夜。通过考试后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海峡生活报:您著书育人,默默无闻。2006年被评为“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时有什么感想?

李宗垣:这只是一项荣誉吧,对我一辈子的努力算是一种认可。我觉得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对名利并没什么追求。

茶叶审评应与时俱进

海峡生活报:茶叶审评是个很专业的事,在这方面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您怎么看审评的重要性?

李宗垣:安溪铁观音的特征特性、品质优次、等级划分、价值高低等都必须通过审评才能确定。因此茶叶审评在茶叶产制、科研、收购、加工、销售、外贸等环节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茶已成为一大产业,更离不开审评。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审评的?

李宗垣:茶叶品质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反映,因此得根据外形的条索、色泽、内质和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大因子,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具体一些。

李宗垣:比如干看茶叶色泽,季节和制茶工艺水平不同会使茶叶呈现不同色泽。发酵较好的呈正常色,发酵充足的呈黄绿色,轻做青的呈绿色或翠绿色,高级茶叶有特殊色,如铁观音的“砂绿”。

海峡生活报:乌龙茶类中为何有“北水南香”之说?

李宗垣:闽北乌龙茶是滋味为重,闽南乌龙茶则首推香气,香气也是铁观音审评的首要因子。第一次冲泡嗅香主要是判别浓强度、香型、异杂味,第二次主要是辨别香气浓淡强度、品种纯正度、鲜嫩度,第三次主要是判别香气持久性。三次嗅香前后连贯,综合分析。海峡生活报:那在滋味审评方面有什么讲究?

李宗垣:茶叶是饮用品,滋味是直接与口腹相通的。为正确评味品饮前不宜吃有强烈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味觉灵敏度。此外,舌尖对温度高低敏感,易为甜味所兴奋,舌两侧为酸味和咸味感受区,舌心舌根易感受苦味,舌根对回甘分辨最清楚。因此,茶汤入口可用舌头循环打转,使各部分都能与茶汤接触,辨别不同味道。

海峡生活报: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种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审评标准却是相对固定,这是不是容易产生矛盾?审评标准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变化?

李宗垣:随着市场的变化,其实审评也不断在变。特别是1999年以后,清香型铁观音打破了很多传统标准。我认为审评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拼配”是技术革命

“文化”是促进动力

海峡生活报:您觉得安溪铁观音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宗垣:一是铁观音的香气明显,有独特的韵味和兰花香,二是它滋味醇厚鲜爽,三是滋润有回甘。

海峡生活报:除安溪之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种植、生产铁观音,您怎么看?李宗垣:海拔、土质、季节、气候、、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的不同,都会对铁观音的品质产生影响。安溪铁观音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很大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茶区的扩大,也有来自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铁观音的传统特质是它的香气和韵味,如果改变铁观音的种植环境和方法,它的香气和韵味会怎么变,有待观察。如华安县、南靖县甚至包括一些省外地区,种植出来的铁观音有的香高而味淡,有的味醇而无韵,各有特点。

海峡生活报:那么安溪的铁观音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呢?

李宗垣:安溪的铁观音在韵、味、香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出来,但从目前情况看,安溪的不同茶区产的茶也是各有优缺点,如感德茶香气高但茶水偏淡,长坑茶内质好但茶水偏粗。但有个办法可以改变某个茶区某批次茶叶的品质,那就是茶叶加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拼配。通过拼配,可以根据其品质水平和各自特点拼在一起,取其长处,弥补或掩盖短处,这对提高茶的品质,保持稳定性,对创品牌、统一价格、稳定客户等都有好处。

海峡生活报:拼配的依据什么?

李宗垣:拼配的跨度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地域、等级、发酵程度等进行拼配,如夏茶拼春节,可以增加鲜绿度和香气,也使夏茶滋味醇和,冲淡粗涩味。当然,拼配不是简单的1加1。如西坪茶水好,祥华茶香高,两个茶区的特点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拼配,反而可能使品质下降。要讲究内质、数量和比率。

海峡生活报:如此看来,拼配技术可以改变甚至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质?

李宗垣:是的。拼配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但也很复杂,不好拼。

海峡生活报:除此之外,您对发展安溪铁观音还有什么建议?

李宗垣:我认为产品、品牌和文化是茶的三个不同层次。我们除了研究提高茶叶品质外,还应该努力去创品牌,并大力宣传推广茶文化。毕竟,文化才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浙江长兴:女儿出嫁后的茶俗


浙江长兴的茶俗很有名,很有趣味,但多半是与女子有关的,主要形式有:

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要往看看女儿,称谓“看朝”。看朝时,父母亲要随身带往一两左右的“谷雨”前茶、半斤烘青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这种茶称为“亲家婆茶”。

看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外家请亲家的支属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往喝“新娘子茶”。

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居,都要在新娘子出嫁确当年请新娘子往喝茶。如系远亲,也可在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子回外家做头趟时补请。

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要相互请喝茶3至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约好到哪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拿出她收躲在家中石灰缸、甏、罐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进各色佐料,再冲进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眼前桌上。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手拉孙儿孙女,有的边做针线边品茶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

还未出阁的大姑外家里,来串门做客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外家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春节期间做客,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然后送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80后”评茶员与她的“林家铺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