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记华北大区八强石庆菲

如果只看照片,绝不会相信这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如果只看结果,绝不会相信这只是北京嘉木源公司半年前新进的员工,更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喝普洱茶半年多的选手。

她是石庆菲,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北大区八强之一。

2012年4月的一个清晨,追逐爱人的脚步来到北京的石庆菲,来到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准备到市场里看中的两个店应聘店员。当她8:00钟到达市场后,却发现准备应聘的店铺并未开门,无奈下,她在市场上逛了起来,准备找一家不错的店面喝会儿茶稍等一下。而这一逛便到了市场上的大益茶专营店,店门上竟还张贴着招聘店员的启示,看了要求后,再想了想还没有开门的另外两家店铺,她抱着尝试的心态走进了店里,面试很顺利,第二天她便作为店里的员工开始上班了。

作为贵州人,虽然贵州是产茶区,石庆菲喝茶却是离开贵州与爱人相识后才开始的。之前也并未想过从事茶行业。她说自己很爱美,所以曾经一度很喜欢服装这个行业,但却在经营两年后因为赔钱而不得不结束营业,之后她自己开过饭店,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而餐饮又过度劳累再次结束了这次创业。由于爱人爱喝茶,而之前的几次创业均不适合自己,她最终将创业目标瞄准了茶行业。2010年,爱人调至北京,加之孩子还小,创业便就此搁置。直到2012年她追随爱人的脚步举家迁至北京,吸取了前两次创业失败教训的石庆菲与爱人商议后决定,先到品牌形象比较好的茶叶店中取取经再说。于是,有了前面一幕。

加入大益之前,石庆菲喝茶,是受爱人的影响,各种茶类都会尝一下,大益的普洱茶也曾接触过,只是当时对大益茶知之甚少,不辨真假,更分辨不了茶的价值,所以曾错失过一款好茶,也曾尝试过假茶。那时喝茶,也仅限于喝茶,并不如何品别,也谈不上爱茶。直到加入大益,接触了大益诸多老茶、新茶后,她开始对普洱茶情有独钟。对于大益的每一款茶她都乐在其中,每次喝茶,从第一泡一直喝到茶淡如水。而除去爱上喝茶,她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竟在照顾女儿之余学习古筝,她说她本是不通音律之人,却在半年内过了古筝3级。

作为专营店的店员,参与广州论茶海选很大程度上是凑兴,却意外的进入了大区复赛,更在大区的前两轮比赛中便率先拿到了广州论茶华北大区八强的通行证。

在问及对于这样的结果的感受时,这位年轻的母亲说,虽然参加比赛时有些紧张,但当时公布结果时反而并不十分激动。而对于接下来的广州论茶,她说:“重在参与,希望去广州能认识到更多品茶高手,争取把宝马开回家!”

Cy260.com精选阅读

佛学院禅茶教授尹纪周:茶喝的不只是树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讲用兵之道乃“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我经常在想喝茶仅仅是喝茶吗?仅仅为了消渴养生吗?如果仅仅是喝茶,为什么喝可乐、雪碧、白开水没有喝茶的雅致?为什么喝茶就有“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韵味?为什么说“有茶禅心凉,无禅茶不香”?而茶境是否真的通禅,随处可见悬挂的“禅茶一味”是否皆晓得个中的三昧?

茶,这个在古代称为“荼”“槚”“荈”“蔎”“茗”的东东,不单单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很早很早至少在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就逐渐脱离了单纯的物质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对此有很是深邃的诠释:“在茶叶与人类刚刚接触的时候,这种状态、这种人文的内涵就已初露端倪。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茶与人类的接触最早便建立在生命的意义之上……从那个时候,文化的基因与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流派之一,主张清静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道教是东汉时期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承继道家思想,注重养生延年之术,以“得道成仙”飞升羽化为理想。中国的饮茶极可能始于古巴蜀,巴蜀又是道教的发源地,南朝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在药书《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为汉代修道的隐士羽化成仙),传说为道教真人的壶居士《食忌》竟直接说“苦荼久食,羽化”,视茶为成道的“仙药”。修道的隐士退居山林,崇尚自然怡情悦性,茶不但成为必需品,加之确有养生延年功效,连“诗仙”李白都夸赞饮茶“采服润肌骨”。再到“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对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无以复加。

当然,如果没有佛教文化的渗入,茶在精神层面是远不够如此丰韵、厚重和愈加空灵,甚至无法真正提升到“道”的高度。佛教传入中国,就与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法瑶系东晋名僧慧远再传弟子,据《续名僧录》记载他以擅长讲《涅槃经》著称,“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记载鸠摩罗什再传弟子昙济设茶待客南朝刘宋两位王子,豫章王刘子尚饮后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寺院僧侣“学禅务于不寐”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干脆将“饭后三碗茶”作为“和尚家风”,茶事成为佛寺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禅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记,“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茶事兴盛以后,佛门出现茶寮、茶堂、茶鼓、茶头、施茶僧、茶宴、茶礼等名词,唐百丈怀海《百丈清规》、宋宗赜《禅苑清规》都对寺院茶事明确规定,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美学意境。乃至于唐代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禅宗公案和宋代圆悟克勤挥笔而就的“茶禅一味”震慑古今中外,乃至于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赵朴初诗云“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另外,禅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可以说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就是在中国禅宗影响下形成的。

就中华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其源头不得不说在道家,升华和丰富在佛家。不过,作为社会思想文化主导的儒家,却是发展特别是传播茶文化的主力军。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重视道德教化,追求人格完善。“茶圣”唐代陆羽在《茶经》提出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引入茶文化。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指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概括茶有清、和、淡、洁、韵、静的秉性,饮茶有助修德。特别是宋、明时期品茗与焚香、挂画、插花、抚琴、弈棋等成为文人阶层风韵雅致的必修,儒释道三教综合之风弥漫朝野,名贤硕儒援禅入儒,借禅说诗,品茗论道,“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林语堂说“茶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当代茶圣”吴觉农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自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作为具“君子性”的茶其形貌风范从古至今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尤其“茶圣”陆羽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茶文化的代表人物出现,创作出真正意义上中国茶文化概述与历史总结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的确立,使“茶”形成自身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一个世人所认可的文化范畴。

有句话叫“英雄自有高格调”,喝茶不仅仅是为了消渴养生,喝茶就是比喝其他饮品如酒、咖啡、可乐等显得悠雅,就是比从事其他活动如吸烟、赌博、打牌、玩游戏等显得高尚。为什么?就是因为喝茶,不仅仅是喝茶,不仅仅是消渴养生、打磨时光,端起茶杯茶汤里就若隐若现出“吃茶去”的禅意,周边就弥漫起儒、释、道交融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那么多在历史长河中有意无意推进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先贤硕儒、名僧高道,都好像与我们同饮;那么多典籍史料、诗偈公案、名句轶事,都好像浮现眼前,给我们以或多或少的启迪。陆羽好友、唐代著名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首次提出“茶道”一词。饮茶之所以可得道,而且得到的道“全而真”,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明了,儒、释、道文化林林总总竟全囊括在一杯茶中了。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囊括,唯有“茶”。

所以喝茶,不仅仅是在喝干树叶泡的水,喝茶就有了很多很多的讲究。还有高度的精神概括,听了您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所以在中国,不但有陆羽提出的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刘贞亮“饮茶十德”,当代茶界泰斗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当代禅门巨匠净慧长老提出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正清和雅”;在日本,村田珠光曾在大德寺跟一休宗纯参禅,他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道”的地位,提出日本茶道精神是“谨敬清寂”,后被尊为日本“茶圣”的千利休改为“和敬清寂”;同样在中国禅宗影响下形成的韩国茶礼,以“和敬俭真”为宗旨,韩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一样辉耀世界。英国下午茶文化的形成虽未直接受到中国禅宗的影响,而是得益于凯瑟琳王后、斐德福公爵夫人两位女士,但他们喝茶的热忱丝毫不减,英国有句民谣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军对垒,每到下午4点钟英军也会喝下午茶,德军在这段时间也不进攻,一起享受短暂的和平。看看,一杯茶和谐了世界,这是不是富有禅意的感觉呢?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正清和雅”,是2005年9月当代佛门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净慧长老在河北提出的,我是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第一个在报刊撰文公之于世的执笔者。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日本山上宗二在《山上宗记》中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儒家主正气,佛家主和气,道家主清气。茶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禅文化的渗透,才有了“禅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精神确定后,长老又归纳出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并在“天下赵州”首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上隆重发布。而今,“正清和雅”作为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已经响彻海内外,通过“正清和雅”禅茶文化四大精神所传递出的“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的光芒,以及所附带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四大功能,让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日本茶道重要奠基者村田珠光禅师所言“一味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的精妙。

“学僧体悟到,八万四千法门中茶禅就是一个法门。禅茶妙法味,只有自知且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在课堂上讲“中国式雅致生活”时提到“禅茶可为修行法门”,课后我的法师学生释演明深受启发与我倾心交流。成就他们的成就便是我的成就,这就是我在南海佛学院的教学理念。这种度人与自度的理念,来自于我对茶的感悟,恰恰是这种理念,让我100多名法师学生不是一般地喜欢上我的禅茶文化课:“只要是您的课我一次都不会落下”“我正是冲着您的禅茶课才来到大海南的”“唉,老师,上你的课还要等一周啊”“感恩遇见,以后跟随老师更好地学习,是我的幸运”……。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四年制本科佛教大学——南海佛学院,立足南海面向世界,在出任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大和尚带领下创新设立专业,中国第一个禅茶专业应运诞生。我从“吃茶去”禅林公案的发祥地,应邀前来任教,在祖国的最南端传播禅茶文化。这个专业,从历史的角度考究,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茶文化从孕育到形成,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就未缺席,尤其在中华茶文化以后的鼎盛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禅宗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是佛教融合儒、道文化而形成的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学术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生过极大作用,作为文化的心理积淀,尤其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南海佛学院禅茶专业秉承历代祖师“吃茶去”“且坐吃茶”“吃茶、珍重、歇”“这一碗是什么”“吃茶是谁”等公案,通过“眼观茶色、耳闻水声、鼻嗅妙香、舌尝珍味、身感柔处、意摄慧法”总持六根、直指涅槃的禅茶六法熏习,使学生明了禅宗祖师藉茶演法指示路头、借汤澄心锤炼心性的方法。

喏,喝茶仅仅是在喝干树叶泡的水吗?诚然不是了吧。

可是,喝茶喝得真的只是文化吗?喝得是文化,茶中有文化,“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不过还有茶的实实在在物质层面的特殊养分和功效。不然,上述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不会附着在这一片树叶上。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分离鉴定的已达700多种,加工过程中还会反应形成更多新的成分。其主要特征性成分是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又一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为最丰富。茶多酚可谓“人体保鲜剂”,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实现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咖啡碱,众所周知具有提神益思、强心利尿、消除疲劳之功效;而茶氨酸却安神,被称“天然镇静剂”,与咖啡碱相辅相成,让茶有提神作用但又不会过度兴奋,能够使人注意力集中。明朝皇族宁王朱权著《茶谱》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这就是茶为什么最早为道家修仙、佛家参禅所倚重和推崇甚至到无以复加程度的真正原因。这就是茶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喝的真正原因。有数据说,全世界一年喝掉的茶有9000亿杯、咖啡6000亿杯、可乐1000亿杯。茶是世界除了水以外消耗量最大、最普及的一种饮料。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公然在他的诗中为茶做广告:“你还在心情忧郁吗?那就去喝中国茶吧。”日本容西禅师曾两度入宋,回国后撰写《吃茶养生记》称“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300年后日本茶道形成,容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茶刚刚传入法国的时候,其皇室贵族最早接受并视之为医治疾病的“万灵丹”“长生妙药”,《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一书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甚至可以当作处方药来开。

我不仅醉心于禅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也关注茶营销。中国是茶的母国,我发现中国所有的名茶都是有文化、有故事的,正是这些文化和故事让茶不再只是一片树叶,成为某个地域的一张名片,在世人津津乐道中行销天下。2018南亚(国际)名茶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邀请我在国际名茶论坛第一个发言,主持人请我为名茶下一个定义,我如此说道:“所有的名茶都是有文化的茶,并不是所有的茶都有文化,有的是历史文化,有的是现代创造的文化,但是茶一定要有文化,没有文化的茶不可能成为名茶。”这个观点赢得与会中外专家的广泛认同。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林治率先肯定,现场诵诗;我与南亚中国友好合作组织主席阿努伯·巴塔来依成为好友,约定尼泊尔加德满都品茶论道。

文化,文化,茶于文化,古今中外、僧俗仙道、茶里茶外、达官商贾乃至下里巴人论茶莫不言文化。我最尊敬的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大先生说得没错,然而实际喝起茶来我认为亦不用过度讲究,小小品茗杯不用非要分三口喝,泡茶未必夸张地翘起兰花指。因为时下茶界乱象,表面讲究得过了,致使许多不经常喝茶的朋友会对我说“尹老师,我不会喝茶,我不懂茶”,我会笑而答之:“喝茶和吃饭一样,没有什么会不会的。你不用懂茶,茶懂你,只管喝就是。”为匡正茶界时弊,我不管出现在什么茶业高端论坛、寺院茶会,穿着都不复古,手不拿佛珠,我就是告诉世人茶如禅在心而非相,喝茶随心、随缘、随喜最好。当然,依据茶性了解一些泡茶、品茶的规律和方法是必要的,就像炒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烹制方法、不同的火候。敢喝茶了,喜欢喝茶了,再去讲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禅茶一味。

王菲也来卖茶了


一抹绛红,一袭墨绿,一枚女子,一方榧木茶台。撬茶、投茶、醒茶、注水、奉茶,推杯换盏间,气定神闲。三五朋友,啜香茶,品茶点,聊着无边无际的话题。

这是勐海县一茶室里的情景。

弄茶的当然是名女子,端庄、婉约,浑身散溢着一种熟女的韵味。她是大同人,有着一个红遍华语世界的名字——王菲。大学时代,她的专业是医学,稀里糊涂走上这条茶船已10多年了。专业主义,是这个时代最匮乏的品质,王菲却以自己的执着与专注生动地诠释了这几个字的内涵。如同玄奘取经、鉴真东渡般,她一路南下到昆明、勐海精进茶艺和茶道,甚至将自己流放,独闯兵荒马乱的果敢,一待大半年始得回国。

大同的折腾

上世纪90年代末,王菲从大同医专毕业,专科文凭没劲,她就跑到山西省医学院进修。两年后,她和其它世俗女人一样,在老家结婚生子,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这几年,王菲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每天健身、唱歌、瑜伽,打球,优哉游哉。各种玩场疯个遍后,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向她层层袭来。喜欢读书的她很不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温室里的花固然舒服,但人生若没有丰富的经历,大家都过着千篇一律复制粘贴的生活,活一万岁又有什么意思?她需要激情和热血贲张,需要不断将子弹推上膛,将自己在下一秒射出去。

王菲经常去住所附近的一家茶馆喝茶,一来二去,就老板和茶客混得很熟。各种茶喝过后,她觉得普洱茶的厚重、饱满和灵气,是哪个茶种都比不上的。潜意识中,她痴迷上了普洱茶。

2007年,一名老板想投资商务茶楼,经访查得知王菲懂茶就找她商量,双方洽谈十分愉快,2008年初开始筹备前期事宜。直到2009年,他们的鸿瑞茶楼正式开始营业,王菲担任营销总监。然而,问题出现了,要想将事业做大做强,必须懂得与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做普洱茶,没去过云南,怎么也说不过去?

怎么办?到昆明去!

昆明的精进

当年秋季,王菲一个人踏上这块红土地,因为普洱茶的故乡在云南。她当时有个误解,学普洱茶就必须到滇中心腹地昆明,于是报了一个茶艺培训的班,3个月后,初级茶艺师证到手。2010年初,她拿到高级茶艺师证。

原以为做茶最重要的是茶艺,但随着对普洱茶的深入,王菲觉得茶艺学得再优雅,如不知各类茶的细微区别,在别人看来还是外行。于是,她沿着这条道路继续精进,二下云南开始学习品评。

打听到古道源茶厂的徐亚和先生是位茶界高人,王菲就向他拜师学艺。对她而言,2011年收获甚丰,她了解到影响茶性的8个因子(内因和外因)。一般人喝茶,只是喝个大概,而另一些人喝茶,也只能喝出名山的细微区别,可很少有人能说出影响这些细微区别背后的物理和生物原理是什么。

2012年,王菲回到鸿瑞茶楼,当时在大同可以说是懂普洱茶的第一人了。由于越陷越深,她越觉得自己很多地方还是欠缺,比如说茶叶的初制和精制,在昆明学到的是茶艺冲泡和品评原理,她还没见过一片茶叶从树叶转变成饼形的的过程。这该是人生中无法自圆其说的遗憾。

于是,她再次决定:下勐海去!(待续)

不只中国人才喝茶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家中来客敬茶致意已经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礼俗。

人们社交的频繁和商务往来的增多,以茶待客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了。那么在频繁的社交和商务往来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洁净的茶具

使用不洁净的茶具给客人倒茶,是很不礼貌的表现。而且客人看到脏兮兮的茶具估计再好的茶都喝不下了。一般情况,要先邀请客人入座,然后开始准备茶具和茶叶。泡茶之前一定要先清理茶具,特别是很久没用的,如果你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茶具,时间一久灰尘、污垢覆盖着茶具,需要细心的刷洗每个角落。

在泡茶前,茶盘、茶壶和茶杯都要用开水再烫一遍,起到清洁消毒的作用。会让客人感受到你既讲究卫生,又富有茶道精神。这样才能给客人留下好印象,以便未来深入的交往。

二、适当的茶叶

有人爱喝浓茶,有人爱品淡茶,邀请的客人一多真可谓是众口难调。这种情况要注意,在知道客人饮茶习惯下,我们要按客人的习惯冲泡。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用适量的茶叶泡茶,切记不能太浓或太淡都不好,这样会显得很不认真。

三、适量的茶水

倒茶时,茶水太多太少都不好,茶水倒得太满太多容易溢出来弄湿桌椅和地板,还可能烫到自己和客人,这样就显得尴尬了。茶水倒得太少,浅浅的覆盖住茶杯也不好,容易使人觉得不是真心实意的往来,会影响社交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倒茶时以8分满为宜,倒满杯子的2/3或3/4最好

四、正确的端茶

自古以来,我国的敬茶习俗是要双手端茶、敬茶。除了要用双手,还得注意端茶是的姿势是否正确。端茶姿势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杯耳的茶杯,杯身滚烫,有些人就用五指捏住杯口边递向客人。这姿势及不雅观,让客人喝茶时对着主人的手指痕,不仅不卫生,还很不礼貌。所以这些都是要避免的,可以在稍微晾凉之后再双手端茶,也可以借助端茶的器具双手投递茶杯。

客来倒茶的礼仪是社交礼俗的一项内容,也是对客人的尊敬。

石昆牧专访——茶心


台湾资深普洱大师,也是一位发心利他的茶人。致力于将自己对茶的认识以及茶文化传播给所有喜欢饮茶的朋友。

给修行的茶友提字,喜欢写简单的两个字“茶心”,总感觉喝茶不是简单的开门七件事,不只是解渴而已。虽是树叶,但茶能理解人的个性与心性。

茶能理解人,从一杯茶能理解一个人的个性与心性。当茶已从饮品变成商品,又从商品转为健康、艺术、文化,最后茶进入“道”、“禅”的修行境界,此时茶已不是茶,而人呢?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茶人顶多俗气些,不会失去健康、导致疾病,在生化指标、健康需求方面,很多食品可以取代茶;因此,既然要喝茶,没有必要屈就于有施洒化肥农药的茶品,以致不管在网站、讲座、茶会或是专著中,不断强调只要没有施洒化肥与农药都是好茶;六大茶类:红、黑、白、青、绿、黄、新老、生熟,只要是自己喜欢都是好茶、适合自己的茶,不需在意市场取向、专家推荐,终究喝茶的是自己。喝茶方式不见得局限于盖碗、,冲泡或是炖煮;解渴、求健康的人取茶的营养,品茶的人求的是意境,入道禅修之人得其茶心。人是什么,茶便是什么,因为那就是你!

喝茶方式,自古以来演变多样。唐宋时期把最好、最嫩的压成茶饼,然后糊上米膏或是蜡,目的是避免发霉。唐代是煮沸水后,再把茶末倒进去,然后舀着喝,这是陆羽的喝法。宋代的喝法,放一点水和成茶泥,再一点一点放水进去,而后打出泡沫来,现代日本传统茶道基本上学习宋代喝茶习惯,尤其寺院文化,也就是“抹茶道”;日本还有一种“煎茶道”,其实就是明朝以来的喝茶法。

如同现代文明一样,快速、简易、明了,现代人喝茶虽多以紫砂、盖碗等陶瓷,也出现新式喝茶方式——“冷泡茶”。纵观历史,明代已有冷泡茶。“冷泡茶”口味新鲜自然,很适合喝热茶会睡不着的人饮用。炎炎夏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买一瓶矿泉水,即可将袋茶、茶叶或随身包投入,十分简便。以冷水泡茶释出的咖啡因含量,只有热水泡茶的一半;对人体有益的鞣酸、游离型儿茶素等水溶性成分的释出量,却都比热水浸泡多,而不溶于水的酯型儿茶素,以冷水冲泡的释出量,也有热水冲泡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冷泡茶很适合渴望喝茶,但又顾虑咖啡因刺激的人。

品茶只要是健康的,没有对错、高下。冷泡茶起缘于简易方便,衍伸健康诉求,但能否出现另类文化,甚至成为现在主流茶文化,我们静心期待。

转自:

武夷山的“茶灶石”


武夷山自古便是茶人的圣地,这里的一块石头因为曾经与朱熹邂逅,便有了名字——茶灶。在一处安静的碧水上,静静独立的便是“茶灶”了,上面便刻着它的名字。千百年前,它便是这样安静的这里,看着日升月落,偶然一天与三位文化巨匠邂逅结缘。

这三位文化巨人,就是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和他不期而遇于武夷山的两位挚友:诗人陆游(1125-1210)和词人辛弃疾(1140-1207)。古代文人都有在姓名之外取字立号的习俗。三位文化巨人在他们中晚年后,都给自己取了新的字号,号中且不约而同地用了个“翁”字。朱熹号晦翁,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瓢翁。一个“翁”字,灵犀相通地折射了他们对朝政昏庸腐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患、无奈与抗争。在武夷山,“翁”是对德高望重长者的尊称,由于他们的号都有“翁”字,因此他们被武夷山百姓合称“武夷三翁”。

他们不仅名号同字,心灵相通,志趣相投,而且机缘巧合。宋代实行祠官制度,坐落于武夷山大王峰下的冲佑观,曾委派过许多“佚老优贤”的官员前来“奉祠”。在1177年至1195年期间,朝廷先后并多次任命上述三位文化巨人到山深地僻的武夷山“提举”冲佑观。其中陆游四度、朱熹两度、辛弃疾四度担任此职。他们在没有担任武夷山祠官期间,也曾多次游历武夷山探奇访友,到冲佑观“奉祠”后交往益深。似上天刻意让三位伟人要在武夷山相遇,以促成一段历史传奇的美妙,一席“武夷三翁”的美谈。“三翁”聚首武夷山,不仅增进了他们之间的私人情谊,而且共同作为诗界大家,更升华了他们铁马冰河的豪放诗情;共同作为忧愤思想者,更升华了他们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共同作为武夷山有缘人,更升华了武夷山学术执全国牛耳的地位与荣耀。

他们的聚首,在武夷山发出了莫大的声光。碧水丹山的崖崖壑壑布满了他们的行踪,其中的“茶灶石”便是最熠熠生辉的胜迹。

“茶灶石”位于隐屏峰西南面九曲溪的第五曲中,形若砥柱,色似璞玉。朱熹性好山水,常呼朋唤友于天地之间坐而论道。五曲隐屏峰下的庐舍园圃,原是他义父刘子羽家族的产业。朱熹青少年时期及任冲佑观提举期间,常随义父和师友游学居住于此。53岁时,更在此辟地修建了“武夷精舍”,长居达8年之久,著名的《四书集注》便在此完成。五曲周边是九曲溪和武夷山景区的精华所在,朱熹在周边物色了多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其中五曲的石岛最为朱熹所钟爱。它四边皆深水,移舟可上,周遭环境十分清幽。石上可围坐六七人,中有天然凹坑如灶,可支壶煮茗,是朱熹会友品茗谈论的经常去处。朱熹48岁便提举武夷冲佑观,在修建武夷精舍前,陆游和辛弃疾就与朱熹相逢于武夷山。朱熹作为东道主,对神交已久的他们,认为最佳的待客去处就是五曲的石岛,最好的招待饮品就是山中佳茗,最投缘的话题是交流不尽的往圣绝学、天地浩气……他们移舟登临石岛,在这块丹崖环拱,碧水潆绕的磐石上,就石作灶,就溪汲泉,置壶煮茗,促膝环坐,把盏论谈。相同的际遇,相似的情怀,相一的抱负,让他们相见恨晚。不期而遇相约到这块磐石的他们,或谈诗论词,辨理穷经,或伤时感世,忧君忧民,或评攻辩守,拔剑问天……

且饮且谈间,不觉日薄西山。起座登舟之际,思维跳跃的瓣翁发问:座下磐石何名?才情浪漫的放翁说:莫非就叫“茶灶石”?早有为此景取名而不得的晦翁抚掌大悦,说:“茶灶石”?太好了!明儿就来题上!

传说,巨石上镌刻的“茶灶”二字,就是朱熹当年亲笔题写并请工匠刻上的。石岛得名后,他们以及其他师友弟子,登临更加频繁。书生意气在这里相撞出更多的火花。“茶灶石”的名声也伴随着他们在这里顿悟出的思想和诗文,被刻入麻沙书坊的雕版,传出武夷深山,远播四海宇内。不久后,武夷精舍落成,朱熹欣喜若狂,为“五曲十二景”一一赋诗,拟集成《武夷精舍十二首》。当为“茶灶石”题诗时,他回想起“三翁聚首”情景,挥笔写下: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茶灶石当初会得到三位文化巨人的倾心,大概是因为它沾染了武夷山的灵气,给了三位饮茶作诗的灵感,从此也名扬天下了吧。

【石昆牧专栏】我的茶气之道


未来能感受气感的人,肯定越来越普遍,就像2001年港澳台茶商一致不认同我推崇古树与干仓,08年批判我提出日本老铁壶优点,09年说我怪力乱神说沉香。自小能感受能量流动,08年至今提到气感时,一样饱受批评。只是批判之人,无法真实感受茶气,诚如无法感知心跳、喉韵,只能微笑而不与争辩。

经典普洱体系对于茶气理论认知,来自中医基础,而不仅只是单纯身体感受。中医论万物有归经,属性寒凉温热,归经十四正经、奇经八脉,属性与经络也为现代医学证实存在,只是少有人能像心脏血管一样感受到。

自古,茶是食品也是药物,自然也有属性、归经。典籍记载茶属寒凉,入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经络,但这是在普洱茶未出现之时。普洱茶归经更加广泛、深入,目前除五脏外,小肠、心包、三焦、膀胱、带脉等等亦入经。以致,只要是茶,就会有茶气,无论新老、生熟、大小树、制程、干湿、优劣,只是茶气走向、顺逆、旋堵等不同。

新茶寒凉,以膀胱经、肺经等较显,老茶以胃经、脾经等为主;无论新老茶,心经、膀胱经必走。任督脉则非必然,许多茶友误将膀胱经感受为督脉上行。若有农药化肥,主伤肝经、肾经、膀胱经等为主。甚或对脉轮有感受的人亦知,茶与脉轮的相关亦十分清析。茶的药理在身体作用,能感受到身体经络流动,甚至脉轮旋动,这即是经典普洱体系的茶气感受。

然古代人能感受与理解中医药物属性与归经,现代人身心繁忙、不清净,越难感受茶之气感。大概还要五六年才会些许人理解,尤其经典普洱体系内茶友为主。虽然已经有人在调查所谓气感,观之为停留在口感刺激性,抑或身体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打嗝出汗等体感,而体感是经络行气之表象,并非真实体悟经络气感。但此仍为进一步感受经络气感之快捷方式,若再一步静心,应可体悟真实茶气。

若时常品饮有施打农药化肥除草剂之茶类,更会导致经络气滞,比不喝茶问题更大,因茶为至清至洁之物,能清理体内杂秽,若再有农药化肥,反而带入更深层,这也是为何经典普洱体系坚持洁净茶的原因。

感受到茶气,并非用来炫耀能力,而是能理解与分析怎样的人,在什么时候,该喝什么茶,藉以利益他人。真实体悟茶气之人,身体必然敏感而精壮,少近杂浊之物,此可鉴之。

石昆牧2014.12.30

石昆牧老师话冬日熟茶养生(上)


12月20日,石昆牧老师结束了江西南昌、新余两地的讲座行程后回到北京。北京的茶友们也迎来了入冬以来与石老师欢聚的首场茶会。

本次茶会的主题是“冬日养生话熟茶”,茶友们如约而至,旧友新知济济一堂。

今天第一款茶品,是石老师早期收藏的一款熟散茶——十五年陈入仓老熟茶。

石老师介绍,这款茶是他早年在台湾收藏的一款优质熟茶,收藏之初由于有轻度入仓,口感还未达到石老师的理想状态,所以一直在精心仓储退仓。至今已经退仓完整,迎来了品饮高峰状态。

第一道茶,茶汤入口带有明显樟香,石老师介绍说这是低温高湿入仓茶特有的典型味道,也是早期港台普洱茶爱好者们倍加推崇的香型。

藉由这款茶,石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老熟茶品饮中的几个特征,例如入口的细腻滑润程度、茶汤的厚度、陈化年份带来的凉气感等等,石老师介绍说,这款茶仍然属于轻发酵熟茶,入仓程度较轻且控制较好,所以茶汤陈韵十足不失活力,厚滑度上佳,回甘生津好。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石老师的精心仓储退仓,这款茶品原本基于入仓茶所特有的一些缺点几乎已经完全退去,喉部不干不燥,胸口的闷顿感也几乎消失,作为一款日常品饮的优质老熟茶,是再合适不过的。

熟茶养生贴士

石老师说,单就保健意义而言,熟茶对于降低血脂、血压以及尿素过高等现代病来说,其实是较生普洱茶更合适的。早期世界上对于普洱茶保健价值的科学研究,大多也是针对熟茶开展的,其中法国、日本等国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绝无仅有的气感,会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石老师表示,这是他制茶十余年以来,唯一无法可控复制的一款茶品,其他的茶品无论再好,只要有足够好的原料都可以复制出来,唯独这款茶品,需要原料、制作、气候、压力、干燥工艺等诸多条件天衣无缝的配合方可再现,对于这个,目前云南还没有厂家敢保证。也许,这款茶会成为熟茶史上的绝唱....

石昆牧淡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石昆牧淡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品藏普洱,门槛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一直让众多爱茶人感到困惑。日前,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台湾资深茶人石昆牧先生来到省会石家庄“皇茶会”,专门与茶友会面,煮茶论道。席间,记者就普洱的文化、市场、品茗和收藏“门槛”等问题访问了石昆牧先生,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茶缘”,石昆牧回答了广大茶友所关心的问题。

“老的普洱茶有许多散落在民间”、“大凡普洱都是可以用来收藏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普洱热后,如今普洱收藏和销售在迅速滑坡,曾经的普洱热都是炒作出来的”……一直以来,人们相信这些说法的正确性,于是,不了解普洱文化与市场的众人也口耳相传。日前,普洱专家石昆牧来石时指出,持上述说法者,关键在于他们对普洱的品茗和收藏市场缺乏了解,“无知”导致收藏和购买上的盲目是不可避免的。

品赏入门首选“大众”

并不是凡普洱都可以收藏,事实上,一些程式化、制作粗糙的所谓普洱,非但不可以用来入藏,品茗都让人缺乏信心。那么,刚刚打算品藏普洱的人士,从哪些茶品上入手才不至于走上弯路呢?石昆牧讲,如果你对普洱还一无所知,选择大众品牌入手应该是个良举,比如从大“益”入手就可以。像大“益”这种品牌制作比较规范,价位也低,新进入者不至于面临高价位,也不至于因为不懂而选择到劣品。

“一些有了一定鉴赏水平的人,目前都喜欢购藏文化普洱‘观自在’,因为‘观自在’选茶精良,加上包装上所独有的文化气息,是跨越品赏门槛的那一部分人追逐的理由。但是,‘观自在’目前毕竟不属于大众茶品,它走的是精致高端的路子,是可以收藏的普洱,受制于其他的原因,不太可能大力推广。”因此,石昆牧建议,大“益”品类繁多,价格参差不齐,生产量庞大,适合大众消费。初入门的爱茶人,可以先接受大“益”,待有了品茗经验后,再向精良高端跨越。

品赏普洱需要“资本”

茶友具备怎样的“档次”才达到品赏级别?石昆牧讲,喝茶者首先要分辨清生茶和熟茶;其次要了解什么是古树茶和台地茶;第三要对仓储年限有所掌握。这三条可以说概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需要茶友多品、多看、多观察,最好到产茶实地去考察一番,否则想跨越到“品赏级”这个门槛也是一种奢望。

石昆牧重点讲了“生茶”和“熟茶”的基本知识。他说,品茗时,辨清生茶与熟茶是基本功。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有科学依据表明,茶汤里的“苦”来自茶叶里的咖啡因、茶碱。“涩”来自茶叶里的酚类物质,有时也会呈现较强的收敛性。“滑”、“厚”是茶叶里的果胶渗出物。“舒适的口感”来自茶叶里丰富的氨基酸。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茶菁颜色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香气方面,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汤色以黄绿、青绿、琥珀色为主。叶底上,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

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喝的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熟茶茶菁颜色呈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为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汤色方面,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需要说明的是,普洱茶的陈化,从茶区、茶种、制程、包装、储存等都会影响茶品的香气与口感,甚至改变其外观、汤色与叶底。所以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性概论,不能一以概之,许多现象还是需要品者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

陈年普洱少之又少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就听到过不少“发现普洱老茶”的故事。有的说在拆迁过程中,自家老宅子的夹缝中发现了百年普洱;有的说在某某拍卖会上高价拍回了几饼清代普洱茶砖,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让石昆牧看来可能性都不大。他讲自己曾多次被邀请到藏家那里鉴赏“老普洱”,绝大多数的结果是一打开器皿便宣判藏品为假。“事实上,普洱和其他藏品不同,过去的年代人们并没有像现今一般来重视收藏它,即使一些大户人家有存放的意识,但经过若干年世道变迁,能够存下来的也少之又少。人们真正开始大规模收藏普洱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如有人说他有清代、民国普洱要出手,一定要找专家看看,不要盲目购进。”

古树浓厚台地清雅

在品茶时,人们经常会提到某某为古树茶、某某为台地茶,那么,到底什么是“古树”,什么为“台地”?首先,如果是紧压茶,比如日常所见的饼茶,从饼面看,古树茶条索肥大,饼面看去显得粗枝大叶,芽头相对少;台地茶则条索细嫩,芽头相对多。其次,泡茶出汤,如果是古树茶,滋味更浓厚,也格外耐泡,在水温、浸泡时间、投茶量、器具相同条件下,古树茶可冲泡次数较台地茶多50%以上。如果对古树、台地分辨不清,采用此法识别虽看上去拙笨倒也实用。

如果无条件对比,品者可以取茶5克放入大盖碗内冲沸水浸泡5分钟,如此重复四次以上,如果四泡以上茶味还足,那么当为古树茶无疑。

石昆牧最后强调,茶品除了健康需求外,没有好坏与对错,全凭消费者个人感受与需求。原则上来说,一年左右新制生茶饼,适合立即品饮,通常如一般绿茶清香而不刺激,汤水较清而薄;而适合长存久放的茶品,则口感较为浓烈,茶汤有胶质感、饱满感,回甘足而韵长。他提出自己的上述说法,只可作为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并非惟一标准,消费者可依自己的喜好再做适当调整。

链接:博学多才性情人

石昆牧,实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学老师。他涉猎范围之深,为茶人所测目,用他的话说“玩”得很广。当他谈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时,他列举了他的专业特长,首先是伤害医学,其次是篮球、保龄球等技术学门,第三是植物学、中医药学,可以识别1000多种药用植物和200多种可食用植物,最后才是茶。1973年,6岁的他第一次接触茶,13年后接触普洱,1988年开始研究普洱,从此一发不可收。2005年4月从高校离职,全心投入普洱茶经营与推广。

1999年9月与夫人慧琪共同创设台湾普茶庄茶业,2003年与友人在广东省东筦市共同创立大陆普茶庄分店,2004年于深圳市设立普茶庄大陆总公司,2006年底前大陆普茶庄直营加盟快速成长十余家。2006年10月为实现推广与文化起步阶段,对业界与市场,甚至产区云南省都有实质性的影响。2005年2月出版「经典普洱」,2006年8月出版「经典普洱~名词解释」二本普洱茶相关专著。

结识石昆牧,总是掺杂着很多的情愫,他既有年轻时尚的狂野不羁,又是内敛深厚的行业高手。跟他谈茶、喝茶,轻松愉悦中你可以深刻感受他学者的气息,一种严谨、专注的行业态度,更多的是一颗为普洱痴迷的心。去年宁洱县发生地震,石先生一方面捐款捐物,同时携家人亲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震灾区,察看震后情况,受到了茶人的极大拥戴。

石昆牧的普洱茶情结


石昆牧的普洱茶情结

石昆牧的行迹总是捉摸不定,因为他总是在找茶、品茶的路上,能够和他面对面静静地饮茶非常地不易。他的头衔很多,能耐很大,茶人所知就是一个“全球十大杰出普洱茶人”,实际上按他所说这只是他的“第四职业”。2007年3月,他的一句“普洱茶已经成为股票”一语惊天下,他喜欢别人称呼他为“石老师”,而他经常看着一饼老茶慢慢地对你说:这个茶全世界可能只有我能说清楚……

“2008年什么茶会涨,我说了算”

2007年的普洱市场和中国股市一般跌宕起伏,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对于“普洱炒作”一词,石昆牧很不以为然,他说道:“什么叫贵?LV(路易威登)的塑胶皮一片值1万,劳力士手表都走不准、丧失手表的基本功能了还值3万,铁观音随随便便一斤要2000元……对于这些来说,普洱的价格应该是价值的正常回归。严格地说,应该是普洱的价格合理,但涨幅不合理。因为出现了有利可图,一下子被社会关注,很多不正常的资金和人进入普洱这个领域,问题终究要爆发,越早爆发越好,这样就把很多不正常的东西过滤掉了。”

石先生说他从来不同情因为炒茶而被套牢的人,因为做普洱的门槛太低了,目前按他估算真正懂茶的茶商不到10%,其他都是跟风进来炒作的。因此,石先生提醒要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基本功,具备一定的水平,懂茶、爱茶,这样的经营风险就能降到最低。

对于茶人最为关心的2008年普洱市场什么饼要升值,石先生笑道:“其实这些都在我们的掌控中,未来5年、10年,市场怎么走,都已经在我的脑海里了。每个年份茶的好坏、数量直接决定这个年份茶的升值空间,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还有一个规律是茶经过七、八年的陈放后,最形成最佳的口味,因此对应年份的茶会出现极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今年,肯定是2000年和2001年生产的茶会出现大幅上涨,涨幅应该在50%以上,不过这些茶早几年就已经集中在部分人的手中了。”

这几年茶质量状况,石先生说,奇数年普遍较好,具体说就是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这个与气候适合等因素息息相关,其中2007年是2003年后最好的茶。目前,老茶的升值空间非常大,而新茶好坏需要甄别。因为市场空间大,茶树有限,一方面采摘过于频繁影响质量,另一方面不够采摘了一般都是拼配,因此新茶的数量可以放得很大,质量也不稳定。

普洱茶最终能走出怎样的曲线,石昆牧语重心长地说:“云南普洱茶,只有走出云南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正确理性地看待茶市,而不是哄抬,要规范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目前,普洱茶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普洱,茶人的最后一站”

酷爱普洱的石昆牧对于普洱的发展一直坚持乐观的态度。目前普洱占六大茶类品饮总量的5%,按石先生的估算,未来普洱市场有6倍的增长空间,达到茶叶市场的30%,它的发展也将远远超过其他茶。而普洱最先吃到的应该是铁观音的市场,因为这是两种口味最重的茶叶,目前铁观音占据着40%的茶叶市场。

在石老师看来,普洱茶品质厚重,与其他茶汤一样,可以有视觉、味觉的享受,但普洱更突出的是身体的感觉,有更多层次的身体感受。而这就为普洱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用石昆牧的话说,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战。

对于如何选购普洱,石先生介绍道:如果是新手,我推荐你们买大厂的茶饼,因为大厂产品的质量比较均衡,不高不低,比较好掌握。只要是茶身工整、密实、无杂质、无粉末,均是好茶。而如果是入行的茶人则不建议走大厂路线,更多的好茶需要道各级厂商中去找寻。

对于老茶的选购,石昆牧一语道破:找一款老茶,不如找一个好人。老茶的学问非常高深,滋味的变化也很奇特,一般的茶人根本无法判断,因此这时候一个有经验人来带一带,对与新手喝茶的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外观、年代、厂家、仓储状况、口感综合地去评判一款老茶,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传承。

石昆牧说,普洱的茶性变化多端,气温、气压、海拔、水质都会对茶的制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活性越强的茶受气候影响就越大。在冲泡过程中,因为地域不同产生的不同气压,对于水温的控制就越发严格,水温上不去,茶就不会好喝。而仓储状况也是影响普洱质量的重要因素,林林总总,可以说,对于普洱的判断,有这很高的学问。

在近二十年与普洱结交的过程中,石昆牧天天泡茶,不停地去感受茶、水、茶具、气候组合的奇妙变化,慢慢去感受,去体验那种意境。放在空调房一天的茶,石先生就能闻地出来,就是在长期的品饮过程中练就这样的功夫,而他更愿意把普洱比喻成一面镜子,下了功夫的好茶就是专注、精致生活的体现。

“花同样的钱,我可以让茶变得更好喝”

与石昆牧的言谈,自然少不了喝普洱,拿出一块七子茶饼时,石先生讲解道:“从包装纸的包装手法就能看出一个饼的真假,像88青饼就是标准的两个动作,纸张摊开,饼放中央,左手沿着饼沿压过来,右手再压过来,两个动作,就结束了。”

当我们要从茶饼上取茶时,石先生道:取茶也是有点功夫的,同样的茶取得不对,味道也会差很多。因为茶的芽头都在茶面上,所以茶应该是一点点掰下来,而不是在背面一直挖。因此我常说普洱的味道应该是“掰出来”的。

在石先生看来,开出来的茶就应该喝掉,而不是舍不得一直留着。而泡茶的手法直接决定这道茶能不能泡出最佳的口感。石先生常跟茶人说的那句:不是茶不对,是你的泡法有问题。标准的手法应该是,水壶的高度要低,缓缓地将水注入杯中。水壶拉太高,茶马上“死”,出来的茶会锁喉。而应该根据茶杯的大小要觉得一次投入的茶量,放多了就顶盖,泡少了又不香。最佳的的量应该是茶遇水膨胀后,能够达到杯子的七八分满,泡时水,水温100℃最好,要完全淹没茶,以免香气跑掉。

茶人朋友一直非常关心茶的卫生问题,一般都认为第一泡茶应该先洗茶,第二泡开始再喝,更有茶人洗茶还不止一次。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石昆牧时,他却反问我道:“洗茶,你想洗掉什么?”我便答道:灰尘,还有化肥农药的残留。石先生大笑道:“灰尘怎么不能吃,天天呼吸都在吃灰尘,至于化肥和农药是根本洗不掉的,喝了十道茶,还会有。那些说要洗三次才能喝的茶,根本就不要喝。说白了,洗茶根本就是心理作用,按我的理解应该叫‘醒茶’。”

石先生常说,好茶难求,一泡好茶可以坚持一小时的回甘,越喝越热,喝到毛孔都伸张开。而以泉水冲泡的茶香气最足,因为泉水的PH值是碱性。很多初饮普洱的人都不习惯普洱的苦涩,石先生却道:茶不怕苦,不怕涩,因为普洱的味道在喉,而不在口。而茶能冲泡的次数也很讲究,每次泡一泡停一下,可以泡16道,每次连续泡两道,茶可以坚持12道,如果是每次连续泡3道,那只能坚持9道了。

对于茶性的把握,石昆牧说:泡茶应该是项细腻活,你泡茶的动作越粗糙,出来的茶就越差,同样的茶完全可以泡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对我来说,茶没有好坏之分。

链接:博学多才性情人

石昆牧,实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学老师。他涉猎范围之深,为茶人所测目,用他的话说“玩”得很广。当他谈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时,他列举了他的专业特长,首先是伤害医学,其次是篮球、保龄球等技术学门,第三是植物学、中医药学,可以识别1000多种药用植物和200多种可食用植物,最后才是茶。1973年,6岁的他第一次接触茶,13年后接触普洱,1988年开始研究普洱,从此一发不可收。2005年4月从高校离职,全心投入普洱茶经营与推广。

1999年9月与夫人慧琪共同创设台湾普茶庄茶业,2003年与友人在广东省东筦市共同创立大陆普茶庄分店,2004年于深圳市设立普茶庄大陆总公司,2006年底前大陆普茶庄直营加盟快速成长十余家。2006年10月为实现推广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石庆菲:不只是偶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