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陈龙英(右)同丈夫一起采茶。

自2月中旬以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六组的陈龙英同丈夫韩中华就为采茶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麻麻亮就扛着竹筐到茶园采摘特早有机茶。一天下来,陈龙英和丈夫在自己已投产的10余亩茶园里可以采摘5公斤单芽。“早春这季单芽采摘期仅有1个多月,虽然每亩只能采摘15—20公斤鲜茶叶,但公司订单鲜茶叶收购价每公斤却达到136元,我们每天也有6、700元的收入。”3月1日,笔者来到陈龙英的茶园里,夫妇俩一边采茶一边高兴地介绍起她们回乡种有机茶给带来的丰厚回报。

返乡创业种有机茶

海拔高度680—1200米的纳溪区白节镇的团结、三华等村,因气候适宜,远离市区,多年来村民都有种植茶叶的习惯。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引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大多村民还是选择外出打工,今年48岁的农家女陈龙英也不例外。

2000年,时年35岁的陈龙英夫妇就先后辗转广东、新疆等地打工。而就在这期间,一家茶叶公司进驻团结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引领村民种植有机茶,因让利于民,年年让村民尝到了种茶的甜头,茶叶生产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以团结村、山华村为主的有机茶园达到1.5万亩。

2011年初,打工已10余年的陈龙英夫妇返乡过春节时,看到村里红火发展的有机茶产业给乡邻带来的丰厚回报,陈龙英心动了。她与丈夫商量后,毅然选择留了下来,在租用别人茶山的同时,自己开荒种茶树,并成为村里有机茶叶专合社的一名成员。如今,历经4年的发展,陈龙英的茶园已发展到40亩,其中已投产的茶园达12亩。

为了确保自己种植的茶叶达到有机标准,陈龙英在专合社的指导下,严格生态种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保护茶园。笔者在陈龙英的茶园看到,她的茶园大多错落于山林间,茶园与茶园之间有林木隔开,形成良性生物链。在这些一片片一行行的绿树之中,或安插着智能电网式灭虫器或黄板。细看灭虫器或黄板,可以清晰地看到灭虫器中或黄板中粘附许多大大小小的虫子。

而在施肥上,陈龙英除了使用合作社提供的有机肥外,年年她都将家中畜禽肥和沼渣用在了茶园里。她告诉笔者,“无论如何,我必须保证茶叶的品质,万一哪天公司检测出我的茶叶不符标准,那就不是亏几个钱的事了,合作社都要受到影响。”

如今,在合作社的指导和公司的监控下,陈龙英借助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不仅茶叶产量没受到影响,更让她的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仅早春这季单芽(一芽一叶)鲜茶卖到了68元/斤,就是接下来的两芽一叶、三芽一叶的二三批次鲜茶叶,公司也分别给出了25元/斤和8元/斤的订单价。

自采+代收年赚20万

“现在村里相当一部分人种植有机茶一年采摘三拨,哪怕价格和产量相同,亩收入一般不足1万元,而我的茶园亩收入却可达到2万元,加上帮公司代收合作社成员的鲜茶叶,现在一年收入20万元也并非难事。”在茶园里,陈龙英说起放弃外出打工返乡种有机茶带来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龙英介绍,种有机茶不仅在管理上要增加不少劳动量,而投入采摘茶更需要费时间。若不精打细算,就会少赚不少的钱。她给笔者掰起指头算了一笔帐,由于采茶是精细活,象早春茶采摘因要求高,叶瓣小,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下来,顶多在3—5斤。但按目前请一个成年人来帮忙,每斤鲜茶叶的劳动力成本为35—40元。今年早春鲜芽茶叶收购价虽然达到136元/公斤,若全部请人来采茶,但除去人工成本,每亩按20公斤计算,一亩茶园只能收入1100余元,这还不算平时人工和生产成本。

面对采茶里的有帐可算的“增收文章”,陈龙英在茶叶投产这两年,她就同丈夫一起,每拨茶开采后,除抽出一丁点时间料理家务外,其余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全身心投入到茶叶采摘中,放弃走亲访友,哪怕是春节期间。对此,陈龙英告诉笔者说,“采收茶叶是慢细活,但只是手工活儿,一天下来的时间虽然长些,但可以换来100多至200来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外工地打小工划算多了,还不用肩挑背驮、吃力流汗。”

除了自己采摘减少人工成本每斤多赚35—40元外,精明的陈龙英针对鲜茶叶大多采摘当天就要送到公司进行制作、而由于种植户分散量小公司也想降成本的商机,她就买回了一辆小货车与茶叶公司达成了代收自己所在近邻的几个村民小组的鲜茶叶的协议,茶叶公司每斤也给予她最高2元/斤的成本费用补贴。一年下来,替公司收购茶叶,她就可以多收入4万元左右。

如今,陈龙英和丈夫一起,靠着投产的10余亩茶园和她们比别人多许多的辛勤付出,除去年生产成本,一年有20万的赢余,成为了村里响当当的“种茶状元”!

延伸阅读

制茶能手陈双算“鸭母算”


陈双算,人称"鸭母算",祥华乡旧寨村人,将近不惑之年,当过兵,干过多年的农活,可对茶叶情有独钟。几年来,他致力于发展茶叶,经过一番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他的外号"鸭母算"已作为一个名牌开始为省内外广大茶商、群众所了解熟悉,他的茶总是足不出门即被茶商抢购一空,质优价高,他成了全乡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户"、"科技范户",1996年被评为省、市、县三级劳模和市农业生产先进个人。

说到制茶高手,“鸭母算”可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鸭母算”真名叫陈双算。早在七十年代,陈双算就自己偷着种茶,并带到广东卖。当时,茶站的收购每公斤价仅1.4元左右,而在广东,却卖了40多元。广东的茶人说,你们安溪有这样的好茶,不能拿出来卖真是可惜。从此,陈双算开始努力研究制茶,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把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1984年,广东的一位老板到祥华找陈双算买茶,以每公斤2400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的茶。2400元在当地可以盖6幢房子!“听到这个价钱,我出了一身汗!”陈双算回忆当时的情景,仿佛只是昨天发生的事。

近几年,每到产茶季节,陈双算就成为大忙人,茶农争着请他去讲课。他的足迹走遍安溪所有产茶的乡村,他讲授过制茶技术的地方,茶农据此制出的茶叶价格总是大幅上扬。在茶乡祥华,像陈双算这样的制茶能手一天天地多了起来。

陈双算(安溪祥华制茶能手,主要向安溪各乡镇茶农传授自己的制茶技术和经验,是安溪茶农中有名的劳模,在他的名片上,没有自己的店名,倒是写着“安溪县铁观音制茶专家”):“向外发展?没有考虑过。主要是没有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各乡镇跑,传授制茶技术,帮助茶农朋友们致富。

“如果多开些茶店,会不会比现在到处传授技术赚得好吗?那当然会,不过,政府给了我那么多荣誉,我得对得起。而且,我每次下乡,都会得到茶农朋友的热情欢迎,这让我感到很满足。有时候,你帮助了一个人,人家就记住你一辈子”。

“不是我吹牛,很多茶王赛赛出的茶王茶都是我亲手采制出来的。我专门制茶给人赛茶王。为什么不亲自赛?那不行,我更擅长的是制茶,不是经营。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我没有为自己注册商标,没必要。人家都认识我。现在的茶店生意,都是一些老客户,大家知道我的茶叶质量,跟我打交道,放心”。

汕头海岛种茶女能手带村民致富


据《汕头都市报》报道,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25年不断学习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当地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她就是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村民王耀兰。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她鼓励和带动周围群众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近日,王耀兰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盘山路边树枝摇曳、茶香袅袅,不时有一片片青翠的茶苗在青黛的雾色中隐现,这就是有“海岛后花园”之誉的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目前,后花园村的妇女们正开始忙碌于春茶采摘前的准备工序,王耀兰也不例外。准备好制茶燃料、清洗茶庄卫生、整理采茶工具……王耀兰蓄势待发,为3月中下旬的春茶采摘工作做准备。

王耀兰的丈夫余远科告诉记者,起初王耀兰对种茶一窍不通,1980年结婚后才开始跟随他进茶庄学种茶。眼看茶叶种植效益差,王耀兰觉得光靠四肢劳动来探索种茶经验并不够。为了更好地掌握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有关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结合多年的茶庄管理实践经验,王耀兰掌握了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茶叶种植能手,培育茶叶品种达到十几种,年收入10多万元。

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王耀兰致富不忘群众,积极带动后花园村厝边头尾的“姐妹们”种茶。“妇女有心灵手巧的特点,在茶叶的培育和采摘方面有优势。”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告诉记者,后花园村以“妇女+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内70多名妇女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王耀兰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与村内妇女交流种茶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技术与其他农妇分享。

王耀兰不仅鼓励“姐妹们”通过劳作来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农村经济,还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村民们进行新型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几百亩,成功培育出美名远扬的海岛名茶。

在记者采访中,朴实的王耀兰不善言辞,总是说“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宣扬的”,连记者提出为她拍照的要求也被婉拒。但是,当记者采访周围村民时,大家都对王耀兰交口称赞。“她是我们公认的勤劳优秀的妇女,也是我们公认的种茶女能手!”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称,茶园的修剪时间一到,王耀兰必定会主动提醒“姐妹们”该劳作了,在日常打理上也会进行支招,这令村民们很信赖她。

在美丽的“海岛后花园”中,起初对茶叶一窍不通的王耀兰,通过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价值,成为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也带动着后花园村的村民奔小康。如今,随着发展,茶叶已成为后花园村的主导产业,王耀兰相信,通过村民的努力,后花园村一定能变成名副其实的“花园”。

昆明客来汉20万买新瓷茶器


昆明客来汉20万买新瓷茶器

李彦

专家:工艺好的新瓷比古瓷更值钱,将成收藏趋势

本报讯(记者李彦)都说瓷器是老的值钱,其实,工艺精湛的新瓷同样能卖个好价钱。近日,一昆明茶商来汉一掷20多万元买下12件新瓷茶器,引来众多瓷器收藏爱好者围观。

上月中旬,为期两个月的“奉华秘色茶器展”在位于黎黄陂路的武汉拾遗会所举行。本月初,一位昆明茶商专程赶到武汉,掏20多万元一口气买下12件新瓷茶器,均为小雅、九段烧、春风祥玉等景德镇窑口出品的茶壶、茶杯、茶盏等,创下开展以来的单人成交额新高。

据茶器展主办方介绍,此次展出的茶器共5000余件,均为新瓷所制,既有春风祥玉、居和堂、九段烧、小雅等景德镇窑口的佳作,也有来自台湾小芳窑的精品。因工艺精湛、画工精良、制作难度高、量少,单价茶器卖价都在几千上万元,其中一只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卖价高达20万元,为参展茶器中价格之最。

来自上海的资深瓷器藏家阿蔡坦言,很多瓷器收藏爱好者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味追求瓷器年代,而忽视了瓷器本身的好坏。“古瓷已经越来越少,市场上被赝品充斥,收藏新瓷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说,一些出自国内知名窑口的新瓷兼具技术性和稀有性,收藏价值丝毫不逊古瓷。随着古瓷资源日渐稀缺,工艺精湛的新瓷将成为今后瓷器收藏的趋势。

20种饮茶习俗 你知道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

那么,以下的20种饮茶习俗中,到底哪种最奇葩?哪种最风雅?

1.擂茶

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

2.龙虎斗茶

纳西族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因此,“龙虎斗”茶总是受到纳西族的喜爱。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龙虎斗茶制法

配方:茶叶5-10克,白酒适量。

用法:先将茶叶加水煎熬5分钟左右成浓涩茶汤,冲入有酒的容器中,即成。代茶及时饮服。

3.虫茶

虫茶又叫“茶精”,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虫茶并不是茶,只是外形似珠茶,冲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虫茶泡出茶来,香气四溢,喝上几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虫茶经多年陈化后,口味更醇和,药性更温和。

它是把采摘的茶树鲜叶和部分香树叶混合放在竹篓或大木桶里,浇上淘米水,让其自然发酵。数天后便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氮气味,这种气味会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虫成群来此安家落户,生育繁衍。它的幼虫特别喜食腐烂的茶叶和香树叶,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还小的虫屎,把这种虫屎收集起来晒干便是虫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杯盖。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虫茶泡出的汤清香宜人,沁人心肺。

4.竹筒茶

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

冲泡竹筒香茶时,一般大家围坐在小圆竹桌四周。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1.泡茶。先掰下少许竹筒茶,放在茶碗中,冲入沸水至七八分满,大约3~5分钟后,就可开始饮茶。

2.饮茶。竹筒茶饮起来,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非常可口,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5.锅帽茶

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和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6.盖碗茶

盖碗茶,四川等地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7.婆婆茶

新婚苗族妇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时将要将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晒干切细的香樟树叶尖以及切成细丝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储存在容器内备用。要喝茶时,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汤冲泡,边饮边用茶匙舀食,这种茶就叫做婆婆茶。

8.功夫茶

厂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功夫茶。饮功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三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9.寄生茶

广西梧州出产一种用老龄茶树的根、茎、叶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饮用,如能加点鸡蛋花则更好。据说是鸟雀叼衔一些树果停歇在桑树上啄吃,其中一些种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榉科等树枝或伤陷处寄生,吸取树的养分长成。人们采集这种寄生物的嫩叶晒制成茶,即为桑寄生茶。其节、茎、枝、叶均可入药,作茶剂、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甘,性平和,不寒不热,补肾补血。

10.砂罐茶

把冲洗干净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温热了,再把茶叶放进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摇晃,等砂罐内的茶叶散友出悦鼻的馨香时,便可将滚开水冲进砂罐里,盖上罐盖,闷上三分多钟,砂罐茶便沏成了。我国三峡一带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们觉得只有喝这种茶才够味才过瘾,喝后五脏六腑都熨贴,无比畅快。

11.三道茶

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风味各异,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头道茶为苦茶,把茶叶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黄并有清香味时,再向茶罐内冲入沸水,泡成浓酽的茶汁倒人杯中饮用,此茶味浓且苦,故称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它是和茶叶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饯或者蜂蜜等用沸热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称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它是用茶叶嫩叶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红糖等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饮之使人回味,故称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爱饮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着人生有苦有甜,苦尽甜来,令人回味无穷。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对人生哲理的悟性。

12.土锅茶

土锅茶是我国为云南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先用大土锅将山泉水烧开后,放进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人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哈尼族同胞爱饮这种茶,并称它为“土锅茶”。

13.腌茶

即把新茶叶放在大缸里,撒上适量的盐,然后用石块压紧盖好,经过数月后(一般是三个月)再拿出来饮用。此茶香气和滋昧都别有风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样,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爱喝。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14.酥油茶

藏族同胞特别爱饮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将茶叶捣碎,在锅中熬煮后,用竹筛滤出茶渣,将茶汁倒入预先放有酥油和食盐的桶内,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停地搅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匀溶于茶汁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微火上以便随时趁热取饮。较高档的酥油茶还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鸡蛋。酥油茶既可单独诙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麦丐粑时饮用。

15.雷响茶

是酥油茶的一种,所不同的是把钻有小孔的鹅卵召烧红,放进装有酥油与茶汁的桶里,桶内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声过后立即用劲上下抽打,以增强茶汤的浓度及香气和滋味。白族的"雷响茶"颇具趣味性。将茶叶放人砂罐内烧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砂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其时在场的宾客都会集中注意力等着聆听这种"雷响声",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着响声的大小而起伏,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都认为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

16.盐奶茶

将青砖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叶放到能装四、五斤水的铜壶或铁祸内,用沸水冲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几分钟或直接用冷水煮开,等汤色浓后掺入一、二勺奶和一些盐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爱喝盐奶茶。他们每天旱晨煮一大壶置于微火上,趁热边喝盐奶茶边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饱为止。

17.铁板茶

先把茶叶放在簿铁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闻到茶香味时再倒入事先已准备好的锅子里熬煮几分抑。这种茶色如琥珀,昧酽香高。由于在铁板上烘烤,所以叫铁板茶。佤族同胞爱饮铁板茶。

18.罐罐茶

将砖茶敲碎成块,取几小块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内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内茶汤熬得恨浓很浓,只剩下一、二口时停止加热,稍凉后一饮而尽。甘肃省的一些老年人就爱喝这种罐罐茶。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一撮茶叶或一笼火,一撮茶,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大家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口的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

19.打油茶

贵州的布依族,广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爱喝打油茶。不过,们们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黄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叶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葱、盐和水煮,直到沸腾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匀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动”之说。

而广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晒干的糯米(又称阴米)下油锅爆炒好倒进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葱等配料,然后将茶叶、油放入锅内爆炒并不停地用锅铲轻轻敲打,最后加水煮沸,虑出茶渣,把热茶汤冲入茶碗内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谣说:早上喝碗油茶汤,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个喝油茶汤,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他门对打油茶的酷爱程度。

20.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人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开水稀释。

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

厦门日报闽茶力量2周年20人


一定要让茶业健康发展。茶是我们茶企业的命,很多操作如果伤到行业的未来,再挣钱,也不能干。所以要注意保证价格稳定,维持工艺韵味的正宗。只有让茶业健康、平稳,可持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茶叶走向全国、全世界,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王文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八马茶业董事长

茶有四功夫:种、制、泡、品。泡、品都属喝茶者功夫,决定其高低的因素,首在制茶者能否做出好茶。就铁观音而言,坚持“不青不酸,传统正味”的原则,才能一直走在继承发扬先祖技艺的路上。

肖文华华祥苑茶业董事长

茶业的前景很美好。从内容上看,茶有深厚内涵,茶值得敬重。从社会环境上看,国人的生活也需要转型,从浮躁到淡定,平和的茶可以充当转换的链接。同时,国家复兴,茶产业一定向好,因其代表着文化体系的传承。最近的外交场合,国家领导人对茶等中国文化多次提及,更加强调,既是传统文化自信力的体现,更是茶等中华文化代表发展的利好。

胡建全通仙茶业总经理

当下,茶业发展一是文化推动,中国茶种类林立,谁做得好关键在文化个性让消费者感知。武夷山有深厚文化,武夷茶有过辉煌的历史,有历史的产品,一定有很深的根基。武夷茶文化可继续挖掘。二是品质提升,文化需依托在品质的“骨”上,把握品质讲文化,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树、绿不持久”。

江元勋正山茶业董事长、金骏眉创始人

正山堂永远没有主打推荐款产品。我们做茶叶,是抱着每一款都是主打款的态度来制作。如果一款产品面市前都没法得到我们自己的认可,我们是不会让这样的茶上市销售给消费者的,这在正山堂是有严格的流程管控的。作为茶人,我们虔心制成的好茶,我们真诚地希望能把它们都推荐给爱茶之人,让爱茶的人能喝到好茶,这就是茶人的本心。正山堂是一直坚持着以茶人的本心制茶的企业。

张锦华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茶叶行业很大,全国茶人都在做,做得也很充分。行业里有很多精英,甚至有在其他行业中找不到的执著的人。企业与人类似,有个性,模仿不一定会合适,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合适自己的道路。但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规划,先有一个定位,再去做,才不会乱了方寸。

林有希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传统文化首先教懂我们如何做人。企业文化一定以人为本。心安则人安,人安事则成!就像要享受老白茶的韵味,一定要尊重白茶的本性让茶安定存放几年,做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还有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做茶要有爱心,不爱自然不爱土壤不爱茶,就做不出好茶。

傅天伦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师、春伦集团董事长

茉莉花茶是八闽瑰宝之一,建国以后,就被列入中国历史名茶,用作外事礼茶。传统的产业很难形成规模化。但是,从小作坊发展到现代企业,是必经的现代化升级过程,要靠科技,从工艺、外观、口感、技术、种植、文化上创新,走出传统模式。很多人说,祖宗给的不能变。但姓不变,名字可以变,我们守住民族品牌的定位,依照传统工艺的参数,进行现代的科技改革形成标准,效果不错。

陈德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宗北斗创始人

制好茶要规规矩矩,要遵循茶的标准。茶山不能乱开,不用田茶省事但品质不好;采茶不能乱,比如早晨的露水茶青质量不好,可是脆脆地,好采省工,重量大好算钱,有些人就喜欢采;下山装茶青,有人用编织袋,它比竹篓轻十几斤,但是不透气,路上半小时、一小时茶叶闷坏了。很简单的小事都算小账、省事就不行了。

陈志雄厦门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一行一定要有爱好才能走得远。老前辈就告诫我们多看茶、多上山、多走市场,不要怕辛苦,泡在办公室不要想当茶师。面对行业发展,看市场、搞创新都很重要,躺在传统工艺上是不行的。茶人的任务,应该是尽量用最优的精力投入生产合适的好茶,让消费者得到价格合理的应时应季的好茶,使茶农、茶商、茶客三者都受益。

陆尧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厦门是中国茶产业的窗口,作为特区的厦门也是中国产业的特区。茶馆是茶产业的窗口行业,就像机场是一个国家的门帘一样,厦门2万多个大大小小的茶庄、茶馆,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缩影。很多好茶,就是通过厦门市场的吞吐起到示范作用后向全国推广。

杨江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主编、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组组长

在厦门,茶主要以品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已经比较成熟高端。厦门应当成为茶业营销与消费中心,茶企可以像很多时尚企业那样,总部或营销中心在厦门,基地放在其他地方。

赖政雄台湾资深茶人

茶是我们的国饮,茶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特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在台湾办国际茶会,日本、韩国的茶人都会来参加。在国际上说茶,人们常常谈到日本,我觉得不足,因为日本主要只泡绿茶。我们有多少种茶?绿、白、黄、青、红、黑里有大红袍、铁观音、普洱、龙井等等说不完的品种,内涵非常丰富。

叶启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天变即变,青变即变”。制茶时天气、茶青情况等变数极多,非常讲究因地制宜,要根据茶的不同,赋予它不同的性格,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茶叶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做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天气情况就采取不同方法,这和医生给不同病人看病开不同药方是同一个道理,需要长时间研习实践才能体会和把控。

修明武夷岩茶国家标准起草人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蕴含着厚重古拙的历史印记,它之所以传承至今,有它制作技术上的独特之处。虽然手工传统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在规模化的生产上,满足不了大生产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与现代机械化生产有机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是值得企业研究的一大挑战。

林荣溪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八马茶业副总经理

中华茶文化已深入人心,茶叶作为新时代的健康文化时尚饮品,有着相当广泛的民众基础。当前,如何运用新媒体宣传正能量,成为茶界新课题。年轻一族正逐渐成为中华茶文化推广和消费的主力军,中国茶产业前途一片光明。

徐庆生国家评茶师、副研究员、厦门(学会)副会长、《中国名茶》系列丛书作者

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被古人称为风雅七件事,可见茶本身就是有文化的东西。茶与文化是灵魂与实体的关系,茶叶离开文化就是树叶,注入文化就成为事业,而文化则具有最强的穿透力。

陈美国家级评茶师、厦门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要让茶客喝到好茶,茶人们要做足功课、下定决心。茶界的乱象常常成为茶人的考验。茶由于品种和生长地域的区别,品质档次差别极大。如果没有把好关,茶会失去正宗之味,但这样原料往往可以降低成本,普通的消费者也很难辨别。此时专业茶人能分辨,敢拒绝,不仅影响一泡茶叶的好坏,更关系到品牌对消费者的责任之心。

胡玉清印象大红袍茶业总经理

从茶中可以得到“正源、正味、正品”这六字的正文化。印象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应该以宽容心加以正义去处理,尽最大可能便利于人,珍惜“吃亏是福”。给客户、加盟商以高品质的服务的同时,融着一颗包容之心做事。

苏淑英正山堂厦门首店总经理,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总经理

运营好茶和泡好茶一样,不能着急。岩茶和他的茶性一样,中庸,可能不会一下蹿红,是慢慢渗透的状态,一旦喜欢上就有很强的稳定性,特别是有好质量的茶,品质会慢慢被更多人发现和接受。现在厦门的岩茶饮用习惯还在渐渐地培育,将来也会向好。

返乡农民工袁兴顺:9年让荒山变成了茶山


长寿区,袁兴顺在自己的茶场修剪茶树。

9年前,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水平村的茶山被农民视为利用价值不高的荒地。9年后,返乡农民工袁兴顺将通往山顶的石子路修成了水泥路,荒山披上绿装,春茶也将迎来第二年采摘。

做五金赚第一桶金

1972年,袁兴顺在长寿云集镇水平村出生。当年,水平村人以种茶为生,水平茶厂的茶叶在当地颇为有名。但由于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茶山日渐没落,产品在市场上踪影难寻。

1992年,20岁的袁兴顺也离开家乡。他先后在西藏、广东打工,主要做消防安装工程。

“我经常怀念小时候陪父母上山种茶,制茶的生活。我的梦想就是打工赚足够的钱,回家种茶。”袁兴顺说。2002年,30岁的他回到重庆,在袁家岗买下一个门市做五金件批发生意,并赚到了第一桶金。

砸锅卖铁田地忙

2006年,他拿下儿时水平茶厂约3900亩地的租权,开始了绿化荒山的“征程”。

挖掘机轰隆隆地进场,足足挖了5个月才把这条14.8公里主干路搞定。一算账,仅人工费和油钱就花了35万元,加上几十万元的有机肥,100万元启动资金一转眼就没有了。

“当时我都傻眼了,怎么办?”袁兴顺说,他把袁家岗的门市抵押了,又把后期做建材生意的资金流转过去,前后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公路修建、土壤改良。

为什么一定要修路?袁兴顺说,小时候妈妈上山种茶往返要一个小时,太辛苦了,开山种树必须先修路。

为了保证山体,他不敢使用炸药,请来施工队,用挖机一点一点地凿山路。白天一边修路,一边整治茶山土壤,平均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累得几乎没了人形。

因为资金问题,直至2012年,500亩茶树才正式种植。

以有机茶打开了销路

2014年3月,水平村迎来了第一批春茶采摘。3000斤的茶叶为袁兴顺创造了20万元的收入。茶叶销量不错,源于他坚持有机种茶。

“不施农药很简单,尊重自然规律,一年采一季。夏秋长虫季节,茶叶扔掉不要。到了冬季,虫子自然就没了。”袁兴顺说,水平村茶叶要打响名牌,必须走精品路线。

茶叶要好卖,除了好茶,还需要好的炒制技术。加工技术分杀青、揉搓、焙干、理条4个步骤。

除了茶叶,袁兴顺还在荒山上种植了530亩南竹,3万多株日本红枫树、梅树。“南竹可采摘食用,树子可以买卖也可以观赏。”袁兴顺说,他希望茶山不仅有茶,还要打造一个生态基地。

博罗石芽坝茶不愁卖 毕业大学生返乡种茶


 紫芽茶已出新芽。

钟振东在茶园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名称:石芽坝

茶产地:博罗县湖镇镇种植

历史:50多年

石芽坝茶产自广东博罗县湖镇镇的光辉村、岗南村、下村村等。石芽坝是当地一个地名,因当地水土中矿物质丰富,茶树生长环境无污染,加上全手工采摘炒制,该茶颇受爱茶人士青睐。随着购买者口口相传,石芽坝茶逐渐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市场价每公斤600元至800元。石芽坝茶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门路之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园里也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1990年出生的钟振东,是其中一个返乡种茶的大学生。

近期雨少阴天多,影响了茶芽生长

钟振东住在湖镇镇光辉村岗二村民小组,屋后面的山上种满了茶树。满山茶树渐吐新芽,采茶工在茶园里忙着采摘春茶。

钟振东说,这片茶是整个村民小组33户村民种的,有200亩左右。他家分有3亩多茶园。钟振东家的茶园前一天刚采完茶青,一些嫩芽又长了出来。他说,近期雨下得少,加上持续阴天,影响了茶芽生长。“现在正是茶芽生长的时节,如果有足够的雨水和阳光,茶芽会长得很快,每天都能采很多茶青,质量还特别好。”钟振东已炒出了今年第一锅春茶,当天上午,他在另外一个茶园采了不少茶青,准备炒第二锅春茶。

在钟振东家茶园旁边,有一片茶树开了许多茶花。花香浓郁引来了不少蝴蝶。钟振东说,茶花开了,茶花会把茶树的营养都吸收了,茶树的嫩芽就会减少。“去年冬没有修剪茶树,春天就会开出很多茶花。”为了让茶树多长新芽,有时茶农还要请人帮忙摘茶花。

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回乡种茶

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钟振东对家乡的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里学的是机电专业,大三实习时,家里人已为他找到一份工作,但钟振东不想去,他喜欢山茶,喜欢在家里种茶。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了种茶事业。

为了种好茶,钟振东专门向技术员学习培育茶苗的技术。他专门挑选茶园中长出紫芽的茶树来扦插,扩种的8亩茶园种的都是紫芽茶。他还专门用花生麸与猪粪混合成有机肥,给茶树施肥。“用花生麸种出来的茶,茶叶的香味都不一样。”今年是新种茶树生长的第三年,去年8亩茶园产了250公斤紫芽茶,估计今年会多收几百公斤。

钟振东还注册了一个石芽坝茶品牌:石芽坝金中绿茶。他还成立了博罗县石芽坝山茶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5户村民入社。钟振东说,他想把家乡建成一个生态茶园旅游基地。

从河源移民到博罗带来老家茶树,留守村民专门种茶

光辉村的种茶历史并不长,光辉村是新丰江水库移民村。1958年,钟振东的爷爷奶奶从河源移民到博罗县湖镇镇。

来到湖镇镇安家后,村民想传承老家习惯,种一些山茶自己喝。屋后的荒山被开垦出来,村民各家各户都从老家带来茶树苗,在山上种了一些山茶。种的多是杂茶种,也被称为客家小叶种。这里种出来的山茶,不少人都觉得好喝,每年都有外人专门到村子里叶。卖茶叶成了村民的一项额外收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山坡地分到各家各户后,村民纷纷在山上开荒,逐渐扩大茶园种植面积,种上了山茶。

石芽坝的茶叶,原来每公斤卖100元,如今每公斤卖800元左右。这里的山茶不用拿到市场去销售,每家每户都有熟悉的茶客,每年上门购买。钟振东家去年产的400公斤茶,都是熟客们买走的。茶叶成了村民的一个经济支柱,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外,留守在村里的村民就专门种茶了。如今,村里的茶园有200多亩,每年产茶4000公斤左右。

手工炒茶:每道工序都需熟练掌控

采茶季节,每天早上6时多,钟振东就与工人上山采茶青。下午5点多,开始炒茶,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为了保证茶叶质量,炒茶的基本步骤,都是由钟振东自己完成。

手工炒茶有多道工序,茶青采回后,要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没有固定的标准,每道工序都需要炒茶人熟练的掌控能力。

灶台前,炉内柴火熊熊,铁锅已呈现出暗红,1500克茶青倒入铁锅中,钟振东双手飞快地翻腾茶叶,很快,一股茶叶的清香就弥漫开来,5分钟后,这锅茶叶倒了出来。“这是杀青。”钟振东说。杀青,是制茶最重要的一步,要在300℃高温的锅内不停地翻炒茶青,把茶青的水分蒸干,直到茶青的绿色褪尽。揉捻后,再进行100℃温度的烘焙。销售前还要用80~90℃温度手工再次烘焙进行提香。

“炒茶最辛苦的时节就是夏天了,每天炒茶都要出一身大汗。很辛苦。”苦尽甘来是对炒茶人最好的诠释。泡上一壶今年的第一锅春茶,清香扑鼻,颜色透亮,入口甘甜。喝几口,感觉神清气爽。

种植情况:湖镇镇的加上周边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记者从湖镇镇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石芽坝茶园约有600亩,加上周边的茶园,石芽坝茶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打响石芽坝茶的知名度,湖镇镇政府还举办技术培训班,让石芽坝茶农乃至全镇茶农掌握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产出优质绿色茶叶。还挑选出种茶大户、炒茶能手等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社员之间的经验、技术交流,更好地让山茶种植技术信息互通,把石芽坝茶推向市场。

石芽坝茶有什么特色?

石芽坝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明亮,味道嫩鲜。其铁元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比较高,这些元素均对人体有益。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泸州:农家女返乡种有机茶 年入20万会算“增收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