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我玩收藏已有43年历史啦!”最近开了一家私人收藏一样,都小有成就感。当然,紫砂壶仍是其中数量最多、最心爱的宝物。

姓名:孙永忠血型:B

星座:金牛座

属相:牛

职业:企业家、收藏家

爱好:收藏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废品中发现了第一把壶

1废品堆里相中第一把壶

说起紫砂壶的收藏,孙永忠觉得“一切纯属巧合”。因为热爱收藏邮票,1993年,当他还在老家山东烟台时,就经常跟走街串巷收集废品的人讲好,“只要有信封或邮票就留下来给我,让我来挑。”一次,孙永忠选完信封后正要离开,突然“瞄”到一把藏身在废品堆里的紫砂壶。

“当时不懂紫砂壶,第一次看到这用段泥做成的黄色的壶,上面还雕有梅花,和我印象中的紫红色、黑色、有光泽的那些壶太不一样了!我让收废品的人出价,两百多块买走了这把壶。”后来,收废品的人三次让孙永忠去选信封,但连续三次都没有向孙永忠收钱。“后来他对我说,其实那把壶不值那个钱,没想到我会那么喜欢。”现在这第一把壶也摆放在紫砂壶博物馆里,孙永忠对它很是珍惜。

2收藏不必太痴迷

在宝安艺术城内的聚兴缘紫砂博物馆里,紫砂壶琳琅满目,约占孙永忠个人收藏的五分之三。除了常见的传统壶,孙永忠也收藏了一批造型独特或刻画重大事件具有纪念意义的新壶。如以世博会中国馆为造型的壶,还有由上海鸿运斋以《富春山居图》为创意设计出的合璧壶,壶的两个侧面分别是分藏海峡两岸的这幅国宝名画的局部,以此展现两岸人民同根之意。

“开这家紫砂壶博物馆,是因为我见到太多人在收藏紫砂壶时走了弯路。我把这些壶展示出来,除了想和大家分享美好之外,也希望让大家知道紫砂壶应该怎么去买、怎样去收藏。”

“收藏紫砂壶,最好的当然是那些来路正统、数量少的精品。但我对收藏紫砂壶的标准有一点,个人喜欢的、合眼缘的就是好的。”谈起紫砂壶的收藏,孙永忠的方法很有个性。“很多藏家喜欢到宜兴搜壶,但我买壶从不到宜兴,很多人不能理解。”孙永忠的看法是,宜兴的泥料是好,而泥料的好坏确实有区别,但相对于泥料,壶的工法才是最重要的。况且,到特产地去搜寻,买的壶一定较贵。“如果我可以在深圳用比较低的价格将一把好壶收入囊中,为什么要花更高的价格做同样一件事呢?”

“收藏一定要冷静。对我来说,收藏并不是刻骨铭心、日思夜想的痴迷。不用走极端,也能遇到自己心爱的、值得收藏的精品。”

3奇妙结缘名家壶

孙永忠记得每一把壶的名字以及它们的故事。说起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属前年在南宁遇到的一把紫砂壶。

孙永忠每年都去南宁拜访一位做木雕的朋友。前年,他在那儿看到一把心仪的紫砂壶,但当时不知其真假,没放在心上。直到一年后重游旧地,在临回深圳的那天上午,不知怎么突然又想起了那把壶。“我很想看看那把壶还在不在,后来一看果真没卖!我当时特别兴奋,觉得这把壶就是我的了!”当时,这把壶已从头次要价15万涨到20万,孙永忠毫不犹豫马上把壶买下,毕竟这样奇妙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

后来的事印证了孙永忠对紫砂壶的那种独特的眼力。他请人将这把壶带到宜兴,让制作这把壶的大师蒋蓉的女儿来鉴定。“大师的女儿很激动,在这一年回流的壶中,她只见过两把真作,而这就是其中的一把。”

对收藏有种热爱的人,身边的人似乎特别容易受感染。孙永忠的女儿在大学毕业后也当上了两家翡翠店的老板,而且经营得都还不错。“女孩子也是要有自己的事业嘛。”孙永忠说道。“但其实,我对女儿最大的期许是一定要做个贤妻良母,这点我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特别大。我希望女儿能像她们一样温柔善良,待人宽容,持家有道。”对孙永忠来说,让女儿幸福快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而他当然也做到了。

链接:中国十大紫砂茗壶鹏城颁奖

第七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颁奖典礼,日前在宝安艺术城内的聚兴缘紫砂博物馆举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原故宫院长朱诚如等10余位文博专家,现场为来自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上海等地的近50位紫砂工艺师颁奖。

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始于2003年,由中国博物馆学会、故宫、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上海鸿运斋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七次。此项全国紫砂壶评选大赛不收参赛费,主要突出作品的文化创意。七年来活动吸引了李昌鸿、毛国强、顾治培、吕俊杰、陈洪平、范永良、张子威、胡洪敏、杨秀芬等10余位国家、省级工艺大师和300余位工艺师参赛。此次获十大茗壶之首的仿青铜尊壶,其造型为西周青铜方尊,在壶身与壶胫处镶上碧玉,而一根实心玉棒琢出一节节的玉链条,其工艺叹为观止,系在壶把与壶盖间顿显宫廷王者之气,尤其是在盖与把和玉链条连接处,嵌上黄金更显紫砂壶工艺和材质的一绝。

延伸阅读

非遗传承人创作鄂派紫砂壶捐赠湖北省博物馆


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城花3个多月创作一对“楚风汉韵”紫砂壶,国外汉学家曾表示愿意出200万元购买。昨日,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江城将这对心血之作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59岁的江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派紫砂壶陶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他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制作出独树一帜、具有荆楚地域文化特征的紫砂陶艺作品,开创了鄂派紫砂壶陶艺。

江城介绍,捐赠的这对壶名为“楚风”、“汉韵”,均引用古代汉印的印形作为整体造型。在主体材料的选择上,“楚风”使用宜兴紫砂矿料中的清水泥,颜色为深红色,显示厚重感及楚时古风之感。“汉韵”则选用烧制后为淡黄色的团山绿泥,显示出现代气息。

记者看到,两把壶身上贴有两种不同花卉的立体图案。江城采用了贴塑手法表达创作意图,“楚风”上的牡丹花象征荆楚大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汉韵”采用了武汉的市花梅花作为装饰元素。江城说:“梅花经过严寒开放得更加艳丽,它的傲骨值得赞颂,用梅花来表达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恰当不过。”

据了解,“楚风汉韵”是江城2013年创作的。2014年5月,他和另外14名湖北的非遗传承人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文化交流,带去了包括“楚风汉韵”在内的9件紫砂壶作品。展览结束当天,一位国外汉学家相中了“楚风汉韵”,当场表示要出200万人民币购买,被江城婉拒。

江城昨日说:“‘楚风汉韵’的创作灵感来自湖北武汉的悠久历史,我希望把它留在家乡。”

茶马古道博物馆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丽江设立“神川都督府”,茶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进藏;宋王朝的军事需要,刺激“茶马互市的繁荣”;于是,从元、明以来到近代,茶马古道成为滇、藏、川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起于滇南,经过大理、丽江、迪庆、拉萨,止于印度,贯穿中国西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关注。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

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响资料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大觉宫壁画”为江南著名画家马萧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现在,笔法洗练,技术精湛,保留了唐代画风,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紫砂神韵: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


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练出来的是特别感觉。”这中间重要的一环就是喝茶用的器皿。紫砂壶因其自身的材质特点,表现出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它艺于民生利用中文韵墨意,于大俗中见大雅,正可谓“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走进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就仿佛走进了紫砂壶的历史缩影,形状各异的紫砂壶依次陈列在展柜中,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今天就让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执行馆长李斌强带我们走进紫砂的世界。

1、紫砂壶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

李馆长:这得从明朝的龚春说起,龚春是明代学宪吴颐山的家童,经常和吴颐山一起去金沙寺,龚春看到和尚们制陶,就把一些操作要领记在心中,但寺中和尚看他年幼,不让他触摸陶泥。龚春发现这些制陶和尚的洗手缸底沉积了厚厚的一层泥,就暗暗地将缸底的那些沉泥收集起来,翻来覆去地打、捏,终于熟练地掌握了一手精湛的制壶技术。并改变“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的方式,首创用泥片回合壶身的方法(此成型方法,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做成了今天紫砂茶壶,开创了宜兴茶壶从单纯日用到艺术陈设紫砂的新天地。因此龚春也被后人称为“紫砂壶的鼻祖”。

另外,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的一把提梁壶,根据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纪年推断是明朝嘉靖十二年的,1533年,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把紫砂壶,所以紫砂壶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明代。当然,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相关史料研究,紫砂壶的起源可能会更久远一些。

2、提到紫砂文化不能不提茶文化,您认为在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李馆长:“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紫砂独特的双气孔透气结构和丰富的艺术价值能够满足国人对“茶器一体”、“天人合一”的追求,这也是紫砂壶被世人认可的重要原因。紫砂壶和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紫砂文化是陶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紫砂文化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然,紫砂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据我所知,有些茶友就是因为喜欢壶才喜欢上了茶。

3、紫砂壶的原料是被称为“五色土”的紫砂泥,而若要使之成器,人们都说必须是创作者心灵与紫砂泥的结合,您怎么看?

李馆长:创作一把紫砂壶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一把壶从泥料的开采锤炼到壶型的构思,再到制作成器至少需要数十天的时间,而有些大师的作品这个过程需要数年的时间,创作这个过程就是作者的艺术情感和紫砂泥相融合的过程。所以说,每一把好的紫砂壶都是作者艺术情感的表达,都是有灵性的,而我们养壶,就是为了唤醒紫砂壶的灵性,和作者的艺术情感进行沟通。

4、真正的收藏应该是收藏文化,您是怎样理解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

李馆长:相对于陶瓷、字画等其它收藏品来讲,紫砂壶收藏的文化内涵会更丰富一些。因为,收藏紫砂壶首先是收藏了陶文化,其次是收藏了茶文化,另外我们知道一些紫砂壶上边还有陶刻,书法、绘画和金石,这就收藏了书画文化和篆刻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紫砂壶要养和用。而养壶用壶的过程,也是和壶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心灵升华、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收藏自我人生的一种文化。

5、判断一把壶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在您眼中,什么样的紫砂壶才能称之为一把好壶?

李馆长:判断一把好壶主要从料、形、工、款、用五个方面来讲。首先是看“料”,“料”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紫砂壶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源于紫砂泥独具的双透气孔结构。所以,判断一把壶的优劣首先看的就是泥料。其次是看“形”,“形”是制壶者思想的体现,简单来说“形”就是看这把壶的“精、气、神”怎么样。第三是看“工”,“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代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之处;在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第四是看“款”,也就是看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最后是看“用”,紫砂壶是要来用的,所以要看使用起来怎么样,这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等方面。

我“玩壶”这么多年,现在看壶主要是看缘分,也就是“壶缘”,凭我的感觉,符合以上的标准,看着舒服,感觉有缘就是一把所谓的好壶。

6、博物馆内收藏了很多不同的紫砂壶,可以向我们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紫砂作品吗?

李馆长: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一家以紫砂文化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我们的藏品件件都是珍品也很有代表性。

比如馆内收藏有一把明朝的官帽壶,是博物馆藏品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把壶,器型大,颗粒感强,古朴大气,具有典型的明代紫砂特征。

明朝的官帽壶

清朝陈鸣远回纹提梁壶,做工细腻,构思巧妙,小巧精致,陈鸣远是花货宗师,是继时大彬后的又一制壶大师,当时就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为紫砂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扁鼓壶

再个就是顾景舟老先生的扁鼓壶,砂泥温润,手感极佳,整器比例协调,拿捏舒适,简练之中彰显大家的风范。

邵大亨仿古壶

还有我们的镇馆之宝——大亨仿古壶,邵大亨是继陈鸣远后的一代宗匠,年少成名,秉性刚烈。他不畏权贵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他的仿古壶,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砂泥纯正滋润,通身手感极佳,抚之如婴儿肌肤,非常舒服,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7、作为收藏紫砂壶的专家,您认为当下名家的紫砂壶收藏价值体现在哪里?是不是只有名家作品才有收藏价值?

李馆长:名家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价值,这个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是传承,紫砂名家往往很好地通过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这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砂壶的手工制作工艺和诗词绘画及陶刻,这都是对我们文化最好的传承。其次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紫砂这门艺术也是如此,很多紫砂名家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例如许四海大师的的代表作之一睡翁壶,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个趴在座椅上睡觉的老翁,看老翁在吵闹的公交车上睡的却安详、香甜,由感而发,回去后便创作了睡翁壶。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往往就是最有价值的艺术。最后是创新,紫砂名家往往也是紫砂业内的排头兵,是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善于创新,无论是泥料的调配,还是制壶工具的创造,以及制壶手法的改变和壶型的变革,他们推动了紫砂业的发展。这些价值最终通过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名家壶的收藏价值。

收藏是一种文化,并不是只有名家的作品才有收藏价值。紫砂业内的那些“黑马”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相对于名家作品来说,这些“黑马”作品的收藏潜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8、紫砂壶这样一类艺术品为什么在当下能够吸引众多藏家关注并喜爱,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馆长:近年来“紫砂热”的兴起,首先是因为人们对“喝茶”这种慢生活方式的认可。在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之下,奔波于各种交际应酬的快节奏人们发现了这种慢的生活方式,寻一个清静之地,三两知己,一壶香茗,偷闲半日,似乎也是一种自我减压和调剂的方式。其次,是对健康养生的需要。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也和我们博物馆所提倡的“喝茶无事,无事喝茶”的慢生活方式和健康养生理念相契合。

这是一个大的客观环境,就目前紫砂收藏界的心态和动机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投机心态,因为紫砂在未来市场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抱以投资获利心态的藏家们愿意把资金用于紫砂壶的收藏。第二种是伪喜欢,这类藏家并不是真正的喜欢紫砂壶,只不过是为了跟风玩时尚,附庸风雅,看到别人玩紫砂感觉有文化,有内涵,也跟着玩儿。第三种是真正的“壶友”,这群人是真正的喜欢紫砂壶,为了掏一把好壶,有的到了愿意卖车卖房的地步,可谓是“一日不见壶,饭不香,睡无眠”。因为他们被紫砂壶独特的魅力而深深的吸引。

9、当下,随着收藏紫砂壶的不断升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作假行为,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去辨别真假?

李馆长:所谓的“假壶”包含两次含义,一种是用化工原料或陶土调配出来的紫砂壶,这类壶我们称为“化工壶”或“陶壶”。这类壶的辨别比较简单,看泥料的色度、颗粒度、滋润度,凭手感就可以辨别。另外一种“假壶”,是指仿制名人名家所做的紫砂壶,这类壶所用的泥料往往也是真正的紫砂泥,但就是落款落的是名家的款,对这类壶的辨别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一些真款假壶和同时期仿制的假壶。比如说,大彬壶,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仿制大彬壶的假壶了,明朝的假大彬壶到了今天能容易辨别吗?

对于藏友来说还是要多看、多上手、多学习,了解紫砂壶各个时期的特征和制壶名家们的制壶风格,多去博物馆看标准器物,多和壶友们交流,才能少“吃药”。我们博物馆也经常组织一些沙龙讲座等交流活动,也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活动。

10、近几年紫砂壶市场愈发繁荣,甚至许多作品拍出了千万的价格,面对紫砂壶“收藏热”您有什么建议?

李馆长:第一是要有正确、平和的心态,收藏紫砂壶要有“玩”的心态,正如喝茶一样,学会“拿起和放下”,切不可急功近利。第二是要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因为紫砂壶有很多学问,要多查阅相关资料,多去市场上看,多和壶友们交流,不能“闭门玩壶”。第三要善于发掘“黑马”,有些青年紫砂艺人们,尽管目前他们的名气不是那么的大,但他们具备未来大师的潜质,要敢于收藏这些“黑马”的作品,将来必有大的收获。第四,要耐得住寂寞。收藏是一个寂寞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磨难,属于中长期投资,也只有经过长期的寂寞和沉淀,藏家才能在寂寞中得到升华,藏品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价值。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方能守住繁华。最后,还是要提醒下大家,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概述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位于四川雅安蒙顶山,是全球第十三家茶博馆,由四川省蒙顶山企业集团投资1200余万元兴建。该馆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对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该馆搜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为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参观、交流和研讨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集收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于一体,馆内展出了从汉代植茶始祖吴理真到唐代茶圣陆羽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成为展示蒙顶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该馆分为中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7个功能区:主题馆中央的水区增添了茶博馆的灵气,6根白色浮雕立柱分别记载了世界茶人、茶事、茶具、茶叶、茶俗和茶诗,地上大幅的铜板蚀刻记载了中国自神农氏以来五千年茶史大事记;展览区介绍茶叶历史、茶文化艺术、茶文化作品、茶道三君子(好茶、好水、好茶具)、茶与健康,中国及英国、印度、日本等6种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和14种特色茶艺;其中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文物,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原件展品十分珍贵和有趣,如用来测看沏茶水质的汉代青铜错银扁壶、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2件古朴茶具、辽代墓室壁画中精致摩画的茶道18场景等都令人流连叹赏不已。特别展区着重介绍四川和蒙山茶发展文化史、蒙山名茶和茶文化旅游资源;场景展区可以参观茶马古道场景,接待区可以品尝世界精品名茶,销售区可以选购当地茶叶和土特产品,多功能区可学习茶艺、采茶与制茶、茶具制作等。游客能够通过展览,全貌了解有关茶文化的历史知识。

该馆于2004年9月对外开放,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休憩品茶,还可以在这里通过展品和演示了解世界种茶制茶品茶饮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中国茶叶博物馆赴英进行“茶文化”交流


三月的英国,春寒料峭,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卡迪夫大学校园内正氤氲着阵阵“中国茶”香。听文化讲座、品中国名茶、观茶艺表演……参与者被一场由中英双方共同设计的茶文化交流活动深深吸引。

交流活动中,《茶·茶器》讲座旨在让参会者了解中国千百年来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红茶·青茶》表演令人赏心悦目;压轴大戏中国名茶品鉴会让现场来宾口饱眼饱,乐趣无限……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中,既有拄着双拐专程前来的耄耋老人,也有现场赋歌《红梅赞》的90后英国女孩。四天四场茶文化交流活动,场场爆满。

“经过此次英国之行,中国茶叶博物馆与英国两大孔子学院达成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意向。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茶文化传播推广领域的专业优势,整合孔子学院积累的文化基础、国际交流资源,提升茶文化推广国际化水平。”朱珠珍如是说。(完)

太平猴魁博物馆: 中山墨宝为茶名


3月29日: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倡导天下为公、叱咤辛亥的历史风云人物;而太平猴魁,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孙中山与太平猴魁之间,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民国元年即1912年的10月,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孙中山先生,乘“联鲸”号兵舰在长江下游考察实业。10月23日—30日,孙中山先生分别在安庆、芜湖登岸,作短时间停留,受到两地各界的热烈欢迎。事前,太平茶商苏锡岱得知消息后便通知其义弟刘敬之,指由正在芜湖开设“南山茶号”的义兄方南山,带上本人精制的太平猴魁作为厚礼,去芜湖码头敬献给孙中山先生。当孙中山在芜湖铁山休息时饮到侍者给冲泡的太平猴魁,才呷两口就赞不绝口,连称好茶,深为猴魁之美之奇感到兴奋。乘着茶兴正浓,孙中山先生欣然挥毫为方南山题了词:“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南山先生鉴民元孙文”,并盖上印章。

力透纸背、酣畅有力的题词墨宝,虽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它把太平猴魁的品质,提高到饮之无憾的知己地步。既是对猴魁茶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茶人方南山为创制猴魁茶所作贡献的鼓励与褒奖,更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体恤民情、关注民生、视茶人为知己的伟人风范。名茶名人,相知相识,相互交融,他的题词已成中华茶文化的瑰宝,更见证了方南山对猴魁茶的巨大贡献。这件事记载在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的《太平猴魁》一书中。

方南山何许人也?他是安徽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猴坑人。他自幼就迷上了茶叶,居然为此终生未娶。他从进山购茶的商人那儿得到启发,着手改进种茶与制茶技艺,使得茶叶品质有了飞跃式的提高。1910年,他在猴坑狮形头培育的太平猴魁,一举夺得南洋劝业会“优奖”。1915年,已经小有名气的太平猴魁,经当时大茶商的推荐,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方南山带着参赛茶叶,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来到美国旧金山。他见洋人对中国茶叶不甚了解,光顾者很少,就在中华馆旁的木屋开设茶室,烹泡魁茶,立时香气四溢,吸引八方来宾,结果荣膺“一等金奖”,载誉而归。如今,太平猴魁茶更被誉作“藏在深山的绿色金子”,深受爱茶人的喜爱。

那么,孙中山先生为太平猴魁茶题词,是一时冲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地是广东香山,这是一个饮茶习俗风盛之地,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茶习俗、茶文化。后来他又一度以医为业,对茶的功能更是心知肚明。即便是在戎马倥偬、东奔西走的革命征途中,也依然没有忘记中国茶。“茶为文明古国所即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这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对茶叶作出的至高赞美。而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中论及中国的烹调、饮食科学卫生时,孙中山又这样写道:“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孙中山先生为太平猴魁茶的题词,只不过是他心中那部中国茶赞歌里的一个漂亮的乐章罢了。而孙中山先生的这幅题词墨宝,也已成为太平猴魁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在阵阵茶香中向世人展示,并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那段历史。

讯:中国的茶文化,不光是人们饮茶之余的谈资,也与众多历史名人关系密切

理性收藏紫砂壶


优质的紫砂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如生活良器般具备实用与美学、文化传承等特质,这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心一意想找到具有强烈增值空间的作品!并以增值作为购藏的第一要件时!购买紫砂壶的考虑,可以约略整理数点如下:

1.作品价格

2.作品数量

3.款式/工艺/创新能力

4.好泥

价格应该多高?还是多低?虽然是紫砂艺术一门中,难以窥视了解的学问。却是,价格是大众购藏时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分钱一分货心态要摆在心中,作为参考。

只要是自己觉得合适的壶,还是强调的一定要货比三家。同质量比价!同价格比质!简单来说,收藏等同于要会买东西;要懂如何挑选出最有价值的收藏品。

紫砂壶虽然具有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美学的内涵。不过,紫砂壶却具有可以批量的复制、复刻、重现,并且长期保存不朽的特性。换言之,所谓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稀有性!紫砂壶的含量应归类在偏低的手工类门。这一点,作为一位购藏的消费者,应该具备的体认。

优质的紫砂具有一定的保值价值;如生活良器般具备实用与美学、文化传承等特质,这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心一意想找到具有强烈增值空间的作品!并以增值作为购藏的第一要件时!个人认为,这点需要老天的大力帮助才可能实现。还是小心应对为妙。因此,从紫砂可以复制、再生;泥料虽然有限、数量还是不会太少;甚至可以经由调砂、复制,具有长期保存不腐的特性等等…。

紫砂的收藏,不能完全以艺术品等同视之。应定位在美学、文化、生活范围中的良器作用;并给于适当的价格;作为个人收藏的参考。换言之,紫砂壶不应该是天价。天价是一种炒作。紫砂的价格,应该从生活用品中定位,不是高不可攀的。这个看法,包括所谓传世老壶或现代紫砂而言,应该都可以一体适用的。

综合言之,收藏紫砂的第一消费观点是:理性与感性适当配比,生活与艺术适当调和,可承担无压力的收藏。这样一来,就可以体会无尽的乐趣。

收藏保养紫砂壶小贴士


现在喝茶的人多了起来,一些茶友便开始收藏紫砂壶。壶友就自己20多年藏养紫砂壶的小知识,告与藏友分享。

紫砂壶以其艺术性、实用性和升值潜力,深受藏友的青睐,但许多初入门的藏友只知观赏,却不懂得养壶。当一把壶烧制出来后,因胎骨火气重,紫砂壶间微孔结构松,故而性脆,容易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只有通过调养,才能改变其弱点,成为一把真正的好壶。那么,怎样藏养紫砂壶呢?

首先,选择紫砂壶藏品,一定要挑选造型精美、质地上乘的佳壶。一要看色泽,无论朱、紫、棕、黄,烧制的火候都要恰到好处。二要观壶形,好的紫砂壶要形体悦目、轮廓周正、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三要察工艺,做工要精巧细致、壶面光洁、格律严谨、无瑕可寻,而且所选之壶要完整无损。

养壶,主要靠茶叶来养,一般选用绿茶,而且要好茶叶,越是精品紫砂壶越要用上等茶叶来养。泡茶的水要好,最好用山泉或矿泉水。沏茶也有讲究,先用开水浇外壁,以暖壶身,然后再沏茶。不用时,壶要放在干燥之处,残留的茶叶要留在壶中过夜。洗壶时,不要洗掉壶内的茶垢,以便达到保养壶的灵气。一般来说,一把新壶养2至3个月即可,然后将壶洗净晾干,放置入盒就可收藏。

许四海壶具博物馆老店新开的感慨


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四海壶具博物馆将于本月22日开门迎客。事实上,这家博物馆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建成了,地址就在馆主许四海的家里,愚园路靠近静安寺的一幢楼里,虽然简陋,却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比马未都的观复还早几年。到了1991年,许四海在市委某老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在兴国路上建了一个很正规的壶具博物馆,若论规模与建制,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的。让老许自豪的是,还由上海文管委注册并得到专家高度认可。其间,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给予了极大关心,许四海的老师、海上著名书画家唐云又给了具体指导。上博副馆长汪庆正也说过:“博物馆偏重大器,忽略了紫砂壶的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也只有几件名人紫砂壶,说明正规博物馆对此是不够重视的。所以早在20年前许四海就发愿收藏流散民间的历代名家紫砂壶,同时将当代名家与自己创作的新壶尽可能收集起来,给中国紫砂艺术留下一份珍档。

壶具馆在兴国路这几年接待了中外观众无数,好评如潮。馆内所陈列的300余件从仰韶文化彩陶壶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陶瓷壶具,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证。

但到了1999年,许四海却将博物馆搬迁到了嘉定区江桥,就是现在这个曹安路靠近外环线的地方。那时候这里还是一块荒地,乱石遍地,野草高及腰膝。许四海硬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和一帮徒弟,一锹一锄平整了两三个月,造了一个有河、有树、有桥、有石雕的大花园,因为供有年代久远的石佛造像,也叫“百佛园”。两年后,在花园中央耸起了一座绿色琉璃瓦的仿古建筑,底楼经营紫砂壶,二楼就建了壶具博物馆,展品作了调整,其中最大一块内容就是琳琅满目的历代紫砂壶。许四海还在花园里设了一个工作室,师徒多人一起做壶。为此还置了两个煤气窑,现做现烧。这个以经营活动养活博物馆的模式,在运作中被证明是行得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相当不错。

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平时接待中外参观者及旅游团队,还接待过国外政要和文化名人。每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就以壶具博物馆为基地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大大增强了茶文化节的内涵。

紫砂壶收藏开启茶具收藏事业


喜欢茶,和茶结缘在我是一点儿也不高雅的。喜欢上茶是因为戒烟,茶不像烟那么烈,茶在你想它的时候,是你很好的伴侣,但是,你不想它的时候,它绝不会硬生生地出来骚扰你。喜欢上茶之后,慢慢地喜欢上茶具,收藏茶具——这才发现茶具竟然有那么深那么广的艺术性。对茶具的钟情和收藏,让我对茶的喜欢变得艺术起来,我的爱茶也变得高雅了,无意间收获了一项充满情韵的爱好(至于后来因为茶慢慢地喜欢上禅让我更得益匪浅则是后话了)。

我的茶具收藏是从紫砂壶开始的,迄今为止我最珍爱的茶具藏品也是紫砂壶,至于近两年紫砂壶被爆炒,价格飞升,则完全是意外“所得”。我收藏茶壶有一点经验。一是买同龄人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大多你能看懂(它表现的是和你有时代和年龄关联的情感、思想),且不那么贵;二是买“实用”的作品,你愿意在家里摆着,且反复用着不会生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别老想升值,首先想你愿意不愿意它美化你的生活、充实你的生活;三是买充分显示技巧和耐心的作品,如果它是制壶人耐心做、做出自己看家本领的作品,显示画家最高技艺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另外,一有机会,我就请教专家。刘秋萍、张大成、程勇等茶界大佬和收藏界前辈、古董鉴赏界专家,我都经常拜访和求教,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收藏品性。我买一把壶有几个标准:一是用料要货真价实,非上等紫砂矿料不入眼;二是实用,透气性不佳,气密度不好,出汤乏力,不能泡茶的不入眼;三是手感要好,壶是用来手握的,和壶要手谈甚欢才有亲近的缘分,端起来舒服,握住的时候柔和亲手,总之手要感觉舒服才行,眼睛喜欢手不喜欢的坚决不要;四是形式要简单,那种花里胡哨的所谓创新,奇离古怪的“形式”之作,我是不要的。玩概念玩形式容易,把素款做好,用经典款式,把别人做了上百年的经典款式做好,放在大师们的壶面前都不露怯,那才叫本事。

慢慢的,7、8年下来,竟然收集了百十把壼,回头看,都还符合我的收藏品性,没有买下让自己后悔的。有的时候朋友看中了,想要交流,或者听说某友特别善茶,拿一把送他,总要千叮咛万嘱咐,要他答应不转赠别人,一定自己用,要是不喜欢,千万还还给我,才肯脱手。

我的收藏中,最让我倾心的不是那些大师们的作品,而是宜兴邵云雄先生作品,老邵跟我同龄,出生宜兴陶艺世家,自幼受陶文化影响,深谙传统紫砂工艺精髓,上世纪80、90年代又多次到中央工艺美院培训,受到西方艺术,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和雕塑设计20年,我说他的作品是大美而不失细腻,古拙而不失前卫,技术创新与艺术玄想结合。老邵善于饮酒,我们在一个朋友为他主办的作品展上认识之后,就成了酒友,老邵酒品好,我们一起去四川自驾,在海螺沟康巴藏族老乡家里饮酒,他的酒品把藏族老乡给征服了,夜阑更深,酒阑人欲散的时候,藏族大哥突然决定深夜宰羊款待我们通宵饮酒,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到底是怎么开车过来的,还真有点儿害怕,每每是第一天晚上饮酒八成醉,第二天还开车在山道上盘旋。老邵酒后性格特别温和,有一次,他把醉后的我送回家,我太太当面痛斥他,把他赶出家门,他不仅不生气,一路道歉离去,第二天一早还又电话来道歉,仿佛我醉了,是他的过错。

邵云雄不满足于只是继承,也不满足于传统。他内心有一种雄心,希望紫砂艺术能和现代家居装潢结合,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现代“环境”的一部分。近年,他专攻紫砂挂盘,制作出了直径1.2米的“天下第一”大紫砂挂盘,他要用“大美”之风来超越历史,超越紫砂艺术崇尚小、巧、精的传统;通过挂盘创作,紫砂不再仅仅是高人雅士的文玩,同时也是现代生活完全可以承载的“家居饰品”。

同时,他让紫砂成为承载诗、书、画的媒介,在挂盘上表现当代名家字、画、诗的神韵,挂盘在他的手下,不仅仅是陶艺,不仅仅是散发给紫砂精神的艺术品,同时还是诗书画结合的综合艺术。通过这种努力,邵云雄让紫砂走出了传统文人气的小天地,进入构造大件、表现宏观的艺术境界。他是一个实验艺术家,他让紫砂和漆器艺术结合,他试验古陶瓷釉面开片的技术,把它用在紫砂工艺上,他迷恋于紫砂堆贴工艺,让它和现代艺术嫁接,重放异彩。

邵云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壶,我有许多壶,但我用的最多的是他制作的一把圆珠壶,圆珠壶是传统款式,属于实用壶,需要体现实用精神,也的确,这把壶的上手性是非常完美的,手握上去有一种肌肤般的柔润和体温感。要说,传统款式,不能容纳创作者的激情,那是完全不对的,这把壶是在严格的传统款式限制和实用限制的基础上,把激情压抑到极致,然后又释放到极致的作品,可以说它容纳的是一种更加极致的艺术创作激情,它的形构是把流畅性等艺术要求做到极致,同时也把气密性等实用性做到极致,他的精湛技艺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而在两尾小鱼的雕刻上则显示着这个各个胖人的文人情韵。

我还不知道老邵的艺术之路会怎么走,我也对他近年来作品的不断升值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艺术和一个人的关联,最近一次老邵来上海,他说,他不喝酒了,因为喝酒影响他创作,酒后他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创作,酒和艺术怎么结合呢?为伟大艺术献身,在老邵那里大概就是戒酒吧,我说,为紫砂艺术需要光扬,饮酒的文化也需要光扬啊。

紫砂壶收藏存在“虚火”


提及紫砂壶,一代大师顾景舟是绕不开的名字。无论是在制壶业内,还是在拍卖场上,他的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一把“景舟壶”动辄是千万元身价。

80岁的徐汉棠老人是顾景舟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他的壶如今也是千金难求。今年1月,徐汉棠经典作品“四世同堂”紫砂壶以80.64万元成交。6月,徐汉棠制、韩天衡刻画的一把“秦权壶”,又拍出86.25万元的高价。

徐汉棠一生经历了社会政局的几次重大变革对紫砂行业的影响,“从民国时期家族老字号的经营开始,繁荣与动荡波折起伏,特别是解放初,迫于生活,许多手艺极高的艺人改行。”他感叹道,“今天,紫砂被许多藏家所追捧,可以说是难得的盛世,整个紫砂行业遇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2006年,在从艺60年之际,徐汉棠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目前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者。光环加身让徐汉棠愈感肩上担子之重。古稀之年,他仍不辍著书立说,并且重金回购自己流落在外的早年代表作品。“我要用实物说话,让后代更好地传承这门绝活。”他说。

景舟遗风与汉棠创新

徐汉棠清楚地记得:“1952年3月,我成为顾景舟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他与顾景舟结下了三十年的师徒之缘,在技艺上得其真传,悟其奥秘。

1952年,徐汉棠20岁,而顾景舟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壶艺大师了。当年,徐汉棠欲拜顾景舟为师时,顾老出了个考题,让他制作一副紫砂壶专用工具“矩车”,如果达到要求,才答应收他为徒。当年的“毛头小子”徐汉棠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但他硬是凭着几件简陋的刀、凿,精心琢磨完成了考核,得到了顾老的认可。

师从顾景舟,徐汉棠获益匪浅,同时他还博采众长,吸取了王寅春、朱可心等“紫砂七老”的技艺精妙,不少创新做法开紫砂艺术之先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为上海盆景协会制作了250多种花盆。这些花盆大多小巧可爱,最小的直径2~3厘米,大的也不过20~30厘米。他制作的花盆扬名上海,人称“汉棠盆”,有“收不到‘汉棠盆’,就不叫收藏”的说法。

1972年,徐汉棠与胞弟徐秀棠设计了一套“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由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后,紫砂镶嵌金银丝装饰的新工艺诞生。

徐门紫砂五代流传

徐汉棠能够拜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在紫砂工艺领域占一席之地,并非偶然,他出身于有名的紫砂世家。

江苏省宜兴市蜀山镇,有“中国陶都”之称。徐汉棠就出生在这里,祖父徐锦森从道光年间开始制作紫砂,开设有“福康号”,产品远销南洋和东洋。

徐汉棠的外曾祖父邵云甫则是紫砂一代宗匠邵大亨的后裔。四个舅父皆为紫砂高手。其中,小舅邵全章水准极高,与顾景舟切磋甚密。这也是为什么徐汉棠能拜顾景舟为师的原因之一。

从祖父徐锦森开始,到徐汉棠,再到他的孙辈徐曲、徐光,徐家五代从事紫砂事业,被人誉为“紫砂良工出徐门”。

就在国家授予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之后不久,江苏省就将“徐门紫砂”作为中国“申遗”项目上报。

徐汉棠

重金回购作品传承后人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曾说,三四年前,他能数出紫砂大师10来人、工艺师170多人,共300多人。现在他已经报不出数了,靠紫砂吃饭的有说3万人,有说5万人、7万人,无从统计。

紫砂行业迎来了大繁荣,人才辈出,但老紫砂艺人们却萌生了自己的担忧。

“现今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紫砂艺者不去体悟紫砂艺术特有的语言,缺乏艺术的想象力。”徐汉棠感叹。

紫砂收藏也存在“虚火”。“某些收藏家缺乏真正的鉴赏力,他们要的是值钱的,而不是精美的;是时髦的,而不是独特的。艺术家的名字比作品的品质更重要——人们是靠耳朵去欣赏视觉作品,致使仿作、伪作的恶劣倾向泛滥。”徐汉棠说。

近几年,徐汉棠陆陆续续从台湾重金回购了他早年做的100多件紫砂花盆。

“台湾人曾说我的‘汉棠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只承认前半句,后半句让后人来验证。”徐汉棠说,“我想自己创办一个艺术馆,把这些作品放进去,一个都不能少。”

徐汉棠老人希望,能有更多的紫砂作品实物留给后人,传承紫砂艺术。

“紫砂艺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幸事。但是,年轻艺人中,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有人属于炒作派,受名利驱动,急功近利。做壶才几年,却把自己吹成大师、陶艺家。还有一种属于实干派,他们心态平和,学艺严谨,技术不断提高,今后将挑起中国紫砂业的大梁,这是我最想看到的。”徐汉棠说。

紫砂壶收藏陷阱重重


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再到上百万元乃至如今上千万元成交……近年来,我国紫砂壶的拍卖、收藏,演绎了价格持续飙升的“疯狂极限”。记者采访的多位紫砂壶专家、收藏爱好者认为,当前紫砂收藏市场面临诸多信息不透明现象,亟待有关部门出手治理,正本清源。

名家作品一飞冲天卖场价格参差不齐

从10年前的几万元,到5年前的几百万元,再至如今上千万元的成交价,10年来,紫砂藏品价格在拍卖市场演绎“垂直上升”。

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辞世的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作品为例,2008年拍卖的“雨露天星壶”价格157万元;2010年“相明石瓢壶”成交价达到1232万元;2011年拍卖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再次刷新纪录;2012年,“提璧壶”“双圈壶”“虚扁壶”分别以1288万元、1150万、943万元成交,总价近3300万元。

紫砂壶业内人士坦言:2010年至2012年,高级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更是成倍飙升。“提璧组壶”在2009年秋拍的成交价仅为313.6万元,两年内涨幅达到惊人的568.4%。

在名家作品拍卖价格“一飞冲天”的同时,卖场里紫砂壶价格却参差不齐。记者在北京马连道茶城现场采访时发现:紫砂壶价格跨度很大,从百余元、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多为商家自行定价,顾客也可以砍价,一般都可以按标价打七至八折。记者在一家名为昊阳茶业的门店看到一套标价为3.8万元的紫砂壶,据介绍为工艺美术师冯晓军作品,泥料是老朱泥。当记者以买家身份砍价,得到的答复竟然是可以8000元成交。

定价信息雾里看花玩家面临多重陷阱

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由于紫砂壶的产销链条中存在着大量不透明的信息,导致紫砂壶的定价完全是“雾里看花”,缺乏明确的定价信息导致“盲目博弈”的玩家面临着多重陷阱。

首先是紫砂原料稀缺推高价格,而原料储量没有定论。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属于红土,但与北方沙性太强的陕西红土、南方黏性太强的广西红土差别很大。宜兴紫砂泥在沙性、黏性上达到“黄金平衡”才能成为名壶原料。但“天赐”的宜兴紫砂泥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还能采多少年、民间存量有多大、所谓的顶级资源“赵庄老朱泥”还剩多少,目前既没有权威信息,也没有权威披露。在北京798艺术中心经营定制茶具的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近年来紫砂原料价格疯涨,加之紫砂收藏之风日盛,造假者也越来越多,“一般低于200元的壶都不是紫砂的,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其次,目前国家认证的宜兴65名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和55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属顶级大师,其作品为当代壶器的高峰。虽然大师数量有定论,但是大师产量却无法统计。因为紫砂制作仍保持家庭作坊、手工制作,加上资深玩家上门求壶、带着图纸上门订制、玩家间赠予和壶壶交换等独特的流通方式,使得紫砂壶产销量无法弄清。

再者,紫砂壶的认证证书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权威认证。记者在紫砂壶市场采访时看到,尽管商家都声称自己售卖的所谓名家精品紫砂壶都附带认证证书,但几乎没有两家的认证证书是完全一样的。有的不过是产品宣传册,上面印有紫砂壶制作者的照片,有的则是一张小卡片,仅有制作者的简单信息、印鉴或签名。

此外,紫砂壶收藏领域公认:纯手工价值最高,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半手工的壶型较为统一;机器制壶的人工参与程度最低,收藏价值最低。但从肉眼上几乎无法分辨是否手工与机制的差别。

静心养壶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一方面是面对炒作,越来越多的紫砂壶从业人士希望剔除炒作因素,将紫砂壶回归到“实用”“修身养性”的本源上;另一方面,物价监管部门、收藏爱好者认为,要保持紫砂壶市场健康发展,应尽快“正本清源”,出台相应的产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信息透明化才是回归本源的最好办法。

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已有30余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朱斌建议,市民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选购,经济实力强的,可以向名家购买;白领工薪阶层,可以选择适当购买。他说:“玩紫砂壶本来应该是修身养性,静心用壶、玩壶、品壶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高端紫砂壶市场作为一个收藏市场,在原材料存量、年产量、市场存量方面都缺乏信息透明度,市场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行业未来发展也蒙上一层阴影。相关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结合行业协会力量,促进市场透明度。

目前关于“紫砂壶”,我国存在相关的管理标准,但是在监管上仍存在漏洞,亟待完善。尽管已经有相关标准明确了紫砂器的吸水率、热稳定性、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及产品的口径高度误差值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商家在用料、做工、工艺师信息上动手脚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的甚至包括使用“化工料”、仿冒大师作品、机器冒充人工等。

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采取行业协会、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联手的方式,尽快填补以紫砂壶为典型的传统工艺品市场监管真空。加强抽查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加大对此类暴利产品的征税监管力度。

紫砂壶是如何开壶的


一把新出窑的紫砂壶是没有光泽的,暗淡无光的,也不能直接用来泡茶,因此对新紫砂壶保养开始使用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行家叫做“紫砂壶开壶”。为紫砂壶开壶,是热爱紫砂壶的人们赋予的一种礼仪。不要太在意紫砂壶开壶,紫砂壶开壶就是开始用壶。紫砂壶开壶主要是为了为了去除壶内的杂质和火气,使用开过的壶才比较卫生。紫砂壶开壶的方法有多种,以下四步是最实用的方法:

紫砂壶开壶第一步:热身首先将刚买归来的紫砂茶壶,用沸水内外冲刷一次,将表面尘埃除去,然后将茶壶放进没有油渍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煮两小时,这样茶壶的土壤味及火气都会去掉。

紫砂壶开壶第二步:降火将豆腐放进茶壶内,放一倍水煮1小时。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而且可以将茶壶残余的物质分解。

紫砂壶开壶第三步:润泽滋润将买归来的蔗切开后,放在煲内,然后再煮1小时。蔗的自然糖分,能够让茶壶得到前所未有的润泽滋润。

紫砂壶开壶第四步:重生最后便是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茶叶,放人茶壶内煮1小时。

这样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髓,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


宜兴紫砂陶自北宋起源,经历明清两代壶艺先人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华杰出的茶文化陶艺品发展到今天,它不但以它天然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传人,而且沏茶能持茶道“色、香、味”之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历史地继承了宋代茶文化的经典,艺术上兴盛了古代文人雅士对紫砂陶艺的推崇和参与。由于茶文化和陶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历尽了300多年的发展,壶艺日臻丰富完美。可是,有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能叫价几十万元,有些卖茶具的商店,一把紫砂茶壶也就几十元。同是紫砂壶,价格何以相差那么大呢?如何鉴赏和收藏陶艺史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精品,对于每一个熟悉中国茶文化,了解紫砂壶艺和专业收藏者来说,是一门艺术必修课。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工、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它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黏手,近年来时兴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觚菱、梅桩、仿古等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仅存的优秀作品,以今眼光细细打量,其仍在闪光。

三是“工”: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在点、线、面三元素上,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无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这里作者的个性、风格、气质得到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

四是“功”:“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在讲究造型的形式美时,容易忽视其功能美。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用紫砂茶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紫砂茶壶久经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至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由于紫砂茶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所以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另外紫砂茶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因此,紫砂壶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除了这些,和字画、陶瓷等收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有“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市面上的紫砂壶有的是经济实用,制作简单,成本也较低的一般茶壶;还有是选料精良、精雕细琢、出自名家的工艺品紫砂壶,因此收藏宜选后者。(摘自《收藏参考》)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收藏狂人”孙永忠开紫砂壶博物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