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讲师虞富莲老师授课

“普洱茶很难喝懂!”这是许多普洱茶爱好者共有的感叹,也是众多茶友青睐于普洱茶的原因所在。一方面,源于普洱茶悠久历史的积淀和独特厚重的品质,一方面,普洱茶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当今的普洱茶热,也只是区区二三十年。有关于普洱茶的概念、观点和消费理念等问题尚未完全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阐明。

近日恰逢茶界前辈虞富莲教授来弘益大学堂授课,我们便带着当前普洱茶的热点问题,与虞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虞富莲教授,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发表论文50多篇。编著中国第一部古茶树著作——《中国古茶树》,担纲主编《中国茶树品种志》《走进茶树王国》,合编著作有《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作物品质育种》《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茶树良种》《新茶经》等20余部。

查阅茶树品种资源等有关文献资料时,总会发现有大量资料出自于虞富莲文章。这次能当面采访,我们又是激动,又是有点不安。激动的是可以就普洱茶的有关问题直接交流,不安的是虞教授会否嗔怪我们提出的问题太过浅薄,或者专业用语我们一时难以理解,再有虞教授年近八旬高龄,能否经得住长时间的采访等。

虞老师专著《中国古茶树》

事实上,我们多虑了,虞教授虽然七十八岁高龄,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十分谦让。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又专业到位。所谈话题从古茶树的树龄到时下大家关注的一系列普洱茶的敏感问题,虞教授皆认真、客观、坦诚地给予解答。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我们一边品着茶,一边聆听着虞教授的谈话。

刀哥(下文简称:刀):听了虞教授关于古茶树和古树茶的课,受益匪浅。现在普洱茶经营者和一些产区的茶农动辄说茶树几千年,云南真有那么多千年古茶树吗?

虞富莲(下文简称:虞):所有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茶树也不例外。茶树是生长在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植物,其生命节律比落叶树和针叶树快,所以一般的乔木小乔木大叶茶树几十年后生理机能就逐步衰退,生态条件好一些或人为干扰少的茶树生长年限会多一些,所以百年以上古茶树多在原始林中。百年树龄算是长寿了,二三百年的那就很少,上千年的就不靠谱了。我一直认为,世上没有生长千年的茶树,一些地方出自自身利益的需要,随意将树龄夸大成一千多年、二千多年、三千多年,这只能说明始作俑者不科学、不严谨,要知道,三千多年树龄的茶树在秦始皇前已生长了一千多年了,有可能吗?有悖于常理。茶树树龄的测定目前还没有科学准确的方法,通常是根据记载、族谱或是推测,比较准确的测定的方法是点数年轮,死亡的茶树可锯板点数,活体茶树要用生长锥在树干上钻洞,取出半径长的圆柱体木条,染色之后点数年轮,但是,一般不宜采用此法。正因为如此,树龄问题可以随意夸大,一个比一个玄乎。

生满苔藓的古茶树

刀:云南大叶群体品种很多,区分的根据是什么?冰岛大叶种据说从勐腊易武引种的,那还是叫易武大叶种还是勐库大叶种?

虞:云南著名茶叶品牌的主要品种几乎都是群体品种,它在同一个地方繁衍了几百年,所以又叫农家品种,像国家级品种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勐海大叶茶等。它们之间的形态特征并没有显著的区别,比如你拿一张群体种茶树的叶片,任何专家都说不出是什么品种,但从植物分类上来看,云南多数栽培品种都属于普洱茶变种(C.sinensisvar.assamica)。至于这些品种是从哪里来的,说法很多,凤庆和昌宁说他们的品种是早年从勐库引进的,所以将这类茶树称为“原头子”,勐库冰岛的人却说是从“六大茶山”引进的。因为都是传说,可信度不高。但不管是原产的或是“舶来品”,实际上它已经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已经是经济共同体的一部分了。所以目前的品种名称没有人会有疑义的,也没有必要去查个水落石出。

刀:倚邦小叶种和内地小叶种区别大不大?历史上是大叶种变异的还是外地引种过来的?

虞:和内地小叶种的区别主要是树型,内地的多是灌木型,倚邦的是小乔木型。在宁洱困鹿山还有乔木型小叶茶,非常罕见。倚邦小叶茶我倾向于是外来的,据2010年时任曼拱村书记的赵三民说,当地人是明朝时从江西来到石屏,再从石屏迁徙到这里的,早先很可能是从江西带来茶籽栽种的,所以茶树叶片小、叶质硬、茸毛少、叶茎泛红。由于小叶茶氨基酸含量较高,与高多酚的大叶茶拼制,成品茶既有醇厚度,又有鲜爽味,这大概是倚邦茶早就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吧。难怪茶季都会遇上广东客商驻村等货的情景。至于宁洱困鹿山乔木型小叶茶,是怎样形成的,还不好说,最好有关科研教学部门作些研究。

倚邦小叶种

刀:对现行的《普洱茶标准》有何看法?

虞:首先要明确《普洱茶标准》是指普洱茶类标准还是普洱茶种管采制标准?原来的标准似乎都规范了,但都点到为止,与操作可行性有一定距离。建议在有领导、科研、教学、企业、商家等部门人员的参与下进行修订。

刀:晒青毛茶是绿茶吗?

虞:是绿茶。顺便说一下,普洱茶一个争论问题是,普洱生茶是绿茶还是普洱茶?我认为,普洱茶在未单独立为茶类之前,仍旧属于黑茶类,黑茶的定义是后发酵茶。普洱茶的后发酵可通过两种途径之一来完成,一是自然陈化,即摆上若干年茶叶慢慢陈化;另一种是人工催化,即通过渥堆发酵,加速陈化,这两种方法是殊途同归。因此,凡是没有经过上述方法之一加工的茶叶,只能算是普洱茶的原料,好像用来窨制花茶的烘青茶只能叫茶坯。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必须经过后发酵的茶才能叫普洱茶,用晒青茶压成饼,尽管形状改变了,但内质没有变,还是晒青茶的风味。面包是面粉发酵后制的,总不能说面粉是生面包吧。

刀:云南大叶群体种和无形系茶园茶相比有无优势。

虞:各有优势,国家提倡以推广无性系良种为主,国外主要产茶国栽培的也多是无性系品种。现在云南片面强调群体种,有失偏颇。只要无性系茶园按标准化管理,同样可制出优质茶。树龄越老品质越好,也缺乏根据。浙江安吉白茶是无性系,时间才三十多年,品质特优,产品供不应求。再者,云南无性系品种茶园约占到一半左右,一味贬低无性系品种,对全省茶农的损失有多大?再一个“纯料”的说法,这是一个新概念,我不知道纯料是指一个山头还是指一个品种或是一株茶树?如果栽培的是群体种,本身就是杂合的,再讲纯料还有意义吗?充其量是个炒作。

虞老师在认真阅读

刀:对云南茶的整体印象?

虞:滇红举世闻名,普洱享誉海内外。绿茶中也不乏佼佼者,今天喝的十里香可谓是目前喝到的云南最好的绿茶。另外宝洪茶、翠华茶等也都跻身于全国名优绿茶的行列。

刀:对普洱茶越陈越香怎么看?

虞: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这样说。不管什么茶制好后存放一段时间再喝口感最好,像西湖龙井茶炒好后,也要放一两个月。这个存放时间是有个度的,各种茶不一样,但不是越久越好。不可否认,茶叶是食品,食品就应该有个保质期。事实表明,茶叶在存储过程中有效成分在不断减少,感染有害微生物的危险性逐年增加。从云南的仓储条件看,陈放超过20年以上的茶叶香气和滋味的醇厚度都会下降,超过50年香味单薄。普洱茶在渥堆发酵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酵母菌和黑曲霉以及少量的白霉、青霉、根霉等有益微生物,但在存储过程中也难免会受到污染,所以不论从哪方面看,普洱茶不宜久藏,尤其在温湿度较高的地方(俗称湿仓)茶叶成了微生物的培养基。据懂行的普洱茶专家说,普洱茶陈放3~5年、压成饼的晒青茶陈放8~10年口感最好。

虞老师在认真品鉴十里香

刀:后发酵只有黑茶吗?

虞:不论什么茶,茶叶中总会有残余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这就会使儿茶素发生酶促氧化,相应的生化物质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后发酵,儿茶素存在较多的绿茶、白茶、黄茶尤其如此,这也是晒青绿茶长期存放会陈化的机理。绿茶放久了,色泽变黑褐或黄褐色就是此故。

刀:对鲜叶和毛茶芽叶的白毫怎么看?

虞:茸毛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主要是商品价值,购买者见到毫毛多。首先认为是嫩茶。实际上也不是完全如此,有的品种毛多,有的品种少毛或无毛。所以不能以毫毛多少来看待品质好坏。当然白茶就必须用白毫多的品种来做,而龙井茶就不需要毫毛,龙井茶炒制中的煇锅一项作用,就是要把毫毛褪除掉。

刀:有些茶有烟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虞:大部分是在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有可能在杀青时,上一锅的杀青叶没有出干净,紧接着倒入下一锅叶,造成上一锅残留叶烤焦或炭化;有的燃煤或烧柴的烘干机具跑烟,也会使茶叶带有烟味。这些弊端应该尽量避免。

和虞老师交流

刀:两天前落水洞那株茶树王死了,是天灾还是人祸?

虞:两方面原因可能都有。云南的古茶树日益减少,情况堪忧。西双版纳著名的南糯山大茶树、巴达大茶树、落水洞大茶树相继死亡。记得2010年10月在景洪开了全省古茶树保护会议,2012年9月国内外闻名的巴达大茶树就死了,说明了什么?巴达大茶树、落水洞大茶树因年久,树干空朽,但树皮(韧皮部)还是正常的,只要采取加固措施如搭支架等,也许会多活几年。关键是古茶树保护要落到实处,要建立“树长”制,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好古茶树。有的地方把古茶树当作摇钱树,当作旅游景点开发,也是不可取的,破坏了古茶树的生态环境,就会加快茶树的衰老或死亡。

刀:最后一点,最近方舟子说“普洱茶有黄曲霉会致癌”,您怎么看?

虞:我认为普洱茶本身不会产生黄曲霉,普洱茶会致癌更是无稽之谈。当然,普洱茶存放不当,遭受污染,产生黄曲霉的可能性是有的,这也不只是普洱茶,其它茶遭受污染也同样会产生黄曲霉,这是外源的,不能给茶叶欲加之罪。当然,从中也警示我们,茶叶在加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安全卫生,保管中要防止污染。现在有关争论未休,据说一些学校和研究单位正在取大样本作分析,以进一步明确普洱茶有没有黄曲霉。数据说话胜于雄辩,到时这一问题定会得到澄清。

致谢:本文在编辑修改过程中,得到了虞老师的大力支持,对文章的内容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特此致谢。

(来源:弘益茶道美学作者:刀哥)

延伸阅读

普洱茶专家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赴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7年至1974年,张顺高受国家农业部派遣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场,并栽培组长,历尽艰难,完成援建茶场的任务,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以茶为生活和事业的核心纽带,谱写了一曲和谐、深情的茶叶人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优良传统。

普洱茶专家张顺高

1961年,张顺高和刘献荣先生前往勐海巴达大黑山考察,发现了野生大茶树,并于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上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公布国内发现的树龄最大野生大茶树,被冠以“野生型茶树王”名号,引起了国内外茶界专家极大关注。1967年至1974年,张顺高受国家农业部派遣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场,并栽培组长,历尽艰难,完成援建茶场的任务,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1977至1980年,张顺高又赴上沃尔特考察种茶可能性,,任该国茶树试种中国专家组组长。1980年至1988年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期间,带领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全力推进全省茶叶科技研究、推广,积极主动帮助勐海县发展规范化密植速成生态茶园。1983年,张顺高被选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赴北京领奖。1990年,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先后当任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等。2007年4月,张顺高荣获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实验,他大胆地提出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1986年,又推出“生态茶园”新理念导向,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张顺高主编过《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农场技术规范》、《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茶叶专集)》、《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参编过《西双版纳国土经济学研究》,《巴达野生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茶树速成高产栽培法》、《云南茶叶发展战略》、《中国茶叶战略转移的思考》、《生态学学习笔记》、《中国茶园建设生态之路》、《茶树太阳光谱考察》、《西双版纳南糯山哈尼族诺博(茶叶)文化研究》、《云南茶叶发展和我的茶海之梦》、《茶文化与21世纪议程》等书籍。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普洱茶和》、《茶文化是茶叶生产力》发表在《云南茶叶》等杂志上,生平简历人载《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促进了云南民族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周红杰/普洱茶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普洱茶专家:周红杰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凤莲:制茶师里的“巾帼”


人物名片:周凤莲,汉族,1974年出生于沅陵县官庄镇荆竹山村,现为湖南官庄干发茶业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曾荣获2014年“都匀毛尖杯”全国手工制茶大赛特等奖;2015年大茶网杯“茶王”大赛一等奖;2015年6月,由她领衔制作的“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千年碣滩结丰硕成果,欢歌笑语庆丰收喜悦

8月3日—9日,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随沅陵县的最高荣誉。

今年年初,已贵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获评“中国知名茶叶十佳放心品牌”,四十余次荣获省、部级名茶评比“金奖”的干发茶业,决定参加此次评比。而制作一款评比茶的重任,则交给了周凤莲和她的团队。在干发茶业董事长张干发的指导下,周凤莲领衔制作了一款“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这款茶采用清明前大小一致的单芽头,纯手工制作。制出的茶银毫满身,长短一致;汤色明亮,清香扑鼻。在送给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品尝后,更是获得了一致好评。

“我们研制的这款‘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代表着碣滩绿茶的最高水平,唐代‘贡茶’的制作工艺,就跟它一样。”张干发骄傲地告诉笔者。果然,不负众望,该款茶一举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惊艳世界。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戴道晋今年7月9日在干发茶业调研,品尝“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后,更是给予“回甘好、品质好”的高度评价。

可朴实无华的周凤莲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她依然卷起裤腿,在各大茶园查看茶树的生长情况,在生产车间孜孜不倦地制茶。

她说,她这辈子不会干别的,只会做茶,并愿意一辈子做下去。

虞杰:遇见茶,是生命里最好的安排


总觉得写下自己与茶的故事,记录这段心路历程需要安静平和的心,需要在某个静寂无声的时刻,做一次与自我的深入对话。直到今晚,此时此刻,才是最好的拥抱。

我入行,可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年前,我是一名外企白领,是地区销售经理,整天为完成公司业绩忙碌着,这一干就是6年。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渐渐令我产生了厌倦感,总想着换换新环境,或者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来也奇怪,我一直很喜欢约客户在茶室里谈事。每每踏进那些茶香弥漫空间里,心自然安静舒缓下来。或许,在那时,恋茶之心就在暗中滋长了。

在那段犹豫发展方向的日子里,我和母亲回了趟江西老家,去了舅舅的茶园。那个春天的清晨,空气是湿漉漉甜丝丝的,站在云雾缭绕的佛寨山顶上,我竟被布满露珠的茶芽深深地打动了:

“这么美的山,这么纯净的茶叶,却鲜为人知,我想回上海开个茶馆,就经营自己家的茶叶,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也许,这就是我想做的事,就是我向往的生活…”这就是我与茶最初的故事,也是萌发初心的时刻。

我是行动派,回到上海,就开始着手筹备工作,考察、选址、设计、装修、布置、招聘、开业…….我都忘记那些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很多朋友都说我胆子太大了,一个门外汉,仅仅只对茶“动了情”,凭感觉就把公司成立起来,店也整出来了。真爱就是任性。

我把公司和第一家体验店安置在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很多朋友不解,说这里人流量不大,大多是科技类企业,崇尚咖啡文化,几乎没有茶的氛围。

但我想自己就是多年的白领,平日工作压力很大,内心深处更加向往如茶般悠然自得的慢生活。况且我们都是中国人,喝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在这些青年白领集聚地去传播、去普及。

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用一些有趣、多元的方式让他们先喝茶,感受到茶里的乐趣和魅力,再到恋上茶,想要了解学习如何品茶,最后到爱上茶文化,离不开茶的生活,那我的价值不就出来了吗?

从开始盲目入行到想明白要如何做好茶事业,我用了1年半的时间。从仅仅对河红茶的喜爱到对各类茶的深入学习,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从书本上、实践中、再到探寻茶源头,生产基地…回顾自己这颗最初的茶心,不就是因为茶的美好才踏上这条路的吗?所以将这份爱茶之心分享,传播,惠及给更多的人,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于是我创立了「轻松恋上中国茶」项目,并组建了团队。我们开创了「轻松恋上中国茶」系列普及性课堂,内容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形式丰富多彩、创新有趣味。从去年11月以来不间断的做了十多期茶课程,六十多次茶文化相关交流活动,园区内外几百名各行各业的白领青年、创业青年、企业高管、全职妈妈…都成了我们茶课程的学员。

我们还受到园区工会、管委会、各大企业、银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团体的关注和邀请,让我们去分享这杯轻松的中国茶。甚至连上海顶级高档商场都希望我们能够入驻其中。

我曾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感慨:“埋头做好自己,当你专注做事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注视着你;你继续专心,把自己做好,做到极致。很多机会自然而然会到来,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记得,一定要先做好自己。”

张江是上海最大的产业园区,这里聚集了3000多家企业,约32万人在此工作。再过几个月,我们直营的第二家茶文化体验中心就要开业了。我们想先在这里做深做出影响力来,就像我们的品牌“閤一元”昭示的那样:合一多元,不忘初心,加倍地努力和坚持,在茶里收获更好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丰盛。

我叫虞杰,来自上海。感恩这一路所有的遇见,都是生命里最好的安排。

烟雨蒙蒙俏江南,虞山茶席醉自然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七日,突如其来的寒流给首都北京送来了瑞雪,也给姑苏虞山带来了一片烟雨。乘着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第三届江南茶博会在维摩山庄国学馆拉开帷幕。

本次茶界盛会,禅茶会携北京一如阁、西安龙井茶庄、镇江碧山堂、石家庄西北茶舍四处禅茶大使参加;现场布置茶席五处,为各地赶来参观的茶友们敬献香茗。

本次盛会,禅茶会邀请到南海佛学院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三亚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王文国先生;禾境书院创始人、山东大学国学堂茶文化国学老师、山东电视台(山东艺术家)节目唯一茶人艺术家冷雪女士;北京自在禅茶馆馆长、自在茶友会发起人、香山大学堂禅茶书院院长孙韶辉先生在维摩山庄国学馆同期举办禅茶养生论坛。

王文国老师以入禅茶门、禅茶一味、吃茶去、禅茶人生四个步骤讲解了禅茶的生活奥义。结合中医养生角度深入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饮茶与养生的关联。指导大家以养生的角度正确的喝茶。培养健康体魄,证悟完美人生。

八日时值立冬,冷雪老师应景出题“冬韵呈香”、各方布席者于山庄院内,或捡三五落叶、或折橘树残枝、或取顺手之物,即兴发挥,各展所长。将自己对茶的感悟展现到茶席之中。经过现场嘉宾投票选举,北京一如阁禅二哥折得桂冠。西安龙井茶庄李文玲女士、镇江碧山堂柏俊华女士分列二三名。

雅集过后,孙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对禅茶做了总结,禅定之茶、禅宗之茶、佛法之茶、国学之茶、艺术之茶、健康之茶。六个层次由浅入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现场观众大获受益。

平台好友计然子有感发文:

人痴草木间,谓之茶人。今日,幸遇全国各地茶人。

在维摩书院,即兴设下香席茶席,呈北斗七星状。茶人孙老师,更是脱稿演讲禅茶次第,声若激水穿石,铿锵悦耳。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佛道儒三家经典,信手拈来,只字不差。其娓娓而道,听着如饮甘醇,心盈法喜。

最喜茶人二哥,一块青砖老石,切槽打磨成茶盘,甚有禅意。举之,十余来斤,颇有分量。一只黑白茶盏,阴阳太极意味。随手取来汤匙入席,分汤之用。禅茶不在庙堂上,不在象牙塔,不在生活之外。

一句“吃茶去”,莫失为禅茶精义。简单过好当下,自是禅茶一味。

老徐说茶丨我们需要天价普洱茶吗?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今年烟花,特别少。禁燃烟花爆竹的假期,西双版纳的春节被度假游人攻占,刷屏的除了人头攒动,还有那天蓝山青,在我们茶人看来,心头热热的,手脚痒痒的。

2018年的第一季度又要走完,茶人们就该收拾心情,整装进发,开始新茶季工作了,波诡云谲的普洱江湖,又将上演怎样的冷暖哀愁。

切莫妖魔化班章

普洱茶圈永远不会缺话题,因为茶叶是要“炒”的。

大部队人马还没开赴各大茶山,“老班章”就又一次成为了行业焦点。继2017年的“38万元”,成功升级为“68万元”,这老班章价格是乘坐“长征五号”上去的啊,按这速度,明年不得整个“168万元”吗?“一路发”嘛!

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天价普洱茶吗?

就拿2017年春季的“38万元老班章”事件来看,最终商家只炒制收成了不到2公斤的成品毛茶,这更像是一场有所预谋的宣传炒作与广告,可风潮过后,有几人记住了他和他的茶?但总有热衷于玩炒作的商家,这“68万元老班章”的爆出,不仅让老徐摇头,更让我感叹,“秀智商,无下限。”

第一个吃螃蟹,是勇气、是创意。同样的套路,再跟着来玩,那就是炒冷饭、无聊模仿了,这是漠视吃瓜群众的智商吗?

还是说说正经的老班章吧。

随着版纳石化的入驻,老班章村已越来越有“华西村”的模样了。十余年来,这座彩云之南祖国边陲的爱伲族小村庄,一百来户原住民,一千余亩古茶山,创造了令茶圈瞠目的财富,制造了一个个传奇。但随着名利双收,很多负面和隐患已越来越凸显。遑论过度的采制,导致茶品品质的下降已是圈内共识,且各种偏离茶行业本质的炒作、噱头也层出不穷,这样下去,“老班章妖魔化”,并不是危言耸听的杞人忧天。

如果真到了“闻老班章色变”的那一地步,再想正本清源,就得付出昂贵的代价啊。这是众多真正爱班章茶的茶友们,所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2018年茶市预判

普洱茶界,需要奢侈品,需要名至实归的王者。这是普洱茶的多重属性所决定的,也是行业发展所需。旧有易武众山独秀,再有勐海班章制霸,更有临沧冰岛突起,引领茶客及热钱逐流。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谁家?2018的普洱茶市走向,为很多茶友所关注。老徐的观点是:好茶依然会很贵,却不愁买家消费;新势力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尚需时日以正视听。

以班章产区、冰岛产区等为代表的,有口碑、有市场、有一定产量的引领者,依然是价格高企,这是物以稀为贵,且优质的名山头茶资源,正被不差钱的跨界金主所依次垄断。一旦谁掌握了上游资源的话语权,自然价格就是水涨船高,从这个角度讲,民间茶客如投资收藏好茶,现在还有最后的机会。

不过从茶企运营来讲,既要照顾到高端客群需求,也要涵盖大众消费。那么,各有特色定位的品牌茶,依然跳不出纯料抑或拼配这个范畴。纯料要纯得有亮点,拼配要配得有特色。如要做一个整体市场分析预判,有价格空间、有口感特点、有故事文化效应加持、有幕后推手炒作等,符合这几个要素的茶区当能得到资金和市场追捧,那具体是哪些个具体茶区呢?因为涉及到众多企业的核心机密及行业规律,此处容老徐卖个关子,按下不表,如有兴趣,可再做交流。

从茶客自饮消费和收藏来说,适当入手如班章茶区、勐库茶区的新生代品牌茶,是不错的选择,而景迈山茶,受各方面利好影响,有望成为茶市一匹黑马,不妨关注。

周红杰—普洱茶的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2004年,一本名为《云南普洱茶》的科普书,销量竟达到36000册,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周红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滇红举世闻名,普洱享誉海内外丨专家座谈——虞富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