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真不知天地间何来此物,惹众生情迷氤氲,眷恋深深。神秘而骄傲的光彩,竟绽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画好的容颜。

遇上它,是命中钦定的缘分。

爱上它,莫不是痴情终身的“原罪”?

明眸善睐,但她的眼中似乎更多一份孩子的天真。轻轻闻了闻杯中的茶,再细细呷一口,回味半刻,并准确说出了那茶的名字。

她当然不假思索,似乎忘了这是一场群雄逐鹿。能猜出茶叶的名字并不为奇,但她自信的眼神和肯定的回答总叫人不禁想知道她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女人向来对直觉有优势,所以多有果断的权力。她也说:“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意境”这两个字,于当下其实是过时的,因为怕太过做作,太煞有介事。但这个词绝对适合用来形容邓文秀。她身上确确实实散发着那种古典女子洗尽铅华的幽雅意境。古琴这种东西,多少人有爱的意愿,却缺乏爱的能力,这能力关乎理解,关乎悟性。而她有这个能力,这能力同样也体现在她爱茶的上面。

2年前,邓秀文第一次接触过之后便与茶结下来不解之缘,在师傅的引导下开始学会了泡茶,品茶,并热衷于推广所爱的大益茶。她说她乐于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泡茶品茶能够得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而说道推广茶,她温柔地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她是个感情的人,相信缘分,她相信与大益茶的这份缘,这份情是冥冥中注定的。

一个人只要心有所爱,就一定乐于在其中,不断丰富,从而会更接近真实的那个自己。而当问起何以走到复赛时,她的答案是:“静下心来,沉下心去,寻觅到每款茶的特点,处处留心便是学。”她依旧那么温柔自信,只因为她爱茶,忠诚且淳朴。

金针白莲和易物正山是邓秀文最喜欢的茶。她说金针白莲有特殊的香气,而易武茶,是茶中之后,细腻,香韵幽幽。其实,这两款茶又何尝不是邓秀文的写照,温柔而优雅。

她是个心思细腻之人,对茶叶的冲泡和品鉴自然有其特别的地方。她说,冲泡茶叶,关键是要让茶叶舒服地被冲泡,不同等级,不同水温,要适度掌握。很佩服她居然会与茶“换位思考”,站在茶的角度来考虑冲泡技巧,看来多少有些痴迷了。而对茶叶的品鉴她有最不同于别人的“绝技”:

看叶底!

邓秀文不止一次强调看叶底的重要性,这是个聪慧的女人,事实确实也是叶底最能体现茶叶的本性,观其叶底能看出茶的品质,性格,更有甚者,甚至能从观叶底模拟该茶的整个加工过程,任何一个细节都逃不过。

邓秀文与茶的缘分还不止于此。她还在茶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真感叹这是怎么的一份天赐良缘,尽让这女子如此神奇地遇上了,而这其中的美妙与欣喜是属于邓秀文的,难怪她那么相信缘分,尤其更珍视与茶的缘分。接下来的角逐不知道她会有怎样的表现,但她表示最重视的还是乐在其中,并且要做个有茶韵的好茶人,这份情怀,何曾是输?

Cy260.com精选阅读

邓时海与金庸


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台港人批在一块,是否太牵强?金庸因武侠小说而名世,邓时海痴情于普洱茶而成为著名茶人。小说与茶,相去甚远,但将两人放在文化这个巨大的背景里.却是有话可说的。

我们先来说说这鼎鼎有名的金庸。金庸原本是报人,为了赢取更多的读者的眼球.他在抓上搞小说连载.手段是被人们定义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金庸不懂武术,也不会拳腿功夫,但想像力惊人。于是,凭一支笔,闯下了任何武林高手也难用拳腿打下的江湖,这江湖之大,说出来让人哩目结舌,那可是一个比太平洋还大的江湖白。金庸是大师,文坛不服者甚少,只有大师才能将一个近乎于下三烂的通俗玩意儿折腾得满世界都知道,都佩服。我想武林中人,不服"金大侠"者,也怕不多巴?从多如牛毛的武林宗派中,无一派向他兴师问罪,便可知"金大侠"在武林中的威信。

邓时海于金庸,那自然是小王见大王。但大王是王,小王也是王.个中本事,好生了得。在茶界,准确来说,在方兴未艾的普洱茶界,邓时海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从邓时海出入茶馆,尾随者众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一日,我在足明翠期边的满庭芳喝茶,刚坐下,安静的茶室里就有了些骚动。进来一群人中,居前者的不凡气度让人不敢小视。我的茶友比我见多识广.小声告我那人是邓时海。我哦了一声,朋友问我想不想认识.我说不。我早过了追星的年龄.别说邓时海,就是金庸我也犯不着陪着笑脸.点头哈腰去结识。但就内,心深处.对邓时海还是敬惫有加的。

我喝普洱茶,是因了邓时海。邓时海写的关于普洱茶的书,我是在家就着一杯绿茶读的。读着读着就把一杯上好的绿茶倒了,到街上找昔洱茶。我吃惊的是.足明似乎满世界都是普洱茶。我进了一家小店.问老板娘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该茶的好坏如何区分。老板娘甚是热情,拿一本脏兮兮的书对我道.看邓时海的书就知道了。我说我正是看了邓时海的书才来找茶喝的。老板娘说。,丈多数普洱茶迷,跟你差不多。

我读邓时海的书。没把它当科技书来读。我是把它以文化读物读的,我想,大多数茶迷也如是。什么是"无味之味",什么是"舌底鸣泉".我是不大相信的。但我相信邓时海对的那份真诚。应该说,没有金庸,中华武木在世界的影响将大打折扣。说到此,我想问一问茶界,如果没有邓时海。今天的普洱茶热.还会有吗?我敢负贵任地说,在邓时海之前。云南的大部分地方。是不喝普洱茶的。而今,喝普洱茶的云南人.对普洱茶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邓时海。从这一点说.在普洱茶世界.对邓时海都应该她一种感恩之心。

如今.茶界对邓时海是一片讨代之声,说他篡改历史者有之.说他混淆视听者有.有人甚至说他不懂茶,是伪茶人。有人又甚至认为他在编造历史?口株笔伐之时。我要在此对那些所谓的茶专家说专家一句.邓时海跟你们比。自然专家不了.但就茶文化来说,其境界也是你们不可企及的。这一点,武林人比茶界中人要聪明.他们至少知道.金庸的"屠龙剑法".不是武术意义上的真正剑法.用它屠龙不可,就是屠蛇,恐怕也是杀蛇不成反被蛇咬的。所有他们不跟金庸叫板。试想想,谁要是看了金庸的武侠书来气,硬要找上门去,跟金大侠比试拳腿功夫,恐怕只会赢来"一介武夫责声。

壶中有日月,茶里有乾坤1茶叶的制作工艺是科学.但茶本身和它负载的,更多的是文化。文化是需要有一颗包容与宽容之心的。不要怕邓时海将一海耗普通砖茶夕沙成了珍品,也不要帕一块陈年普洱价比黄金。真该帕的是.那些把研品当真品的人,男p些丧失了诚信的黑,心商人。他们.才是该口诛笔伐的!

论坛余波:邓时海的真相?


普洱茶的世界,无论新老,因为越陈越香是口号,也是事实,所以,所有的一切学问及陷阱,都是围绕老茶而展开。老茶是块招牌,天价老茶则是更大的招牌。品老茶,老茶的历史就成了一门大学问。在实际交易中,老茶交易与古董交易相差不大,都是不开包,不品尝,真假各安天命。闻气味,辩包装就成为老茶鉴定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外包的文字、字体、印刷方式则需要茶叶的历史知识,甚至当时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足以断代。所以,老茶的历史是判断的依据,历史错则一切错。包装、纸张、包法、字体等等,在老茶客眼里无所谓,但是,在交易中却万万不可缺。核心文化论坛召开之前,我们几个联合发起人一起商量,谁是读了茶书才喝茶的?几乎没有,但是,喝老茶的人很多都是看台湾老茶图谱的,这说明在老茶的市场,茶书的历史对错即为市场的对错。邀请的专家中,周勇先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是普洱茶在70年代末期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周勇先生的家族公司香港南天公司是当时实际上控制香港普洱茶市场的头盘商,南天能垄断普洱茶,一个是原因是香港市场是南天开拓的,另一个原因是南天的实力所致。周勇先生曾经回忆,80年代,云南省茶司每年去香港开一次团拜会,香港茶叶商会的商家要请客,需要每家出资500元(港币),大家凑份子。而南天不一样,给考察的每个人发5000元(港币)旅游费,按照当时内地的月收入来计算,这几乎是大部分人的年收入,当时的收入低,几乎无余额存款,按照当时的存款周期来计算,这相当于普通人家十年的存款。由此可知,南天当时的实力。香港当时与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名义上合作的头盘商有15家,除开一家是代理云南沱茶(普洱沱茶),其实也只是转口贸易(法国),其他的商家每年能直接从省茶司能拿到茶叶的极其少,大部分都是南天垄断。当时的香港有约110家茶叶经销商,南天公司用赊销的办法控制了80余家,剩余的要么实力太弱要么出于布局不需要。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南天公司实力的情况,是有助于读者对于香港当时的市场有所判断,周勇先生对于香港普洱茶熟悉的情况,如今市场的大师、专家无人能比,甚至现在很多控盘香港老茶市场的商家,其实当时都是在南天打工,比如当初引进“88青”的陈强先生,原本就在南天公司打工,才得以了解普洱茶。熟悉老茶的读者,都知道一个香港“金山楼”的情况,如今很多标示于“金山楼藏品”的茶叶大肆四处贩卖,出现于各大拍卖会。按照常理来推测,一个藏品如此丰富的茶楼,在香港应该是很出名,这就好比一个饕客一定知道本地的餐饮名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以周勇先生对于香港茶行业的熟知程度也不知道。

(图片说明: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中老茶描述)金山楼的故事源自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书中言金山楼的藏品为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等老茶,几乎就是今天各大拍卖行常见拍品的大集合,然而,周勇先生对于这段故事有个极大的疑问:周勇:吴先生,将曾园先生与我讨论的老茶谈话发给你,供你参考!看起来台湾人要编故事来卖假老茶了,我因为身体问题,也不能亲到港查证,很是遗憾!邓时海的说法是自己说的,那金山楼及龙门茶楼的老板是谁?他的仓库在什么地方?我在香港做茶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他怎么不出来讲话呢?香港是寸土尺金的地方,一般来说普洱茶存储好了,就会出手变覌。投资其他生意,茶楼老板去了美国,不可能一二十年不管,放在仓库等普洱茶暴涨到天价,那一二十年的仓库费用也是巨大的成本呀。从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邓的这些说法,只是为了众多假老茶编造一个出处。因为我以前在很多场合说过,你卖几百万一并的茶叶,难道不应该交待一下它的出处吗?他搞一个子虚鳥有点茶楼,就应该自证一下这个茶楼的来龙去脉。这个老板能收藏那么多名茶,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收藏家?他能预测到四十年后茶可以卖到如此天价吗?再说97年香港的老茶也並不是太贵,为什么他收藏那么久,又忙於出手呢!台湾人在普洱茶上信开河成习惯,仅靠编个故事是不行的。

(图片说明:周勇先生在核心文化论坛现场鉴茶)

曾园先生是著名作家,前南都周刊、新周刊的首席主笔,也是普洱茶核心文化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曾先生的一系列考证,同样质疑《普洱茶》一书当中的故事:

曾园:周老师您说的太好了。邓时海的确是“聪明人”,写书的时候就想好了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两个香港老板去美国了,恰好号级茶全在他们两个人手上,恰好1997年回来,全部卖给台湾人。所以,香港人都不知道。仔细琢磨,他的逻辑就是这样可笑。我查了一下,好几本云南的普洱茶都抄这个。包括雷平阳的《普洱茶记》,《中国茶道全书》、《云南茶典》等书。悲哀。我从吴国基的《香港年鉴》查到了地址。金山楼新填地街一〇〇号三—八四四一四七龙门茶楼湾仔庄士敦道一三〇至一三六号五—七二八三〇七这部分内容,邓时海写在“--同庆”的部分,这部分很长,台湾有茶人已经说业内认定--同庆证实是七十年代的茶。邓时海这部分写的很多,显然是因为他手里这部分货很多。

邓时海先生写作的《普洱茶》一书于1995年在中国台湾出版,90年代中期,台湾来内地容易,而内地去台湾则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当时的网络也不是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邓时海先生写作一书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本“产品手册”来出版的,也许是考虑到两岸当时的实际信息互通情况的隔绝,所以,基本上这本书是邓先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中不乏历史的错误,甚至不乏张冠李戴,篡改之词。这里可以举一二例子来说明。一次去拜访原省茶司领导汤一平、昌金强二先生,遇见原下关集团董事长罗乃炘先生,我问了一句,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有云,1993年拜访下关茶厂期间,送了一片50年代的小铁饼给冯炎培厂长,并且书中附录有当时赠送茶叶情景的图片。有图有真相。

罗乃炘说:“放屁。”“茶是我们厂的样品,邓时海要拍照,从样品柜子拿来拍照了又还回去放好,咋又变成他送的啦?我当时是副厂长,照片就是我拍的,我就在现场,哪有什么他送老茶的事情?”

(图片说明:昌金强先生、罗乃炘先生)

(图片说明:作者与邹家驹先生)

原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先生认为邓时海先生是“魔术师”,邹家驹曾经回忆当时普洱茶成书之前,来云南省茶司走访,邹家驹先生让办公室送了一本《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普洱茶》一书中大量抄录《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原文,《志》书中有清清楚楚关于“中茶”商标注册时间,这完全可以弄清楚市场红印、绿印的生产时间一定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然而,《普洱茶》一书中偏偏正确的历史资料不用,让红印跨越了两个政治时代,胆大妄为的是,甚至杜撰了原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证实红印生产于范和均时代。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听其言而观其形,是一个长期验证的结果。观察普洱茶、观察事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讲究的是证据,也就是结果和过程的综合。如果一个人信口开河成习惯,一本书信口开河成习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吴疆说普洱:邓时海的真相?


普洱茶的世界,无论新老,因为越陈越香是口号,也是事实,所以,所有的一切学问及陷阱,都是围绕老茶而展开。老茶是块招牌,天价老茶则是更大的招牌。品老茶,老茶的历史就成了一门大学问。在实际交易中,老茶交易与古董交易相差不大,都是不开包,不品尝,真假各安天命。闻气味,辩包装就成为老茶鉴定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外包的文字、字体、印刷方式则需要茶叶的历史知识,甚至当时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足以断代。所以,老茶的历史是判断的依据,历史错则一切错。包装、纸张、包法、字体等等,在老茶客眼里无所谓,但是,在交易中却万万不可缺。核心文化论坛召开之前,我们几个联合发起人一起商量,谁是读了茶书才喝茶的?几乎没有,但是,喝老茶的人很多都是看台湾老茶图谱的,这说明在老茶的市场,茶书的历史对错即为市场的对错。邀请的专家中,周勇先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是普洱茶在70年代末期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周勇先生的家族公司香港南天公司是当时实际上控制香港普洱茶市场的头盘商,南天能垄断普洱茶,一个是原因是香港市场是南天开拓的,另一个原因是南天的实力所致。周勇先生曾经回忆,80年代,云南省茶司每年去香港开一次团拜会,香港茶叶商会的商家要请客,需要每家出资500元(港币),大家凑份子。而南天不一样,给考察的每个人发5000元(港币)旅游费,按照当时内地的月收入来计算,这几乎是大部分人的年收入,当时的收入低,几乎无余额存款,按照当时的存款周期来计算,这相当于普通人家十年的存款。由此可知,南天当时的实力。香港当时与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名义上合作的头盘商有15家,除开一家是代理云南沱茶(普洱沱茶),其实也只是转口贸易(法国),其他的商家每年能直接从省茶司能拿到茶叶的极其少,大部分都是南天垄断。当时的香港有约110家茶叶经销商,南天公司用赊销的办法控制了80余家,剩余的要么实力太弱要么出于布局不需要。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南天公司实力的情况,是有助于读者对于香港当时的市场有所判断,周勇先生对于香港普洱茶熟悉的情况,如今市场的大师、专家无人能比,甚至现在很多控盘香港老茶市场的商家,其实当时都是在南天打工,比如当初引进“88青”的陈强先生,原本就在南天公司打工,才得以了解普洱茶。熟悉老茶的读者,都知道一个香港“金山楼”的情况,如今很多标示于“金山楼藏品”的茶叶大肆四处贩卖,出现于各大拍卖会。按照常理来推测,一个藏品如此丰富的茶楼,在香港应该是很出名,这就好比一个饕客一定知道本地的餐饮名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以周勇先生对于香港茶行业的熟知程度也不知道。

(图片说明: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中老茶描述)金山楼的故事源自邓时海著作《普洱茶》一书,书中言金山楼的藏品为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等老茶,几乎就是今天各大拍卖行常见拍品的大集合,然而,周勇先生对于这段故事有个极大的疑问:周勇:吴先生,将曾园先生与我讨论的老茶谈话发给你,供你参考!看起来台湾人要编故事来卖假老茶了,我因为身体问题,也不能亲到港查证,很是遗憾!邓时海的说法是自己说的,那金山楼及龙门茶楼的老板是谁?他的仓库在什么地方?我在香港做茶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他怎么不出来讲话呢?香港是寸土尺金的地方,一般来说普洱茶存储好了,就会出手变覌。投资其他生意,茶楼老板去了美国,不可能一二十年不管,放在仓库等普洱茶暴涨到天价,那一二十年的仓库费用也是巨大的成本呀。从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邓的这些说法,只是为了众多假老茶编造一个出处。因为我以前在很多场合说过,你卖几百万一并的茶叶,难道不应该交待一下它的出处吗?他搞一个子虚鳥有点茶楼,就应该自证一下这个茶楼的来龙去脉。这个老板能收藏那么多名茶,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收藏家?他能预测到四十年后茶可以卖到如此天价吗?再说97年香港的老茶也並不是太贵,为什么他收藏那么久,又忙於出手呢!台湾人在普洱茶上信开河成习惯,仅靠编个故事是不行的。

(图片说明:周勇先生在核心文化论坛现场鉴茶)

曾园先生是著名作家,前南都周刊、新周刊的首席主笔,也是普洱茶核心文化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曾先生的一系列考证,同样质疑《普洱茶》一书当中的故事:

曾园:周老师您说的太好了。邓时海的确是“聪明人”,写书的时候就想好了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两个香港老板去美国了,恰好号级茶全在他们两个人手上,恰好1997年回来,全部卖给台湾人。所以,香港人都不知道。仔细琢磨,他的逻辑就是这样可笑。我查了一下,好几本云南的普洱茶都抄这个。包括雷平阳的《普洱茶记》,《中国茶道全书》、《云南茶典》等书。悲哀。我从吴国基的《香港年鉴》查到了地址。金山楼新填地街一〇〇号三—八四四一四七龙门茶楼湾仔庄士敦道一三〇至一三六号五—七二八三〇七这部分内容,邓时海写在“--同庆”的部分,这部分很长,台湾有茶人已经说业内认定--同庆证实是七十年代的茶。邓时海这部分写的很多,显然是因为他手里这部分货很多。

邓时海先生写作的《普洱茶》一书于1995年在中国台湾出版,90年代中期,台湾来内地容易,而内地去台湾则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当时的网络也不是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邓时海先生写作一书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本“产品手册”来出版的,也许是考虑到两岸当时的实际信息互通情况的隔绝,所以,基本上这本书是邓先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书中不乏历史的错误,甚至不乏张冠李戴,篡改之词。这里可以举一二例子来说明。一次去拜访原省茶司领导汤一平、昌金强二先生,遇见原下关集团董事长罗乃炘先生,我问了一句,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有云,1993年拜访下关茶厂期间,送了一片50年代的小铁饼给冯炎培厂长,并且书中附录有当时赠送茶叶情景的图片。有图有真相。

罗乃炘说:“放屁。”“茶是我们厂的样品,邓时海要拍照,从样品柜子拿来拍照了又还回去放好,咋又变成他送的啦?我当时是副厂长,照片就是我拍的,我就在现场,哪有什么他送老茶的事情?”

(图片说明:昌金强先生、罗乃炘先生)

(图片说明:作者与邹家驹先生)

原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邹家驹先生认为邓时海先生是“魔术师”,邹家驹曾经回忆当时普洱茶成书之前,来云南省茶司走访,邹家驹先生让办公室送了一本《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普洱茶》一书中大量抄录《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原文,《志》书中有清清楚楚关于“中茶”商标注册时间,这完全可以弄清楚市场红印、绿印的生产时间一定是在建国之后的事情,然而,《普洱茶》一书中偏偏正确的历史资料不用,让红印跨越了两个政治时代,胆大妄为的是,甚至杜撰了原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唐庆阳先生亲口证实红印生产于范和均时代。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听其言而观其形,是一个长期验证的结果。观察普洱茶、观察事物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讲究的是证据,也就是结果和过程的综合。如果一个人信口开河成习惯,一本书信口开河成习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邓时海:普洱茶的省思


目前,我们常看到关乎普洱茶的报导,其内容多偏重于正面发展和成长,极少论及普洱茶负面淤积的病态现象。为了普洱茶的明天会更好,必须去其疾,治其病。于此,本文试着对普洱茶提出一些省思之我见,以就正大方。

关于普洱茶的界定说法诸多,列举两例:

举例一: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

普洱茶是源产于滇南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青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以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而成的各种紧压茶,经长时间的贮存演变而成,或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后经发酵加工成各种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

举例二:维基百科网络信息网: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可以看出,“云南大叶种”是现代界定“普洱茶”最主要的内涵,这样的内涵界定已风行许久,之后尽管衍生各种不同的外延界定,却总是离不开“云南(省)”与“大叶种”这两个重点。所谓上施下效的结果,极具权威性的内涵界定,致使在七子级而后的普洱茶发展,包括1995年以后乔木级普洱茶,甚或私人茶庄的旧态复萌的茶品生产,一直深受上述普洱茶内涵界定的影响,以至于有了所谓“山头主义”、“大茶树主义”甚或“单一茶料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茶叶工序或制茶配方的崛起。

其实,这里头隐藏着一些含糊不清的灰色地带。如果不理清这些灰色地带,将是一种对普洱茶历史与传统的伤害,也是对普洱茶茶品的分类有所不公平的对待。由此,认识的不足将使普洱茶未来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越陈越香”的普洱茶艺术美感消逝于普洱茶文化中。为此,本文尝试理清这些含糊灰色地带。

概念一:云南省

确实,“云南省”是一个生产最好普洱茶的地区。然而,却不是指称普洱茶品的指标,它也无法涵盖所有普洱茶品的范围。以下列举坊间流传的茶品,即知所言非虚。诸如﹝广云贡饼﹞、﹝广东七子饼﹞、﹝广东沱茶﹞、﹝重庆沱茶﹞,以及早期诸多边境茶品如﹝廖福散茶﹞、﹝河内圆茶﹞等等,这些都不是云南省内生产的原料所压制的茶产品。生产这些茶品的地区目前仍在生产普洱茶,如果把普洱茶定位于只能是云南省分内的原料所生产的茶品,则其它省分所生产的普洱茶品将该归何处?如此,过去云南省以外的普洱茶,以及边境的普洱茶,其历史都受到否定了。由此看来,一个概念的界定,除了指称其内涵与性质,更必须顾及该概念过去的历史定位,以及其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概念二:大叶种

大叶种的内含物质丰富,茶性浓酽,是为上好普洱茶品的的选材。然而,如果唯有大叶种茶青制作的茶品,才能踏入上述界定普洱茶的门槛,则又是一种对许多普洱茶茶品的不公平待遇。比如清朝宫庭饮了一百八十多年的古董茶﹝金瓜贡茶﹞、一九四〇年代以前的倚邦山茶青制作的﹝杨聘号茶﹞、﹝同兴号茶﹞、﹝同昌黄记茶﹞,它们大都是小叶种乔木茶品,既是过往进贡清廷的御用品,又是至今享誉海内外的茶品。至今,倚邦茶区仍然保有小叶种茶区及其茶品制作。难道这些小叶种茶青所制作出来的茶品不算是普洱茶吗?

关于“普洱韵”的省思

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底蕴源自“精、气、神”的综合表现,所谓以技进艺,以艺入道。好比喝茶品茗,离不开“茶香”、“口感”与“回韵”的标的,也就是“神、气、精”的表现。各类茶品各自有精、气、神的底蕴,比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自有“岩韵”;又如安溪铁观音自有“观音韵”等等,普洱茶自然有其“普洱韵”。目前,一般对普洱茶的识别,就仅依据“云南大叶种”作为指标,其实业界、学界早已发现云南省许多地区的茶山,其质量已经退化到几乎没有了普洱韵的地步。然而,许多茶品监制者却罔顾这样的事实,仍以“山头韵”、“茶区特性特色”来替代普洱韵。假以时日,几十年的陈放后,这些茶品将有怎样的品味?能有如号字级或印字级茶品的普洱韵特性么?这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普洱韵”本是抽象的概念,其实它仍然是从诸多客观因素所积累而成的主观直觉。普洱韵的客观因素乃揭橥于普洱茶的茶香、口感与回韵的综合整体性之初始展现,此亦为奠定传统普洱茶越陈越香之品味。

“茶香”是茶的灵魂或神魂。普洱茶香诸多,甫出炉上市的新鲜茶品,各种香气十足,然往往越是惊艳的香气越是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自然消逝。唯有“樟香”能留存久远,我们姑且叫做能“陈化”或“醇化”的樟香(学术用语称作“芳樟醇”linalool)。贮藏得好的茶品,其樟香只会越陈越香,我们把樟香分作青樟香、野樟香、油樟香,甚至兰香。“越陈越香”的品茗艺术境界,只能在内含物质丰厚而茶性浓酽的普洱茶品中求。

“口感”得从茶品的原料质地上求。普洱茶应在群生共长的原树林中成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地灵人杰,在这里,同样可以用于地质学的概念。我们认为,普洱茶的茶性底蕴会随自然的时空变化以及人为的揠苗助长或过度开发的态度而有所不同,我们姑且称作“版块移动”。这好比农作物的耕作方式一样,一块农地地耕过久,必须给大地予以休耕(fallow)的休养生息机会,决不能让版块操劳过度。普洱茶茶树的生长历史,其地气灵性的移动与变化,从汉朝的益州、移向唐、宋期间的银生城,明朝渐向点苍山,清朝走入普洱府,民国初年在易武茶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南地区六大茶山,直至两千年移至班章,两千一十年转往西移在冰岛、昔归……

同理可证,茶商人不要为了商业利息而不断对茶树茶林作过度的开发采摘,以致茶树茶林因过度操劳而无暇也无法充分吸收大自然所予之养分,犹如妇女母性频繁生儿产女一样,茶树茶林是无法负荷如此无度索求的,以致其质地贫瘠羸弱。此地不宜久留,自有留茶处,伟大而灵性的人类既然不予我茶树茶林以休耕或抬刈的机会,逼茶上梁山,你们过度的采摘,则只会让我茶树茶林的地气灵性迁移,由此制成的茶品其茶汤自然也日渐稀释单薄而无力了。

“回韵”那是“气”的表现。茶本身会说话,其实是指喝茶人喝茶后身体的感觉,以及有怎样的反应,诸如心旷神怡、发汗微温,体感舒服,等等,所谓“体感”。唯有自己的身体感受才是最真实的。不苦不涩不是茶,生物学定义上的茶,必含茶碱与儿茶素(catechinandtheophylline),苦涩是必然的。然,苦后回甘,涩而生津,才是把茶品定为“好茶”的初阶条件。我们口里喝新茶,心中得随时光顺流前往五十年后,这茶品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也决定这茶值不值得收藏而陈化。当然,能够品味出新茶之能往加分方向而陈化的功力,得从过往曾不断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中滋养。回韵当中,除了生津回甘的体感外,还有所谓的“气感”,这得在优良的老茶陈品中感受,也唯有在身体气感较敏锐的人身上得。

遗憾的是,近几年云南省分的茶品,其质地逐渐退化,以致尽管茶青原料出产于云南省的乔木大叶种茶树茶林,其茶品也逐渐消失其普洱韵。许多茶树虽仍有茶香、回韵与口感上的变化,却极难达到上等普洱韵的茶香、口感与回韵。这当然可以用上述板块移动的概念来说明,也可以拿过度采摘的理由来理解。可是有些山头主义的商人不愿意接受底蕴退化的事实,而依然包揽一山头以制作茶品,只认作“云南”、“大树”、“大叶种”,并特别讲究个别山头特色,或茶区特色,故意忽略了普洱茶之所以成为普洱茶的茶性基因,所谓的普洱茶底蕴,把普洱韵抛诸脑后。好比以福建安溪茶树依据采炒揉晒普洱茶工序压制的茶品,又或以广东潮州凤凰山的茶树依样画葫芦以普洱茶工序压制成茶品,自然也是有其独特的“茶性”,也各自有特色。然而,这只是外表以“普洱茶品”包装,而内含物质却不然,茶性基因已非,毫无“普洱韵”。

过往制茶的工艺早已流逝,不管号字级、印字级茶品,都没能留存下来。因为一般茶庄制茶的工艺是被视为一个茶家族传承命脉的机密处方,“藏私易断”,其制茶工艺自然容易中断。同时那时的制茶,茶庄主人是最大的决策者,主人得精选来自各地的茶青,一丝不苟,加上自己茶庄特配特制的制茶工序,才能成就各自茶庄的底蕴或韵味。我们唯有凭过去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与体悟,去寻找值得收藏茶品。比如﹝福元昌号茶﹞有﹝福元昌号茶﹞的品味,﹝宋聘号茶﹞自有﹝宋聘号茶﹞的底蕴,都同是易武茶区茶青,却因季节拼配的茶料分量不同,以及制作工序的“秘方”工艺有别,当然其茶性、茶韵及风格路线各有风华,而致使哪怕是﹝鸿泰昌﹞也有它独特的韵味,一切造假不得。

思量现在的茶品,有哪种茶品能够走出自己一贯的路子,让人一喝,就知道这是哪一茶品。从“普洱韵”的角度看待,好比大家都是中国人,共同语言是普通话,但,四川人有四川人的特性,河北人有河北人的特性,经验丰富的人,稍作观察其言行举止,即知其为哪一省份的人一样。同理,茶品一喝,就知道那是“广东饼韵”、“水蓝印韵”、“鸿泰昌韵”,甚而“宋聘号韵”、“龙马同庆韵”……

总归一句,新茶的压制,不是只靠以“茶厂大宗制造的技术”以及以“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均”的制作工序,或者是无传统而想当然尔之操作,就能得到好普洱茶品的。因为传统工艺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中,是以压制新茶的人们,必须要有不断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与岁月,还要认真体悟人生的真谛,才能找出现在新好普洱茶品的压制契机。

由此回顾本文的主旨,因为一般人都将普洱茶严格定位在“云南大叶种”,殊不知这样的概念指导只会把许多本来属于普洱茶的茶品排诸门外,以及许多茶商人藉此打着“云南大叶种”旗号而大作文章,故意掩盖与淡化普洱茶内涵应有的茶性茶韵,以便容易销售不具普洱韵的普洱茶品。因此,我们认为,不能说普洱茶的内涵界定只能在于“云南大叶种”,而只能说“云南大叶种”茶青所制作出来的茶品,其底蕴比较浑厚,架势磅薄,有富饶的普洱韵。今天,假以富饶普洱韵的云南大叶种茶青,加上无数品饮老茶陈品经验所追寻的历史韵味,其所压制出来的普洱茶品,才能有资格谈及其尔后成长的陈化过程的时与空。

与此同时,有诸多茶商人以“云南大叶种”结合澜沧江流域之各山头,形成“山头主义普洱茶”,如“山头一口料”的主张与实践,如罔顾普洱茶所谓原性山韵的“普洱韵”已经不存在事实,却标为上好普洱茶,如此实践的茶品,又怎能经得起历史长河中陈化过程的变化的考验呢?更遑论陈香滋气的美感享受、“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品茗艺术境界了。

如果不谨慎缜密的态度来面对,则普洱茶的未来还能走出多远?普洱茶的商业经营有谓“祖父做,孙子卖”的经典教训,则若匮缺普洱韵如斯者茶品,假以数十年后,能有资格与目前仍见流通的老茶陈品如号字级、印字级平起平坐吗?也即还能有条件换取“一辈子都吃不完”的利益与效应吗?更别说“普洱茶是生命艺术”的人生品味了!(2017-06-1319:36元一说茶)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邓时海


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紫砂壶炒作泡沫爆破,在穷途末路之际,邓时海转行卖茶。1992年,邓时海在香港向陈姓茶商买了一批号级普洱茶回台湾,开始时无人问津,更有人指他的茶乃假茶,有害健康,生意就搁着了。他去香港跟陈某交涉,并要求退货,但货主说钱早已用完且手头甚紧,让他把茶运回香港寄卖,清货后才换钱给他。假茶市场的人三教九流,邓时海怎会把货交给他人寄卖。回台湾后突然灵机一动,倒不如写一本书说茶。其时,邓时海很早就接触到了普洱茶,而且一开始就是宋聘同兴,一生惟茶是命。1995年,当普洱茶对海峡两岸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出版了他那本后来被公认为普洱茶圣经的巨著——《普洱茶》,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普洱茶》的出版,让许多台湾茶人和有钱有闲的人转向品饮、收藏普洱茶,进而带动了韩国、泰国的。此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吹起了普洱茶流行风,并逐渐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中山大学的教授——邓启耀


邓启耀

邓启耀,中山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现在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时担任中山大学飞天创意工作室的指导老师。

教育和工作简历

邓启耀,中山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研究兴趣爱好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中国民俗学、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影视人类学、摄影基础、南方少数民族文物、民族服饰、民间艺术、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5);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民俗学

《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视觉人类学研究

《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老人与海鸥》被选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邓时海谈“普洱韵淡薄”的原因


对于这个应该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茶树的退化导致原料的退化。第一个原因,是好茶的版块是会移动的。从历史看,早在周朝时普洱茶就已经是贡茶了,现在凤庆香竹箐有一棵千年老茶树,据说就是周朝时种下来的。是不是周朝时凤庆的茶很好我们无从推测,但到汉朝时根据记载好茶是在益州(今昆明一带),唐宋时期是银生(今景东一带),明朝时转移到大理苍山一代,清朝时候是普洱,清末民初是易武和六大茶山。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号级茶,比如同庆号、宋聘号等都是易武茶,等到民国初年主要是六大茶山。

后来的印级茶,红印、蓝印、绿印都是六大茶山的比较好。本世纪前10年大家认为最好的茶在班章,2008年时是老班章,2010年时最贵的茶就到了茶的品质也很好,2012年起价格也是一路暴涨。

从这样的发展趋势看,第一个原因是普洱茶的版块是在不断移动的,而这种版块的移动影响了普洱茶品质的慢慢退化,普洱茶的韵味也因此慢慢在消退。

第二个原因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古茶树矮化和密植。现在为什么许多产品以古树、大树乃至山头为卖点?因为台地茶就是矮化、密植的代表。不过邓时海表示说,山头主义的普洱茶能不能成为普洱茶的真正标杆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现在还只能说是彼一时此一时的别致品质。第三个普洱韵慢慢消退的原因是采摘过度。农作物是需要休耕、轮耕的,过去一季,比如春茶大概只采两拨,一般是在清明前后和谷雨过后共两拨。现在比较严峻的事实是,古树茶及山头主义盛行导致采摘过度,单是春茶可能采到4~6拨,过度采摘现象比较严重,古茶树、古茶园没有得到好的休养生息,使得茶树退化,进而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邓时海指出,好茶版块的移动、种植的矮化和密植,都会形成普洱茶品质本身的退化。再加上采摘过度使得茶树没有休养的时间,使得普洱韵在慢慢消失。不过邓时海也表示说,根据他的经验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普洱韵都在慢慢消失的,所以现在做普洱茶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到好的普洱茶原料,也即那些能够赋予好的转化的普洱茶原料。

现在茶界山头主义盛行。邓时海针对这一现象强调说,他看过许多的山头茶,根本就没有普洱的韵味,如果大家都一味地只讲究山头茶的话,将来做茶就没必要到云南了。

比如说台湾的冻顶山,把冻顶的乌龙晒干压成饼,就很有冻顶山的品味特色,但是它没有普洱韵,就不应该是普洱茶。假如我们不讲究普洱韵的话,每个山头做出来的都是那个山头的特色。

现在邓时海较为忧心的是,将来的普洱茶到底要走向那个方向。“在2005、2006年普洱茶热潮中,市面上经常会看到很多像在福建用乌龙茶晒青压成饼的假的普洱茶,这个是肯定没有普洱韵的。所以我认为普洱韵将是将来决定普洱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假如我们不谈普洱韵的话,就不要谈普洱茶,谈山头茶了。韵味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条件形成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又主观的印象表现,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希望做普洱茶的人一定要找到这个韵味,不要各说各话,甚至各人走的方向都不一样。”

邓时海:普洱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一直以来,享有中国“普洱茶第一人”、“普洱茶王”等美誉的邓时海教授,似一座高峰,给茶友和业内更多是神秘。百闻不如一见,近日,我们赶赴广东中山,看望前辈良师之余,也就当下普洱茶的热点及发展,口口相传地请邓时海教授释疑解惑。

为何独选“冷”凤庆

我们好奇,为何十年前,邓时海教授不选择其他热门茶山,而选择当时并不被重视的“凤庆”。

对此,邓教授告诉我们,翻开普洱茶历史,你会发现,早期它不叫普洱茶,叫云茶。汉朝已开始有,更多的是边销茶,其实边销茶都是低档次的普洱茶。饮用时多是加入多样其它配料,如:加酥油、糖、奶等。却不知还有一条销售运送精品普洱茶的“官马大道”,这些精品普洱一般供应宫廷以及官马大道上的富贵人家,如,红楼梦里“女儿茶”就是普洱茶。邓时海总结,最好的茶事,就是“卫生自然泡好茶”!

普洱,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邓时海说,普洱茶的“老”是深远艺术,茶艺使文化广大深远。“未被《茶经》收录,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其实是“陆习之遗憾”。普洱型制代表了古之传统“龙团凤饼”,陆先生独漏了普洱。深与远是中华文化之最美,陆先生又漏了,普洱是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福建大用生态农业董事长:大象无形 用而有信


她是福建省“巾帼建设标兵”,是省、市“三八红旗手”;她创办的企业是福建省科技型企业,也是龙岩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她就是福建大用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星。对于丁星来说,“大象无形,用而有信”既是她的创业理念,也是她的处世信条。

大象无形,蕴育无限。丁星的事业起于信息、教育产业。然而在2008年,她整合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技术和人才,在漳平创办了大用公司,从事最为传统的产业之一——生态农业。3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丁星说:“从信息、教育产业到农业的事业转型,一脉相承的是核心科技应用。”大用公司成立之初的技术成果,就是复合微生态制剂以及生猪无抗养殖、复合微生物有机茶叶种植等核心应用技术。

那年,丁星在漳平市南洋镇流转承包了5000余亩林荒地,开垦了近1000亩原生态有机水仙茶园,一次性建成高标准有机水仙茶加工厂、生物技术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有机茶技术研究中心、茶叶冷藏库等。历经5年多打造出以有机漳平水仙茶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线,辅以珍贵林木、名贵中药材种植,以及特色山地养殖等的生态农业模式,真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用而有信,天宽地远。丁星不忘带动周边茶农,牵头组建了“大用水仙”,吸引了130多户茶农加入,帮助他们科学种植、提质增收。同时,还积极配合漳平市政府做好水仙茶的保种、监测等工作,承担了漳平市农业局下达的漳平水仙茶老品种茶树扩繁培育实验等工作,致力于漳平水仙茶产业的改造升级。

2012年,大用公司与北京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应用“无抗养殖技术”,整合农户、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冷链配送、终端商超等资源,组织生猪规模化无抗型养殖、销售。目前,其猪肉产品已成为“北京高校食堂原材料联合采购中心”的直供产品,并进入山姆会员店、沃尔玛等商超进行系统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八角亭大工匠之“审评大师”邓祖良


时代在变,茶人的工匠精神不变,专注做一个“事儿逼”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一切都在讲究“快”、“提速”,“慢”似乎成了一种怀恋、向往,一种奢侈、苛求。精雕细琢地做一件产品、做一件事,似乎已经渐渐远去了。有人说:“我不觉得我们正身处一个“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一直都是缺失的。”何为“工匠精神”?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再看审视如今的茶行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下,有人不禁会问,茶人还需工匠情怀吗?匠人式的企业还存在吗?在八角亭茶厂茶叶审评大师邓祖良眼中,茶人需要工匠精神;做茶的,需要一贯初心,不能急功近利,要精雕细琢。我们是做毛料采购的,每天就是往返于茶厂与山里,去找好的合适的毛茶,采购毛茶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甚至连茶叶运到茶厂时的运输环境都要把控好,不能存在一点异味。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却道出了工匠精神的精华,何为工匠精神,那不就是对每个细节都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都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吗?说起跟茶打交道多长时间,邓祖良大师笑呵呵地答,几十年,这辈子就是一片叶子(茶叶)结缘了。邓祖良被业内人称为“老古董”、“老人精”。他常年跋涉于云南的各个茶山,从事茶叶毛料采购,现任八角亭茶厂原料科(毛茶)科长。

记者:毛料采购环节最注重哪些问题?

邓祖良:看毛茶是否达标,第一主要看毛茶是否有异味,这个是最关键的。有异味的毛茶,绝对不能采用。出现酸味馊味的毛茶都不能用。当地百姓很喜欢吃一种酸笋,有的百姓没注意将它与茶叶分开,从而会使茶叶出现酸笋味。我们去采购毛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这种味道一般人不容易闻出来。

其次,为防止茶农将质量差的茶掺杂进来,需要在在一大袋茶中,上、中、下层各抓点,交叉比对一下,看其成份是否一样相同。

记者: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哪几个方面鉴别?

邓祖良:在我看来,茶叶是无好坏的,只有强弱之分。因为那些有异味、质量不达标的,我们都不会进行收购和进行加工的。根据茶叶的强弱性,我们会对茶叶进行分等级,强一点的就是质量比较优秀的,弱点的就是质量稍微差一点的。

茶叶的好坏,主要是从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干茶的鉴别方法主要是看外形与闻香。而干茶的外形,需要从茶叶的条索、色泽、净度、整碎、嫩度来进行鉴别。首先看条索是否紧实。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其次要看净度。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记者:茶叶审评对茶器有要求吗?

邓祖良:在对茶叶进行审评时,所有采用的茶器是由云南省总公司专门规定的,一般来说质地要良好,规格要一致,力求完美,以尽量减少客观上的误差。

记者:茶叶审评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邓祖良:茶叶审评,应按规定的步骤,对比各种样品进行,方为有效。每个样茶必须都摆开,都开汤。首先开汤前应该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排列在湿评台上,然后称取样茶5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应放入审评碗内,然后用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泡水量应齐杯口。

其次,将茶汤倒出后,依靠嗅觉辨别香气。此时,一手拿住审评杯,另一手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有将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每次所嗅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S左右。:嗅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嗅香气以55℃最适宜,超65℃感到烫鼻,30℃茶香太低沉。

再次,茶叶开汤后,应该观察茶汤的汤色。所谓的汤色。又称水色有,也就是指茶叶的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易发生变化,审评需及时,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以及沉淀物多少等评比优次。

接下来,需要对茶汤进行品尝。因为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所以茶汤入口要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从而体味各种味感。审评滋味时,一般要尝三次,分别在茶汤热中凉的时候。在根据茶汤的浓淡、强弱、鲜滞和纯异来评定优劣。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茶液应倒尽,或是在白开水中漂净,防止相互影响。

最后,再根据叶底的老嫩、软硬、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来评定优次。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者放入审评杯的反面,用叶底盘将茶叶拌匀、铺开、揿平,如果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揿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反转。用漂盘看,则可增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可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以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特别的,对于好茶,我们一般会将其放置一晚,隔天再观察叶底的变化情况。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邓文秀:信是有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