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图为: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图源于珠江网,朱洪良/摄)

新闻背景:在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接受记者采访,针对立足云南特有的气候、土壤和优良的生态条件;有着独特的云南大叶种和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着成熟的特殊加工工艺,涌现出了众多的优质茶产品。如何通过加快流通,促进消费,把优质的普洱茶更好地推向市场?

陈勋儒:云南的普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一片天,即特殊的气候条件;一块地,即云南红土地;一片叶子,即云南特有的大叶种;一种加工工艺,即普洱茶特有的加工工艺。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云南普洱茶本身就是具有优势的产品,大叶种茶相比小叶种茶、中叶种茶,对人体健康作用更好。

云南的普洱茶要突破现有模式,既要巩固现有消费群体,同时要突破“饼、砖、坨”等传统制茶方式,要开拓20至30岁的年轻消费人群,研发出更多适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茶产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不要去喝既无茶又无奶的“奶茶”,而是要喝云南的普洱茶。

Cy260.com精选阅读

回归紫砂实用之本


紫砂乱象令人痛心,然而,带着投资心理入场,不理性的消费者也是助长这种造假风气盛行的原因之一。期待购买的作品能获取高额利润,一味关注大师头衔和证书,不注重作品本身的质量和艺术水准,本末倒置,一些藏家反而成为炒作的始作俑者。

“限量收藏品”的伪概念

很多商家出售的,限量紫砂壶打着“大师参与设计、制作、督造”,表面看来是降低紫砂壶的收藏门槛,让紫砂爱好者有机会感受大师壶的魅力,其实正是这样的宣传和误导,正中一部分消费者低价捡漏、贪便宜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居然可以用几千元或者几万元的价格,买到在市场上动辄几十万元一把的大师壶。

事实上,所谓限量发售,大多是商家的促销手段,这些作品的实际价格与价值远远不相符,抛开大师和限量收藏品的外衣,这些紫砂壶的实际价格最多也就几百元,很多甚至是批量生产或者机械加工的灌浆壶,一旦再进入市场,回收价可能连原价的10%都不到。而一些商家借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题材为幌子,制造限量紫砂壶,其噱头与藏品本身的升值并没有必然联系。

“无论限量与否,作为收藏投资的紫砂,是以藏品原有价值为起点的,如果虚高,就是收藏多久也涨不回来的,关键看藏品本身意义和市场对其的认可程度。”紫砂收藏家王先生如此评价当下火爆的“紫砂限量收藏品”。

实用大于收藏

一把紫砂壶,其基础是实用,紫砂壶人概括为“料为主,形为上,实用为先”。紫砂本身就是实用的工艺品,一把壶如果不实用,也就失去了其最大的功能和价值,大师壶的名气再大,如果制造出来的壶不能用于侍茶、喝茶,又有什么价值?

张明强强调:“日常使用的紫砂壶最多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真正能够由‘技’上升到‘艺’的紫砂壶微乎其微,在当代各类紫砂壶中,真正能够称为艺术品、达到收藏级别的最多占1%,这些作品倾注了作者的心力,是一种文化创造,被作者赋予灵感,是巧手捏出的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赵炎也告诫,若要把玩紫砂壶,首先应注重壶的实用性,在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体会,了解紫砂壶的材质、做工、历史、文化渊源。从消费到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用器和投资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除非专注于紫砂投资和收藏,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一款泥料正宗、自己喜欢的壶最重要,不要太看重作品的增值属性。”赵炎说。

紫砂壶是一种讲究真材实料、工艺水准的造型艺术,一把堪称艺术品的紫砂壶,需要创作者强大的艺术修养,是创作者思想、文化修养在紫砂壶上的体现。若真的喜欢,要将紫砂壶作为收藏品,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一把紫砂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需要多个标准综合评定——紫砂泥料、做工、作者修养、成型方式、数量、制作时间等等。

普及知识读懂紫砂

紫砂真正走向市场也不过近20年的时间,尤其是在内地,对于一个发展过于迅速的市场而言,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和参照,在这种情况下,紫砂价格的定价就只能以紫砂壶制作者的职称作为参考。很多消费者对紫砂壶的工艺、艺术、原料都不太了解,商家“忽悠”和部分工艺师的吹嘘也是把大师壶推向高价格的原因之一。作为消费者和收藏者,应提高自身对紫砂壶工艺水准的鉴赏能力,需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用工艺品标准作为衡量,而不是听信职称或名气。因此,对于当下的紫砂行业的发展而言,推广紫砂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紫砂也是当务之急。

对于紫砂泥料真假的判断,类别的分辨,对于紫砂壶手工成型、挖塑及灌浆的制作方式的判断,都是一些入门级的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

张明强用“真善美”概括一把高水准的紫砂壶,首先,从紫砂本身的泥料来看,“真”是要选择纯正的紫砂泥,紫砂最重要的特性是透气性,好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因此具有其他茶具泡茶不具有的独特功用;“善”是紫砂壶的制作人做工用心,认真制作,具有手工制作精美度;“美”是从工艺造型来讲,一把好壶造型必须优美完整,具有创意。壶的壶嘴、壶把、壶身符合造型结构,合乎泡茶水流的物理性质,出水顺,握感轻。“越好的紫砂壶,越朴素,越具有人文品质。”张明强概括道。

国学大师张文勋咏茶


国学大师张文勋咏茶

中国人自古有喝茶聊天的习惯,茶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喝茶、谈茶、看茶,都是茶。对于茶,在座各位都有一定的认识。我很爱茶,我喝茶也很早,我的家乡习惯把茶装到小土罐里放到火炉边烤,叫"烤茶"。那么多年我一直没有离开茶,每天喝,情有独钟。但是喜欢茶不等于懂茶。中国茶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讲茶文化,但什么是茶文化?究竟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概念性的界定。就我自己对茶的理解来说,茶文化不是偶然的,它是与中国历史文化同步发展的。

我写了《茶趣十咏》,十首小诗,是我喝茶的心得。也包含了我对茶文化为什么历久弥新、陶冶人性的认识。茶包含了天地正气,这里的正气,即自然之气,所以茶对我们身体很有好处;茶完全是靠自然雨露生长,所以又包含了自然的精华。茶对我们的养生不是一种药物的作用,不仅仅是揩油、调节内体,更是一种性情的陶冶,这也是养生的奥秘。文化是人文的东西,茶是自然的东西;茶文化则是国人高水平的人文现象,所以我们喝茶的目的不单纯是为解渴。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茶最能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品茶的苦甜之味是其次,重要的是感受甘苦之乐。茶文化体现出和谐的精神,因茶本身就是调和、和谐的。茶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推俗共赏,名播天涯。喝茶不分阶层和对象,只要愿意都可以喝。我们的茶道,是围绕茶本身的特点形成的文化,而且非常丰富,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就充满了民族特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云南的茶声名远扬,更多人关注云南的茶、喜欢云南的茶。中国茶文化不同于西方咖啡文化,也不同于日本的茶文化,我们的茶文化保留了比较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不完全是人为的文化,我们就要发掘里面最深层的文化底蕴,真正的中国茶文化,而不要停留在表面。

工夫红茶品质特征是怎样的


工夫红茶以红条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最为著名的当数安徽祁门所产的“祁红”和云南省所产的“滇红”。

祁红

产至安徽省祁门县的“祁门红茶”,色泽乌黑、光润,有独特的蜜糖似的香气,被称为“祁门香”而享誉国际市场。

滇红

产至云南省凤庆县的“滇红”为大叶种工夫红茶,条索肥硕重实,满披金黄色芽毫,有花果香味,香高味浓。

川红

四川省所产的“川红”为中叶种工夫红茶,条索不及大叶种肥硕,但比一般中、小叶种显得壮实,多金毫,有鲜嫩带橘子似的香味。

宜红

湖北省所产的“宜红”,其茶汤常出现冷后浑似乳凝现象,这是茶汤中有效成分丰富,品质优良的一个标志。

宁红

江西省所产的“宁红”,香味甜醇,茶汤似玫瑰色,叶底带花青。

闽红

福建的“闽红”分“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和“坦洋工夫”三种。

云南民国茶人之—柯树勋


柯树勋字绩丞,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清末官至云南河口巡防营管带。宣统二年(1910),率军平定西双版纳勐遮土司兵乱。1912年,任思茅厅同知,提《治边十二条陈》,主张“土流并治”,为当局采纳,遂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任总局长,后改称殖边总办,历十余年。在职期间,团结边地宣慰使及各勐土司,统一政令,卫护边防,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功绩显著,名扬边陲。

民国元年(1912),柯树勋由思茅到车里视察,了解傣族土司制度历史渊源及现状,参考英国治理缅甸孟艮办法,拟具《治边十二条陈》上呈省府,获准实行。民国2年(1913),省政府批准创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辖区即车里宣慰使司境域),内设司法、教育、实业、财政、交涉、翻译六科,柯任总局长。他与各地土司协定十三条章程,相互守约,实施“设流不改土”。宣慰使司十二版纳划为8个行政区,设8个分局。派员编查户口,委派各区分局委员。柯树勋在位时期,与土司关系融洽,相安无事,10余年中政局稳定。

其间柯树勋命本部第五营兵50余名带头领垦荒地;筹办富滇银行车里分行,自兼行长;督导修通思茅一车里一勐海马帮道路,沿途建站驻兵保护商旅;创设邮电局,办理邮件商贸汇兑;设立劝学所,在车里倚邦、易武兴办学校,劝导各民族子女人学。民国13年(1924)6月12日,柯树勋率各勐土司头人121人到昆明谒见督军唐继尧,受到嘉奖。通过观光,各土司开扩了眼界,知道中国幅员广大,民物众庶,加深爱国观念。1925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奉令改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柯任总办。

1926年5月,柯树勋因病医治无效,卒于车里任所。在临终前他令总务科长及各边委员共同清点家中箱柜,查明无私蓄金银,省督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拨治丧费安葬于澜沧江北岸三达山。

方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有技术的


2017年12月6日,在云南康乐茶城举行了一场有关“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秘密专题研讨会”。

会上,方可分享了关于他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认识。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行业发展的动力,现在却因此产生很多矛盾、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是没有把越陈越香这个概念“科学化”、“具体化”、“标准化”。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但也是需要一定条件来支撑的。“越陈越香”离不开几大要素:

1、选用原料的品种。

2、采摘原料的季节

3、原料的标准

4、制作的工艺

5、必须有合适的仓储

这五大要素,决定了一款普洱茶产品“越香越香”的基础。

方可,1984年毕业于安徽茶学专业,,之后一直从事茶叶相关生产。

“普洱生茶有散茶吗?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错误,按照普洱茶国家标准,晒青毛茶经过紧压成型后才叫普洱茶,因此没有蒸压的时候,我们只能叫晒青毛茶,晒青毛茶在历史上经过精制,精制完了之后,再进行拼配,再蒸压成型。这即是2007年以前,普洱茶主要的生产工艺流程”。

参照GB/T22111-2008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中加工工艺流程定义:

晒青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包装。

普洱茶(生茶):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普洱茶(熟茶)散茶:晒青茶后发酵-干燥-精制-包装。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普洱茶(熟茶)散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后发酵-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包装。

谈及工艺,他认为,现在的普洱茶生产工艺,有很多是在其他茶类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向普洱茶工艺进行了衍生和嫁接。

“比如萎凋工艺。六大茶类中,萎凋工艺的出现,一个是白茶,一个是红茶。为什么萎凋工艺会出现?这是因为,在2002年、2003年,特别是2007年以后,普洱茶主要是以生茶为核心的市场,而这个市场主要是面向云南以外的其他省份进行销售,这些地区的消费者,主要是以品饮感受为主。云南大叶种茶出去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觉得其涩味太重,而从业者便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在生产工艺上采取一些突破,来降低涩味,满足市场要求”。

“这种形式的工艺创新,实际上是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损坏。”

普洱茶越陈越香,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陈在什么地方?

方可认为,云南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仓储标准体系,真正什么条件下的仓储能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很难解答。

“我个人认为,普洱茶的仓储,实际上是普洱茶加工工艺的再延续。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随便在家里放一个茶叶,就能达到陈香的。”

因此,他认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有技术的,如果不能做到条件和技术,就不要把普洱茶,当做自己投资收藏的追求。

卢铸勋: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


图为:卢铸勋

《号级古董茶事典》是杨凯先生的大作,书里引用了一件民国37年昆明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的档案。通过这份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七子圆茶(生茶),是红汤的,每桶5市斤,价值金圆3元1角”。

每桶5市斤的重量,折合每饼约357公克,这与我们今天的常识完全相同;价格的差异,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呈现,也很容易理解;唯独是汤色之红,却与现在常见的普洱生茶,大相径庭。

实际上,这个大相径庭的结果,却恰恰反映了普洱茶的史实,我们看看民国学者李拂一的记录: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菜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裝入竹篮。

入蓝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萚(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造。

“圆茶”也好,“砖茶”、“紧茶”(沱茶)也好,既然其原料都已经是“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的散茶了,无论如何再次加工生产出来,汤色都只会更红,而绝不是今天我们常见到的清汤绿水。文长不能尽引,我们只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紧茶”工艺来看。

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惟一秘诀也。

类似的文献,绝非只有李先生这一份。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在完成于解放前的各家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

这样看来,或许我们还不能下断言说,百年前所有的普洱茶在产生之初便是红汤,但只要把“所有”依次换成为“大部分”三字,其结论,就大致不会离谱。“汤色红浓”,这段我们今天大多数制茶人早已遗忘了的历史,在卢铸勋的脑海中却是挥不去的记忆。

1927年出生于广东的卢铸勋,一生都与茶叶有分不开的关联。经历了几个时代的他,最初在澳门学徒的时候,只有11岁。

澳门从十七世纪开始就是世界茶叶转口贸易当之无愧的中心,几百年的光景,荷兰商人将茶叶从澳门运到海外,也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直到清政府将香港和九龙割让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不需要再在澳门做生意,加上香港的海域水深港阔,有着天然的优势,澳门在茶业转口贸易方面的龙头地位才渐渐被取代。

这是十九世纪后期就开始的进程,但最终完成,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澳门的茶行街上还是十分活络。这当然是澳门远离战火偏安一遇的缘故。

卢师傅所在的茶行,便是在当时十分出名的澳门英记茶庄。顺便说一句,就算是今天,虽说澳门英记茶庄已经落寞到只剩下一栋小楼和一间门店,但对于所有热衷茶史的人来讲,这里仍然是考察故迹、回忆往事的探索之旅中,绕不过去的一站。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新中国成立了,私商被取缔,一切都是统购统销。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

像宋聘号、敬昌号、同庆号等等,价格飞涨,却又无货可供”。袁寿山一面向英记茶庄借钱想去进些货,一面又问英记方面有没有技术,可以在澳门生产传统的红汤普洱茶。

六十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卢师傅对我说,他“爷爷的爷爷就已经在经营普洱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就凭着这些并不清晰的印象和曾经制作红茶的经验,卢铸勋开始研制起来。一个月后,研制获得成功。

他说,“当时每月大约可以生产茶饼三十至五十大件”。一大件是84饼,三十至五十大件,也就是2520至4200个左右的茶饼。这些茶饼,都是生茶。可就算是刚刚生产出来时的汤色,就已经是红亮的了。

到了1954年,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澳门在世界转口贸易中的地位,再也无法和香港相提并论。卢师傅带着他的技术,离开澳门,定居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

唛,音ma,是英文mark在广东话里的音译简称。后来中茶公司则完全是纯新工艺,但也不是全无所本”。

现在有人担心真相布出,会令那些未经发酵的青茶难堪,其实是不必要,因为时代不同,植株工艺都异,白云苍狗,本就是正常。

八角亭大工匠之“产品质量守护神”曾福林


想把好的普洱茶存起来?先从挑选品鉴开始吧

我们在采访中听到八角亭茶业原料科科长曾福林一个小故事:

2014春茶季,静寂了半年的勐海醒啦!只因为这“一片树叶”的魅力,吸引着各地茶商纷沓而至。茶农们忙碌起来了,八角亭茶业原料科科长曾福林早已走遍了云南的各个茶山,4月上旬收购的毛料已经陆续入库。4月22日,又有10吨的毛料拉到了厂里的检验区。曾福林科长打开3袋后,表情极其复杂。问了茶农几句话后,撂出了一句狠话:“把茶拉走,我们不要了”。

事后,大家才得知:这原料跟他到山上的取样不一致。

曾福林科长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自己读懂了茶,也明白了消费者的需求。茶厂需要最真的茶叶原料,消费者需要安全、卫生、健康的茶叶产品。严把质量关是自己作为原料监督员的职责与义务。每个山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而造就了它生长出的茶叶不同的特性,外形与内质形成了它特殊的名片,认清每张名片,分清每座山头的茶叶品质特性曾福林科长做到了。

正因为八角亭茶业有曾福林科长这样的“守护神”,因此,八角亭茶业承诺让广大消费者喝上放心安全、实至名归的优质普洱茶。

普洱茶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种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虽然常言道“酒是陈的醇,茶是新的香”,但普洱茶却是个例外,普洱茶普洱茶是越陈越香,历经千年的时光,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普洱茶有“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之说,被尊称为“可入口的古董”。因此许多茶叶爱好者喜欢收集普洱茶,也是基于普洱茶越存越好的特质。

虽说普洱茶越存越好,但是,不同品质的普洱茶长期储存的效果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好的茶越存香气越浓郁,而差的茶即使存上十年半载也不能改变自身的品质。所以,鉴别挑选好的普洱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为此采访了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原料科科长曾福林,他从事普洱茶原料的收购审评以及质量检验工作已有十多年历史,是普洱茶选材鉴别这一方面的大师级人物。

记者:选料是一个好产品诞生的环节,如何鉴别普洱茶选料是否优良?

曾福林:首先在选材方面,乔木型古树的茶叶质量会比灌木型、人工栽培型台地茶树的好,古树生长环境也好,海拔很高,根须吸取的养分多。而台地茶树,相对比而言就没有那么好了,许多营养成分跟不上。我们一般会聚集五个人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一对一鉴别,每人各负责一个部分。香气浓郁持久的,一般是古树茶,再品上一口,入口要有厚实感,茶气强烈持久的,并伴有回甘,这类的优先选择。如果茶叶比较苦涩,那就表明茶叶的内质非常丰富,并且茶叶回甘较快,四泡以后回甜明显的才是好茶叶,再看一下茶汤,茶汤表现粘稠饱满的,看起来通透黄亮的,这种会比较好,优先择取这类的材料。

记者:普洱茶生产过程中哪个环节直接影响其质量,如何把关?

曾福林:普洱熟茶到了成品茶制作阶段,除了原料的选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会影响到产品质量,这环节便是后发酵。后发酵包括快速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两种状况。快速后发酵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散茶在普洱茶产地特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促进微生物、湿热作用、氧化及酶促反应等综合作用,使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普洱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缓慢后发酵是)紧压茶的安全性指标作了统一规定。有对重金属铅、元素稀土指标的限量;有对农残:氯菊酯、联苯菊酯、乐果、敌敌畏、六六六等13项指标的限量;有对微生物大肠菌群指标的限量,而且对致病菌要求不得检出;其他安全性指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记者:消费者如何去品鉴产品品质?从哪几方面去鉴别?

曾福林:对于茶叶质量的感官鉴别都分为两个阶段,先“干看”(冲泡前)后“湿看”(冲泡后)的顺序进行。“干看”包括了对茶叶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净度等四方面指标的目测。首先要看形态,圆润的茶叶会更加的好,过于粗糙的那些最好就不要选择;第二看色泽,光亮油润的会更好,干瘪枯黄的茶叶不予考虑;再看一下匀整度,对比一下是否匀称;最后看下净度,看产品是否有其他非茶类夹杂物。接着还要进行“湿看”,“湿看”则包括了对茶叶冲泡成茶汤后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项内容的鉴别。闻一闻茶汤的香气是否醇厚浓郁,观察其汤色色度是否清亮,品尝一下滋味是否浓厚有回甘,入口即甜,叶底触摸一下看看是否具有柔韧度,弹性如何,色泽是否均匀一致。干看和湿看相结合,这样层层挑选出来的茶叶一般就是品质好的茶叶了。

我眼中的陈启富


我眼中的陈启富

陈启富在一张硕大的画桌上专心致志地画画,窗外淅浙沥沥的小雨并没有影响他作画的心情,我手托着腮,在画桌的另端安静地看着他。这次算是见识了什么叫下笔如有神,不到会儿,朵恰似在风中绽放的山茶花跃然于纸上,他仔细看了几眼后,满意地对我说,“好啦,走,喝茶去。”

知道陈启富是在“首届中国普洱的辉煌历史。在巍峨的普洱城墙之外,就是派云南的自然风情,或浓或淡的南方热带雨林散落画卷,问有流水益觞,赶着牛马的商队、放风筝的稚童……

《普洱府秋集图》局部特写

《普洱府秋集图》的名气在业界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活动的邀请,在一次活动上有位商会会长非常欣赏陈启富的才华,向他发出邀请,想请他留在商会并给予丰厚的报酬,但被他婉言拒绝了。我个劲的追问为什么,陈启富笑着说,“我是个家乡宝贝,北方虽然发达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但那里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连走路都几乎是小跑。再说了,很多艺术家不是都到云南来采风吗?我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采风了,去受那洋罪干嘛?普洱气候好,空气好,吃的生态,生活随意简单,我阳台下面就是绿油油的稻田,你们城里看得到吗?”说完我们大笑。

此时,屋外的雨小了些,我决定到阳台上看看,爬山虎的藤蔓沿着墙壁和铁栏攀缘而上,阳台四周成片的水稻在蒙蒙细雨中轻柔舒张。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报道中说,在法国你拥有一套市中心的豪华别墅并不稀罕,稀罕的是你能在郊外拥有间房前有树,屋后有水的乡村小屋。简单、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这不就是陈启富每天的所享受的吗?

安吉炒茶人陈达有: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


春日融融,柳丝轻扬,正是茶乡好时节。独特的安吉白茶,既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精湛的炒制技艺。“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理。在安吉,有这么一批人,尽管炒茶机轰隆隆作响,效率翻倍,他们依旧淡定地站在铁锅前,用双手翻炒着一段历史传说,一方故土风情,一种传统文化。陈达有就是其中一位。

陈师傅今年51岁,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炒茶,至今已有35个年头,身怀“绝技”的他誓要把这份“看家本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走进溪龙乡溪龙村陈达有家的炒茶间,沁人的茶香扑鼻而来。抓、翻、揉、搓,陈师傅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从容、潇洒。只见他手掌用力往上翻,等到茶叶达到锅子最高点时,再迅速往下翻,而在下翻的时候,茶叶已经顺势翻面了。

“现在茶叶基本上都是机器炒制的,但是也有一些老顾客特别要求手工炒制。”陈师傅解释说,手工炒制时,需要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情况,不断变化手形。只有熟练掌握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干茶。

由于每年炒茶,陈师傅的手掌上“铺”着厚厚一层茧,颜色偏暗黄,还有不少烫伤的痕迹,“这是年轻的时候学习炒茶时落下的痕迹,现在是不会再烫到手了。”陈师傅边说,边将手往面前的一口铁锅上试探。他说,铁锅的温度要达到150°C左右才能开始“杀青”(炒茶),“我们炒茶人都练就了一手‘铁砂掌’,不怕烫,炒制过程中,锅内温度全靠一双手来感觉和把握。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学习炒茶非常艰苦,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还需要有一份对茶的热爱。”陈师傅说,现在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他们从下午三点开始,要通宵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非常辛苦,而且出茶慢,一台机器每小时炒茶7斤,手工炒茶的话每小时只能出茶半斤,年轻人愿意学习手工炒茶的很少。

“我现在带着女婿在学习手工炒茶手艺,祖辈留下的看家活不能断了。”陈师傅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炒茶人”的行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茶、爱茶,要求手工炒制茶叶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手工炒制的茶叶比机器炒制的要贵上一倍,以后肯定会有市场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陈勋儒:产品品质是茶产业的立足之本》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