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图为:卢铸勋

《号级古董茶事典》是杨凯先生的大作,书里引用了一件民国37年昆明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的档案。通过这份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七子圆茶(生茶),是红汤的,每桶5市斤,价值金圆3元1角”。

每桶5市斤的重量,折合每饼约357公克,这与我们今天的常识完全相同;价格的差异,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呈现,也很容易理解;唯独是汤色之红,却与现在常见的普洱生茶,大相径庭。

实际上,这个大相径庭的结果,却恰恰反映了普洱茶的史实,我们看看民国学者李拂一的记录: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菜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裝入竹篮。

入蓝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萚(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造。

“圆茶”也好,“砖茶”、“紧茶”(沱茶)也好,既然其原料都已经是“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的散茶了,无论如何再次加工生产出来,汤色都只会更红,而绝不是今天我们常见到的清汤绿水。文长不能尽引,我们只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紧茶”工艺来看。

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惟一秘诀也。

类似的文献,绝非只有李先生这一份。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在完成于解放前的各家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

这样看来,或许我们还不能下断言说,百年前所有的普洱茶在产生之初便是红汤,但只要把“所有”依次换成为“大部分”三字,其结论,就大致不会离谱。“汤色红浓”,这段我们今天大多数制茶人早已遗忘了的历史,在卢铸勋的脑海中却是挥不去的记忆。

1927年出生于广东的卢铸勋,一生都与茶叶有分不开的关联。经历了几个时代的他,最初在澳门学徒的时候,只有11岁。

澳门从十七世纪开始就是世界茶叶转口贸易当之无愧的中心,几百年的光景,荷兰商人将茶叶从澳门运到海外,也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直到清政府将香港和九龙割让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不需要再在澳门做生意,加上香港的海域水深港阔,有着天然的优势,澳门在茶业转口贸易方面的龙头地位才渐渐被取代。

这是十九世纪后期就开始的进程,但最终完成,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澳门的茶行街上还是十分活络。这当然是澳门远离战火偏安一遇的缘故。WwW.cY260.Com

卢师傅所在的茶行,便是在当时十分出名的澳门英记茶庄。顺便说一句,就算是今天,虽说澳门英记茶庄已经落寞到只剩下一栋小楼和一间门店,但对于所有热衷茶史的人来讲,这里仍然是考察故迹、回忆往事的探索之旅中,绕不过去的一站。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新中国成立了,私商被取缔,一切都是统购统销。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

像宋聘号、敬昌号、同庆号等等,价格飞涨,却又无货可供”。袁寿山一面向英记茶庄借钱想去进些货,一面又问英记方面有没有技术,可以在澳门生产传统的红汤普洱茶。

六十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卢师傅对我说,他“爷爷的爷爷就已经在经营普洱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就凭着这些并不清晰的印象和曾经制作红茶的经验,卢铸勋开始研制起来。一个月后,研制获得成功。

他说,“当时每月大约可以生产茶饼三十至五十大件”。一大件是84饼,三十至五十大件,也就是2520至4200个左右的茶饼。这些茶饼,都是生茶。可就算是刚刚生产出来时的汤色,就已经是红亮的了。

到了1954年,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澳门在世界转口贸易中的地位,再也无法和香港相提并论。卢师傅带着他的技术,离开澳门,定居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

唛,音ma,是英文mark在广东话里的音译简称。后来中茶公司则完全是纯新工艺,但也不是全无所本”。

现在有人担心真相布出,会令那些未经发酵的青茶难堪,其实是不必要,因为时代不同,植株工艺都异,白云苍狗,本就是正常。

Cy260.com精选阅读

卢铸勳:一个乱世小子,一代熟茶教父!


近期,笔者有幸见到了“香港熟茶教父”卢铸勳的两位传承人卢文韬与卢武韬,兄弟二人身着灰黑色系的衣衫,古朴而稳重。

“香港熟茶教父”卢铸勳的两位传承人卢文韬(左二)与卢武韬(左一)、佛山市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周翊洪(左三)、【亚太茶业】全媒体总裁黄继平(左四)

小小的茶室,三五人,沏一杯清茶,就一缕茗香,酣畅对谈,窗外寒风凛冽,窗内茶香四溢。众人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听二老讲一讲,那动荡的年代,一个乱世小子到一代熟茶大师的传奇故事。

01

战火纷飞的年代,兜兜转转终见茶

茶席之上,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浮浮沉沉中,幻化着生命的沉重和轻盈。也许,茶之舞蹈就是一个人的舞蹈,好似人生的兜兜转转,亦如二老的父亲卢铸勳先生早年的生活。

卢铸勳(右二)、卢武韬(右一)

卢铸勳,1927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县众涌村,1945后开始学习制茶。

事实上,早在做茶前,卢铸勳就因战乱与天灾,多地辗转,从事过多种职业。在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的动荡的时间里,其从“顺德”到“澳门”、到“香港”、到“石歧”、到“九江”、到“梧州”、再到“顺德”,从“红窗门杂货店”到“永兴隆梅庄”、到“伍启文菜档”、到“中江学校”、到“杂货铺”、到“伙食店”、到“牛皮厂”、到“大口农场”、再到“英记茶庄”,兜兜转转间,虽说增长了不少见识,但始终没能安定下来。

也许是因为时代动荡,也许是因为所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吸引力,这“颠沛流离”的八年间,卢铸勳也遭受了不少苦难,战乱、天灾、饥荒……其中让笔者感触最深的便是其自传(《乱世小子回忆录》)中所记述的饥荒。

1941年大年初一,逢天灾“下大雪”,鱼塘的鱼全部死亡,农田欠收,因而农村破产闹饥荒。此外,当时物价飞涨,四百元大洋只能购得一斤白米,而三百斤莲藕也只换得两小杯米,大约能煲两碗粥,不得已,卢铸勳前往梧州逃饥荒,他步行至九江,后又偷渡九江,夜宿山神庙,一路走来,腰膝酸痛,脚上也起了不少泡,但他没有放弃,四天后,终达梧州。

卢铸勳1945年8月28日到澳門拍的照片

1945年,卢铸勳在其兄卢炳乾的带领下,再次来到远离战乱的澳门,在英记茶庄做杂工送货,之后开始学茶,师从吕奀芬,踏上做茶之路。

02

逐步解放的年代,几经困苦终有成

从1945年开始,卢铸勳做茶一做就是六十余年。正是早年的那些苦难,造就了卢铸勳不服输的性格,以至于后来,他克服了做茶路上所有的困难,终成熟茶教父。

1946年6月,卢铸勳调升上三楼工厂学习筛焙、蒸制各类旧茶,其中以孙义顺笠仔六安茶最多。当时在澳门所制的孙义顺六安茶,使用的竹叶、笠仔及招纸,全由佛山运到澳门英记茶庄加工,因而工作很忙,卢铸勳每天都是早上5点起床,工作至晚上11点半或12点才开始收工,有一次还因过度劳累,由中午晕倒至半夜三点才清醒,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卢铸勳一做便是七年,七年后工作才逐渐缓和下来。七年间,卢铸勳的工作越来越受到认可,其工资也翻了几番,已由当年的每月5元涨到了如今的每月40元。

青茶发酵问题多

据卢铸勳回忆,当时红茶很好卖,湖南的功夫红茶每司担200多块,祁门红茶售价每司担到350到370元,上级的青茶可以卖到110—120元/司担,下级的青茶可以买到70-75元/司担。

因为考虑到红茶的销量不错,价格卖得起来,卢铸勲想,要是把青茶发酵转化成红茶,岂不是财源滚滚?于是,已经掌握茶叶加工技术的卢铸勲,便在一个深夜偷偷开始了自己的伟大创造。

他用十斤青茶加两斤水,用麻袋覆盖使其发热到75度,经数次反堆转红,再用30度(和暖)火力焙干,出来的茶叶泡了之后,发现汤色叶底与红茶一样,只是可惜没有红茶的清香风味。那味道出不来怎么办?卢铸勲便把自己两个月的薪金(80元)拿出来,到香港各处去购买食用香精,回到茶坊继续试验。遗憾的是,各种香精都试过,却始终无法调制出红茶的风味。究竟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于是,他决定再次试验,他开始改变制作工艺,将十斤青茶加水发酵转红至七八成干,放入货仓焗六十天后取出,这次,这批发酵茶泡出来的汤色比蒸制的旧茶更为深褐色,茶味也更淡,卢铸勲在青茶发酵上有所获,暗自喜悦,秘而不宣。

制茶技术需钻研

1949年,新中国成立,私商逐渐被取缔,为谋求发展,一些商人纷纷转战海外。1950年,鸿华(转销南洋最多,茶品主要有英记供货的茶商)来信说,南洋茶饼吃紧,像宋聘号、敬昌号、同庆号等价格飞涨,却又无货可供,并询问英记是否有技术生产。当时,谁也不懂此项工艺,但卢铸勲还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个月后,研制成功,每个月可以生产茶饼30到50件。

此外,1956年,唯一洋行的邓堃要做一批姑娘紧茶,虽说之前也没做过此类茶,但他回家研制了一周,便交出了样品。看过样品后,邓堃就下了1000支的订单,这批原本要2个月时间做的茶,最后40天就做成了,之后,他把此款茶命名为“宝蓝牌”。

在家中自制姑娘紧茶哥给朋友

据其儿子卢文韬、卢武韬讲述,卢铸勳当时做茶严格,对手工要求很高,就像姑娘茶,一般年轻人都做不来,也达不到他的水平。他们说:“虽然现在父亲老了,但十年前,他用一块布包起茶叶,称好重量(357g),蒸好后,扎住布袋口,扯紧,然后拿两个不锈钢盘(当饼模),就可以压好一饼茶,而且茶饼的样子很好看。之前我们自己也试过,都没成功,布一拆开茶饼就松掉了,这个要多年累积经验,才能做好。”

百花齐放创业难

1954年,卢铸勳定居香港,其后在长州创立福华号,自建品牌“福华号宋聘唛”。当时,青茶百花齐放,各国以及中国各大茶区产品都相继进入香港,品类丰富。由于当时香港的茶业出口旺盛,卢铸勲便决定在新公司恢复1946年所使用的发酵方法,用印尼毛峰青茶先发酵后制成茶饼,开始外销,第一次就赚了不少钱。

香港福华茶庄

但好景不长,1956年,做邓堃的那批姑娘茶时,他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虽说生意有了,技术也研发出来了,却没钱买原料。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联隆行陈天富,问及风险如何,失败如何善后,卢铸勳当下立即保证不会全亏,至多有三成风险,陈天富便答应投资,卢铸勳只赚取工钱,并全权负责进料、人力与生产。资金有了,但青茶难买。当时,制作姑娘茶的原料(越南会安青,广东粤毛青,四川川毛青)却被永生祥、元亨、万春、协丰和鸿华完全控制,最初与鸿华茶行李锦鸿磋商时,他刻意提高货价,卢铸勳考虑到若五家联合提价,则有亏本风险,其后便逐一与泰兴祥吴南针、永生祥何东海磋商,几经波折后终于找到钱和茶青。

1957年南洋不景气,香港也受到影响,当时给卢铸勲投资的几个人也从福华号撤回股份,卢铸勲只有用自己的工资顶住,才没有变卖生产茶叶的工具。1959年,唯一洋行再次给了卢铸勲一份1500支的紧茶订单,勉强又熬过一段时间。1960年,西藏封锁,不与外商贸易,一些茶厂也开始停业,当时卢铸勲只得帮别人加工发酵茶与六堡茶换取微薄工资。也就是在这一年,卢铸勲选用会安青茶,经过60天的时间,制作出一批新的发酵茶,汤色深褐明净,口感佳,因第一次有普洱发酵旧茶在市场上出售,这批茶卖了个好价钱。

03

新法速效催陈韵,和盘托出传四方

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70年代初,卢铸勳使用了大量的云南茶青发酵普洱生茶,其制作出的茶饼,因较佳的口感和汤色,在香港茶叶市场上,具有相当优秀(吸金)的表现。

如此炙手可热的制茶秘方,本应不外传,但卢铸勳不这么想,为了惠及更多人,他毫不吝啬的将制茶秘方和盘托出,并辗转多地指导熟茶发酵技术。

制茶秘方齐托出

后来,香港茶人曾鉴向卢铸勲请教发酵的秘方,他也不保守,一五一十,将制茶秘方和盘托出。后来香港祥发咸蛋庄老板张旺燊得知此事,便笑卢铸勲是傻子,轻易把技术告知他人,还扬言,未来10年香港茶业的局面会因为此技术而改变。果不其然,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到广州加入中茶分公司做茶业发酵师傅,从此开始了在广州中茶分公司的普洱茶发酵之路,他将云南茶青与广东当地的茶青拼配,制成广东普洱茶,在粤港澳以及东南亚各地销售。也因此,之后的10多年内,居然没有茶青运往香港。

70年代后期,约1978年左右在泰国清迈做茶,在旅店拍摄的照片

远赴泰国传技术

在此期间,得不到云南茶青的卢铸勳,只好另辟它途。后来,卢铸勲在南天贸易公司(香港著名的茶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里,垄断大陆到香港所有茶业贸易,与当时的香港港九茶商自由贸易思想有矛盾冲突)周琮的引荐下,结识了清迈茗茶厂的杨大甲,开始向当地茶厂传授普洱茶的发酵技术。自此,泰国也开始了普洱茶的发酵,直到今天,泰国依旧在卢铸勲教授的技术下生产普洱茶。

泰国茶厂

约80年代初期,泰国茶商(左)、卢铸勳(右)

技术辗转传四方

1976年,周琮邀请卢铸勲前往云南,他没有去,而是将发酵普洱茶的方法告知周琮,让其带去云南勐海。之后,普洱茶发酵技术在云南传开,云南也开始普洱茶的发酵之路。

1980年,卢铸勳前往长沙益阳茶厂指导制作发酵茶。

在湖南的茶厂合影

1992年,前往越南胡志明市竹桥国营外贸企业公司指导制作发酵普洱茶。

越南茶厂

1996年,转让制作同庆号技术给越南胡志明市竹桥国营企业公司林思光。

2000年,卢铸勳宣布退出江湖。

香港熟茶教父卢铸勳(摄于2017年末)

纵观卢铸勳这六十余年的茶叶生涯,他始终都是在为世人寻找合适的茶而奔走。一个生长在乱世的小子,凭借自己乐观、豁达、开放、不服输的性格,在茶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熟茶发酵技术和盘托出传四方,他,终成一代熟茶教父。也许香港茶界著名茶文化研究者王汗坚先生所著的《卢铸勳》一诗,就是对其做茶生涯的最好描述:

藏缺紧茶四张罗,卢铸灵巧占商机。

新法速效催陈韵,熟饼溯本是长州。

义助南天成大业,印支佳茗集香江。

年过古稀雄心在,记述曾经享后人。

注:本文参阅了卢铸勳先生自传《乱世小子回忆录》,及《香港熟茶第一人——卢铸勳》一文

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生茶好还是熟茶好


生茶是什么茶呢?生茶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的茶。它的茶性较烈,刺激,有强烈的苦味,色味、汤色较浅或黄绿,生茶适合饮用。那么,生茶与熟茶的区别是什么呢?生茶变成熟茶要经过什么样的加工步骤呢?到底是喝生茶好还是熟茶好呢?带着这些问题跟着小编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一、生茶是以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

口感: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如台湾绿茶。

汤色:以黄绿、青绿色、琥珀色为主。

叶底: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揉韧有弹性。

二、熟茶是以大叶种晒青茶经后发酵加工形成。外形色泽红褐,香气独特陈香。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茶菁颜色与香气:茶菁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

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

汤色: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

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生茶加工步骤

云南大叶种茶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

采摘:手工采摘一芽两叶为上。

萎凋:摊凉于无直射阳光通风干燥处三十水分,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时间视鲜叶含水量及当时气温湿度。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揉捻:有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晒青易于保留茶叶的本质原味。

蒸压:把晒干的茶叶用蒸汽蒸湿,放在不同模具里压成形。提取香味及使茶叶中果胶溢出表皮,利于压制成型和有别于散茶的独特香味。

干燥:把含水量控制到能安全储藏的含水量以下,一般普洱茶要求在含水量在10%以下。

普洱茶生茶好还是熟茶好?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此种制法。熟茶则是以自然发酵加上人为发酵(如加温、加湿等),加速普洱茶的熟化过程。一般来说,年份较短的生茶汤色绿黄清亮,香气清纯持久,但刺激性较强;而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有独特陈香。一般来说,存放宜选择生茶。

孟庭苇:喜欢喝普洱熟茶


孟庭苇:喜欢喝普洱熟茶

青春年少的岁月里,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是在被窝里塞着耳机,听着孟庭苇的音乐入眠的。那是适合夜晚聆听的声音,不是惊艳、反而淡然,更带几分忧伤。音随声动,声声沁心,给少年爱的教育,给成年心的明净。

11年前,她淡出娱乐圈,因顿悟、因释然。相夫教子、参禅礼佛,过平静的生活,不在名利场里逐流。但不知为何,我却总觉得她从未远离,也许是习惯了每年情人节从大街小巷里飘出《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一度慰藉那些无根的心;又或许每到帘外雨潺潺的时候,总禁不住哼起《无声的雨》,想起她《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邀请。那声音,可以在忧伤的时候穿透灵魂,在幸福的时候熔炼尘埃。

如今的孟庭苇虽已年过不惑,却仍保持着少女般纯净的眸子,在袅袅佛音中有一盏清亮的茶汤相伴,并行的灵魂与躯体都变得通透起来。纵使再度回到公众视野,纵使繁华光影交错,她的心一如既往的平和安宁,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她却已经不再为了销售数字而唱,而是为心而唱,为予人希望与欢喜。

2000年您在大陆的告别演唱会是在昆明举办的,那时您在云南应该呆了不短时间,之后你还来过云南吗?对于云南,您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记忆吗?

孟庭苇是的,我非常喜欢云南。后来2007年夏天又去了一趟。在昆明待了几天拍广告,工作之后一行人到丽江旅游,对于当地的美景与古镇非常难忘。

听说您比较注重养生,以至到现在还是显得非常的年轻漂亮,能不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养生心得呢?

孟庭苇因为茹素18年的缘故,饮食上较为清淡,在佛法的熏习之下,心境开阔,生活起居正常因此无夜生活与应酬,身体自然健康;家庭幸福美满是我年轻的主因!

您喜欢喝茶吗?有偏爱哪种茶类吗?您对普洱茶有什么认识和感受吗?

孟庭苇我很喜欢喝茶,因为容易胃寒,通常会选用普洱熟茶。我所知的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等等。因此,用餐时总习惯喝普洱茶。

我们知道您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人,这些年一直很低调地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公益活动,帮助了很多人,您认为公益对您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怎样将公益渗入生活呢?

孟庭苇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公益是其中一项,在带领群众投入公益的过程中,更珍贵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特质被彰显与提升!公益就在生活起居之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忙,都是公益,即使是一块钱的捐助都能聚沙成塔解人急困。

阔别歌坛十余年,重新走进录音棚、走上舞台,您觉得自己的心态有了什么改变吗?

孟庭苇不再为了销售数字而唱,不再为了排行榜名次而心情起落,此刻站在舞台只为一个目的:给人希望,给人欢喜!

请问您近期有什么全新的音乐和演唱会呈现给大家吗?

孟庭苇去年底结束20周年巡演,今年9月将展开新的巡回演唱——“纯真年代之月亮说话演唱会”。转载《普洱》杂志!

国学大师张文勋咏茶


国学大师张文勋咏茶

中国人自古有喝茶聊天的习惯,茶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喝茶、谈茶、看茶,都是茶。对于茶,在座各位都有一定的认识。我很爱茶,我喝茶也很早,我的家乡习惯把茶装到小土罐里放到火炉边烤,叫"烤茶"。那么多年我一直没有离开茶,每天喝,情有独钟。但是喜欢茶不等于懂茶。中国茶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讲茶文化,但什么是茶文化?究竟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概念性的界定。就我自己对茶的理解来说,茶文化不是偶然的,它是与中国历史文化同步发展的。

我写了《茶趣十咏》,十首小诗,是我喝茶的心得。也包含了我对茶文化为什么历久弥新、陶冶人性的认识。茶包含了天地正气,这里的正气,即自然之气,所以茶对我们身体很有好处;茶完全是靠自然雨露生长,所以又包含了自然的精华。茶对我们的养生不是一种药物的作用,不仅仅是揩油、调节内体,更是一种性情的陶冶,这也是养生的奥秘。文化是人文的东西,茶是自然的东西;茶文化则是国人高水平的人文现象,所以我们喝茶的目的不单纯是为解渴。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茶最能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品茶的苦甜之味是其次,重要的是感受甘苦之乐。茶文化体现出和谐的精神,因茶本身就是调和、和谐的。茶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推俗共赏,名播天涯。喝茶不分阶层和对象,只要愿意都可以喝。我们的茶道,是围绕茶本身的特点形成的文化,而且非常丰富,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就充满了民族特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云南的茶声名远扬,更多人关注云南的茶、喜欢云南的茶。中国茶文化不同于西方咖啡文化,也不同于日本的茶文化,我们的茶文化保留了比较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不完全是人为的文化,我们就要发掘里面最深层的文化底蕴,真正的中国茶文化,而不要停留在表面。

见证普洱茶如何蜕变成普洱熟茶


普洱茶蜕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普洱茶发酵变成普洱熟茶的过程。

普洱熟茶发酵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检验水质,养地,洗地。

一、养地: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

二、地面要求:水泥地面或者水冬瓜木地板。水泥地有吸水保温的作用,而水冬瓜木也有吸水保温的作用,国营时期的勐海厂用过,但使用周期只有二年左右,几乎所有厂都用水泥地面了。故在此只说水泥地面了。

三、养地要求:根据厂地的大小,准备数量不等的熟茶灰。按0.5-1cm平铺在地面上。然后浇水,要求浇透,但不能积水。每隔二至三天再复浇一次,复浇只是稍微洒少量的水,不让表层出现干的现象。养地以春,冬天7天为好,夏季3-5天为好,(因天热,时间久了会臭)。还要看地面吸收茶汁的情况来决定养地的时间。一看地面的颜色,新的水泥地面以变黑为好。二闻茶灰的味道,挑起茶灰闻一下要没有茶味,只有水泥沙浆的味道为好(表明茶叶已吸收了地面的异味)。

四、洗地:地养好后,清除茶灰,一定要用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以防养地的茶灰影响发酵茶叶的品质。等地面晾干透后就可下堆发酵了。

普洱茶砖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砖简介

茶砖出现于光绪年间,很多产茶地开始制作砖茶。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体积大,重量轻,运输不便,且需将茶叶装入竹篓,踩压结实后,再行载运,颇有耗损。为了适应茶商的要求,而出现了砖茶生产。最早出现的茶砖,始自光绪初年,其压制法极为幼稚简单,一般都是人工压制。

从光绪四年(1878)以后,晋商们在砖茶的制作中逐渐采用了水力压机和蒸汽机加工砖茶。这种制造砖茶方法简单有效便于操作。可以说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最早在我国出现,就是因为茶叶贸易带来的,作为一段历史的纪录,茶砖真实的表现了清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面貌,以及近代科技在我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了解到以上制作过程后,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任何好的东西的形成都需要一个不是那么容易的过程。

走访云南茶人系列集(一):藏在普洱熟茶里的一段陈香往事——陈佩仁


文/绿鸽子

陈佩仁藏在普洱熟茶里的一段陈香往事

十二月的书林街上,阳光暖洋洋地晒着法国梧桐落了叶的枝干,十多年前茶香四溢的昆明茶厂已不在了原址,旁边的家属大院依旧是茶厂职工的生活区,几栋红砖楼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八十年代省茶叶公司的家属宿舍楼就和这盖的一模一样。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多半就是当年在茶厂工作的职工,那些现在已很著名的,七、八、九十年代出口日本、出口香港,飘洋过海的中茶茶饼,就是在他们的手上做出来的。当年原昆明茶厂技术人员,在1973年试验发酵普洱熟茶的陈佩仁老人也住在这院里的一栋红砖楼里。

85岁高龄的陈佩仁先生虽然行动不便,但自有一种儒雅气质,在他家客厅正面,几乎占满一面墙的是两幅发黄的花鸟工笔画,旁边是一条横幅“平为福基”。窗外有青竹一篷,阳台上种着兰草、还有配了太湖石的树桩盆景。

坐定后和老先生闲聊,才知道陈佩仁先生的父亲陈纶早在解放前就在昆明的“瑞丰号”茶庄做学徒还在西双版纳看过别人发酵茶叶,自己也试验过发酵。陈佩仁四岁的时候,父亲在碧鸡坊下开了“华胜茶庄”。前面是临街的两个铺面,后面是住家和加工茶的四合院。每年新茶上市时,店里的人手忙不过来,还要请几个工人来帮忙。当时的昆明人爱喝花茶,也叫“香片”,要专门到宜良买新鲜的茉莉花回来薰制。后来父亲也做普洱七子饼茶、沱茶和福、禄方茶。方茶用杆子压,茶正面还分别压上福、禄字样,福、禄方茶是昆明人娶媳妇提亲时送礼用的,销量一直不错。

当时的茶庄还是以饼茶为主,“华胜茶庄”茶饼包装上印着“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字样,老一辈昆明茶商讲究知书达理,这样的字样是一种儒家倡导的社会规范也是提醒自己做人行事的准则。白手起家的“华胜茶庄”生意一直不错,后来还在刘家营和三市街置办了几处房产,如今陈佩仁先生家里挂着的两大幅花鸟画就是抗战时期从一位流亡画家处花200多半开购得的。这位画家在日本飞机轰炸中失去了右手,就以左手绘画,发黄的画面上,牡丹娇艳,孔雀、鸳鸯、燕子在草木间嬉戏,一派安乐太平景象,看不出半点乱世的沧桑慌恐。

解放后公司合营,“华胜茶庄”的四个压饼茶的石磨和一块木板都交给了昆明茶厂。父亲和陈佩仁都进了昆明茶厂工作。1957年,68岁的父亲辞世了,陈佩仁先生一直在茶厂工作。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公司业务员黄又新去参加广交会,发现普洱茶在广东、香港销售得不错,特别是广东发酵后的熟茶很有市场,黄又新就带了些茶样回来,向公司做了汇报,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在和广东茶叶公司沟通后,省茶叶公司决定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茶生产工艺进行初步了解,小组名单有当时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其实,初次定下的小组名单里还有技术人员陈佩仁,因陈佩仁的成份不好,临出发前他被替换了。

留在昆明的陈佩仁听了黄又新的介绍,看了他带回来的样茶后,想起自己在四十年代曾试验发酵过普洱熟茶,就主动请求试制。请求被批准后,陈佩仁调了一顿多9级晒青毛料用冷水渥堆的方法发酵.当时条件简陋,发酵完成后,因为担心茶叶发霉,在干燥的过程中进行了烘干,这1吨茶后来全部卖给了香港客商,陈佩仁先生说香港客商的品感很敏锐,开汤试茶后就说:“烘过一下了。”

同时,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省茶叶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一次次在冷水发酵和温水发酵之间做试验,根据昆明的气候生态环境,把广州的温水渥堆工艺调整为冷水发酵。工艺调整后昆明茶厂的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年,销港普洱茶达到10.2吨(含包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随后,勐海、,答案让我惊讶不已:老先生喝的是自己在家发酵的普洱熟茶,也就是刚才泡给我们喝的熟茶。原来,每年春茶上市后,陈佩仁先生会让儿子到茶叶市场找茶质好的晒青毛茶买十来公斤回来,然后在家中渥堆发酵,晒干筛好后供一家人喝一年。我们现在喝的这壶已是今年最末尾晒出的一点茶杆,但依旧汤色红浓,入口软糯甜滑。十来公斤茶叶也能渥堆发酵,这听起来很不容易,好奇地问陈佩仁先生是怎么发酵的,老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很简单。”转而言它:“对了,现在我们住着的这栋楼就是1973年卖了那吨第一次发酵的熟茶后盖起来的。”

临别,向老先生讨了一点茶梗,老先生60多岁的儿子东翻西翻给我找出一张旧棉纸来包茶梗,仔细看看,纸上竟印着“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字样,也就是当年“华胜茶庄”茶饼包装上的铭文。陈佩仁先生说:“棉纸是后来印的,但这八个字却是和当年碧鸡坊下华胜茶庄里包装上的一模一样,算是对老父亲的一点怀念吧。”

千古第一绝唱——《卢仝茶歌》


中国的咏茶诗词美若春花,多如繁星,但是人们往往把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简称《卢仝茶歌》)尊为“千古第一绝唱”,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称为诗化了的《茶经》。

《卢仝茶歌》语言质朴,发自胸臆,写得挥洒自如,在酣畅中求严谨,在夸饰中见分寸,在平淡中有浓情,处处体现了中国茶道的“中和”之理,同时把作者对品茶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悟描绘得酣畅淋漓,出神入化。特别是对“七碗茶”的描述是全诗的最精彩处,“七碗茶”妙语连珠,读之如品醍醐饮甘露,愈品愈有味,愈品愈能感悟出《茶经》中蕴含的人文追求。

“一碗喉吻润”,这是物质享受,解渴而已,所以一笔带过。“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白,实则深沉真挚,一语道尽卢仝怀才不遇,独处山村,穷困潦倒,苦恼烦闷的心情。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就更具深意了。“枯肠”是古代布衣寒士饥寒交迫、衣食无着的必然结果,这和“脑满肠肥”的达官显贵形成了强烈对比。另外,从此诗的开头可见,卢仝是在早上起床后就空腹喝茶的,三碗茶汤进入空腹后,搜肠刮肚,使他备受饥饿的煎熬。但是,搜肠刮肚的结果却发现,在他那没有油水的枯肠中居然有刻苦读书积累下来的“文字五千卷”。“枯肠”何其瘦小,而五千卷文字又是何等庞大啊!细小的枯肠中能容得下五千卷诗书,这是清高文人特有的肚肠。由此可见,卢仝虽然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所以他的这句诗绝非自愧,而是精神的炫耀和不平的怒吼。卢仝的这句诗引起了后世许多文士茶人“却作书生真富贵”的感叹。

第四碗茶是七碗茶的最要紧处。紧接着第三碗茶愤愤不平的怒吼,卢仝笔锋一转:“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这看起来和风细雨,轻轻松松,但实则比酒后的呐喊更加震撼人心。诗人长期积压在心头的不平和怨愤,没有如火山爆发,也没有靠借酒消愁,却通过品茶,在氤氲飘渺的茶汽和悠悠袅袅的茶香中化解的烟消云散,这就为后人排解人生怨愤,化解心中不平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这句诗和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的咏茶名句“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有异曲同工之妙。饮茶解忧,清而养生,这正是中国茶道的高明之处。

卢仝的第五碗茶到第七碗茶都是精神享受,是心灵的解脱。其中第七碗茶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试想一下,从“五碗肌骨轻”到“六碗通仙灵”,再到喝了七碗茶后“两腋习习清风生”,那种将要从柴门茅屋中,从郁郁不得志的现实生活中飞升到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国时,卢仝会是一种什么心情?这种将要超脱红尘,但尚未真正飞升之际,那种对飞升的渴望,将要御风升天的激动,以及飘然欲仙的感觉该是多么美妙?所以卢仝发出了“七碗吃不得也!”的惊叹。这惊叹引起了后代茶人的强烈共鸣,也因此让我们在品茶时能体悟到更多的深意和情趣。

泡熟茶与生茶有什么区别


直到最近几年,它才以其独特的内质赢得了今天的荣耀,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为它诞生的一种主要的泡沫器具。但幸运的是,它也是广泛的和包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制茶方法和茶具做出独特的风格,颜色、香气、味道都很好。如果你能更好地了解茶叶的本质,选择最合适的茶具来泡茶,发挥长处,避免弱点,做一个更完美的茶杯,就不会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通常,制作成熟茶和选择紫色砂锅是合适的。紫砂锅具有吸附性能,有利于吸收成熟茶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味和粉尘,使茶的汤色更清,味道更醇厚。此外,泡泡成熟的普洱水一般需要较高的水温,应尽可能保证每次冲洗的水都沸腾,紫砂罐的气密性较好,这也有利于水温的保持。煮熟的茶如果水温较低的茶汤会产生“水蒸气”的感觉,茶的味道不纯,如在茶汤中混入水。

而冲泡生茶则选择盖碗更好,泡生茶时,出汤时不应沾满闷热,如果闷热可能是闷烟,尤其是如果碗茶汤没有完全倒出来,很容易闷出酸味。而且盖子开得更大,只要不盖子,热量就更容易散发,可以避免闷臭。此外,生茶对水温的要求不像熟茶那么高,甚至有些生茶也是苦涩的。在冲洗时,可以采用挂水管的方法适当降低温度,达到降低茶汤苦味程度的效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卢铸勋: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