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高中毕业后,高县羊田乡华丰社区的陈勇并未继续求学,而是选择了创业。从对茶叶的种植、制作一无所知,到借钱创业,用四年的时间实现茶叶年销售1000万元,带领四百多户茶农增收。

创业过程中,他也遭遇过“全军覆没”的尴尬局面,在跑市场的时候,也遇到过别人的冷眼相对。面对这些,他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初心,一步步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白手起家

高县本是产茶大县,有川红、峰顶寺、早白尖等享誉川内的知名茶企,不少高县人都有种茶的习惯。“其实还没毕业的时候,我就想自己创业了。”2010年,陈勇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准备开始创业,项目选择的便是制茶销售。他说,从小就帮家里采茶、卖鲜叶,觉得自己对茶叶还是很懂。

很快,陈勇就买回来了三台制茶设备,为节省开支,他租下了一座废弃的厂房。一个制茶师傅一个月的薪资待遇在5000元到8000元之间,那时,家里筹借的10多万元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我就不敢请制茶师傅,实在没钱了。”说起创业初期,陈勇显得有些无奈。

虽说村里种茶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制茶技术却相对落后,再加上陈勇并没有聘请技术人员,导致制作出的茶叶效果很不好,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2011年,陈勇亏了10几万元,全是从亲友处借来的钱。很快,陈勇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节约了必需的开支,而这笔开支又是整个制茶环节最关键的地方。

2012年,陈勇开始到成都、雅安、乐山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引智”的方法,和乐山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乐山方面派一个技术员到陈勇的茶厂做技术指导,负责茶叶的生产加工。然后所有茶叶销往乐山这家公司,陈勇赚取一定的加工费。

“我们知道利润很低,但是没有技术和资金,这是当时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陈勇说,技术指导到厂里后,他就请了几个工人,主要是负责“偷师”。同时,自己也将不懂的制茶技术向对方请教。2012年,陈勇的茶厂开始盈利了,当年就实现了10万元左右的利润。

打开销路

“我们只收取加工费,利润上不去,工人的工资也就跟着上不去。”陈勇说,要想将茶厂做大,就必须自己面对市场终端。在和乐山方面合作了一年多以后,陈勇和对方终止了合作。既然想自己开拓市场,那就需要产品被接受的程度来说话。2013年开始,陈勇开始自己跑销售。

为了节省开支,陈勇要算准外地市场大概是几点开门,然后从羊田乡开车前往。“一般都是凌晨4点出发,到成都差不多别人就开张做生意了。”陈勇说,自己跑销售的那段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跑10家茶叶经销商,有1家肯多说几句话,他都很高兴。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让你泡一杯茶来看看,供销关系的建立,就只差具体的进货价格了。”跑了两年多的销售,陈勇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一般去谈销售,对方不理睬是很正常的,这需要摆正心态,继续讲解自己产品的优势,让对方有一定的了解。对茶叶而言,对方一般会问产地,看茶叶的外形,然后再泡一开茶看汤色、闻味道等等,最后再谈价钱。

经过大半年的亲力亲为,陈勇的茶厂也建立起了一批自己的客户,当年茶叶的销售就有3万斤,达到了420万元的销售额。2014年,突破了千万元的销售大关。“他一直是一个肯吃苦的人,跑销售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陈杰是陈勇的堂弟,目前在他的茶厂上班,他眼中的陈勇不仅是哥哥,还是一个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榜样。

打造品牌

“我还是想创立一个自己的品牌,带领乡亲共同致富。”陈勇说,建立品牌于他而言,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如扩大规模、产品包装、对外宣传等都是一笔大的资金,“这两年的销售额,肯定了我们的产品质量,我是有信心的。”在陈勇看来,要想实现品牌的打造,还有三到五年的路要走,目前,他需要做的是更好的做好产品。

陈勇说,做企业也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社会,几年来,陈勇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帮助农民工再就业,带动445户种茶,为政府解决城镇人口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贡献。

羊田乡的老百姓仅靠种传统农作物很难维持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照顾年幼的儿童,因此,平时在村子里很难看到青壮年,村里的小孩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陈勇建厂之后,实现了村民的就近就业,这样,村民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

同时,陈勇清醒的认识到,仅靠自己一人之力想要解决全部村民的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积极联系兄弟企业,推荐村民们就业,并为无技术、无经验的村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在陈勇的努力下,2013年,村里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仅他的梦宣茶厂就招收了十多名农民工,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先做好产品,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这就是我2015年的愿景。”陈勇说,他会按照品牌的标准来做产品,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将品牌打造出来,“毕竟,品牌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挣更多的钱。”未了,陈勇如是说。

记者手记:

进入羊田乡华丰社区,居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有茶叶。此时,已是隆冬,不少茶芽已经“蠢蠢欲动”,争先当2015年早春的第一芽。创业者何尝不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呢?他们历经磨难、辛酸,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陈勇的创业故事不算精彩,甚至有些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持理想的力量。就像马云所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他走过一些弯路,能够很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同时,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他想到了“引智”,这一点也是值得创业者们学习的。他的扩张并不盲目,甚至有些亦步亦趋,这正是在创业初期,缺少资金、技术、市场的情况下创业者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只要坚持梦想继续前行,我们相信,陈勇心中的“品牌梦”定会像经过寒冬磨练的芽茶一样,在早春慢慢舒展,成为茶叶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宜宾早茶”。

cy260.COm小编推荐

记全国劳模张步瑞酒醇茶香相伴创业人生


酒醇茶香相伴创业人生

——记全国劳模、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步瑞

昨日,笔者走进位于政和的福建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东平高粱系列美酒,显示屏滚动播放着企业获得的一面面金色奖牌。“借着品牌的力量,东平高粱已走出区域品牌的局限,成功走向上海、广州等地,公司被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确定为产业化实验基地。”公司董事长张步瑞欣喜地说。

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张步瑞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农民企业家——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政和闽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步瑞的创业人生伴随着艰辛,也伴随着酒醇茶香。

致富难,带着村民寻出路

生长于革命老区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的张步瑞,1980年高中毕业后,在村里一边当小学代课老师,一边务农。

上世纪80年代,东平镇一带漫山遍野都是小径竹,“这么多竹子要是能利用起来多好。”1983年,张步瑞打听得知,闽东地区做雨伞柄和养殖海蛎需要大量小径竹。他收购竹子运到宁德销售,赚钱从一分一厘开始。那时候,农民除了种田,脱贫致富门路少,砍一天竹子能赚五六元钱,也多了一条增收的门路。能把山上自生自灭的竹子变成钱,村民们打心眼里感谢张步瑞。

凤头村有不少茶园,1987年,张步瑞打起茶叶主意。他带头开荒山种茶叶,不少村民也跟着种。张步瑞收购来茶叶,用拖拉机运到闽东的福安。政和到福安都是砂石路,还要经过险峻的稠岭,经过十几个小时颠簸,到福安一身灰头土脸。

后来,张步瑞把茶叶生意做到浙江、上海,浙沪一带清明茶好卖。1988年春,他收购400公斤绿茶用班车托运往上海,不料到杭州时,茶叶被人偷了一大半,亏了本。大城市路途远,做生意风险大,张步瑞就收购茶叶去建阳销售。他一边卖茶叶,一边向茶厂师傅学习制茶技术。

白茶香,带头发展茶产业

1991年,张步瑞与哥哥、村民杨世良集资10多万元,租下凤头村头坑自然村的仓库,带头办起民营茶厂,从事白茶加工。

当年,张步瑞生产的白茶一箱箱码在仓库里。茶叶卖到哪去?他前往深圳跑市场,找到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老总。听了张步瑞介绍家乡的茶叶和白茶生产过程后,这位老总半信半疑:“你运一车到深圳来看看。”张步瑞一个电话打回去,几天后,一辆装着229箱政和白茶的解放牌汽车开进了深圳进出口贸易公司。“嗯,你们政和白茶是好茶,我们可以长期合作。”老总细细察看政和白茶外观,泡了几泡品尝后,十分满意。当天晚上,这位老总宴请香港的客人,把张步瑞也拉上。

此后,张步瑞干脆长驻深圳,一有订单,就打电话回家安排生产。办茶叶加工厂的第一年,厂里卖了上万公斤茶叶,那年,他把办厂的钱都赚回来了。在张步瑞的带动下,凤头村茶园面积短短几年间新增了2500多亩,还带动周边村民大面积种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平白茶大量销往广州、深圳、香港。

2006年以后,各地茶企如春笋般冒出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张步瑞又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新茶厂。“现在是茶叶生产旺季,东平镇市场上茶青每天交易额都在500万元以上,最多时,一天就有上千万元的交易。”从事茶叶生产经营20多年的张步瑞对东平茶叶生产、交易情况了如指掌。如今,茶业已成为东平镇的支柱产业,农民一半收入来自茶叶。

老酒醇,东平高粱飘新香

东平镇有优质矿泉水和独特的小盆地气候,十分适宜发展酿造业。由于体制等原因,创办于1958年的东平高粱酒厂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量明显减少,最后处于半停产状态。

“隔行如隔山,做茶我内行,可是对于酒,我一无所知。”张步瑞说,“但是东平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把东平高粱酒做起来很可惜。”2003年,张步瑞与原酒厂的部分老工人创办了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白酒需要窖藏,刚开始几年,产量少,年产白酒仅20多吨,销售的酒十分有限,酒厂靠每年酿造90多缸酱油赚钱养酒。张步瑞鼓励员工说:“大家只要沉得住气,酒藏它五年八年的,卖出去,企业就有资金了。”

2007年后,东平高粱酿造有限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张步瑞把原政和酒厂的生产设备全部买下来,提高了产量,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当时,东平高粱在市场上销售,人们一喝,都说好。消费者的肯定给张步瑞极大的信心,他决心把东平高粱酒做大。

2008年,张步瑞到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向专家请教,聘请福建轻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对酒厂原有传统酿造工艺进行全面改进,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引进高粱酒酿造新工艺。他还从山东购买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白酒生产能力提高到千吨以上。近几年,公司先后投入2000万元,引进设备,扩建厂房,增加酒窖,提高产量。

经过张步瑞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东平高粱获得QS认证,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2012年,“欣荣”牌东平高粱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公司所产高度白酒还获得湖南、湖北、江西、广西、重庆、福建六省市白酒行业“金奖优质酒”称号。2014年,东平高粱年产量达到800多吨,销往福建、上海、湖南、江西等7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

小小茶叶夹的创业梦 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39岁的黄炳定,家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村那降坡。上世纪90年代,黄炳定初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揭阳一家茶具厂学习雕刻技术。2008年底,他与同在一个厂打工的老乡一起回到家乡,向亲友借钱筹办了广西第一家茶具厂。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他只能购买他人用剩的边角废料,用于生产批发价1.8元一把的茶叶夹。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而且生产工人也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2人。

艰辛创业只生产茶叶夹还屡遭退货

这是一把只有10多厘米长的茶叶夹,如果不是闪烁着红木特有的光泽,看上去就跟一把医用镊子差不多。1月29日中午,南宁市邕宁区广海茶具厂厂长黄炳定,就用这样一把茶叶夹,夹起一小撮茶叶放进茶壶后,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创业之初生产的产品。”

2008年年底,黄炳定回老家过春节。与往年不同,这回他决定过完年不走了,他要自己在家乡创业。“我在揭阳那家茶具厂干了5年,雕刻、打磨、喷漆……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胸,而且认识不少客户,除了资金,我已经具备单干的一切条件。”

办厂是件大事,一个人可做不来。于是,黄炳定找到几位一起在揭阳茶具厂打工的乡友,希望大家共同创业,大伙一听都非常支持。就这样,加上黄炳定的父母、兄弟,一个由8人组成的茶具厂挂牌成立了。

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资金,黄炳定的茶具厂只能生产茶叶夹。整块的木料买不起,他就购买家具厂丢弃的边角废料进行再利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批发价1.8元1把的小东西,发给经销茶具的客户朋友也屡遭退货。”黄炳定苦笑道:“2009年年底一算总账,厂子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8万多元,大伙干了一整年,谁都没能拿到1分钱工资。”

屡遭退货只因产品比别人的厚了0.2毫米

通过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意见,黄炳定很快发现,自己生产的茶叶夹屡遭退货,是因为手感“太硬”。

原来,品茶在中国是一种儒雅的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对茶具通常都很挑剔,仅仅是一把茶叶夹,取茶叶时手感“硬”了点都难以接受。

黄炳定了解到,在我国,木制茶具以福建制造的最好,也最受欢迎。于是,他专程赶往福建的多个生产厂家取经学习,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设备不够精密,茶叶夹的木片比别人生产的厚了0.2毫米。“0.2毫米,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但就是这么一丝丝差距,使用时手感就输给了同行。”黄炳定感慨道。

从福建回来之后,黄炳定严把质量关,每一把茶叶夹都要由他亲手试过,手感合适了才允许发货。而为了省钱,他还尝试就地取材,每看中一棵树,都直接与树的主人商谈价钱,然后砍伐回来作为生产原材料。

功成名就产品经销商遍及全国各地

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厂越做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62人。此外,除了原有的茶具厂,黄炳定还注册了一家“广海家具厂”,将业务拓展至家具行业。

在黄炳定的仓库里记者看到,其产品不但有各种规格的茶桌、茶托,还有雕花的八仙桌、太师椅等。黄炳定说,过去师傅是手工作业,每雕刻一幅茶托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引进了电脑雕刻设备,6个钻头同时启动,3小时即可完工。而建厂之初每人每天只能打磨80把茶叶夹,现在熟练工人一天也可以打磨出600把了,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黄炳定的产品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都有经销商,在广东更遍及每一个地级市。“生意做久了,很多客户自然就成了朋友,现在,我早就不用出去跑业务了,产品出货基本都是对方先付款,其中不少还是预付款下定”。

在黄炳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选择回乡创业。黄炳定的堂弟黄炳征告诉记者,他也注册了一家茶具厂,并通过开网店的方式面向全国销售。“我只要坐在家里守着电脑,每天就能发出去几批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光和村就注册了12家茶具和家具生产企业,有力推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美好心愿规划工业园区造福一方百姓

乡亲们看黄炳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亲切地称他为“大老板”,当地许多农户家里也都有人在他的厂子里打工,有不少甚至还是“双职工”呢。

目前,最令黄炳定头疼的是交通问题。从光和村村委会到那降坡,2公里长的村道虽然铺设了水泥,但宽度只有3.5米,别说大型货车,就连农用车会车都很困难。黄炳定每次从外面进原料回厂,大货车都只能停在村委会,然后再用小型农用车一车车往那降坡转运。

“如果道路等硬件设施改善了,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黄炳定告诉记者,受投资环境所限,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选择了异地创业,仅光和村,在广东建厂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好几个人。

黄炳定希望光和村也能采取由政府出面征地,企业自主建设的方式,规划出一片工业园区。“这个愿望一旦实现,不但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将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泡茶12步,你知道几个?


1、候汤选具(备具):冲泡茶时,茶具需备好,同时要把水烧上(以山泉水为佳)。

2、礼宾献茶(行礼):拿起茶荷,把即将要冲泡的普洱茶,示以宾客。

3、温杯热盏(温壶):用沸水把杯盏烫一遍,既烫洗了杯具,同时也使杯具有一定的温度。

4、三才迎圣(投茶):传统文化中以茶为“圣”,把普洱茶投入三才杯(茶杯)中,称其为“迎圣”。

5、醒茶开颜(润茶):为使普洱茶茶香更加纯正,需进行温茶,即用沸水把杯中的茶冲烫一遍。

6、精茗蕴香(冲茶):普洱茶浸泡时间,可根据个人喜好程度来调整,一般情况下,每次冲泡的时间为1~3分钟。

7、净汤入海(倒茶):把泡好的茶汤过滤到茶海中。

8、分茶奉宾(分茶):把茶海中的茶汤,分到品茗杯中,以八分满为宜。

9、鉴赏真色(辨茶):示意宾客观赏茶汤亮度及色泽(普洱茶色分为“宝石红、玛瑙红、琥珀红”三色,其间以“宝石红”最为难得,为茶中极品)。

10、闻辨真香(闻茶):闻普洱茶特有的陈香,只有“色真、香真、味真”的茶,才可称为真茶。

11、过喉探玄:喝下一杯茶,入口时体会普洱茶之韵味。

12、回味悟参(品茶):从回味中品觉普洱茶特有的神韵,以各人的悟性参悟各人的造化。

教你七步泡出一杯大师级的红茶


红茶,夏天可冷泡,清凉甜爽;冬天可热泡,温润伴着花蜜香,暖心暖胃。

1、新鲜的冷水注入煮水壶里煮沸:因为水龙头流出来的水饱含了空气,可以将红茶的香气充分导引出来,而隔夜的水、二度煮沸的水或保温瓶内的热水,都不适合来冲泡红茶。

2、注入正滚沸的开水,以渐歇的方式温壶及温杯,避免水温变化太大:一般茶壶的造型,都有一个矮胖的圆壶身,是让茶叶在冲泡时有完全伸展及舞动的空间。

3、谨慎斟酌茶叶量:冲泡浓茶,每人用1茶匙的量(约2、5g的茶叶量),但是想要泡出好红茶,建议最好以2杯的红茶叶量(约5g)来冲泡成2杯,较能充分发挥红茶香醇的原味,也能享受到续杯乐趣。

4、将滚水注入壶里泡茶:水开始沸腾之后约30秒的时间,水花形成像一元硬币大小的圆形时,来冲泡红茶,最适合不过的了。

5、静心等候正确的冲泡时间:因为快速的冲泡是无法完全释出茶叶的芳香,一般专业的茶罐上,都会专业的标示出茶叶的浓度大小,冲泡时间则是从2分钟到3分半钟,依次递减。

6、将壶内冲泡好的茶汤,倒入你喜爱的茶杯中:茶杯虽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但一般而言,都是属于底较浅而杯口较宽,因为这样除可以充分让饮茶人享受到红茶的芳香,还可以欣赏到它迷人的茶色了。

7、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糖或牛奶:若是选择喝纯红茶,所着重的完全就是红茶的本色与原味。而奶茶用的茶叶一般而言都属于口味较重,并带有一些涩味,但是加入浓郁的牛奶之后,涩味会减低而且口感也变的丰富一些。

五步教你识得真假紫砂壶


伴随紫砂艺术品收藏持续升温,加上紫砂一入市便是黑马姿态!目前以次充好、假冒名品、以新充旧等作伪现象充斥着紫砂市场。怎样鉴别紫砂真伪,是老壶还是新壶?下面五步教你识真壶。

第一步:看颜色

宜兴紫砂色彩丰富,除了比较多的栗紫色以外,还有红紫、褐紫、黛紫等。宜兴以外其他地方的所谓"紫泥"烧出来的成品颜色单一,一般均呈橙色,细看有一种黄泥在内的感觉,宜兴紫砂壶除了大量以紫红色为主外,还有绿、黄、黑等颜色,可以说色无相类,品无相同。非宜兴紫砂的颜色则单一、刻板,缺少变化。

第二步:观品相

"与品质优良的紫砂壶相比,差的壶造型呆板、生硬,因为非手工制作,对线条块面等的比例细节不注重,因此看起来比较陋俗"。

第三步:摸质感

拿起一把紫砂壶,除了观、审以外就是用手去摸,必要时可将壶贴在脸上。,摸上去手感舒适,"与肌肤接触感觉很温润。非宜兴紫砂土做的壶,看起来光滑,实质上抓在手里的手感是涩腻的"。

第四步:听声音

宜兴紫砂烧成后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非宜兴壶成型时只是经过泥浆从转盘中旋出,或从模型中做出来,泥料未经挤压也没经过艺人用手推、捏、摸、顺、刮等手工工艺,因此缺少情韵,敲起来声音会发闷。"如果声音太尖锐了,则多半是新壶,如果极尖锐清脆,也许是化工泥的。"

第五步:看内部

制作紫砂壶经过多道工序已经很难看出手工痕迹,但仔细观察触摸壶内部却可发现一些迹象,"例如嘴与壶身衔接处,如果是手工黏合的,则在交汇处总有一点痕迹显示出来,因为制壶者很难将壶的内身修整得很光滑。

陈社行:黑茶帝国的追梦人


2014年12月30日一大早,湖南润和茶业集团董事长陈社行就到上海股交所排队等候旗下湖南国茯茶业挂牌上市敲锣。两小时后,他终于等到了宣布入场通知,10点18分,陈社行及公司副董事长缪林峰终于举起了棒槌。

当日,人民网发布消息称,作为湖南黑茶界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湖南润和茶业集团在上海股交所挂牌,这是最接近IPO条件的黑茶企业。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民族,我们的使命就是以茶为媒,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得起好茶,让这份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这是陈社行在挂牌上市仪式上的倾情感言。

原来最好的东西就在身边

出生在湖南安化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陈社行,从小就立誓要摆脱贫穷,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1995年,陈社行在一家外资企业里担任销售总监,他在这里先后打造出一支月销售额达2亿元的销售队伍,创造了当时的一个神话。

然而,面对外资企业在中国大地上“搜金掘银”,抢占市场,而中国的大批民营企业却发展缓慢的现实状况,让他倍感失落。他想要自主创业。

2009年7月,陈社行回老家湖南安化县考察新项目,有一个县领导向他推荐了安化黑茶。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肚子痛,他的母亲就会到小阁楼里去淘一把老黑茶煮给他喝,随后肚子痛就神奇消失了。

一语唤醒梦中人,他马上查阅了有关黑茶的资料,立即就被它的神奇保健魅力所吸引,如降血脂、暖脾胃、助消化、清理肠道等等,而在茯砖茶中,含有一种堪比灵芝的微生物,是安化黑茶在当地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俗称“金花”。

2009年9月,陈社行经过深思熟虑后,注册了一家专门从事黑茶销售的公司,并以“发展黑茶产业,铸造民族品牌”为核心目标,传承老祖宗遗留的黑茶文化和那一碗碗黑茶。

在近5年的调整和快速稳健的发展中,他的公司逐步实现了黑茶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资源的整合,公司先后整合茶园2万多亩,在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上,陈社行凭借他们多年积累的管理和运营经验,积极开拓市场,创新黑茶产业管理模式,黑茶销售额不断突破新高,并形成了一支近4万人的忠实消费群,形成了黑茶全产业链企业。

民族文化的永续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陈社行带领公司一班人抢占先机,把朝气蓬勃的电子商务与历史悠久的黑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具备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营销模式。在新型营销模式下,目前,公司在全国已拥有近百家的国茯黑茶馆,营业额过亿元,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国三十几个省、“鑫亚”“国茯”“冰维斯”等公司产品在其的精心打造下,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2013年5月30日,在陈社行的策划下,由公司与长沙琴岛演艺中心强强联手,倾力合作打造的国内首个黑茶文化舞秀《黑茶印象》在长沙琴岛隆重公演,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搬上舞台。

2013年7月,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薇薇,副省长张硕辅组织的湖南茶产业调研座谈会上,陈社行提出“中国一万多家茶企不及英国一家立顿红茶公司”的话题,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并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湖南茶企的支持力度。不久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在政策层面加大了对茶企的支持力度。

不久前,由陈社行董事长亲自撰写的中国首本黑茶文化轻读本《黑茶全传》也出版上市,这将黑茶文化推广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构建黑茶全产业链

2013年7月,陈社行为了使企业做大做强,他整合资源将所有零散的公司集中起来,打造了被媒体称之为的黑茶帝国——湖南润和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3月16日,湖南润和集团全球启动大会在长沙盛大召开,润和集团董事长陈社行携副董事长缪林峰、集团总经理刘益辉等高管齐齐亮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经销商参与。

媒体称,润和集团是国内组建的首个打造黑茶全产业链模式的黑茶产业集团。在这次盛会上,润和集团向茶商发布了国礼茯茶、黑茶原味饮料“冰维斯”等新品。同时,陈社行代表润和集团向湖南省光彩基金投资200万元,将专款专用,为留守儿童、伤残人士提供帮助。

这场以“润泽天下,和谐共赢”为主题的盛会标志着经过全新重组的湖南润和正式起航,陈社行的黑茶帝国梦想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黑茶全产业链,这是弥补中国茶界空白的一次空前的大胆构思和尝试。“整个黑茶产业要持续健康增长,就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品牌升级。”陈社行对目前的黑茶发展形势看得十分透彻。

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改造,一个以黑茶为主业,凭借安化优质基地原料,传承传统黑茶工艺,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安化黑茶的提档升级的现代产业集团湖南润和茶业集团呼之欲出。

同时,为加快黑茶附属产业的研发,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周围产业裙带发展,拉动相关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目前润和集团已经形成了安化黑茶万亩种植基地,首个国礼茯茶生产及销售系统,首个黑茶原味饮料的开发上市,黑茶的投资与市场交易,中华黑茶文化博览园,黑茶销售精英培训、马来西亚电子商务、黑龙江沙棘生产基地等全产业链的八大板块。其开发的“润和茶系”产品覆盖了黑茶茯砖、天尖、原味饮料等所有黑茶品种,目前产品除了中国市场之外还远销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初,润和集团陈社行领衔创新研发的中国首款黑茶原味功能饮料“冰维斯”正式发布,“这款黑茶功能饮料在2014年3月正式上市,面向全国销售。润和集团立志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的保健功能茶饮料产品。”陈社行说道,“公司已为黑茶饮料申请国家专利,并为国家提供了黑茶饮料的生产标准。这一项目的成功运作标志着黑茶深加工行业跨入了新的高度。”

事实上,冰维斯是黑茶行业里第一款黑茶饮料,填补了国内黑茶原味饮料的空白。陈社行十分看好冰维斯的前景,他希望能将冰维斯打造成黑茶界的“王老吉”。

全产业链模式为润和集团在茶叶行业中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凭借其特色产品组建而成的“润和茶系”,以及良好的市场背景和杰出的运营策略,润和集团将逐渐成为一家服务于消费者、服务于农民,有研发、有创新、有信誉的全产业链黑茶产业代表。

几年来,他策划的安化黑茶进驻世博会“联合国馆”和“湖南馆”;公司生产的品牌黑茶亮相各种。

以产业扶贫带动黑茶大发展

目前,陈社行及其团队在安化县的小淹、冷市等乡镇,开展了“龙头企业牵头带动、茶农公司同发展,政企传递扶贫责任”的产业扶贫模式。

在他的指导下,先后成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集良种推广、生产技术、农资购销等服务为一体的黑茶生产基地部,向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护价收购价”的产前、产中、产后“五统一”全方位服务,解决了农民种、管、储、销、运各个环节中的难题。

基础建设薄弱是制约安化乡发展的最大瓶颈。陈社行安排湖南润和茶业集团为此一次性投入公益资金300万元,帮助农民购买发电机、水泵,并大修水利,还为村级图书室增订阅报刊杂志。

在陈社行的努力下,公司总投资达2亿元,先后在安化云台山、小淹、太阳山等地,兴建黑茶生产基地3万多亩,建设各类项目88个,基地涵盖30个村,为周边群众提供1000余名就业机会,帮助基地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为保护安化县茶农的根本利益,陈社行要求公司全部实行订单种植,并明确其原料收购价格。目前,公司在安化的茶园全部实行了订单生产。

“回馈社会,心系慈善”这是陈社行一直铭记于心的一句话。湖南润和茶业集团在发展历程中,多次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为贫困山区的人们送去了温暖和爱心。

不久前,湖南润和茶业集团设立了湖南省光彩基金润和慈善专项基金,专门帮助各地的失学儿童、孤寡老人,通过专项基金方式扶贫帮困。几年来,陈社行带领的润和茶业集团,已向社会各界捐款累计达2000多万元。

在一次捐赠大会上,陈社行说:“一个有爱的人,哪怕在黑暗之中,也能穿越黑暗,看到生命的光明。一个有爱的企业,才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企业。”

陈社行在外高调行善的同时,也不忘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健康成长。在公司他积极倡导企业爱心管理,弘扬企业感化文化。

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在润和茶业集团,即便基层员工也拥有优质的生活条件,他安排员工住进了舒适的酒店房间,给予员工最好的升职空间,在公司里“有人的地方就有空调”,所有工作区干净整洁,花团锦簇。

回报国家、回报家乡、回报员工,这就是新时代黑茶文化的传承者陈社行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安化黑茶一步步成为我们生活品质的需求时,湖南润和集团与他的创始人陈社行必将在黑茶时代的历史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周勇:一包茶叶让他意外走进大健康产业


近日,凯里举办大健康博览会,来自三棵树镇的青钱柳种植大户周勇在博览会上展出了10多种用青钱柳开发出来的产品,引发社会关注。今年48岁的周勇之前是生产钓鱼报警器的,他走上大健康之路,有些“意外”……

发明钓鱼报警器发家

周勇是黄平县人,十几年前,他去浙江发展,进入了一家电子配件生产企业。由于在生产一线干得不错,逐层提拔,最后成了厂里的高管。他时不时给老总汇报工作,但是他的汇报老出问题。

原来,周勇的老板是台湾人,特喜欢钓鱼,每次周勇去汇报工作时,老板一心盯着鱼竿,任凭他呱唧呱唧的说,他只是点点头,没作任何回应。

次数多了,这对周勇的工作很不利。周勇下决心设计一个电子产品,主要用于帮助老板钓鱼。

接下来他把自己关在车间里,闭关了一个星期,出来之后,他便带着自己的发明以及工作汇报册再次找到了老板,同往常一样汇报。

趁着老板吃饭的空隙,周勇悄悄的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挂到了钓竿上,当大家围坐吃饭时,挂在竿子上的玩意“嘀嘀”的响了起来。

老板跑出来一看,发现钓竿中了鱼。

“这是我设计的中鱼报警器。”周勇对老板说,为了让老板认真听自己汇报工作,以后钓鱼就用这个报警,不用老盯着鱼竿了。

此后,周勇的工作汇报变得容易起来,而老板对他更加器重。

商海沉浮,后来,周勇所在的企业被变卖,他含泪离开。此后,不服输的周勇对自己原先给老板设计的中鱼报警器进行了改进,并大量的生产,产品投入市场后引发轰动效应,周勇赚了很多钱,可谓腰缠万贯。

三去江西学技术

2008年下半年时,一个朋友从江西给自己捎来了一款自产自销的茶叶,不仅好喝而且对高血压的控制有着一定的作用。

起初,周勇并未在意,还把茶叶送给了身边的朋友。几个月后,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周勇称茶叶不错,想购买一些。

周勇找到了先前赠送自己茶叶的人。通过交流他获知,原来这种茶叶叫青钱柳,市面上销售价格极高,最贵的可达数千元一斤。

周勇觉得商机来了,立马找到江西的朋友,并亲赴江西对青钱柳种植加工进行了考察。

2011年,周勇从浙江“杀”回凯里,立志种植青钱柳。

“没技术真是害惨了人。”周勇说,确定种植青钱柳后,他信心百倍的在当地以高昂的价格收购大量种子,并按照传统的办法,育苗下种。

谁知,一个多月过去后青钱柳种子,躺在温床里,没有发芽,这让周勇损失了十几万,仔细琢磨后周勇觉得应该是育苗中的某一环节没处理好,于是他赶赴江西、福建等地以每天1000元的价格雇请育苗专业技术人前来凯里指导育苗。

“这些人神秘得很。”周勇说,育苗师傅请来了,但育苗工作却不要任何人参与,每天只看到他在育苗室里进进出出。

一个月过去了,周勇的青钱柳苗长出来了,可技术没学到手。

周勇认为是自己工作没有做好,就又是请客吃饭,又是拉关系套近乎。几个回合后,师傅感动了,毫不保留地将青钱柳育苗技术传授给了他。

育苗的难题虽说解决了,种植技术、加工处理的问题接踵而来,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诸多问题逼得周勇不得不三去江西。一去三个月,解决了很多困难。

研发十余种青钱柳茶

在掌握青钱柳育苗、种植的基础上,周勇向技术层面上更深处进军。从2012年开始,他结合凯里三棵树镇的自然地貌,发明了青钱柳与其他珍贵药材套种的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有助于青钱柳的成长,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截至2014年,周勇的800亩承包地上的青钱柳长成了2米多高,长势比预想的好。

青钱柳长得不错,周勇又开始钻研深加工技术。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他的系列青钱柳产品亮相,其中包括青钱柳茶、速溶茶、胶囊、青钱柳面条、饼干等,总计10多种。据周勇透露,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已经向相关部门提出专利申请,一旦手续办理完成后将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茶叶,浸泡两三次就没有茶味了,但周勇研发的青钱柳茶,则可以泡10次左右,非常节约。

相关链接

青钱柳,又名摇钱树、麻柳,胡桃科,仅存于中国,是冰川世纪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具多种药用价值。我国南方多省均有发现,多以零星分散。因青钱柳繁殖困难,令其成为濒危品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青钱柳茶,本为湘西南一种古老的地方常饮茶。是用胡桃科植物青钱柳叶片采取茶炒而成。如今随着青钱柳的保健功效被普遍认知,人们将青钱柳芽叶经古法制茶工艺与现代中药饮片加工工艺相结合炮制而成的干燥芽叶,具有降糖、降脂、降压、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去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将青钱柳叶批准为新食品原料。

赵华琼:一生芳华普洱梦


赵华琼,女,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协会理事、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理事、普洱市普洱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高级评茶师。在赵华琼的身上,很难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经历人生捶打、事业凝练后呈现出来的玉石般的沉静和精美,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成熟和成功女性飘逸内敛的精神气质,如同盛夏绽放的荷花,华贵而不妖艳,这让她变得更加气场,更加内涵,她说,是普洱茶成就、丰富和延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树一个产业,为自己最初的梦想、为地方百姓的富足发展,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赵华琼做到了。她识茶、知茶、懂茶、爱茶、做茶,一生以茶为业,以茶为骄傲,以茶为精神寄托,普洱茶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秉性,就是赵华琼集时间之精华、自然之灵性、品德之高尚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是我的太阳,矢志不渝地追赶我内心的目标,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这样说,也这样做,“把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片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百姓,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赵华琼的每一个脚印,都被浓醇的普洱茶长久地浸泡过,这是她一生坚持不断的吟唱……

事业梦

50年代末期,赵华琼出生在原思茅地区普洱县(2007年4月8日,因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县相应更名为宁洱县),1971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赵华琼被分配到勐先乡供销社,在这里,这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初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便与普洱茶结下了情缘。就是这不起眼的、老百姓家居饮喝的一片绿叶,竟然成为她一生追寻的梦。由于工作出色,四年后,她调回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自此,她对普洱茶的钟爱,越发浓厚起来。当时普洱茶的种植非常粗放,仅是老百姓生活之饮品,谈不上科技含量,不成规模,没有市场。聪明慧智的赵华琼敏锐地嗅到这棵茶上所蕴含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她从种茶历史比较长,基地比较集中的勐先茶厂入手,一个小姑娘家,硬是背着自制的宣传板(上面贴着她手写的普洱茶基本知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赤脚走茶山、进农户家,苦口婆心给老百姓推广、培训种茶基本技术,为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打破普洱茶自产自销,没有经济效益的瓶颈,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屁大的小姑娘竟然胆敢走出了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调供出口的市场之路。在当时,在这闭塞的小城,这无疑是投下一颗小小的炸弹。敢于创新实践的人,总是最先得到成功的垂青的:短短的时间里,赵华琼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之道,为公司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公司率先发展了龙潭坝、凉水箐、勐海田三个茶叶基地。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了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再次以超常的气魄,带着三个人,克服困难,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此时,做茶叶这档子事情,赵华琼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一定的资金积累,为后来她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赵华琼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外贸公司副经理,1998年任总经理。2001年2月,县委政府任命其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经理,董事会选举为公司首席董事长。当时的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百废待兴:厂房萧条,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锈迹斑斑、落满厚厚的灰尘,工人散乱、四处逃生活……赵华琼的事业梦再次遇到了拦路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言后退的女人,硬是凭借她的坚韧和智慧,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负债累累、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转变,重振生机,公司年平均销售量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达1000多吨,公司内部职工,七大茶山的几千名茶农都有了固定收入。公司走上正轨后,赵华琼坚持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技术之路,努力保证茶产品绿色、生态质量关,坚决走品牌发展之路,很快见成效,普洱茶的市场逐渐展绰,经济效益日益见好。2005年,由于改制,赵华琼含泪离开了她倾注心血打拼出来普洱茶(集团)公司,带着几个下岗工人,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创新研制“濮女”品牌,打造“普洱茶厂”老字号。9个月后,有远见卓识的她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集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厂区占地上百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公司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自有和合作型原料基地5万余亩,为140余名下岗员工及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公司生产的“普克”牌系列产品,跳出常规思维,成为引领薪火相传,老百姓从中获得生存、壮大、发展,这是赵华琼做茶的最终目的。2007年1月,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到普洱茶厂,视察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品尝了圆润回甘的普洱茶后,对赵华琼茶与人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继续高举巾帼大旗,展示现代女性别样的风采。

家庭梦

赵华琼不是仙、不是神,她是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着普通女人相同的追求和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懂自己、疼爱自己的老公,女儿听话懂事,父母兄弟姐妹健康,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对赵华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赵华琼的父亲是个南下干部,骨子里充满军人的刚正不阿,赵华琼姊妹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人生和性格秉承了父亲的传统,1984年,是赵华琼创业初期,给她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这给她很大的打击。1990年,她相知相爱的丈夫又撒手西去,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

赵华琼和丈夫的婚姻生活,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热情似火的语言,有的是相敬如宾的亲情,是耳濡目染平静自然,尤其是她走上创业之路后,丈夫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致,他们像一个整体,融洽得那么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无情就在这个女人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身患肝癌,从发现到去世,只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使赵华琼把每一天掰开来,当做两天使用,丢下所有的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端药喂饭,亲力亲为,还是没办法弥补对丈夫的愧疚,表达对这个山一样沉默的男人的挚爱。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点钱,义无反顾地把丈夫送到昆明大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医生有回天之力。“阿琼,别再花这个冤枉钱了,以后你一个人领着姑娘过日子,会有太多艰难的,把你们母女俩丢下,我实在放心不下……”赵华琼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泪滴,落在病入膏肓的丈夫脸上……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赵华琼的生命抽空了。那是在整理丈夫遗物的一个深夜,赵华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夜,无论如何战胜不了这个痛了,她给妹妹写了封遗书,把不足五岁的女儿托付给他,手握安眠药瓶(过度伤心、悲痛和劳累,让她换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只能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她想,生不能相随,就用死来满足他们相依的梦吧。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赵华琼的脚一步步向天堂迈进的关键时刻,睡在旁边木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喃喃地梦语到“妈妈,妈妈……”赵华琼痛苦不堪的心,再次被女儿稚嫩的呼唤戳得鲜血淋漓: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那是爱人自身无法选择的选择,难道自己要人为地让女儿也没有妈妈吗?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母亲的选择吗?在天堂的丈夫会张开双臂迎接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是在那个流淌了太多血和泪的黑夜,赵华琼战胜了人生最大的困难,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为给女儿创造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活下去,完成丈夫心愿,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直到现在,赵华琼还保留着那天晚上写的遗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见证。在经历了这次转变后,赵华琼更加坚强,更加吃苦耐劳,在普洱茶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无反顾了。赵华琼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去世20多年了,她自己也从一个困难重重,灰头土脸的单身母亲,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亲情,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

赵华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茶,她力争做得最好,做政协委员,她也力争做得出色,她连续担任市、县政协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委员称号,所提的“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提案获优秀提案,唯独做母亲,她很不够资格。女儿生产期间,她因为工作推不开,叫医生给女儿打催产剂,女儿生产第二天,她就跑回厂里了;女婿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丢下含泪的女儿,跑去上海出差;多少个除夕夜,女儿一家三口陪着她在宽敞寂静的厂里过年……

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到省城,呆在他们身边,疼了能够送水递药,饿了能端上一碗热饭,就连6岁的小孙女也常常要求她:“外婆,您来带我嘛,我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赵华琼何尝不想这样,像所有幸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停不下来呀,还有许多普洱茶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发,还有许多粗放的模式需要改进,还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需要校正过来,还有许多产品需要她去挖掘和研究,她依然重复着20多年来的生活模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进入产区,就进入高度的亢奋状态。女儿一家也非常体谅理解母亲,尽量抽时间来陪母亲,学校放假就把孩子送到母亲身边。

“你有钱、有车、有房,一辈子吃不完了,干吗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很多人都这样问她。赵华琼只能笑笑,别人不会理解她的,不会理解她这样拼命地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荣誉的,她是为了一生一世的普洱茶情节,为了把普洱茶做强、做大、做精。“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辆高速奔驰的车辆,我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赵华琼说,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这个外表坚毅、执着、认真的女人,内心其实非常柔弱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会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这个成功的女人紧紧包裹住,她想倾诉,她想疼爱别人,也被别人疼爱,想像所有情趣婉约的女人一样,为自己心仪的男人洗脚捶背,或者躺在宽厚的怀抱小憩,或者在夜灯下相视着品茶读书,拥有女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可从丈夫去世,到现在,她都紧闭了情感的大门,拒绝了许多好意,把时间、精力、爱心,一切都交给了普洱茶,那时,她才35岁,一个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如果机会适合,条件成熟,我想成一个家,找一个能够执手相伴的男人,享受生活的馈赠,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岁月时光”。这个执着、忍耐的女人,已经被时光磨练得更加漂亮、柔情,深情款款了,如果哪位男士邂逅了她,读懂了她,爱护了她,并牵手走过春华秋实,何尝不是一段佳话,不是赵总人生一笔靓丽的色彩呢?

无论斗转星移,赵华琼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那是几百上千年岁月沉淀过滤出来的一壶玛瑙色的醇香回润的普洱茶!

走访云南茶人系列集(一):藏在普洱熟茶里的一段陈香往事——陈佩仁


文/绿鸽子

陈佩仁藏在普洱熟茶里的一段陈香往事

十二月的书林街上,阳光暖洋洋地晒着法国梧桐落了叶的枝干,十多年前茶香四溢的昆明茶厂已不在了原址,旁边的家属大院依旧是茶厂职工的生活区,几栋红砖楼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八十年代省茶叶公司的家属宿舍楼就和这盖的一模一样。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多半就是当年在茶厂工作的职工,那些现在已很著名的,七、八、九十年代出口日本、出口香港,飘洋过海的中茶茶饼,就是在他们的手上做出来的。当年原昆明茶厂技术人员,在1973年试验发酵普洱熟茶的陈佩仁老人也住在这院里的一栋红砖楼里。

85岁高龄的陈佩仁先生虽然行动不便,但自有一种儒雅气质,在他家客厅正面,几乎占满一面墙的是两幅发黄的花鸟工笔画,旁边是一条横幅“平为福基”。窗外有青竹一篷,阳台上种着兰草、还有配了太湖石的树桩盆景。

坐定后和老先生闲聊,才知道陈佩仁先生的父亲陈纶早在解放前就在昆明的“瑞丰号”茶庄做学徒还在西双版纳看过别人发酵茶叶,自己也试验过发酵。陈佩仁四岁的时候,父亲在碧鸡坊下开了“华胜茶庄”。前面是临街的两个铺面,后面是住家和加工茶的四合院。每年新茶上市时,店里的人手忙不过来,还要请几个工人来帮忙。当时的昆明人爱喝花茶,也叫“香片”,要专门到宜良买新鲜的茉莉花回来薰制。后来父亲也做普洱七子饼茶、沱茶和福、禄方茶。方茶用杆子压,茶正面还分别压上福、禄字样,福、禄方茶是昆明人娶媳妇提亲时送礼用的,销量一直不错。

当时的茶庄还是以饼茶为主,“华胜茶庄”茶饼包装上印着“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字样,老一辈昆明茶商讲究知书达理,这样的字样是一种儒家倡导的社会规范也是提醒自己做人行事的准则。白手起家的“华胜茶庄”生意一直不错,后来还在刘家营和三市街置办了几处房产,如今陈佩仁先生家里挂着的两大幅花鸟画就是抗战时期从一位流亡画家处花200多半开购得的。这位画家在日本飞机轰炸中失去了右手,就以左手绘画,发黄的画面上,牡丹娇艳,孔雀、鸳鸯、燕子在草木间嬉戏,一派安乐太平景象,看不出半点乱世的沧桑慌恐。

解放后公司合营,“华胜茶庄”的四个压饼茶的石磨和一块木板都交给了昆明茶厂。父亲和陈佩仁都进了昆明茶厂工作。1957年,68岁的父亲辞世了,陈佩仁先生一直在茶厂工作。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公司业务员黄又新去参加广交会,发现普洱茶在广东、香港销售得不错,特别是广东发酵后的熟茶很有市场,黄又新就带了些茶样回来,向公司做了汇报,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在和广东茶叶公司沟通后,省茶叶公司决定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茶生产工艺进行初步了解,小组名单有当时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其实,初次定下的小组名单里还有技术人员陈佩仁,因陈佩仁的成份不好,临出发前他被替换了。

留在昆明的陈佩仁听了黄又新的介绍,看了他带回来的样茶后,想起自己在四十年代曾试验发酵过普洱熟茶,就主动请求试制。请求被批准后,陈佩仁调了一顿多9级晒青毛料用冷水渥堆的方法发酵.当时条件简陋,发酵完成后,因为担心茶叶发霉,在干燥的过程中进行了烘干,这1吨茶后来全部卖给了香港客商,陈佩仁先生说香港客商的品感很敏锐,开汤试茶后就说:“烘过一下了。”

同时,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省茶叶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一次次在冷水发酵和温水发酵之间做试验,根据昆明的气候生态环境,把广州的温水渥堆工艺调整为冷水发酵。工艺调整后昆明茶厂的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年,销港普洱茶达到10.2吨(含包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随后,勐海、,答案让我惊讶不已:老先生喝的是自己在家发酵的普洱熟茶,也就是刚才泡给我们喝的熟茶。原来,每年春茶上市后,陈佩仁先生会让儿子到茶叶市场找茶质好的晒青毛茶买十来公斤回来,然后在家中渥堆发酵,晒干筛好后供一家人喝一年。我们现在喝的这壶已是今年最末尾晒出的一点茶杆,但依旧汤色红浓,入口软糯甜滑。十来公斤茶叶也能渥堆发酵,这听起来很不容易,好奇地问陈佩仁先生是怎么发酵的,老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很简单。”转而言它:“对了,现在我们住着的这栋楼就是1973年卖了那吨第一次发酵的熟茶后盖起来的。”

临别,向老先生讨了一点茶梗,老先生60多岁的儿子东翻西翻给我找出一张旧棉纸来包茶梗,仔细看看,纸上竟印着“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字样,也就是当年“华胜茶庄”茶饼包装上的铭文。陈佩仁先生说:“棉纸是后来印的,但这八个字却是和当年碧鸡坊下华胜茶庄里包装上的一模一样,算是对老父亲的一点怀念吧。”

“柘荣青茶”: 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梦想


冲上一泡,浓香扑鼻,呷上一口,唇齿留香,一种初恋般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就是“柘荣青茶”的味道。

“它糅合了多种制茶工艺(红茶、冻顶乌龙、白茶、绿茶的工艺),兼具绿茶的鲜爽清幽、红茶的甘甜浓醇、白茶的清纯毫香;冲泡方式简单,用盖碗、飘溢杯、玻璃杯等冲泡出来,高香、醇厚的滋味各有不同,每个品茗者,都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茶主人吴春祥如此介绍。

30出头的吴春祥,柘荣人。3年前就怀揣这么一个梦想:从红茶、白茶、绿茶的夹缝中研制“青茶”,打造柘荣优质茶叶的公共品牌。

有梦想,就能飞翔。

爱上一个人,传承一项技艺

2001年大学毕业的吴春祥,带着恋人到深圳一家外企打工。恋人出身茶叶世家,是柘荣茶叶泰斗级人物刘绍安之女。在相濡以沫中,吴春祥深受感染,爱上了喝茶、研究茶,对茶叶情有独钟。

在柘荣茶叶界,提起刘绍安无人不晓。他曾是县国有茶场场长、高级农艺师,在茶叶领域摸索了50年,有40多年的制茶经验,是国家级名优绿茶“仙岩雪峰”的创始人,也很想把一手制茶绝活传承下去,他十分看重吴春祥。

2005年,吴春祥跳槽到了厦门,开始在茶叶领域寻找自己的人生支点。此时安溪铁观音甚嚣尘上,他接触了不少安溪茶叶,多次到安溪茶厂调研考察。

这年底,他毅然决然来到福安晓阳镇,与人合作创办了锁泉乌龙茶场,他是主要的股东之一,20多万元高薪聘请了安溪最顶尖的制茶师,建立起1000多亩乌龙茶茶叶基地。

他一边耳濡目染制茶师的制茶技艺,一边参阅大量的茶叶杂志,最古老的茶叶书籍当数1956年出版的《茶叶加工技术》,其中有红茶、白茶、绿茶等各种茶叶的加工技术介绍。到2009年,虽然诸多原因把锁泉乌龙茶场转让了,但他却学到了安溪师傅制茶技艺的精髓。

也是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一点:办茶厂,制茶技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时,他心中已经萌生了研制自己品牌茶的念头。

他决定回到柘荣单干,办自己的茶叶公司,得到了老丈人大力支持。

做“订制茶”,走精品路

2010年,他注册了以他老丈人刘绍安为主要茶技师的“安记茶业有限公司”,开始租借柘荣县城郊乡仙后村的茶叶培训基地办起了厂房。刚开始为维持生产,他主要仿制大红袍,跟着市场跑,市场热卖什么茶,他就生产什么茶。

“但不管做什么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制茶技艺和茶叶品质得到认可。”他决定以传统工艺取胜,做质量最好的茶,找到一批最优质的客户,由此萌生了生产“订制茶”的理念。

他通过在济南、上海、北京、天津从事茶叶经营的朋友面对面推销自己的茶叶,征求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推销“订制茶”。很快,北京的一个客户向他要了500多公斤的第一单“订制茶”,这大大鼓舞了他的信心。“订制茶”也成了大卖点,此后便一发不可收。

“既然是‘订制’,就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诚信经营。”他亲自考察原料的来源地,海拔必须在550米以上,对用药用肥也有严格的要求,并在全县确定了2个200亩基地,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他甚至提出了“原料三不收”原则:混料青区域,不收;采摘不标准,不收;雨水青、露水青,不收。制作过程中甚至还分天分批分区域,分早上下午。

精细严格如此,加工制茶上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纯正,深受客户的好评。

虽然如此,他深深感到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品牌。经过再三思考,他把眼光定格在研制“青茶”上。

心中有大局,梦想终成真

2012年,坦洋工夫、正山小种等红茶品牌一度名声鹊起,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茶青1公斤卖到400多元,也由此掀起了全县种植金观音热,全县三分之一茶农种植了金观音,甚至建起了市茶科所第一个金观音种植基地。

也是在这年初,吴春祥回到老家绸岭村,租用闲置的学校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开始了用金观音研制“柘荣青茶”之旅。

在研制青茶工艺过程中,如何通过简单的工艺把金观音的高香留下来,把苦涩味去掉,是个大难题。他每年都要试验七八次,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到2014年,随着红茶市场淡销,金观音等茶青价格也一落千丈。而吴春祥研制“青茶”工作也进入第三个年头。“金观音是制作青茶的最好原料,如果没有后续产业来支撑,就会出现价贱伤农的后果。”吴春祥油然而生了一种责任感和大局观念,也更激发了他加快研制青茶的紧迫感。

无独有偶,在这一年,柘荣县把茶产业作为“五特好柘荣”之“一特”加以推动,正思考柘荣茶叶公共品牌定位问题。吴春祥研制“柘荣青茶”很快进入县领导视野,并得到了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底,经过三年的艰苦研制,“柘荣青茶”工艺基本定型,在赠送品尝中,得到了很高评价。“今年开始试生产,正申请发明专利。”吴春祥笑着说。

吴春祥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今年,他还当选为柘荣县大学生创业协会会长。他介绍,接下来将在做精“柘荣青茶”工艺的基础上,做好团队组建、厂房规模、基地建设、品牌包装、市场销售等规划。

如今,他已经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150亩的老茶树基地,老茶树树龄均在30年以上,最长的100多年。“老茶树要三年后才有绿叶,而且不用农药,全部采用有机肥,一年一采,用它制作青茶,味道纯正、醇和。”吴春祥看的很远。

黄山市一群80后茶商创业故事


黄山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叶是黄冈市农村经济的最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据统计,随着消费大环境的改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市已有80多家茶企入驻淘宝、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城。这其中,就有我市一批80后年轻人怀揣创业梦想,通过网络这个巨大平台,将家乡的资源优势与自己的人生梦想相结合,书写砥砺前行的创业故事。

做生产型供应商

“输入宝贝黄山毛峰,淘宝搜索是9079个宝贝,而像龙井就有3.35万个,红茶有18.36万个,比较而言,黄山毛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黄山茶城的一间门店的电脑桌前,这位叫江健的年轻茶商比划道,对黄山毛峰网络销售的未来,他持乐观态度。

江健经营批发茶叶已近十年,但做茶叶电商还是两年前的事,江健强烈感受到互联网拉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要是做活动,一个单品能卖到两千单。就是平常,每天也要发出几箱的货,量很可观。”

江健的茶叶主要来自家乡歙县新溪口乡。新溪口片是歙县茶叶主产区之一。当江健在屯溪敲打键盘进行生意往来时,哥哥胡健则忙碌在新溪口的茶叶加工车间。尽可能地统一标准,提升茶叶品质,是近年来胡健埋头钻研的事。严格采摘要求、细分青叶等级;或是引进新生产设备,用煤气代替不稳定的电能;抑或是借鉴“他山之石”改进制作工艺,胡健一项项实践,努力通过后续加工提升茶叶品质。

茶叶品质保证,借助互联网传播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网络卖家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得到批量供货。2014年,他家仅毛峰的出货量就超过了2万公斤,这让这对兄弟更加坚定了当前的企业定位——做生产型供应商。“将精力的重心放在生产方面,供应下游零售店或者批发市场商。这也是一个自我能量不断积蓄的过程。”胡健表示。

兄弟俩保持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和务实的创业态度:“其实我们早就注册了‘三尖露’商标,等时机成熟了,还是会围绕自己的品牌来做。”兄弟俩坦言,品牌建设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让茶叶“厚”起来

歙县深渡镇定潭村是歙县茶叶机械化发展的示范点之一,茶园面积超过1500亩,茶叶机械加工经营户30多家。这里处于新安江山水画廊黄金旅游线路上,外围就是昌溪古村落、阳产土楼等知名景点,再加上定潭村多年来茶产业发展基础,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奇崖想到了整合资源,“既有茶叶优势,为何不来个茶园游,让游客来体验。”

几年来,张奇崖一直在做有益的创业尝试:养孔雀、喂土鸡、开淘宝店,这些都围绕着一个目的:“以茶为核心,延伸产业链,辐射旅游,让茶叶‘厚’起来。”2013年,以花茶和绿茶为切入口,她做起了网络售茶。网店的客户主要是青年人,不少喜爱花茶,不习惯传统绿茶,她就反复调试生产,最终颜色亮绿、口感清淡、略带花香的绿茶得到了认可。去年11月,她流转了村里的16亩土地,投资85万元盖起厂房,在茶季来临前上马了两条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从源头开始把控,着力提升茶叶质量。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平均每公斤干茶效益提高约50元。

“今年订单涨了两成,后期订单差不多还有三万斤。”张奇崖对今年的形势还比较满意。目前,她的赏友茶业已获得了qs认证,结合“批发+零售”的方式,正不断研发品牌产品,维护新老客户群。与此同时,生态农庄项目与茶园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希望“粘黏”各项资源,让游客既可以享受农家乐的愉悦,也可以参与到制茶、品茶、游茶园的体验中来。张奇崖说,明年的茶季这里就会很热闹了!

将菊花茶“放养”千里之外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而,互联网时代,“迁徙”易如反掌,80后安徽茶商张开晨成功将优质茶菊种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等地。

30岁的张开晨算得上全国最早的一批茶叶电商。由他一手经营起来的网店张立龙茶记,今年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2005年,在合肥帮父亲张立龙打理茶叶店的张开晨,经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点拨,从学习电脑开始,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网络经营世界,成了行内第一拨弄潮儿。

生意冷清是摆在张开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头三个月竟然一单生意都没做成!“我东西这么好,客户不知道,那我就送。前三个月我送了1000件出去。”张开晨急中生智,“预计一半客户会回来,没想到95%都回来了,有的现在还会来下单。”

业务规模的拓展让张开晨意识到,只有保证产品的质与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张开晨毅然将网店搬回了歙县县城的茶叶市场。

他一方面选择优质加工商保证茶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将价值高、不多见的优质菊花苗种“请进”基地培育种植,规模从几分地稳步扩大到20多亩。张开晨的菊花不是论斤的,而按朵卖,价格2元到15元不等。

颇有战略眼光的张开晨大胆尝试,将基地培育的菊花苗“放养”到千里之外的河北、黑龙江、云南等地种植,再对菊花成品回购,不仅解决了种植规模不大这一困扰,还为下一步市场推广做足了铺垫。目前,张开晨今年已经发出种苗50万株以上。

十年的电商生涯,对张开晨而言,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学会了放眼世界,换个思路想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胡健江健两兄弟、张奇崖、张开晨……一群80后茶商在各自的商业环境下,凭借着智慧与资源,开创出了形态迥异的创业模板。然而,汗水与泪水的背后,是他们尽情绽放的花样青春,以及留下的一段不悔的付出。

一个英语系女孩儿的普洱茶梦


——记广西澄心堂茶行韦晓春: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之一。

韦晓春,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之一,一个80后的广西女孩儿。原本在外语学院学习英语的她,在毕业后加入了广西大益茶授权经销商澄心堂茶行,开始与茶结缘的人生。从洋气时尚的英语系姑娘,变成举手投足都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大益茶人,在她的身上,东西方文化有交汇,有碰撞,也有和谐相融的一面。一起走进她的故事,了解一个英语系女孩儿的普洱茶梦!

说起晓春,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她总是笑呵呵的,虽然和她是通过电话采访的,但记者还是感受到了她身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心里有阳光,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快乐的。”每个人都在影响着他周围的人,那么你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晓春用他的行动做出了回答,她用她的乐观感染着他周围的人,不管遇到挫折还是失败,她总是微笑着面对。但是,在一开始踏入茶行业的时候,晓春并不是一帆风顺、始终乐观的。

“原本学得是英语专业嘛,觉得自己跟很多人相比还是有一技之长的,进茶行没多久,心态上就开始有一些变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却屈就在一个茶叶店卖茶,没有什么前途。后来得知很多同学都去了外企,更觉得跑来茶行是一时冲动,想到过退出。”晓春告诉记者。在职业发展之初,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曾让她萌生退意,这种退意慢慢消退是得益于茶行的氛围。在与普洱茶的日日相处之中,茶香缭绕,茶汤温热,不知不觉中对茶、对大益竟有了莫名的感情。“也许是被它的茶香所吸引,或者是为它的文化所折服,总之,我不再耿耿于怀,不再蹉跎岁月,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茶叶的世界。”

2010年5月,南宁越秀店新店开张。一向工作努力的晓春很荣幸得到经理的信任与器重,推举她当了店长。晓春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更加努力学习茶叶知识及销售技巧。没想到这一次的机会让她发挥自己原来的优势和特长:英语。由于越秀店座落于高级住宅区,背靠国际东盟商务区,往来喝茶的茶客除了周围的居民,还有很多外国朋友。晓春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用英语销售普洱茶,一口气将7572的大段英语介绍全部背了出来,不仅顺利完成了销售,还得到了外国客人的赞扬,晓春笑言:“至今回想起来,还是让人既兴奋又自豪的事情呢!”

谈到这一次的广州论茶,晓春说主要是想对自己的识茶技巧进行一次检验和锻炼。“毕竟我不是专业学茶的,这一次能进入十强可以说是对过去的努力的一个很大的认可,我也比较满意自己这样的成绩。”在对未来的规划里,晓春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将普及给更多的人,让世界感受到到中国普洱茶的奇妙魅力!

茶人蔡金华的中国品牌梦


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在茶叶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在谈到自己的“中国梦”时,蔡金华说,他的个人梦想就是要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推动者和贡献者。承袭祖上茶之渊源,我要用我的实业报国和社会责任来回馈中国茶农对我的期望,要让中国七万茶企扬眉吐气。

他说:“我的梦想是要让中国茶成为中国健康饮品的引领者,让13亿国人享受我们的健康饮品,把我们的天得茶业做成全世界茶产业链第一平台,让全球70亿人可以分享到中国茶的资源。”作为天得茶业的舵手,一“本”在自心,另一“本”在员工和奉献社会。作为企业家,不仅是自己一个人发家致富,更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同时,要以人为本,让加盟商赚到钱,让员工能够看到希望,让茶农得到实惠,进而提升生活品质。

蔡金华认为,中国茶要成为世界品牌,实现茶通天下,当务之急,要系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大对中国茶产业标志性项目工程和中国各大茶产区基地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多种措施扶持鼓励茶企在品牌创建方面加强投入,实现中国茶真正走出国门的目标;三是加大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对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茶深加工产品的发明;四是建立产学研体系,鼓励茶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在茶叶基地)

茶人蔡金华,肩负天下茶农重托

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茶代酒敬全国人大代表,彰显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运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道出了国泰民安的“道本”之路。习总书记用老子的话说出了治理大国的方略“治大国如烹小鲜”。李克强总理亦深有感悟“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对记者说。

十多年来,蔡金华走遍了中国每一个茶叶产区,亲身感受了茶农缺乏茶叶营销渠道的困境,因此他成立了天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茶叶生意,天得茶业系列产品在众多茶企中脱颖而出,天得茶业生意做遍世界各地,并在温哥华,纽约等地享有盛誉。他的良苦用心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传播了中国茶为国饮的文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蔡金华因社会贡献获得了“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诚信建设示范企业家”、“广东十大杰出粤商”等许多荣誉。

蔡金华当选为东莞市人大代表,他说他感到莫大的荣耀。“我虽然是东莞人民选出来的,但我所做的事业却是关系到中国茶行业和中华民族的事情,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个茶人,我感到光荣、崇高,同时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蔡金华说:“喝酒容易喝坏身体,喝茶却能越喝越健康,越喝越和谐,还能增加中国茶农的收入,中国茶农和茶从业者超过千万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祖先在唐代就与茶结缘,一千多年过去,作为蔡氏后人能有机会回报天下茶农,是我的荣幸。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中国茶产业做大做强,让全世界的人受惠于茶。”这就是蔡金华,一个茶人一个民族企业家赤子的敬茶情怀。

茶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茶消费从“慢销”跑步“快消”

蔡金华不仅爱喝茶,更有经营好中国茶产业的宏图伟业,他要让“名门普洱”走入千家万户,世界上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茶。作为管理学博士,他选择了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茶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众多国内知名茶企还处于“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食品领域的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尚未关注袋泡茶这类产品,国外茶叶同行巨头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好发展。眼下人们的泡茶方式开始向冲泡方便、快捷、时尚的袋泡茶转变。相信蔡金华旗下的天得茶业,未来将如立顿一样成为茶领域世界级龙头大企业。

国家商务部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刘年艳指出,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公斤,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公斤。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同时,由于消费人群人对茶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茶消费正逐步走向细分。

蔡金华告诉记者,袋泡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产品。茶企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品质的壁垒。他指出,速溶茶、茶粉、茶浓缩液的生产,需要应用生物科技等手段。这样能保证茶产品保留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在泡饮时既快捷,又不失原茶的色、香、味。而在袋泡茶的研发上,茶企还应着重考虑如何更耐储存、味道更好等问题。此外,以袋泡茶为主打产品进入机场、高铁、港口、高速公路服务区、商超等渠道、突破传统茶叶的“慢销模式”也很值得尝试。

中国茶走向世界,袋泡茶为领头羊

虽然中国茶产量、种植面积均占世界第一位,但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中国80%的消费者不懂茶,他们需要的是简单、便捷、确保安全和口味的茶。中国茶需要创新。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指出,茶企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便捷茶”。让高端的普洱茶进入寻常百姓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袋泡茶,不仅会成为茶产业的亮点,也将为快速消费品市场开拓一片新蓝海。

其实,袋泡茶的开发亦是对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细茶、茶片、茶梗被称为附脚茶,其营养价值也很高。袋泡茶的出现与消费者群体的多样性有关,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蔡金华表示,洋品牌袋泡茶的出现,曾将消费者带入了茶饮的“快时代”,而主攻中端人群的国产袋泡茶的出现,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茶理念和选择。中山大学周帆教授表示,首先,袋泡茶以方便快捷经济的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次,随着市场的成熟,茶企应抓住消费群体细分的时机,让袋泡茶满足茶企细分群体和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事实上,袋泡茶与传统茶业丝毫不矛盾,是对传统茶业的延伸而不是替代。知名专家谢付亮告诉记者,虽然袋泡茶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诞生,但是一直没有引起业内的关注,甚至被认为是茶产品中不入流的角色。长期以来,袋泡茶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于低端的地位。实际上,处于边缘的袋泡茶正是茶产业发展的开阔地,也是未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制高点。

人物·对话

关于中国茶产业: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

中国广播网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怎样看待中国茶的产业前景?

蔡金华(以下简称蔡):茶产业完全具备打造成数千亿产值的潜力。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良好,茶叶总产值达到1610亿元。一旦茶产业链延伸出来,前途更加广大,突破数千亿乃至万亿产值并非不可能。

记:您对中国茶走出国门有何见解?

蔡:国外多数是大财团在经营茶叶。中国茶国际化同样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国内经营茶业的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中国茶名头在国外较弱,是低档茶的代名词,通过大财团大资本介入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改变原来小作坊的运作方式,打响品牌,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品牌竞争力。

记:在产品质量上,中国茶叶企业应做哪些努力?

蔡:尽管国外对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标准近乎苛刻,但随着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效控制茶叶农残含量,提高了茶叶质量,中国茶在全球市场正在提升竞争力。

抢占国际高端市场,茶企应突出其原产地特色,中国六大茶区当塑造精品意识,贵族化,占领高端市场后再推出低价产品。欧洲需要口味重的,而东南亚则喜欢新鲜清香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口感要求不同,要在中国茶的深加工上应做足文章,提高中国茶产品附加值,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做出对应的茶产品迎合全球消费市场。

关于社会责任:还要继续回报社会

记:多年来,您做了许多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出于什么原因?

蔡金华:企业家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企业如鱼,人民如水,鱼离不开水;企业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大众就难以发展。这几年我尽己所能,向社会捐献了几千万元,我将以做好企业为根本,造福天下茶农,塑造中国茶品牌,继续为社会为民族多做贡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陈勇:白手创业 一步步朝着“茶叶梦”的方向前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