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俊仲号创始人汪俊仲

稿件采写:刘宗敏凃春艳

几尺见方的木盒,材质很好,打磨得非常光滑,木材本身的颗粒和纹理纤毫毕现;手指抚过,相当顺滑;同时,保留木材本身的质感和颜色,精致和粗犷、霸气,截然不同的矛盾风格,神奇地在一个盒子上出现,达到奇妙的和谐并存。

木盒里,是各种形状的普洱茶,有“雪茄”形状的夙愿;有不用茶刀茶针轻松手撕即泡的“薄冰”;有凤凰蛋、元宝以及更有利于同步转化的铜钱形的柱子……从包装到产品形态,没有一款是传统熟悉的普洱茶,五花八门,出乎意料;所有产品唯一相同的,是精致的木盒木箱以及风格。

瞬间觉得“原来普洱茶也可以这样!”“好特别”“这到底怎么做到的?”,随即冒出的就是“真不怕麻烦”。

在普洱茶整个行业面临产品同质化痛点的时候,这些特别的普洱茶,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让人眼前一亮。

再进一步了解,包装及产品形态的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装在里面的普洱茶,不管生茶熟茶,无论来自哪个产区,全部都是纯料。

这家“特别”“不怕麻烦”,只做百分百纯料的普洱茶品牌,叫做——俊仲号。

(俊仲号创始人汪俊仲摄)

俊仲号,取自创始人汪俊仲的名字。

“打破传统,是俊仲号的灵魂。”汪俊仲对(,树起一个技术壁垒。

扩展阅读

【访谈】杨普号:独辟蹊径 立意先行 以传媒思维做茶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杨普号创始人杨普龙

稿件采写:罗春燕

“码字出身,做茶谋生。”云南昆明杨普号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杨普龙,调侃自己是“做茶里面码字比较好的,码字工里做茶比较专业的。”

茶文化码字工、茶书的编写,都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茶行业,除了茶山、茶农以及茶的品质外,还关注整个行业的策划、创意等等。本期“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走进杨普号,和杨普龙边喝边聊:有着策划思维、懂传播、懂创意的媒体人,到底如何独辟蹊径,“品质+策划思路”“玩”出不一样的普洱茶?

杨普龙在与记者交谈(摄)

从码字工到茶人

“爱茶,做茶,独钟普洱。

为稻粱谋,亦为爱好。

为茶文化码字多年。

精,不敢说;通,似可道。

策划几本书,还是茶文化。”

做点地道普洱,对爱茶人负责。”

博客开头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杨普龙这些年的历程,以及做茶的初衷。

2005年,杨普龙开始以记者、编辑身份进入茶行业,长期在茶山上行走,接触了很多茶农、茶商、茶厂,掌握了大量一手的资料和源头。又因为媒体的特殊性,与专家学者们打交道比较多,不仅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也积累了广泛的专家资源。接触越多了解越多,慢慢地,杨普龙开始自己创业,做实体经济。但于老本行,其依然没有放弃,开始围绕普洱茶,出书、办杂志,不断地“折腾”。

在试水实体经济,与出书办杂志混合经营几年后,杨普龙笑言,从“码字工”彻底沦为“商人”,创办“杨普号”,开始做自主品牌。

“为什么创办杨普号?原因很简单啊,就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嘛。”搞文字出身的杨普龙,说话却很直白。“那个时候办杂志、出书,都是需要金钱基础的。因为你需要别人买你的书,或者需要企业在你的杂志上放广告,不然没办法生存,更别说养团队了。所以接触普洱茶越多,对这个行业了解越多,就越顺其自然的开始做茶了。”

2012年,杨普龙开始正式全力投入做茶。

但其实,“杨普号”的前身是“何其芳”,也是其最早启用的那么大,杨普号只要做好、服务好,其中一部分人、一部分市场,就够了。”

为茶类寻根,为普洱正名——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1823年有一个英国军人,叫勃鲁(R.BRUCE),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域阿萨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山中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第二年(1824)勃鲁的哥哥勃鲁士(C.BRUCE)也发现同样的大茶树。当时的东印度公司(“立顿”的前身)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而英国人郝经生(J.Hutchinson)更是错误地提出认为茶树是印度原产,还说中国人在很早以前深入印度,把茶树种子带回中国,由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对中国到底是不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议。

这种争议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是被张宏达先生的研究改变的,他开始了一项令世界植物界刮目相看、为之一振的科研计划——探究阿萨姆。张宏达先后入云南、进贵州、奔四川、到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宏达先生的研究结出了硕果,改变和重新确立了茶种学研究的科学版图。

张宏达先生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掸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

张宏达先生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张教授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认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度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是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原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并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张宏达研究的课题中,更加证实了中国不仅仅是茶树的发源地,而且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云南,它是我国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高,分布最广的省份。

王秀兰:传承创新技艺,诚信打造品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秀兰带徒

在王秀兰董事长的带领下,张一元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十大商业品牌金奖。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1900年,创始人张昌翼其独特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世代相传。进入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时期,茉莉花茶的特色荡然无存。1992年,从事多年茶叶事业的王秀兰接任张一元总经理一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回老口味,恢复传统技艺”。她拜张家后人张世显为师专心学艺,多次走访老主顾虚心请教,反复请老顾客品尝,不断调整改进工艺,终于寻回了“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张一元茉莉花茶独特口味,让失传已久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重现京城,让新北京的大街小巷中依然飘散着记忆中的味道。随后亲自制定了《张一元茉莉花茶企业标准》,不但得到了国家认可,更好地传承并创新发展了“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更推动传统制茶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迈出了一大步。2007年,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当时唯一入选的花茶项目,王秀兰被评选为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秀兰还挽救了一批传统名茶,成功恢复了失传58年之久的茉莉毛尖传统工艺,使京城再现柚子花茶以及老北京传统的茉莉高碎。由她率队甄选、监制、审评的张一元茉莉白龙珠、张一元茉莉针王等品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的代表品种。至今在张一元还能够买到“高碎“这一老北京人脍炙人口的茶品,用王秀兰的话说,“高碎价格最便宜,工序最繁琐,卖多少斤就是赔多少斤的钱,但是为了老北京人的这点儿念想,张一元每年都会做。”曾经出现过,为了购买张一元“高碎”,门店还没有开门,顾客却都排出了百米远,出动了保安和街区民警维持秩序,2个小时,1万斤高碎被抢购一空的壮观景象。今年,河北廊坊的一位顾客在得知张一元“高碎”上架预售的消息后,头天晚上特意赶到大栅栏总店附近的小旅馆住宿,就为第二天准能买上这茶。

数十年磨一剑

造就茶王过硬本领

几十年的经历,学的是茶叶、干的是茶叶、想的是茶叶,多少回做梦都惦记着茶叶,王秀兰对茶的爱已经浓到了化不开的地步,凭借着“一生为茶,为茶一生”的执着信念,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意志,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刻苦钻研茶叶专业技术,终于练就出一手评茶的绝活,特别在茶叶的拼配、加工、评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通过对茶叶的“一看、二摸、三闻、四尝”可以准确判断出是新茶或陈茶,是春茶或夏秋茶,茶叶的等级、质量优劣,甚至判断出茶叶的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品一口茶,就知茶的产地和名称,甚至能说出茶叶的采摘时间、炮制过程和贮存方法。掌握这个绝活的人全国不过寥寥数人。至今,每年新茶下来的时候,在采茶、制茶、选茶、评茶的一线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一边与茶农交流一边指导茶农制茶,使茶叶口味更适应市场需求。也正是因此,她对各种茶叶的动态掌握不断更新、完备、扩充,经验日积月累,使茶叶评定工作更加精准,深得业内人士的信任和佩服。京城许多茶庄不但邀请她帮助鉴别茶叶,而且把经她定级作价的张一元茶叶当作茶样,当作衡量茶叶质量的标准。而今,王秀兰更愿意把这项技能总结为“看人做茶、看天做茶、看茶做茶”。

培养茶界新星

研制茶叶新品

王秀兰既是“跑得快的火车头“更是”传帮带的领头人“,百忙之中抽时间对员工亲自授课,开展副会长一职。

多年来,她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第三届、第四届有突出贡献的科教技术、管理拔尖人才,并担任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茶艺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老字号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文/家博

【访谈】产品参数化——“德丰昌”开启透明交易模式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德丰昌掌门人张贵景

稿件采写:罗春燕

八月,和煦的阳光,洒满了茶叶市场的每个角落,在一栋不是很起眼的店铺门口,我们见到了今天()的采访对象,张贵景,一位颇具儒雅气质的中年男士。不大不小的空间,中间布置了一张优雅、精致的茶席,四周零星分布着,各类用绵纸包装好的茶饼,这就是张贵景的办公室。德丰昌今年新出了几款古树茶,在他的力邀下,我们品茗了其中一款,而我们的谈话,就这样,在等待水壶咕咕作响中开始。

从家族的茶叶传承,一直聊到北方市场的开拓,包括凤宁号与德丰昌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其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德丰昌在业内首倡的:将产品信息参数化、公示化,打造一条全新的、透明化产品“流水线”。一款好的普洱茶从原料到成品,主要讲究两个基本条件,即环境和工艺,德丰昌将许多茶商秘而不宣的产品关键信息全透明,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购买的茶,从原料到工艺的生产全过程,让“买的放心,卖的安心”。从而开启了,一种行业全新的透明化交易模式。

张贵景在与记者交谈

1982年出生于凤庆的张贵景,从小可算是在茶树下长大,但大学毕业后的他却并没有从事有关茶叶的工作,而是就职于一家外资企业,担任区域销售总监的职位。拥有这样令人艳羡的工作,却为何辞去,进入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呢?张贵景笑着说:“我的家族本来就是从事有关红茶行业的工作。父亲、大伯等都是凤庆茶厂的老员工,后来出来创业,他们从小就接触茶叶,有着丰富的制茶经验。父亲退休以后,我必须回来照顾他经营一辈子的心血。”虽然,张贵景说着这番话时,显得一脸轻松的样子,但其中经历的挣扎,可能也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子承父业,张贵景因此被迫选择放弃自己待遇优厚的工作,转而回到家乡。并于2009年注册了云南凤宁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宁号),正式加入到家族茶叶经营中来。

办公室两侧陈放的茶饼

深耕北方市场的“德丰昌”

既然,家族是红茶世家,那为何会选择进入普洱茶行业呢?虽然二者都是茶行业,但本质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我选择进入普洱茶行业,首先是基于我个人喜好,自己偏爱喝普洱茶。其次,国内做红茶的企业有很多,消费者对云南茶的认识度上说,普洱茶会比滇红茶多一些。所以经过我们团队将近一年的市场调研,认为普洱茶市场是有发展前景的,所以,我们才决定进军普洱茶行业。”张贵景向()解释道。

普洱茶行业,从2007年的鼎盛发展,到2008年的陡然衰落,这中间的巨大落差,导致许多因为普洱茶的暴利,而想进军普洱茶行业的人,望而却步,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吓到张贵景团队的理由。2011年,张贵景率领团队从北自南,开始了他们的普洱茶市场调研之路。

“我们考察了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市场,以西安为主的西北市场,以及整个华东、华中市场,甚至包括普洱茶比较热门的南方地区,主要以广东、福建、云南为主。在这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普洱茶行业还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诸如整个北方市场,由于很少受到普洱茶“炒作”“收藏”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些地方的喝茶人,反而更看重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大多数人都是把茶买回去喝,收藏量也不会太大,没有投资目的,收藏也是为了喝,这就给了普洱茶一个健康的老朋友氛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普洱茶在北方囤积很少,更容易流通。”张贵景一边烧水,一边解释道。

正是基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足,以及慧眼独到的见识,张贵景团队迅速决定将北方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从凤宁号建立之初,张贵景就并没有把红茶作为企业的唯一发展途径,而是“双向并举,齐头并进”。“我们有着丰富的红茶制茶经验,这一切都源于我父辈们的努力。所以凤宁号创立之初,就是把红茶作为企业发展的’先行兵’。在保证红茶,能够在北方市场站稳脚跟之后,我们才逐步尝试推出普洱茶,并创立“德丰昌”普洱茶品牌的。”

明亮、宽敞的初制所

产品信息参数化,倡导市场交易新标准

近几年来,古树茶消费成为普洱茶行业又一股热潮,各大茶商也都纷纷打出“名山”“老寨”“古树茶”的旗号。由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使得普洱茶“收藏”之风盛行,导致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普洱茶时,更加关注普洱茶的“山头”和茶树的树龄,认为越老的茶越有收藏价值,甚至不惜花重金购买一些古树原料的新茶,自己存储,坐拥升值。但是这种收藏之风的背后,是许多大众消费者“喝不懂茶,不会喝茶”。

德丰昌将产品定位于“参数化”“公示化”,打造一种全新的、透明化产品“流水线”。一款好的普洱茶从原料到成品,主要讲究两个基本条件,即环境和工艺。德丰昌将整个原料生产渠道全透明,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购买的茶,从原料到工艺的生产全过程,让“买的放心,卖的安心”。

张贵景介绍道:“普洱茶茶种有异及生长环境的不同,是造就味道迥异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其中茶树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层中含有的矿物质成分的不同,形成了茶叶冲泡后的不同口感。由于普洱茶生产,从原料开始就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也造就了百家之味的特点。轮到消费者购买茶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消费者往往分不清楚,真正的名山正寨的茶是什么味道。因此,我们在每款产品的备注里,都会将茶树生长所涉及的环境、土质及土壤成分、以及茶树所在的海拔、年平均降水量、还有茶友关心的茶树树龄等问题,一一标注清楚,做到茶叶从源头上的可追溯性”。

以德丰昌今年推出的昔归古树生茶为例,张贵景为我们做了介绍:“首先,我们会告诉顾客,这款茶是精选芒麓山云南大叶种之邦东黑大叶古树茶青,一般采用混采的采摘方式,平均所采的树龄在200年左右,以及这些茶树生长的环境,土质状况,年降水量,加工工艺及品鉴的主要特点等等”。在顾客了解了基本的茶树生长环境之后,德丰昌会根据顾客的喜好进行推荐:喜欢单株的茶青制得的茶叶,那就可以选择定制服务;能接受混采方式,就选择大众产品。

绿树掩映中的制茶厂

当然一款茶的好坏,不是只靠茶树的生长环境就能决定的,还包括鲜叶采摘之后的工艺环节。“我们的参数表上也会将工艺环节标注清楚。参数涵盖初制与精制及包装环节:比如采摘方式,是混采还是纯料;鲜叶的萎凋程度;杀青过程采用的是手工炒制还是滚筒杀青;揉捻程度是重度揉捻还是轻度揉捻;是否拼配,如果这款茶是春茶配秋茶,那我就写明是春茶配秋茶,是大树就写大树,有乔木就标注有乔木拼配,如果顾客看重购茶时的性价比,就建议他选择拼配。如果更加看重古树纯料就可以选择企业的私人订制服务。拼配之后的压制环节,我们也会标注采用石磨还是机械压制,在顾客有选择需求的时候,我们也会为他客观地分别解释石磨压制和机械压制的好坏:如果想存储时间久、香气保留时间长,就选择机械压制。如果是想在数年内喝掉,那么可以选择石磨压制。将选择权交到顾客手中,选择与否全凭自己需要。压制完成来到包装环节,绵纸包装用了几层绵纸?笋壳包装扎了几道篾绳?都将一一标明。”通过这种透明、公开的方式,将主动权交到消费者手中,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德丰昌不仅提供产品从环境到工艺的所有参数,对于许多不了解普洱茶品饮,或者不清楚古树茶味道的顾客,企业专门推出自己独创的“品鉴参数”。根据企业所建立的产品数据库,以及参考一些有关普洱茶品饮的正规出版的书籍、老国营茶厂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茶叶研究所的相关权威人士,德丰昌总结得出,自己的普洱茶冲泡的六要素:“醒”“器”“量”“水”“温”“段”,以供爱茶人士的参考。

张贵景说:“很多消费者买茶回去以后,存在两种现象:一是不知道怎么泡;二是嫌正规泡法太麻烦,没有那些器具不说,还没有那个时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总结出的普洱冲泡六要素,会简单的告诉顾客,泡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例如:醒,醒茶时间长短,怎样醒茶;器,什么样的茶,适合采用什么器皿冲泡;量,投茶量是多少,老茶跟新茶又该投多少,我们都会给出一个参考;水,什么茶应该用什么水,比如:冲泡普洱一般不选择纯净水冲泡,因为会造成香气无法散发,滋味淡薄,最好采用矿泉水、山泉水冲泡;温,冲泡的温度,在不同的冲泡时段用不同的温度,比如:新普洱茶性近绿茶,60℃下茶叶中的维生素开始溶解,70℃氨基酸、多酚类物质开始释放(一般茶叶内的氨基酸在60度水温时开始溶解,维生素在水温70度以上容易受到破坏,茶单宁和咖啡碱在水温70度就逐渐溶解出来,);段,把普洱茶简单分成三个段位冲泡,如果从普洱品饮的营养角度出发,我们会建议顾客把普洱新茶的冲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泡之前,建议中低温冲泡,看外形,喝香气;第二个阶段,六至十泡,喝滋味、鉴内质;十泡以后,高温闷泡,喝甜水,看叶底、评工艺。通过这种方式,将冲泡茶的过程简单化,同时也方便对普洱茶工艺、品饮口感、内质等方面时行鉴别。”

蓝天白云下的凤宁成品厂

“教材产品”引导理性消费

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对于一些名山、正寨所产的普洱茶,无论是从外形、香气,再到口感,众多消费者和茶商都有了大致的说法。例如:昔归茶,香气高扬,滋味厚重;老曼娥茶茶汤厚重,苦若黄连。虽然对于这些纯正古树茶的滋味,大家都有了一致的认定,但是市场上真正古树纯料的普洱茶,产量实际上是很少的,茶商大都采用拼配的方式制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品饮、分辨出这其中的差别,非常费力。

德丰昌在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普洱茶品饮价值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在消费交易中的透明化,针对每一款德丰昌推出的常规产品,都会有相应的“对比教材”。

张贵景介绍道:“许多消费者,其实自己品饮的时候,是分不出真正的古树茶是什么味道的,因为他可能连台地茶都没有喝过。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每一款常规产品的推广,都会配套推出一些可以让消费者对比参照的样品茶。如果顾客进店想喝古树茶,我们会同时泡给他:乔木、台地、大树、特大古树茶,如果不能分辨出其中的差别,我们会建议他从最简单的茶喝起。”

不仅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产品对比交易,2016年伊始,德丰昌团队开始在整个北方市场免费推出“盲品比对品鉴”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对比喝,喝懂茶,喝得起茶”。“我们今年共计划了120场品鉴会,目前已经完成了60多场。每场品鉴会开始之前,我们都会让参与者大致了解云南普洱茶的相关知识。然后,对于大家都感兴趣的古树茶,我们会提前讲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比如这种山头茶在业内大家公认的味道、香气。最后,采取盲品的形式,让参与者亲身分辨其中的差别,实实在在学会喝茶,弄懂茶叶。”

德丰昌始终秉持“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喝茶”的理念。不仅要让消费者学会喝茶、喝懂茶,每年还会组织“茶山游”活动,让每位消费者亲身体验普洱茶“从茶叶到茶杯”全部过程,努力践行普洱茶从“收藏”的价值,转为“饮品”的价值。

深山密林中生长的古树茶

全新观念,定位年轻化消费市场

无论是普洱茶,还是绿茶、红茶,今后的消费主力军,必然是“80、90后”年轻群体,而这种消费群体的转变,也会引起普洱茶市场格局的变化。德丰昌便将目光瞄向了这群“80、90后”。

“今后的市场,将主要以这群年轻化群体为主,但是这种年轻化的消费观念,与现在普洱茶市场面向的中年、老年阶层消费群体不同。这种年轻群体的消费忠诚度极低,他们选择一种产品时,往往凭借个人喜好,毫无定性可言。所以无论是德丰昌,还是今后的普洱茶市场,这个趋势,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新的消费群体必将取代旧的消费群体,而唯一能够抓住这种新兴消费群体的,只能是自己产品的口味,符合他们的胃口。只有他们觉得你的产品好喝,才会选择购买你的产品。而这个时候,普洱茶作为收藏的属性,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个新兴群体,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产品的饮用价值。”张贵景笑着说道。

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年轻化消费群体的到来,德丰昌计划明年推出熟茶散装产品,以满足年轻群体的快速消费需求。“熟茶的养胃功效,是众所周知的,而年轻群体在追求健康、养生文化的同时,更加看重方便、快捷,因此,我们计划推出的这款熟茶散装产品,除了在口感上符合年轻化消费习惯;在便捷性上,也是考虑到了他们‘即时即需’的消费习惯。”

德丰昌每款产品外包装都印有《百茶序》

一壶茶被泡至无味,()的采访也接近尾声。我们看到德丰昌的每款产品,外包装上都印有:百茶序,很好奇的问了原因。

张贵景解释说:“普洱产于滇,而盛于世。滇有百茶山,百山有百寨,百寨地百异,百地茶百种,百茶生百境;承百家工艺始成,后而存于百地,百人百艺经百器百水而烹之,始出不同之百味,故而造就其百山百味百无定性之奇......

这首《百茶序》,大概地解释了普洱茶的历史,以及造成它百味的原因,对于那些不了解普洱茶的人来说,百茶序能够提供给他们普洱茶入门级的知识。同时,它也诠释了我们品牌的经营理念,代表了我们德丰昌一直秉承的态度: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喝茶,轻轻松松喝喝懂茶。”

轻声阅读这首百茶序,能够感觉出作者的用心良苦,以及他对于的掌握全面。据了解,这首百茶序,由张贵景亲自执笔,并申请了版权保护,以后也将成为德丰昌的标识。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王树文


为人处事质朴谦和的王树文,很难让人把他与什么“创意”、“奇思妙想”等词连在一起,但却永远不能忽略王树文,不能忽略他几项非常重要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的内秀,爱读书,喜艺术,培养了他被人由于质朴谦虚而忽略的内秀;第二个原因更重要,发自他事茶爱茶的心性之真;

1989年初夏,发起云南11位书法家书写不同风格的“茶”字108个,寓意茶寿,深得社会欢迎,甚至到了现在,这“百八滇茶万里香”更成了茶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组建了“云茶苑”民族茶艺表演队,亚运会期间领队在首都表演,轰动京城茶界;随后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表演,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形式美丽和内涵丰富的云南民族茶文化;

巴达山大茶树不幸遭到雷劈,劈断十多米,王树文费尽心力从当地运回一段树干,使之免遭柴薪之用。这段古茶木,王树文请剑川木雕高手雕成神农之像。以古茶树为奉祀茶祖之用,茶心茶想,令人感念;

最早有意识地系统性收集整理云南民族饮茶习俗,并且对很多茶俗作了命名: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茶、纳西族的龙虎斗等,开研究的另一领域。

欢迎大家补充说明或者推荐名人,补充名人资料请评论补充。推荐名人请联系本站或者注册本站会员发帖。

“世界茶王”李瑞河谈成功之道:品牌+文化+创新


世界茶王说:创业一定要专注,自信和坚韧。做产品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81岁的李瑞河被誉为“世界茶王”、“两岸茶王”,作为天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用自己的执着、睿智、自信,书写了传奇的创业人生。重视品牌、传承文化和不断创新是他成功的“法宝”。

李瑞河出身于茶农世家,从小就与父母等劳作于茶园间。“当时种茶的人多,的人少,我们家跟一般农民一样都很穷。”李瑞河回忆说,因为家庭贫穷须谋求转变,他的家庭决定转变思路——从种茶到卖茶。

图为:天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瑞河

卖茶的过程是艰辛的。贩茶之初,李瑞河经常走街串巷、挨村挨户走访顾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只要有足够的韧劲和自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李瑞河表示,因为有过当兵的经历,他练就了异于常人的承压能力。“我建议所有人都尽量去当兵,军队是一个非常磨练人的地方。”

因为勤奋、努力,再加上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李瑞河迎来了成功。他的店遍地开花,创办了天仁茶厂、天仁茶园、陆羽茶艺中心等,他创建的天仁集团资本额逾40亿元,为台湾地区第一家专门从事茶叶销售的上市公司。

然而,有时幸运和厄运常相伴而至。1988年,踌躇满志的李瑞河开始涉足证券行业,不过让其始料未及的是,两年后台湾股市的崩盘,让其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天仁证券因从事丙种垫款,出现30亿台币的财务损失。“我当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为了避免引发更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一周后李瑞河提起精神,并对外承诺:愿意用名下的财产来偿还债务,宁可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穷人。随后他辞去一切职务,变卖家产抵债,包括在美国的一幢房子。虽然出现巨额亏损,不过李瑞河的诚信和重情重义,使他赢得了尊重和信任,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1993年,已近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筹集到1000多万元后踌躇满志地转战大陆市场,开启自己的另样人生。他以美国天仁集团总裁的身份,先后在福州创办天福茶叶有限公司(优山茶场),建立了1500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及茶叶加工厂;在闽侯上街镇创办天元茶叶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茉莉花茶、绿茶、乌龙茶的加工、并配、包装、出口等业务;在老家漳浦324国道旁购地100亩,创办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福茶庄)……目前,天福集团在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超过12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福建、四川、浙江等省建有7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2家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建设了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的蓬勃发展并未让他忘记居安思危。李瑞河对产品质量的挑剔越来越苛刻。“我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不完美的产品是一定不能呈现给消费者的。劣质的产品会伤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李瑞河表示,只有长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树立诚信的、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每一个产品我都会提前试吃试用,我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一定是有质量保障、安全保障的。”

目前,已经功成名就的李瑞河最大的愿望就是感恩社会,传承中国的茶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我在大陆取得了令我难以想象的成功,感谢这里的良好投资环境,感谢消费者的支持信赖。我开办茶博物馆、茶学院等文教机构,在全世界以茶会友,传播茶文化,就是想把这个行业的地位和内涵提升起来,把数千年的茶历史和茶文化彰显出来。”李瑞河建议创业者,创业一定要专注,自信和坚韧。做产品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因为中国在崛起,中国人正走向全世界,中国茶和茶文化也必将走向全世界。”

为茶而生的女子——茶为媒联盟副秘书长王海蕙专访


文|戴维欧

秋高气爽、微风扑面的季节,有太多思绪,太多情感等着用合适的办法传达。

然而还会有些许人,他们会静坐沉思,点一盏青灯,布置一张简约的茶席,试图用茶汤温热心底的寒凉。

这样的人,都是淡然温柔的,像是她手中一握的茶杯,古朴而生动。

今天专访的,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当你坐在她身旁的时候,就会被婉约的茶香团团包围,能够听闻她的话语,就能觉得心境开阔。

王海霞,别名王海蕙,茶为媒联盟副秘书长,茶为媒(北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茶艺师,台湾中华茶艺大师范增平的弟子。虽来自帝都却胜似婉约水乡的伊人。

“人本天地一悠然,如同行于草木间。用一份淡然的心,静品一盏茶的心意。”这是她品凤凰单从时常常提起说起的话。

这个为茶而生,气息文艺的女子爱茶与爱中国传统文化已到爱了骨子里,好清静的她一直以传播禅意茶道为任……

茶,让人柔软而坚定

沏好一壶清茶,她淡然的解释着这个问题。

茶是灵动的知性的有生命的,茶是包容的,茶是中华的传统,是华人精神最好的传承,

坐下来,静心的泡杯茶,用心与之对话,细品个中滋味,若遇懂的人分享,便是如知音般神往但无所求!心静则尽显茶性,传递的是最美的姿态,品味的是最静心的茶汤,若是心燥不安冲泡的茶汤,品茶之人是皆有感受的,茶之汤也会暗淡得味浅且略涩的,所以,茶是有生命的,要与懂的人分享才更有生命力!

禅茶一味,是茶的禅意,以茶悟道修心而行,感知生命,让心在品茶修行中寻得意义。正因为茶传递的缘拉近了人与人心的距离,所以特别喜欢“茶为媒”这个名字。自从有缘入职茶为媒(北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后,参与了茶为媒杂志的编辑出版,见证了茶为媒茶器京东专营店的上线,负责策划了多场主题茶会,因工作需要更体会到茶产生的缘份无比奇妙,也因此更认同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以茶为媒”是我们的工作方式,“以茶会友”是我们的待客之道,“以茶悟道”是我们的艺术追求。

茶是包容的,任何人沾染上了茶都会有所改变,茶农少了份粗俗,商人也多了份儒雅,恋上茶会让人的心变得柔软而坚定,大气而包容……

搭建平台,让茶成为最好的纽带

记得被茶为媒联盟触动,是由于他们在联盟介绍里引用的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是的,在激烈甚至恶性竞争的时代,多少人只顾着抢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谁想着去喂人呢?

茶通“儒释道”三教,源远流长、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此,茶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民族间最好的桥梁纽带!

她说:“器为茶之父,在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同时,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茶器的价值和作用。为了唤醒消费者对茶器的重视,我在八九月份连续组织了八九场的茶器鉴赏沙龙。有涉及古茶器鉴赏的,也有专门针对青花瓷、建盏、汝窑作主题介绍的,既有单独在公司举办的,也有联合绿雪芽、彼岸书店、问鼎等企业联合举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认同。”我们正在带领更多的联盟会员及茶友,组织更多的传承交流性品鉴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虽然活动具有很好的反响,但她却说是完全公益免费参加。“当看到大家因茶因器而互相结缘,并彼此互动感动的时候,我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在没有直接私益的时候是最自然的,正如那杯清纯随和的茶。

她还说,虽然有时候感觉很忙碌很累,但想想最初设想的那份“岁月静好如初遇”就一笑而过了。

她认为茶是最好的媒介,以茶为媒,以茶结缘,用茶为载体搭建平台,让心与心的距离拉近,让彼此间变得如茶一般包容。这是她热心投入于茶的动力所在。“茶为媒联盟是茶人的平台,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推动茶文化传承、促进大家交流发展。这是件美好的事业。”

憧憬:让更多人学会分享共赢

“你对未来有什么憧憬吗?”。任何人在回答类似的问题时都在泛泛的侃侃而谈,可她仅是品了一口茶,目光坚定的回答:以茶为媒,以器为约,通过活动结缘更多的人走进联盟,从而让大家在平台展示各自的风采,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这是我以后的职责,也是我所要实现的理想。我会让茶文化的内涵通过平台得以最佳呈现,让每个人深入明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最大的希冀。

特别是组织几场茶器鉴赏活动后,她更深的了解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在其中,她收获能力,收获知识,更收获了以茶为媒的更大更广阔的平台!

听到这些简明扼要的回答,我的采访也随之结束,却开始感慨万分。有些人一生多变,而有些人自年幼无知到岁月苍老的过程中只会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有的人会因现实的种种将这个追求深埋于心,甚至就这么悄然忘记自己最真挚的梦想为何物。可是还会有人,一旦坚守便是一生。因为这些人会觉得,如若会在遗憾满满中选择弃之不理,不如在开始时就选择放弃。

所以,这样懂得坚守的人天生就被造物者赋予了使命与光环。

蕙质兰心,哪怕桑田沧海、从容不变。

哪怕她仅是个女子,可她做到的是,茶之道的传播,时刻带着的,是茶人们共同的喜好和希望。

大别山中的茶叶王——李为超


李为超从光山县白雀园镇沿河村闯跑神州大地的“茶叶王”。他是大别多山地区第1个把茶叶推向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和全国各地城乡市场的农夫。他经过一人带多人,每人都致富的连锁致富效应,还帮带了家乡农夫大搞茶叶栽种,从1996年直到现在跟着陪着李为超投身个体打理茶的达4000多人,那里面100多人变成100万元户,同时使3000多户贫穷农夫种茶、15000多人投身茶叶加工发迹致富。

1996年以来,李为超总计销行茶叶9700多万千克,成功实现利润8700多万元。帮带家乡别人一块儿打理茶叶变成一百万元以上小老板103人,有众多人在李为超的没有报酬的帮忙下投身茶叶买卖,同时帮带15570多种族植茶叶手动摘取茶叶售卖茶叶人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

期望的曙光

1996年秋,20岁的李为超看见村里山多地少,加上天灾,山里农夫又没有经济头脑,众多乡村居民穷的“叮当响”还是是“住着土坯房,吃着糙粮,没有家庭用具把座椅当着床”的生存。看见这些个李为超心绪异常沉重,誓愿去闯荡江湖外面五色缤纷的世界改善家乡状态。一个偶然性的机缘给李为超变更家乡状态灌注了兴奋剂。那是李为超到镇上邮政所给一位在异乡做工的火伴寄信,发觉一个小姑娘与营业员发生了嘴边,引来了围观的人民,日常不爱看热闹的李为超也挤进去探个到底。原来姑娘给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办公的一位亲属寄茶叶超重量,因为这个引动了争吵。一询问才晓得胜利油田工人来自祖国各地有喝绿茶习性,因那边不适宜种茶,茶贵如金,茶叶是紧俏的抢手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为超心中透出了一丝曙光,胜利油田茶叶买不到,而本地茶叶却卖不掉,假如把村里村外茶叶所有低廉收起来,而后差价销到胜利油田去,这不是两全齐美吗?

创业艰苦苦头多

李为超所处的光山县白雀园镇属多山地区、苏维埃政区、贫穷区,故步自封的小农经济意思长时期约束限制着许多人的思想,乡村居民们一向觉得做买卖是游手好闲玩物丧志的奸商,李为超四下里行不通,遭到亲属自己坚决不赞成,没有一人肯把钱借给他做茶叶经售买卖。在投亲没希望、靠自己无门的事情状况下李为超抱着试试着看看的心理把自个儿的想法向邻村一位在乡里做百货买卖的朋友作了抱佛脚,迅即获得他的支持,这位朋友冒着莫大的风险把自个儿做6年买卖积累的1.87万元钱所有借给了李为超。拿着这处面含有期望的本钱,李为超感到心中沉沉地,成败成功事关重大,他咬紧牙关,誓愿尽全部精力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本钱。

为了不认识不清盲干,李为超先用8000元收了790斤茶叶到东营市探寻茶叶市场,从未做过买卖的李为超在胜利油田走村串户,餐风饮露,经历多次了苦头,因为做做生意的方法验不充足,加之人的生活地陌确实4斤茶叶出售去只有3斤半的价格,后经好意人点拨才徐徐醒过神来。走到胜利油田恳利县一个村子时,李为超全顾不上面目竞亮起嗓子喊起了叫卖声,可事不赶巧,一条刚下崽的母狗看见穿着脏衣破衫的李为超,把他当成叫化子猛咬,因为受伤的情况过重,受伤破裂的地方流血继续不停,他面色发黄,支挂不住,一头栽倒在地,善心的燃料工许多人煌煌把他背进了油田钻井队卫生所施行急诊,辛辛苦苦赚的1456元钱全部赔进药费里了,尽管这么,李为超仍然欣慰的,由于他在东营市、胜利油田找到达广大宽阔的茶叶销行市场。序战告捷,李为超尝到达甜头儿凭着一股韧劲,先后又敞开了东营市广饶县、利津县、恳利县等茶叶销行市场,茶叶经售由以往的小批量、质量差次打游击销行,进展到高品质、大量量集中门面店销行,2000年纯收益就达600多万元。李为超一时成了大别山老区靠茶叶帮带农夫致富的“茶叶王”,在光山大地传为佳话。为了再次扩张销行,2004年李为超在东营市又设立了茶叶企业,李为超快马加鞭地上内蒙、转新疆、下甘肃,半个月跑了3个省9个县,战果辉煌,首批与少量人的共同体地区订立2万千克的销行合约。当年茶叶销行到川、陕、甘、藏、内蒙等省、自治区,仅这一年就销行茶叶6.8万千克,获利400万余元。

一颗璀璨的名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李为超靠的是顽强打拼的拓宽神魂,灵活的打理头脑。2006年、2009年先后设立了河南信阳吞达茶叶有限企业、山东吞达茶叶有限企业。

山东吞达茶业有限企业,,于2009年八月设立,,现存职工366人,领有茶叶技师110人,各类专业研讨担任职务的人115人,设立有专门茶叶研发攻关小组。企业占地3000余平方米,领有资产8000余万元。各类制作设施,品茶盛器,检查验看设备等齐全,现主营茶叶加工、包装销行等,年产值达到90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固定的销行渠道。推出的“吞达”优质名茶系列,在国内市场领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东营茶叶市场霸占80百分之百以上,销行网点散布到东营市各大商店超级市场。东营银座商城、东营百货大楼、东营经济活动大厦、胜大超级市场都设有专柜。企业在东营的直营连锁店已达32家,单店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260平方米,并以每年5—10家的速度在递加,在东营茶叶高端市场霸占80百分之百以上份额,具备垄断优势。

企业全部产品原材料都来自源产地,已达到从源头上保障产质量量。在绿茶系列与光山县白雀园镇茶叶市场从各处买进后直销。铁观世音茶系列与福建安溪茶园栽种户施全保合作,香片系列与广西茶厂合作。企业秉持“以品质求保存生命、以信用增进展”的打理理念。以“吞达”为主打品牌,经过过硬的产质量量,正确的市场定位,先进的营销理念,敏捷稳固的营销网络,完备的售后服务,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公司品牌形象,博得了广大消费者及销行商的信任。“吞达”系列产品在鲁北茶叶市场的霸占率蝉联5年列居第1,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蝉联5年位居山东同行业之首,鲁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专营企业。

到现在为止,该企业对主要出产的产品,依据市场的要求,施行制造工艺研讨创新,能出产更优质的茶叶品种,加强产品的竞争有经验。接合国内市场需要,企业蝉联投资2000多万元施行技术改造、更新,扩张出产规模。以主顾至上为宗旨,以诚信博得客户的芳心,供给最优质的服务,服务于商家,服务于社会形态。

喝水不忘掘井人

李为超深知自个儿先富起来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家乡上层眷注分不开的,为还报党的恩情回报家乡,李为超2012年春为光山县白雀园镇沿河治理、架桥一次性投入182万元,先后为白雀镇街道架路灯、沿河大路修路、镇政府修路、收拾白露河、白雀园镇沿河村修路等捐款57万余元,2012年三月为支持光山县净居寺旅游业捐款20万元,先后为帮忙沿河等村贫穷户农夫、艰难党员、孤寡老人、贫穷大学生捐助资产、捐款。李为超规划说话时的这一年底没有报酬的投资1200万元为解决白雀园镇沿河等村通往商城县界的白露河上架起一座60年未变高标准的“农夫福祉大桥”,下一年再没有报酬的投资2000万元为彻底整理白露河和从新修整沿河沿岸扶坡等工程。

2000年秋,光山县白雀园镇沿河村正在读初级中学一年+紎秥的李为兵二老因病忽然离他而去成了个怜惜的孤儿,李为超正巧回老家进茶叶获悉后,不加思索考虑迅即从购进货物款中拿出2万元送到李为兵手中,并安抚他不要过份伤悲,化怆痛为力气尽力尽量读书。从这个时候起李为超把帮忙李为兵完成学业当着首要事物,李为超把李为兵从初级中学一年+紎秥一直供到大学结业直到就业。说起李为超无私拯救援助李为兵的事,众多老年乡村居民也和李为兵一块儿流下了衷心感谢的眼泪。

沿河村曹畈乡村居民组张明光、张明胜昆季俩家子很贫窭,昆季俩先后都患上了肠癌。2012年五月李为超携带6万元钱亲身上门省视它们昆季俩,当张明光、张明胜昆季俩接过李为超送来的救命钱时激动的感激的眼泪盈眶说:“好人会一辈子没有危险”

给钱给物,还不如帮带大家一块儿致富。李为超设立山东吞达茶叶有限企业后专门在家乡招收164贫穷子女、大学生、退伍武人参加工作,人均年收益3万元以上。

【访谈】太璞茶业:为云茶科研成果“吼”市场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太璞茶业总经理王强

稿件采写:凃春艳

枯山,雨夜,寒风,一名老僧孤独的行走着。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一碗有味道的茶。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下肚,老僧面向苍茫大地,直抒胸臆,在寂静的深山中一声“吼”,尽显霸气......这个场景,来自一款叫做“寒山吼”的茶。

“只有‘吼’字,才符合他的年龄、经历和当时环境,才能更形象把这款产品的个性突显出来。”太璞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对()表示,一款茶在保证基础的品质之上,还要带给茶友独特的体验,让他在喝完茶后,形成一个立体的形象,“寒山吼”是太璞推出的第一批茶中的一款。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声大“吼”,也是在为云南优秀的茶叶科技成果在“吼”市场。这就是太璞茶业这家茶企新锐肩负的大责任。其通过深挖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云茶科技的供给侧改造,让科研能更好地与市场无缝对接,并用庄园模式深度整合上游茶山资源,从而创造了全新的“科技+庄园+市场”模式。

王强与记者交谈(图/)

太璞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立的()表示。

太璞茶业虽是行业新人,但有备而来:有自己的个性,有科研力量,有庄园基础,致力于用科研力量来提升品质,做示范性茶山,传递产品价值,努力成为示范性品牌,引导市场和消费者,为这个行业树立一种标准。我们祝愿“科技+庄园+市场”模式能早日落地,为云茶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启示!

茶界名人传奇:丁俊之教授与普洱茶结缘六十年


丁俊之,江苏灌云人。1931年11月生,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农学院茶科,中共党员,从事茶业已有60余年。原任华南农业大学茶叶加工贸易教研室主任、教授,茶叶加工贸易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茶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陆羽研究会顾问。现任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纽约)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法门学茶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学术委员、日本中国茶协会(东京)顾问、广东茶业行业协会顾问、广州市荔湾区成立四十周年庆,对从事茶叶工作50年以上,有重要贡献的茶叶工作者颁发奉献奖。其中丁俊之教授经评选荣获此奖(2004年10月授予荣誉证书)。论文“中国茶品牌之道”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委会终审被评定荣获一等奖。入选《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与实践文库》系列丛书,该书已于2007年6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美国世界名人研究院(A.B.I)根据其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就,特别是其成功地运用交叉科学于茶业领域等成就,授予其“世界名人”之后,又评选其为“二十世纪杰出成就人物”并荣获“2000年荣誉金奖章”。

2007年5月29日,在浙江省上虞市召开的《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诞辰110周年暨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荣获“觉农勋章”以表彰其在茶叶“产、学、研”和“农、工、商”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家级媒体《人民代表报社》和欧美同学基金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联合发给丁教授通知:经组委会严格评选,特邀他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的“共和国功模人物代表”出席2009年9月29日—10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园宾馆(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大会。

丁教授的业绩被中国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委员会、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大典编委会共同编纂的《共和国辉煌——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大典》(刊登在该书的258页),同时授予“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荣誉称号。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民俗协会等三家国家级民间社团组成的《共和国之星建国六十周年华诞献礼》组委会经评定授予丁俊之教授“共和国之星”荣誉勋章及证书。他的业绩已登在《共和国之星成就宝典》第6-9页,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书号:ISBN988-98352-4-X)。

丁俊之教授2004-2011年先后在国内八家茶叶报刊发表“论洗茶”文章,并主张“洗茶”改称为“醒茶”或“润茶”。因为“洗茶”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叫法和茶艺中的错误用词,需要对此一论再论,并针对新出现的说法、做法和读者提问反复论证,力求以翔实、系统、全面的阐述,明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地、理论结合地提出修正“洗茶”的错误叫法。这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且在操作上也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改动和调适。近年来修正“洗茶”这种错误叫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得到国内茶界的纷纷认同,但仍有固守“洗茶”叫法的陋习存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洗茶”这种错误的叫法从中国茶文化中除掉。

2012年,丁教授呼吁我国政府尽快将茶正式定为“中国的国饮”。确定“茶为国饮”是利国、利民、利农(具体说是利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尤其是利约8千万茶农)的大好事。可以在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时作为正式提案,也宜以国家级茶叶民间社团联合倡议,发出呼吁的同时,推荐茶为全球华人的首选饮料,全球的主导饮料。

近十多年来,丁教授潜心研究茶文化,更能以理性和实证对待有争议的难题,在他的诸多著论中,多有创新见解。尤其是在茶叶经济贸易方面,他也颇多建树:率先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开出“茶叶贸易学”新课,为培养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拓宽了路子,被公认为茶叶贸易学科带头人。晚年著有《普洱茶经》、《茶说拔萃·丁俊之选集》等,内容包括茶叶产制、茶叶消费、茶叶经贸、茶叶市场、茶叶文化、茶与健康等。内容丰富新颖,结合实践、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其内容是丁俊之教授六十年辛勤耕耘、博览中外文献的珍贵结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访谈】俊仲号:创新为王 破普洱茶同质化魔咒》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