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我为普洱“邪”—茶人黄刚访谈

文/黄素贞

在北京的普洱茶界,有一个叫“京茶东邪”的人物,他就是黄刚。他说他从喝到第一杯普洱茶开始,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抵御普洱茶的诱惑,他的“邪”都是普洱茶惹的祸。从一名军龄20年,具有中校军衔的转业军官,到一个对普洱茶如痴如醉的茶人,黄刚常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邪乎的事情:他会因为得到一片好茶而大哭一场;他会拿价值不菲的老茶来培训自己茶馆的员工;他会在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提着自己的行头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普洱茶讲习班——“黄普茶校”;连邮件附件都不会发的他却能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风生水起,几乎日日更新,日日有看点,点击率超过50万。他笑称自己还会“就这么邪下去”……

普洱: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普洱茶?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黄刚:我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并不长,大概是2004年3月份的时候第一次喝到的普洱茶。我清楚地记得所喝的第一口普洱茶是“老茶头”。接触普洱茶是因为我要开茶馆,主动联系活跃在北京茶文化圈中的人士,他们就带我去了当时北京的几个茶城他们所熟悉的茶商那里,其中就包括普洱茶商。但是很遗憾,当时北京的普洱茶商还基本没有真正懂得普洱茶的,所以花了巨额学费而学不到东西就成为了必然。我可以说是北京较早为普洱茶交了学费的一批人之一。

普洱:谈谈您的习茶经历好吗?

黄刚:我的习茶经历,细说起来就话长了。我写过一篇博客叫做《我的普洱茶习茶之路》,概括起来就这么几句:“瞎打瞎撞冲进普洱茶圈,稀里糊涂交出巨额学费,运交华盖得遇良师益友,感恩图报决心回报普洱。”

普洱: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从一个部队军人到一个活跃的普洱茶爱茶人士的过程中一些心理上的转变吗?

黄刚:如你所知,我在部队工作学习了20年,部队的这段生活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在做茶后对我帮助较大的主要是认真钻研的态度和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走到今天。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接受了非常正统的教育,包括理想教育,所以每当遇有困难的时候我都想着要坚持走正路、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普洱: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普洱茶在北京的发展情况吗?

黄刚:我是北京普洱茶发展历史的见证人。04年及以前,北京很少有人消费普洱茶,大概是从05年起步,06、07年达到了高峰,并和全国市场一起跌入谷底。最火的时候,在马连道茶城言必称普洱。不管你是卖什么茶的,茶店里都会摆上一些茶饼。我的朋友中做东欧服装出口生意的,也拿出资金加入战团,腾出仓库来收了大批的普洱茶并跟大经销商们联手进退。

应该说,这就是盲目炒作了。盲目炒作的理论依据就是对“越陈越香”观点的片面理解,从商家到消费者都完全忽略了普洱茶需要陈化、陈化需要时间和环境条件这些最起码的基本常识。违背客观规律做事情就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所以现在知道“普洱茶”这三个字的人很多很多了,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但与茶商的期望值相比差距还很大。

普洱:那目前普洱茶在北京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黄刚:从我办普洱茶讲习班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普洱茶还没有成为京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喝茶的首选,普洱茶作为生活茶的消费量应该排在花茶、铁观音和绿茶之后。在中高端消费和茶礼品中,普洱茶也排在铁观音和绿茶之后。目前北京的普洱茶市场除了礼品市场之外,真正的个人消费市场乃可以看作是十分小众的爱好者市场。在这样的一个小众市场里面,主要活跃着一批自己掏钱买茶、对茶有一点认识的普洱茶爱好者,数量有限而且还被各种普洱茶的“理论”所引导并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但是这也让我们警惕:如果一个市场中的每一个份子都需要被培养成专家才能使得对市场及产品达成共识的话,这样的市场会有多大的生命力呢?

我说过,普洱茶真正的春天在于快速消费品的大量出现并被终端消费者所广泛接受。产量及质量稳定的云南普洱茶以袋泡茶、速溶茶、小迷你沱等形式大量出现在京城仍至全国各地的大型超市的时候,便是普洱茶第二个高潮到来之时。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普洱:“黄普茶校”从什么时候开办的,第一次在哪里开讲的?开办这个讲习班是基于什么原因?

黄刚:黄普茶校是2008年7月份开办的。第一次就是在北京露雨茗苑茶馆开讲的。办这个班纯属偶然。当时针对普洱茶的颓势,茶界比较悲观,有朋友写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普洱茶?》,我就开玩笑说我给你测试—下,办个讲习班看看普洱茶到底还有没有吸引力。就这样办起了班,没想到一直办下来了还受各地茶友盛情邀请办到了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长沙、成都、昆明、青岛、温州等地。

现在,我已经不再从一个简单的办班角度来看待黄普茶校了。有个长期观察我的作家朋友已经把这归纳到“普洱茶现象”中去,并认为是一种可深入持续地做下去的“行为艺术”。我则认为这是推广普洱茶最好的“前沿阵地”。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比较顺畅地向我的朋友们表达我的思想、观点。这是一项比较适合长期做、比较适合我做的好事情。

普洱:黄普茶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参加的人员主要是些什么人?

黄刚:在茶馆、茶庄、教室都可以讲。一般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这样参加的茶友好安排时间。现场要求不高,只要有电能够烧水泡茶就行。一边讲、一边泡茶,边指导大家品饮边回答问题。学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公务员、企业老板、白领都有。只要是对普洱茶感兴趣者都可以参加。

普洱:与您接触感觉您是个比较慷慨的人,也经常会有朋友找您“蹭好茶”,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黄刚:我自己也是通过蹭老师们的茶而对普洱茶喝得比较明白的。有机会我还要去蹭老师们的茶,也会让更多的朋友特别是达到了临界点的朋友蹭到该喝的茶。周围有不少茶友是通过蹭我的茶而对普洱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的,基本上我喝过些什么茶他们就也喝过些什么茶,所以水平相当高。

普洱:您对普洱茶有什么自己的主张吗?

黄刚:如果说,我这几年时间里还为普洱茶做了点什么事情的话,那么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中生代的概念,主要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生产出来的生茶,这些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数量,与新制生茶相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化熟成到位。研究中生代茶的转化过程很有意义,对于了解总结普洱茶的规律、引导消费具有现实的作用。

二是提出了品鉴中生代普洱茶的三条重要标准,即: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丰富而愉悦的滋味,持久而绵长的香气。普洱茶因为存在后发酵,所以其他茶类的评审标准无法简单套用,这三条标准的归纳提出相信对于鉴别中生代茶的品质具有意义。

三是提出了普洱熟茶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了备阶段备仓储条件下熟茶的品鉴标准。

四是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归纳总结了《普洱茶基本冲泡方法》。因为是我们茶馆的“馆标”,被茶友们取汉语拼音简称GB,即国标的意思。呵呵,这是美好的愿望。

五是撰写了《漫步在品茗美学与艺术之间》系列文章,对于普洱茶提出了哲学与艺术层面的思考。

这最后—项,我觉碍在中国茶道文化建设方面有开创性,我自己也比较重视。

普洱:关于的根基。文章转载自《普洱》杂志!

CY260.com编辑推荐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简伯华:我为茶狂


这就是“狂人”简伯华。他品性中的“狂”,既是拓荒者的狂野,又是对茶叶的深深之爱。他骨子里透出的精神,就像茶一样韵高致静,却沉稳醇厚、深重绵长。

一辆破自行车拖出的“皇冠”

简伯华是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是一个集内敛与狂放、淡泊与狂热、低调与狂野于一身的人,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企业家。他的口头禅是“老子不信邪”,语气中有一种傲狂,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却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无所畏惧的凛然。他的“狂”,有如王羲之的狂草字体,收放自如、自有章法,所以在茶业界圈内圈外,简伯华有两个别号,一为“茗风逸士”,一为“茶癫子”。这一雅一俗,相映成趣,雅得高洁,俗得张扬。

不信邪的简伯华从来就是个不安分的人。1992年,他辞去了长沙卷烟厂原烟科长的职务,决定单枪匹马闯荡茶叶市场。很多人为他这个决定扼腕叹惜,但他却坚信,只要开始,就是一次壮丽的旅程。

很多年后,事业成功的简伯华自喻为“三农”:出身农家,毕业农大,干的农业。可创业之初,他却是个“三无人员”:无品牌、无市场、无资金。1993年4月,简伯华第一次到石家庄考察市场,下火车后就被两个地痞敲诈了。后来他租了个60多平方米的破门面,创办了永兴茶庄。这既是门店,又是仓库、宿舍和厨房,他还花50元买了部破自行车联系业务和送货。后来,他决定把产品打进石家庄市最大的商场—人民商场,可好不容易见到经理,对方却连他的名片都不接。不服输的简伯华把心一横:老子不信邪!他就这样骑着这辆破自行车,迎着凛冽的寒风,穿行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新的客户。后来他戏称,就是这部破自行车,拖出了一个新世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简伯华终于在石家庄及周边地区打开了销售局面,但小有收获的他并不满足。就在1996年,他回到长沙,在高桥大市场开了3个门面,茶叶生意越做越大。1999年,简伯华创立了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从那时候开始,他的连锁网络便以每年100家左右的速度扩增。不信邪的简伯华,硬是从一个破旧的小门面开始,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当其他茶叶企业还在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经营时,不信邪的简伯华却在2007年玩起了网络营销。虽然在头几个月,怡清源的网店几乎门可罗雀,但简伯华就是“不信这个邪”。终于到了2008年年底,怡清源用一笔一笔实打实的成交额换回了一顶宝贵的“皇冠”。而截止到目前,怡清源淘宝旗舰店CTOC店铺的会员数已经超过10万名,日销售额一直稳定在数万元左右。曾经连电脑打字都不会的简伯华,一不当心,居然鼓捣成了网络营销专家。

黑马速度成就黑茶世家

“制茶精工人不见,用心良苦天有知。”简伯华书写的这副对联,是他专心做茶、专注于茶、专业制茶的生动写照。他为企业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而他百折不挠、用心做茶的那份痴狂让人动容,更使得“怡清源”的成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2000年,怡清源在长沙市开起了最早的一家专卖店。此后,便以每年新开20多家专卖店的速度迅速扩张。就在省内茶企业还热衷在家门口打价格战时,怡清源又放眼四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摆棋布子,同时触角随即伸及附近的二线城市如石家庄、沈阳、济南等地。到2006年时,怡清源更是把专卖店开到了英国伦敦。怡清源激活了湖湘茶业这塘原本平静的池水,形成了业界轰动的“怡清源现象”,简伯华甚至放出“狂言”:“怡清源是在竞争中长成的,从来就不怕竞争。”

2007年,怡清源投资5000多万元在湖南安化建立了怡清源黑茶厂。而其实进入安化后,简伯华并没大张旗鼓,很多人都在纳闷:这家企业到底想干什么?简伯华只说了一句:“我们做出来以后,大家都会知道。”之后他便招揽了安化黑茶界最顶尖的专业技术人员,成功推广已停产的安化千两茶,引起国内茶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他还不断推出“黑玫瑰”、“野尖”黑茶等新产品,难怪连益阳市委书记马勇都称赞他:“为人低调,做事有道。”

简伯华认为,产品研发就如同给企业的营销人员造核武器,为此他成立了怡清源科技中心,旗下科研团队集合了如湖南农大博导刘仲华、我国最著名的女茶叶专家之一张流梅等一大批顶级专家。在这些专家的带领下,怡清源开发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如“黑玫瑰”茶是中国第一款女性生态保健美容茶,有活血美容、排毒养颜的功效,获四项国家专利,被称为“杯中的美容院”;而以野生茶树品种研发的“野尖”黑茶,能降脂降血压,是现代富贵病的克星;另外像“野针王”是罕见的优质地方特色产品,是中国高档绿茶中的至尊,曾被胡锦涛总书记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就这样,十多年前白手起家、默默无闻的怡情源,到今天已成长为湖南茶业界名头最响和最富竞争力的企业,在省内茶行业中第一个拿到“中国驰名商标”,每出一款产品都被市场热捧。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已成为怡清源领跑于前的不竭动力。

“不做别的,一切只为茶。”这是简伯华一直坚持的信条。现在,怡清源茶业已拥有中国茶叶知名企业、全国百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诸多荣誉。在2009年首届中国黑茶文化节上,怡清源野尖黑茶更荣获“万人斗茶大赛”金奖,从此奠定了怡清源安化黑茶的品牌地位。湖南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对此评论说:“简伯华是引领湘茶发展的灵魂人物。”

大道怡清源,文化在潇湘

商业成功的简伯华,骨子里却有着另一面:他用传统茶文化抵抗现代文明的浮躁,他全程声援过“祥和中国节”申遗活动,他还深深信守一种叫“道义”的承诺。热爱茶的简伯华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他认为,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今天,茶的演变、发展始终与中华文明的历程息息相关,茶产业属于半文化产业,所以茶叶企业必须借助文化打天下,文化才是财富增长的最佳推手。

2000年,长沙市解放西路上的第一家酒吧开业,简伯华也把怡清源茶馆开到了这条“酒吧一条街”上。在这个夹杂着过多酒精、荷尔蒙、欲望与冲动的地方,清雅幽静的怡清源茶坊显得有些落寞。但简伯华却不这么认为:“长沙这座城市太过浮躁,我想看看传统的茶文化能否抵挡得住这种浮躁。”10年后的今天,解放西路上那些喧闹一时的声色场所几乎消失殆尽,而简伯华的怡清源茶坊不仅安之若素,甚至还开到了英国伦敦和伯明翰等地。

2009年,简伯华弄了个大手笔,在安化市黄沙坪投资5000多万元建造了一个全国一流的黑茶加工厂和世界最具特色的黑茶文化主题宾馆—茶马驿馆。在这个安化黑茶的文化大观园里,你可以听到嘹亮的千两茶号子,可以看到穿越古今的古老制茶工具,可以闻到历久弥香的黑茶香气,可以感受到高城马帮的万丈豪情,还可以触摸到安化黑茶千年来的历史脉络……黑茶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简伯华甚至亲自为茶马驿馆题咏:“堂引南岳紫气,亭对世外桃源。廊听洞庭波涌,涛声依旧;阁揽武陵神峻,山高水远……”

简伯华还组建了怡清源茶文化艺术团,创作了一系列的怡清源茶歌舞和画节目。怡清源茶文化艺术团是湖南省唯一的茶艺专业艺术团,也是湖南省第一家经政府劳动部门批准成立的茶艺培训中心,其独创的“潇湘八景”等茶艺表演,多次荣获湖南省茶艺、茶道大赛冠军,并代表中国赴韩、日等国进行文化交流,被外界誉为“茶道潇湘第一家”。

2010年8月1日,“祥和中国节”第一季—我们的节日系列推广活动暨炎黄子孙倡议申遗大行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简伯华在会上发出慷慨激昂的宣言:“中国人要过中国节,中国节要有中国味。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茶有关,所以作为此次活动的声援团团长,我感到责任重大。”在这场激荡人心的年度文化事件中,简伯华全程声援,表现出了一个民族企业家的道德良知和社会担当。他的这份“狂”,恰恰印证了湘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

这就是“狂人”简伯华。他品性中的“狂”,既是拓荒者的狂野,又是对茶叶的深深之爱。他骨子里透出的精神,就像茶一样韵高致静,却沉稳醇厚、深重绵长。文/陶青楠

【访谈】俊仲号:创新为王 破普洱茶同质化魔咒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俊仲号创始人汪俊仲

稿件采写:刘宗敏凃春艳

几尺见方的木盒,材质很好,打磨得非常光滑,木材本身的颗粒和纹理纤毫毕现;手指抚过,相当顺滑;同时,保留木材本身的质感和颜色,精致和粗犷、霸气,截然不同的矛盾风格,神奇地在一个盒子上出现,达到奇妙的和谐并存。

木盒里,是各种形状的普洱茶,有“雪茄”形状的夙愿;有不用茶刀茶针轻松手撕即泡的“薄冰”;有凤凰蛋、元宝以及更有利于同步转化的铜钱形的柱子……从包装到产品形态,没有一款是传统熟悉的普洱茶,五花八门,出乎意料;所有产品唯一相同的,是精致的木盒木箱以及风格。

瞬间觉得“原来普洱茶也可以这样!”“好特别”“这到底怎么做到的?”,随即冒出的就是“真不怕麻烦”。

在普洱茶整个行业面临产品同质化痛点的时候,这些特别的普洱茶,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让人眼前一亮。

再进一步了解,包装及产品形态的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装在里面的普洱茶,不管生茶熟茶,无论来自哪个产区,全部都是纯料。

这家“特别”“不怕麻烦”,只做百分百纯料的普洱茶品牌,叫做——俊仲号。

(俊仲号创始人汪俊仲摄)

俊仲号,取自创始人汪俊仲的名字。

“打破传统,是俊仲号的灵魂。”汪俊仲对(,树起一个技术壁垒。

黄刚:品鉴中生代普洱茶的“一二三四五法”


——这篇文章的适合读者群

——一路走来,我如何看待市场上的普洱茶

——方法的进步一定跟观念的创新与进步相适应相配套

这里所谓的中生代普洱茶指的是生茶。2008年5月我在提出“中生代”这个概念的时候认为生产时间由2003年上溯至1986年,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也接受了2004年生产的茶进入这个范畴之中。前段时间有人提出“中期茶”的概念,我更倾向于把2010年至2005年的茶称为“中期茶”,以与“中生代”有所区别。为什么?一来是普洱茶大普及前后,二来大厂改制前后,这里面的不同作为专业的普洱茶商和超级发烧友、爱好者可以反复玩味一下。

我一向认为自己文章的读者应该是专业的普洱茶商、普洱茶的超级发烧友和爱好者,如果你确认自己对普洱茶有浓厚兴趣、对普洱茶的发展肩负责任的话不妨读一读,但如果你仍然对柑普茶、小青柑什么的有兴趣的话,就不要在我这些文章上浪费时间了。

从2004年接触到普洱茶开始我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才能掌握一套方法,用这套方法能够很简单地判断出放在你面前的一片普洱茶(饼、砖、沱、散)是不是好茶、大概是什么年份什么仓储谁做的茶。开始时我以为行业里面是有这样一套现成的方法的,但实践两年以后我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学,这时候我已经交上了一百多万的学费。

2006年8月,就在我正要放弃普洱茶的时候,碰到了何作如老师,并通过何老师认识了白水清老师和邓时海老师。前辈的慷慨让我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免费喝到了三百多泡印级、号级茶,现在看来我真正走上习茶之路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蹭喝老师们的印级、号级老茶的同时,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也同时接触到了上世纪七十、八十以及九十年代的一些大厂标杆茶象88青、8582之类,但始终觉得与印级、号级老茶差得很远,除了陈化时间上的差距之外,我隐隐地觉得在用料和工艺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我的怀疑态度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成为我提出“中生代”概念和普洱茶要分类研究想法的起点。

2009年至2012年,我的主要精力在于做熟茶谋生积累资金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中生代茶的观察与思考。2012年至2013年底,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我在大厂中生代茶上面下了比较大的功夫。我把能够找到的大厂茶从88青开始,92青、93青、94青、96橙中橙、97水蓝印、98红丝带、99年至02年的傣文青等等,一路喝了下来,中间也试了几款特制的茶比如92方砖、96紫大益什么的,当然全是干仓的哈。我不是说这些茶不好,对于研究学习普洱茶的专业茶商、超级发烧友和爱好者,喝喝这些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真正喝懂了的人喝完的感觉是什么?两个字:失望。三个字:没感觉。四个字:性价比差。再往上喝,试1985年以前至七十年代初的,干仓的很少很少,能够找到的一些,喝下来的感觉维持原判。再要往上就是印级茶号级茶了,这个不用试,喝得太多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邓时海老师说过,普洱茶的历史是一部断代史,中间太多的中断。普洱茶是因为邓老师一部出版于1995年的《普洱茶》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的,普洱茶很快在台湾热起来,一直持续到1999年。台湾的市场有限,就转去同样有饮茶习惯的马来西亚,但马来西亚地方不大也很快爆仓。直到2002年才在大陆广东“登陆”,并从2004年开始向全国各地辐射。现在你喝茶卖茶不提一下普洱茶好象你是外星人,2004年以前你就算跑去云南,有几个人知道普洱茶的?1991年开始我时不常往云南出差,那边有我们部队的点,那边的弟兄每次都给捎上点白皮烟回来送送人,有时候还给塞上一纸箱豌豆尖,就是没见他们给过普洱茶。但是普洱茶这三个字我那时候是见过的,印象中就是现在所说的熟茶。

一个地区大量研发种植采摘生产的茶,出发点是出口创汇,以绿茶、红茶的名义出口,没有人喝过百年老茶,也没有人意识到要喝转化经年的老茶,而出口的产量要求摆在那里,能够搞出个“显优隐劣、扬长避短、高低平衡”的7542拼配茶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有什么动力让他们去做我们今天所说的好茶呢?

很快地,走在前面的发烧友以及为这些发烧友服务的专业茶商们就不再满足于喝这些八九十年代的大厂常规茶了,从1996年开始他们亲自上山按自己的要求选料做茶,其中的先驱是台湾吕礼臻先生,请易武乡的张毅老乡长为他加工了“96真醇雅”,开始的规模非常小。也有一些港台以及广东茶商找到大厂做一些有要求的订制茶,有用原厂料的、有用自己选送的料的也有双方的料拼的,著名的比如“老树圆树”、“98红丝带”、各批次的“绿大树”、各批次的“无R红大益”、各批次的“01简体云”以及“白菜”等,时间在96年以后、04年以前,规模逐渐扩大。这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大厂的人才开始失散,2000年以后分别开出了自己经营的私人茶厂,也有一些港台茶商上山收料并利用一些小厂的技术及设施压制茶品输往港台,有一定的规模,时间段在99年以后,坊间称之为B货,但里面不乏精品。再后来就是广东、云南的一些茶友茶商在05年以后上山追山头古树纯料了。

前面说到,从2012年至2013年底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在大厂常规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所幸花钱不多,现在来看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走着走着发现不行,就得退回来,琢磨琢磨后面怎么走。说实话,当时对做新生茶还真没什么兴趣,特别是老茶喝多了以后总觉得新生茶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中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且自己的胃也接受不了成天新生茶的刺激。那么,除了接盘大厂常规茶、上山做山头古树纯料这两条路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呢?

很幸运地,就在2013年底那个时间节点上,我碰到了几款很棒的中生代标杆+茶,那就是99DDG-H、布朗传奇和班章王中王。这三款茶都属于中生代茶范畴,都不是当年大厂生产的常规茶,但都是从港台资深茶商手上发现的。是这些资深茶商不懂茶才让我拣了漏吗?肯定不是!只有一个解释:懂茶的定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的。就象2004年以前大陆人民基本不知道普洱茶,而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普洱茶一样,普洱茶的标准建设跟其他行业的标准建设一样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你不能用红印宋聘的标准来要求中生代茶,所以我说观念的创新是标准建设的先导。

好了,前面拉拉杂杂地讲了这么多,是想说清楚这个一二三四五法是怎么得来的,凡事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方法的进步一定跟观念的创新与进步相适应相配套。进入正题讲讲品鉴中生代茶的一二三四五法吧,之所以这样叫法完全是为了好听好记。

一、要坚持一个投茶量标准,即:每100CC容量投茶8克。之所以要统一投茶量,打个比方,两个人比高低不能一个在台阶上一个在台阶下,是吧?有人说泡茶是随意随性的事情我就愿意随手抓,那么我要说的是,你根本无需来读我的文章浪费时间。至于为什么是每100CC8克不是7克、6克?简单说一下:2006年某日,何老师来北京,我们师徒两个喝茶。第一天他用100CC小壶出了6克红印,问我感觉,我是第8泡才出体感。第二天何老师又来,出了6.5克,我在第3泡出了感觉。第三天何老师再来,出了7克,我第一泡就出体感了。人与人、茶与茶都有差别,为保证大多数人在不同茶样时尽快出体感,何老师定出标准:以后凡泡印级号级茶,一律按每100CC7.5克标准投茶。我又加了一条:其他茶按每100CC8克投茶。这条标准我们已经用了10年了。

二、要练好两门功夫。这个有点难度,而且不容易在短期内完成,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普洱茶商、超级发烧友和爱好者要把练就这两门功夫当成奋斗的目标。(一)照“剑谱”练剑——判断茶的真假。通过重量、紧压程度、饼型及大小、用纸、包装手法、筒包用料、大票、饼外包装的印刷体、暗记、配方、内飞用纸及字体等等来判断一款茶对方告诉你的信息与真实的实际信息是否相符。“剑谱”是什么?台湾五行图书出的《深邃的七子世界》、《1998年至2003年普洱茶图鉴》等比较有权威的工具书。(二)练好“气功”——通过盲品判断茶品质的好坏。我们知道一片茶是真茶,但真茶未必就是好茶,所以要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会判断茶的品质好坏。要达到什么程度?通过盲品1-3泡、4-6泡,回答出如下6个问题:

1、是否普洱茶?2、生茶还是熟茶?3、多少年份?(中生代茶尽量控制在正负1年)4、什么仓储?标准偏干、偏湿多少分?(未来走向及醒茶效果)5、拼配还是纯料?大小树含量?产地大概什么区域?主要优缺点?6、值多少钱?

三、要用好三个器官鼻(闻香识茶)、口腔(苦涩、回甘生津)、躯干(茶气体感)。为什么没有眼睛?自己思考。四、坚持前4泡每泡浸泡时间达到20秒,此后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基本上第5至10泡分别为:40秒、60秒、90秒、90秒、120秒、120秒)

五、运用五项指标品鉴法:1、茶气体感(前三泡)2、厚度冲击力(喉韵与胃的感觉)3、回甘生津速度与持久度(愉悦感的基础)4、转化度与油润感(4-6泡)

5、耐泡度(与前述投茶量和浸泡时间结合起来可以判断出基本的用料情况:3泡掉水,有夏茶;4泡掉水为15年以下干仓存放的台地料拼配茶;6泡掉水为30年以下干仓存放的台地料拼配茶;8泡不掉水基本可判断为大树料,10泡以上不掉水为有年份的古树料)。回到最头上,十多年前刚接触普洱茶时的愿望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基本能够拿起一片茶开个汤,喝出其中的子丑寅卯来,多少也算是人生路上一点小收获了,蛮开心的。需要说明的是:一二三四五法最好结合具体的茶开汤来试验练习,最好是两款茶两两来试,对比着试,这样学习效果会很好。如果用我们提供的标杆+对照其他茶来试,那你的进步会更快。

【访谈】太璞茶业:为云茶科研成果“吼”市场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太璞茶业总经理王强

稿件采写:凃春艳

枯山,雨夜,寒风,一名老僧孤独的行走着。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一碗有味道的茶。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下肚,老僧面向苍茫大地,直抒胸臆,在寂静的深山中一声“吼”,尽显霸气......这个场景,来自一款叫做“寒山吼”的茶。

“只有‘吼’字,才符合他的年龄、经历和当时环境,才能更形象把这款产品的个性突显出来。”太璞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对()表示,一款茶在保证基础的品质之上,还要带给茶友独特的体验,让他在喝完茶后,形成一个立体的形象,“寒山吼”是太璞推出的第一批茶中的一款。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声大“吼”,也是在为云南优秀的茶叶科技成果在“吼”市场。这就是太璞茶业这家茶企新锐肩负的大责任。其通过深挖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云茶科技的供给侧改造,让科研能更好地与市场无缝对接,并用庄园模式深度整合上游茶山资源,从而创造了全新的“科技+庄园+市场”模式。

王强与记者交谈(图/)

太璞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立的()表示。

太璞茶业虽是行业新人,但有备而来:有自己的个性,有科研力量,有庄园基础,致力于用科研力量来提升品质,做示范性茶山,传递产品价值,努力成为示范性品牌,引导市场和消费者,为这个行业树立一种标准。我们祝愿“科技+庄园+市场”模式能早日落地,为云茶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启示!

尹志刚:玩普洱茶玩出新心情


尹志刚:玩普洱茶玩出新心情

尹志刚:别轻言普洱“春天”

5年前的暴跌曾让普洱市场风云突变,无数茶商套牢从此淡出。今年春茶市场的红火,使得普洱原料上涨的消息备受关注。当普洱的春天到来,当行情一路看涨,,进山收茶是件辛苦事。“20公里的路程要走大半天,车是根本开不上去的。进山收茶别的甭多带,最重要的是多背点儿北京二锅头。”这是为给当地的茶农“送礼”的,货款该多少是多少,且绝对是现金交易。爽快的行事风格让尹志刚和各地茶农建立了感情。“越是有好茶的地方越是艰苦,茶农淳朴,以‘诚’换‘诚’是必须的。信誉倒了,便再没有得到好茶的机会。”

进山收茶,面临的问题复杂而多元。因为一个原料产地,其所处地域的内在、外在因素非常复杂,这当然特别针对古树茶精品而言,在原料的要求上必须有传统价值做评判的标准,对口感、滋味、香型及产区风格都必须有严格的标准原则,否则便失去古树茶的意义。

以易武为例,到易武收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了解每一个产区的特点,例如管理状况、天然条件、高度及水域状况,以及口感的分界线。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必须对每一个地方所生产的原料特点有充分了解,例如对于刮风寨的各个产地都必须明确掌控,还有各个产地交汇之间的模糊地带,常常会有一些未被发现的产茶地,往往会“巧遇”一款独特的新茶,费心寻找便会发现惊喜。

“对于收古树茶的人来说,好原料永远比好价钱来得重要。”尹志刚说,“市场概念的追捧让大家只知道明前茶精贵,只知道春茶优于其他季节,却不知春茶也要分几次采,一个春天能采3-4次,每次采摘的价格相差悬殊,春尾茶也是春茶,可价格与质量已经相去甚远。”采摘的精细度同样影响收茶价格,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一棵古树采一芽四叶,能出十公斤;如果只采一芽一叶,可能只有两公斤,甚至一公斤,价格自然翻倍。而茶区不同,价格也是天差地远。

古树茶纯度及真伪的控制是最难的,“自从古树茶日渐风行后,产地作假也变得难以避免”。造假有三种情况:一为外料掺假,二为台地茶掺假,三为夏秋茶掺假,这三种情形最为普遍,而且利润最高,对于这三种情况,“没有别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试饮”。在口感上,古树茶的喉韵较深,而台地茶相对于古树茶喉韵要弱很多,从喉韵的完整度可以得知,从口感及香型的一致性可以得知有无外料的掺入。

“必须不厌其烦亲力亲为,如此便能有效地控制掺假,让纯度提升,做出好的茶品。”尹志刚说。山头茶是一种高度专业的行当,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与坚持,是做不出好茶的,“坚信一句:检查不厌其烦,收料不假手他人,绝不相信没有试泡过的茶叶。如此才能在日渐混乱的产地中寻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好茶。”

【茶人心语】

开茶行的做IT,做IT的玩路亚,玩路亚的搞起了车友会。各种爱好、各种玩、交各种朋友。原本只是因为喜欢开始玩茶,哪知“玩”大了,便开了茶行。渐渐地,紫砂、红木、玉器的摆件、名家的字画都收入店中,取名“隐芝”茶行,谐音“饮之”,更简单地说,“喝吧”!干脆而纯净,人生如茶,空杯以对,才有喝不完的好茶,才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商报记者姜琳琳/文并摄

【访谈】黄艳玲:一个“隐世人”的“朦胧理想”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中,发展成一株“幽兰”,别致而静雅。

黄艳玲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环境和审美倾向。我们今天的时代,经济繁荣,人们对于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因此,黄艳玲认为,“茶在堂”实际上是充当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实用上,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审美上,更加直接的传递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而这种带有“浪漫主义情怀”风格的产品,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较容易的接受中国传统茶饮文化。

茶在堂品牌理念“隐世于茶返璞归真”(茶在堂供)

如果说,“茶在堂”品牌还带着一丝迫于生计的无奈,那么“茶在堂”系列产品,便是黄艳玲对于自我生活意义的真正选择。

而这也吸引了记者,再次去到黄艳玲的微博:同样的江南小调,讲述着关于她和茶的故事;同样的文艺女青年范,记录着那些与茶相伴的日子;同样的书法、音乐,将她与茶的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隐世于茶,返璞归真”,或许这就是黄艳玲一直想要寻找的生活,而如今她不仅找到且实现了当初的“朦胧理想”,而且还将这种“理想”带进了茶的世界,带给了更多喜爱茶的人。

云南昌泰茶业集团董事长陈卫:我为中式文化代言 以品为上


品是物的凝练,经得起言的推敲,当有乾坤壶里有的气概。品是妙字,即言食为人之根本;又道品为人之至趣。所以口为机能,品是修为,先有能而后为。修为前,迷香浓墨,世事恍惚,难分吾我,不清不明,能食而无品。修为后,清风淡雅,正大光明,胸纳百川,无惧无欺,窗明几净,食而能知乐,有格有品。

16年后的必然

乍见陈卫,还不到40,透着些许羞涩坦诚和纯朴,很难想像这个“大男生”已是一个集团的掌门人。虽然是圈定的“富二代”,但长期与茶共舞的日子练就了他不急不躁,不丢不顶的性格优势。自识得普洱茶,做过无数茶台。每次喝茶,他并不都如水般自然,其间仍有杂念。感慨时日流逝,萦绕人事纷繁,但唯独不变的是他对普洱茶的那份独有的深厚感情。

今年的昌泰,不长不短,整整16年。经历了大潮大浪的历练,集团创始人陈世怀和现任董事长陈卫不断开拓,坚持传统与科学相结合,努力创新,整合了全国的有效资源,让昌泰有了如今的江湖地位,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必然。

对于一份实业而言,这16年的基业,是一个厚积的过程。对陈卫而言,期间的蜿蜒,自然也有曲径通幽的妙处。16年的摸索,昌泰倒也窥见一些门径,一些按必然前行的步骤。普洱茶可说,可学,能感,能悟。与普洱茶这么多年的不解之缘,其实也透着做茶人的福分。在普洱茶里,依于业,而不拘于业。意于茶事,并将之奉于人。昌泰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一步一步前进,从“大地神韵,茶品天下”的自我里,慢慢领悟了自己的茶事意义。

陈卫云南昌泰茶业集团董事长

好的企业需要好的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树,植物学上属于茶科,共有23属380种,云南就占了其中的260多种,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一带。也许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立的普洱茶滋味醇厚,后味甘长,香高色美,盛极一时。昌泰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普洱茶叶品牌。

采访中了解到,昌泰也是一个家族企业。而一个大的家族企业想要长久更好的发展,就不能仅仅只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陈卫在摸索中也在试图营造一个有丰满文化体系的企业形象,

力图能够打造一个“贵族”企业。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没有文化底蕴做支撑,都是一个空壳子,是不能够有持续生命力的。

而昌泰有如今的规模,所要考虑的要更长远。做企业如做人,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祖宗教给我们的行事之道。陈卫谈到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用人需求,他都更青睐有诚信懂进退知礼节的行事风格。每个企业的每个人具备的品质品格,都是企业在发展中最优秀的元素和生产力。

陈卫云南昌泰茶业集团董事长

茶韵墨香漫妙养生

壶下一段水嫣,画中一方莲界,诗文里共享人事峭绝。凭借超过15年的普洱茶生产和经营,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普洱茶的同时,陈卫将昌泰打造为致力于健康与养生的茶产品制造服务商,致力于成为中华文明与茶文化的传承者。

普洱茶其实就像红酒,它本身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茶的气韵会随着人走,不同的人冲泡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此外,作为昌泰集团近年来最重要的工作成果,“昌泰艺术茶馆”是目前集团的工作重心之一。聊到为什么成立这样的茶馆,陈卫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渗透传统的生活方式给更多的人,在茶香弥漫的空间里,传递文化,漫妙养生。“以茶韵墨香,漫妙养生”为文化的“昌泰艺术茶馆”不仅是昌泰集团“体验”式营销的新平台,更是、昌泰文化的展演、传播舞台。目前,“昌泰艺术茶馆”已经在广东、北京、深圳、江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的多个主要城市落地,其他城市的招商加盟也正进行中。而艺术茶馆的成立也使得普洱茶更加接地气,茶文化更接地气,普洱茶的体验明显化、艺术化。

陈卫说,昌泰信奉“诚信、恭谦、创新、敬业”的企业精神,视质量和信誉为企业生存之根本,以“真诚合作,实现双赢”为经营理念,愿以“茶”为媒,广交天下有识之士。所谓只卖给懂的人,正是通过打造这样一个高雅的慢生活空间,营造出一种典雅的氛围,让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趋之若鹜,在此地徜徉,乐此不疲。这也正应了那句“志于道,游于艺,品为上”,力求打造现代人的古典休闲空间。

陈卫充满感情地说:“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最雅致淡然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打开一盏陈年普洱,冲饮的不只是一芽一芽的叶片,更是在再现我们先人最优雅的爱好。而普洱茶其实就像红酒,它本身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茶的气韵会随着人走,不同的人冲泡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别墅》:您怎么理解别墅实体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陈卫:别墅其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古代我们也称之为官邸王府等,别墅是比较现代的称谓。而无论是住在别墅里还是住在王府里的人,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有身份或有一定财富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也是少数。所以,别墅有时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文化在不同的空间都可以呈现出来,无论是财富拥有者还是相对贫困的人群,都可以懂文化、了解文化,这就像喝茶,不只是有钱人的权限,喜欢的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在选择上会有些差异。而喝茶,或者说茶本身,都是一种文化形式和元素。

《别墅》:您认为推进中式传统文化有什么好的方式?

陈卫:中式文化本身就是个很大很泛的概念,包含的层面很多。中式文化有很多可取的地方,现在互联网发展很快,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遗失了很多东西。所以推进中式文化的发展,还是要营造好的氛围,去耳濡目染地影响大家了解她,喜爱她,而单凭说教或者科普,其实反倒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以“真诚合作,实现双赢”为经营理念,愿以“茶”为媒,广交天下有识之士。”

《别墅》杂志,作为纸媒中的中式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式文化的兴起发展,在中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开辟行业先河,邀请多名总裁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前来为中式文化代言,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式文化,将中式文化推向世界,努力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中式文化推向世界,努力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

#水滴茶名人访谈#拼配大师李文华访谈录(一)


问一:象山熟饼的口感,它的味道很特别,令人一品难忘。当时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拼配出这款茶品?在您拼配的熟茶里,您心里认为它大概能排到第几位?过程中有什么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象山普饼是05年新研发的第一款熟茶,总结了过往的产品,跳出了级别拼配的理念,以个性特征、口感舒适度为追求,想开创一个陈香、稠滑、甜润、不失厚重的勐海风格茶品,这也是历史条件下应对市场挑战之举。为什么起名象山,象山是勐海镇的圣山,过去高点为勐海土司所据,勐海老街依山而建,的返生、透亮、稠度降低、砂化现象。品70年代的7572,感到明显的醇甜、砂化现象。

 5年后的象山普饼,稠滑、浓厚会减少,顺滑、醇厚会增加,可能会出现砂甜的现象,陈香还是以谷物、坚果类的陈香为主。

 看象山普饼,可以总结的是,最传统熟茶,红熟发酵与多层次拼配是必然之选,而轻发酵、或轻发酵拼配则是另外一个熟茶的走向了,道之不同。

吴觉农:我一生事茶,是个茶人


吴觉农(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是我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说的即是“茶”的发现;而在千年前的唐代,陆羽曾驾一叶扁舟探索了茶的幽深与浩瀚;至20世纪以后,当中国的茶业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绕过激流险滩,并且无私地为中国茶业奉献了七十年。

吴觉农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将原名“荣堂”改为“觉农”,他说:“我的名字叫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呢?我的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表达了要为农业振兴,唤起农民自己起来革命以改善生活的决心。”

吴觉农先生的贡献一部分在于开放的姿态。他是1922年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叶试验场学习研修。我们知道日本的茶叶无论是栽培还是茶道的弘扬,都是来自中国,始于大唐帝国,盛于宋代。此后,日本茶事迅速发展,在茶树的栽培技术、茶道的普及方面都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吴觉农先生从茶乡浙江来到日本眼界大开,尤其是日本茶人搜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关于茶叶方面的资料,让吴老先生如鱼得水。当他看到英美等国的学者将印度列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谬论时,利用在日本看到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的文章,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中国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是中国专家站在世界的高度首次对茶叶文化和历史的详尽阐述。

1922年吴觉农先生学成回国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中国的农民问题》,该文后为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用作参考教材。1931年他到上海商品检验局任茶叶检验处处长,后又兼任浙、皖、赣等省茶叶改良场场长。其间,1932—1934年,吴觉农先生出任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在积极推动茶叶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筹备祁门茶业改良场;1934年,胡浩川先生出任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

祁门茶业改良场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它“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方面开我国茶界实业之先河,一批泰斗级的专家学者,包括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吴觉农先生明白,茶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振兴中国茶叶就必须对茶叶的产制运销进行全面改革,为此写了《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等书。他倡导在茶区举办茶农生产运销合作社,以抵制洋商的垄断和中间盘剥。

抗战初期,吴觉农先生担任国民政府国家贸易委员会主持人,承办东南各省茶叶统购统销及中国与苏联的茶叶贸易。同时组织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的同仁,翻译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的茶叶著作《茶叶全书》。吴觉农先生和他的同仁抱着“使贫弱的中国茶叶界稍稍有点生气”的信念,克服因战乱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终于在1949年5月完成全部翻译工作,并由上海开明出版社出版。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茶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的一次思想的革命,有人认为是“中国茶叶改革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吴觉农先生主持翻译的《茶叶全书》当时只印了1000部,现已成为难以找到的孤本,东方出版社又组织人马重新翻译了《茶叶全书》,分上、下两卷出版发行。

吴觉农先生还在晚年主编了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茶经评述》,以严谨的注释、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界所推崇和赞誉。《茶经述评》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我国茶学的新发展,堪称“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吴觉农先生自然而深刻地展示了与以往中国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风貌。可以说,正是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中国茶人开始,中国的茶叶文明才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吴觉农先生在当代茶叶文明史上的卓越贡献,使他在生前就拥有了“当代茶圣”之名,并得到了全国茶人的一致拥戴、全世界爱茶人们的深切敬意。

普洱茶人:周洁


普洱茶人:周洁

她轻拨琴弦

弦上流淌过四季

江南小桥流水上的桨声灯影、烟雨蒙蒙下的雨巷纸伞,背影已经远了、远了,一如琴声滴落在不可知的远方……这种时候,周洁不爱说话,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她,会剪一袭湖绿映荷的夏裙或着一身羽白飘花或烟紫淡雾的旗袍,自己泡一壶年份悠远的普洱,在半盏渺渺的茶悃里,慢品陈香,人静秋也静,一派古中国的调子,在大可堂里,颇有番占尽风情向小园的韵味。

走过地铁,萨克斯如泣如诉

有时还响起坎尼的《破晓时分》

上海出生的周洁,会想起傅聪把李白的狂放与莫扎特一比之说。传统与现代流行有多远呢,在周洁身上所谓传统美一点都不影响她自幼就酷爱欧美流行音乐,曾有小席琳迪翁的美称的她,欣赏爵士乐那种非常的都市、男性,非常的今夜、此时;而摇滚乐那种石破惊天的声效也令她有一种青春的兴奋。

她有时走得很远

只为体验

比如,只是沿着普洱茶香,周洁就会走到中国最遥远的边地景迈山,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去祭拜古茶园里的茶魂树,去倾听那些种茶民族部落让人落泪的古歌,去感受人可能有的最原生、最质朴的生活,没有人知道,在那种音乐中,她是否找到了《阿凡达》中那棵人类最后的灵魂树。

文/闲云

为茶类寻根,为普洱正名——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1823年有一个英国军人,叫勃鲁(R.BRUCE),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域阿萨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山中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第二年(1824)勃鲁的哥哥勃鲁士(C.BRUCE)也发现同样的大茶树。当时的东印度公司(“立顿”的前身)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而英国人郝经生(J.Hutchinson)更是错误地提出认为茶树是印度原产,还说中国人在很早以前深入印度,把茶树种子带回中国,由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对中国到底是不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议。

这种争议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是被张宏达先生的研究改变的,他开始了一项令世界植物界刮目相看、为之一振的科研计划——探究阿萨姆。张宏达先后入云南、进贵州、奔四川、到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宏达先生的研究结出了硕果,改变和重新确立了茶种学研究的科学版图。

张宏达先生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掸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

张宏达先生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张教授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认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度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是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原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并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张宏达研究的课题中,更加证实了中国不仅仅是茶树的发源地,而且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云南,它是我国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高,分布最广的省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我为普洱“邪”—茶人黄刚访谈》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