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现在,山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或是经商挣钱去了,真正会做‘七子饼茶’的人越来越少了!”满脸沧桑的权存安一边给“七子饼茶”用黄竹笋壳打包,一边颇有感慨地说。

2月下旬的一天,路过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八总寨村民小组,听说村里有一家人会做“七子饼茶”,并做了多年,我们当即停下了行程,到这位名叫权存安的人家拜访。权存安家的房屋非常普通,就在公路旁,得知我们专程拜访,50多岁的权存安老远就来迎接,满脸挂满了山里人朴实而热情的微笑。在一番真诚的问候中,权存安把几杯热气腾腾的春茶端到了我们面前。

谈起做茶,权存安一脸兴奋:他从小就是闻着悠悠的茶香,看着祖父辈们采茶、做茶长大的,老茶园和老茶树装满了童年的美好记忆。2000年,从当时曼庄村公所支书的职位上退下来后,他满怀信心投入到了祖父辈传下、自己喜爱的“七子饼茶”活计中。半野生的人工栽培老茶树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有机生态茶,是当今茶叶消费的主流和时尚。但是,“七子饼茶”闯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当年生产了很多茶叶没有人要,他看着上好的茶叶直发愁。倒是在省茶科所工作过的大儿子权晓辉风风火火的一番闯劲,为这深山佳茶打开了市场。那一年,权晓辉背着5公斤样品茶“闯世界”,被一位精明的茶商看中,声称“就照这样的样品生产,有多少,我要多少”。销路打开,让满脸沧桑的权存安眉开眼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权存安首先领着我们参观老茶园。沿着墨绿的森林向前穿行,不久就来到了老茶园,看那一棵棵老茶树,寄生的树衣和老裂的树皮使其更显古朴苍老。权存安说,这片老茶园少说也有上百年的历史,现存下来的只有10多亩了。其中,他承包了4亩,为了不伤老茶树和方便采摘,他和其他人一样,在老茶树旁搭了采摘架。要货的商家要求不能给茶树施化肥和农药,这些茶树多年来基本都处在半野生状态中。

回到权存安家,一家人已经忙碌着生产“七子饼茶”。只见权存安一家人和请来的几名小工,或蒸茶、或压饼、或包装、或加盖标识,忙得不亦乐乎。权存安说,做“七子饼茶”有很多讲究,首先原料要正宗,必须是老茶园采来的茶叶,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蒸茶要讲火候,压饼后要凉干才能包装,包装要先用绵纸包,再用牛皮纸包,最后还要用黄竹笋壳将七饼茶捆包在一起,就成为“七子饼茶”了。如果能在干燥荫凉的地方存上5年以上,让茶叶自然发酵,“七子饼茶”独特的风味才能完美地显示出来。

现在,权存安为他的茶庄取名“权记号茶庄”,并打出了“倚邦普洱茶青饼”的品牌,但就是产量较小,每年至多生产6吨左右,且没有存货,生产出来一批被商家拉走一批。每年来订货的商家很多,但由于产量小,无法为很多商家供货。权存安说,即使这样,他也决不弄虚作假,“七子饼茶”就是靠着老茶树的茶叶为原料、靠着独特的制作工艺,才使其在香港和广东一带长期走红不衰,只有茶真,才会有好生意。

cy260.COm小编推荐

七子饼的来历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解放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具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模糊了。四禧茶、五福茶已经有了,难保今后不出现八禧、九宫之类的茶品,七子饼的大旗还能飘多久,令人担忧。

茶情郭沫若


现代诗人郭沫若,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特征和的作品,而且,还写有大量的纪游是篇。1903年他11岁时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

郭沫若也是位剧作家,话剧《孔雀胆》有一段戏,通过人物对白,把武夷山的传统饮茶方法介绍给了观众。

对白如下:王妃:(徐徐自靠坐起)哦,我忘记了关照你们,茶叶你们是拿了哪一种来的?

宫女甲:(回身)我们拿的是福建生产的武夷茶呢。

王妃:对了,那就好了,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和很酽得茶,差不多涩得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宫女甲:记是记得,不过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

王妃:你把茶具拿来。

(宫女甲起身步至亮厨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容纳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把这茶壶茶杯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这茶叶放入“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这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

宫女甲:记得的,把茶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是在这些茶杯上划圈子。

宫女乙:我有点不大明白,为什么斟茶的时候要划圈子呢?一杯一杯慢慢斟不可以么?王妃:那样便有先淡后浓的不同。

这段戏,简直就是功夫茶的演示。可见郭沫若对茶事的精通。

1959年他陪外宾到武夷山和黄山,在欣赏了名山和名茶后写了一首诗: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妇如蝴蝶。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

伟人毛泽东的潇洒茶情


毛泽东不但嗜好喝茶,而且还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水。他写的诗词中,就有名句曰:"饮茶粤海未能忘",可见他的革命生涯中没有离开过茶。据说,他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一边喝茶,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总要吩咐警卫员沏茶相待。他最爱品绿茶,喝完茶水后还将杯中茶叶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吃得津津有味。这是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中养成的习惯。

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对茶叶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此外,他还把茶作为“药”来看待的。他曾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这样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引经据典:“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毛泽东一生喜爱喝茶,也留下了很多令人品味的故事。

喝茶与啜咖啡

1954年,毛泽东邀请赫鲁晓夫参加共和国国庆五周年庆典。10月3日,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中苏两国最高级会谈,这也是5年来中苏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后来对这次会晤这样回忆说:“每当我们要改变话题时,中国人就送来茶——请喝茶,请,请……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如果你立刻喝光,他们就会把杯子拿走,再泡上一杯,放在你面前——如此不断重复。心胸狭窄的赫鲁晓夫感到毛泽东是在捉弄他。”

美国著名女记者、社会活动家史沫特莱,是被誉为“熟识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她于1937年初到延安采访。2月初的一天傍晚,毛泽东吃过晚饭到史特沫莱住处来看望她。毛泽东进屋后,史沫特莱给他搬过一把木椅,请他在桌旁坐下。不一会儿,又给他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毛泽东呷了一口咖啡,史沫特莱问他味道如何,他点头连连称赞:“好,好!比茶叶好喝!你们美国人很懂得享受嘛!”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加上俏皮的话语,令史沫特莱忍俊不禁,咯咯笑了。接下来,毛泽东和史沫特莱一边啜着咖啡,一边漫谈。毛泽东留给史沫特莱的印象是:“他是个重视美感的人。”“虽然他带着女子的气质,他却象骡子一样地顽强,在他的性格中贯穿着钢钎一般的自豪与决心。”她一直“铭记着”毛泽东和她“在以后几个月间所建立的珍贵友谊”。

毛泽东虽然说咖啡比茶叶好喝,可他一生中却很少“享受”咖啡,他钟情的仍然是中国茶。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喜茶。为了保证他每日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工作人员开始在茶水中掺兑葡萄糖、柠檬汁。毛泽东起初对此并不习惯,后来多喝几次便习以为常了,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临终之际。

品茗与吃茶叶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期间,与时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并同座饮茶,侃侃而谈。这初次会晤,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从追忆广州品茶开始,到重庆吟诗,北京聚首,情谊是多么美好。诗中还委婉地批评柳亚子不要“牢骚太盛”,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

毛泽东写这首诗后的第三天,1949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毛泽东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着妻子和女儿乘车到颐和园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人喝茶休息,品茗论诗,谈兴甚畅。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

1957年初春,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伏在办公桌上批阅文件。值夜班的卫士封耀松轻轻走过来,准备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照规律,一个小时左右要续一次水。可就在这时,毛泽东伸出左手端起了茶杯。糟糕,杯里没水了。毛泽东眼皮耷拉着,目光顺着鼻梁而下,往杯子里望去。他右手放下那支红蓝铅笔,忽将三个指头插入茶杯,一抠,杯里的残茶进了他的嘴巴。他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嘴咀嚼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自然熟练,像个老农。封耀松目瞪口呆,赶紧拿起空杯出去换茶。“主席吃茶叶了,是不是嫌茶水不浓?”封耀松小声报告卫士长。跟随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根本不当回事,说:“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然能提神,扔掉了不是浪费?”

吃茶叶是毛泽东的一个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抠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象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毛泽东喝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现在人们都说喝隔夜茶有害,可毛泽东不管那么多,照喝不误。

潇洒莫如毛泽东

毛泽东爱抽烟喝茶,不善饮酒,因此,烟、酒、茶并用的时候并不多,最典型的也许要数在陕北指挥沙家店战役了。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领导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继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后,8月,毛泽东又策划了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

战役打响后,毛泽东便守在电话机旁,一边和前线联系,一边看地图,再就是看电报、写电文。脑子疲劳了,就呷一点白兰地刺激刺激。烟是一根接一根地抽,茶水更是不断。还是老习惯,泡过水的茶叶用手一抠便进了嘴,嚼一嚼咽下去。头一天是一包茶叶冲三次水后才吃掉茶叶,到了第三天已经是冲一次水就吃掉茶叶。沙家店战役打了三天两夜,毛泽东一直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算起来,他一共抽掉5包半烟,喝掉几十杯茶,呷掉三分之一瓶酒。终于,捷报传来,全歼钟松的36师,俘敌六千余人。

苏东坡曾称周瑜火烧赤壁大胜曹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或许是文人的夸张;而我们说毛泽东是“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则是纯粹的纪实。烟、酒、茶一起发挥作用,真是潇洒莫如毛泽东!

周总理的龙井茶情


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之分,每个字代表着龙井茶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这些字又称为龙井茶的字号。“梅”字号龙井茶产于梅家坞,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来到这里参观游览的人们常常为周总理生前5访梅家坞的事迹所感动。

1953年1962年期间,周总理曾先后五次来到盛产龙井茶的西湖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3次是陪同外宾的。他曾指示:“龙井茶是茶中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发展一些。”

1957年,总理陪外宾到梅家茶区视察。正值清明,接待人员用刚采制的龙井绝品“明前龙井”,用山泉水冲泡,敬献给总理和外宾。总理喝完芬芳甘美的茶汤后,不忍把嫩芽丢弃,便风趣的说:“剩下的茶叶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全部消灭吧。”于是,端起茶杯,把茶叶津津有味地咀嚼吃了。

同年9月,他在梅家坞停留了四个小时,与干部、群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的计划。他亲切地对群众说:“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了,以后要经常到梅家坞来。”他在茶园与姑娘们一起采茶,体验生活时,看到嫩绿整齐的茶树,触景生情地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

周恩来在致邓颖超的书信中还谈及:“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他对西湖茶区,可谓踏遍茶山路,情满梅家坞。

周总理的到来还对这里的茶叶乃至经济、教育的更高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且出以他的人格魅力在这里留下了一连串故事,几乎每一个村民都在不经意之中流露着对周总理的感怀。1993年,梅家坞的村民还自发筹资修建的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前。

周总理生前特别偏爱龙井茶,有时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龙井,几块饼干充当夜宵。他还认为客来敬茶,以茶为赠礼,礼轻情意重,这既不失礼,又能传播中华文明。中美建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时,周总理请他共饮龙井茶,又馈赠他少许。对龙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时主动向总理讨要龙井茶。龙井茶现在是款待外宾的茶,并作为礼品馈赠外宾。

茶之——九德;九香;八难;七情;六味;五性;四气


茶有九德

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这种香气是纯天然的,香气成份极为复杂,不宜进行人工合成,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

甘:苦尽甘来。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后甘。

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久不能去。

空:“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

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以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瀹之以时,饮之以时。

仁:生仁爱心。仁者“爱茶”,饮茶能使人生仁爱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

茶有九香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濃、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有八难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谙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

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

幽;发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发人真情。

茶有六味

味有甘苦,有轻重,有厚薄,有老嫩软硬之别,有滑利艰涩之辩。

对六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流舌厚,后味甘。

茶有六味;轻、甘、滑、嫩、软、厚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无粗老之感;

软;无生硬之感;

厚;无淡薄之软。

茶有五性

茶有五性;清、洁、和、长、舆

清;形神俱清。

洁;品质高洁。

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舆;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有四气

‘气’指茶人饮茶后驻留在五脏六腑及口吻舌之间的气息,这种气息以平和、持久、甘香为机致,不但能益人体真气,而且能长养其浩然正气,故君子无故不撤茶器,用养气育得也。四气是指:生气、灵气、正气、意气。

生气;饮茶后有股清新生动的茶器充盈於茶人胸腹之间,这既是大自然的生气,也是生命体的生气,更是茶人心胸中孕育的生气。唯有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灵气;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稻之为正气。孟子日;吾善吾浩然之气,所养者,正气也;

意气;茶气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

生气,一般饮茶者可得,灵气,对茶觉悟者可得,正气,修身养得者可得,唯有意气,非胸次坦然、思兼济天下不可得。

宛皖专栏:茶里人生——杯具里的苦涩与甘甜


盛夏的雨夜,一丝清凉的感觉,此刻的我,难得的清醒。沏一盏清茶,静静地坐在窗前,悠闲地观看清澈的茶汤颜色,观看叶片在盖碗里浮沉。闻着茶的淡雅清香,深深吸气,感受自己呼吸之间的馨香。品一口清茶,从苦涩到回甘。感悟情绪的起伏,人生的浮沉,经历的伤痛、荣耀、忍耐、耻辱,体会人间的苦涩甜蜜与世间的凉薄幸福。

一盏清茶,苦涩就是坎坷,茶香就是幸福,淡雅就是心境。品茶一如人生。不经历坎坷就不懂得幸福的珍贵,不经历苦辣酸甜就达不到看透看淡的境界。人的一生就是这一片神奇的树叶,从懵懂到练达,从青涩到成熟。从清新淡雅开始,揉捻自己锤炼自己,让自己的一生有滋有味,经历一生,终归平淡。

人活一生追求的是:至死依旧清新淡雅。人生是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一一粉墨登场。少一个角是一台戏,多一个角也是一台戏。是英雄是凡人,台前幕后,真真假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茶亦是如此,在盖碗里,飞舞翻腾,盖碗是舞台,每一片茶叶都是一个演员,是角是腕,都逃不过内心的苦涩滋味,一盏茶就是一出戏,每一片茶叶就是人们口中的一个戏子,心中再苦涩,一上了台,就要入戏入情,为这世界奉献自己的清香淡雅。

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满溢是浅显都是一生;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浓烈是清淡各存风雅;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急是缓终是淡淡如水;人生就是一杯茶,是暖是凉自己知道;人生就是一杯茶,是奔放是内敛心在那里;人生就是一杯茶,是苦是甜都最好笑着面对。我们都是天地间最平凡的存在,很多人,越是在乎越失去。很多事,越是努力越不得要领。我们常说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好好把握自己。可是,半生过去了,我们身不由己的事情太多了。于是,我们长叹一声:人在江湖!

夜深了,茶香越来越淡,似有若无的,有随风潜入心底的感觉。静静地,心在这淡淡茶香里融化了。茶香滤去尘世的喧嚣,滤去内心的浮躁,滤去所有的虚伪。让我忘却疲惫和得失,留一份淡泊的心境。抛开所有的功利与世俗,想想,这世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其实不是万贯家财,也不是高官厚禄,或许,只是一段真情,一份记忆而已。

纪念我们优秀的茶山里的守望者—陈冬林


收信人:陈冬林,福建武夷山茶农,享年51岁

写信人:赵翼,乡土乡亲创始人

陈叔:

未及与你见面,已阴阳两隔。

时至今日,我仍常常翻看那段关于你的视频。在这段三年前拍摄的仅仅1分30秒长的视频里,你的样子仿佛还和昨天一样:

大山里,你戴着蓑帽不善言辞,在前引路。正是武夷岩茶的制茶时节,你熬了十几个通宵未睡,但为配合我们的工作,仍坚持亲自上山。从9岁那年起,你便开始跟随父亲手工做茶。这条通往慧苑坑的路,你已重复走了40多年;茶林茂密,看起来几乎要把你淹没。

听与你合作的同事聊过一件旧事,让我对你的印象格外深刻。1993年时,你的父亲看你管理茶园可怜,出山赶集曾买了一罐草甘膦,劝你使用。你看到说明书里说“药水打完以后两个小时,草就会全部死掉”,就认为这个不能打。你说:“肯定药水是很毒的,否则怎么会打一下就死呢。”你爱惜茶叶,是怕这些有毒的化学品把茶叶打坏了。直到很多年之后,你和妻子偶然看电视才知道,这个草甘膦会残留50年,对茶叶和土壤的破坏非常大。想必那时的你,一定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的决定,毕竟你如此地爱惜茶叶。

你妻子说,这么多年,你爱茶惜茶从不用农药打虫。好在深山高岭里虫本来就少,如果有虫,你都是用手一个一个地捉掉。

就是这样,仅仅是凭着珍惜自己的茶叶,在那个人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农残的年月里,你就在不自觉中保护了茶树,保护了土壤。

拍摄的同事在与你共度的五天里,唯一看过一次你的睡态:一天中午,他去找你,只见你的家门大敞,你睡倒在入口处附近的地面上,身下只枕着一块薄薄的白布——那是你白天晒茶用的。武夷山五月山风阴冷,你被汗水湿透的衣服却已又被吹干了。一个人必定是已经疲累至极,连楼都来不及上,才会睡在那处的吧!天下茶,数武夷岩茶最难制:采茶山路陡峭,只能通过人力抵达;焙茶工序繁多,一熬就是十几个白天黑夜。而你最懂岩茶的脾气。每次焙茶,你必通宵看制,亲力亲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你一天睡眠的时间不足1小时。

谁也没有想到,这段视频拍摄之后28天,你就去世了。你走得太快了。在此之前,谁也不知你的病情,连你自己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你坚持到采茶结束才去医院,也就耽误了病情。

那次拍摄工作结束不久,我们接到你家人的电话,希望我们尽快把片子剪出来。那时,我们并不知道你已病重。我们赶紧剪了一个粗剪版本,一个未公开版。后来,你家人告诉我们,他们和你一起在医院看了片子。之前你连照片都不多,因此这些关于你的影像太珍贵了,他们为此很感激。这是在听闻你去世的悲恸之中,我们唯一的一丝欣慰。

你离去时,儿子陈冰才24岁。而你与妻子,更是伉俪情深。你妻子说,从前每当你喝醉了酒,便会对她说,“娶了你,我要是有那么一天死了,都心甘情愿。”

妻儿和这片茶园的未来,一定是你临走前心头最大的牵绊。你走后,邻居们一度觉得你家的茶园“肯定不行了”。毕竟制茶的经验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陈冰还很年轻。

你走后不久,陈冰专程来京与我长谈,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坦承这些变故将对茶叶带来的改变。他是一个踏实的孩子,和你一样质朴。我对他说:“虽然我知道你跟你父亲的制茶经验还有差距,但是我们愿意陪着你走下去。”

那年的冬天,你的妻子和儿子在你的墓旁种了六棵茶苗。墓园里的土质并不适合茶树的生长,但是他们知道你一定喜欢这几棵茶树的陪伴,闻着茶香长眠。

今年,听说你的墓地旁边的茶树,虽然只有三棵成活,可是已经长出了新芽。如今你的茶园在妻儿的管理下,井然有序,一切仿佛你还在一样。因为他们像你一样,爱茶敬茶。他们与你一样坚信,只有用心做出安全的好茶,才是茶叶的未来。

最后,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开展了新的工作。将通过生物防治等新技术、新方法,帮助更多的生产者转换生产方式。我们希望的是,在未来,你的妻儿,以及其他像你这样的有理想、有坚守的生产者,不需要这么辛苦就能种出安全的茶叶。

谨以这封信,纪念我们优秀的生产者—陈冬林,福建武夷山人,享年51岁。

紫砂壶工艺师:将跨越海峡的爱倾洒乡邻


 

耿春华(右)在为参观者介绍一件自己制作的紫砂壶作品“紫玉宫灯”。她说,离老人们越远心里越不踏实。(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最美家语

“作为她们的孩子,作为她们的主心骨,对我而言,我首先要用爱善写好这个‘人’字。”

■口述:江苏宜兴紫砂壶工艺师耿春华

■整理:本报记者代刚

套用时下较火的一个词,我们的家庭是一个“海峡组合”,我是江苏人,夫君是台湾人。平日里,孩子们在上海学习读书,忙于环保事业的夫君奔走于各地,而我则在江苏宜兴的家中忙着照应家中的一百多位老婆婆。

这些老婆婆,都是我的乡邻,都是我的家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人,我是一个先后师从陈国良、徐汉棠等大师的紫砂壶工艺师。我的《圆满壶》先后被马英九、连战等人士所收藏。多年前,我做了一件业内很多人都认为的傻事——变卖自己所有的作品和藏品。

有媒体将我的变卖形容为“忍痛”,其实可以告诉大家,卖的过程中我有些舍不得,但真的是没有痛,如果有的话也是快乐的成分更大。我确实也将自己的作品和藏品当做自己的孩子,但我将这些孩子交流到喜爱他们的同道手中,而我也可以有更多投入来照顾好身边的老人。从某种角度讲,我是这些老人们的孩子,这些老人也是我的“孩子”。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一百多号人,主要是老人。

无论老幼,无论贫富,走进我的家门,这些老人就是我的家人。17年前,有一位老人到我家来聊天,从早上聊到了下午,中午就在我家吃了个便饭。后来,老婆婆常来我家串门的同时带来很多自己的老伙伴。我意识到子女不在身边的他们年老失依,孤苦无助,没有倾诉的地方没有交流的地方,老婆婆无助的眼神中有失落,有寂寞,更有着对接纳他们的期盼。

为了更好地接纳老婆婆们,我将家中客厅等做了很多改变。根据老人的特点,我将家中所有的家具都换了。在家中一楼的客厅放了一台液晶电视,四处放上音响播放一些老人们感兴趣的节目,将家中的暖气换成了地热。每天上午11点就为她们备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粥、水果及简单的蔬菜等。老人们也怕麻烦我们,一般聚到11点就各回自家。有时过了饭点就在我家吃点,逐渐地她们也都吃过了午饭聊到三四点钟再回家。后来,人越来越多,老婆婆们自发地分成两批,一批人每周前三天,另外一批就后三天来。为了尽可能地接纳每一位老人,8年前我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变卖作品藏品的钱建立了“妙音华缘”安养院,和老婆婆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家。

有家就有牵挂,每次我出差的时候,老婆婆都会每天和我通电话,一人说一句,那一刻我幸福极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她们都是我的宝,是她们成全了我。她们对我的关心和微笑给了我对生活新的品读,她们是我人生中最甜的瓜!

拥有她们很幸福!现在我基本上每天都会陪老人去医院、在家陪老人聊天,在给予老人们尽可能多的临终关怀的同时,有十几个老人最后的时光和最后的时间是我陪她们度过的。这一切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答应许多人的作品都是一拖再拖。和老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善良的夫君对我之所为虽偶有微词,但对这些老人都是笑脸面对。

主业成了副业,许多朋友都为我感到惋惜,有时心中也有些不甘。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皇城华粹·壶魂”紫砂作品展不久前在北京“皇城会”拉开帷幕。这是我从艺20年来举办的首次个展,共展出我个人精品作品100余件以及收藏的包括顾景舟、蒋蓉等大师作品30余件。其实我做这次展卖,并非为我个人,只是希望大家分享我的作品。展览结束后搞了一个慈善拍卖,善款捐建一所公益养老院,将我的安老事业延续下去,让孤寡老人有所依归。

撑起一百多个人的大家庭,对于我本人来讲是有压力的。但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每一天都很快乐。因为这些老人丰富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创作,让我的作品更加饱满,从某种角度讲她们成全了我。

所以作为她们的孩子,作为她们的主心骨,对我而言,我首先要用爱善写好这个“人”字,做好贤妻良母孝女善邻,以不负她们期待,然后才是做一个优秀的紫砂壶工艺师,让每一件作品能纳乾坤、纳传统文化之精华,传递自然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修行之美,不负恩师栽培。

在我前行的过程中,得到很多善良的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尤其是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对我多年不懈的指导和协调,这些都是我前行的动力,使得我内心平静,微笑着面对当下。怀揣着爱善之心满怀希冀前行,我相信未来的漫漫长路于我于百位老人而言,是希望,是梦想,是无限的可能。

淡淡擂茶缘 深深母子情


擂茶是湖南桃江县的特有茶品,也是桃花江一带独有的茶文化载体。说它是茶,其实它比其他地方的茶更复杂,更有营养,其擂茶、喝茶的氛围则更是独具特色。

擂茶的原料可以是茶叶、花生、芝麻、绿豆、白糖、黄豆、玉米等,可以是其中的某几样,但常用的是茶叶、花生、芝麻。为了这几样茶料,母亲费尽了心力。每到春耕时节,母亲总是千遍万遍地要求父亲多种些芝麻、花生,甚至还在家务之余亲自下地帮父亲下种、施肥、除草、采收、晾晒、储存,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对于妈妈,家里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缺少擂茶。孩子们小的时候都不懂事,经常偷吃妈妈的芝麻、花生,妈妈千方百计地藏,淘气的孩子们则翻箱倒柜地找,往往是找的比藏的更高明,妈妈每一次都藏不住。我们都知道母亲对于芝麻、花生的重视,记得我最小的弟弟,大概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火、聊天,他突然学着大人的模样,双手吃力地将右脚提到左腿上,翘着二郎腿,认认真真地说:“我要长大了,就给妈妈芝麻、花生。”可他说话有点大舌头,把芝麻说成了“蓖麻”,把花生说成了“巴的”,把屋子里的人逗得哄堂大笑。孩子们长大后,不管是谁从什么地方回家,都会买一些芝麻、花生之类的茶料带给母亲。

在我的印象里,打擂茶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擂茶的工具主要有两件,一件是陶制的擂钵,钵体内是一道一道的齿槽,钵体外则是光滑锃亮的陶面;另一件是一根茶树制成的擂茶棒,如果谁家的擂茶棒又直又长又匀称,那可是一件令邻里们艳羡的物件;讲究一点的再用木头做个擂钵托。打擂茶时只要把茶叶、花生、芝麻等茶料一齐放入擂钵里,手持擂茶棒,两腿把擂钵夹紧,擂茶棒搅着茶料顺着擂钵内壁上下飞快地旋转,时快时慢,时上时下,茶棒与擂钵壁的摩擦声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欢快、流畅!娴熟一些的还可以左右手轮流持擂茶棒辗磨,另一只手还可以自由地旋转擂钵,两手配合非常自如,不过那一般只有男人们擂茶时才能做到,婆娘们是很难做得到的。母亲身子骨弱小,体力不是很好,可擂起茶来,还是有模有样,没有发现她因为擂茶为难过,抱怨过。茶料辗细后,再加些温开水或凉开水,搅匀,盛到茶碗里,再放入油炒的嫩玉米或干米饭或花生仁等,依据品味各施其料。喝起来那叫一个香,嚼起来那叫一个脆,尤其是夏天,喝一口凉凉的擂茶,那叫一个爽、一个润,特别的解渴!《本草经集注》中说擂茶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真可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擂茶除了自己家人解渴降暑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招待客人。家里来了客人,打上一钵擂茶,那是“必须的”。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妈妈都会打出一钵擂茶,邀请邻里乡亲一起享用,一边喝着茶一边聊天打哈哈,“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一钵擂茶不仅能喝出健康,还能喝出邻里的感情,喝出家庭的和谐,喝走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喝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不知不觉中一两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过路的陌生人遇到这种时候,妈妈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他或她盛上满满的一碗,喝完一碗还会再问要不要再添,如果需要,妈妈会让他/她喝够。陌生人喝完茶,道一声谢,就继续赶路了。父亲也是个好客的人,更是一个爱喝擂茶的人,但对于妈妈过于频繁地打擂茶,过于热情地招待陌生人,经常为喝茶忘了时间的习惯很不满。不满归不满,只要喝上妈妈的擂茶,父亲就没话说了。

十多年前,妈妈的一场病,造成右侧肢瘫痪,自己的生活不能全部自理了。随着岁月的更替,打擂茶的工具也由电动的机器代替了原来的擂钵、擂棒,打擂茶就成了妈妈的一种奢望。但孩子们都知道妈妈爱喝擂茶,每天都会用机器打擂茶给妈妈喝。我离开家乡30多个年头了,最为思念的也还是妈妈的擂茶。去年年底,妈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珍爱的孩子们,也离开了她珍爱了一辈子的擂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权存安:情倾“七子饼茶”的山里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