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文/黄素贞

邵宛芳: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邵宛芳:“用科技创新普洱茶的深加工。”

作为云南农业大学一名茶学院的教授,您认为普洱茶的科研工作(包括科研环境、科研内容)在这十年间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目前正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邵宛芳:这十年间,普洱茶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了,研究的范围更广了。近年来,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林业厅及省创新办等,都从不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领域涉及:普洱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生态普洱茶园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普洱茶后发酵关键技术研究;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研发及综合利用研究、普洱茶品质安全性评价研究及普洱茶功能性成份与保键功效研究等,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您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普洱茶在科学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又是什么?

邵宛芳:近年来,在国家科技支撑、省科技厅及省创新办的大力支持下,领导了由云南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昆明医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普洱茶功能成分与保健功效的研究,其中系统地研究了普洱茶对机体减肥、抗疲劳、防辐射、耐缺氧、降血脂、调节免疫力等方面的保健功效及其作用机理,开展了普洱茶提取物提高因衰老诱发的抗感染能力及延缓因氧化应激而导致老年人群的多个脏器组织的损伤过程的研究,成效显著,经文献检索,许多内容属国际上首次研究,这对让世界认识普洱茶,让普洱茶走向世界势必产生重要影响。

2010年9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普洱茶功能成分与保健功效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验收,验收专家对研究团队履时3年开展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课题优质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岗位专家,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普洱茶发酵种曲的利用研究”,即从普洱茶中筛选出部分优势微生物菌珠,通过独特工艺,制备普洱茶发酵种曲,在于后发酵中利用,可缩短后发酵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在普洱等地的示范,在生产上已显现良好的效益。同时进行了“环境因子对普洱茶品质影响研究”:在普洱综合试验站开展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条件对品质的影响试验,通过对各阶段普洱茶样品质的科学分析,初步掌握了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条件对于普洱茶渥堆过程的影响,初步探明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变化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此外,还支持高峻老师、雄能等同学就“茶树与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该模式已在云南的临沧、普洱、保山、红河及德宏推广示范,增加了茶园和茶农的经济收入,受到当地茶农的普遍欢迎。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岗位专家,“十二五”的主要任务是:绿茶加工生产线及工艺参数标准化研究与示范、普洱茶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普洱茶保健功效研究、机械采茶及配套加工技术研究等。

:为了推动普洱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您认为今后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邵宛芳:第一,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不再满足单一传统的泡茶方式,而转向新型、优质、卫生、方便、快速的消费方式。因此要与国际接轨,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使茶叶从传统的产品向香味茶、保健茶、茶饮料、速溶茶等多样化方向发展,还可开发普洱茶含片、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口服液、胶囊产品及膏状普洱茶等特色天然药物和功能性茶食品开发,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以提高产品的利用价值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大力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随着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低、人力资源紧张、生产规模难以扩张、品质品牌难以提高的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茶叶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80%~90%,而鲜叶原料的采摘又占据劳动力成本的近70%。大宗茶生产中,手工采茶用工量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55%左右。在名优茶生产中,由于要求鲜叶原料幼嫩、匀齐,标准严格,茶叶采摘的劳动力投入更高,有些茶区名茶采摘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60%多。采用机械化采摘具有机械损伤小、新鲜度好、完整芽叶多、单片少、嫩茎梗多、生产率高等特点。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离不开茶叶种植与加工机械的普及与运用。大力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是解决现阶段茶农劳动力短缺、实现节本增效、提高茶叶品质和劳动生产率的现实之需。

第三,加强研发功能茶。茶叶深加工是茶叶消费与应用领域拓展、茶叶产业链延伸、产业规模与效益快速扩张的最有效途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茶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是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然,中国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要全面考虑安全性、纯度、消耗、成本、效率、效益等综合质量指标体系,必须由专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创新向重点开展活性成分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技术基础研究。

扩展阅读

深谈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便是普洱茶品种的称呼,也是普洱茶的科学名。传统的普洱茶,由茶青从树上采摘下来便放在太阳下面举行晒青,之后便可饮用。这就是传统的普洱茶,也就是普洱生茶。然而普洱熟茶,它是由人工运用科学的要领举行蒸熟、渥堆、发酵之后形成的。以是如今很多茶业界人仕,就以为普洱熟茶不能称之为传统的普洱茶。因此便有很多民间茶人把普洱熟茶定名为当代普洱茶。

普洱茶和别的茶一样,有散状的散茶,不一样的是它同时还用有压抑成种种外形的紧压茶。紧压茶的形成有两个缘故起因。一、(便于发酵)由于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也就是说放的时间越长口感就会更好,代价也就会水涨船高。要想让它越陈越香,就得让它,吸取氛围和水份,然后产生炭化、氧化,也就是所谓的发酵。二、(便于运输),众所周知在旧社会的时间,普洱茶是通过马帮,用马儿,将普洱茶放在马背上驼运的,马儿跋山渡水,跋山渡水。从普洱府出发,往返穿梭于原始深林,天下各地巨细都市,以及云南省周边少数国度。因此这条用马儿运茶的山路,便被众人称之为茶马古道。也就是有了这条茶马古道,普洱茶才有本日,才得以走向天下,走进千家万户。普洱府是旧社会时的称呼,(今普洱市),普洱茶就是以普洱府而定名的。旧社会时的普洱府,在云南占据极高的职位,由于它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也是普洱茶,走向天下的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在旧社会的,这种只有马儿,只有原始深林的山路窘境的无奈下,茶人们能做的只能是让普洱茶减肥了。也就是把普洱压抑成种种外形,如许运输起来就比力方便,由于如许比力节省空间了。颠末压抑后,每匹马运载茶叶的数目,就增长了三分之一,如许就大大的进步了运输服从,使普洱茶更为平凡化。

普洱紧压茶,根据每个厂家的生产气势气势,以及品级的差别,和斲丧者的需求,等浩繁缘故起因,以是导致差别厂荚冬差别的年代所压抑的外形,各不雷同,在本日市面上比力常见的有饼状、砖状、沱状。但尚有很多各式百般外形的普洱茶,是我们本日市场上,和博物馆里都未几见的骨董级普洱茶。比如收躲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馆里,就有一颗清朝时,云南省当局进贡给清当局天子的一颗,(金瓜贡茶),故名思义,此贡茶即为金瓜状。这颗金瓜贡茶和别的贡茶相比起来,算是相当荣幸的,由于某某缘故起因,没被天子喝掉,没被贪官黑掉,并且在清当局殒命后的多次战争硝烟中没有被毁掉。仅凭这些汗青陈迹它的汗青代价,考古代价,也早已远远高出它的品饮代价。由于它的汗青文化内涵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啦!山东茶叶因此它便被奉之为国宝。着实早在新中国创建初期,故宫里幸存下来的普洱贡茶多达数吨,但因州不明缘故起因导致存世很少。谈到贡茶,杭州市茶叶博物馆尚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脚色,那就是拥有150岁高龄的,一颗人头贡茶,不消我说大家也知道吧!它就是被压抑成人头外形的。普洱茶之以是能著名于天下,我以为普洱茶四大家属也功不可没,四大家属即(中国茶叶收支口公司)、(、4-代表普洱茶厂。中茶收支口公司尚有一个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气势气势,从上世纪50年代起,贵公司所生产的饼茶,外包装上都市打上云南七子饼茶的字样,并且不停连续到了本日也正因云云,云南七子饼茶也成了普洱普通的称呼,但是在本日却有很多斲丧者错误的把它当成是普洱茶的一个着名品牌,乃至以为唯有写着云南七子饼茶字样的方为上品,别的均为次品。以是浩繁大巨微小的茶厂就捉住斲丧者的生理!都在产物外包装上打上云南七子饼茶,误导斲丧者。大家要知道云南七子饼茶只是一个普通易懂的称呼罢了!假如你有一个茶厂那你生产的产物也可以打上此字样。它不是品牌,更不是衡量普洱茶质量标准的戒尺!

周红杰谈普洱茶品鉴


普洱茶的鉴赏,其鉴定品质仍然是通过感官来评判,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对茶叶的外形、内质做出客观的评判。即通过品尝、眼看、鼻闻、手摸来直接鉴别茶叶质量高低,包括形状、内质的主要因子:色、香、味、形来综合评判普洱茶。基本方法与其他茶类相同,由于其茶类的特殊性,普洱茶的审评冲泡的方法不是通过一次审评就可以决定其品质的优劣。要审评一种普洱茶品质好坏,有无品饮价值、收藏价值,在鉴评技巧上必须通过三次以上高温、长时的冲泡。如果每次冲泡的色、香、味不大,具备甘、滑、醇、厚、顺、柔、甜、活、洁、亮、稠的特点,即为好的普洱茶,反之,如果鉴评中有麻、叮、刺、刮、挂、酸、苦、涩、燥、干、杂、怪、异、霉、辛、飘(浮)等特点的普洱茶,均为不好的普洱茶。目前在市场上流行追求只看包装,或只看外观,或只讲究来源,不注重真正意义上品质好的普洱茶应具备良好的特征、特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如果不科学认识普洱茶,最终也就谈不上品饮普洱茶。

鉴赏普洱茶中,我们经常谈到的甘、滑、醇、厚、稠是真茶给人品饮中产生的良好作用,这里所讲的甘是指品饮中口腔充满物质,能刺激味觉源源不断生津的甘,这种甘赋予了对品饮者身体的良好作用,让品饮者品饮时体会茶道给予人修身养性的奥秘。

顺、柔、活、洁、亮。顺柔是品饮普洱茶种,从茶汤进入口腔稍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它对身体无刺激性作用,却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品饮中的舒服之感,就像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幼儿对母亲的依恋。顺柔之感乃是普洱茶品性的忠实反映,也是普洱茶平和宜人的真实表现。

活:是品饮普洱茶者始终追求真茶灵性的表征。活乃普洱茶优质原料、良好工艺、科学贮放综合水平娥反映,且通过活可观普洱茶拥有者对普洱茶的认知水平,因为活是普洱茶有效成分保存量的真实反映。没有活性的普洱茶,品饮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对深爱普洱茶的人来说,品饮普洱茶,就像长者融入青年人中忘记了自身的年龄,体会青春年华的峥嵘岁月,所以说品饮普洱茶的活性,可以追寻到长寿的痕迹,最能获得“茶”寿蕴含的内容。

洁:鉴评普洱茶的重要条件。普洱茶属于饮用食品,是进入人体的日常生活品,不洁之物进入人体,有知识的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不但不能给人以健康,还会致病。如果把不洁之物用来讲养生,讲文化,讲生活质量是难以说服人的。所以说鉴评普洱茶,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洁的普洱茶,品饮中才能体会其甘、滑之美,醇厚之味,顺柔之态,甜活之质。

亮:既是鉴别普洱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又是鉴赏普洱茶美德内在指标。良好的普洱茶外形富有光泽,油润褐红的普洱茶,可以衬出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亮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呈现宝石红,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这些色的亮,亮出了普洱茶的历史,亮出了普洱茶的文化,亮出了云南古老的茶树,亮出了普洱,亮出了普洱茶的陈香、陈韵,亮出了云南高原的山水,亮出了没有污染的彩云南,这种亮是普洱茶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它不需要人为的作用,也不需要茶艺师技巧运用,在这里突出了普洱茶自然之美。

所以说,鉴赏普洱茶,悟道者,可以在品饮中伴随色、香、味、形的再现,从甘、滑、醇、厚、顺、柔、甜、活、洁、亮、稠中体会人生的幸福和愉悦,从苦、涩、回甘体会出苦尽甘来,寓有人生哲理,从麻、叮、刺、刮、挂、酸、苦、涩、燥、干、杂、怪、异、霉、辛、飘(浮)使人不快,产生厌恶,有损健康。若喝到这种茶,就预示着霉运缠身,应避而远之。总之,从普洱茶既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沉淀,感悟到自然的造化,又可以演绎人生发展的历程。

普洱市副市长盛军:谈普洱茶


文/黄素贞

盛军:“普洱茶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您印象中,您最早接触到普洱茶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之下?

盛军:最早接触普洱茶还是在2002年出差的时候来昆明,记得有一次在昆明机场等候,我和朋友分别要了一杯普洱茶。当时那杯普洱茶是服务员用飘逸杯送来的。由于不知道飘逸杯的用法,所以感觉泡的普洱茶汤色黑红,如酱油色一般。自此以后,印象中的普洱茶就是酱油色、味苦,还有发霉的味道。一直到2007年来普洱后才知道普洱茶分生茶、熟茶,还有后发酵茶;也才进一步了解到,云南各少数民族喝茶的方法很多,烤茶、糊米茶、竹筒茶等等。

非常有趣的是,在来普洱之前半年,朋友经常约我去喝普洱茶,那时感觉普洱茶太贵。后来,朋友开玩笑说:“没想到,请你喝普洱茶把你喝到普洱去了”。自己真正喜欢上普洱茶还是2007年来到普洱以后。看到普洱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尤其是千年以上的万亩古茶树、古茶林,对茶生敬畏,也产生了感情、热情、激情和痴情!

发展普洱茶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和政府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导未来产业的发展。无疑,科技支撑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茶的营销模式创新也是今后实现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投入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什么?

盛军:在上期的《普洱》杂志上自己写了一篇关于普洱茶研究的几个案例和故事,说到普洱茶的研究源于岳母的糖尿病的好转。2007年7月到普洱挂职锻炼,10月回长春探亲,做为云南的礼物和普洱茶产地的特产,带回了普洱茶。记得当时的沈培平市长(现为普洱市委书记)在我临回家前说,多带一些普洱茶回去,让大家多喝。所以就让岳母多喝普洱熟茶,降血糖效果明显,我就让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在诺贝尔奖名字命名的实验室——爱德华·费舍尔细胞信号实验室开始了降血糖机理研究。研究发现,普洱茶的茶褐素(TB)是PTP1B的天然抑制剂。后来,普洱市委、政府抓住普洱茶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开始实施“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整合不同的科技资源、专业资源以及人才资源,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实现了创新理念、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对接。

在普洱茶研究计划中,普洱市委和政府注重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茶新产品开发,从新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到发酵成套设备的开发,从的特征活性因子,在肠道和血液内具有“刮油”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强力结合油脂,抑制吸收,增加排泄;茶褐素在肌体组织内具有“燃烧脂肪”的作用,通过加强脂肪的水解和氧化,生成CO2、H2O和ATP(能量),促进脂肪的代谢,消耗脂肪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这些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对全面解释普洱茶调节脂代谢的功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发现,普洱茶主要成分茶褐素对某些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强烈抑制突变P53的表达,强烈抑制notch蛋白的活化,对白血病、乳腺癌等恶性病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为了推动普洱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您认为今后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盛军:发展普洱茶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和政府有机结合,同时还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导未来产业的发展。无疑,科技支撑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茶的营销模式创新也是今后实现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帝泊洱已经在国内茶业内创造很多第一,我认为最值得期待的有两个创新,一是渠道创新,即通过帝泊洱茶吧来拓展营销渠道,突破茶馆消费文化的局限;二是体验式消费,即通过功效体验,建立帝泊洱即溶普洱茶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使帝泊洱茶吧成为健康体验的“驿站”,也使帝泊洱成为亚健康和患者的健康“驿站”。普洱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品开发应该围绕市场和消费的反馈与需求进行调整,做到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为市场和消费者服务。

期待普洱茶在调节人类代谢疾病上能够起到“桥头堡”的作用,相信普洱茶会成为世界健康饮料的领跑者和主力军。

收集整理《余秋雨谈普洱茶》


秋雨茶普洱茶语录:

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就是一种浪费。

加强普洱茶普及程度,但在普及中不要丧失尊严,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它的品位。

现在我感觉普洱茶低层次的竞争太激励,另外一点是高分贝的口号太多。

云南可以做这样的事,普洱茶不进入饭前的喝茶系列。

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应邀出席上海大可堂举办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茶品鉴会。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谈到普洱茶的发展,余秋雨认为,要同时走两条路,一条是加强普及程度,另一条是维护好部分高端普洱茶的品位。普洱茶不要做成廉价品,建议云南不要让普洱茶进入饭前的免费喝茶系列。

·推广普及中不要丧失尊严·

“我喝普洱茶已经有七八年了。”余秋雨告诉记者,最初喝普洱茶不是从健康的目的出发,而是从口味出发。从个人的角度看,好的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上品。

“喝茶谁不懂,但是要喝普洱茶,要喝好普洱茶,中间有好多学问。”余秋雨说,在加强普及的同时,普洱茶要建立一种更高品位的、由品茶专家们悉心保护住的国宝级口味,这种口味可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磨练,才聚集而成的。普及和品位这两件事不要搞在一起,不要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是一种浪费。就相当于把博物馆的国宝当成廉价的产品来卖,那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们民族有许多东西要守卫,其中就需要守卫普洱茶。一定要吸取很多上好产品在普及过程中快速败坏的教训。中国有许多好的东西,一做就想到普及,一普及就把它做坏,做坏就不能收拾了。比如中国的瓷器,我到过欧洲、德国、法国、英国许多瓷器厂,一进门就写着两百年前来自中国,而现在他们的价格大概是中国瓷器的几十倍几百倍。原因很简单,一条,永远用生命去捍卫它的品牌,一点都不能动摇。品牌不是一个名字,还是它的一个文化系统。它的质量、信誉,它一点点也不受到损坏的,它的全部文化标准都在,几百年都不会变。所以,在普及当中,不要让最好的那一部分普洱茶丧失了它的尊严,一定要把它的质量、品茶队伍、营销范围都严格地控制好,保护住它高雅的品位。

·普洱茶不要做成廉价的·

普洱茶的发展,要两条路同时走,普及程度还需要加强,把健康带给更多的人。要按照严格的国际标准,创造一种质量比较好,能够受到世界和中国人共同认可、值得推广的品牌。但是,千万不能急,千万不要把它做到廉价,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规划。中国茶,在美国人心中都是很廉价,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美国的每个中国餐馆,吃饭前都免费喝茶。于是,在他们心目中,茶叶好像只是吃饭前漱口的东西,这种印象一旦产生,要改变就很难,品牌要重新扶起来,难度就很大。云南可以做这样的事,普洱茶不进入饭前的喝茶系列,袋泡的普洱茶也可以有,但价格不要太低,而且要进入有档次的宾馆酒店的茶包。

“现在我感觉到云南低层次的竞争太激励,另外一点就是高分贝的口号太多。茶商之间,千万不能互相糟蹋、互相排挤、互相否定,最后变成一个烂市场。”余秋雨希望云南省、普洱市在这方面要表现出一种商业竞争中的当代理性,要有规范,要有秩序。有序的把大地交给人类的东西很好地传播出去,这是对云南、对普洱的一种考验,是文化和历史对云南的考验。

·普洱像神话或童话一样美丽·

谈到普洱,余秋雨说,普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像神话或童话一样美丽。

余秋雨说:“普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为什么会有茶?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空气好,经纬度好,青山绿水、水源充沛。”普洱的概念还包含着在我们中国南部,靠近边境的地方,有很多种民族聚居,又和其他国家为邻,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风情,它就像神话或童话一样美丽。

聚居在那里的多种民族,大家用各种方式、以自己的生命形态,保护了这些山水,这就是普洱的一种基本生活原则。普洱过去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不严重,没有受到程朱理学生活化后的局限。而其他民间的、民族的文化又有一种很好渗透,所以让普洱这个城市,充满了一种诗情画意,充满了自由奔放,充满了多种融合,充满了多种生态相辅相成的可爱的状态。

“还有上好的普洱茶加在一起,就不一般了。普洱把许许多多的美组合在一起,那么,茶是画龙点睛之笔,普洱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组合体,只要点一点睛,它的眼睛在哪里,就是普洱茶。”余秋雨说。

要感谢这位著名学者,他知普洱,喝普洱,爱普洱。客观评价普洱。“普洱茶要建立一种更高品位的、由品茶专家们悉心保护住的国宝级口味,这种口味可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磨练,才聚集而成的。普及和品位这两件事不要搞在一起,不要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是一种浪费。”爱普洱就珍爱她。

谢谢余秋雨。

文/徐燕

茶学院教授周红杰:谈普洱茶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周红杰:“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科学普洱的两大基石。”

作为一名茶学院的教授,您认为普洱茶的科研工作(包括科研环境、科研内容)在这十年间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目前正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周红杰:根据目前普洱茶在中国茶叶的地位及其未来的巨大需求,我认为在这十年间,关于普洱茶的科研活动正迎来一个繁荣期,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学、茶的综合利用与深加工学、茶叶储运学、茶叶包装学、微生物学、食品科技与工程学、食品质量安全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药学、营养学、保健医学等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了针对普洱茶种质资源、生态开发、传统加工及深加工、营养保健机理、仓储、保健食品、药品等方面的联合攻关,最终为生产质量安全、品质优异、保健性强、种类丰富的功能型普洱茶系列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普洱茶研究搭建了一个较好的科研基础平台,但总体研究水平不够高,深度不够,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很开阔,当下的普洱茶科研事业攀登正未有穷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借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高精尖的现代化精密仪器等条件,将逐步揭示普洱茶的功能性保健成分、保健机理、品质变化机理,特别是普洱茶品质陈化机理、普洱茶生产关键控制技术参数等决定普洱茶产业发展水平的重大科研问题开展研究。

在您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普洱茶在科学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

周红杰:在普洱茶科研方面,我们目前已完成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有: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116,2006-2009;云南特产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58B00,2007-2010;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6NG16,2006.10-2009.12;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C0007Z,2003-2007;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6等9项。在研项目有:普洱茶加工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9CC005,2009-2012;“普洱茶发酵新技术研究与推广”,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度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2008]1657-2,2008-2012;降脂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昆明市科技局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G2009006,2009-2012。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研究成果获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云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我主持完成的“云南特产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云南省有史以来在茶学科研领域首次项获得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这对云南茶业和云南茶学学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们在普洱茶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绩是:

在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方面,在云南主产茶区开展了有机茶园的转换和无公害生态茶园的建设,改善茶园生态系统,将茶园管理的清洁化技术进行集成,研究创建了普洱茶生态茶园的关键技术。

在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制定普洱茶原料采摘标准和普洱茶品质标准、普洱茶原料加工技术规程和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明确了普洱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化学成分转化规律,确立普洱茶固态发酵理论,研制了12种微生物发酵剂,应用于生产中,稳定和提高普洱茶品质,促进生产企业提质增效;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普洱茶可控发酵设备,建成控温、控湿和清洁化生产示范线,在普洱茶企业推广应用,增效明显;为普洱茶产业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实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最终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文/黄素贞

石昆牧淡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石昆牧淡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品藏普洱,门槛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一直让众多爱茶人感到困惑。日前,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台湾资深茶人石昆牧先生来到省会石家庄“皇茶会”,专门与茶友会面,煮茶论道。席间,记者就普洱的文化、市场、品茗和收藏“门槛”等问题访问了石昆牧先生,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茶缘”,石昆牧回答了广大茶友所关心的问题。

“老的普洱茶有许多散落在民间”、“大凡普洱都是可以用来收藏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普洱热后,如今普洱收藏和销售在迅速滑坡,曾经的普洱热都是炒作出来的”……一直以来,人们相信这些说法的正确性,于是,不了解普洱文化与市场的众人也口耳相传。日前,普洱专家石昆牧来石时指出,持上述说法者,关键在于他们对普洱的品茗和收藏市场缺乏了解,“无知”导致收藏和购买上的盲目是不可避免的。

品赏入门首选“大众”

并不是凡普洱都可以收藏,事实上,一些程式化、制作粗糙的所谓普洱,非但不可以用来入藏,品茗都让人缺乏信心。那么,刚刚打算品藏普洱的人士,从哪些茶品上入手才不至于走上弯路呢?石昆牧讲,如果你对普洱还一无所知,选择大众品牌入手应该是个良举,比如从大“益”入手就可以。像大“益”这种品牌制作比较规范,价位也低,新进入者不至于面临高价位,也不至于因为不懂而选择到劣品。

“一些有了一定鉴赏水平的人,目前都喜欢购藏文化普洱‘观自在’,因为‘观自在’选茶精良,加上包装上所独有的文化气息,是跨越品赏门槛的那一部分人追逐的理由。但是,‘观自在’目前毕竟不属于大众茶品,它走的是精致高端的路子,是可以收藏的普洱,受制于其他的原因,不太可能大力推广。”因此,石昆牧建议,大“益”品类繁多,价格参差不齐,生产量庞大,适合大众消费。初入门的爱茶人,可以先接受大“益”,待有了品茗经验后,再向精良高端跨越。

品赏普洱需要“资本”

茶友具备怎样的“档次”才达到品赏级别?石昆牧讲,喝茶者首先要分辨清生茶和熟茶;其次要了解什么是古树茶和台地茶;第三要对仓储年限有所掌握。这三条可以说概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需要茶友多品、多看、多观察,最好到产茶实地去考察一番,否则想跨越到“品赏级”这个门槛也是一种奢望。

石昆牧重点讲了“生茶”和“熟茶”的基本知识。他说,品茗时,辨清生茶与熟茶是基本功。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有科学依据表明,茶汤里的“苦”来自茶叶里的咖啡因、茶碱。“涩”来自茶叶里的酚类物质,有时也会呈现较强的收敛性。“滑”、“厚”是茶叶里的果胶渗出物。“舒适的口感”来自茶叶里丰富的氨基酸。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茶菁颜色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香气方面,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汤色以黄绿、青绿、琥珀色为主。叶底上,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

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喝的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熟茶茶菁颜色呈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为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汤色方面,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需要说明的是,普洱茶的陈化,从茶区、茶种、制程、包装、储存等都会影响茶品的香气与口感,甚至改变其外观、汤色与叶底。所以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性概论,不能一以概之,许多现象还是需要品者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

陈年普洱少之又少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就听到过不少“发现普洱老茶”的故事。有的说在拆迁过程中,自家老宅子的夹缝中发现了百年普洱;有的说在某某拍卖会上高价拍回了几饼清代普洱茶砖,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让石昆牧看来可能性都不大。他讲自己曾多次被邀请到藏家那里鉴赏“老普洱”,绝大多数的结果是一打开器皿便宣判藏品为假。“事实上,普洱和其他藏品不同,过去的年代人们并没有像现今一般来重视收藏它,即使一些大户人家有存放的意识,但经过若干年世道变迁,能够存下来的也少之又少。人们真正开始大规模收藏普洱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如有人说他有清代、民国普洱要出手,一定要找专家看看,不要盲目购进。”

古树浓厚台地清雅

在品茶时,人们经常会提到某某为古树茶、某某为台地茶,那么,到底什么是“古树”,什么为“台地”?首先,如果是紧压茶,比如日常所见的饼茶,从饼面看,古树茶条索肥大,饼面看去显得粗枝大叶,芽头相对少;台地茶则条索细嫩,芽头相对多。其次,泡茶出汤,如果是古树茶,滋味更浓厚,也格外耐泡,在水温、浸泡时间、投茶量、器具相同条件下,古树茶可冲泡次数较台地茶多50%以上。如果对古树、台地分辨不清,采用此法识别虽看上去拙笨倒也实用。

如果无条件对比,品者可以取茶5克放入大盖碗内冲沸水浸泡5分钟,如此重复四次以上,如果四泡以上茶味还足,那么当为古树茶无疑。

石昆牧最后强调,茶品除了健康需求外,没有好坏与对错,全凭消费者个人感受与需求。原则上来说,一年左右新制生茶饼,适合立即品饮,通常如一般绿茶清香而不刺激,汤水较清而薄;而适合长存久放的茶品,则口感较为浓烈,茶汤有胶质感、饱满感,回甘足而韵长。他提出自己的上述说法,只可作为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并非惟一标准,消费者可依自己的喜好再做适当调整。

链接:博学多才性情人

石昆牧,实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学老师。他涉猎范围之深,为茶人所测目,用他的话说“玩”得很广。当他谈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时,他列举了他的专业特长,首先是伤害医学,其次是篮球、保龄球等技术学门,第三是植物学、中医药学,可以识别1000多种药用植物和200多种可食用植物,最后才是茶。1973年,6岁的他第一次接触茶,13年后接触普洱,1988年开始研究普洱,从此一发不可收。2005年4月从高校离职,全心投入普洱茶经营与推广。

1999年9月与夫人慧琪共同创设台湾普茶庄茶业,2003年与友人在广东省东筦市共同创立大陆普茶庄分店,2004年于深圳市设立普茶庄大陆总公司,2006年底前大陆普茶庄直营加盟快速成长十余家。2006年10月为实现推广与文化起步阶段,对业界与市场,甚至产区云南省都有实质性的影响。2005年2月出版「经典普洱」,2006年8月出版「经典普洱~名词解释」二本普洱茶相关专著。

结识石昆牧,总是掺杂着很多的情愫,他既有年轻时尚的狂野不羁,又是内敛深厚的行业高手。跟他谈茶、喝茶,轻松愉悦中你可以深刻感受他学者的气息,一种严谨、专注的行业态度,更多的是一颗为普洱痴迷的心。去年宁洱县发生地震,石先生一方面捐款捐物,同时携家人亲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震灾区,察看震后情况,受到了茶人的极大拥戴。

黄传芳:静美堂之《傳芳普洱》茶友之家


个人从事茶艺工作有33年,而投入普洱茶的研究与推广也达27年(在此感谢久顺阿宝的启蒙及支持)回到大陆云南寻根学习并深度的强化产业科技研究,除了人文关怀工作还不断探索市场发展。

原本想透过对业界的辅导来完成多年来“以茶养生,以茶创业”的心愿而将三十多年来的成果留下,但觉得难以全貌顾及。是以,决心用整合积淀多年的资源再一次由个人领着工作团队来打造一个茶事业体。

首先规划以多年来主力在市场推动以无霉味、可煮饮,具养生的迷你烘焙型熟化处理的普洱茶——《傳芳普洱》来作为静美堂的主轴商品。

并建立《传芳普洱》茶友之家联营体系其方案为:

1、只要认同以茶养生<茶的品质为要,不能有霉杂味,当下可即饮>的理念

2、只要愿意共同推广茶文化的宗旨

3、不需加盟也不需加盟费公司提供相关资料,供参考

4、出货轻松,每个月只需出货20公斤即可成《传芳普洱》茶友之家联营店。其它的货品自主性选择出货;

5、公司提供手写版及印刷版复式结合的挂牌以作为认证;

6、可优惠参加公司安排的各项培训

7、可获得公司开发具有商机的商品的告知与品样;

8、公司将在建立起的总代理处或分公司部经常性举办茶友会交流与讲座;

9、公司将与加入联营者共同以人文关怀的理念来推动自主性的公益活动。

以上更详细的条件,将在公司官网于九月初完善并公告。

有鉴于茶的文化事业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因茶的益处落实在每个人个体,从喝茶品茗当中得到健康,达到人文提升不谛是国家社会之利。

目前已规划好相关事宜,正准备强化经营商品的生产,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心愿已久的“茶业”。

抱拙

2012.07.29

※唯一存在的缺口是人才,需要更多的人才※

为茶类寻根,为普洱正名——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1823年有一个英国军人,叫勃鲁(R.BRUCE),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域阿萨姆(ASSAM)的沙地耶(SADIYA)山中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第二年(1824)勃鲁的哥哥勃鲁士(C.BRUCE)也发现同样的大茶树。当时的东印度公司(“立顿”的前身)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而英国人郝经生(J.Hutchinson)更是错误地提出认为茶树是印度原产,还说中国人在很早以前深入印度,把茶树种子带回中国,由此引发了一些专家对中国到底是不是茶树原产地的争议。

这种争议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是被张宏达先生的研究改变的,他开始了一项令世界植物界刮目相看、为之一振的科研计划——探究阿萨姆。张宏达先后入云南、进贵州、奔四川、到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张宏达先生的研究结出了硕果,改变和重新确立了茶种学研究的科学版图。

张宏达先生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掸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

张宏达先生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张教授的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认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度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是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原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并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张宏达研究的课题中,更加证实了中国不仅仅是茶树的发源地,而且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云南,它是我国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高,分布最广的省份。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先生为公司撰文谈如茶人生


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陈泰山先生,曾经在儒家茶业生态茶园基地——祥华乡任过中学校长。正是基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对安溪铁观音的独到见解,与铁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有了这份情有独钟的茶缘以及对茶行业的深刻理解,陈先生非常赞赏儒家茶业能秉承天地人的和谐,以人才依托为后盾,以文化弘扬为媒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做法。他深深地祝愿儒家茶业成为茶叶市场的领跑者,领军健康和谐新生活,开创一片广阔的事业天地。

附陈泰山先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全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陈泰山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民间俗语。要论这七件事,谁主谁次,我也说不准,不够,从其固有的排列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酱醋茶排其次,柴米油盐居其首。这并非是语言习惯或为了押韵,而是有其深刻的科学道理。因为这七件事当中大体可分为“生存”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两大类。也就是说在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是谈不上享受与奉献的。这一点刚好与我的人生轨迹相吻合,所以我对近年来茶市中一百克铁观音在香港竞拍到11.8万元;对普洱茶先是疯狂炒作,后又一路狂跌;对龙井绿茶和金骏眉、银骏眉、正山小种等等品种的狂热表演持谨慎态度。如果我们的茶商茶贩不理智应对,谨慎经营,按质论价,按照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茶叶质量应有的商品价值,以诚信为本,以适度超期倡导消费为经营理念,我认为其结果无异于让一群为三餐温饱和儿女上学发愁的民众接受到健身房进行瑜伽训练,体验休闲的快乐一样,结果只能是曲高和寡,最终失去的还是经销商自己和一线的茶农们。一句话,在产品价格定位中,要坚持物有所值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把握消费群体,否则,茶叶消费就可能变成文人雅士、公子哥儿和富豪明星的欣赏品,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消费品。

茶,确实有其神奇的地方和独特的功效,如抗癌、降血脂、降血压、提神醒脑等等,不然,安溪铁观音也不会成为全世界共同瞩目的珍品,就不会成为一颗神奇而伟大的茶树。关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和切身体验的。只要是安溪人,就知道茶的解毒作用。特别是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大凡皮疹或轻微伤口感染,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都懂得用热茶水加少许盐巴治疗疮口的道理,且其神奇的功效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比拟的。在我一生中,有一件无法忘怀的大事,奶奶不知提了多少次。要不是这茶水和锅底灰,这世界早已没有我了。我是1956年6月出生的,因土法接生,脐带感染,七天无法吮吸奶汁,已奄奄一息,而就在这全家几乎绝望的时刻,母亲决定煮茶水加盐,待水温降至40°以下时用纱布反复清洗我的肚脐,而后撒上用锅底灰(活性炭)加烧过的红土碾成的混合粉末,结果我活过来了。这种方法在我的生活经历中,始终没有忘记传承和发扬。除了治好自己的香港脚和女儿的皮炎外,在1975——1977年当“赤脚医生”时,也常常作为我解决患者皮炎或各种皮肤感染的首选方案。

关于茶的往事,最能引起我感动的是1997年,我作为陈利职专校长时的一件小事。当时,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我特聘华大一个加拿大籍的教师来校讲课,第一次见面时,我特地备了咖啡现场冲泡,同时,当着教授的面烧水、取茶、冲泡、敬茶,全然没有茶艺表演中的沐淋瓯杯、观音上轿、观音入宫、观音出海、观音巡城之类的夸张,只是用我平时泡茶的习惯,从冲泡直至敬茶,没想到老外居然放弃咖啡,而对观音茶情有独钟,连连伸出大拇指,OK!OK!……从此,我们因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过去了,可每当我与见证当年这一感人一幕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聚会时,还为他们所津津乐道并在陈利职专传为美谈。

茶为生活添彩,生活离不开茶。安溪人迎客茶当酒,安溪铁观音美名扬。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如此突出的地位。记得1960年,我才4岁时,母亲就因想从当时长坑公社茶场的工人中讨得半碗米汤给我充饥,竟敢第一次大胆地向茶场工人提出帮他们义务做饭而换取半碗米汤作为交换。母亲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求人,当年她才23岁。她还说过,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长坑珊坪的大叶乌龙茶几乎滞销,无奈之下,茶农们挑着担子四处叫唤,最后是三斤茶叶要给安溪仙苑的农民换一斤咸菜还没人要。至今听来,令人辛酸。所以我一直觉得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都离不开国运。国兴茶就香,国贫茶就贱。一株茶树,见证一段历史;一片茶叶,书写一段生活。茶也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茶的过去,是我的辛酸往事;茶的未来,是我的幸福向往。现在,我正呷上一口香喷喷的安溪观音茶,享受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快乐。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大业的辉煌时代的到来,茶已经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一种文化。天地人,儒道释、信达雅已成为茶人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红茶、绿茶、乌龙茶还是茶中娇子铁观音,都是不同风格的生活消费品。儒家茶业秉承天地人的和谐,儒道释的兼容,信达雅的内涵,以诚信经营为准则,产品质量为保证,绿色健康为宗旨,人才依托为后盾,文化弘扬为媒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天地。祝儒家茶业成为茶叶市场的领跑者,领军健康和谐新生活!

破解阿萨姆茶源真相——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云南是一个植物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为植物而生的功臣的名字,他们是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张宏达。而对普洱茶来说,最应该铭记的人无疑是张宏达先生。张宏达先生对普洱茶的贡献早已在茶学界广为人知,是他,通过自己的扎实研究,发现所谓的世界茶树原种——阿萨姆茶种,原来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源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科学地确定了普洱茶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的地位。由此,张宏达先生颠覆一段植物学研究的历史——一段被殖民者和历史功利所需而蓄意扭曲的植物研究史。张宏达先生对普洱茶的研究,无疑是茶学研究的一个历史转折,他不仅为普洱茶正名,还把茶源学研究引导向了还原真相的科学理性的道路。

张宏达先生的科学研究远不只局限于普洱茶。在张宏达先生94岁高龄,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他的植物学研究生涯,藉此铭记他一生的功勋,也藉此铭记一段中国科学家在艰难时代里庄严厚重的科学研究史。

艰难时世,踏遍青山,

成就植物分类学大师

张宏达先生的科学成就是各个方面的,在植物学各个领域里如植物系统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区系学都有卓越的贡献。但他首先是一位植物分类学家,向来以“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特别是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种子植物系统”研究,是他的两大贡献。而在山茶科系统分类上的贡献,后世也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从植物区系学上来看,旧中国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人廖廖可数,许多植物资料又为外国人所掌握。张宏达早年就决心为振兴祖国植物学而奋斗。他怀着对祖国丰富资源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即使在战乱年代仍然不畏艰难险阻,深入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湖南、以及海南、甘肃、四川、江西、青海、东北长白山、内蒙古大青山和澳门、香港、西沙群岛等地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常常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地方奔走另一个地方。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国的森林草原、荒漠和海岸带,并先后到达英国、越南、前苏联、日本和尼泊尔考察,他具有丰富的野外知识和广博扎实的植物等地理学和古生物的基础理论,学术创见、论著颇丰。

张宏达最突出的建树,是在1981年提出了华夏植物区系起源的理论,早在60年代初期,他在《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的雏形。1981年,他发表的《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应用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理论,批判了被子植物北极起源和热带起源的观点。这一理论解释了世界植物区系的统一性,纠正所谓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传统理论。

在植物分类学上,他先后发现过七个新属,近400个新种,负责主编和编写了《中国植物志》的金缕梅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海桐花科、杜英科、椴树科等四个卷册及中国树木志17个科。他对金缕梅科以及山茶科的精湛研究,为学术界所瞩目,仅在山茶科他就发现三个新属217个新种,其中在山茶属中由他发现的新种达到146个。1998年,由张宏达教授主编的中国植物志山茶科,山茶种有238种。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

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杨中跃:普洱茶亟待研究的20个问题


普洱茶是一个地方特种茶类,中国茶叶界长期没有重视过对普洱茶的研究,过去大学茶学专业不学普洱茶,茶叶研究机构也不研究普洱茶,当70年代普洱茶渥堆熟茶技术出现后,由于渥堆熟茶的技术相似黑茶,于是把普洱茶定义为黑茶类,把渥堆熟茶定义为发酵茶,把普洱生茶定义为后发酵茶,受此定义的误导,90年代以来对渥堆熟茶的研究较多,对普洱茶生茶的研究则多偏向于后发酵的研究。在存贮实践中人们想方设法的去制造后发酵的环境条件让普洱茶“发酵”,例如人为的加温、加湿、通风透气等。其结果是使普洱茶越存越不香。要想得到越存越香的普洱茶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由于发酵说的误导,普洱茶在制作、存贮的很多问题上已经走入误区,需要普洱茶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需要普洱茶的爱好者们多做研究,为普洱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制作和存贮体系。根据本人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思索,普洱茶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

1、驯化型茶树的定性和研究。

在目前茶树的分类上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实在实际中还存在一种驯化型茶树,在景东、凤庆、云县一代有一种当地人称为“本山茶”、“大山茶”的茶树,当地居民也称这些茶树为野茶。这些茶树从树型、叶片、茶叶制成品的外形、制成品的口感滋味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特征比较偏向于野生型。这些大茶树其本身是野生茶树,由于生长于村子附近,毒性小,因而长期被当地居民采摘制茶饮用,长期的采摘使茶树的毒性不断减弱,变得更加适合饮用。对这些茶树的研究可以弥补茶叶发展史上我们祖先是怎样开始驯化、利用茶资源的这段历史。

2、古茶园中小叶种的由来和与大叶种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园中有十多个古茶园中有小叶种分布。过去曾有专家认为这些小叶种是大叶种变异的,但从大小叶种的树龄相似和口感滋味、耐泡度差异明显等方面看,变异说是不成立的。有倚邦茶因为有小叶种才受皇帝喜爱的说法。对小叶种的由来和品质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3、大叶种的内含物与普洱茶越存越香的关系。

普洱茶的制作原料是大叶种,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大叶种的内含物质多于小叶种。普洱茶具有可以长期保存,存法得当可以越存越香的特点,但是关于普洱茶大叶种的内含物质与越存越香的关系、不同内含物质对越存越香的作用尚无明确而系统的研究。

4、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界只要是有一定基础的饮茶者都能明显感觉到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在口感滋味和耐泡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是由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是由于内含物质的种类差异还是含量差异造成?或者是由于乔木老树茶的物质结构更加稳定造成?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生态环境对茶叶内含物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实际品饮中已经发现生态环境好的茶其品质和口感滋味更好,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是造成茶叶内含物质种类的差异还是含量的差异?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除了内含物质的差异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6、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山中,品质最好、名气最大的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1800米。老班章1700米,景迈1500~1600米,冰岛1670米,曼迈1510米,章朗1590米,困鹿山1640米,南糯山1400米,娜卡1650米。海拔超过2000米茶味偏淡、茶气偏弱,海拔过低则涩度加大。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有何影响?为什么海拔1400~1800米的茶叶会茶味更足、茶气更强?

7、纬度、光照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1°30′~24°30′之间,50多个古茶山呈现出纬度越低茶气茶味越强的特点。澜沧江以外的江外茶山茶气茶味普遍强于江内茶山。江外茶山中班章、章朗、曼迈、老曼娥等属于茶气茶味强的茶山都位于纬度最低的21°30′附近。纬度越低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强,茶叶吸收的能量就越多,茶气茶味也就越强。除了光照低纬度对茶叶的品质还有什么影响尚待研究。

8、茶叶内酶的分类及对茶叶变化的影响研究。

目前的研究和实验已经证明普洱茶生茶要想得到越存越香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酶的种类多达数千种,茶叶内部有哪些酶?在普洱茶制作到存贮的过程中分别是哪些酶在起作用?不同的酶对茶叶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制作方法和存贮方法对酶的催化起什么影响?要怎样来加速酶的催化作用?能否人为的调控酶的催化?普洱茶内部酶的问题搞清楚了普洱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9、普洱茶制作环节与酶的催化活性的关系研究。

在红茶研究中发现,茶叶萎凋过程中,在0~16个小时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断加大,如果超过16小时则活性下降。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20℃以下酶活性下降,45℃~50℃时酶活性最强,60℃后活性下降,70℃后活性基本终止,80℃后酶的生物学特征逐步终止。普洱茶生茶的变化是由酶的催化为主的作用过程,普洱茶制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研究制作方式对酶是促进还是抑制。包括采摘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萎凋温度、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杀青温度、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日晒干燥与烘房干燥对酶活性的对比,压饼松紧度与酶活性的关系,压饼后日晒干燥与烘干对酶活性的影响,压饼后烘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

10、茶叶内水分含量与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茶叶内部细胞水分是酶存活和活性发挥的重要条件。但水分含量过多会让茶叶外部细菌繁殖发生发酵导致茶叶不会越存越香,寻找一个既可以防止茶叶发生发酵又有利于酶活性发挥的茶叶水分含量的临界点是一个研究课题。

11、普洱茶的存贮与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是靠酶的催化进行,普洱茶存放环境、方法、条件都会对茶叶的变化产生影响。存放的湿度、温度、氧气量、密闭度与酶活性的关系是普洱茶存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存贮研究还包括存放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过程研究。

12、土壤中微量元素与茶品质的关系研究。

目前普洱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研究主要在一般的例如氮磷钾等常规性的研究。对微量元素对茶叶品质的研究不足。法国对葡萄酒的研究认为影响葡萄酒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微量元素,因而在研究不同山头普洱茶品质的时候应该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研。

13、茶叶能量释放的方式与成分研究。

普洱茶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茶叶内部的能量释放过程,酶是能量释放的一个重要动力源,除了酶是否还有什么推动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茶叶的能量释放过程中除了我们比较容易感知的热量、香味之外还有那些方式那些成分需要研究。

14、茶叶香味物质释放与茶叶内含物质变化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变化过程中香味是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随着香味的释放,茶叶中的物质也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茶叶内部的物质发生了那些变化?释放的主要是那些物质?难于分解的是那些物质?这也是普洱茶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15、茶叶香味分子的运动方式与越存越香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能量释放是以香味释放的方式为主进行的,香味释放又是以分子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越存越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特定存放条件下香味分子在茶叶中的沉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香味分子以什么方式运动?香味分子的沉积方式怎么样?这是有关普洱茶越存越香的重要环节。

16、冲泡水温与茶叶内含物质释放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冲泡时水温控制非常重要,一般原则是泡熟茶、老茶水温要高,高才能提香。五年内的生茶要适度降温,降温可以降低苦涩。这一经验说明冲泡水温与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有直接关系,所以需要研究不同水温下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情况、不同水温下茶叶内不同的物质释放。

17、树龄与茶叶内含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的品鉴实践中茶的树龄与品质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树龄越老的茶其口感滋味、滑厚感、耐泡度都越好,是内含物质的含量还是老茶树的物质结构更稳定造成的需要进行研究。

18、月亮变化对茶叶内含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

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引起海洋潮汐。日常生活的实践发现,月圆时的萝卜容易泡心,月圆时砍伐的竹、木容易被虫蛀,这说明月亮对地球植物有明显的影响。在茶叶制作时将月圆与月黑时的茶分别加工后对比,月黑时制作的茶比月白时的重,月黑时制作的茶比月白时制作的茶味更重、更耐泡。这说明月亮对茶叶的内含物质和品质有影响。

19、散茶与紧压茶与茶叶能量释放的关系研究。

传统的普洱茶概念中包含紧压茶与散茶,新的普洱茶标准排除了散茶。从普洱茶的存放实践看,用传统自然存放方法存放的普洱茶,紧压茶更容易保存茶香,但散茶变化速度会更快,原因是紧压使茶以香味分子运动方式进行的能量释放受到了阻碍,能量释放速度减缓,而散茶的空隙多而大,能量释放可以快速进行。在实践中还发现如果使用密封保存,则散茶既可以快速变化又可以很好的保存茶香。

20、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释放的香味物质的种类与数量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的品鉴中已经发现,乔木老树茶的香气比台地茶强烈,泡出香气的持久度也更久,香型也更丰富,这说明乔木老树茶有更丰富的香型和更多的香味能量,这既是普洱茶的魅力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迷上普洱茶


喝茶已经有些年头了,但还是对香茗茶道一直都没有太多的追求,也从来不考究茶品的类别和质量,这些都不能说明我不爱喝茶。绿茶、红茶,还有花茶,只要是随手捡到的,都会泡上一杯,只为了解渴舒疲。别人讲究的看茶色、闻茶香、品茶味,细啜名种的喝茶之道,在我这里一切从简了,只要是茶,泡到水杯中,就足矣。一切简单就好。

最早知道普洱茶,还是源于前些年的炒作,在一块黑乎乎的茶饼面前,黄金也只能甘拜下风的阵势,让我对普洱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于是就买了些普洱茶来泡了喝,不过是在朋友家里喝过后才买来泡。第一次喝上了普洱茶,是在朋友那里,据他声称这价值1000多元的茶饼泡制出来的,酱色的茶汤,平和的味道,让我丝毫体验不出它的价值所在,唉!估计我不会品茶吧。

一切也是要讲究机缘的,再次接触普洱茶,是因为它有减肥的功效,还有就是它的价格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渐渐地时间长了,喝多了,我也迷上这种与众不同的茶味道。

水是开的,茶是陈的,把茶放入杯中,倒入白开水,一股如红酒般的颜色在透明的水中蔓延,一缕一缕慢慢渗透整杯水。喝一口,一种陈润的味道在嘴中荡漾……此时,绿茶变得苦涩,红茶淡而无味,花茶让人腻烦,只剩下普洱茶了。

别的茶都是以新茶为最好,而普洱茶却是以陈茶为佳。青春的光阴逝去,这种茶的感觉完全合乎自己心的感觉。在那陈香琥珀色的普洱茶之中,享受那岁月沉淀般的心境,领悟人生岁月的那份感动。

现在我每天都会泡上一杯普洱茶,如同对待情人般,一点都不敢怠慢,世事无常,怕以后再也喝不到。过去粗犷型的饮茶方式,也随之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先洗茶,再细细品味那不浓不淡、散发出普洱茶的醇厚芳香的茶汤,悄悄地感受着那种优雅娴静、内涵韵致的魅力。呵呵!品茶功夫在提升了,估计再些年就入茶道了。

喜欢上普洱茶,是因为它细腻有余,不显张扬,看似浓郁,饮则不腻的品质,还是人如其茶,茶如其人的感悟,我自己也说不清。但普洱茶的味道,却让我彻底地喜欢上了,再也无法与之分别。

《普洱茶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大家》、《山花》等刊物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作品。

出版有专着《普洱茶记》、散文集《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和《像袋鼠一样奔跑》、《我的云南血统》、《七个人的背叛》(与人合着)、《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作品集》(与人合着)等。

曾获《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昆明市茶花奖金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人奖2005年度诗人提名等。是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内容简介:

雷平阳先生的《普洱茶记》问世,有承接阮氏《普洱茶记》精神,而贯穿普洱茶继往开来的气势。雷氏有着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明辨的推理能力,以十万言之文字,珍贵图片篇幅,对现代普洱茶做出客观透澈的比较、分析、诠译及说明。往往以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态度,以正面对待一件事情、一次因果以及一个问题,提供了正确且富有建树性的结语,对普洱茶有着最深远的贡献。在雷氏《普洱茶记》着作中,提出了许多前所未知的资料,也匡正了许多本以为真实的错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研究院院长邵宛芳:谈普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