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石昆牧淡谈普洱茶收藏门槛

“品藏普洱,门槛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一直让众多爱茶人感到困惑。日前,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台湾资深茶人石昆牧先生来到省会石家庄“皇茶会”,专门与茶友会面,煮茶论道。席间,记者就普洱的文化、市场、品茗和收藏“门槛”等问题访问了石昆牧先生,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茶缘”,石昆牧回答了广大茶友所关心的问题。

“老的普洱茶有许多散落在民间”、“大凡普洱都是可以用来收藏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普洱热后,如今普洱收藏和销售在迅速滑坡,曾经的普洱热都是炒作出来的”……一直以来,人们相信这些说法的正确性,于是,不了解普洱文化与市场的众人也口耳相传。日前,普洱专家石昆牧来石时指出,持上述说法者,关键在于他们对普洱的品茗和收藏市场缺乏了解,“无知”导致收藏和购买上的盲目是不可避免的。

品赏入门首选“大众”

并不是凡普洱都可以收藏,事实上,一些程式化、制作粗糙的所谓普洱,非但不可以用来入藏,品茗都让人缺乏信心。那么,刚刚打算品藏普洱的人士,从哪些茶品上入手才不至于走上弯路呢?石昆牧讲,如果你对普洱还一无所知,选择大众品牌入手应该是个良举,比如从大“益”入手就可以。像大“益”这种品牌制作比较规范,价位也低,新进入者不至于面临高价位,也不至于因为不懂而选择到劣品。

“一些有了一定鉴赏水平的人,目前都喜欢购藏文化普洱‘观自在’,因为‘观自在’选茶精良,加上包装上所独有的文化气息,是跨越品赏门槛的那一部分人追逐的理由。但是,‘观自在’目前毕竟不属于大众茶品,它走的是精致高端的路子,是可以收藏的普洱,受制于其他的原因,不太可能大力推广。”因此,石昆牧建议,大“益”品类繁多,价格参差不齐,生产量庞大,适合大众消费。初入门的爱茶人,可以先接受大“益”,待有了品茗经验后,再向精良高端跨越。

品赏普洱需要“资本”

茶友具备怎样的“档次”才达到品赏级别?石昆牧讲,喝茶者首先要分辨清生茶和熟茶;其次要了解什么是古树茶和台地茶;第三要对仓储年限有所掌握。这三条可以说概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需要茶友多品、多看、多观察,最好到产茶实地去考察一番,否则想跨越到“品赏级”这个门槛也是一种奢望。

石昆牧重点讲了“生茶”和“熟茶”的基本知识。他说,品茗时,辨清生茶与熟茶是基本功。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有科学依据表明,茶汤里的“苦”来自茶叶里的咖啡因、茶碱。“涩”来自茶叶里的酚类物质,有时也会呈现较强的收敛性。“滑”、“厚”是茶叶里的果胶渗出物。“舒适的口感”来自茶叶里丰富的氨基酸。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茶菁颜色由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香气方面,通常新制茶饼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汤色以黄绿、青绿、琥珀色为主。叶底上,新制茶品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

熟茶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喝的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熟茶茶菁颜色呈黑或红褐色,有些芽茶则为暗金黄色。有浓浓的渥堆味,发酵较轻者有类似龙眼味,发酵较重者有闷湿草席味。口感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泡水长。汤色方面,发酵度较轻者多为深红色,发酵重者以黑色为主。叶底洒水渥堆,而发酵度较轻者叶底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需要说明的是,普洱茶的陈化,从茶区、茶种、制程、包装、储存等都会影响茶品的香气与口感,甚至改变其外观、汤色与叶底。所以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性概论,不能一以概之,许多现象还是需要品者依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

陈年普洱少之又少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就听到过不少“发现普洱老茶”的故事。有的说在拆迁过程中,自家老宅子的夹缝中发现了百年普洱;有的说在某某拍卖会上高价拍回了几饼清代普洱茶砖,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让石昆牧看来可能性都不大。他讲自己曾多次被邀请到藏家那里鉴赏“老普洱”,绝大多数的结果是一打开器皿便宣判藏品为假。“事实上,普洱和其他藏品不同,过去的年代人们并没有像现今一般来重视收藏它,即使一些大户人家有存放的意识,但经过若干年世道变迁,能够存下来的也少之又少。人们真正开始大规模收藏普洱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如有人说他有清代、民国普洱要出手,一定要找专家看看,不要盲目购进。”

古树浓厚台地清雅

在品茶时,人们经常会提到某某为古树茶、某某为台地茶,那么,到底什么是“古树”,什么为“台地”?首先,如果是紧压茶,比如日常所见的饼茶,从饼面看,古树茶条索肥大,饼面看去显得粗枝大叶,芽头相对少;台地茶则条索细嫩,芽头相对多。其次,泡茶出汤,如果是古树茶,滋味更浓厚,也格外耐泡,在水温、浸泡时间、投茶量、器具相同条件下,古树茶可冲泡次数较台地茶多50%以上。如果对古树、台地分辨不清,采用此法识别虽看上去拙笨倒也实用。

如果无条件对比,品者可以取茶5克放入大盖碗内冲沸水浸泡5分钟,如此重复四次以上,如果四泡以上茶味还足,那么当为古树茶无疑。

石昆牧最后强调,茶品除了健康需求外,没有好坏与对错,全凭消费者个人感受与需求。原则上来说,一年左右新制生茶饼,适合立即品饮,通常如一般绿茶清香而不刺激,汤水较清而薄;而适合长存久放的茶品,则口感较为浓烈,茶汤有胶质感、饱满感,回甘足而韵长。他提出自己的上述说法,只可作为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并非惟一标准,消费者可依自己的喜好再做适当调整。

链接:博学多才性情人

石昆牧,实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学老师。他涉猎范围之深,为茶人所测目,用他的话说“玩”得很广。当他谈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时,他列举了他的专业特长,首先是伤害医学,其次是篮球、保龄球等技术学门,第三是植物学、中医药学,可以识别1000多种药用植物和200多种可食用植物,最后才是茶。1973年,6岁的他第一次接触茶,13年后接触普洱,1988年开始研究普洱,从此一发不可收。2005年4月从高校离职,全心投入普洱茶经营与推广。

1999年9月与夫人慧琪共同创设台湾普茶庄茶业,2003年与友人在广东省东筦市共同创立大陆普茶庄分店,2004年于深圳市设立普茶庄大陆总公司,2006年底前大陆普茶庄直营加盟快速成长十余家。2006年10月为实现推广与文化起步阶段,对业界与市场,甚至产区云南省都有实质性的影响。2005年2月出版「经典普洱」,2006年8月出版「经典普洱~名词解释」二本普洱茶相关专著。

结识石昆牧,总是掺杂着很多的情愫,他既有年轻时尚的狂野不羁,又是内敛深厚的行业高手。跟他谈茶、喝茶,轻松愉悦中你可以深刻感受他学者的气息,一种严谨、专注的行业态度,更多的是一颗为普洱痴迷的心。去年宁洱县发生地震,石先生一方面捐款捐物,同时携家人亲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震灾区,察看震后情况,受到了茶人的极大拥戴。

延伸阅读

石昆牧专访——茶心


台湾资深普洱大师,也是一位发心利他的茶人。致力于将自己对茶的认识以及茶文化传播给所有喜欢饮茶的朋友。

给修行的茶友提字,喜欢写简单的两个字“茶心”,总感觉喝茶不是简单的开门七件事,不只是解渴而已。虽是树叶,但茶能理解人的个性与心性。

茶能理解人,从一杯茶能理解一个人的个性与心性。当茶已从饮品变成商品,又从商品转为健康、艺术、文化,最后茶进入“道”、“禅”的修行境界,此时茶已不是茶,而人呢?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茶人顶多俗气些,不会失去健康、导致疾病,在生化指标、健康需求方面,很多食品可以取代茶;因此,既然要喝茶,没有必要屈就于有施洒化肥农药的茶品,以致不管在网站、讲座、茶会或是专著中,不断强调只要没有施洒化肥与农药都是好茶;六大茶类:红、黑、白、青、绿、黄、新老、生熟,只要是自己喜欢都是好茶、适合自己的茶,不需在意市场取向、专家推荐,终究喝茶的是自己。喝茶方式不见得局限于盖碗、,冲泡或是炖煮;解渴、求健康的人取茶的营养,品茶的人求的是意境,入道禅修之人得其茶心。人是什么,茶便是什么,因为那就是你!

喝茶方式,自古以来演变多样。唐宋时期把最好、最嫩的压成茶饼,然后糊上米膏或是蜡,目的是避免发霉。唐代是煮沸水后,再把茶末倒进去,然后舀着喝,这是陆羽的喝法。宋代的喝法,放一点水和成茶泥,再一点一点放水进去,而后打出泡沫来,现代日本传统茶道基本上学习宋代喝茶习惯,尤其寺院文化,也就是“抹茶道”;日本还有一种“煎茶道”,其实就是明朝以来的喝茶法。

如同现代文明一样,快速、简易、明了,现代人喝茶虽多以紫砂、盖碗等陶瓷,也出现新式喝茶方式——“冷泡茶”。纵观历史,明代已有冷泡茶。“冷泡茶”口味新鲜自然,很适合喝热茶会睡不着的人饮用。炎炎夏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买一瓶矿泉水,即可将袋茶、茶叶或随身包投入,十分简便。以冷水泡茶释出的咖啡因含量,只有热水泡茶的一半;对人体有益的鞣酸、游离型儿茶素等水溶性成分的释出量,却都比热水浸泡多,而不溶于水的酯型儿茶素,以冷水冲泡的释出量,也有热水冲泡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冷泡茶很适合渴望喝茶,但又顾虑咖啡因刺激的人。

品茶只要是健康的,没有对错、高下。冷泡茶起缘于简易方便,衍伸健康诉求,但能否出现另类文化,甚至成为现在主流茶文化,我们静心期待。

转自:

石昆牧:解密普洱茶仓储周期律


从一片树叶到杯中香茗,为保证茶汤的完美呈现,必须确保原料、制作工艺、仓储、冲泡每一个环节的完美。因普洱茶“越陈越香”之特性,使得仓储对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可以说对于普洱茶而言,科学合理的仓储无异于加工“制程”的延续。那么,普洱茶仓储究竟有何规律可供遵循?

石昆牧老师通过多年仓储普洱的数据与经验的累积总结,发现了普洱茶仓储转化的周期性规律。此规律对于普洱茶仓储与转化的把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仓储环境

石昆牧老师经过长期仓储普洱茶发现,普洱茶对于存放条件的要求并不严苛。实际上,只要人类能够长时间生活居住的地方,就会适合普洱茶的存放。

在仓储环境要素中,影响普洱茶陈化的四大主因有:温度、湿度、通风度、无杂味。次要条件为:重压、翻仓。石老师所观察的普洱茶存放环境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65%~75%,相对通风无杂味,但因数量少没有重压与翻仓的问题。对于多数茶友而言,重压和翻仓确实是少有遇到的现象,只要把握好“温度、湿度、通风、无杂味”四大要件便可确保普洱茶存储的基本需求。

茶品影响

不同的茶品,在经过同样的仓储条件、仓储时间后,也会有不同的转化结果。茶品的原料(树龄、管理方式、产区、等级)、初制制程、紧压形式等等都会对结果有所影响。其中茶品原料的影响尤为明显。以同茶区近似工艺制作的生茶而言,台地茶/小树茶达到相同转化效果所需时间要远远长于古树茶品。

以中医“寒凉平温热”之理论进行分类,台地茶/小树茶新茶茶性属寒,而古树茶新制生茶茶性属凉(以两者初制工艺正确为前提)。经仓储转化,茶品的茶性会呈现出“寒→凉→平→温热”的转化趋势,以每次茶性转化点为划分,会发现茶品转化会呈现近似相同的周期性规律。

在前述的环境条件下,石昆牧老师发现,台地茶/小树茶的转化周期约为七年,而古树茶的转化周期约为五年。经过一个仓储转化周期后,茶品不但茶性有所改变,其品饮表现亦会达到一段时期内的高峰。由于古树茶与台地茶/小树茶先天茶性的差异,加之茶质的区别,可以说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两者的品质与品饮感受的差异会愈发扩大。

以2006年景迈有机系列之土饼为例,同样的茶品,在北京与台湾高雄两地截然不同的仓储环境中经过8年的时光,已然产生明显的仓储差异。从外表上看,北京仓储的茶品包装纸表面仍保持洁净,而台湾仓储的茶品在相对平均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茶品包装纸上有明显可观察到的“油渍”。

这种“油渍”是由于存储环境的平均湿度较大造成的,在更为湿润的南方,茶品表面出油的情况会较为普遍,即便在北方较干燥的环境下,如果茶品存储的年份足够老,或者堆放在底层比较受到重压的茶品,也会出现同样的“出油”现象。很多刚接触普洱茶的朋友,尤其对于老茶接触较少的茶友,对类似出油的情况缺少相应的经验与科学认识,会认为这是受潮或入仓导致,这是不正确的观点。

从汤色上看,北京仓储土饼的汤色相对偏浅,但汤色更为明亮;台湾仓储的茶品则更为红浓。北京仓储的茶品,香气更为高扬,口感较为清冽,茶品气感清晰而强烈;而台湾仓储的茶品,汤感更为细腻润滑,茶韵更深,气感也由表入里。两者可谓各有千秋。

从叶底上看,台湾仓储茶品叶底颜色明显较北京仓储为深,也体现出两地仓储转化速度与周期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古树茶五年、台地茶/小树茶七年的转化周期规律,是石昆牧老师在台湾南部(高雄)特定气候环境下经多年观察所总结出的规律,当环境改变,仓储周期自然应有所调整。一般而言,若环境年平均温湿度均低于前述环境条件,则这个环境中茶品转化周期应相应拉长。比如茶品在北京仓储,其转化周期就应比台湾南部仓储的同样茶品拉长1~2年。

石昆牧老师最早于2003向业界无私地分享他多年以来仓储的转化经验数据,但业内部分不肖业者在剽窃石老师的发现同时,又忽略了石老师在数据中注明的环境条件,以至于将一套转化规律生硬的套用在了每一个地方每一种茶品的仓储之上,以至闹出不少笑谈。

转化方向

不同仓储条件除会导致转化速度与周期的差异,还会对产品转化的方向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在年平均温湿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茶品转化周期相对较短,茶品刺激性褪去较快,汤感也更为醇厚;而在年平均温湿度相对较低地区,茶品转化周期相应拉长,但茶品的香气留存度较高,茶品气感也会有更为优异的表现。

沉默期

在茶品转化周期一半左右的时间,由于茶品各种内含物质各自转化周期的不协调,以至于其无法达到相辅相成之效果,茶品口感会呈现无香、淡、寡、薄,甚至酸、杂等现象,仿佛茶品本身的优秀内质沉默不出,故而称为沉默期,又称尴尬期。在需年份转化的红酒中也会有类似情况发生。遇到沉默期,只需静待其结束,茶品的香气、口感等就会逐渐回复,并进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此相信许多有多年存茶经验的茶友都会心有戚戚焉。

若茶品经过了一个以上的转化周期,其内含的活性物质逐渐趋向转化为惰性物质,故而从第二个转化周期开始,茶品沉默期持续时间会有所缩短,茶品在沉默期内发生的品质偏差也会有所缩小。因此最为明显的沉默期一般只会在第一个转化周期被观察发现。

【石昆牧专栏】我的茶气之道


未来能感受气感的人,肯定越来越普遍,就像2001年港澳台茶商一致不认同我推崇古树与干仓,08年批判我提出日本老铁壶优点,09年说我怪力乱神说沉香。自小能感受能量流动,08年至今提到气感时,一样饱受批评。只是批判之人,无法真实感受茶气,诚如无法感知心跳、喉韵,只能微笑而不与争辩。

经典普洱体系对于茶气理论认知,来自中医基础,而不仅只是单纯身体感受。中医论万物有归经,属性寒凉温热,归经十四正经、奇经八脉,属性与经络也为现代医学证实存在,只是少有人能像心脏血管一样感受到。

自古,茶是食品也是药物,自然也有属性、归经。典籍记载茶属寒凉,入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经络,但这是在普洱茶未出现之时。普洱茶归经更加广泛、深入,目前除五脏外,小肠、心包、三焦、膀胱、带脉等等亦入经。以致,只要是茶,就会有茶气,无论新老、生熟、大小树、制程、干湿、优劣,只是茶气走向、顺逆、旋堵等不同。

新茶寒凉,以膀胱经、肺经等较显,老茶以胃经、脾经等为主;无论新老茶,心经、膀胱经必走。任督脉则非必然,许多茶友误将膀胱经感受为督脉上行。若有农药化肥,主伤肝经、肾经、膀胱经等为主。甚或对脉轮有感受的人亦知,茶与脉轮的相关亦十分清析。茶的药理在身体作用,能感受到身体经络流动,甚至脉轮旋动,这即是经典普洱体系的茶气感受。

然古代人能感受与理解中医药物属性与归经,现代人身心繁忙、不清净,越难感受茶之气感。大概还要五六年才会些许人理解,尤其经典普洱体系内茶友为主。虽然已经有人在调查所谓气感,观之为停留在口感刺激性,抑或身体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打嗝出汗等体感,而体感是经络行气之表象,并非真实体悟经络气感。但此仍为进一步感受经络气感之快捷方式,若再一步静心,应可体悟真实茶气。

若时常品饮有施打农药化肥除草剂之茶类,更会导致经络气滞,比不喝茶问题更大,因茶为至清至洁之物,能清理体内杂秽,若再有农药化肥,反而带入更深层,这也是为何经典普洱体系坚持洁净茶的原因。

感受到茶气,并非用来炫耀能力,而是能理解与分析怎样的人,在什么时候,该喝什么茶,藉以利益他人。真实体悟茶气之人,身体必然敏感而精壮,少近杂浊之物,此可鉴之。

石昆牧2014.12.30

石昆牧:普洱茶储存经验+26年个人收藏陈化心得(权威版)


制造普洱茶的人很多,销售普洱茶的人也很多,喝普洱茶的更多;但是,真正做普洱茶的却少之又少,懂得营销普洱茶的人亦是,喝普洱茶亦是。就说石昆牧先生写的这篇文章来说吧,网络上转载无数,权威的门户网站也包括在内,好多网站都未署上作者大名。本文石昆牧先生写于2003年冬初稿,2004年秋修订,详尽叙述他个人对普洱茶存储的经验,原文中的部分章节于此,以飨茶友。

一般而言,决定普洱茶陈化状况主要有四个要件:

温度、湿度、通风、无杂味;

而次要条件为重压与翻仓。

笔者与友人所存放普洱茶的环境,温度摄氏20–30度之间、相对湿度65—75%、通风无杂味,但因数量少所以没有重压与翻仓的问题,而其产生的陈化做以下之整理:

1、勐海茶厂7542、7532、8582生饼系列

此系列茶品均使用为西双版纳之茶菁,或多或少会有烟熏味出现:

至第3年开始茶品的青味与烟熏味就会降低,

第4年就会茶面稍微转亮,香气稍提升、口感变化不大。

到第6—8年茶菁条索渐明,饼身稍松开,香气由鼻咽之间转下为咽喉之间,口感仍带青味,汤质转润。

第10—12年条索明亮,喉底陈韵变长,咽喉之间出现凉气感,青味渐消失、出现陈味,有微微花香或蜜香。

第13—15年茶面油亮、条索分明,饼身松开,纸张有些出现点状渗油,有类似一般烘焙老茶的香气,有杯底香。

已经20年的7532则出现类似红茶香(全发酵),韵长茶气足,咽喉之间的凉气感更深而明显;汤色亮透如琥珀、似黏稠状;以笔者个人喜好,此年份与状态最适合品尝。

2、勐海茶厂小方砖、甲级沱茶

此系列茶品亦使用西双版纳茶菁,使用嫩芽为主、较饼茶紧压,有时为增加口感会使用或拼配特殊茶种,此类茶品烟熏味较少或较淡。

从第4—6年开始茶品的青味稍为降低,茶面稍微转亮,香气稍提升、口感稍润。

到第8—10年茶菁条索渐明,茶品稍松,清香度持平、口感稍转甜,口感仍带青味。

第12—14年沱茶条索明亮喉底有些陈韵,青味仍明显,有微微花香。第16—18年沱茶面油亮、条索分明,沱身已松开,汤赭红,口感仍有青味而带花蜜香,汤柔甘甜微涩,咽喉出现较不明显的凉气感。

3、下关茶厂中茶简体字、中茶繁体字8653

此类茶品通常使用下关茶区(保山、临沧及思茅地区)茶菁,然中茶简体字不管从历史渊源上或实质香气口感上,都很有可能混拼西双版纳茶菁。下关茶厂的七子饼茶压制较勐海茶厂紧压、茶菁使用级数亦较青壮叶;所以一般而言,同样是饼茶,在相同的环境下,下关茶厂的饼茶陈化速度较慢,但相对的会有其特殊风味,微微花蜜香即其主要特色,他种茶无可取代。

下关茶厂茶品少有烟熏味,但因此区因素,口感较苦而青涩、香气较沉。

从第4—6年开始青味稍降,茶面稍微转亮,香气些许提升、口感微润,但苦涩仍难化。

到第8—10年茶菁条索渐明、茶面微亮,清香度持平,口感苦涩稍化、稍有甜味,口感青味犹存。

第12—14年条索稍浮,喉底有些陈韵,青味仍明显,有微微花蜜香。第16—18年茶面油亮、条索更明,饼身稍有松开,汤色亮红,口感仍有青味而花蜜香更明显,汤柔甘甜仍微苦涩。

第25—28年条索分明,茶面油亮,汤色琥珀,口感有明显花香蜜味,汤润质重,苦而回甘、涩能转甜,因陈化速度较慢,此时咽喉间才出现凉气感。喜欢茶性强茶质重的茶友,此时期为最佳选择。

4、普洱熟茶类

从1973年起昆明茶厂开始量产以人工快速熟化的现代普洱茶,也就是坊间所俗称的普洱熟茶,近几十年市场主流都以熟茶为主。笔者从接触普洱茶开始,前十几年也都习惯喝香港茶仓所存放的熟茶,自己收藏种类中,以8592熟饼及7663熟沱为主。从收藏的经验得知,熟茶已经以人工快速熟化,除非再次以高温高湿处里,否则8~10年内几乎不会有任何变化,只有新味稍减,口感变化不大。在正常环境存放下,不会有特殊味道,如樟香或蔘香出现。

5、栽培型野生茶

笔者将近百年来云南茶业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后,往返云南茶区多次,了解当地茶园管理、茶树龄等相关信息,并观察所有印级茶与号字级茶品的叶底,发觉那些老茶所使用的茶菁并非野生茶,而是当初百姓所阡插野放的茶园茶,只是那些茶种都属于与野生茶相同的原始种,不是经人工培育的改良种,所以茶质茶性较强烈。

近代最早完全使用栽培型野生茶菁压制紧压茶,出现于1997年三种饼茶,1998年也有数种茶饼与茶砖。但因为这些茶品使用的茶菁与制作工序差异甚大,目前为止还很难整理出完整而明确的纪录。只能大致说明栽培型野生茶在第5—6年的时候就会出现第一次完全褪变,比茶园茶稍快1—2年。但其特色在于喉韵展现身沉与宽广,而香气很快已隐藏于咽喉,明显于吞咽呼吸之间。往后此类茶品肯定能呈现出另类风格,但因其陈化速度太快,是否能成为优秀茶品、或利于长存久放,还有待持续观察中。

二、特殊环境之存放

1、瓮

相同的茶品,单饼放置、原竹篾筒身、封存纸箱与存放于瓮中会有明显差异。而目前收藏家多数都认同少量、长期储存的状况,以紫砂瓮所呈现的茶品最佳。紫砂瓮有下列特点:

A、为透气性佳。B、氧化不至于太快,且能保香气。

C、可调节温湿度。D、能隔绝灰尘与昆虫动物等。

然,凡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因紫砂瓮密闭性较佳所以能保存香气、口感也较为浓郁,但陈化速度相对较慢,且占空间。并建议消费者置放紫砂瓮处,瓮底要离开地面至少十公分以上,否则容易将水气渗入瓮中,影响茶质。

2、高温高湿

所谓高温高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30度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甚至高达100%的不通风环境。普洱生茶在此环境白霜生长快速、由外而内,时间过久会导致茶品快速熟化、香气下降、口感迅速软化转甜,但完全丧失普洱茶应有的茶质茶性。汤色黑红不清亮,若过度熟化则叶底出现黑硬现象,口感虽甜却无质感。熟茶类如果经过高温高湿,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如果再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的蔘香出现。

3、高温低湿

所谓高温低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30度以上、相对湿度却在80%以下的环境。如果新生普洱茶品储存在此过久,茶品易产生入口不快之酸化现象,如果加上不通风则酸化现象更明显。此类高温低湿的通风环境,一般茶商用来快速退仓,能让仓味与白霜迅速消失。但如果经验不足,虽仓味消失,然白霜犹存且出现茶菁黑而不亮的现象,口感犹如熟茶一般。

4、低温高湿

所谓低温高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26度以下、相对湿度却在85%以上,甚至到达100%的不通风环境。此类环境以早期香港仓为代表,现今仍有一些茶仓以此法储存。在地下室中,以洒水或湿棉被覆盖,让茶品快速生长霉菌,普洱生茶品容易有劣变与熟化现象。

5、低温低湿

所谓低温低湿意指茶品长时间存放于摄氏26度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下,但不通风的环境。目前许多茶仓所使用的方法,虽然所耗费时间较长,但此法较能保持茶性,稍控制得当不容易产生熟化或劣变现象。

此类茶仓的白霜是藉由茶品本身的湿气所产生,内外较均匀密布,对于往后茶品的陈化有正面帮助。与高温高湿的仓类似,熟茶类如果经过高温高湿,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坊间所谓的熟茶樟香;如果再经过适当往返的出入仓,茶菁出现木质化现象,就会有所谓的蔘香出现,只是整个过程较长,熟茶茶性也较能保持完整。虽如此,笔者仍由衷建议消费者,普洱茶品仍应以正常储存环境为佳,以避免产生对茶品卫生有不必要的顾虑。

6、通风

由上述几个特殊条件环境中,可以了解除了温湿度以外,通风与否对茶品的影响相当大。如果茶品本身干燥度不足,例如新制茶或刚出仓的茶品,若加上通风性差,将导致茶品从内部产生霉菌,先不论所产生的菌类是否为益菌,很明确的已经知道产生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储存环境。以这个入仓的观点来看,通风度也是影响入仓茶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7、压力

笔者在开始储存大量茶品时,发现另一个现象。当储存量大到需要以整支纸箱叠放,在翻仓时将最底下茶品取出置于通风处后发现,可能因为压力的关系,茶品呈现香气内聚而茶面较快速出现点状出油的情形。这现象还需进一步观察且量化整理后才能证实,笔者推测与温湿度、通风度交叉影响,对茶品的陈化应该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石昆牧老师话冬日熟茶养生(上)


12月20日,石昆牧老师结束了江西南昌、新余两地的讲座行程后回到北京。北京的茶友们也迎来了入冬以来与石老师欢聚的首场茶会。

本次茶会的主题是“冬日养生话熟茶”,茶友们如约而至,旧友新知济济一堂。

今天第一款茶品,是石老师早期收藏的一款熟散茶——十五年陈入仓老熟茶。

石老师介绍,这款茶是他早年在台湾收藏的一款优质熟茶,收藏之初由于有轻度入仓,口感还未达到石老师的理想状态,所以一直在精心仓储退仓。至今已经退仓完整,迎来了品饮高峰状态。

第一道茶,茶汤入口带有明显樟香,石老师介绍说这是低温高湿入仓茶特有的典型味道,也是早期港台普洱茶爱好者们倍加推崇的香型。

藉由这款茶,石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老熟茶品饮中的几个特征,例如入口的细腻滑润程度、茶汤的厚度、陈化年份带来的凉气感等等,石老师介绍说,这款茶仍然属于轻发酵熟茶,入仓程度较轻且控制较好,所以茶汤陈韵十足不失活力,厚滑度上佳,回甘生津好。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石老师的精心仓储退仓,这款茶品原本基于入仓茶所特有的一些缺点几乎已经完全退去,喉部不干不燥,胸口的闷顿感也几乎消失,作为一款日常品饮的优质老熟茶,是再合适不过的。

熟茶养生贴士

石老师说,单就保健意义而言,熟茶对于降低血脂、血压以及尿素过高等现代病来说,其实是较生普洱茶更合适的。早期世界上对于普洱茶保健价值的科学研究,大多也是针对熟茶开展的,其中法国、日本等国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绝无仅有的气感,会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石老师表示,这是他制茶十余年以来,唯一无法可控复制的一款茶品,其他的茶品无论再好,只要有足够好的原料都可以复制出来,唯独这款茶品,需要原料、制作、气候、压力、干燥工艺等诸多条件天衣无缝的配合方可再现,对于这个,目前云南还没有厂家敢保证。也许,这款茶会成为熟茶史上的绝唱....

石昆牧老师话冬日熟茶养生(下)


接下来是石昆牧老师在今年年末最后制作的茶品之一——2014勐海熟砖。

这款茶品在上个月刚刚上架,便因其优异的性价比备受经典茶友的喜爱,以至于石老师不得不临时更改计划,在年末补单加量,以满足茶友所需。勐海熟砖曾于2008年制作过一批,后来因一直未能寻找到符合石老师严格要求的高性价比原料,这个系列直至6年之后方才再次与茶友见面。

茶汤入口,茶友们纷纷表示,入口浓酽饱满,药香浓郁,堆味轻,甜滑度良好。

在座的老茶友从这款茶品上察觉到一种难以言明的似曾相识的味道。石老师解释说,这款茶的拼配手法,很类似1992年之前昆明茶厂大名鼎鼎的7581熟砖,7581作为早期熟茶的标志性茶品之一,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茶品就是“文革砖”,采用5-8级轻发酵原料拼配,口感微酸不厚,而2006年昆明茶厂复厂之后,7581则采用高发酵原料制作,与早期昆明系熟茶大相径庭,石老师这次拼配的勐海熟砖,在原料等级上与7581的手法类似,但使用勐海原料,口感上相比7581更加厚滑宽广,且药香更佳,别有风味。

经验分享

这款熟砖口感较7581厚重很多,平时喜爱冲泡浓茶的朋友,可以适当降低投茶量,这样口感更佳。

最后,是石老师今年定制的最后一款优质熟茶——醇韵。

石老师介绍,在冲泡新制熟茶的时候,切记泡具不要加盖,这样更容易泡出优秀的口感,同时还便于新制熟茶的异味逸散。

茶汤入口带浓郁典型的传统国营有些许燥感,但作为冬季暖身,则再合适不过,如果购回后放置到春节前后再拿出来品饮,效果将会更佳。

茶会的最后,是炖煮了四个小时的“醇韵”熟饼分享。入口丝滑,带纯正的枣香,喝到的茶友笑称,喝到这款茶,真的不知道喝的还是不是普洱茶了,壶里是不是偷偷加了枣子?

熟茶养生贴士

如果冬季不小心染了风寒,可以先炖煮熟茶2小时以上,之后加入少量老白茶,闭火后加盖闷泡五分钟,大杯饮下,对于祛除风寒有奇效。

至此,今天的茶会顺利结束,与石老师欢聚的时光永远都是这么短暂而丰富,感谢石老师无私辛勤的传播普洱茶的正向知识,最后再次向石老师致敬。同时,欢迎大家常来经典普洱做客,在寒冷冬日共同分享石老师的好茶^_^

石昆牧万木茶堂专访茶友记事


2013年11月20日,石昆牧老师在繁忙的制茶工作间隙,特拨冗接受了茶友的专访,在万木茶堂与给大家讲诉了他迷上普洱的故事。现特将专访记事转载,以飨茶友。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风声水起,山鸣谷应。

石昆牧,台湾资深茶人,曾荣获云南省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石昆牧先生曾是一位大学教授,精通运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如今却沉浸在普洱茶的世界中;他从70年代便开始喝茶,绿茶、红茶、青茶……一路走来,最后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普洱茶。是什么,让他迷上普洱茶?

2013年11月20日下午,石昆牧先生于百忙中抽出时间,在万木茶堂与给大家讲诉了他迷上普洱的故事。

石昆牧先生第一次接触普洱茶,是在1983年。因当时他仍习惯台湾茶品的清香甜韵,也未能接触到真正的好普洱,对普洱熟茶的第一印象便是色黑、无扬香、味陈。然而几年后,当他开始了解、研究、实验后,才真正领悟普洱茶之真性,从此浸淫、沉淀在这“陈年的历史岁月”。

先生能够接纳普洱茶,最初始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健康。当今世界大多数茶叶均产自现代管理的茶园,少不了要打农药。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古茶树的特殊状况,云南普洱古树茶鲜有施用农药。在2005年欧盟全力打压中国农产品时,使用十倍商检标准,全中国的茶叶几乎无法出口,但云南茶叶依旧直销欧洲等西方国家,便得益于此。石昆牧先生之制茶理念中便有一条坚持至今:绝不使用施用过农药或是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

其次让先生迷上普洱茶的,便是它随岁月而增色的独特魅力。“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茶能做到陪着你一起成长一起变老——那就是普洱茶。”一饼茶从成饼到收藏,在岁月的沉淀中,它总能带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及无法预测的变化。

石昆牧先生是2001年古树茶与干仓的主要推动者,著有《经典普洱》、《经典普洱名词释义》、《迷上普洱》等著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普洱茶学的研究与的推广。一下午的相处,他以茶人的严谨精神与谦和气度,使得在座茶友多有茅塞顿开,感触良多之感。

正是因为在通往普洱茶的道路上有许多像他这般前驱指路的导师,后继者才能循一路馨香,并矢志不渝。

石牧昆:99-00绿大树之疑


石牧昆:99-00绿大树之疑

2001年与叶姓茶商见面时的这句话我似乎没有写出来(但记得有多次在网路上提到此事),叶董说「二个包装间同时盖章,有蓝印色,有红印色,但双方时常会交换印章印色,所以出现紫色,这也是"紫色"颜色也多变的原因。」我说”红蓝票”,也就是指红蓝(紫)票」

为什么我会说红蓝票,而不是紫红票?

2003年又与某台湾重量级代理商在勐海遇见广州某一知名茶商备好南糯料为主、已经产能极限,无法接单,因而委托LM茶厂压制,这就是我见到的黑票绿大树(当时有见到内飞与包装纸)。后来,2004年接获黑票绿大树数件,品质尚可,但价格不高,就接手。但是否有一模一样的包装、内飞,我不敢斩钉截铁的肯定。

后来,有人把这批茶当第一批绿大树时,我真是叹为观止,后来以高价转手卖给这位操盘手数件黑票。最后一件黑票以更高价转手卖给另一台商,而留下自己喜欢的红蓝票一二件,再十年后与99易昌慢慢喝。销售前,还是把故事跟这位茶商说过一次,这是我的习惯,希望把资讯交代清楚,因为我认为这是茶商该有的专业精神的责任。

2001-03年间与我走最近的重量级代理商,也就是我说的「旁边还有其他人」,大家也应该知道是谁。但时过境迁,又涉及重大利益,现在去问这些当事人,谁会直白说明,各凭良心了。

经历许多普洱茶界事件,也公布过许多茶品资讯与自己相关,很多事亲友都希望我留下纪录;今天,看着纷扰与过往,如实写下它,给相信我的人有个依据。

2011.6.6于台湾冈山

石昆牧:茶菁级数越高,茶叶品质就越好?


我们都曾去到过一些地方,至今还能在喝茶时回忆起寻茶的万难险阻——说茶网

喜爱普洱茶的朋友,多听说过普洱茶根据细嫩度划分的分级方法。普洱茶的这个“级数”是否与其品质相关?是否高级数的茶品就具有高级的品质呢?

1979年,云南将青毛茶统一分为五级十等,逢双设样,二等一级。即二、四、六、八、十等分五级。一般而言,一级嫩茶通常拼配二级做散茶、沱茶、方砖之类;二级毛茶拼配三级制作饼茶,四、五级毛茶则为砖茶主要原料。

时至今日,市场上对毛茶级数分类与上述方法产生了偏差。一般从业者多惯用“级”来称呼分类中的“等”,也就是将毛茶直接以十级称呼,而不用“等”。这种“一到十级”的说法现已成为市场习惯用法。

在普洱茶的领域中,与绿茶“以嫩为尚”的习惯不同,市场价值多以青壮叶为优。因为普洱茶一向有喝陈茶的消费诉求,在历经长时间陈放后,细嫩级数毛茶的茶质通常展现香扬而泡水短的特质,与青壮叶质重韵长、泡水长的特性有明显差异。所以在普洱茶世界里,中国人喜欢细嫩茶质的习惯与价值观有明显的改变。

曾几何时,普洱茶一度被认为是低档茶品,消费地也已香港为主。当时的相关单位以绿茶的嫩度取向作为评价和区别普洱茶的标准也就不奇怪了。时至今日,普洱茶的价值与内涵被不断发现和认可,现在稍具专业的茶人也都不会有“以嫩为尚”的认知了。

芽茶与一二级细嫩茶叶香扬、质轻、泡水较短;三至六级青壮叶质重、苦涩度高、泡水长;七至十级茶质薄、味淡、水甜。每一种级数的原料都有其优缺点,取用于各种适合的制作茶品,用以拼配或纯料使用,没有优劣之分,应当看价格与消费者喜好而定。

石昆牧:茶文化是脚踏实地“喝”出来的


前阵子,台湾着名茶人石昆牧先生来广东,讲《普洱茶的迷思》。其间曾言:广东人最懂普洱茶,但也最固执。奈何?这是因两地茶文化无法融合,而发出的叹息。想起一位本土茶界资深人士曾感叹:岭南人喝了十多年普洱茶,始终未喝出茶文化。后来,我发现,何止岭南?今人对茶文化的解读,其实有所误区。

身为北方人,在南方人面前谈茶文化,有些困惑:一是对普洱茶接触颇晚,品种有限;二是北方人多好绿茶,它是再普通不过的饮品,故从未刻意将它拔高上至文化层次。那,为何探寻它?还是有缘故。去年国内一本有名的杂志,刊出茶道的第一期。作为它的粉丝,追读完后,总觉得不对头。因为写茶,追根溯源,应从陆羽追起。可惜的是,篇幅很多,从台湾跑到了日本,而未有多提及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字眼。后来建议,却被奚落。

是否存在误导?我认为,需要确凿的史料来纠正。从港版的《茶经》(陆羽原着,吴智和撰写)中,可找到中肯的答案:今人谈茶艺文化,必追溯到明代人士的贡献;而明代人士的成就,又必须归结到唐代陆羽创始的功劳,以及宋代人士的推波助澜。就中国整个茶艺文化发展的阶段而论,如果以唐代为“肯定时期”;那么宋代可算是“开展时期”;而明代应该为“发皇(发达兴旺)时期”。中国茶艺文化,历经此三个时期的发展,逐惠泽后人,至今未已。如此推及,言之有理。而对今天的茶文化贡献最显着的,当推明代文人雅士。明代文人的茶生活,他们对茶艺文化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今天对茶文化的“表演”与诠释。明代·罗廪在其《茶解·煮茶》中写道:“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听松涛倾泻入杯,灵光潋滟,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古茶人在追求茶艺上,求其“雅”,又求其“适”,更求“静”与“独”。这种曲高和寡的境界与追求,在我看来,至今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今天,恰恰因这不可言传的神秘、玄妙,才被当今的茶人所借用,并拔高。一如上述,是否喝出茶文化诸如此类的争议,无不由此引发,误读也由此产生。遍地的茶会,所见的情景,莫不如石昆牧先生的描述:穿着仙衣道服,天天赶场、走秀、谈心灵、说修行。现在喝茶,讲究各种道具,齐全且精致:上等好茶、好水(自寻来的山泉水)、好铁壶、好瓷器、、精美的茶席、焚沉香、听古琴曲等。着名茶人李曙韵的友人,在李的《茶味的麁相》(台湾版本)写序,有言:喝茶不见得在乎形式,也没有人可以甲帮乙圈一个定见……不是各投其所好,更不再争奇门艳。还指出,学茶只有三年五载的人,论茶说道都很踊跃,反倒是老茶人鲜少对外谈茶。不过,一句“茶人往往因茶而群,却也往往因茶而孤”,道出了茶文化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群聚品茗,还是独酌一壶茶,这皆是真实而接地气的自我体味过程。故愈是静心,愈发感受到:茶,普通却感人。它本是一片树叶,经过手工制作,遇到滚烫的热水,翻腾,舒展,以一碗清心的茶汤,呈现给喝茶的人,它的使命,就此完满。

末了,一起听听石先生的谏言吧:如果您想学茶,了解茶,还是要从茶区、茶种、制程、仓储、冲泡,适人适性养生等等扎实学习,不要只是空谈禅佛道。没有身,就无心、灵可言,还是脚踏实地好些。

深谈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便是普洱茶品种的称呼,也是普洱茶的科学名。传统的普洱茶,由茶青从树上采摘下来便放在太阳下面举行晒青,之后便可饮用。这就是传统的普洱茶,也就是普洱生茶。然而普洱熟茶,它是由人工运用科学的要领举行蒸熟、渥堆、发酵之后形成的。以是如今很多茶业界人仕,就以为普洱熟茶不能称之为传统的普洱茶。因此便有很多民间茶人把普洱熟茶定名为当代普洱茶。

普洱茶和别的茶一样,有散状的散茶,不一样的是它同时还用有压抑成种种外形的紧压茶。紧压茶的形成有两个缘故起因。一、(便于发酵)由于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也就是说放的时间越长口感就会更好,代价也就会水涨船高。要想让它越陈越香,就得让它,吸取氛围和水份,然后产生炭化、氧化,也就是所谓的发酵。二、(便于运输),众所周知在旧社会的时间,普洱茶是通过马帮,用马儿,将普洱茶放在马背上驼运的,马儿跋山渡水,跋山渡水。从普洱府出发,往返穿梭于原始深林,天下各地巨细都市,以及云南省周边少数国度。因此这条用马儿运茶的山路,便被众人称之为茶马古道。也就是有了这条茶马古道,普洱茶才有本日,才得以走向天下,走进千家万户。普洱府是旧社会时的称呼,(今普洱市),普洱茶就是以普洱府而定名的。旧社会时的普洱府,在云南占据极高的职位,由于它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也是普洱茶,走向天下的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在旧社会的,这种只有马儿,只有原始深林的山路窘境的无奈下,茶人们能做的只能是让普洱茶减肥了。也就是把普洱压抑成种种外形,如许运输起来就比力方便,由于如许比力节省空间了。颠末压抑后,每匹马运载茶叶的数目,就增长了三分之一,如许就大大的进步了运输服从,使普洱茶更为平凡化。

普洱紧压茶,根据每个厂家的生产气势气势,以及品级的差别,和斲丧者的需求,等浩繁缘故起因,以是导致差别厂荚冬差别的年代所压抑的外形,各不雷同,在本日市面上比力常见的有饼状、砖状、沱状。但尚有很多各式百般外形的普洱茶,是我们本日市场上,和博物馆里都未几见的骨董级普洱茶。比如收躲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馆里,就有一颗清朝时,云南省当局进贡给清当局天子的一颗,(金瓜贡茶),故名思义,此贡茶即为金瓜状。这颗金瓜贡茶和别的贡茶相比起来,算是相当荣幸的,由于某某缘故起因,没被天子喝掉,没被贪官黑掉,并且在清当局殒命后的多次战争硝烟中没有被毁掉。仅凭这些汗青陈迹它的汗青代价,考古代价,也早已远远高出它的品饮代价。由于它的汗青文化内涵已经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啦!山东茶叶因此它便被奉之为国宝。着实早在新中国创建初期,故宫里幸存下来的普洱贡茶多达数吨,但因州不明缘故起因导致存世很少。谈到贡茶,杭州市茶叶博物馆尚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脚色,那就是拥有150岁高龄的,一颗人头贡茶,不消我说大家也知道吧!它就是被压抑成人头外形的。普洱茶之以是能著名于天下,我以为普洱茶四大家属也功不可没,四大家属即(中国茶叶收支口公司)、(、4-代表普洱茶厂。中茶收支口公司尚有一个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气势气势,从上世纪50年代起,贵公司所生产的饼茶,外包装上都市打上云南七子饼茶的字样,并且不停连续到了本日也正因云云,云南七子饼茶也成了普洱普通的称呼,但是在本日却有很多斲丧者错误的把它当成是普洱茶的一个着名品牌,乃至以为唯有写着云南七子饼茶字样的方为上品,别的均为次品。以是浩繁大巨微小的茶厂就捉住斲丧者的生理!都在产物外包装上打上云南七子饼茶,误导斲丧者。大家要知道云南七子饼茶只是一个普通易懂的称呼罢了!假如你有一个茶厂那你生产的产物也可以打上此字样。它不是品牌,更不是衡量普洱茶质量标准的戒尺!

收集整理《余秋雨谈普洱茶》


秋雨茶普洱茶语录:

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就是一种浪费。

加强普洱茶普及程度,但在普及中不要丧失尊严,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它的品位。

现在我感觉普洱茶低层次的竞争太激励,另外一点是高分贝的口号太多。

云南可以做这样的事,普洱茶不进入饭前的喝茶系列。

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应邀出席上海大可堂举办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茶品鉴会。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谈到普洱茶的发展,余秋雨认为,要同时走两条路,一条是加强普及程度,另一条是维护好部分高端普洱茶的品位。普洱茶不要做成廉价品,建议云南不要让普洱茶进入饭前的免费喝茶系列。

·推广普及中不要丧失尊严·

“我喝普洱茶已经有七八年了。”余秋雨告诉记者,最初喝普洱茶不是从健康的目的出发,而是从口味出发。从个人的角度看,好的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上品。

“喝茶谁不懂,但是要喝普洱茶,要喝好普洱茶,中间有好多学问。”余秋雨说,在加强普及的同时,普洱茶要建立一种更高品位的、由品茶专家们悉心保护住的国宝级口味,这种口味可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磨练,才聚集而成的。普及和品位这两件事不要搞在一起,不要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是一种浪费。就相当于把博物馆的国宝当成廉价的产品来卖,那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们民族有许多东西要守卫,其中就需要守卫普洱茶。一定要吸取很多上好产品在普及过程中快速败坏的教训。中国有许多好的东西,一做就想到普及,一普及就把它做坏,做坏就不能收拾了。比如中国的瓷器,我到过欧洲、德国、法国、英国许多瓷器厂,一进门就写着两百年前来自中国,而现在他们的价格大概是中国瓷器的几十倍几百倍。原因很简单,一条,永远用生命去捍卫它的品牌,一点都不能动摇。品牌不是一个名字,还是它的一个文化系统。它的质量、信誉,它一点点也不受到损坏的,它的全部文化标准都在,几百年都不会变。所以,在普及当中,不要让最好的那一部分普洱茶丧失了它的尊严,一定要把它的质量、品茶队伍、营销范围都严格地控制好,保护住它高雅的品位。

·普洱茶不要做成廉价的·

普洱茶的发展,要两条路同时走,普及程度还需要加强,把健康带给更多的人。要按照严格的国际标准,创造一种质量比较好,能够受到世界和中国人共同认可、值得推广的品牌。但是,千万不能急,千万不要把它做到廉价,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规划。中国茶,在美国人心中都是很廉价,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美国的每个中国餐馆,吃饭前都免费喝茶。于是,在他们心目中,茶叶好像只是吃饭前漱口的东西,这种印象一旦产生,要改变就很难,品牌要重新扶起来,难度就很大。云南可以做这样的事,普洱茶不进入饭前的喝茶系列,袋泡的普洱茶也可以有,但价格不要太低,而且要进入有档次的宾馆酒店的茶包。

“现在我感觉到云南低层次的竞争太激励,另外一点就是高分贝的口号太多。茶商之间,千万不能互相糟蹋、互相排挤、互相否定,最后变成一个烂市场。”余秋雨希望云南省、普洱市在这方面要表现出一种商业竞争中的当代理性,要有规范,要有秩序。有序的把大地交给人类的东西很好地传播出去,这是对云南、对普洱的一种考验,是文化和历史对云南的考验。

·普洱像神话或童话一样美丽·

谈到普洱,余秋雨说,普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像神话或童话一样美丽。

余秋雨说:“普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为什么会有茶?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空气好,经纬度好,青山绿水、水源充沛。”普洱的概念还包含着在我们中国南部,靠近边境的地方,有很多种民族聚居,又和其他国家为邻,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风情,它就像神话或童话一样美丽。

聚居在那里的多种民族,大家用各种方式、以自己的生命形态,保护了这些山水,这就是普洱的一种基本生活原则。普洱过去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不严重,没有受到程朱理学生活化后的局限。而其他民间的、民族的文化又有一种很好渗透,所以让普洱这个城市,充满了一种诗情画意,充满了自由奔放,充满了多种融合,充满了多种生态相辅相成的可爱的状态。

“还有上好的普洱茶加在一起,就不一般了。普洱把许许多多的美组合在一起,那么,茶是画龙点睛之笔,普洱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组合体,只要点一点睛,它的眼睛在哪里,就是普洱茶。”余秋雨说。

要感谢这位著名学者,他知普洱,喝普洱,爱普洱。客观评价普洱。“普洱茶要建立一种更高品位的、由品茶专家们悉心保护住的国宝级口味,这种口味可能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磨练,才聚集而成的。普及和品位这两件事不要搞在一起,不要把最好的普洱茶拿去做推广,那是一种浪费。”爱普洱就珍爱她。

谢谢余秋雨。

文/徐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石昆牧淡谈普洱茶收藏门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