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许多年前,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小村,这里海拔780米,常年云雾缭绕,受交通条件制约,农民以传统农业为生。然而这些年,随着云富茶业响誉省内外,这个小村也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金云富等名茶产自这里。

1月7日,记者来到盖竹村,云富茶业有限公司掌门人、三明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阮礽探在茶园里忙碌。见到记者一行到来,阮礽探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邀请大家品茶。

阮礽探外表腼腆,但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个“敢想、敢拼、敢干”的能人。1997年,阮礽探放弃了泉州一家鞋厂的高薪聘请,到龙岩长汀自主创业,先是开超市,后来又办了一家木材加工厂。

2000年,台溪乡盖竹村的两个茶厂处于生产低谷,茶叶滞销。这两个茶厂负责人找到阮礽探,请他帮助销售家乡的绿茶,阮礽探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阮礽探帮忙在闽西、江西等地销售。没想到,茶叶受到当地顾客青睐,盖竹村积压的5000多斤春茶,仅二十几天就销售一空。2003年,他毅然搁下经营多年、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家乡,专门从事茶叶种植、加工与经营。他这一举动,开启了尤溪从无到有,在他的引领下,九阜山等一批知名品牌先后诞生。尤溪茶叶在三五年间迅速崛起,成为闽红后起之秀,被誉为闽红之极品,茶界也有“北有岩茶,南有乌龙,中有尤溪红”这一说,尤溪县成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

当选为三明市人大代表后,阮礽探不忘群众。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经验,通过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群众,并鼓励种植户实行科学种植、标准化加工、规范管理。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自然村农民700多人发展茶叶种植3500多亩,实现人均增收2000多元,提高了生活水平,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从2003年回乡创业到现在,经历了12年的时光,阮礽探当年的小作坊,也已成为一家综合性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郑州、厦门等大城市设有直营、联营、专卖店。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阮礽探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人才引进和培养上。

他常说:“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制茶工艺、包装设计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突破,并利用网络,让古老的尤溪红茶装着休闲、健康、时尚,走遍天下。”今年的三明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打算在如何留住人才方面提出建议。

Cy260.com精选阅读

探武夷山茶文化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素有碧水丹山美誉的武夷山,奇峰耸立,碧水潺潺,翠竹丛生,云海磅礴。除了绝妙的景色,这里还蕴藏着悠远的人文历史文化,特别是茶文化。幽幽山谷中飘香的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凭其独特的岩韵,深邃的文化底蕴,早在17世纪就远销欧美。

山水钟灵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民众在此劳作生息,逐步形成了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此外,朱子理学在这里发祥、传播,使得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武夷山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山绕水转,水贯山行。一叶轻巧的竹筏载着四方游客,顺九曲溪而下,漂过浅滩、深潭,同时将两岸屹然耸立的高峰,陡峭的石崖,一一收入眼底。一溪贯群山,两岸列岩岫。“奇、秀、美、古”兼而有之的武夷山因人文与自然特色和谐统一,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红袍

来到武夷山,除秀水奇峰,不可不看的还有“大红袍”。武夷山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而王中之王就是“大红袍”。它的四棵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时间不长,温度适宜,四季都能得到细泉的滋润,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为茶树补充了养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使得大红袍香气馥郁,回味甘爽,冲至九泡仍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大红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着名旅游景点,每天数以千计的游客都要来到这里,亲睹这几棵茶树的芳容。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关于它的美丽传说也不少。其中之一是,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在武夷山脚下病倒,村民们采摘大红袍,治好他的了病。秀才高中状元后,为了报答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皇上恩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从此,便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茶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的产量极少。九龙窠的这四棵茶树年产量仅8两左右,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如今在市面上售卖的都是二代大红袍,也就是通过嫁接而生长的茶叶,并且分为多个等级。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总称武夷岩茶,它属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大红袍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其他还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鹞。这些茶树在武夷山风景区也都能看到。

武夷茶博园

走入武夷山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店、茶馆。除旅游业,茶业是这里百姓赖以生存的另一支柱产业。种茶、制茶、贩茶、品茶,茶与武夷山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将茶文化传播得更深广久远,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人民币于2008年建成了一座茶博园,集中展示武夷茶的历史、传说和制作工艺。

茶博园占地10.3万平方米,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茶魂广场”。广场中心是“武夷三圣”的雕像,他们是:神农、彭祖、武夷君。两侧环立的是历代与武夷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十四位名人:唐代的陆羽、孙樵、徐夤;宋代的范仲淹、苏轼、朱熹、白玉蟾;元代的高兴、杜本;明代的陈铎、释超全;清代的董天工;近现代的连横、吴觉农。

茶博园内还有岩茶史话园区。它分为“远古的记忆”、“汉晋遗存”、“盛唐佳话”、“两宋风采”、“元代御茶园”、“明代散茶”、“清代乌龙茶”、“民国茶业科研基地”、“当代武夷茶的新崛起”9个区域。与武夷茶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诗词歌赋等都在这里以石刻、石雕的手法,集中展现。

印象大红袍

除了好山、好水、好茶,还有一出好戏在武夷山等着每一位访客来欣赏。《印象大红袍》是一部讲述茶文化的歌舞剧,由着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所打造。它耗资1.5亿,花费两年的时间编排制作,参演的俊男美女多达300人。整个演出场景分为梯田、茶楼、平地、水域四个区域,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楼阁、草木融为一体。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观众都是“转着”看演出。因为观众坐席具有全球首创的三百六十度旋转功能。在70分钟左右的演出过程中,看台会旋转十多圈。演出分为盛唐笙歌、竹林群舞、神话传说、炒茶表演、竹筏漫游五个篇章,将武夷山的文化精髓都浓缩在一起。从民间有关大王峰和玉女峰的传说,到名茶大红袍的由来,从古人咏茶到现代茶坊老板说茶,再到从茶工艺制作的展示,通过丰富的舞台色彩,优美的歌舞,逐一呈现,引人入胜。

《印象大红袍》去年3月1日正式演出以来,取得了强烈的反响。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季和宾在受访时指出,到访武夷山的游客去年上升到了635万,实现旅游收入106亿。这部大戏的制作成本三年内就可收回。“它也是文化旅游的成功探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单有好山好水还不够,还要能让每个游客都体验到文化底蕴。”

阮岚静:读书之道


曾国藩在写给兄弟的书信中说道“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这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是很有启发的,如今,喜欢读书的年轻人不多了,愿意读书但是坚持读书的人少之又少。虽然今天是个快捷的网络社会,充满创新的社会,但没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思想,又何谈创新与发展呢。

这些年,我从大学毕业被分到乡下教书,开始的时候充满了热情,不时的写写弄弄,读读画画,但由于工作的压力的增大和家庭繁琐之事的日渐增多,不要说写,连读书的时间也很少有了。时日一久,觉得脑袋像生了锈,毛泽东同志说:“一天不读书是缺点,三天不读书是错误。”按照现在网络上的通俗语言来说,真可谓是“一天不读书,别人看不出;一周不读书,性格会变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不久前,偶然“邂逅”一个恩师的博客,上面的文字与思想让我为之动容,在我眼中,他不仅是一名政客,更是一位骚人墨客,按常理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个方面做得极其优秀,其他方面便会业绩平平,但他在处理工作之余,还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并且常出好文章,这使我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浑浑噩噩过的这些日子。

读书贵在坚持,一个人坚持短时间读书并不难,坚持每天读书则很难,坚持长年累月读书则更难。所谓坚持并不是机械般地读书,而是有计划,用心专一,坚定意志。无论是谁,大凡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能够做到坚持不懈,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出类拔萃曾国藩一直不间断做的第三件事便是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十页史书、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这些,他还惭愧的说是懒惰。

读书贵在思考,自古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空想而不学习,那就会懈殆而无所得。读书,因阅而悦;凝思,因知而智,读书仅向大脑提供知识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假思索地读书,那么就算读再多的书籍收获也不会丰厚。学无止境,读书亦无止境,愿读书与思考相伴,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

读书贵在耐心,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只要耐心去品读每一字每一句,你会发现文字也会给你带来奇妙的感受。曾经读过一篇毕淑敏写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主要内容是作者不同年龄读《海的女儿》的不同感受:8岁时读出了人鱼公主的惨痛,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这篇童话中的母爱,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如这篇文章对你阅读文学作品有怎样的启发。这让我颇有同感,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红楼梦》,之后又读了好几遍,因为理解和感受不同,带给我的收获也不同,所以,书要常读,反复读、耐心读。

当然,无论勤坚持、善思考还是耐心积累,都不是简单的时空和量化的概念,读书是人一生的事情,应以书为伴,手不择卷;博采众长,日积月累;吐故纳新,与时共进。

川红茶叶集团总经理陈岗的三分天下


茶,是一段旅程。从制茶之人,到喝茶之人,从茶叶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

这一路有芬芳的历史,这一路有茶人的理想。当然,走很重要,但比走更重要的是,走向何方。

卖萌电商红茶走进年轻人

走向何方?川红茶叶集团总经理陈岗头脑中的路线很清晰,电子商务、出口贸易、传统渠道,各三分天下。

开展电子商务并不轻松,2012年10月,川红专卖店开始在天猫、京东上线运行,在宜宾不算迟,但是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实在难以称之为先行人。“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最难的。”

建设渠道之前要找到该渠道的消费者,陈岗笑了起来:“所以现在我们要卖萌!”

确实川红在卖萌,打开其淘宝店、京东店,就会发现卖萌的诸多痕迹。用红烧肉做底纹,写上了几个霹雳的大字,“超人!年后需洗胃啦!”肥胖臃肿的漫画超人很是显眼。“茶好胃口就好,我是养胃专家。”类似年轻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上了他们的首页。打开川红集团的微博,其发布的内容实在很有爱。

卖萌的目的是为了拉近,拉近与普通大众消费者的距离,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红茶不能高高在上。产品要靠营销,现在酒香还怕巷子深呢。”陈岗说,去年川红赞助蔡依林宜宾演唱会正是他们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方法之一,演唱会完成之后,川红还专门组织了市场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川红的市场知名度达到了80%。“影响传播立竿见影,宜宾年轻人原本对川红不是很清楚的,现在也能耳熟了。”陈岗笑言。

卖萌是走进电商的必由之路,贴心知性则能符合所有年龄段。“秋冬暖胃,一杯红茶。”这个营销活动的成果着实让陈岗满意,“这句话,能够满足老年人、年轻人的各种消费需求。”

除了拉近与电子商务的距离,川红也在拉近与东欧的距离,1990年以前,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大量出口至前苏联和东欧。如今,川红再次踏上了征程,今年三月份即将到俄罗斯注册办事处。

传统之后文化再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化能为产品品牌走向消费者护航,宜宾的种茶史、品茗史,悠悠三千载,都可以写出一部浩瀚史诗。制茶人与品茗人,茶史、茶事是桥接。

宜宾值得与人说的茶事太多太多。“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载。”公元前1022年,僰人始建僰侯国,其时宜宾始制茶。20世纪50年代,宜宾县蕨溪黄山便发现了上千年的野生大茶树,与云南野生大茶树同古老。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兴盛,宜宾茶叶用以换取马匹、盐及其他日用品,筠连的黄芽茶、雷波的黄郎毛尖、宜宾的明前毛尖等品种声名鹊起,除大宗的团茶外,还有品质优异的“上用茶”(即贡茶)。

然传统茶文化被反复消耗,却难以找到实体,文化只能务虚?

时间走到千禧年,宜宾茶企也正在累积沉淀着现代产业文化,这些文化在支撑着茶企的运行,也透过细微末节展现在了产品当中。

把电子商务做成公司销售的三分之一,开接地气的分店,到俄罗斯注册办事处,光听这些事情都觉得企业很忙。“是啊,这两年川红人很忙,做的每一件事情从来就没有以周、以月计量的说法,全部都是以天计。”陈岗说,现在茶叶还没有行业巨头出现,但是如若大的资本进入这个产业那就是猛虎下山,慢一点就要被吃掉,所以在此之前川红一定要做大。

走进川红集团,窗明几净,无丝竹乱耳,只是很少的时候听到工作人员小声讨论的细语。

吸引记者的是墙上两幅表框过的川红集团工作准则:“三个凡是:凡是涉及时间的,一定要制成表格,逐步演进。凡是涉及事务的,一定要列成绩表,最好用笔和纸,逐一消除。凡是给客户或者上级看的,一定做成PPT,节省时间。”这让记者不得不怀疑这是一个科技公司而不是茶叶公司。陈岗正在着力打造一支营销管理团队,希望不断有年轻的血液,精英人才留在川红。“年轻人最懂年轻人在想什么,而茶叶市场毕竟终究是年轻人的市场。”

黄洁研究生尚未毕业,在川红工作了三个月,她向记者感叹道:“每天都很充实,有很多事情。”她笑着补充道,“走进川红,我能看到川红的未来。”

川红的未来之一还包括一个茶博城,里面包括许多互动的茶文化体验设施,他们的目标是能够让小朋友在里面呆一天。陈岗说,“其实文化就是一个务实的东西。”

孙春辉:为茶,袖手天下


时当金秋,暗香浮动。

茗战。

广州城一夜间成了普洱茶的江湖,是日,品茗高手均汇聚于此,只有一个目的:一决高下。

群雄争霸,风起云涌。

孙春辉显然是特别的一个。他不太喜欢说话,但散发着超越同龄人的镇定与自若,看不出锋芒。他总是一个人对着茶左闻右嗅,好像这江湖只剩他一人与茶独舞,别无他物。倒是很多人都说他不简单,身怀绝技!

不错,他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品鉴茶的不二之法——定时定量。

有人说过,时间用在哪是看得见的。早在5年前,他就接触过各种茶,虽说不上精通,但自有一番见地。他泡茶习惯定时定量,每次泡茶都会称分量,冲泡时间都会固定,总是那么一丝不苟。由于看电视时对一见钟情,从此便“术业有专攻”起来。

当问起何以对大益茶有如此高超的了解和品评技艺时,他又只有四字:“多看多喝。”话不多,显然他很有斗志。

倒是句实在话,任何人确实只要“多看多喝”,都可以无师自通,可关键是这条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尤其还是每次冲泡都要“定时定量”,大概那兴趣和耐心都被这“定”字磨尽了。

喝茶猜名,这种赛事本身有很多问题时很难克服的,因为就算是同一款茶,由于存放时间和条件的影响,有时确实会相识相见却不敢相认。

当被问及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时,他居然只说了句:“这倒是没什么影响。”他确实话不多,这显然很有斗志。

因为他只专注于他的茶。

他重视这场斗茶,除了他的泡茶原则之外,同样的茶品会反复喝,并且按照比赛的标准来,对水的要求也颇为讲究,他深知水对茶的色泽,滋味起着跟关键的作用。

被问到对接下来的比赛有何期待时,他心念一动,不禁展颜一笑,道:“期待宝马!但关键是在比赛中学习进步。”

也有人说过他这样的泡茶法得不到那种闲适自在的韵味,但他完全享受这种程式化带来的满足,但又不完全受程式化的约束,如果那样,茶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个度是要灵活掌握的。

他爱茶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据悉,孙春辉有个挺不错的背景,若子承父业想必也会有另一番作为,可人生有时真的像极了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有多美妙,而人也只有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会安心,安心才会开心。

茶,依旧令人心脾神骨皆请。这场茗战,永远没有输家,赢,不过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而真正的较量,应该是

谁愿为茶,袖手天下。

阮殿蓉:普洱茶的人文精神


在澜沧江的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世界品牌的普洱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千百年以来,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茶品中,没有一种茶象普洱茶那样,负载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翻开世界茶叶史这本大书,从第一页起,就能让人感受到普洱茶所弥漫着的那种浓浓的人文气息。

这样的气息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对人类生命的关怀与体贴。

在茶叶的原产地云南,普洱茶滋养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布朗族把茶叶当成是祖先给他们留下来的“永活”的财富;德昂族直接称自己是茶的儿女;哈尼族创造了发现茶叶的神话传说。这些保存在各自民族记忆中的关于茶的故事,折射出了普洱茶与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是说,在遥远的古代,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普洱茶就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滋养着与它相伴而居的人们。在这些民族的传说中,我们不难发现,普洱茶的这种滋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

当然,普洱茶对人类的关怀,还体现在它健康人类的品质上。早些年,人们就已发现了普洱茶的诸多医药效用,这也是普洱茶这种藏于深闺的植物能在古代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各大医学机构通过流行病菌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普洱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又发现了其降血脂、减肥、预防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抗癌以及抗菌消炎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这使得普洱茶成为人们争相选择的保健饮品,并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弥久不衰的普洱茶热。

难怪藏族同胞在品饮了普洱茶之后,要说“茶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是来自云南的人间福音。

普洱茶对生命的关怀,不仅仅是健康身体,滋润生命,它还开启智慧,呵护心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当人们在时间、速度、效率的挤压下迷失生活的目的时,如果能够泡上一杯普洱茶,让紧张的灵魂松弛下来,也许就能在紧张中重新体会到生活的从容、优雅与安宁。此时的普洱茶绝不仅是解渴的饮品,而是人们在忙碌的都市感受山野和大地气息的媒介,是传递大自然问候人类的信使。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热爱普洱茶的人,大多是和谐的人,他们的身体和谐,家庭和谐,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普洱茶的一次次品饮中,成就的处乱不惊的生活态度。如果说“悠闲是人在凝视上帝的窗口”,那么普洱茶就是通往这个窗口的一条便捷的道路。

和其它茶品不一样的是,普洱茶身上还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平民特征。这种平民特征如果体现在茶质上,就是高贵的时候可超铁观音和龙井,平凡的时候却又可大摇大摆走进寻常百姓家。用明代《滇略》中的话说,就是“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毕竟普洱茶来自边地,在少数民族质朴的目光中成长,生命中先天就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山林的芬芳。如果体现在形式上,普洱茶传递出来的是平等的、共享的信息。一群人坐在一起品饮普洱茶,茶水从同样的茶壶中流出,一样的品质、一样的温度、一样的意蕴。它能让人在品饮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同舟共济,什么是相濡以沫。那种“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座”的等级秩序,对于普洱茶的品饮来说是不适宜的。?

也许正是因为普洱茶的平民特征,它才从古至今保持了多元与开放的品质。正是由于开放,它才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蒙舍蛮杂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发展到今天的饼茶、沱茶、砖茶……;正是因为多元,普洱茶才突破了边地的局限制作的保守,造就了今天散茶紧茶交映生辉、相得益彰的丰富格局。

当然,普洱茶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它向着终极理想迈进的执著追求。我们知道,每一饼紧压出来的普洱茶,都有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它生命的辉煌有待于时间来创造。而普洱茶与其它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有追求的茶,它与岁月一同成长,希望在时光的帮助下抵达生命最完美的境界,并且从不停下完善自己的脚步。从这个角度来看,普洱茶更是我们这个物化时代保留下来的人文启示。

阮殿蓉:茶禅一味


如果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和谐与统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中自有天下!

茶禅一味,源于夹山。有研究者认为,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石门夹山寺,而夹山寺的茶禅一味,成于圆悟克勤。有人说,有多少禅师,就有多少关于“茶禅一味”的说法。在我这样的茶人看来,有多少的茶人,就有多少的对茶的体味和感悟。现在,我就一个普洱茶人的角度,即来读读对“茶禅一味”的理解。

普洱茶最初是为供给藏区而生产的,藏民们用它做酥油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普洱茶不仅影响了普通藏民的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僧侣们的生活。他们修禅悟道,皆需要以茶破睡提神。普洱茶的浓酽醇厚,还深深吸引了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1986年,班禅大师亲自到生产普洱茶的饼等了几十年,这是需要耐性的。耐性,不仅喝普洱茶要具备,做人更要具备,如果说细节决定你的命运,耐性就决定你的成败。

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诱也罢,多一分淡泊,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在茶水中体会人生的意义,谁说此境界不达禅境呢?

喝茶者,品茗人,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茶用嘴喝,却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解决身体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满足精神享受的过程。如果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和谐与统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中自有天下!

我想,茶禅一味,不过就是品味和领悟人生罢了。品茶不分男女,不论对象,百人百味,千人千感,正好比禅宗的拈花微笑。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茶食是每天都会遇到的事,百姓人家离不开茶,寺庙也离不开茶,正应了那句话——和尚家风。没有殚兴,便没有茶风。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品茗者,是该有点修养的。“山上砍柴,竹林煎茶”,从来都是文人们的理想。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也是一个讲究茶道的国度。有专家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不仅是饮品,茶亦是艺术。品茗是一个“道由心悟”的过程。要做一个好茶人,用心灵去悟很重要,同时,更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活泼生动,空灵洒脱,信马由缰,是禅者精神,也该是茶人的精神。

爱茶而不拘泥于茶,才能成为一个好茶人。一个好茶人就是一个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灵心所归依的乐园。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专访人物:阮殿蓉,女,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助理工程师,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法律系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百年俊昌号的传人。曾任云南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稍显混乱的局面,应该做哪些努力?

阮总:我认为应该重视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外力是指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组织的规范力量。政府可以加大监管力度,支持企业的发展,协会可以团结统一凝聚会员,更好地为成员服务,为产业服务,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且把宣传做精做强,让宣传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而内力则是企业要练内功,要自律,在质量方面,要从原材料到加工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提升普洱茶的品质,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普洱茶的消费人群。

结语:

采访结束后,我们想起了阮殿蓉女士曾在文章中写道:“陈年普洱是时间的醍醐,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陈年普洱,更是一种在时光流逝中的静默,在这种静默中,生活上升为艺术。陈年普洱还是一种顿悟,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是茶禅一味最好的注释。品陈年普洱就是品味漫漫人生。”

“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原本都轻于鸿毛与浮云。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智者,它让心静了,让志清了,让理明了。在淡泊与宁静中,时间积淀下了黄金和珍贵。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独特的风味与特色。越陈越香还启迪了人生。一个人,一个在人生里不虚度光阴的人,同样是会越上年纪越有魅力的。”

是啊,多么好的诠释,这位洋溢着浓浓书卷气的文女子,也必定会像普洱茶一样,在时光流转间散发出无尽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唐自波)

阮殿蓉说茶:傣族与普洱茶


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

世世代代生息于。繁衍于此的大叶种茶树是普洱茶的原料,也是中国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材料。据专家考证,它们很有可能还是当今世界茶树的正宗原种。这里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着原始热带雨林和丰富的植物物种,被誉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他们以茶待客、以茶为友,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饮茶方式除了“竹筒茶”外,还有鲜枝烤香茶、煨茶、烧茶等等,无论从情趣还是从生态的角度看,都是很有个性的茶中佳品。

傣族和别的民族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常常选择临水而居,喜欢与竹为伴。这就为饮茶习俗带来了独特的内涵。竹在中国文化中是清雅脱俗的象征,它的刚劲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誉。清代被人称为“茶竹双痴”的文人郑板桥,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汉族的文人看到了竹与茶的妙趣,傣族更将竹与茶融为一体,创制了“竹筒茶”,为中国茶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蕴。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为普洱茶中一种独特的品饮方式。

竹,为普洱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包装形式,普洱茶中的七子饼,均用傣家山寨粗大而修长美丽的糯笋竹和龙竹笋包装,它防潮而透气,经久耐磨,便于运输,外观古朴。傣族人民喜爱的竹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茶还得有水,水也是傣族生活中的灵性之物。傣历正月(阳历四月)傣族的泼水节,就是一次用水洗尘、祈福的重要活动。好茶还需好水泡,茶与水相生相荣,有好水才有所谓品饮意义的茶,离开了好水,再好的茶都显不出它的意味。明代的张又新就曾经说过:“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充分注意到了茶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陆羽根据多年的体验,总结出饮茶之水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认为饮茶以山泉之水最好。傣家人生活在山之上,水之畔,他们与水的关系比别的民族更为密切,傣乡的水清沏明静,绿波荡漾,是冲茶的最好选择。

傣族和茶、竹、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诗意地栖居”这一人类追求的境界。假如你到傣乡去,吸引你的不仅仅是傣家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还有那些古老的茶山、茶园,你将被绿色海洋一样的万亩茶园所震惊,这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来到傣家竹楼上,美丽的小卜少亲手为你冲一碗清香迷人的“竹筒茶”,茶香竹香带着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所有的劳累和尘世的烦恼都将一扫而光,那时你就体会到什么是诗意地栖居了。普洱茶是最能体现傣族气质的一种茶,它的和合之气,它的品质内敛,它的自然与真性,它的醇厚温和,不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吗?

阮殿蓉:普洱茶新高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普洱茶热迅速升温,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人们谈论着普洱茶,品饮着普洱茶。

作为一种久负盛名的茶品,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保健作用,成为今天备受茶人欢迎的时尚饮品。随着普洱茶需求量的不断増大,产地云南的茶叶受供求变化的影响,种植面积激増,已达到数百万亩,居全国第一。茶叶,不仅成为了云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也为茶区农民增收开辟了重要的渠道。

作为云南大地奉献给天下苍生的饮品,每一位喜爱普洱茶的人,都应该悉心维护它的声誉,每一个从事普洱茶销售的公司,都应该全力营造它发展的健康环境,每一家从事普洱茶生产的企业,都应竭力追求它所能抵达的新高度。

普洱茶的新高度,取决于我们对普洱茶制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数千年种植历史和数百年加工历史的普洱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积淀下丰厚的制作文化。

作为后发酵茶,普洱茶的生产有着极其特殊的工艺,这工艺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普洱茶人实践的结果、经验的总结、智慧的发挥,它让云南的大叶种茶经过后发酵程序,生发出滋味醇厚、回味绵长、越陈越香的特殊品质,也让普洱茶成为了世界茶叶大家族中个性最鲜明、内涵最丰富的茶品。同时,普洱茶还是中国茶叶制作历史的活化石。

在茶叶的生产史上,仅从外型上就经历过散茶、团茶和团茶改散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而普洱茶,则历史地将这一过程形象地记录和保留下来。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能够从普洱茶那些造型别致的饼茶、砖茶、沱茶上,感受到唐宋团茶制作的遗风,也许因为这样,普洱茶才被人们称为是活着的雕塑。

当然,对普洱茶制作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相反,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也就是说,我们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更要充分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

将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到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与流通的全过程,精工细作,精益求精,这样,有着数百年制作历史的普洱茶,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赢得更多茶人的喜爱。

〔2〕

普洱茶的新高度,取决于我们对普洱茶质量和安全更高的追求。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普洱茶归根结底是一种食品,它的质量和卫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作为普洱茶生产企业,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质量安全,通过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QS认证工作,提高普洱茶的安全系数,担负起把普洱茶做精、做卫生、做安全的历史责任。

第2页/(共2页)

要提高普洱茶的质量,就必须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控制。优质的茶叶原料,是生产优质普洱茶的保证。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资源的消耗、森林的采伐以及废物的排放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为了追求产量,人们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对茶叶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外对我国出口茶叶的卫生检测也越来越严,因此,要生产安全卫生的普洱茶,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茶叶原料中的农药残留,解决其重金属和有害细菌超标的问题。

作为植物王国和茶叶最重要的原生地,云南是当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持得较好的地区,这使得它的茶园病虫害较少。同时,因为云南的工业欠发达,云南的茶园得以远离污染源,保持了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所必备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提高普洱茶的质量,还必须在严把原料关的同时,重视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管理,通过建设和引进完全符合食品甚至药品生产卫生要求的厂房和设备,从原料的进厂、分检、加工、包装、运输到贮存,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传之后世的普洱茶,也只有这样,普洱茶オ会在时间的呵护下,渐臻完美!

〔3〕

普洱茶的新高度,同样取决于普洱茶文化的提升、普及和推广。近年来,伴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普洱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与传播,云南各地纷纷举办“中国普洱茶叶节”、“国际茶王节”、“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这些普洱茶文化研讨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影响也一次比一次广泛。

同时,不少文人、学者和茶叶专家都投身到普洱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中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有关普洱茶文化研究的书籍不胜枚举,短短的几年间,就出版了数以十计的普洱茶专著,涌现了《普洱壶艺》《普洱茶友》《普洱》《普洱春秋》《普洱江湖》等一批宣传、介绍普洱茶的专业杂志,以至于云南的许多书店,还开设了普洱茶书籍专柜。

这些书籍和杂志的出版发行,弘扬和发展了普洱茶文化,使得曾经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普洱茶,经过百年的沉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新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是一个行进之中的高度!一个激发普洱茶人不断前行的高度!它确立了普洱茶行业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诗人于坚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在云南

你永远也看不见地平线

要看得更远

就要向高处攀登

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然是山峰

无数更高的山峰……

是的,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远未结束,普洱茶质量的提升空间远未穷尽,普洱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阮殿蓉说茶」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源于夹山。有研究者认为,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石门夹山寺,而夹山寺的茶禅一味,成于圆悟克勤。有人说,有多少禅师,就有多少关于“茶禅一味”的说法。在我这样的茶人看来,有多少的茶人,就有多少的对茶的体味和感悟。现在,我就一个普洱茶人的角度,即来谈谈对“茶禅一味”的理解。

阮殿蓉说茶

普洱茶最初是为供给藏区而生产的,藏民们用它做酥油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普洱茶不仅影响了普通藏民的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僧侣们的生活。他们修禅悟道,皆需要以茶破睡提神。普洱茶的浓酽醇厚,还深深吸引了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1986年,班禅大师亲自到生产普洱茶的下关茶厂参观,毫不掩饰自己对普洱茶的喜爱。下关茶厂还专为此做了一批紧茶,贴上“宝焰牌”内飞,专供与班禅有关的佛寺藏胞饮用,而今,该茶被称为“班禅紧茶”,已成珍品,并谱写了普洱茶的一段佳话。普洱茶陈香静泛,舌底生芳,松身宁神,舒筋活气,让修行者犹如深入经行。喝普洱茶的感受,有茶人说,那感觉是说不出的,只能喝。我明白他的意思,体验随人而异,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再次,茶与禅合。普洱茶的和合之味,平和安静,又切合了佛学境意。

东南亚的诸国,却因“近水楼台”成为了普洱茶忠实的拥趸。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每一年都有大量印度、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的茶叶商来到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淘金。可以想象,当年数以万计的马匹驮着普洱茶行走在云南大地上的情景是何等的壮观。当然,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韩国对普洱茶的热情持久不衰,很大一个原因是与他们的宗教情怀有关。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学佛坐禅的兴起,在心灵上皈依佛教的信徒们都认为,喝普洱茶能够帮助他们在喧嚣的环境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事实上,被称作是活古董的普洱茶,其沉淀时光的特殊品质,的确更容易帮助人们领悟人生。因此,普洱茶在佛教流行的地区,常常会成为一把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就算是一般的凡人,也会在一次次的品茗中,伴随着袅袅的普洱茶香,将身上的浮躁一点点洗去,而充盈内心的,是祥和、从容、安宁以及幸福。因此在佛教地区,品尝普洱茶,已经成为宗教仪典中的一门特殊的功课。

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强求,只能顺其自然,这一点,体现了禅的意境,自然的造化才是最高的造化。有茶人将普洱茶的精神定义为静真,我完全赞同。在喝普洱茶的过程中,静是第一的,无论你有多繁忙,多浮躁,只要坐到一壶普洱茶前,你就会安静下来,在甘甜滑厚的普洱茶的滋润下,心灵都会随之变得平静。生活之真,在丝丝缕缕上升的茶气中,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茶禅一味,道出的是一分宁静,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一壶茶中,在一杯茶里,你喝出的是人生的味道。日本禅师喝茶,喝出人生三味:一杯又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茶味,三杯有老年之苦涩。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

喝普洱茶,喝的是滋味,这滋味或浓酽或苦涩或甘甜,都是你的体验和感受。要喝一杯真正意义上的好茶,有些人守着一个生茶饼等了几十年,这是需要耐性的。耐性,不仅喝普洱茶要具备,做人更要具备,如果说细节决定你的命运,耐性就决定你的成败。

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诱也罢,多一分淡泊,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在茶水中体会人生的意义,谁说此境界不达禅镜呢?

喝茶者,品茗人,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茶用嘴喝,却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解决身体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满足精神享受的过程。如果喝茶就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和谐与统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中自由天下!

我想,茶禅一味,不过是品味和领悟人生罢了。品茶不分男女,不论对象,百人百味,千人千感,正好比禅宗的拈花微笑。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茶食是每天都会遇到的事,百姓人家离不开茶,寺庙也离不开茶,正应了那句话——和尚家风。没有禅兴,便没有茶风。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品茗者,是该有点修养的。“山上砍柴,竹林煎茶”,从来都是文人们的理想。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也是一个讲究茶道的国度。有专家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不仅是饮品,茶亦是艺术。品茗是一个“道由心悟”的过程。

要做一个好茶人,用心灵去悟很重要,同时,更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活泼生动,空灵洒脱,信马由缰,是禅者精神,也该是茶人的精神。爱茶而不拘泥于茶,才能成为一个好茶人。一个好茶人就是一个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灵心所皈依的乐园。

阮殿蓉:是哪一壶普洱服了你?爱茶人士的告白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乃人寄身世间的根本,茶品自然是茶为人所珍惜的特殊品质,人无品则精神无气象,节度无操守;茶无品则流于饕餮,味不正、神不在。人非圣贤,但成为圣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种种饱含精神特质的东西来冶炼自己,或以艺术陶冶情操,或以劳作体认艰辛,或以经史子集培育知识,或藉美景开阔胸襟,或以酒浇块垒,或以茶明心智,识淡泊等,大凡被视为精华者,全都品为上,容不得半点造次。作为普洱茶的经营者,我对“品”尤重之。众所周知,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中之茶”,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质,即“香、甜、甘、苦、涩、津、气、陈”。从自己的角度看,这品质涵盖万千物种之妙味,机法通融,综合有度;从禅茶同心的角度看,这品质贯穿了生死法门,包罗生命进程于一汤、一色、一味之间,有静逸、有真知、有普渡。它的最高境界乃“无味之味”,多少省悟、多少历练、多少善举,多少悲悯,以及多少极致的功德和个体的脱尘之感,全部存之于一壶,由你自个儿去品、去悟。因此,能与普洱茶结缘,一直被我视为生命的奇遇。作为一种通灵的物质,普洱茶赐予我的是生命的恩惠和福祉。

我自始自终对普洱茶怀着敬畏之心情。记得在担任之旅中,我个人始终相信无论是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或者是其他茶业公司,逐利的欲望总是一再的被一壶壶的普洱茶所削弱,因为我们已经感到若干爱茶人士发出的告白,远远不如一壶香高味美的普洱茶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刘文新: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这里您看到的是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茶园,沿着这条路,我告诉大家这里就是信阳毛尖的发源地,传说中的第一棵茶树就是在这儿……”刘文新手指沙盘,语速极快,向来参观的贵宾介绍自己的文新茶叶基地。

这样的介绍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来的客人都是重量级的,需要刘文新亲自解说。

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上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

信阳市中山北路205号,文新茶叶公司总部所在地;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二十四大街北段,文新茶叶科技园。

去年12月14日上午九点,记者如约来到刘文新的办公室。

寒暄之余,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全国青联委员”、“共青团全国十五大代表”、“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等。

“这些荣誉你最看重哪个?”

“我都看重,都是国家给的,没有孰重孰轻。”刘文新指着自己的名片说。

办公室很大,大约有40平方米,几棵植物点缀其间,茶桌上配有全套功夫茶具。

刘文新选择了靠窗户的位子坐下来,窗外的文新茶叶广告正好在他的背后,色彩清雅。秘书小袁正在准备功夫茶——信阳红“中原一号”,罐装,是信阳红家族中的极品。

“品品我们的信阳红,省委卢书记都说了,信阳红,那是真的红啊。”

“我这人干事是这样,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成,我26岁就当信阳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了。”刘文新言语中透露出自豪感。

在记者还没有提问之前,刘文新已经开始自我介绍,显然他很熟悉媒体。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记者看到刘文新在给客人介绍自己时,指着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的背篓、账本、各种荣誉证书、还有一部“大哥大”说,这就是我的创业史。

我们的访谈就从他的奋斗史谈起。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

“我记事的时候,6个人的田地,4个人干,那累的要命啊,现在想想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幼小的肩膀挑稻捆,压的要命,肩膀磨得都冒血。”刘文新把“累的要命”说了三遍。

1972年,刘文新出生在信阳市素有“北大荒”之称的平桥区肖王乡肖王村,兄妹7人,他排行老六,全家9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

1986年,贫困的家境已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只有辍学回家。14岁到17岁这3年,刘文新在家里养过鱼,放过鸭子,贩过青菜。

1989年,17岁的刘文新带着养鸭子、贩菜赚来的300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带着一床旧棉被,从乡下来到信阳市,开始卖鸡蛋。

“每天天不亮就上路,骑车10公里,从肖王庄往市内贩鸡蛋,现在20岁的小孩也不愿意去卖鸡蛋,那时我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但城里的生活,让刘文新几番折腾下来,几乎所剩无几。

刘文新的姐夫是做茶叶生意的。他听姐夫说市场上的信阳毛尖很紧俏,而茶叶的利润要远远高于鸡蛋的利润,这激起了他对茶叶生意最初的兴趣。

“我一直都觉得,命运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就看我自己怎么把握了。”

第一次买卖茶叶,在姐夫的帮助下,刘文新掏出身上所有的积蓄,购买了7公斤,回来沿街叫卖。他很快发现,一斤鸡蛋只赚一两角,而一斤茶叶能赚一块多。刘文新意识到,信阳是茶乡,商机巨大。

刘文新说,那时候的日子过的很艰难,冬天里没有钱买袜子、买毛裤。衣着单薄的他照常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双脚经常被冻肿。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小屋,都要用掰开的辣椒泡水洗脚,否则就疼得睡不着觉。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谈起当年,刘文新并没有失落的表情,相反,很惬意。

在文新茶馆里,今年已68岁的老郭谈起当年出摊卖茶的事,“我比他大20多岁,这小伙子聪明能干,能吃苦,嘴巴会说,搞不过他,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能成事。”

“那时摆地摊,谁也摆不过我,生意基本上都能做成,另外我选位置一绝,知道什么地方有人气,现在文新所有的茶馆都是我亲自选的,文新产业园区所在地位置很好吧,高速路出入口处,所有上下高速的车都会经过我的门前,不看也得看。”刘文新哈哈大笑,言语间透着精明。

“我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奠基人,哪个地方做的不好,它会影响我的声誉”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茶乡再难平静。这一年信阳市提出建设“中国茶都”,决定举办第一届茶叶节,并投巨资建设幸福路茶叶市场。已经摆了3年地摊的刘文新决定第一个吃螃蟹,怀揣着1万元现金租店铺卖茶,结束地摊生活。

“虽然有点累,但是生意很红火,每天过的很充实很自信,当年就赚了几万块钱。”刘文新说,从小的磨砺,使他对市场有着特别的洞察力,当人们还习惯于用报纸包装茶叶时,刘文新开始用塑料薄膜;当别人用塑料薄膜时,他就用彩印塑料袋;当别人用塑料袋时,他又用上了彩印金属盒、木制礼品盒……

“我这人善学,那个时候信阳的大街小巷,所有茶叶的包装都是我生产的。”

赚了钱,刘文新投资36万元购置了门面房。由于他经销的全是地道的大山毛尖,汤清色绿,味道醇厚,再加上价格公道,质量可靠,生意越做越大。他还聘请全国著名的茶叶专家作为公司的高级顾问,使“文新毛尖茶”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刘文新善于捕捉商机。他发现信阳毛尖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法保鲜,很多商家都不敢买进四五十块一斤的茶叶,因为一旦售不出次年就会出斑。刘文新再次抓住商机,装了信阳第一个专业保鲜库,把没人敢经营的茶叶装满冷库,等到大家的高端茶卖完了,只能到文新茶庄来批发。

“我保鲜起来的茶叶,质量好,叶绿色青,别处没有,价格虽然比原来的高出一倍但还是一售而空。”刘文新自豪地说。

1995年2月,刘文新成立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月18日,文新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文新信阳毛尖”商标。

“那个时候年轻,思想活跃,虽然没有出过国,但经常看国外企业的书,知道国外很多知名企业,比如福特、松下都是用名字注册商标,我就想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刘文新说。

在文新茶馆所有的用具上,包括餐巾纸的盒子,都有“文新”两字。两字的旁边有一个像肯德基一样的商标,只不过图像换成了刘文新。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

1998年,刘文新开茶叶店已7年,信阳国际茶叶节也举办了七届。这一届茶叶节中外宾朋云集,贵宾在品茶赏茶间隙,提出为什么信阳没有一家高档次的茶馆。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刘文新决定在信阳建一家集文化、休闲、品茶为一体的茶艺馆。为此,他去北京中央美院重金聘请设计师。

“1999年,花了1万元请人设计,听起来可笑,在信阳,1000元都没有人愿意掏,那个时候我就有100多万元,已经购置了几处房产了。”

2000年9月,文新茶馆开张,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彭冲亲自题写了“文新茶艺馆”匾额。

“茶馆生意火得要命啊,当时像赶集一样,这桌刚走,立马就坐上了,一天卖水就可以卖到5000多元,我的经营策略特别多,一个想法接着一个想法,现在想想都可以写到北大、清华MBA的教科书里。”这一年,刘文新28岁。

紧接着,刘文新又投资千万元,在中山北路繁华地段修建了一幢2000多平方米的文新公司综合楼,除了销售中心、仓储、办公、职工食堂外,一半面积用来开办又一个茶艺馆,发展连锁经营。

2002年开业,刘文新请来了时任河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张玉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国际知名茶叶专家沈培和等亲临现场。

这在信阳历史上是破天荒。

2006年,完成原始积累的刘文新决定到河南省会郑州打拼,先期,他凭借摆地摊看位置的眼光,选择郑州经四路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房屋,但遭到大家的反对,认为茶馆没有必要这么大,但刘文新毫不犹豫,拍板,干。

“连续几个月我都在工地吃住,瘦了18斤。”

现在,2000平方米的茶庄和茶艺馆,成为信阳毛尖在省会郑州最大的经营场所。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刘文新说。一位多年的朋友说,刘文新的不犹豫、不放弃,令人钦佩,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

“做生意其实就是经营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

“做生意其实就是在经营人,把人经营好了生意自然就成功。”刘文新说,商人更要懂得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在文新茶馆和茶庄的每个桌上,都有一份最新的《文新茶》小报。茶馆里的服务员说,这份报纸的内容都是刘总亲自审定,每月都会发到各个茶馆。

“这是我们内部和外部沟通的桥梁,别看它小,力量大。”刘文新扬着手中的报纸说。

记者手上的《文新茶》报是2012年11月总第18期,共12个版,彩印。大部分内容是各级领导视察文新公司,刘文新陪同的图片,当然也有公司培训、员工工作心得这样的文字。第18期的头条标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与刘文新聊茶。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刘文新刻意加重了“正直”两字的语气。

办公室的门再次敲响,访谈被打断,这是第四次。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员工,刘文新在递过来的文件上迅速签上自己的名字,笔迹利落有力。

“昨天晚上你发短信给我,我没有回,你知道原因吗?”刘文新抬头,这位员工一脸尴尬。

“公司员工发短信给我,我很少有不回的,不回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次对你的任职,是我们高层经过认真商讨过的,你怎么能说自己不行呢,人要有自信,这么多年还没有从我身上学到吗?自信。”

在文新茶园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园区路两边,每隔一米就有一块造型精美的石头,上面刻着人名,旁边种一棵茶树。这是刘文新为每一个来视察的领导种下的。

“我最大的爱好是找人聊天,不管是做什么的,哪怕是80岁的老人,因为从小辍学,我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我总是把自己比喻成海绵,别人说着无心,我听着有意,学到的马上就用,我看到一本书,会很快发现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利用。”

迅速学习,从细节处琢磨,汲取并转换成执行力是刘文新的过人之处。

在刘文新办公室的书橱里,摆放着有《成功管理者》、《中国茶叶年鉴》、《茶叶深加工技术》,也有畅销书《大秦帝国》,还有《在北大听讲座》丛书。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刘文新说从胡雪岩身上辩证地学到了处事的方与圆,知道人脉就是财富,这是他从中得到最大的启示。

茶叶界一位郭姓老板说,这么多年,刘文新除了勤奋、聪明外,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把人经营好了。

“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困境,是我的心愿”

浉河区何家寨村的陈正军,十几年前和刘文新一样,靠卖茶叶维持生计,一年辛苦下来,只能落个“肚儿圆”。

今天,当陈正军成为文新公司建在何家寨毛尖生产基地的成员后,茶叶由公司统一收购,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现在都成为他的工人了,他是个干实事的人,只要是文新来收茶叶,我们都愿意给他。”陈正军说。

像陈正军一样,信阳市依靠文新公司致富的茶农有2万多人。“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信阳毛尖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的茶农尽快富裕起来。”从提篮小卖到今天的规模经营,刘文新摒弃了小农意识,实现了从茶贩到茶商人生质的飞跃。

“那个时候,我带着公司员工和技术人员到山上为茶农讲课,农民欢迎得很,不信你上山问问。”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刘文新端起茶杯咂摸着。

“鸦反哺,羊跪乳”。刘文新说,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能有机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是我的荣幸。

“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你应该对茶很了解吧?”

“对茶叶历史的了解,是在做茶的过程中慢慢知道的,原来不知道茶树长什么样,现在我的茶馆在中国可以说是最大的店,福建、安徽、四川、湖北等地的茶馆我基本上都熟。”刘文新再次端起茶杯先闻后抿上一口,言外之意没有我不知道的。

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早已闻名遐迩。

宋代大文豪兼好茶之士苏东坡曾经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参加万国博览会时,信阳毛尖就已经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获得过金奖。

历史在前进,但信阳毛尖沉沦了,落伍了,在国际国内绿茶市场,很多年找不到信阳毛尖的品牌。

做了20年茶叶生意、谙熟信阳毛尖秉性的刘文新说:心有不甘!“‘名茶复兴者’这个提法,给人第一感觉是口气很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刘文新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名茶复兴者,当时谁都不敢提,觉得这是笑话。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刘文新拍着胸脯说。

刘文新第一次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是在2005年,当时,很多信阳毛尖企业的老总不以为然:“心容天下跟信阳毛尖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做茶叶的,我们赚钱就可以了。”

刘文新说,他喜欢绿色,青山,碧水,绿茶,透亮翠绿的茶汤,都是绿色。

至今,刘文新仍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到采茶季节,他凌晨两三点就赶到大山茶区,穿梭于茶叶批发市场,查看茶样,挑选质量可靠的茶叶;有时还翻山越岭到茶园和茶农家中查看,常常一天要跑七八十公里路。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造信阳毛尖的精品品牌,我们要做精、做透、做信阳毛尖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专家。我知道,要复兴信阳毛尖这一块金字牌匾,我们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历史造就了信阳毛尖,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名茶复兴者,义不容辞!”刘文新坚定地说。

文新茶叶团队总结刘文新的口头禅,“你听明白了吗?”这是他向下属交代工作完毕后总会加上的一句,其实他是希望团队能准确无误地明白他的想法和意图,希望团队在思维和行动上,也能跑的更快一些。毕竟,名茶复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时间接近中午,窗户外冬日的太阳照在“文新茶叶心容天下”广告牌上:一张刚毅、阳光、俊朗的面孔,一杯浓酽翠绿的茶水,背景是隐现的千重山水,给人以无限的意境和蕴味。

“我最喜欢这样两个称呼:茶乡致富带头人、名茶复兴者。”刘文新自言自语、意犹未尽。

茶桌上,IPAD播放着由他担任总策划制作的MTV《心容天下》:“人生草木间,此字念个茶,妙在清新绽新芽,妙在爱无暇,云雾赠灵气,日月赋精华,一杯温馨品华夏,复兴看名茶。心容天下同泡一壶茶,香透了秦砖汉瓦,香醉了琴棋书画,和颜悦色共品温馨茶,亲近了你我他,和谐了泱泱中华……”

后记

除了随机走访,这次正式访谈进行了两个小时,秘书小袁一直在泡茶、倒茶,前后十次。刘文新在访谈中间签了四次字,听了两次工作汇报,通过批评的方式鼓励了一名员工,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他在说,我听并记录。

有种说法,企业家是天生的,除了智慧、眼光、胸怀外,企业家往往有着天生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直觉。对谈中,感知刘文新行胜于言,但不盲目,心中有数,就像他开车,可以开得很快,但一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他对毛尖的熟悉,一把茶叶抓到手里一看,是哪座山产的,价格是多少,他都知道。直觉判断的背后,其实是大量经验的积累。

刘文新说自己甚至连睡觉都在工作,我的理解是勤能补拙。

刘文新说老一(河南话,老板的意思)就是生产力。我的理解,老板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更多的时候,老板是通过精神的力量来实现对企业的驾驭,刘文新也是如此。

刘文新说,他最近愈发喜欢回忆过去的时光了。有人认为这是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但衰老是自然规律。我认为,也许通过回忆,他在收藏人性中最朴素而闪光的东西——本色、踏实、善良、吃苦精神。

刘文新说,这一辈子不会吃其他地方的草,只专一地把茶叶做大做强。我的理解是专一的人做专一的事。

茶叶让信阳更有魅力


毫无疑问,中国的茶叶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已有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茶叶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那片片精致的叶芽赋予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自有的精神气质,我们回望历史时空,蓦然发现,茶,已成了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乃至一种美学。

喝茶,算是流行的物质消费,亦可算是时尚的精神消费,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样看待那“色彩斑斓”的信阳茶呢?

这种趣味,这种风尚,这种美学,在信阳人的生活中,融合得花落无声,绵延得温情四溢。

今天,茶经济已是信阳发展途径上一个点的突破,聚点为面,茶经济这个点亦成为信阳发展面上一个美丽的点,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下,这个绿色的点尤为难能可贵。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茶与贵州茅台酒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信阳可谓因茶而美丽。去年12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白,真是此言不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信阳市茶园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我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阮礽探:让尤溪红茶走遍天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