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云南普洱茶界,他因偏执狂般的坚持而荣膺“茶叶疯子”的“美誉”;

在大家熟视无睹的普洱茶包装中,他慧眼独具,经过不懈研究探索,想办法通过天然的材料来改变传统普洱茶中有可能会污染茶的印刷品,经过不懈努力后实现量产,申请了三项健康专利。

他,就是云南知木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

800元的坚持

“8”这个数字似乎和杨旭有着不解之缘,2008年的杨旭用仅剩800元的全部资金熬过了他的寒冬。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各行各业。坚持做普洱茶高端产品和品牌的杨旭和所有商人一样,也难避此次危机的影响。与众不同的是,这次风险来自他的主动选择。

2007年的普洱茶经历了前两个月的暴涨之后,进入5月份,普洱茶市场在各地的价格都大幅跳水。仅仅半个月时间,各地普洱茶价格均大幅回落。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几乎在一夜间坠入谷底,当年600万元一公斤的茶王身价也只值10多万元,跌去50多倍。

面对2007年普洱茶的冰河期,很多手中压着大批普洱的茶商都不敢轻举妄动。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笃信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杨旭,这一次选择了贪婪:进军普洱茶。

“那是我当初经营茶叶以来最大的投资。”得知杨旭将所有资本和积蓄两百多万都投资到茶区,他的茶友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冒险,他却坦言:“不怕,大不了我破产,用存的茶去开一个小茶馆。”

他也因此疯狂举动和对茶的热爱被同行称作“茶疯子”。

杨旭坚信健康的普洱茶市场和需求是不变的,所以回暖期一定再回来。而这个回暖期太长,没想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一直持续到年底。

整个2008年的8月到10月,连着三个月他没有卖出一饼茶。“9月份我能拿得出来的所有现金仅有800块钱,每天只能吃4块钱左右的盒饭来熬日子。”

200百多万的投入变成800块钱的窘迫境地,这是一种冒险,而今看来却是一种胆识和智慧。

“曾经也无奈的出手过库存的茶叶来换取生活费,每天亲自带着产品上门推销。偶尔一个一千元的小单子也算是雪中送炭。”

2009年初,春天的到来也带给了杨旭茶叶的回暖。存在库里的茶品在销售中也获得了翻倍的价值。

熬过寒冬,杨旭和他的茶叶逐渐走上了升温的道路。订单接踵而至,从几万到上百万。

一片茶叶的创新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现在的老板就要靠脑子。”杨旭坚信微利时代更要求精细化管理。

正是这种极致的细微之处,为他赢得了市场。他成功研发并申请了三项普洱茶行业健康专利,实现了普洱茶非天然瓶颈的突破。

第一项专利就是环保的普洱茶茶树叶内飞。

2004年杨旭就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环保的可食用内飞,经过各种努力实验,2005年底选定了可食用树叶(含茶树叶)。起初因很多技术性问题,不能量产。

2009年经过多次的设备改进和更换,终于实现了量产。“食用树叶内飞不会污染茶品,因为它本身就是天然的,所以整个茶饼都是可食用的。”

“我们第二项专利体现在包装上,传统的茶品包装是用印刷纸包裹。印刷纸油墨对茶品有污染,可能会致癌。而我们先用白棉纸(白棉纸选择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包裹,然后再套上印有公司信息标志的棉布袋,这样不仅古朴典雅,而且还避免了传统印刷纸的污染。”全环保的包装使产品由内而外更卫生更健康。

杨旭的第三个专利是天然竹片做茶砖标志。“我们将以往的印刷纸标志,改用有防脱落技术的竹片。在压得时候会很好的贴在茶饼上。形成了竹片与茶砖的完美结合,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天然、环保。”谈起这个研究阶段,杨旭也表示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做了很多的改良。

小小的一片茶叶,却融合了三项专利。这不仅仅是创新的体现,也更多的是“茶疯子”对茶叶的挚爱和钻研。

他的这三项普洱茶专利是茶界的一大突破,是茶业史上的一次飞越,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超越有机

在人们纷纷推崇有机食品,有机茶叶的时候,杨旭却坚持古树茶天然健康的特色,力推百年古树茶。

“有机茶还是需要人为管理的。在云南古树茶的价格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上百年的古树可以自己生成生态链,实际上比有机茶更环保更健康。有机茶不管施有机肥还是农家肥,都是要施肥的,而且还有病虫害,有病虫害还得用粘胶或是蛛网去消灭害虫。而古茶树自然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这就避免了很多的污染。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杨旭瞄准市场定位,走差异化道路。重推高端茶叶及定制。以三项专利为特色,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我们是小企业,不和大企业比量产,我们比质量。我们走高端市场,所以量上就能很好的控制,茶叶质量就能精益求精。”

杨旭追求纯天然普洱茶从茶的原料就已经开始抓起,他拥有两座将近九百多亩的古树茶山,采用纯天然古茶树的头春茶做原料。拥有的两座茶山环境都地处2000海拔以上,日照时间超过十个小时。

“土地贫瘠,茶树的生命力就相应提高,生产出来的茶的品质就高。茶色素以及生成的氨基酸含量就高。茶的鲜爽度和甜度就好,香气四溢,口感回甘。”杨旭的解释专业而不深奥。

“我们的纯天然不仅仅体现在茶的原料上,那只是做好纯天然茶品的第一步。”杨旭强调说,“我们的茶叶环保天然,还体现在两次手工捡蒂,两次风选,纯手工石磨压制。”传统石磨压制工艺既延续了传统又保留了茶的纯天然优点。

市面上大部分销售的茶叶都是机器加工,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然而不知道多少人深受这种机器设备和各种印刷污染带来的危害。

纯手工工艺,避免了机器的二次污染。手工杀青,保留香气和内涵物质,手工石墨压制,避免机器设备加工环节带来的污染,生产出更天然、更卫生的普洱茶。

纯手工公益的健康理念是好,可是也着实让茶叶损耗不轻。杨旭说“以30%以上的损耗换取茶叶的卫生、健康,值得!”

一直秉承当初经茶理念的杨旭,经过08年的历练后更加的坚定和执着。谈及知木以后的发展,杨旭表示“‘木易坊’作为知木的老牌号依然走高端产品,‘知木’走中端品牌,我们的产品品牌也在消费者的口碑中逐渐向企业品牌转化。”

知木现有的规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铺向全国的大小城市。以实体店经营为主,网路营销为辅的模式也逐渐成效。独立网站和淘宝店也在新形式下做的红红火火。

杨旭也为知木的未来做了三五规划,争取做到行业内的顶级品牌。用更高的品质做到更好,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不管是熟茶还是生茶,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希望普洱茶爱好者能正确的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也希望知木生产的环保健康茶,为更多的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服务满意。我们的想法是:把天然健康的普洱美茶带给全世界!”

扩展阅读

杨丽萍味觉的音乐——普洱茶——邹家驹与杨丽萍的谈话


以下是邹家驹与杨丽萍的谈话:

邹:看你的舞蹈,感觉非常内在,有独到的境界。你对普洱茶的偏爱,是否因为它暗含了你对艺术品质的理解?

杨:怎么说呢?普洱茶对我来说是特别具有玩味的茶叶品类,我对它与艺术的关联倒还没做过更多的联想。但它们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艺有境,茶也有境。我格外喜欢普洱茶,确实是因为它的内在。

邹:那么用你的语言怎样形容它的内在?

杨:普洱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自然发酵,涩感之类的尖锐的口味没有了,口感就格外顺滑。但这种顺滑并不稚嫩,而是圆润、幽雅。是一种成熟、高贵的感觉。

邹:你的用词很像在形容一个人。而好普洱茶经过时间的历练,确实如同阅历起伏、深沉内蕴的人。

杨:是的,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朴归真。

邹:而且普洱茶有气色。好的普洱茶面色深沉润泽,差的则有明显的浮躁之气。

杨:品质这种东西,一般在视觉上都会有充分的体现。

邹:是啊。就如同人的外在气质所透露的内在品质。

杨:我感到奇妙的还有普洱茶的韵。它是有韵的。陈年普洱茶的气味和口感次第呈现的过程,就好像一首曲子,逶迤有致。或者说,那是味觉的音乐。说到这里我想,以茶比人很也有意思,但我更愿意把普洱茶比作音乐。因为好的音乐里必然有高尚的品质。

邹: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比拟。美妙而且贴切,让我感到意外。

杨丽萍:普洱茶历经沧桑之后返璞归真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在2012年央视春晚以舞蹈《雀之恋》,再展舞蹈诗人的风姿。

杨丽萍喜欢普洱茶,茶是上好的,茶具是专业的,连泡茶的人都是杨丽萍指定的——她的灯光师。杨丽萍说:“普洱茶醇香,温和,而且减肥功效相当出众,要多喝豆浆,多喝普洱茶,多运动,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从民间采风招募到自编自演,杨丽萍一手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自2003年公演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近三千场。杨丽萍坦言,十年对于一部经典来讲仍是非常年轻,对于自己退居幕后,由杨武“接棒”挑起《云南映象》演出的大梁,“如今在台下看杨武跳舞,我觉得就像普洱茶,比10年前还要好,味道更醇厚。

杨丽萍常常说,普洱茶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在于境。就像她说的那样,普洱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自然发酵,涩感之类的尖锐的口味没有了,口感就格外顺滑。但这种顺滑并不稚嫩,而是圆润、幽雅。是一种成熟、高贵的感觉。

在杨丽萍眼里,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陈年普洱茶的气味和口感次第呈现的过程,就好像一首曲子,逶迤有致。或者说,那时味觉的音乐。说到这里我想,以茶比作人很有意思,但我更愿意把普洱茶比作音乐。因为好的音乐里必然有高尚的品质。”对于普洱茶之韵,杨丽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普洱茶品质有好有坏,好的普洱面色深沉润泽,差的则有明显的浮躁之气。而艺术之路同样如此。因为相信品质在视觉上会有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了像《雀之灵》、《云南映象》、《月光》等等惊世骇俗、如梦如幻的舞蹈。

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杨中跃:普洱茶亟待研究的20个问题


普洱茶是一个地方特种茶类,中国茶叶界长期没有重视过对普洱茶的研究,过去大学茶学专业不学普洱茶,茶叶研究机构也不研究普洱茶,当70年代普洱茶渥堆熟茶技术出现后,由于渥堆熟茶的技术相似黑茶,于是把普洱茶定义为黑茶类,把渥堆熟茶定义为发酵茶,把普洱生茶定义为后发酵茶,受此定义的误导,90年代以来对渥堆熟茶的研究较多,对普洱茶生茶的研究则多偏向于后发酵的研究。在存贮实践中人们想方设法的去制造后发酵的环境条件让普洱茶“发酵”,例如人为的加温、加湿、通风透气等。其结果是使普洱茶越存越不香。要想得到越存越香的普洱茶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由于发酵说的误导,普洱茶在制作、存贮的很多问题上已经走入误区,需要普洱茶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需要普洱茶的爱好者们多做研究,为普洱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制作和存贮体系。根据本人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思索,普洱茶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

1、驯化型茶树的定性和研究。

在目前茶树的分类上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实在实际中还存在一种驯化型茶树,在景东、凤庆、云县一代有一种当地人称为“本山茶”、“大山茶”的茶树,当地居民也称这些茶树为野茶。这些茶树从树型、叶片、茶叶制成品的外形、制成品的口感滋味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特征比较偏向于野生型。这些大茶树其本身是野生茶树,由于生长于村子附近,毒性小,因而长期被当地居民采摘制茶饮用,长期的采摘使茶树的毒性不断减弱,变得更加适合饮用。对这些茶树的研究可以弥补茶叶发展史上我们祖先是怎样开始驯化、利用茶资源的这段历史。

2、古茶园中小叶种的由来和与大叶种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园中有十多个古茶园中有小叶种分布。过去曾有专家认为这些小叶种是大叶种变异的,但从大小叶种的树龄相似和口感滋味、耐泡度差异明显等方面看,变异说是不成立的。有倚邦茶因为有小叶种才受皇帝喜爱的说法。对小叶种的由来和品质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3、大叶种的内含物与普洱茶越存越香的关系。

普洱茶的制作原料是大叶种,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大叶种的内含物质多于小叶种。普洱茶具有可以长期保存,存法得当可以越存越香的特点,但是关于普洱茶大叶种的内含物质与越存越香的关系、不同内含物质对越存越香的作用尚无明确而系统的研究。

4、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界只要是有一定基础的饮茶者都能明显感觉到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在口感滋味和耐泡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是由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是由于内含物质的种类差异还是含量差异造成?或者是由于乔木老树茶的物质结构更加稳定造成?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生态环境对茶叶内含物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实际品饮中已经发现生态环境好的茶其品质和口感滋味更好,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是造成茶叶内含物质种类的差异还是含量的差异?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除了内含物质的差异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6、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山中,品质最好、名气最大的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1800米。老班章1700米,景迈1500~1600米,冰岛1670米,曼迈1510米,章朗1590米,困鹿山1640米,南糯山1400米,娜卡1650米。海拔超过2000米茶味偏淡、茶气偏弱,海拔过低则涩度加大。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有何影响?为什么海拔1400~1800米的茶叶会茶味更足、茶气更强?

7、纬度、光照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1°30′~24°30′之间,50多个古茶山呈现出纬度越低茶气茶味越强的特点。澜沧江以外的江外茶山茶气茶味普遍强于江内茶山。江外茶山中班章、章朗、曼迈、老曼娥等属于茶气茶味强的茶山都位于纬度最低的21°30′附近。纬度越低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强,茶叶吸收的能量就越多,茶气茶味也就越强。除了光照低纬度对茶叶的品质还有什么影响尚待研究。

8、茶叶内酶的分类及对茶叶变化的影响研究。

目前的研究和实验已经证明普洱茶生茶要想得到越存越香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酶的种类多达数千种,茶叶内部有哪些酶?在普洱茶制作到存贮的过程中分别是哪些酶在起作用?不同的酶对茶叶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制作方法和存贮方法对酶的催化起什么影响?要怎样来加速酶的催化作用?能否人为的调控酶的催化?普洱茶内部酶的问题搞清楚了普洱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9、普洱茶制作环节与酶的催化活性的关系研究。

在红茶研究中发现,茶叶萎凋过程中,在0~16个小时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断加大,如果超过16小时则活性下降。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20℃以下酶活性下降,45℃~50℃时酶活性最强,60℃后活性下降,70℃后活性基本终止,80℃后酶的生物学特征逐步终止。普洱茶生茶的变化是由酶的催化为主的作用过程,普洱茶制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研究制作方式对酶是促进还是抑制。包括采摘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萎凋温度、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杀青温度、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日晒干燥与烘房干燥对酶活性的对比,压饼松紧度与酶活性的关系,压饼后日晒干燥与烘干对酶活性的影响,压饼后烘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

10、茶叶内水分含量与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茶叶内部细胞水分是酶存活和活性发挥的重要条件。但水分含量过多会让茶叶外部细菌繁殖发生发酵导致茶叶不会越存越香,寻找一个既可以防止茶叶发生发酵又有利于酶活性发挥的茶叶水分含量的临界点是一个研究课题。

11、普洱茶的存贮与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是靠酶的催化进行,普洱茶存放环境、方法、条件都会对茶叶的变化产生影响。存放的湿度、温度、氧气量、密闭度与酶活性的关系是普洱茶存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存贮研究还包括存放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过程研究。

12、土壤中微量元素与茶品质的关系研究。

目前普洱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研究主要在一般的例如氮磷钾等常规性的研究。对微量元素对茶叶品质的研究不足。法国对葡萄酒的研究认为影响葡萄酒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微量元素,因而在研究不同山头普洱茶品质的时候应该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研。

13、茶叶能量释放的方式与成分研究。

普洱茶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茶叶内部的能量释放过程,酶是能量释放的一个重要动力源,除了酶是否还有什么推动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茶叶的能量释放过程中除了我们比较容易感知的热量、香味之外还有那些方式那些成分需要研究。

14、茶叶香味物质释放与茶叶内含物质变化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变化过程中香味是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随着香味的释放,茶叶中的物质也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茶叶内部的物质发生了那些变化?释放的主要是那些物质?难于分解的是那些物质?这也是普洱茶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15、茶叶香味分子的运动方式与越存越香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能量释放是以香味释放的方式为主进行的,香味释放又是以分子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越存越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特定存放条件下香味分子在茶叶中的沉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香味分子以什么方式运动?香味分子的沉积方式怎么样?这是有关普洱茶越存越香的重要环节。

16、冲泡水温与茶叶内含物质释放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冲泡时水温控制非常重要,一般原则是泡熟茶、老茶水温要高,高才能提香。五年内的生茶要适度降温,降温可以降低苦涩。这一经验说明冲泡水温与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有直接关系,所以需要研究不同水温下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情况、不同水温下茶叶内不同的物质释放。

17、树龄与茶叶内含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的品鉴实践中茶的树龄与品质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树龄越老的茶其口感滋味、滑厚感、耐泡度都越好,是内含物质的含量还是老茶树的物质结构更稳定造成的需要进行研究。

18、月亮变化对茶叶内含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

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引起海洋潮汐。日常生活的实践发现,月圆时的萝卜容易泡心,月圆时砍伐的竹、木容易被虫蛀,这说明月亮对地球植物有明显的影响。在茶叶制作时将月圆与月黑时的茶分别加工后对比,月黑时制作的茶比月白时的重,月黑时制作的茶比月白时制作的茶味更重、更耐泡。这说明月亮对茶叶的内含物质和品质有影响。

19、散茶与紧压茶与茶叶能量释放的关系研究。

传统的普洱茶概念中包含紧压茶与散茶,新的普洱茶标准排除了散茶。从普洱茶的存放实践看,用传统自然存放方法存放的普洱茶,紧压茶更容易保存茶香,但散茶变化速度会更快,原因是紧压使茶以香味分子运动方式进行的能量释放受到了阻碍,能量释放速度减缓,而散茶的空隙多而大,能量释放可以快速进行。在实践中还发现如果使用密封保存,则散茶既可以快速变化又可以很好的保存茶香。

20、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释放的香味物质的种类与数量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的品鉴中已经发现,乔木老树茶的香气比台地茶强烈,泡出香气的持久度也更久,香型也更丰富,这说明乔木老树茶有更丰富的香型和更多的香味能量,这既是普洱茶的魅力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杨丽萍等名人关于普洱茶的经典语录


2007年7月,内地港台百位明星在接受有关香港回归十年的心路历程和细致感受访谈时,曾黎表示:如果要我送一件礼物给香港特别行政区庆祝她十周岁生日,我会送普洱茶。希望香港能够像普洱茶一样,历史越久,味道越沉越香。

我比较喜欢普洱茶,好的普洱茶我觉得很好。

——7月20日,“亚洲飞人”刘翔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耐克全球第一双签名慢跑鞋的发布仪式,其间遭到不少记者各种问题的“围攻”时表示平时生活喜欢慢节奏。

考察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拜茶、购茶为一体的中华普洱茶博览园,感受到了普洱茶悠久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累了可学习借鉴的丰富经验。

——8月20日,越共中央委员、越南莱州省委书记阮明光应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之邀参观考察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时如是说。

天下大乱,必有大治。

——2007年09月10日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在回答崔永元关于普洱茶“检验漏洞”问题时,语出惊人。

醇香、温和,而且普洱茶的减肥功效相当出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最适合了。

——9月中旬,结束《藏谜》演出的杨丽萍如是说。

我希望普洱茶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都能喝上好的普洱茶。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如是说。

普洱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空气好,经纬度好,多民族聚居,由这么多元素组合成,分量就不一般了。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著名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如是说。

普洱茶好,我是普洱茶的推销干将。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台湾国民党原中央主席连战在回请云南参展团带队领导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等同志的晚宴上做如此表示。困扰的现代人更需要普洱茶。

我最喜欢喝云南的普洱茶,每天都喝,以至于后来满嘴都是泡。后来别人才和我说,挺上火的,让我不要天天喝。可是没有办法我就是喜欢。

——12月,影视演员罗海琼在云南拍《末路天堂》时向记者如此介绍自己的普洱情缘。

他还说自己正在悠闲的喝普洱,完全没有事情。

——媒体爆料2007年12月8日洪金宝死讯后,12月9日,洪金宝好友郑志豪如此向外界证实。

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普洱茶的市场,所有的市场究竟有没有泡沫?这个问题我想发表意见的人数以万计,这个问题永远要争论下去。

——2007年12月22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中国投资基金论坛系列三--从狂热走向理性的中国证券市场。

杨世华:用心打造名山普洱


提至人们面前,这对于品茶爱好者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杨世华对茶叶的热爱可以用“痴”这个字来形容,他说:“我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怎样把茶叶做好。”杨世华定居深圳,但他因为长驻勐海,皮肤被热带阳光晒得黝黑。他告诉记者,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他喜欢喝茶农打交道,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他更是珍惜很珍惜。

始终坚持做好“全产业链”

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他极大的信心。

据了解,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杨世华告诉记者:“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货真价实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责任编辑:zdsh

中茶系走出的普洱人物之杨世华


讯:2006年,杨世华成为新成立后的中茶公司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经销商。普洱茶崩盘后他自己建立中吉号茶厂,生产销售中吉号普洱茶。

杨世华:转型名山普洱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领导秘书、深圳闯荡,这些标签是杨世华早年的经历。

1965年出生于云南宣威的杨世华,相比一直从事茶叶生产或生意的宣威系(昌泰号、等名山买下了上千亩古树茶。

其高端品种,在深圳和港台藏家圈中供不应求。在全国营销方面,以厂家直营和经销合作的双轨模式,发展了数十家经销商,近年还在北方大力拓展经销市场。走出中茶系的杨世华,如今其企业拥有茶山、工厂、发展良好的市场组成的完整产业链,被笑称为“深山包围城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去三十年,复得返自然。如今的杨世华长驻勐海,被热带阳光晒得黝黑,被云南佳肴养得微胖。话语率真,行事谨慎。第一眼看上去,更像一个山里的庄稼汉。挣脱官场牢笼,回归深山茶人。

杨世华的茶之梦


杨世华:云南中吉号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

“每一片普洱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雕刻的故事。”如同普洱茶的陈化,岁月的历练让杨世华愈加淳厚内敛,他与普洱茶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回味悠长。

从中学老师到国企中层,从国企中层再到资深茶人,云南——深圳——云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折返,念兹在兹的茶之梦,伴随时光潜移雕刻,跃变升华。

经历市场跌宕起伏的风波后,普洱茶仍然是投资客收藏的首选。但是当这片可以喝的小小树叶被包装成绝代风华的精装本,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故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杨世华选择在纷乱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静观风云,潜心做茶,用茶人最纯粹的语言为我们解读每一块茶饼背后的故事,简单淳朴,却打动人心。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中层、云南中吉号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翻看杨世华的经历,笔者脑海中立马拟好了标题中的关键词——“茶人传奇”。当真正坐下来与杨世华面对面地聊起普洱茶,整个标题都恨不得只剩下“茶人”两个字,这是个与那片树叶一样纯粹的人。

信任:做茶就是在做人

深晚:勐海自然环境优越,出产的普洱茶毛料极佳,是每个普洱茶人的理想国,中吉号总部就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这里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但中吉号为何选择将营销中心的大本营设立在深圳?另外现在的茶企都非常注重深耕品牌内涵,中吉号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杨世华:周易说,居中为吉,中道亦是正道,中吉号便由此而来。深圳茶叶年消费额达数百亿元以上,且逐年上升、潜力巨大,很多茶企都选择以深圳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而且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品牌数不胜数,它就像一杯清水,遇到了茶叶,就会浸透、温润,慢慢地,清水也就有茶的滋味了,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之一。

深晚: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行情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都纷纷涌入茶市,您怎么看?

杨世华:的确,即便像勐海这样一个县城里,都有100多家茶企,并且每年茶企的数量还在不断递增。很多人投机茶叶都想要赚快钱,但如果单纯地炒买炒卖,会不断推高普洱茶的成本,造成市场价格虚高,普洱崩盘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极高。

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我很珍惜。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名山普洱

深晚:尽管普洱茶市场繁荣非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吉号成功突围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杨世华: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像去年我们的中吉号珍藏青饼,1000多件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深晚: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您当时有想过这样一个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巨变吗?

杨世华: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中高等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

转变:以文化体验影响大众

深晚:茶文化的魅力让茶迷如痴如醉,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中吉号是否尝试过一些茶文化推广呢?

杨世华: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由深圳市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茶产业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并组成了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会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策划出很多精彩的茶事活动,在近期的评为“深圳市茶行业创新型标杆品牌”

杨世华:收藏型普洱的消耗与循环


有价值就有收藏,基于可以长时间存放,构成了普洱茶与其他食品的有限保质期的差异。普洱茶与慢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现代社交的媒体之一。深山茶人杨世华先生,为我们解读收藏型普洱的消耗与循环。

1)从您的经验来看,哪些普洱值得收藏?

杨世华:收藏型普洱有这么几个基本特征。

杨世华(中)在专家评审会上

具有稀缺性。包括核心产区、高海拔、乔木古树、名山茶和一知知名老茶,这些茶质优量少,具有天然的稀缺性。

产品有口感特色。茶是喝的东西,首先影响人们的感观,也就是口感体验。比如易武的柔、布朗的烈、昔归的香、冰岛的甜,这些茶始终有独特口感,也较受大家欢迎。

知名品牌的明星产品。通常是知名品牌的名星产品,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

性价比高。收藏型普洱才面市时,不宜价格过高,否则会透支未来的价值空间。

有一定存量。有量才可能在边喝边藏中保留下来,否则难以经得起时间消耗。

2)收藏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品质基础、仓储环境、年份转化、品牌要求,都有了较为专业的细分。这是一个行业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

茶是一条记忆的线--马旭初


马旭初,祖籍北京。高级工程师,著名建筑家。曾就读于辅仁大学,后师从梁思成。是六百年古建筑世家——兴隆木厂的第十四代传人。历史上,兴隆木厂曾参与了故宫、颐和园、北海等一系列皇家大型工程的施工及维修。马旭初曾参与修建十大建筑,修复了隆福寺正觉殿的藻井。

第一次听别人介绍马旭初,人家就告诉我,马老一定会给你讲慈禧太后欠他们家银子的事儿。可采访还没开始,马老就抢先问我:“你喝不喝茶?”我说:“喝啊。”马老说:“小姑娘,喝什么茶呀,茶有茶锈的。”这样的解释让我很疑惑,马老的“顽皮”又让我觉得这位84岁的老人可爱又亲切。

欠银子的事儿说和茶无关,却也在千丝万缕中有那么点牵连。明清两朝,马家的兴隆木厂曾是京城12家官木厂的首柜,但凡涉及皇家的工程都由朝廷转给兴隆木厂。那张在清光绪十三年由朝廷主管财政的户部给兴隆木厂开的,写着“据呈请兴隆木厂商人马德春,请将十一年、十二年两年的筹垫,实银三万两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一分四厘,勿恳请照数赏罚”的单子就是慈禧太后为所欠的中海、南海、北海的修缮费开给马家的白条。这张欠据的原件已经进了博物馆,复制件一直保存在这个六百年哲匠世家的第十四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马旭初手里。马老说:“北平一解放,我就把家产都捐了。有魏家胡同的近千间房、恒茂木厂、东安市场上百家铺面和摊位,还有同济堂药店、北京饭店、北京和天津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开滦煤矿的股份。留着这个复制件,给自己留个念想,留个见证。”不是这样的家庭,也难养得出锈了杯子的茶瘾,更难有这人与茶的缘分。

马老最初喝茶就是受家里人的影响,家人说夏天别喝凉水,喝点热茶,越喝越凉快。马老感叹道:“喝茶,口味是越喝越高啊。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喝茶,夏天喝龙井,冬天喝花茶,茶瘾大着呢!”马老手里的茶杯茶锈斑斑,他说自己还有好几个被茶锈住了的杯子,杯中沏泡的云南的普洱茶是朋友当古董送给马老的礼物。喝了六十多年的茶,品过的好茶也不计其数,提及最难忘的茶,马老说是六十年前店铺伙计用来当零钱找给顾客的茶叶末:“茶叶末,北京行话叫满天星,六十多年前店铺伙计用各种茶叶的茶叶末换零钱,那味儿香,沏出的茶水很酽。”提起了过往的事,马老就会讲出很多生动的细节,就像是昨天的事儿,记忆从来没有褪色,他说:“茶庄里吴裕泰的年头多,去瑞蚨祥卖绸缎的时候,都会顺道买点茶。那个时候很有名的谭家菜,一桌菜要四两金,一人一碗茶都是上好的极品铁观音。”

马老告诉我:“过去的人谈事一般都在茶馆,就像现在谈工程。那时的人讲究个礼,如果看中了其中一个人的手艺,就会说,哪一天上我那儿,我厚着您的茶钱。其实,就是说,我的工程愿意交给你来做了。”

传说,皇上要盖城墙上的四个角楼,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马旭初的先祖。先祖开始反复琢磨,这个角楼做成什么样儿的好呢?从茶馆里出来,先祖往前走,看到前面有一个人手里提着一个蝈蝈笼子,先祖的眼前突然一亮。就是这么个普普通通的蝈蝈笼子,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走近那人说:“先生,你这蝈蝈笼子,我想买,您说多少钱?”那人伸出手掌。先祖说:“您等一下我去取钱。”取钱回来,那人已不见了踪影,那蝈蝈笼子却放在了茶馆的桌子上。先祖就问掌柜的:“刚才的人呢?”掌柜的说没看见,先祖将50两银子放在柜台上说:“掌柜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那提蝈蝈笼子的人一来,你就帮我把这钱给他。”先祖连夜根据这只蝈蝈笼子把角楼的模型做了出来,皇上看了模型之后,十分满意,就依照着建了角楼。后来,马旭初的先祖就把这个茶馆买了下来。提蝈蝈笼子的人一直也没来,据说那是鲁班爷显灵。

有人这样评价马老走过的人生岁月:“作为六百年哲匠世家的第十四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他的人生注定是一幕传奇大戏,起落不由人。”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给了马老厚实的人生,我总觉得马老手中杯子上的茶锈封存住的是一年又一年的岁月,历史就在这一杯杯的茶中来了又走了,留下了痕迹,留下了余香,留下了每一点记忆印证着传说与现实。茶,像一条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线,穿起了老人一生的记忆。

杨忠专注茶席十二年


政和县地处闽北武夷山脉中,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顺理成章地,竹制品加工产业便成了政和县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首。

本次政和茶业采访小组刚踏脚政和县,便被大大小小的竹产品广告牌所吸引。沿途经过了很多大型竹具加工厂,据陪同采访的负责当地茶产业的朋友介绍说,全国70%的竹茶盘均来自政和县。这个数字昭示着,一方小小的竹茶盘俨然成了政和县地方经济的主动脉。它也意味着政和县的竹制品加工早已告别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经营模式,正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稳步前进。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采访到了当地的竹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祥福茶具。此次访问虽短暂片面,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竹产业生产的看法。我们不禁想到,经济的大力推动给竹产业注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而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领头羊、老大哥,竹产品的生产应该也能给同为传统农副产业的茶业界一些指导。

采访的过程很顺利,因为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的杨总是一位干练的年轻人,没什么架子,而“创新是生存之道”则是他常提及的一句话。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

“你看看这个桌子是什么质地的?”在展示区,杨总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一款茶席。它色泽庄重,摸上去纹理精细,木质坚硬,具有红木家具般的气质。“这其实是一款仿红木的竹制茶席。”杨总说,“竹子本身的颜色会让人觉得不上档次,所以我们采用进口的抗磨、防水涂料,将竹制茶席打造成与红木家具媲美的仿品,但其成本会比红木低很多。”

创新是祥福的生存之道,早先的竹制茶盘很讲究风格的仿古,雕龙画凤,并配以吉祥的动植物图案。但随着人们消费观点的转变,一线城市和一些新兴城市的消费者更偏好简约风格的茶席。简约并不代表简单,如何让没有珍禽异兽的一方茶盘也不失中国的文化内涵,杨总带领的开发团队为此想了很多的点子。也许是受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启发,杨总的团队开发了竹嵌石的茶盘。竹制的茶盘上配有一方墨石,墨石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用来收藏的奇石。在竹制茶盘里垫上一块墨石,看似简单的搭配低调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市场反应出奇的好,甚至让年轻人也爱不释手。

“其实,竹制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购买产品时总会考虑产品耐不耐用,价格是否实惠。而近十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的则是文化消费、意境消费。我们的产品也要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而转变。这也使我们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开拓是发展的关键

“竹子能加工的产品很多,比如竹筷子、竹席、竹地板,但那些并不是我们的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只专注于竹茶盘、茶席、茶桌等与茶相关方面的生产与开发。”杨总介绍说,“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又是我们的劣势。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竹制茶盘销量非常高,但喝茶不一定必须要配茶盘,而即便配茶盘,也不一定就要选用竹制的茶盘。所以竹茶盘的市场需求量其实并不算大。”

如何拓展新的商机一直是杨总考虑的问题。祥福的优势并不在庞大的厂房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在政和,这样大规模的竹制品加工厂有很多,也不乏与竹制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技师。祥福的核心价值在设计和创意团队。这就好像苹果手机一样,究竟会有多少人关心手机的加工厂在哪?零部件提供商是谁?大家记得住的只是苹果这个名号和它背后那个无形的团队。杨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既然有一支优秀的设计开发团队,那么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竹制品虽是祥福的基础,可市场才是祥福要服务的对象。按杨总的话说,艺术本身是互通的,雕塑、绘画、音乐,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所以,如果有好的想法,不一定非要用竹子去实现,陶瓷、木材,甚至塑料,自己加工得了的自己加工,加工不了的就外协加工。只要产品能被消费者接受,就大胆去做,勇于开拓。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

处在“急速扩张中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是我在心里给祥福的定位。急速扩张需要人、劳动密集型需要人、手工艺企业也需要人。人才似乎是祥福典型的企业瓶颈,但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杨总之后,他看似早有准备。

“技术性的员工不好招,年轻人又不敢用。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我这里的老员工有很多都是十几年跟着祥福一直走过来的。”杨总说,“我们公司就是一个舞台,公司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大家共同在这个舞台去发挥,我们提倡内部创业,每个人都是股东,绩效达到一定级别的都能享有公司的股份,既然大家共同创业,就都可以享受到企业的经营利润。”

当然,有了目标有了人才,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奋斗,“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专注,我们专注于这个行业已经十二年了,而且还在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未来五年,我们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来自:中外烟酒茶2012年第7期

杨仕冰:说说我的茶事


近十年的茶龄,对于89年的我来说,似乎不那么短。每当有人问起我,你怎么也喝茶时,我总是乐于告诉她们我喝茶很久了,我是个“茶隐”,也有“茶瘾”。

很久以来,我都想写写关于自己与茶的事,一直没有思绪,但回想起来它总是伴随着我的成长。

有人说,只要与茶有关就能成为茶人,我很欣喜我能被列入其中。

小时候,还不知道茶是什么,只知道外公每年春天都炒茶,还一年四季用茶泡饭,也许这就是我对茶的童年回忆。

读大学时,我来到了昆明,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的茶故乡,在这里我学会喝茶,并且一直相伴至今。还记得那时,学校有个创业协会,他们开办了一个茶吧,一边卖书一边卖茶,我和里面几个成员甚熟,常来常往,于是开始了解茶,开始了我的茶旅程。

工作之后,我发现我愈发喜欢茶,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总是泡茶,然后喝上一杯,心旷神怡。更幸运的是,我认识了亲爱的刘,她和我一样嗜茶,不但和我分享好茶,还带我更深的认识茶。其中,我体会了采茶,也亲手制茶,当初只为兴趣的初衷,也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我仍然每天喝茶,它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中领悟并不深,只知道喝茶是我的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我愿化作一片茶叶,绿绿的,可以回甘,最后怡然。

今年外公九十岁了,仍然炒茶,而且只喝自己炒的,喜欢外公的坚持,所以我也会一直坚持喜欢着。

图文/杨仕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疯子”杨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