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阿里巴巴今晚就将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随着68美元发行价的确定,打破美国甚至全球IPO记录已经没有什么悬念,马云也将成为新的中国首富。在阿里巴巴持股8.9%的马云,上市后将以21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这在世界富豪榜上可排进前30名,与索罗斯等人接近。(来源:人民网)

阿里巴巴的上市故事,中国将改变世界!马云涉足普洱茶将改变什么?

普洱茶,不用介绍了,大家都熟悉。

马云,更不用讲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

近几年,围绕着马云产生了不少的话题,从阿里巴巴开始,马云开始构建属于他的商业帝国:电商、物流、足球、太极拳、普洱茶……每一步棋,都会引起业内讨论,每一次亮相,都是行业的焦点。

在马云构建的商业帝国中,阿里巴巴是大手笔,它创建了一个商业奇迹,也改变了中国人购物习惯;创建菜鸟网,瞄准未来的物流体系;投资足球,为中国球迷圆梦,同时带来品牌的巨大附加值……但马云投资太极禅,与普洱茶结缘,似乎令人大跌眼镜,各种猜测不断。

如果说阿里巴巴、菜鸟网与足球是马云拓展帝国疆域,构建更强大商业体系,那么太极和普洱茶,在这个帝国中,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去年,马云和李连杰的景迈山之行,引起了茶业界的一片惊呼:马云要投资普洱茶了!但冷静下来分析,就目前普洱茶的这点量,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能入马云的法眼么?

一年过去了,猜测变成了现实。由马云和李连杰共同投资的北京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了太极禅系列普洱茶,其中的两款重量级产品——茶禅一味、秋月禅心,经过星云大师的题字加持,在茶叶市场亮相,一时间,成为了业内争相收藏的普洱茶高端产品,毕竟,这是马云和李连杰联手推出的第一款普洱茶产品,收藏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两款产品上,北京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与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的商标并列出现,又让业内产生了很多议论,有人说马云收购了柏联普洱茶庄园,有人说马云只是个人喜欢,做一点茶玩玩,也有人说马云碍于面子,不得已才做的普洱茶,所有这些猜测,都不准确。

也许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严谨和对品质的追求打动了马云和李连杰吧,他们选择与柏联普洱茶庄园共同打造,也许不是偶然,但马云图的是什么呢?用马云自己的话说:科技的东西很容易被更高的科技替代,而普洱茶这样随着时光流逝而更显价值的东西不多了,何况普洱茶还那么健康!

我们揣摩不了马云的心理,但太极禅茶所体现出来的品质、包容和那种越陈越香的特点,也许正是马云所看重的。就像投资太极拳,他抢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茶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人应抢救的传统文化!

在茶叶领域,英国的立顿成为了行业老大,而我们国人,大约也应该有自己的品牌。

延伸阅读

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诸葛亮与普洱茶的故事


相传,在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膺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路上虽遇艰难险阻,孟获蛮兵的顽强抵抗,但诸葛亮凭着深明天文地理,熟谙韬略兵机,运筹帷幄,实行兵战与安扶相结合的策略。加之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渡过金沙江以后,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每擒孟获,以仁义相待,若其不服,则备马送出营寨,放他归去重整兵马再战。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军士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于沙滩,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

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赵云、魏延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第七次擒住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云南太守吕凯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蛮濮人采购的数十驮茶籽已驮运到,诸葛亮于7月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深入裸濮、乌蛮、金齿、锅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扶民心,赠送茶籽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和地名为荣。

诸葛亮经过一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征战之后,看到这里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诸葛亮坐在轮椅上,右手持鹅毛扇,左手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接着他倡导各族团结,广植茶园,发展生产,共谋生计。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原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诸葛亮在思茅小憩数日,让军士们在坝子边的小河洗澡、洗马后,班师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边受到孟获及当地酋长土官的热烈欢送,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吩咐孟获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务农,即回蛮邦。安排完毕即起程返回成都。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为筹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在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后,重建毁于兵燹的“诸葛故垒”,改称“诸葛营”,营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诸葛亮还被尊为茶祖,在思茅的同乡会馆举办“茶祖会”,每年农历6月19日,各茶庄茶号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恭读祭文,演出文艺节目,以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拓展阅读: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如此看来,诸葛亮、孟获都是普洱茶扩大规模种植功不可没的历史人物!

谢明军:做有故事的普洱茶


谢明军正在为记者展示他所经营的普洱茶

为了一个醇香茶梦

这是一个雪落无声的冬日,记者走进了位于荆河东路的醇香居茶荘,见到了八零后的总经理谢明军。店内红黑色的货架,茶室古典雅致的风格,与眼前这名年轻帅气的谢经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面对记者的疑虑,谢明军微微一笑:“喝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时尚爱好,你想不到吧?”他认真地说:“目前,有很多时尚的年轻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着健康、绿色、环保,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学热的带动下,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当这种文化深入骨髓,受益的恰恰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生于1980年的谢明军,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毫不谦虚地称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这个每天和计算机、电子元件和各种机器打交道,脑子里装满各种电气线路和计算机程序的年轻人是怎么想到做茶叶生意的呢?

为了那份浓厚茶缘

在山清水秀的滇之边界,谢明军品着醇香的大益茶,心却飞到了遥远的天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留下了的千古名句。他一生爱茶,所作的《斗茶歌》也广为流传。范仲淹后人的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则鲜为人知:1938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一群热血青年翻山越岭,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他们肩负重大的使命——“振茶业,换外汇,援抗战,救中国”。1940年,在他们的多方努力和筹措之下,拉开了云南机械化制茶的序幕,创立了和一心报国只做好茶的精神却从此留了下来,在跌宕起伏中走过68个不平凡的春秋。

因为这个故事,因为这份茶缘,谢明军决定自己就做大益茶,引进纯正的普洱。开店后,有朋友前往品茗或者咨询,他总要将自己所代理茶产品的前世今生,从头到尾地讲一讲。

为君奉上最好香茶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谢明军的职业信念,也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喜欢普洱茶的最初原因,不是因为它的香醇,而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位云南的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她特别注重养生,用普洱茶泡饭,因为这样可以清洗肠道多余油脂,而且还有美容纤体功效。她还用炒茶泡的水洗头发,六十岁都满头乌发。谢明军说:“看了那个报道以后,我们全家都开始尝试喝普洱茶,最初我们不习惯那个味道,而现在喝茶已经演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他介绍说:大益茶的“益”不仅指对身体有益处,还有一种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茶为健康之饮,此为身体之“益”;茶为文明之饮,是修心养性、启迪智慧的媒介,此为精神之“益”;茶为和谐之饮,雅俗共赏,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此为沟通之“益”。

古人有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谢明军也喜欢这样的自得其乐。有时他会约上三两知己一起喝茶,谈天说地,畅所欲言;而当家人欢聚一堂共饮,则又是另一番滋味。或许这样喝茶,不是为了单纯品赏,图的只是那份热闹,那份朋友相逢的喜悦,那种家人团聚的温馨。他说:“饮茶之乐,其乐无穷。喝功夫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能让我感到兴致勃勃。也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便是一种享受。”

喜欢喝茶、聊茶、琢磨茶的谢明军唯独对自己的创业感悟说得最少。“我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相信我会做得更好!”采访结束时,他简洁而坚定地说道。

新普洱茶时代如何藏好茶


“老茶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

我们收藏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品饮。都说藏之有道,这里面的“道”究竟是什么?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收藏首先要选择好的品牌、产品,这能给他们持之以恒的信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对此很懵懂,总是道听途说,不知道哪个好,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先做功课,跑到芳村茶叶市场来了解。如果谁的产品能够在芳村和昆明两大茶叶市场中流通,而不是在小范围的某品牌经销商手中倒腾,那说明产品最终进入了消费者家里,真正被人品饮了,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不了解品牌?没关系,先拿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对比,注意要用同样的重量、通用的注水量,泡开以后,先从茶叶的浓度开始对比。其他的黏稠感、润感和厚感等并非不重要,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浓度是最简单的区别特征,浓度高是普洱茶品质的最基本要求。因为普洱茶一般都要存放多年,如果它的浓度不够,那么在长时间摆放后,滋味就会变得寡淡,品质就有所下降,价值也很难保证。而“稠”则有点像我们广东老火靓汤、米汤的那种稠稠的口感,要做到这一点,茶叶原料必须是嫩度相对较高的春茶。科学地来看,所谓“浓”就是指茶品中含有的“水浸出物”,它含量越丰富,浓度也就越高,而树龄越大的茶树水浸出物含量就越丰富、平衡。“稠”指黏稠感,它取决于茶品水溶果胶含量的高低,与茶叶的嫩度及季节相关,明前春茶嫩度最高。“厚”是“浓”的补充,指每泡茶口腔表现的持久性以及耐泡程度。“润”即喉韵的深度,茶汤细腻不刺激。

经常有朋友问起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我觉得老茶的话就一定要喝过才能品鉴,因为它们存放的年头都很长,光从外观上看还不够,要细细品味它的口感、浓度、茶气等。仓储的好坏也很关键,例如有些“红印”,放得好的就有滋有味,放得不好的就很淡,茶味几乎都散去了。无论市面上有多少名叫“班章王、易武后”的东西,一切最终都要“以口收货”——以口感论高下。一款茶光从外表来判断品质是不够的,像烟和酒等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彻底评估它的口腔表现。因为这些产品的内含物的变化都很微妙。

中国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为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其制法最初是将鲜叶生晒而成,发展成后来的晒青毛茶,成为精制加工的原料。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兴。思茅与西双版那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区,而普洱与思茅即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至今,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与其它西方文明的桥梁。

普洱茶及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普洱茶及茶文化,包含有思普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一份有形无形资产。普洱茶与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思普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种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等方面。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思普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思茅地区各民族的饮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哈尼族的烤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火罐茶、盐巴茶,傣族的烤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青茶、酸茶等。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等,已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树》,印的就是思茅地区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面值50分,同时发行了澜沧邦崴古茶树极限明信件,开了中国茶文化入邮之始,在国际邮政上起到了宣传作用。思茅地区的普洱茶艺表演队,曾在思茅、昆明、泰国清莱等地表演过,由哈尼、彝、拉祜、傣、佤族饮茶习俗结合而成,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向宾客敬献清茶、烤茶、酒茶。茶艺表演注重倡茗环境和倡饮气氛,把茶具、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等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为普洱茶文化提升了高雅品位。

普洱茶的辉煌期 茶商王惠新回忆录!


普洱茶的辉煌期茶商王惠新回忆录!

如今的茶市又恢复了平静。茶店里不再是拥挤的人群和满眼的普洱茶饼,其他茶叶品种又被重新摆上货架。

在这个传播过度的时代,没有什么资源比注意力更有“价值”。普洱茶不过是种茶,但在某种传播的煽动下,扶摇蹿变为保健、收藏、财富的神话。多少人变卖家产全力以赴,企求借普洱茶而一夜暴富。然而,短短时间内,茶价一路跳水,令许多茶商几乎倾家荡产。经历过那场劫难的茶商们,提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2007年5月,一路走高的普洱茶价格突然出现大幅回落。茶商们囤积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普洱茶饼严重贬值。普洱茶价格暴跌,让茶商措手不及。骤然间,“宠儿”变成了难以变现的烫手山芋。

“再也不想做普洱茶了。”看着如今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普洱茶,王惠新铁青着脸从嘴里挤出几个字。

这位经营了十多年茶叶的老茶商,在北京市马连道茶叶市场里也算得E是小有名气。他的店面并不算大,货架上码放着品种多样的茶叶让这个店面显得更加紧凑。在一年前,这还是一家只经营普洱茶的小店。

普洱茶曾让这位茶叶零售商几乎赔得血本无归。

茶价“狂飚”

300年前,“贡茶”在马背上意外发酵的“美丽错误”造就了普洱茶。但直到300年后,这份美丽才享有了它的天价。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的价格逐渐“疯狂”,在短短几年间,其价格上涨了数十甚至上百倍。

王惠新第一次注意到普洱茶是在2002年。在广东茶叶市场上,王惠新注意到了当时还只能摆放在批发商货柜角落里的普洱。在当时,普洱还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廉价茶。为了丰富自己当时的经营品种,王惠新试探着购进了少量的普洱。

没想到在第二年,王惠新手里不多的普洱茶存货竟然让他大赚一笔。

2003年,普洱茶价格开始飙升。一夜之间,喝普洱成为一种时尚。过去无人问津的普洱成了香饽饽。王惠新原本不到20元一饼购进的普洱,市场价竞翻了一倍多。这时候马连道市场原本经营普洱的不过两三家,王惠新的普洱很快以高价脱手。货没了,依然不断有客人到他的店里询购普洱茶,看到商机的王惠新立即又订购了一批普洱,销量依然出奇的好。做了10多年的茶叶生意,还没有哪种茶有这么好的销路。

普洱茶成了王惠新店里的经营特色,不断有人到他的店里更是高得离谱。市场里大部分的店铺都开始转做普洱。但僧多粥少,那时候,王惠新和其他零售商一样最犯愁的就是“拿不到货”,加上价格暴涨,想要拿到价钱合适的好货就更加困难。

2005年春天,王惠新为了能尽早拿到茶,干脆带着现金赶往云南收茶。

在茶乡云南省勐海县,王惠新正赶上“疯狂”的抢菁季节,不大的县城里除了本地人和个别游人之外,到处都有收茶人的身影。拉新茶的货车往来穿梭在县城与村镇之间的土路上,烟尘滚滚。

货车急促的笛声和嘈杂的收茶人队伍打破了昔日山村的宁静。这些人中,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还有云南本地各大茶厂派来抢茶菁的人。收茶人们用麻袋装着现金,睡在茶农家里,等着茶树上的春芽。

茶树吐出第一批新芽的清晨,微弱的光线下,五六个采茶人同时爬上一棵茶树采摘,收茶人在树下或坐或站,焦急地等待春芽被摘下来。

收茶人的“疯狂”,推动着茶菁价格上扬。普洱茶原料价格在200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每公斤原料价格高达100元。老班章春茶平均价格在1千元以上。原料价格高得离谱,成品茶的价格就可想而知。

看着如此疯狂的收茶景象,王惠新不得不放弃在产地收购普洱的想法,转而联络当地的大型茶厂,但没多久他就被告知,茶厂当年的产品早已被订完。这让王惠新大感意外。

究竟是谁在原料还未配齐之前,就能把当年的成品订购一空?

续:普洱茶背后的庄家?回忆录

禅茶故事


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而有茶祖之誉。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以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于是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沈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的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此之谓也。

以茶释禅的故事


以茶释禅的三个小故事:

空茶

做歌剧《茶》,印象最深的是去南方的一个尼姑庵里,尼姑师父就请喝茶,把石斛和石杯都放好了,我们三个人坐在那儿准备喝茶,结果尼姑师父半天也没有来。

后来她来了,坐下来说:“请啊,请啊,喝吧!”然后她自己慢慢就拿起石杯喝起来。

我们不知该怎么喝,问道:“师傅,茶碗里边没有东西,没有茶,怎么喝呢?”

她再说一句:“请喝。”说着又喝了一口空茶。

我们继续问道:“师傅,杯子里是空的,怎么喝呀?”

她说:“小兄弟,如果你心里边有物,杯子里边就有茶。杯子里面有茶,如果你没有心,也什么都没有。”

爱情是这样的,同事般的情谊也是这样的,朋友般的情谊都是这样的。所以,禅宗的这种感觉,当时跟尼姑师傅一块儿喝这个空茶的时候,一下子觉得家庭、同事、恋友,其实我们之间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就像一杯空茶一样。

京都这个城市是在七世纪造的,完全模仿西安。现在我们看不到西安七世纪的遗迹了,但是在京都这个城市,作为中国人,我闻到了七世纪中国的芳香。所以,我一定要在这里感受京都的茶道,因为京都的茶道就是从西安学来的。

而我们的故事就是从唐代的时候,日本的王子来到中国的首都——西安学茶道,结果发现无可比拟的美丽的中国的公主,一见钟情,就从那一瞬间开始了。

他们两个人的爱是如何形成的?中间就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茶。

洗心

到了京都,我们怎么学茶道呢?先是来到一个茶屋,这个草庵没有窗,也没有洞,只有一个茶门,每个人都得爬进去。

进这个茶屋之前,所有的人都要去听一下水的声音,就是把水泼在手上洗洗手,手就掉在石头上面,水顺着石头就一直流下去,流到地底下,就有不同大小的缸接住你流下去的石头,水通过石头流下去至少需要五到十秒钟左右,流下去发出丁丁咚咚水琴的声音。主人就是要你在开始喝茶的时候,先把你的心洗一次。

心用什么东西洗呢?就是用水声,用有机音乐,也就是中国最早的所谓用自然的声音里洗去心灵的尘埃。很有意思。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酒茶老琴:白居易与茶的故事!相伴以终「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这首《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所作,诗中描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挚爱深情,也因《长恨歌》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回荡不绝。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型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十四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这些诗中,知道「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

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修练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党争日烈,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到杭州之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酒茶老琴相伴以终

后来唐室国祚日衰,乱寇时起,白居易已无意仕途,遂告老辞官。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与世长辞。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新首富马云和普洱茶的故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