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词萌于唐,而大兴于宋。宋代文学,词领风骚。宋代茶文学在茶诗、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词这样一个新品种。宋以后,元明清及现代,茶词创作不断,但佳作不多。

苏轼的《西江月》别开生面,对当时的名茶、名泉和斗茶作了生动形象的赞美: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苏轼《行香子》: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嬴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酒席已终,但大家意兴阑珊,于是继续茶会,进行斗茶。有人拿出皇帝赐赏的北苑产密云龙茶来,金丝饰面。斗茶会中红袖,笙歌助兴,煞是热闹。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终归人去馆静。

苏轼《水调歌头》描写建安茶的采摘、加工、点试、品饮和功效: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先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诗:茶


《茶》

如果我是一杯无味的白开水,

你是一缕碧翠的茶丝,

那么,从你进入我滚烫身体的那一刻,

你就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世界。

我惊奇地发现,

我的生命开始有了色彩,

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那是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你,轻轻地,缓缓地在舒展,

我,柔柔地,紧紧地将你围绕。

我听见,你在歌唱,

我看见,你在舞蹈;

那歌声,像是从天使喉咙里发出的天籁,

那舞姿,就像美丽的花儿在纵情地绽放,

啊,因为你,我的世界已经美轮美奂!

你不顾一切地在我身体里沉坠,

而我也依然默默地在你身边守护,环绕。

但渐渐,你露出了忧郁的神色。

你惊恐失去青春的容颜,

你害怕时间会磨消我的热情;

可你要知道,

我们早已相依相溶,永不分割。

终于啊,

你不再挣扎,不再彷徨,

而是恬恬地,静静地,

沉在了我的最深处。

哦,亲爱的,

我们的结局,

酿就的是一杯苦甜相溶而又芳香四溢的茶……

苏轼与茶的难解情缘


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人,苏轼是既好酒又好茶,这两种爱好很能代表他的性格特质。酒之张扬、豪迈,茶之清雅、闲适,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苏轼以好酒出名,多是因为他的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其实,苏轼喜酒却并不善饮,有“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之文,而对于茶,则大不一样,不仅善饮、善品,而且对于如何煎茶也很有研究。比如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煎茶和饮茶的过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著名的茶诗,是苏东坡流放海南儋耳时所作。为了饮一盏好茶,诗人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用大瓢舀水倾入瓮中,月影也跟着倒了进去……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所谓磨茶,是指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制茶工艺或茶道。选取春日之绿茶,在采摘前一旬到一月之间,搭棚覆盖遮阳,以增加茶之香气。采下茶叶后,再蒸茶杀青,以求得特别的口感。饮茶之时,用石磨将茶团碾细,再将筛出的茶末放进茶盏,注入滚烫的开水。

苏轼对磨茶十分看重,因此对磨茶的器具——茶磨相当讲究。在《次韵董夷仲茶磨》一诗中,他特别赞扬了四川一带出产的良磨:

岁久讲求知处所,

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

理疏性软良可咄。

好磨磨出的好茶,苏轼十分珍惜,要亲自拿去泡茶,“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对茶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品尝,煎茶,磨茶,甚至还能栽种茶树。在《种茶》一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如何移栽一棵老茶树的过程。百年老茶树,已经被遗弃,但苏轼却选择了一个春雨如油的好时节,将其移到了自己的园中。在他的细心呵护下,老茶树重现活力,长出了上好的茶叶。

松间旅,其中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在茶身上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轼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高质量的一生。

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到,把茶文化推向高峰。端午前,一场苏东坡以及他最爱的茶和竹有关的茶文化盛事,在他曾经流连过的苏坡桥宽庭举行。这是对一代文豪和饮者的纪念,也是对茶文化的传承。

苏轼

茶香四溢的人生

在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在其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升斗小民,在生活中总是留下了形形色色有关茶的话题。纵观我国茶史,这个看似平常却又浓缩了历史精华的饮品衍生出了诸多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而中国文人与茶之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苏轼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苏轼爱茶众人皆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与茶和品茗相关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仕途遭遇连续的打击后,苏轼必须在精神上找到一个支点支撑自己,他不同于李白可以抛开一切的外在影响去纵情山水,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所以茶成了与之相伴的好友。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而有关苏轼与茶的故事,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讲完……

爱酒不善饮爱茶更善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来自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而对于茶则不一样,他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茶,已经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苏轼品过的茶也可谓是数不胜数,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中的“新饼”产自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中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庚岭下……此外,还有四川涪州的月兔茶,江西分宁的双井茶,湖北兴国的桃花茶等等,不一而足。在品茶的种类上,苏轼可谓当之无愧的大家。

而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苏轼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的场景。当他取水完毕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对细节无比执著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茶美自不必说,苏轼坚持认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组成元素,他曾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中说道“精品厌凡泉”,其对烹茶细节的执著可见一斑。

在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每日往返劳顿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装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却被对水非常挑剔的苏轼所识破。后来,苏轼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此外,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四川到浙江,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这当中,有关苏轼饮茶的趣事也是层出不穷,最令后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莫干山中做出的那“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的千古绝对。

关于这个对子的故事版本相当多,但较为被认可且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一次外游中,路经莫干山,并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相当的冷淡,只是应付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苏轼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轼在客厅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别老道,这时老道急忙请苏东坡为其留下墨宝留念,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立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从此以后,这个对子也被后人用来作为警示“势利眼”的典故,并广为流传。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中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对此,苏轼则显得胸有成竹,镇定地说道:“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而文彦博则举起茶杯道:“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上的疾病似乎也开始有所好转,初始担心的痢疾,完全没有丝毫的影响。为此,文彦博特意拜访苏轼,问是怎么一回事。苏轼笑答道:“那日潞公所饮并非龙团,而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文彦博听后,不断地点头感叹。

之后不久,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斗茶斗智茶墨结缘

在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们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这种“茗战”之乐,使得众多文人墨客为之趋之若鹜。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经过一系列的比斗,苏轼和司马光所泡的白茶脱颖而出,但苏轼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比司马光的白茶更胜一筹。苏轼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

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轼的气焰,于是笑问苏轼:“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以为能把苏轼给难住。哪知苏轼胸有成竹,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晒茶会上的古琴演奏者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饮茶一道,东坡深得独到之秘。同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有研究。从他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

《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约会苏东坡享受茶文化

——本报与宽庭、茶风雅颂杂志主办的晒茶会精彩纷呈

2014,成都,宽庭,晒茶会,竹……

宋代,苏坡桥,斗茶,苏东坡,画……

一场茶会跨越千年,让宋代茶文化在苏东坡曾经居住流连过的地方重新演绎。茶会的张罗者,是一个网名叫“宽庭女主人”的成都“茶痴”,经营着一家茶文化主题餐厅。她与成都著名茶人王龙组成了一个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成都茶文化的弘扬,每逢初夏,他们就会盛邀成都茶人,举办一次晒茶会以茶会友,渐渐地在成都知名茶人茶客中产生了极大影响,每次茶会应者云集,不少知名专家成为座上宾。这次他们不仅请来了徐金华(徐公)、钟渭基、王天成、刘贵民、何修武等著名茶文化方面的专家,还邀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四川博物院魏学峰副院长、著名辞赋家李镜、著名画家杨志立等。来自四川、云南、重庆、青海、广东等地的600余位爱茶人士,在2014年5月30日的下午“邂逅”苏东坡与宋代的茶文化。此次活动由成都日报社、宽庭文化主题餐厅、茶风雅颂杂志社主办。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走进宽庭,就看到了十分明显的标志牌:“可以清心”竹文化主题茶会。红毯两边淡淡的墨竹画,引导着“可以清心”晒茶会主会场的方向。进入会场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爱茶人,其中还有这么多的时尚美女!“从来佳茗似佳人”,当年苏东坡的这一诗句,也许正是他参加茶会有感而发的罢。

真是好不热闹!晒茶园里早已经是人头攒动,除了绿树鲜花,就是穿着既时尚又传统的男女茶友,茶园的小路两旁,有空的地方,全部摆好了各式各样的茶席,各种色彩各种质地的桌布,衬着风格各异的茶具,点缀着各自适配的各型摆设,各种插花、各种器具……,各种摆设,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因为是竹文化主题茶会,好多茶席的摆设和取名都与竹有关,比如“满竹一茶”“竹林闲趣”“轻雨”“空山”等等茶席,不仅仅将桌面的茶席布置得十分有意境,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所处的场地,有的将竹林地铺上了一层绿纱,放置了茶炉、童子;有的将四川的大熊猫与山石、竹叶、竹筒茶相结合;有的利用现场石磨当茶桌……有的极简,一片竹帘一个茶壶三只茶杯即可;有的极奢,一把老银壶,几只名窑瓷杯,价值不菲。晒茶园中,但见美女美服、笑靥玉臂,烧水洗盏、泡茶分汤……30多道茶席,每一个都有笑盈盈的茶人,行云流水一般地奉出一杯杯香茗,有红茶,也有绿茶;有新茶,也有老茶;有黑茶普洱,也有青茶大红袍;有热茶,也有冰茶……真是热气腾腾、香气缭绕,各种好茶尽现、各类茶友尽欢……同时,晒茶会上还有与茶相关的禅服和茶服,有高端大气的蜀绣屏风及围巾展,有金丝楠古典家具展,也有来自云南专门研究香草的老师随手采来香草做成熏香,还有当下流行的酵素产品、果蔬萃取……

苏东坡茶与竹

随着悠远嘹亮的笛声,下午3点半,晒茶会的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茶,可以清心,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知己故交,独自成趣。竹,亦可以清心,青青几枝,疏疏几叶,月下清影,窗前墨色。”伴随着优美的男女声朗诵,“可以清心”晒茶会盛大开启。

茶与竹是苏东坡人生中的挚爱,这位品茶的高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后世人辑成的名联)、“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东坡还是一位画竹的高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他留下的名句。苏东坡与文同一起,开创了中国独有的“文人画”!苏东坡是天才的文学巨匠,也是爱茶、懂茶、种茶、痴迷茶的极品茶人,他还是一位茶壶的设计师,传说提梁茶壶的样式,就是东坡先生发明的。

为纪念苏东坡先生,主办方把这次晒茶会分为“茶之韧·竹之贞”、“茶之恋·竹之情”、“茶之雅·竹之文”、“茶之柔·竹之劲”、“茶之静·竹之清”五个环节,将苏东坡最爱的竹与茶交织一体,通过舞蹈、丝竹演奏、现场作画、茶百戏表演、斗茶等一一呈现给大家。

在古琴的伴奏下,一位90后舞蹈家的《竹梦》,把“茶之韧、竹之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精彩的是“茶之恋、竹之情”环节:竹笛演奏的《乱红》将观众带入了潇潇翠竹林。接着茶艺师演绎宋代苏东坡茶诗竹画意境——“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随后一个深沉浑厚的男中音,开始朗诵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一生的总述:

1037年,四川眉山诞生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的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

舞台上出现了读书的苏东坡。家童因为得到好茶,跑来报告苏东坡。嗜茶如命的苏东坡十分高兴,立即叫夫人前来点茶。在沉稳欢愉、畅快淋漓的男声朗诵中,苏东坡的《试院煎茶》画面情境再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茶百戏与斗茶

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宋人喝茶十分讲究,除了好喝还要好看,在汤茶上作画蔚然成风。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宋人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在这次晒茶会上,茶人王龙为观众演绎宋代“点茶法”,他将茶粉与水融合,用茶筅击打茶汤,形成乳白色汤面,再以一枝翠竹当笔,一杯茶水当墨,在黑色宋盏茶碗中画一枝翠竹。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大开眼界。

斗茶也是一种始于唐兴于宋的“雅玩”,古称“斗茗”“茗战”,比拼的是茶叶质量。此次晒茶会“斗茶赛”,一共收到茶友送来参赛的34个茶样。评委《茶风雅颂》杂志主编王龙、云南著名茶人胡建芳,用“双密码感官审评法”,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对于此次晒茶会,著名茶专家徐公和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熟知历史和书画的专家,魏学峰说:在苏坡乡的宽庭晒茶园举办的晒茶会,具有着别的地方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意义,当年苏东坡曾经在这里办学修桥,他又是画墨竹和文人画的开山式人物,今年宽庭的晒茶会以竹为主题,以茶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发扬光大!

“从来佳茗似佳人”,本届晒茶会,爱茶的人们在初夏的好时光,体会了一番与佳人约会般的茶会、与宋人苏东坡相会的茶会、与青青翠竹相约的茶会,也体会了一下与茶宴相约的茶会。

失而复得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他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可见,茶百戏始于唐代,而兴于宋代。

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在宋朝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蔡京曾在《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这当中描述的就是宋徽宗常召集大臣比试点茶、分茶技艺,还亲自点茶、分茶赐宴群臣的盛况。

此外,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等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元代后茶百戏技艺开始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人章志峰于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延长到2小时至6小时。

文人墨客

爱斗茶

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也被称为“斗茗”、“茗战”,在我国古代,斗茶是文人墨客最为青睐的一种“雅玩”,而斗茶技艺的起起伏伏也成为我国文化的缩影。

根据史料记载,斗茶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于宋代盛行,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主要方法是点茶法,比试内容则分两方面:一为茶色,即饼茶和碾成细粉的抹茶的色泽。二为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宋代的梅尧臣在《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尝何如耳因条而答之》中详细描述了宋代斗茶时茶汤的品次:“忽有西山使,始遗七品茶。末品无水晕,六品无沉柤。五品散云脚,四品浮粟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所加。绝品不可议,甘香焉等差。一日尝一瓯,六腑无昏邪。”

受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元代后斗茶活动开始衰落,但元明清时期依然有斗茶存在,明·程嘉燧在《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中记载:“湖头城角雨如麻,宿酒残歌夜斗茶。”清·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中云:“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相比宋代花样繁多的斗茶模式,现代的斗茶内容显得较为单一。由于泡茶法无法在茶汤中形成各种图案,因此当下的斗茶主要比试内容就是茶叶的品质以及冲泡的技艺,并不强调斗茶的艺术性。但近年来,随着诸多斗茶技艺的逐步恢复和普及,斗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人又能在茶香四溢中重新领略这充满古风的娱乐活动。

七碗茶诗


《七碗茶诗》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即有道家羽化成仙的浪漫主义情调,又有儒家的治世精神。茶人即使在羽化成仙的意境里,也不忘为民请愿,想的是茶农的辛苦和国家的兴衰。当时贡茶使用量之大,让茶农与督茶都身感疲备,“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所以又有了许多正直的督茶为民请愿,在送去贡茶的同时,也送去了规劝皇帝的诗文,减少了贡茶的数量,也减轻了茶农的负担。这就是茶人精神的伟大之处。

朱元璋续茶诗


洪武三年,朱元璋带了几个心腹秘密来到灵山寺。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人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而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进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茶沟、茶坡等。

清雅源清代的优秀茶诗


清代朝廷茶事很多,朝隆皇帝举行的大型茶宴,每会皆有大量茶诗,但大多数都是歌功颂德的俗品。倒是一些真正的文化人,才能写出饱含感情的好茶诗。如卓尔堪,有《大明寺泉烹武夷茶浇诗人雪帆墓》。

茶试武夷代酒倾,知君病渴死芜城。

不将白骨埋禅智,为写清泉傍大明。

寒食过来春可恨,桃花落去路初晴。

松声碧眼消闲事,今日能申地下情。

全诗充满悲凉哀痛的气氛,是一篇以茶为祭的典型诗章,犹如一篇祭文,但又把茶的个性、诗人与茶的关系写得十分巧妙。也有欢快的茶诗,如郑板桥的“竹枝词”,以民歌形式写茶中蕴含的爱情。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诗中好像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画图:茅屋、江水、土墙、紫荆,一个美丽的少女依门相望,频频叮咛,用“请吃茶”来表达心中的恋情,一片美好、纯真的心意。

茶诗与茶画


中唐诗人卢仝(约公元795~835年),自号玉川子。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先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从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一碗、二碗至七碗时的不同感受和情态,故此诗又有《七碗茶歌》之称。

诗中描述诗人收到好友孟谏议差人送来新茶之时,在珍惜喜爱之际,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来之不易。关闭柴门,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接着诗人以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七碗的感受。

茶对诗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解渴之饮,更能为他创造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而自古以来,诗人与画家的“灵犀”常常是相通的。卢仝的诗,深深打动了宋末元初擅诗的大画家钱选(约公元1239~1299年)。他以笔功柔劲、着色清丽的风格,根据400余年以前卢仝的《七碗茶歌》所描述的意境创作了《卢仝意茶图》,把诗人的千古绝唱再现于画面,形象生动传神。

明代大画家、能诗的丁云鹏(公元1547~1628年),自号圣华居士,他绘了一幅《玉川烹茶图》,把卢仝诗中“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先凝碗面”的煎茶、品茶情景活现于画上。

赵朴初的禅诗茶趣


3月26日讯:赵朴初先生一生爱茶,且常以茶禅入诗,深得茶中真趣。

以茶寓佛理。朴老的许多茶诗,常借茶寓佛理。如他有一首著名的茶禅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诗化用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活泼;空灵洒脱,饱含禅机;体现茶禅一味的佳作,为世人所广为传诵。

朴老常以茶会友,以茶悟道。安上法师送碧螺春给朴老,朴老吟诗:“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讲的是茶禅一味。一次,他请剧作家曹禺一同喝茶,说:“清心须清腹。我最喜爱的是早上起来,泡上一杯好茶。”曹禺问朴老:“你喝茶,可有禅意?”赵朴初说:“但以喜心喝茶,就有禅意。”此言颇得禅茶三昧!

1983年,朴老赴日本访问,恰逢高僧大西良庆108岁生日,朴老作汉俳多首为之贺寿,首首不离茶。其中一首曰:“惠我以汤盘,历历孤明一字禅。将心与汝安。”主人赠以茶盘,诗人贺以茶诗。茶话欣同,如坐春风。朴老的这次访问,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又增添了一段友谊佳话。1991年,“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纪念”,朴老又欣然题诗一首:“阅尽几多兴废,七碗风流未坠。悠悠八百年来,同证茶禅一味。”

以茶养生。朴老平生不喝酒,不抽烟,唯一的嗜好是喜欢喝茶,自称“茶篓子”。早年,他曾吟诗“冷意初凝借茗浇”,表示了用喝茶驱寒的心情。即便在病中,他也饮茶,所谓“舌存堪味茗”。晚年更是“茶香朝夕药香俱”。朴老还曾写了一首通俗诗《老人何所好》,内中有这样几句:“老人何所好?陈醋与新茶。陈醋助饱食,百忧驱海涯。新茶烫心胸,文思发奇葩。”言自家心声,得茶中真趣。

茶,是朴老一生的钟爱;茶更是他传播中华文化,抒发爱国情怀的载体。“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认故乡。”朴老的一生,犹如一杯清香四溢的清茶,香播四方,风流永存!

唐代茶与诗


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等等,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

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受贡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

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茶诗茶叶文献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针锋相对答曰:“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回文诗

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在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的叙中,苏轼写道:“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曰: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着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茶诗 斗茶歌


《斗茶歌》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朝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一首脍灸人口的茶诗,诗的后面部分讲到参加斗茶的茶都是品质极好的,这种茶有神奇的功效,它可以醒千日之醉,它比灵芝仙草还好,它比任何酒、药都要好。假使卢仝,陆羽在世,他们将会给斗茶写赞美诗和把斗茶写入《茶经》。诗中多处用典,以衬托茶味之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苏轼的茶诗茶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