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紫砂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流传,也象征着静雅清幽的生活理念。紫砂艺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无论是从造型的创新上,还是制作工艺的传承上,都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所以,全世界很多专业收藏家,都以有一把“巨匠大师”制作的紫砂壶为荣。

在紫砂工匠中隐含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大师,“紫砂圣手”——华建民以精湛技艺、独特创意、潜心研究、突破陈规、巧夺天工,成为当代真正的紫砂工艺大师,其创立的“华氏紫砂”以最具创新意识、最具时代特点及标新立异著称于世。

一、独具匠心开创紫砂艺术崭新领域

华建民先生潜心研究紫砂艺术二十余年,对紫砂的材质、造型、制作、烧制见解独树,均有论文发表。独创的“华氏”紫砂品牌冠绝天下,曾多次荣获全国和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展大奖,被业内和藏家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之光”、“生命的火焰”、“梦界的壶艺”、“火的魔术师”、“奇人怪才天壶”、“四百年来第一人”、“紫砂圣手”、“新生代紫砂泰斗”。

对于华建民来说,紫砂艺术的创作不仅需要传承和技艺,更需要潜心的去琢磨其中的奥秘、敢于不断挑战传统,这样才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在艺术的领域上开辟全新的道路。所以,和很多紫砂大师不同,在华建民的创作室中,不仅仅只有制作紫砂产品的器具,更有很多草创图纸,这些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通过不断的研习让灵感迸发。

二、潜心钻研还原纯正紫砂真实面目

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实践中,华建民经历了常人不曾有过的磨练。也许正因为如此,对于紫砂的研究才能够十分透彻,领先的艺术思维理念,得以被业内接受、被世人欣赏。

华建民潜心研究紫砂,目的就是找出纯正紫砂,揭开紫砂的本来面目。在研究紫砂数年中,发现纯正的紫砂有与普通紫砂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颜色柔、声音哑、手感润、养后油、泡茶不馊。这一见地,已成为紫砂界陶手制作紫砂的新标准。

三、紫砂窑变开创紫砂审美风格

紫砂窑变是现代紫砂工艺的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不同于普通的紫砂工艺,它的工艺技术之复杂,创作思维和烧制技术之高,是很多陶艺家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在这一点上,“紫砂圣手”华建民用了很长时间才研究透彻,成为业内鲜有的紫砂窑变大师。

华建民认为,要想创作出一个好的紫砂窑变作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判断,去观察。窑变色彩的过渡自然程度;颜色的丰富多彩;色彩的稀有程度;颜色与造型的恰到好处;火焰的美丽痕迹;以及窑变的趣味。这些关键的判断因素是紫砂窑变作品出炉的前提条件,也是紫砂窑变作品的特征。

在华建民眼中,紫砂窑变是他最得意的工艺,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不负众望,创作出的紫砂窑变艺术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他创作的窑变作品《脸谱》、《冷暖水鸭》、《一缕鸿运》,《灰姑娘》、《月中桂》等等,个性独特,底蕴浓厚,古典与时尚完美结合,提升了紫砂窑变艺术的灵魂,开创了紫砂审美的新篇章。这得益于华建民对紫砂材质的深入研究和他烧制技术的娴熟,以及他对紫砂艺术的那股执着精神。

在紫砂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紫砂圣手”华建民兢兢业业,把传统紫砂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无论是技艺的创新、还是作品灵魂的创新,都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佳话。标新立异,是艺术创作遵循的不变法则,也是对艺术的敬仰和传承最好的见证。

华建民简介

华建民,号砂立。紫砂艺术家,工艺美术设计师。196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起从事紫砂创作设计;198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创办华氏艺陶创作室;2000年创办“华氏”牌纯正紫砂并注册。曾多次获全国和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展大奖。

《紫砂宝鼎》1990年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表扬奖

《紫砂仿古香炉》1991年江苏省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二等奖

《六环紫砂盆》1992年江苏省陶瓷新品展评二等奖

《金秋承露》1994年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二等奖

《风声、雨声和土》1995年江苏省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三等奖

《秋艳》、《山寨情》、《晨露盂》1996年江苏省工艺美术陶瓷新品二、三等奖

《双龙供春》、《隐龙戏蟾》1996年入选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

1997年被香港权威性全球人物志编入《世界名人录》

1998年作品《同行》入选中外陶艺家邀请展,作品《窥今思古》获98香港回归一周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世界艺术家人才大典》

2000年出版个人作品集《陶艺群星系列丛书NO.1——华建民》

大世界出版公司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播出专题片《供春壶艺》

2003年出版作品选集《当代中国紫砂陶艺名家——华建民作品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华建民紫砂壶作品初探》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整理发表研究成果《纯正紫砂窑变初探》

cy260.COm小编推荐

吴行其紫砂壶制作的炫彩人生


宜兴一个以紫砂闻名世界的城市,依附着这座城市,必然有许多吃紫砂饭的人,虽说吃这行饭的人不少,然而学归学,做归做,不见得谁都能一帆风顺,个个成才,除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加上勤奋不畏艰难,就要看他的悟性或说天资如何,然吴行其则是多者兼而有之或许可以称之为其中的佼佼者,看过他的作品后,会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了一种在意境中享受的幻觉,用幻觉,那是因为那种感觉太美好。

吴行其,一个于1966年生于古陶都宜兴,1983年开始学习紫砂工艺经自身的不断努力,1988年进入紫砂工艺三厂研究所工作,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培林、吴祥大为师的青年陶艺家‘工艺美术师。九十年代初他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在广泛探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的同时,创办了“行知陶手工壶坊”,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探索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理念,并得到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的亲手指导,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艺术是一个自我不断圆满,超越的过程,没有捷径可寻但学习是需要技巧的,否则即便付出再多心血也难求得一份回报,紫砂艺术就是如此,还记得有人说过,紫砂制作以工成其味,以泥成其韵,以法成其态,以精成其气,以心成其神,这样才能达到与作品合一。在紫砂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我们可以欣喜地从吴行其艺术家的作品中感受到它在原有基础上的独树一帜,自辟蹊径,他的作品线条流畅、工艺精细、充满神韵、艺术创意新颖、文化内涵深厚。一名真正的紫砂艺术家,其目的就应在于作品本身,艺术家永远是用作品说话,通过他的构想,把他想要说的话用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他的思考,他想传达的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灵感产生的沃土,缺少了它作品将缺乏生命,缺乏主张。,吴行其就是合理的运用他的人生阅历,奋斗经历,淋漓尽致地展现到了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生阅历中曾经有一段很重要的经历,以至于对他的以后在紫砂方面的成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段不得不提的经历就是他从事过木工的行业,以至于对线条的把握更加敏感,所以才导致他在方壶方面的造诣如此之深。他喜欢紫砂,他有发现紫砂美的慧眼,所以他的作品,不自觉地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然后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我为吴行其艺术家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更为他倾心推动紫砂艺术的繁荣所作的努力感到由衷的钦佩。我相信在他的艺术道路上,一定会佳作不断,硕果累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正是有了像吴行其一样的艺术家的存在,宜兴的紫砂文明将再续辉煌。(和谐中视马建中)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艺术人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其作品特色是,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被海内外艺术界专家誉为“壶艺泰斗”。

顾景舟不仅壶艺精湛,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学习,博闻强识,有深厚的学养,且知古鉴今,著书立说,编著并出版《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

顾景舟以其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在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工艺美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中国陶瓷大师周桂珍、李昌鸿、张红华、潘持平等人,可谓桃李满紫园。

紫砂壶向来具有很强的收藏价值,而在市场上的拍卖价格往往反映出艺术家的艺术成就。2010年5月16日,顾景舟制作、吴湖帆做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得1232万;2010年6月4日《矮僧帽壶》拍得313万;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对顾景舟制作的紫砂杯就拍到了20万的高价。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共11件)以1782.5万元的价格创下当时紫砂拍卖世界纪录。提璧壶,高145mm,口径78mm,宽185mm。因其壶盖面似玉璧而得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围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是当代紫砂茗壶一绝。多次的成功拍卖,无疑印证了顾景舟是名副其实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一生惜壶如命,并不是因为他做的壶太值钱,而是因为,做一把壶太不容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门大开,蜂拥而入的各色人等,其中有很多,是冲着紫砂壶来的。这一点,让闭塞了许多年的艺人们始料不及。文人眼里,紫砂壶是怡情雅玩;藏家眼里,紫砂壶是掌上知己;商人眼里,紫砂壶是升值金银;某些官员眼里,紫砂壶是敲门之砖。水涨船高、车水马龙,顾景舟的名字,每天被无数来访者念叨。他的一把壶,在太多人眼里,是尊严的象征,也是可以升值的财富。

杨世华:深山茶人的人生传奇


总编壹说:有人说:“每一片普洱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雕刻的故事。”如同普洱茶的陈化,岁月的历练让杨世华愈加淳厚内敛,他与普洱茶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回味悠长。

从中学老师到国企中层,从国企中层再到资深茶人,云南——深圳——云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折返,念兹在兹的茶之梦,伴随时光潜移雕刻,跃变升华。

经历市场跌宕起伏的风波后,普洱茶仍然是投资客收藏的首选。但是当这片可以喝的小小树叶被包装成绝代风华的精装本,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故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杨世华选择在纷乱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静观风云,潜心做茶,用茶人最纯粹的语言为我们解读每一块茶饼背后的故事,简单淳朴,却打动人心。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中层、云南中吉号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翻看杨世华的经历,笔者脑海中立马拟好了标题中的关键词——“茶人传奇”。当真正坐下来与杨世华面对面地聊起普洱茶,整个标题都恨不得只剩下“茶人”两个字,这是个与那片树叶一样纯粹的人。

信任:做茶就是在做人

深晚:勐海自然环境优越,出产的普洱茶毛料极佳,是每个普洱茶人的理想国,中吉号总部就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这里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但中吉号为何选择将营销中心的大本营设立在深圳?另外现在的茶企都非常注重深耕品牌内涵,中吉号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杨世华:周易说,居中为吉,中道亦是正道,中吉号便由此而来。深圳茶叶年消费额达数百亿元以上,且逐年上升、潜力巨大,很多茶企都选择以深圳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而且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品牌数不胜数,它就像一杯清水,遇到了茶叶,就会浸透、温润,慢慢地,清水也就有茶的滋味了,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之一。

深晚: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行情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都纷纷涌入茶市,您怎么看?

杨世华:的确,即便像勐海这样一个县城里,都有100多家茶企,并且每年茶企的数量还在不断递增。很多人投机茶叶都想要赚快钱,但如果单纯地炒买炒卖,会不断推高普洱茶的成本,造成市场价格虚高,普洱崩盘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极高。

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我很珍惜。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名山普洱

深晚:尽管普洱茶市场繁荣非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吉号成功突围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杨世华: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像去年我们的中吉号珍藏青饼,1000多件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深晚: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您当时有想过这样一个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巨变吗?

杨世华: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中高等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

转变:以文化体验影响大众

深晚:茶文化的魅力让茶迷如痴如醉,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中吉号是否尝试过一些茶文化推广呢?

杨世华: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由深圳市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茶产业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并组成了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会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策划出很多精彩的茶事活动,在近期的评为“深圳市茶行业创新型标杆品牌”。

张德华:从广东走出来的紫砂工艺大师


十二生肖壶

三友套壶

一句“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把民间文艺及手工艺品极强的地域特征鲜明地表露无遗。在江苏宜兴,工艺、文化、收藏,样样现象因其而起,种种派系由此引发。在当代能够在紫砂紫砂壶制作界取得认可的非宜兴籍人士屈指可数,广东人张德华就是其中之一。

与壶结缘是福分

对于张德华而言,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爱他的壶。他说“我觉得卖壶就像嫁女,合适的人我就卖给他,不合适的人出再高价我都不卖。”

从喜茶、爱壶再到做壶,张德华坦言是壶改变了他的人生状态,使其人生充满了乐趣,紫砂壶不仅是他人生历程的盛器,同时也是其艺术追求的载体。正因为如此,他从不单纯以价钱作为交易出售的筹码,而是希望能够真正找到懂壶爱壶的人,才倾心将其托付。

民间艺人都是我的老师

明代供春偷学金沙寺僧人做壶终成一代宗师的故事曾深深打动了他。“供春能偷学制壶成为一代宗师,为何我就不能学习做壶呢?”

每个创业故事的开头往往细微、草莽而艰巨,而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少年时代便离开广东出外谋生的张德华,从最初的茶叶买卖到紫砂壶的采购再到偷师学成紫砂制作技术可以说都是“兴趣”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着兴趣他广交制壶艺人,执着学艺的精神最终感动艺人拿出看家本领对其进行指点,随后,张德华又到高校学习紫砂制作工艺,希望能将更多的美学原理运用到制壶中来。2011年,中国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紫砂壶顶级制作大师凌锡苟收张德华为徒弟,并专门举行了传艺收徒仪式。

继续做好紫砂传达民族工艺

对文化的最好传承便是在继承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对手工艺品来说尤不能例外。受恩师凌锡苟艺术思想的熏陶,在“艺为先,技为辅”艺术理念的指导下,以其造型精美、做工精细、原创性强等特点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在收获荣誉的同时谈及未来,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提到:艺无止境,特别满意的作品还在我的追求之中。未来嘛,还是以平常心对待,继续做好紫砂壶,用它向大家传达传统民族工艺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怡清源董事长简伯华的茶人生


他自号“茗疯逸士”,我们回想每次见到他一身唐装、清瘦儒雅,回想他做事内敛低调稳实的风格,倒也真和这带着雅致的号相称。人又号他“茶癫子”,因在俗世之中,他说起茶精神振奋、滔滔不绝,性格深处狂放不羁,对他的茶事业雄心勃勃。他是纯粹的茶人,发誓说此生不做别的一切只为茶;他是文化人,写诗吟词编书样样来;他是商人,用“一辆小破车拖出一个新世界”,白手起家直至将怡清源发展成中国茶行业顶级品牌之一。简伯华的人生经历,始终带着点传奇的色彩。

不走寻常路

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简伯华进入了长沙卷烟厂,但他的兴趣和志向并不在此。1992年已经位居卷烟厂副科长的他毅然决然地辞掉这份当时大家都羡慕的稳定的好工作,在亲戚朋友一片的质疑声中下海经商,在河北石家庄做个贩茶叶的小个体户,将湖南的茶叶卖向北方。简伯华家祖祖辈辈都是茶农、茶商,他自小就对茶文化和茶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加上他的妻子又是研究安化黑茶的专家,他最终会选择茶叶也有情理可循。

谈起这段艰苦的创业期,简伯华不大肆描述艰苦细节,在笔者的追问下,他大体说了两件事。初到石家庄没熟悉的人没熟悉的地,下了火车买地图的时候让两个流氓盯上了,面对他们的敲诈,身单力薄的他只能低头道歉给人家送烟。他创业的城市,用这种谈不上友好的方式和他打了个照面。生意最初的一年里,他身兼老板和员工二职,白天与客户谈生意,晚上住在简陋的平房里自己做简单的小菜吃。但他始终坚持下来了,并且做得还不错。

在市场上磨练三年多,简伯华在想: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为什么中国的茶叶产业缺乏国际品牌?于是自己立志要做一个这样的品牌,带着这份心,简伯华在1996年回到湖南,创建了怡清源品牌。在店址的选择上,简伯华又一次打破常规,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荒郊野岭的高桥,将所有的资金都砸在那里,装修了4间门店。请不要以为“荒郊野岭”四个字是夸大其词,简伯华描述当时的情况为“道路不通,骑单车进去有一段路还得将单车扛着走”。常人很不解他这种抉择,他的解释是:“任何事情都必须走在别人前面,在高桥,我是所有商人里面,第一个进驻的。”

简伯华的标新立异,让许多人开始讨论他。其实有议论就代表着他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了。人们形容他“癫”一点不为过。2000年,他再一次做了件违背常理的事情——将怡清源茶艺馆开到长沙最繁华的解放西路酒吧街里。简伯华的考量是“茶文化是中国的经典,酒吧一条街在当时是时尚,而我认为时尚和经典是可以并存的,甚至流行还干不过经典,因为经典的魅力是绵延无尽的。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一个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幸运之神又一次站在了简伯华的身边。热闹的酒吧街里,从常理来考量本该格格不入的茶馆,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可是,这真的只是因为简伯华幸运吗?其实不是的。简伯华看起来像个疯狂的赌徒,实际上,他是一个懂谋略、懂市场的人,他对茶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并且对茶的影响力充满信心,对茶产业的脉搏和影响力也具有深刻洞察力。他走的每一步,都坚定无比。不是谁都有勇气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也不是谁都有足够开阔的思维去想象一个崭新的奇妙世界的。他骨子里有一种倔劲,不服输,将“老子不信邪”挂在嘴边,敢为人先。正是在这种经典与时尚之战中,怡清源摸索到一种以茶科技、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心一意只做茶

简伯华发誓“此生不做别的,一切只为茶”,所以将全副心思扑在如何经营好怡清源上。他始终提醒自己做企业就如同马拉松赛,路漫漫,无休无止。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众多企业纷纷裁员减薪时,简伯华又一次反其道而行,通过各种渠道,增员110多人,加大投资投入三千万耗时两年在安化县建立中国一流的黑茶现代加工基地,开设国家茶文化博物馆“茶马驿馆”,推动安化黑茶走向全国,冲向世界。

如今,怡清源的产品誉满全国,还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这与简伯华的经营战略分不开。他很早就认识到,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将品牌、产品和网络都控制在自己手上。怡清源先建立市场,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市场需求推动供给能力的提高,从而发展种植基地,建立加工基地。

在简伯华看来,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化怡清源黑茶生产厂家作为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厂家,坚持采用绿色的生产工艺、清洁化仓储和科学化运输。

此外,怡清源还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拥有独立的科学研发团队,首创了黑毛茶初加工过程中的鲜叶醇化技术。简伯华的妻子张流梅作为中国著名的黑茶专家,带队自主研发的“黑玫瑰”有“杯中的美容院”之称,以高档安化野尖黑茶为主要原料配以药食同源的优质鲜玫瑰等独特秘方配制而成,可产生一种促进和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神秘物质“玫瑰黑金”。这款产品是国家保健食品批文产品,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其中1项是发明专利,目前在各地市场都广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怡清源最热销的产品之一。

这一切源于简伯华对振兴湖南黑茶的历史责任感,也源于他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这种责任感和自信,皆是因为他爱茶、懂茶、痴茶,他坚守传统,他将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每个角落。一个企业有了文化,就好比躯体有了血液,文化和信念赋予了企业生命,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将文化弘扬到底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简伯华在回顾自己走过的创业之路时,指出文化终究是财富的最终推手。茶向前追溯,有漫长悠久的历史,与茶挂钩更多的是文化。简伯华茶学及茶文化造诣相当深厚,他不仅仅是个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位优秀的茶叶专家、茶文化专家。他先后主编《湖湘茶与茶文化系列丛书》之《茶与茶文化概论》、《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他还编创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经典茶艺“潇湘八景”、“桃花源擂茶”、“夹山寺禅茶”、文成公主黑玫瑰茶艺、常德渔鼓说唱怡清源等,被誉为"茶道潇湘第一家"。

近些年,来说,更是这样,怡清源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其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数百年来,品牌成为一门以文化、科学、艺术和炼金术融为一体的学问,在商界,素有点石成金之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广义的茶文化,它是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它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自我实现的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则有可能使得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怡清源将茶文化带入茶营销,使品牌文化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将文化财富转化成企业竞争的资本,使产品在商品流通的大江大河中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9..除了关注文化建设外,怡清源还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您常常带头为贫困学生、灾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等捐款和送上精神关怀。您觉得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怡清源成立至今一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血液当中,形成企业与社会共赢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做大做强茶产业。

当前,企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才可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怡清源品牌的认同,增加品牌的竞争力。

汉代人生活的画像砖:房形紫砂壶


一提起紫砂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紫砂壶的样子——鼓腹、平底,有盖,有嘴,有把手,深红颜色,看起来很是敦实厚重。不过,笔者收藏的这只清代的紫砂壶(如图)可能会颠覆你的想像。

你看它像不像小时候老家的那种老院子?并且还不是普通人家的院子,那是有着独门小院、二层小楼的富贵之家。小楼看上去甚是平整,二楼之上,有观景台,可以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背后有烟囱,有高大的晾晒衣服的树桩。烟囱其实是壶嘴,树桩是壶把,屋顶上面“隐藏”有壶盖。小楼四周,是篱笆扎成的一处院落,有院门,用茅草覆盖,门是木头做的,看上去庄重而古朴,弥漫着朴实而厚道的农家气息。院墙的一角开有偏道,向下走是一座磨盘。磨盘一大一小层叠相垒,还有可以转起来磨面的碾子。整座院子下面四角有支撑,其实是壶底,让紫砂壶可以平平稳稳地放在茶台或者茶几之上。

该紫砂壶长12.1厘米、宽10.5厘米、高12.4厘米。紫砂壶的造型一般较为固定,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紫砂壶形式。不过有几种特殊的样式,如树瘿壶,即模仿树瘿的模样,使壶上凸凹不平,千沟万壑,相传为供春首做;二泉铭壶,即在壶上刻有铭文,为清末制壶名家邵二泉所首创;冰心道人壶,壶上阴刻图案,“冰心道人”是清末民初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号。但这几种壶大致不脱壶的造型,像图中这般做成房子形状的壶还真不常见。

这种房形紫砂壶大概渊源于汉代的陪葬品。在汉代人看来,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前是什么样的生活,死后也要继续。于是,在汉墓中便经常能够看到记录汉代人生活的画像砖,以及房子、水井、猪圈、灶台和五禽六畜等陶制品,就像其生前一般。像这种陶制小房子在汉代墓中十分常见,清代的制壶匠估计便是从这些陶器中找到了灵感,并匠心独具在紫砂壶上加以运用,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的。

关于茶的民联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抗战时重庆一茶馆联)

茶香飘四海,友谊播九州。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陆羽闲说常品茗,元龙豪气快登楼。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点上时春。

幽借山头云雾质,香分岩面蕙兰魂。

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

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

难怪西山春茶好,只缘多情采茶人。

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

坐观楼百尺,三面种新茶。

小径山茶绿,疏离木槿红。

樵歌已向平桥度,好理藤床焙早茶。

卖茶客渡回风岭,驱犊人耕活水田。

羹香怀帝德,茶色虑民灾。

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高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香。

六安精品药效高,消食解毒去疲劳。

茶香味浓难比毛尖,西湖龙井茶中之美。

旧谱最称蒙顶茶,霞芽云腋胜醍醐。

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帮旧是蒙山。

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阳羡春茶杯杯好,兰陵美酒盏盏香。

紫砂窑变成就工艺师五彩传奇人生


传统、创造、执着、责任、纯正紫砂,这是华建民紫砂文化的关键词。他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无论手捏供春百壶系列,还是纯正紫砂窑变,都注定了他在紫砂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有人称那是“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之光”、“生命的火焰”,而他自己则被誉为“火的魔术师”、“四百年来第一人”。

【倾心】

五彩之光开启窑变之梦

这是一把容量为150CC、名叫《月牙泉》的绿砂壶,壶身上布满恣意挥洒的黑、灰、蓝、白、紫。当它们交叉重叠时,又变成一种神秘的混合色,仿佛能从中看出数不清的颜色似的,极富甘肃沙漠胜境月牙泉的画意。

这是一把容量为180CC的朱砂壶,壶身漆黑,从右侧底部升起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苗,火苗边缘跳动着,似能听到爆裂的声响。

窑变也可称作釉变,是陶坯上釉后,在温度、火焰、窑内气氛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釉水性状和色彩的变化,并逐步演变为一种表现手法。拒绝上釉的紫砂壶一旦产生窑变现象,无异于打上了废品的烙印,历来如此。但窑变紫砂并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华建民在长期使用窑变紫砂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奇妙的现象,有可能黄中泛绿、紫中泛青、绿中泛黄(红)、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深,或者色斑中间泛出各种色彩的颗粒,所有这些变化全都自然生发。虽然传说中没有交代供春用的是新壶还是老壶,但原理似乎又是相通的。

而最初,为了实现自己紫砂窑变之梦,将五彩效果呈现到紫砂上,华建民曾翻阅大量的史料,来对窑变进行探究,每有所获,便尝试烧制。然而紫砂窑变是可遇不可求,色彩呈现极不稳定,他每天不知道要摔多少把壶。这一摔,就是六年。

【求索】

执着追求成就窑变之美

从黄龙山原矿下手,了解分析它们的成分、结晶度。他发现紫砂矿岩以黄龙山的砂岩为最佳,其砂料在火焰中烧成以后,既不是结晶,又有亚光之色,表面手感舒服,色质滋润,光质优雅,用久之后,其表面的砂状结构在放大镜下排列整齐、均匀,就像沙滩上的沙一样美。

他找到了那把打开紫砂窑变之门的钥匙,火的艺术。通过掌握火焰的温度和控制窑温的变化,用火代替化工原料,使紫砂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来,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

紫砂窑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如今,我们来看华建民的紫砂窑变作品,《桥中桥》色泽温润,韵彩缥缈,仿佛一幅江南烟雨图。窑变效果自然天成,让人叹服。紫砂作品《啄木鸟》润泽如玉,画面如泼墨晕彩,沁人心脾。由于窑变的偶然性,变换的图案每次都有不同,使得这些作品件件孤品,可遇而不可求。

【开创】

供春之美是自然是新奇

明正德年间,宜兴人供春模拟银杏树瘿制作出极富自然气息的紫砂壶,被后人称作《供春壶》。他本人被尊为“陶壶鼻祖”。供春壶受到历代艺人的推崇和效仿,近代不断有人对供春壶的细节试做改动,但未见华建民如此这般的大动作。

这动作一大,不同看法也就在所难免。华建民的《供春壶艺》是一门手捏艺术,更是一门再发现艺术。他将“眼中”的“供春”变为“胸中”的“供春”,这符合艺术创作中的“双重转化”规律。不论作者的初衷如何,《供春百壶》虽然蕴含着“供春”语素,但与母体已经迥然有别,在客观效果上给人以现代紫砂和现代根艺的认同,这是供春壶外延扩张后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根艺赋予死根枯柢以创意的生命力,那么,华建民赋予《供春壶艺》的则是原生态自然之美,并在其中注入新奇、怪诞、力度、情趣等现代艺术元素。看得出,华建民技艺功底扎实,在处理虚与实、藏与露、动与静、简与繁、奇与巧等对应关系中显得沉稳而娴熟。

华建民没有沿袭供春壶树瘿纹满雕的做法,而是只刻到壶身表面积三分之一左右,有点儿像中国画的“留白”,他的树瘿纹脱胎于供春壶,又注入了自己的理念,有如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乃是集情、形、势三者为一体,在树瘿纹与折绉、疤痕之间表现出节奏、韵律,大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不啻生命的赞歌。

【认可】

打破传统逻辑造就并蒂奇葩

华建民在《供春壶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供春壶艺》先后作了报道。《双龙供春》、《隐龙戏蟾》入选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窥今思古》获香港回归一周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鹰岭上的对话》是华建民供春壶系列作品之一。此壶曾在2000年被一香港收藏家以16.8万元的价格买下。壶体以树瘿为型,颇具造化之功,形态丰富,留给人无限遐想。《砥犀尊》《元兽》等都是华建民供春系列的经典写意之作。

看得出,他在其中灌注了审美激情,“不讲究传统的模式。在造型和装饰上,萧然游于规矩之外。超然出于流俗之表”,显得很不温和,很不安分守己,勇敢地摆脱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以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主观上的叛逆思维尽情发挥,有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华建民,号砂立,著名中国紫砂艺术大师,中国紫砂窑变技术大师。

196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80年起从事紫砂创作设计;1986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创办华氏艺陶创作室;2000年创办“华氏”牌纯正紫砂并注册。曾多次获全国和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展大奖。

华建民潜心研究紫砂艺术二十余年,对紫砂的材质、造型、制作、烧制见解独树。首创手捏供春百壶和紫砂艺术花盆、紫砂艺术茶海,研究开发成功纯正紫砂窑变,发明紫砂无刀陶刻等;开创了全新的、划时代的紫砂审美艺术,被业内人士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之光”、“生命的火焰”、“梦界的壶艺”、“火的魔术师”、“奇人怪才天壶”、“四百年来第一人”、“紫砂圣手”、“新生代紫砂泰斗”。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区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全民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日下一个名词“紫砂文化”在越来越多地被各大媒体、业界内外频繁提起。与在不同场合被提起的高频率、大范围相比,与这个名词被各界人士的耳熟能详相比,这个名词的真正含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少厘清。同时,又有另一个名词,多次被业内人士说起—“文化紫砂”。那么,“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这二者在各自的概念表述中有哪些差异,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作为紫砂从业人员,应该如何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指导我们的创作呢?笔者将试作分析,请教于方家。

葫芦

一、“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的概念解析

紫砂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是以紫砂工艺为核心的。它与茶文化、禅文化等其他不同的文化,彼此并列,互有交融,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其外延相当宽泛,可以包括紫砂工艺所凝结成的物质作品,也包括物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非物质工艺,更包括品鉴者、欣赏者在品味紫砂时期的主体感受。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几乎凡是和紫砂沾边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这个概念去大而化之,去笼而统之。

由于“紫砂文化”这一名词包含的意思过于宽泛,笔者认为“文化紫砂”这一概念,能够与前者相呼应,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那么“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这两个貌似相似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紫砂文化”这一概念重点在于“紫砂”,是先有紫砂后围绕紫砂而形成了文化,而“文化紫砂”这一概念,重点在于“文化”。前者的重点在于“紫砂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后者的重点在于“以文化的眼光创作紫砂”。由于“紫砂文化”使用的过于频繁,包含的意思过于宽泛,适时提出“文化紫砂”这一概念,让两个概念之间各据其位,互有张力,正是其时也。其次,“紫砂文化”是泛指,“文化紫砂”更多的是特指。前者既指紫砂作品的欣赏者,也指紫砂作品的创作者。在其欣赏者中,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紫砂文化统统是来者不拒,广纳并包。而“文化紫砂”则不然,它有明确的所指范围和诉求对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概言之,“文化紫砂”就是指紫砂作品的创作者及其作品,就指那些自觉以文化为标杆,以文化为旨归的创作者和作品。

再次,“紫砂文化”是综合的现实描述,“文化紫砂”是主观的价值偏好。前者指社会中上到阳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的一切与紫砂有关的现象和物质,而后者则不然。后者仅指那些能代表时代精神、能具有文化意蕴的紫砂现象和物质。所以,笼统一点说,文化紫砂代表了“阳春白雪”的一面。最后,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紫砂文化”是历史的,“文化紫砂”是现实的。我们今天所指的“紫砂文化”,是指从明供春以来所借由紫砂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他们从各个角度影响着现今的紫砂发展。而后者,是当今紫砂人在扎根前者的基础上,对此艺术的文化思考与全新开拓。今天的“文化紫砂”,从先行者变为行业共识,被凝固、被物化、被传承,就成为了几十年后的“紫砂文化”的一部分。

八面雄风

二、提出“文化紫砂”的时代背景

“文化紫砂”这一概念的提出,不是某位艺术家或理论研究者突发奇想的产物,也不是媒体个别人突然创造的。它不断地闪现在拍卖场、艺术家创作谈和艺术画册中。可以说,“文化紫砂”一词的诞生顺应了多方面的需要。第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呼唤。每个时代必然需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藏行业的腾飞、紫砂收藏人数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普通的、千篇一律的传统样式,也不满足于完全传统的审美趣味和作品鉴赏。当然,这些作品还有其生命力,但是仅仅这些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如同一个挑剔的孩子,张着饥渴的嘴巴,在呼唤着新鲜的食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第二,这是紫砂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发展久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酝酿,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何以为继”的发展难题。这个难题如果用通俗语言来表达,就是怎么变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紫砂界、在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了,就是在文学音乐中也屡见不鲜。中国的诗歌艺术在唐朝发展到顶峰,宋代的诗人不甘心重复,就以理入诗,宋诗终于别开生面,成为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谁都绕不开一个“继承和创新”的命题,绕不开“书写时代精神”的课题,绕不开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实。既然绕不开,又必须迎头而上,只能提出“文化紫砂”这个概念,用这面大旗激励自己,也呼朋引伴。第三,这是雅俗文化互相影响的必然结果,也是从“手工艺”到“工艺美术”的必然表现。中国传统的紫砂,是俗文化,属于工匠的,属于手工艺人的。以陈曼生为滥觞,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不断地介入紫砂,使紫砂完成了从街头巷尾到登堂入室的转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社会媒体到紫砂界自身,越来越多地把自己从“手工艺”定位到“工艺美术”。既然定位在“工艺美术”了,就必然要做名实相副的事,就必然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去重新定位紫砂,传承紫砂。“工艺美术”较之“手工艺”,区别何在?窃以为,就在于“文化”二字。第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影响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中国以前传统的紫砂文化,还可以苦守在师徒传承的谱系中,还可以固守着传统样式过日子,还可以埋头在小城市的小作坊(这里的“小”,绝不是指具体的占地面积、作品数量,而是指心胸,指眼光)里重复制作,反复制作,那么现在的紫砂如果还这样,就必然会“为天下人所笑”。紫砂文化与学院文化、西方文化,与社会大环境下的其他子类文化,必然会互相接触,产生出新的面貌和新的气质。我们不能闭目塞听,也根本做不到闭目塞听。

双线玉宇

三、“文化紫砂”对紫砂从业者的主体要求

提出“文化紫砂”,既是紫砂从业者对时代要求的顺应和反馈,也是自身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时代的发展需要紫砂从业者从各个方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来尽力为紫砂事业添砖加瓦。一方面,是对创作主体自我修养的提升。苏联时期的戏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本书,叫《演员的自我修养》。笔者认为,在目前这个环境,也应该提出紫砂艺术家的自我修养这一问题。毋庸置疑,目前在紫砂界存在某种不好的现象。由于紫砂热、好赚钱,各种人都来吃这碗饭。甚至连找不到工作的、天天打网游的都来赶这个热潮。当然,古人也说过,英雄不问出处。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不努力,不进步,又哪里能够自称英雄?我想,凡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应该有着历史责任感,有着这个行业的职业精神。所谓的历史责任感,就是不辜负紫砂传统,不能老是吃祖宗饭而不为子孙留遗产。所谓的职业精神,就是干一行要爱一行。不断实现从“用手创作”到“用脑创作”最后到“用心创作”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创作作品的全新要求。我想这种全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作品能否体现出时代责任感。所谓时代责任感,就是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要为这个时代创作,要为历史留下关于这个时代的特有作品。紫砂发展了,是时代造就的,这个时代对所有紫砂人都是厚爱有加的,我们怎么能辜负这个时代呢?另一个是你的作品能否体现出广博的艺术眼光。你能不能吸收江南文化以外的东北文化、西北文化、西南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你能否主动接纳如时政文化、军队文化等各种子文化,能否吸收西方陶艺文化、工业设计、礼品设计等有益的养分.

擦洗紫砂壶和紫砂杯茶垢的过程


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这也是大家独爱紫砂壶的一点原因。

紫砂壶泡茶时间久了,多多少少都会留下茶垢,常有壶友问我怎么去除茶垢,一把紫砂壶养好后很漂亮,水色非常好,但打开壶盖,如保养不当,壶内壁和壶盖口等地方会残留下乌黑的茶垢,顿时心里就不舒服了,该怎么除去茶垢呢?其实也简单的。

茶垢是没有喝完或放得时间较长的茶水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后形成的,茶垢附着在壶的内壁。

茶杯、茶壶用久了,就会有大量茶垢,用海绵蘸盐摩擦,可轻易去掉。

茶杯、茶壶内放入一小勺桔子粉或桔子汁,装满清水后放置2-3小时,这样茶垢与茶具失去了粘合力,就容易除去。

用烫熟的土豆皮擦拭紫砂壶的壶身;把土豆皮放进茶杯里,然后倒入热水,盖上盖子焖一会儿,5到10分钟后,倒出土豆皮。这时候再用清水刷洗一遍,就能够很轻松地去除茶垢了。这是由于土豆皮里含有大量的淀粉,用开水冲烫以后,淀粉形成胶体溶液,这个胶体溶液具有很好的吸附和去污能力,因此用这种办法就很容易地把紫砂茶杯里的茶垢除去了。

建议:擦洗紫砂壶和紫砂杯茶垢的过程中不要使用任何化学清洗剂,包括牙膏。

宜兴紫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鼎蜀是一个太湖边上的普通的小镇,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耕田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些日常需用的碗罐。就这样,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平凡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和尚出现在他们的镇上。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的看着这个奇怪的和尚。

和尚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说着,人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来走去。奇怪的和尚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了一起去。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了。突然间,和尚消失了。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事实上,紫砂陶土的颜色确实是五彩的,称为“陶中陶,岩中岩”。紫砂的陶土为本山绿泥,红泥,和紫泥,产于宜兴,鼎蜀,黄龙山,陶土发掘与黄石下的混合陶土矿中。

人间紫砂之三:把握紫砂器的精神维度


紫砂壶显著向外拓展的部分,除了壶嘴,还有壶把。

常见的壶把大致有端把、横把、提梁几种。

端把是茶壶之常见把式:有两支点,也有多支点。两支点多见于光器,轮廓像人耳朵,俗称“耳把”,也叫“圈把”,亦称“环把”,也有称“圜把”。端把与壶流对称、均势,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高点与壶口、壶流的高点呈水平。为与壶流在视觉上达成有机平衡,把上或会有飞扣,把下端或延伸出“耳垂”。通常端把是“正耳”模样,也有反弹琵琶者——“倒耳”,此种叫“倒把”。有款深受壶友喜欢的光器壶——倒把西施壶,便以此命名。

横把壶之把,也叫“柄”、“执”。为与壶流成90度角的壶体上安装的柄。此形制在日式茶壶上常见。我日常泡绿茶的一把日本瓷器壶便为此种样式。壶流在一侧向外伸张,人端壶而立,壶柄直指人心处,确有“执意”之意。此种壶把,叫“执”确实更为准确。此形制壶把,多为较粗的管状手柄,与鸭嘴样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较多见。把的位置设置,从力学上讲,正是在出汤时身筒旋转的中轴上,便于省力并大幅度倾倒和压迫茶汁蓬勃外溢。日本茶道,喜席地坐而论道,横把茶壶,为“当家菜”。

横把紫砂壶有一经典款做得相当飘逸,名曰唐羽壶。就此字面便能凑出个画面:像在唐朝,似羽化成仙。唐羽壶的横把飞泻向外伸张的样子,确有敦煌飞天甩袖的意趣,自信而高傲。

提梁把,为紫砂壶艺术形态在空间上取势的显著形制。此种也叫“提”,这是就受力关节处而言。一般放置在壶肩上或者护壁侧与水平面相垂直,在壶流纵切面上。

从位置上分为提梁和提壁。提梁,指的是从壶身筒肩部起提,连接位置在壶的肩膀上;提壁,说的是从身筒的侧壁起提。在装饰上有素提和花提,前者指提身光素无装饰;后者指提身有装饰。形态上有绞提、单提、双提和叉提之分。绞提为数根细提绞合而成;单提为干净利落一根提梁;双提为并列分置的两根提梁;叉提为单提在后,双提在前的提梁。在材质上,又可归结为硬提梁和软提梁。硬者,指壶的提梁材质与壶身的材质属性基本一致(也有例外,如徐达明的红木提梁系列)。软者,俗称“活络提”,壶提的材质与壶身材质不一致,可活动,像常见水铫子“提”一般。洋筒壶便是这种提梁典范形制。

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天鸡壶”,是清代紫砂巨匠陈鸣远一件传世力作。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泽凝重,光滑润泽。圆形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围饰云雷纹。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设鸡首形流,对侧饰兽首衔环为把,为借鉴青铜工艺。颈上端饰莲瓣纹,肩部饰一圈绳纹。腹刻铭:“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为庾子山(庾信,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句。诗因酒而写,兴亦随酒而来。著名陶瓷学者宋伯胤著文:“陈鸣远所作的天鸡壶是一件酒具,并不是茶壶。”《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所写“陈远(鸣远)天鸡酒壶赞”更为了然,但被很多人忽视。

紫砂壶把,古称鋬。鋬,即是器物上用手提起的部分。天鸡壶把,是典型鋬之一种。吴骞评价天鸡壶“制作精雅,真堪与三代古器并列。”天鸡壶收藏在天津,这也很有意思。

如果一把好壶的壶嘴所指向的是一件紫砂器的精神维度,那壶把所把握、归结的,恰恰是一把好壶的气宇。手握其上,人与壶,气宇相合。安安然,无它。

张明强:我瞳孔里的紫砂与紫砂艺术


紫砂茶壶,诞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又繁荣于现代。紫砂是特有的一门陶瓷工艺美术形式,既为普通人欣赏、使用,也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珍藏。自明代中叶开始,紫砂壶就与奇石、兰花被列为文人三雅,备受人们的推崇。

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阳羡,在江苏省的最南端,具有6000年的制陶历史,是著名的陶都,在近一千多年的紫砂传承之中,特别是明代出现紫砂文献以来,经过历代工匠的创造,紫砂变成是花样款式最多的陶瓷器形,并且,在很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创作下,将造型之美与茶文化的精神享受拓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紫砂泥拍打成一幅历史的长卷,把这一长卷围起来,装入紫砂艺术的表现元素,融入作者的创作思想与长期积淀的禅意精神,经过千百度的历练,然后往这长卷中投入几片茶叶,注入一股清泉,冲泡出来浓浓的一壶春夏秋冬,这样的手艺之美,完全超越了一件具体对象本身的意义。

我出生在宜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宜兴丁蜀陶瓷工匠,入行30多年,先是从事紫砂原料的制备,到紫砂壶的成型,再到紫砂壶的烧成,我用十年时间把紫砂壶从矿料到成品的所有工序里的所有工种全部摸索了一遍,仅仅是打了一紫砂工艺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转型做紫砂壶的出口业务,从一个做壶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卖壶的,使我终究没有走上专业紫砂之路,这也许对一个崇尚紫砂艺术的人来说,有一点点遗憾,不过,我近20年来,一直业余做壶,并且用了近10年的功夫把紫砂经典造型全部做了一个遍,说真的,做经典老壶,就象与古人对话,我在重复经典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寻到了别人很少感受到的一种重复修炼的乐趣,那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把过去的经典变成自己的经典。

我对素心素面的紫砂艺术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光素的艺术发挥到极致,越是简单的表现手法,越是有力,对于紫砂艺术而言,庞杂的紫砂表现元素会在一瞬间失去内涵,尽显苍白,用心手合一的创作来感悟世界,读解自然,丰富生活,这种对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一直是我的紫砂血脉里流动的信念,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到,采用更贴近自然的一种生存状态,它会显得更真实,一件紫砂作品的完成,包含了作者当初最真实的情感和艺术理解,与工业化刻板的流水线产品不同,紫砂壶的深动来自于对自我创作发自内心的爱。

紫砂壶并不是每一件都需要精雕细刻,光素禅意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魅力,同样可以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现代人崇尚简约,光素并不是一种虚无,它可以透过对繁缛刻意的艺境来表达背叛,当然,也不是极间约主义的刻板表达,光素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一种回归艺术生命的自然体现,尤其是紫砂壶,光素更是一种风骨。

紫砂壶的创作可以比拟是一个孕育生命的过程,有一段美好时光在壶上凝结,一个故事在壶中舒展,用抑扬顿挫的线条,起承转合的手法,把天然的泥土写成了诗。这是天地方圆,岁月轮回,风雨相聚里的一种内心创造,如此包孕古今饱含人情的作品才有了愉快的生命。

500年紫砂史,造就了紫砂文化天空中许多璀璨的明星,但是,却没有诞生出几个真正的紫砂艺术大家,当前虽然大师高工漫天飞,可是我总是想,由于当下的紫砂从业人员太注重职称名气,太多人没有艺术人格修炼,在这样的名利场应该是产生不了真正的紫砂艺术大师的,在缺乏紫砂艺术土壤,或者说现在的紫砂艺术土壤已经被现实功利与庸俗浮躁的思维所感染的情况下,根本出不了精彩的紫砂作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紫砂匠人,我感到无比的无奈,望着这些紫砂明星,真的没有心情去评判,越来越多的一些紫砂收藏爱好者已经变成一群追星族,把追求明星的紫砂壶变成是一种时尚,幸哉,悲哉我都无法消受。

紫砂壶是立体的艺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是哲学立体化,禅意概念化,造型艺术化的茶具,茶文化离不开紫砂艺术语言的诠释,紫砂壶造型离不开自由空间的艺术抒发,怎样在有限的物理空间,承载无限的艺术灵气,表达深遂的精神力量,是所有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者应该去思考的,在我看来,懂了紫砂艺术与紫砂语言,领略紫砂语境的深刻含义是紫砂壶收藏者的必修课,要懂得,紫砂壶,首先是茶具,然后才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作者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心手合一的东西,它必然烙上创作者文化修养的符号,我追求自然,朴素,庄严的壶艺个性,古拙,秀雅,大器是我赋予的紫砂灵魂,如果说紫砂艺术生命承载历史责任的话,那么弘扬传统紫砂文化精神,创新紫砂工艺,就是我们当今紫砂文人的历史宿命。

有一位记者曾问过我,当今的紫砂艺术最缺乏的是什么?我说,缺乏的是人文精神,他问我为什么?在我看来,紫砂艺术的本身是承载传统茶文化的一个具体的东西,就像现在的茶艺表演,不是穿一件汉服席地而坐,用一种优雅的姿势煎一壶茶,用一双纤巧的手奉出一杯心意就能忽悠的,紫砂艺术面临新的命题,十万人同扑紫砂职称考场,是一种壮举,也是一种景观,此乃绝世仅有,相信这样的场景绝对能感天动地,说真的,现在的紫砂从业者,趋之若鹜的就是一张职称证书,一张对紫砂艺术没有任何意义的纸,可就是这一张纸,让人们失去自我,因为这张纸代表了一个人在紫砂行业里的身家性命,实际上这张纸就是可以提高紫砂壶卖价的信物标签,这种现象真的让我觉得紫砂壶离艺术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

当今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不乏匠人,紫砂园地里也有许多象我一样的工匠,没有职称反倒使他们生活的更从容,职称名气如果是政府给予的,还不如民间共同的口碑来的更好更名副其实,紫砂艺术不是谁的名气大就好,要具体看一把紫砂壶的艺术造诣,是作者日积月累的功力的综合展示,是原料表面肌理的美丽绽放,用职称来衡量紫砂作品是一种对紫砂艺术的叛变,只有心手相一的紫砂壶,才能表现出我们紫砂艺人的精彩人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圣手华建民:绚烂多彩的紫砂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