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器为茶之父,要想品一壶好茶,首先要有一套上好的茶器。茶器的选择关乎其发茶性的效果,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在众多茶具中,紫砂壶与建盏的组合,是很多茶人壶友的优选。在味蕾享受之余,亦徜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

紫砂壶是泡茶圣器,文震亨在《长物志》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建盏秀丽典雅,《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焙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一、紫砂壶与建盏原料的地域性强

天下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宜兴丁山特有的紫砂矿料,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建盏产自建窑,以建窑原产地的原矿泥胎和原矿釉制作,大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

出生地即是代名词,紫砂壶与建盏原料的地域性强,历史文化传承悠久,各领风骚,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都在简约质朴中凸显艺术价值与魅力

紫砂壶造型多样,圆不一相、方非一式,纵观紫砂发展历史,纵使有过华丽糜繁的宫廷风格,但简洁朴雅的文人紫砂,始终是紫砂壶审美的主流,并将书法、绘画、篆刻融于紫砂壶艺,在紫砂壶上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粹,有浓浓的书卷之气,延展紫砂文化的无限张力。

建盏造型以质朴取胜,没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受清新的自然之美。建盏内外饰以变幻莫测的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纹样,美不胜收。

这种装饰纹样与手工绘制或刻画、模印不同,它既依靠釉料配方的变化,又依托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往往产生于意料之外。因此,具有无穷的艺术魄力,似为鬼斧神工之作,同时也映证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而这一点又与紫砂壶的颜色,因窑温的不同而变化相契合。

紫砂壶与建盏的艺术魅力,都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亮眼名片,饮誉海内外。

外销的宜兴紫砂壶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有多个国家进行仿制。早在1667年(康熙六年),荷兰德尔夫特已出现仿宜兴壶制品,著名的陶瓷大师兰伯特斯·克莱夫斯在1672年发现了,仿制宜兴朱泥壶的方法,后经过多年研究,制作仿宜兴壶技术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日本,一方面陶艺家主动从紫砂壶上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还有宜兴紫砂壶工艺师远赴日本传播紫砂壶的制作技艺。

公元1511年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账记》明确记载了建窑曜变盏,并称之为世之至宝。现传世的曜变建盏海内外仅见三件,全部在日本。

一为东京静嘉堂文库曜变盏,二为京都龙光院的曜变盏,三为大阪藤田美术馆的曜变盏。这些无价之宝早就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加以珍藏。

在中国国内,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曜变盏。

三、都注重器物的实用功能

紫砂壶的制作,讲究大小是否适合人手把握,是否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容量、高矮是否适度、得当,口盖是否严,出水是否流畅等,这些使用者所关切的点,要产生舒适、愉悦、美的享受等心理感觉。

建盏的造型,底径和盏面的口径比例相差较大,盏壁外撇角度大,为斗笠形,盏壁斜直,盏壁四周在离沿口1至1.5厘米处,稍向内折,盏沿下内折线能起到斗茶注汤时标准线的作用。

上大下小的“V”字线形,在饮茶的时候,能够把碗内的美丽釉色花纹一览无遗,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再者这种造型手握合适,大小正宜。

从建盏的胎质来看,这种胎质有其独创性,是一种铁质胎,这种胎体比较厚,能够耐高温,保温性比较好。

紫砂壶与建盏所蕴含的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性,展现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和谐原则,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是一种基于人格力量的审美理想。(来源:茶文化知识,

扩展阅读

建盏的“窑变与茶变”


中国的宋代是茶与器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从宫廷到坊间斗茶成风,斗茶风俗成就了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建盏”。建盏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型饱满、釉汁肥润。尤其是它的釉色变幻莫测、绚丽多彩,将黑瓷的神妙和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建窑茶盏因壁厚保温、含铁元素可优化水质、黑色便于映衬茶汤等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倍受茶人喜爱。其实建盏真正迷人的地方不仅是它适合盛茶,而是它一生中的两次神奇变化,而且是变化万千却无章可循,第一次变化是烧制中的“窑变”,第二次是使用中的“茶变”。

一、窑变

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和还原作用,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釉彩、釉质等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是在无数次火与土的交融之中大自然造物赐予的瑰宝。

我们所熟悉的窑变是从钧瓷开始的。钧瓷的釉层较厚,用0.5%~0.9%的氧化铜为呈色剂,在1200多摄氏度的还原焰中,还原成胶体铜粒子,散布在釉中即可形成红色釉,由于铜粒大小不同,或青色或红色的混合,有时会呈现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这是因为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因其变化复杂和难以预料,就会形成窑变。

在一定的烧制气氛下,能否产生窑变,与釉的着色剂分子、发色机理以及色质有很大关系。我们所知道的高温釉有两种,一种为高温颜色釉,另一种为高温窑变颜色釉。如蓝色釉与窑变蓝色釉,从字面上看都是蓝色,但蓝的颜色不同。蓝釉只是一种普通的釉,高温后仅会发生深浅变化,而窑变蓝色釉在高温熔化时晶料物质在表层形成垂流的雨线,釉色随着窑内温度与蓝底色釉隐约互动,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窑变为一气呵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不管成功与否,只有这一次机会。

二、茶变

茶变是建盏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茶汤沁、润所发生的变化,可遇而不可求,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变化。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养盏”!当我们选择了可以养的盏、适合养盏的茶、正确养盏的方式,时间上并未完全能够受以控制,在长长短短的与盏相伴的日子里,盏友们会渐渐发现,建盏散发出“七色宝光”,用这样恰到其处的惊喜,来回报爱盏的你。

建盏与人生,养盏即养性。有句话叫“修于内而形于外”,是讲人的修身养性,如此看来养盏之道,其实就是养人之道。如果脾气急躁,又急功近利,那是养不得好盏的。

有些朋友发现喝完茶不洗盏,很快出现彩光,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七彩宝光,喝完茶建议及时清洗做好卫生,所以养盏不洗盏的方式并不可取。养盏需要平常心对待,一只用心去对待的建盏,用茶汤滋养过后,它的光泽温润却又内敛,而且给人感觉是那么的朴实无华,犹如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坦荡又不失灵气。养盏过程是漫长的,养盏的同时你的心境也会潜移默化。

当然,对于建盏七彩光的出现是人为不可控的,是不可预知的结果,它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并不是所有的建盏都能养出七彩光,它就像是曜变一样,是自然天成的,不可强求。

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感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想要更好的了解和感悟这种文化,就需要一个人沉下心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很好的去学习了解,一般都需要从小开始学习,现童学馆强势入驻十堰,明星班火爆招生中,有《文曲星》《智多星》《诗文通》《书画通》等多门课程,让您的孩子在娱乐中了解中国文化礼仪,养成良好的处人待事方法及良好的学习态度。(文章来源:唐风韵道;

建盏如何算是上品


建盏典型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只有在老龙窑柴烧的窑里才能符合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追求建盏中的上品的话,就是老工艺的老龙窑柴烧烧制的建盏。在此基础之上就是兔毫,乌金,鹧鸪,茶沫釉,柿红,铁锈,灰皮,西瓜皮等,看盏的完整程度(冲线,缺口,跳釉等瑕疵),盏口是不是够圆。抛开这几点不管是柴烧或者电窑都基本可以算是一个上品。

一、胎土要正;

众所周知,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纹,能够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斑纹的首要条件就是含铁量高的胎土,其次是胎土是颗粒较为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温的天然矿物,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是好建盏。

二、釉的原料;

有些盏友在市面上看到,建盏斑纹十分炫彩,不敢买,怕釉料不是纯天然,有很多化学元素在里面,含有不好的成分喝茶不健康。的确,每一位工艺师都不会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矿物原料是很难了解的,就是工艺师们看一个不是自己做的盏也不能判定釉料是否纯天然。

三、器行的规整;

建盏的胎土因为含铁量高,不易耐高温,所以极易出现开裂和变形。

一个建盏的精品,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变形,表面不开裂,气泡少,针眼少这几个条件,判定器型是否圆润可以从盏口用肉眼观察,判定是否畸形的方法是,可以将建盏倒扣的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和桌面是否贴合的很好,如果可以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而针眼开裂等也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出来的。

四、斑纹的效果;

建盏的美感完全取决于表面的斑纹,而斑纹又是千变万化,无一相同的。每一位工艺大师做出来的盏斑纹都有明显差别,就算同一位大师同一窑出来的盏斑纹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哪种斑纹好看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五、幻彩效果;

建盏的神奇一定离不开幻彩效果,好的建盏能折射出各种色彩的光芒,而且在阳光下灯光下或者装进茶水后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盏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银色蓝色为主,也有一些盏能焕发出多种色彩。

浅谈紫砂壶后的是与非


最近,笔者翻到《紫玉金砂》杂志,1994年5月刊,感到文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和现在出奇的相似,但是国内市场远比当年的台湾大很多,此等景象尤甚之,在此等繁荣下,那些兢兢业业的恪守本分的陶手值得尊重。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着实结交了许多紫砂同好,他们大都是大陆在线的常客,有的以陶都为家,有的每个月固定报到一次,即便是像我这么疏懒的人,也被迫要每年往返几回。笔者出门纯为采访工作,自是一肩行李,两袖清风;但那些壶界同好可就不同了,因为除了与厂方有正式签约者外,砂壶的买卖多是私下进行的(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来往的货款既不能转帐,又不能开票,更不能刷卡,多半是现金交易,这中间隐藏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台商们通常都会携伴同行,或与当地政要、公安有所联系,以防万一。诸般细节,基于安全上的考虑,请恕笔者不便多言。之所以谈及此事,除了提醒业者多加注意己身的安全之外,更希望茶朋壶友们在玩赏砂壶之美的同时,亦能了解到业者(尤其是第一线客商)经营壶业的种种难处和风险所在。因为惟有在互信互谅的前提下,买与卖之间才能寻求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才是紫砂艺术永续昌盛的正途。

随着一系列事件,两岸交流的种种利弊又被大家热烈讨论着,就笔者的观察,两岸交流的冲击当以人心的变异最令人唏嘘。犹记数年前,笔者偕同内人怡嘉赴宜兴采访,着手进行《唐人工艺一紫砂陶艺》一书。坦白说,我们事前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及至与宜兴陶手们深入接触后,这才发觉他们绝大多数是如此地木讷,如此地惧于表达自己,有些人甚至不能让他们看到录音机的存在,才能开口聊天。总之,那时丁山陶手给我的印象是:除了政治思想之外,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最最纯朴的民间艺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上最重要的除了柴米油盐之外,就是如何把手中的泥巴搞出个名堂来。

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紫砂热潮为陶手们带来历史上最可观的财富,“富贵土”的传说终于实现了!许多人顿时身价百倍,日进斗金,连一些原本不是从事紫砂陶的人,也纷纷放弃本业开始学作壶。当地传颂百年“宁可抱子投河,也不愿子女学紫砂”的俗谚也一夕改观。在一切向钱看的前提下,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纷纷出笼,诸如:某名师年逾花甲,尚娶小老婆,令儿孙蒙羞;某名师生财有道,连家里浴缸都镶上K金(想是得自朱泥壶镶金边的灵感);某名师生活糜烂,进出声色场所,挥金如土,举止嚣张…诸如此类的传闻,一一从不同业者口中,传入笔者耳里。抚今追昔,怀想当年纯朴印象,真是令人扼腕三叹。

我们并不奢求每个陶手在经济改善之后,仍要像苦行僧般,专心致志只为创作,更不是嫉妒他们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的台湾,还更为严重)。我们所忧心的是,紫砂陶艺发展迄今,不过数百年,由于诸般机缘聚合而形成今日的旷世荣景,这个时代的陶手有着最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最多的管道让世界看到自己的创作;更有最好的见证,让自己留名紫砂青史。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中,若还是沈迷于征逐虚名浮利,仅拿剩余的时间来应付客商的订单,那又何足以言创新?何足以言突破?紫砂史上曾记载着一个足令后人警惕的例子,大意是:明代陶人陈信卿以作品工雅坚实,精致独特而闻名。其成名后便征逐于达官贵人之间,也不再专心精研壶艺,往往等弟子制好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出售,终致心计渐粗,不复当日盛况。

我们或许是该静下来想想那些砂壶后的是与非。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与建盏,不愧是品茶优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