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受皇室成员喜好的影响,清代康熙朝出现大量以紫砂为内胎,外施彩釉的紫砂壶。为迎合皇室的审美喜好,地方官员把紫砂壶进行二次装饰烧造,作为贡品进贡宫廷。

清代阮葵生所著笔记小说《茶余客话》载:“近时宜兴砂壶覆加饶州之鎏,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可知当时人们已觉此种彩釉装饰之弊端,即失去紫砂壶质朴清雅的审美特征,且紫砂胎上的彩釉常产生气泡孔及棕眼,更堵塞了紫砂泥特有的双气孔,失去透气性,使其在实用上丧失特色。故而,嘉庆、道光之际,此类装饰即已式微,偶有出现也属点缀性装饰,奢华不在。其后,杨彭年和陈曼生横空出世,他们所创制的紫砂茗壶成为引领风尚的杰作。《耕砚田笔记》有云:“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

杨彭年传世名品,多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或刻铭,源于修补破损紫砂壶或因锡器较软易于刻绘而兴起的包锡手法的发扬光大是在清中期的朱石梅手上。《画林新咏》记载:“朱石梅仿古以精锡制茗壶,刻字画其上,花卉、人物,皆可奏刀,人以之比曼生砂壶。”他所制锡包紫砂壶的把、嘴、钮多为镶玉制成,壶把也偶用硬木为之,并常在壶体上题刻,其篆隶行楷皆具有遒劲俊逸之风。可以说,清中期除了陈曼生的文人壶盛行之外,以朱石梅为代表的锡包壶亦引领一时之风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紫砂的气质和锡器的气质是相类的,它们并不拥有名贵的材质,没有绚丽的色泽,有的只是暗哑的幽光,质朴的气质,所以它们的结缘其实倒是很自然的事情。遗憾的是,紫砂壶上的包锡覆盖了紫砂的本色之美和透气益茶之用,道光朝之后此种装饰渐趋没落,以致锡与紫砂分道扬镳。尤其传统锡器制作工艺式微,不能不让人扼腕。

故宫(微博)另藏有杨彭年款飞鸿延年壶,是紫砂史上的重器。此壶泥色深紫,圆润的半球造型饱满敦实。壶腹刻“鸿渐于磐,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曼生为止侯铭”,底部仿“飞鸿延年”瓦当之形,盖内钤“彭年”小印。该印笔道苍劲爽利,可作为鉴别“曼生壶”的标准印章之一。顾景舟大师在1982年9月访问故宫博物院时,鉴定此壶为真品。

故宫所藏又有晚清壶数款,艺术水平一般。唯黄玉麟款的圆壶具有代表性。尤其壶嘴的下垂设计与晚清民国时制壶名家陈寿珍所制相同,原为方便时人直接对嘴小啜,遂成一时特征,值得一介。

扩展阅读

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的茶马交易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茶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边境部落渐渐被明王朝时而靠封闭茶市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双方僵持两年后,明王朝终于恢复了清河的茶马互市。明政权把茶马互市作为战略利器,本来以为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但是,它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根本。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倾轧、守边官兵贪腐羸弱,茶马互市的利益天平正在向着关外倾斜。

原本,女真人是原始的渔猎民族,而仅在清河堡战事之后不到11年,1584年3月的17次马匹交易中,女真人就买进铁铧4848件;同月29次黄牛交易中,买进耕牛430头,这意味着,女真人已经进入农业经济时代。

茶马互市,不再是游牧部落换取生活资料的交易场所,更成了女真人获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提升整个民族生产力的资源渠道。

女真人在山海关外悄然崛起,成为威胁中原的强大力量。明王朝为自己挑选了掘墓人,而且培养着自己的掘墓者由弱变强。

乌龙茶之地位


乌龙茶三个字在茶业史上绝非一个陌生的名词,相反的,它曾给与茶叶的爱好者,以深刻的印象,曾于茶叶史上发出万丈光芒。在整个世界茶叶市场中,它有独立自在唯我独尊高贵的地位。虽说乌龙茶由于产量无多,不能像红茶绿茶大宗的输出,亦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未曾普遍运销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但是却由于品质的独特与优美,故而凡属乌龙茶输销所至之处,人得而尝之后,无不受人赏识与欢迎,给予许多美丽赞誉之词。

国人誉之为荈史珍品、天下奇茗。西方尝斯茶者,誉之为东方美人或喻之为香槟。此茶之名贵崇高地位由此可以想见。

总之乌龙茶在茶业界有如此独特的地位,实因此茶之制造方法特殊而完美有以致之。此茶属半酦酵茶,其品质特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具有红绿茶之优点,而无红绿茶之缺点。在效用方面尤发挥茶叶的功能,欣赏价值最高药效作用最大。在市场方面,又形成消费乌龙茶地区独占的局面,没有同种茶叶可与之竞争。

郎咸平说茶(四):摆正制茶人的地位


其实要做到竹叶青这样紧密联系茶农并控制质量着实不易。毕竟拥有整个小品种茶“竹叶青”这一点对他们的成功作用实在不容忽视,而这对其他大部分茶企、茶农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更加提倡中国高端茶叶走法国“酒庄”道路。

看到某老茶农如此抱怨实属意料之中:“做完茶后实在没有精力再进行品牌管理和营销了。”相反的,在调查法国酒的时候常常看到类似的叙述,“我们不管卖酒,只管把酒做好就是了”,因为卖酒的工作,包括宣传、销售,都巳经交付给庞大的经验丰富的中间商群体。

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此部分开头提及问题的体现之一,中国相当部分茶企其实角色仅相当于中间商,却同时也夺去了生产者的名号。这毫无疑问利于茶企多赚取利益,却不仅置重要茶生产者于不公平地位,剥夺了他们应得的收益,也拉远了消费者与自然(自然珍藏者,茶农、制茶师傅)的距离,使真正好茶难以冒出头来。我们建议,也更希望有优秀的茶企能脚踏实地地进行中间商的工作,为优秀的茶农、茶师傅服务,帮他们进行品牌管理和产品营销并且利益共享,免去其后顾之忧,得以一心一意做茶。

这对茶企来说一定没有通常手段所能占得的暴利,但是在优秀中间商茶企甘居幕后的同时,制茶人得到了应有的地位,消费者与自然的距离大大拉近,这对好茶的走出深山和卖得好价绝对有利无弊,茶企能获得的收益也不见得一定少于先前。更重要的是,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重新重视种茶、制茶这个产业,不再因为收益太低难以为继而去选用新型高产品种,造成老茶种的日益缺稀,也不再因为前景渺茫、地位低下而无人愿意从事此行业,造成好茶老在山中来不及采制,而市面上好茶稀少、“有钱买不到”。

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未有过尊重农业劳动者、手工艺者的时期,然而他们对我们从土地中获取自然礼赞却是如此的不可替代——我们可以没有把茶叶包装得豪华繁复、摆进装饰得美轮美奂专卖店的茶企,却不能没有这些看天顾茶、待茶如待人的自然传递者们。是时候该给他们应有的经济利益和地位了吧?

线条装饰在紫砂壶造型中的运用


紫砂陶的装饰线多种多样,如皮带线、凹线、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分单双)、推迭线、飞线(亦称活线)、翻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盖口线、盖口上翻线、腹线(凸线、凹线、双复线)等2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线条则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撚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其实是茶壶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又起到确保器体质量的作用,可以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也就是增加了实用功能。

这种特征在筋囊器和光货茶壶上表现特别明显,有的线、纹应用于器口、器底和器足,可以增强体的牢固,使造型更趋于安定和稳重,有的是增强造型的韵律和节奏,使之质感完美;有的是导致造型的端庄大方以及各个镶接处牢固;有的是一种以瑜掩瑕的艺术手段;有的则使方形器形的突出部分“匿角藏锋”,气韵潇然。

张文清:在紫砂壶收藏中传承草原文化


近融入蒙古元素的的神秘旅途,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们的草原文化带入紫砂壶的文化内涵里。

因为张文清的父母十分喜欢茶艺,从小耳濡目染,紫砂的神秘早就深深地藏在张文清的心里。“茶叶是极具魅力的东西,紫砂也是一样,只要接触就会深深爱上。记得小时候,在人们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因为粮食而发愁,但我父亲的脸上却并没显现出多少愁容,因为他的手中总是捧着一把紫砂壶,好像有了什么烦恼,和紫砂壶倾诉一番,一切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一直都对紫砂壶感到好奇和向往,加上父母潜移默化的传授与灌输,似乎很早就植下了这种根。”张文清说。

从二十岁开始,张文清就有个谁也不知道的计划,那就是亲自去一趟紫砂壶的出产地——江苏宜兴,寻找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到了2001年的某一天,这种念头强烈地充斥着张文清去赴诸行动。于是在家里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张文清打着背包,独自一人来到了这座出产紫砂壶的圣地。“到了宜兴,紫砂壶便随处可见了,大大小小的商铺里都能看到成品壶,好像掉入了紫砂壶的世界。我首先来到宜兴市的紫砂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着各位紫砂壶制作大师的杰出作品。在我不断欣赏紫砂壶的同时,好像紫砂壶也在走近我一般。”张文清介绍。

随着张文清对紫砂壶的喜欢,也认识了很多制造紫砂壶的大师,有一年,一位南方紫砂壶艺术家来到北方草原,他被这里的别样风情融化了。“通过我向他介绍我们的草原文化,以及他自己的所观所想,可能是有了制作紫砂壶的灵感,在我这里做客回去后,好几个月都没有联系我,突然有一天给我发来三张照片,是他刚刚做好的三把紫砂壶。我一看,这三把壶说的不就是内蒙古草原上生长的胡杨树嘛。再一细问还真是这样,他告诉我,来到内蒙古的感触很大,根据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也千年不朽的精神,分别制作了三把紫砂壶。听到这里,我当时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文化’,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继承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我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这么多年,我其实是在追逐一种文化,传播和继承一种文化。我可以通过自己,将紫砂的文化带到草原,也可以将草原的文化传到紫砂壶制作大师的手中。于是我更加找准了我的目标。”张文清说。

宜兴紫砂名壶价格在明末已十分昂贵


苏罐,指宜兴出产的紫砂陶小茶壶,宜兴属江苏,故简称苏罐(一说是苏州传来,故名)。紫砂陶罐虽创始于宋代,但紫砂壶要到明代中期才开始盛行。

据载,宜兴壶创自当地金沙寺的一位和尚。后来,学使吴颐山书僮供春(也作龚春)在侍奉主人读书之暇,偷偷地把老和尚的手艺学到手并加以改进,宜兴茶具从此遂逐步走向艺术化,其身价、地位也大大提高。

宜兴名壶的价格在明末已十分昂贵,“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紫砂壶之所以倍受茶客青睐,是因为它具备七大优点:(1)泡茶时“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2)壶经久用,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壶,也有茶味;(3)耐热性强,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4)茶叶不易霉馊变质;(5)传热缓慢,使用时不太烫手;(6)使用越久,越发光润美观;(7)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由于具有上述特点,所以从明代中期起,“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紫砂壶何时传入潮州?这是一个饶有兴味却又难于确指的问题。据乾隆四十九年立于苏州的《潮州会馆记》:“我潮州会馆,前代创于金陵,国初始建于苏郡北濠”,可见早在明代(可惜具体年代不详),潮人已在南京设立会馆。而会馆之设,则反映了潮属各邑与江苏之间频繁的经贸活动由来已久。

在孤独中成长,在压力中奋起


人淡如茶,在寂寞中生长,在压力中坦然。当你疲惫的时候泡一壶好茶,静静地品味它独特的味道。

独自一人呆在书屋里,品杯中翠色香茗,思绪飘荡在氤氲的茶雾中,心中升腾起一种无可言明的感动。

做平常事,怀平常心,陶然于这份云水悠悠、平和至上的美好心境中,灵魂被洗涤了,灵感在此萌芽,激情在此迸发,思想在此闪耀光芒。

一个人对茶的品尝,莫过于浅尝茶淡淡的捎带一些苦味的清香,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

唯有淡泊才能宁静,唯有苦涩才能醒目提神,快乐而单纯地陶醉于这样一种恬静和绝美意境中。

懵懵懂懂喜欢上茶,那淡淡的茶。

茶有许多美德,“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受尽苦难,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高洁空灵的茶叶要沸水冲入以后才释放出原本看不到的一切内涵,才会慷慨激昂地奉献出生命积蓄的精华,变成一壶余香甘醇的茶水,从而完成自己价值的升华。

人生其实也如此,一辈子很平顺不经历磨练,怕是也品不到生命的芳香。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情感,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情感,很缥缈的东西,看不见,抓不牢,只能一切随缘。

君子之交淡如水,友情如茶,品之淡然,偶尔想起,送上几句问候。

自古佳茗如佳人,爱情如一杯清茶,初恋时,馨香迷人,让人情不自禁走进了婚姻。时而温暖,时而怀伤,时而感动,时而清冷,其味就像袅袅飘起的茶香,自然而然地芬芳,舒畅。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有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淡如茶,做人就应该是一道清淡的茶,在寂寞中生长,在压力中坦然。

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享受沧海变桑田的快乐,经过磨砺的生命才会更加绚丽多彩,馨香弥久。就像茶一样要经过开水的洗礼才能释放出自身的香味。

茶文化:茶在中国的分区


茶树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阔,范围在北纬18-38度,东经94-122度;地跨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在垂直分布上,海拔高可达2600m的高山,低至仅距海平面几米的矮丘。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中国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地带、气候、土壤特点,可划分为

1、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包括黔、川、渝、滇中北和藏东南。该区年降水较丰富,雾日多,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的种类也较多。适制绿茶、红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等。

2、华南茶区:包括闽中南、粤中南、桂南、滇南、海南、台湾。该区高温多湿,全年降水量可达1500mm,为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该区茶树资源极其丰富,适宜加工红茶、绿茶、黑茶、青茶和花茶等。

3、江南茶区:是中国的重点茶区,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整个茶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量比较充足,茶历史悠久,历史名茶甚多。是发展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4、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西、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该区因昼夜温差大,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适制绿茶,香高味浓,适制绿茶为主。

茶在英国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那时,我有位澳大利亚朋友——著名男高音纳尔逊·伊灵沃茨。退休后,他在斯坦因斯镇买了一幢临泰晤士河的别墅,他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游泳,二是饮茶。游泳,河就在他家旁边;为了清早一睁眼就喝上热茶,他在床头设有一套茶具,墙上安装了插座,每晚睡前他总在小茶壶里放好适量茶叶,小电锅里放上水,一睁眼,只消插上电,顷刻间就沏上茶了。他非常得意这套设备,他总一边啜着,一边哼起什么咏叹调。

初抵英伦,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习惯。茶会上,女主人倒茶时,总要问一声:“几块方糖?”开头,我总说:“不要,谢谢。”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喝锡兰红茶,非加点糖奶不可。不然的话,端起来,那茶是绛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锡兰茶亦有“黑茶”之称。

那些年想喝杯地道的红茶就只有去广东人开的中国餐馆。至于龙井、香片,那就仅仅在梦境中或到哪位汉学家府上去串门,偶尔可以品尝到。那绿茶平时他们舍不得喝。待来了东方客人,才从橱柜的什么角落里掏出。边呷着茶边谈论李白和白居易,刹那间,那清香的茶水不知不觉把人带回到唐代的中国。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我在英国还常赴一种很实惠的茶会,叫做“高茶”,实际上是把茶会同晚餐连在一起。茶会一般在下午4点至4点半之间开始,高茶则多在下午5点开始。最初,桌上摆的和茶会一样,到6点以后,就陆续端上一些冷肉或炸食。客人原座不动,谈话也不间断。我说高茶“很实惠”,不但指吃的样多量大,更是指这样连续四五个小时的相聚,大可以海阔天空地足聊一通。

关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经常被列举的是火药和造纸。然而在中西交通史上,茶叶理应占有它的位置。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

(选自团结出版社《上午咖啡下午茶》,有删节)

在杭州喝“普洱”


这几年每次去杭州,当地朋友都要请喝茶,而且喝茶必是龙井茶。到杭州不喝茶尤其是不喝龙井茶,就如同来北京不吃烤鸭尤其是不吃全聚德烤鸭,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遗憾。前年去杭州也不例外。在下榻的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刚刚安顿下来,老朋友柯朗曦主任就特意送来他珍藏的两听当年明前龙井,让我在杭州居住期间享用。后来杭州市作协主席、诗人嵇亦工老弟请我们喝茶,同样是当年采撷的龙井茶佳品,并用当年下来的西湖藕粉,以及其它杭州茶点佐茶。真个是来杭州不喝茶,喝茶不喝龙井茶,就等于白来杭州。显然,我这次也未虚行。

在龙井茶故乡喝龙井,在茅台酒产地喝茅台,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如同这两个地方茶楼酒肆之多,谁看到根本无须大惊小怪一样。我平生喝的第一杯真正的龙井茶就是始于杭州,我平生饮的第一口纯正茅台酒就是在茅台。可是我如果告诉你,在西湖畔喝普洱茶,而且喝得更为精彩,相信你准会疑惑不解,甚至于觉得不伦不类。是吧?没错。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喝过以后才知道,这就如同在欧洲吃中餐,别有一番情趣在里头,更加深了在杭州喝茶的印象。给我创造如此美好机会的,是上海作家褚水敖夫妇俩,他们是普洱茶“迷”,更是喝普洱的高客里手。

在杭州喝了多日龙井茶,忽然有一天,水敖说:“咱们换个地方,喝普洱去吧?”几年前就有朋友送我普洱茶,因为一直未喝过这普洱茶,就不在意地放在阳台上,把室内存茶的背阴干燥处,全让给了我心目中的茶中佳品,如龙井、大红袍、铁观音、台湾高山、毛尖等。这次水敖说喝普洱茶,而且是在龙井茶故乡,自然就不是很热情。可能是揣摸出了我的心思,水敖就说:“走吧,你喝喝看,跟喝龙井完全不同,保管你从此会喜欢上普洱。”从他眼神中的自信,我看出他对普洱茶,有种执着和偏爱,就顺从了好友的美意。

上海距杭州近,水敖他们常来。他带我们到西湖边,一家有临水平台的茶馆,找了一个靠窗座位。窗外是平静的西湖,在秋天阳光照耀下,鳞鳞波光闪闪烁烁,让人的心都倍感温暖。叫茶时水敖跟茶店店员说的那些话,诸如,什么板、哪一年的、生的熟的,等等,我听了似懂非懂,因为是第一次喝普洱茶,倒也觉得颇为新鲜有趣儿。

不一会儿茶上来了,水敖夫人小南给大家布茶,手法和速度都很到位,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看出,小南是个品茶的高人。我端起茶盅小口吮饮,觉得这普洱茶的味道儿,既不似乌龙、铁观音浓厚,也不像龙井、毛尖那般清淡,喝到口中觉得苦中带甜,自有一番别样的味道儿,就连连夸赞好喝好喝。蛮以为水敖夫妇会随声附和,岂料这二位品咂片刻后,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小南叫来店员说:“你搞错了吧,这哪是十年普洱呵,味道儿不对嘛,请给换换吧。”年轻的店员二话未说,赶紧把泡好的茶拿走,很快又送来一壶新泡的茶,小南先嘬了一小口说:“哎,这回就对了,你们尝尝,味道儿完全不一样嘛。”我尝过确实觉得不一样。这水敖夫妇简直神了,连茶的年份都能喝出来,于是跟他们请教普洱茶知识。

水敖夫妇告诉我们,他们喝普洱茶已经多年,喝得多了自然嘴尖,生熟普洱和存放年份,用嘴一尝就会分辨出来。熟普洱是经过自然发酵茶,年份越是久远味道儿越是醇厚,而且对于人的健康越有益。同行的学者奚学瑶先生,大概跟我一样不熟悉普洱,就不时地在旁询问或搭话。我就暗自回想自己,由于对普洱茶的无知,把朋友送的几盒普洱茶,随便地扔在阳台上了,不知现在成了什么模样。难免有些后悔和惋惜。

水敖好像看出了我的懊丧,就主动说:“怎么样,好喝吧?龙井茶再好,北方人不见得适应,这普洱茶则不同,既可滋养肠胃,喝多还不失眠。你扔在阳台上的那些普洱,说不定有很好的板呢。回去好好看看,把它们拿到屋里,放背阴处储藏吧!”我连连点头表示赞赏和明白。作为一个喜欢喝茶,却不谙茶之道的人,这次在杭州喝普洱,让我又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喜欢上了普洱茶。回到北京的次日,就清理阳台的茶,光普洱茶就八九盒,其压缩形状的精美,包装用材的讲究,我竟然第一次留意。在懊悔对普洱怠慢同时,更抱怨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喝茶慕名而不考虑茶性,这跟平时与人交往,只看身份而不思人品,简直有着如出一辙的短见。所幸得到高人水敖兄指点,从此,不仅善待了家中的普洱茶,而且喜欢上了普洱茶。每当有好友贵客来访奉茶,我就会拿出普洱茶,请他们品尝这茶中的另品。

这时常常地会想起,远方好友水敖夫妇。他们教给我如何喝好普洱茶,他们启迪我莫以名分论优劣,这茶中含而不露的人生哲理,更加深了我对普洱茶的钟爱。据说,在运输的长途跋涉中,经过风雨晴阴的磨砺,普洱茶不断地适应发酵,锤炼成一副好的“身骨”。看来这普洱比之别的茶叶,更经得起时间的陶冶锤炼,难怪它有种别样的性情。这普洱茶跟人生是多么相似啊。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在封建王朝的地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