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问题一:白陶泥的烧制温度与红陶泥一样吗?

答:配制好的建水紫陶原料目前主要有两种:由五彩泥配制的红陶泥、由白土与灰土配制的白陶泥。

紫陶的烧结温度并不是一个固定且精确的数字,而是一个温度范围,绝大多数在1100℃~1180℃可以烧结完成。

但由于泥性有所不同,白陶泥和红陶泥耐高温性也略有不同。通常,白陶泥比红陶泥耐高温性更强,在烧制时,损坏风险也相对较小一点。

问题二:建水紫陶坏了有哪些修复方法?

答:建水紫陶作品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不小心碰坏。轻一点缺口,严重一点碎成若干块。

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去修复,一是锔补,主要针对碎成若干块的;二是金缮,对于碎裂和缺口都适用。

值得一说的是,技艺高超的陶瓷修复师往往可以为一件破碎损坏的作品带来新生,甚至赋予原作品没有的艺术魅力。

问题三:紫陶壶具体的制作工序是什么?多长时间完成?

答:使用已经炼制好的现成泥料来制作,工序如下:拉坯塑型、粗修坯、字画装饰、刻花、填泥、精修坯(配壶盖)、粘接壶嘴壶把、精细打理、摆放晾干、入窑烧制、无釉磨光、挑选分拣。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不是一天接一天不停制作,其中部分工序制作完成后,需要将陶坯摆放晾置到合适的干湿度,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以上工序大多属于概括性的,每一道之下还细分若干小工序,如填泥工序中包含色泥制作、摊泥、压泥、削刮;粘接工序中包含钻出水孔、搓壶把、掏壶嘴、校正、补泥等等。

正常走完以上工序,制作一批紫陶壶目前所需时间大多30天以上,季节不同,时间也会不同。

还要说明的是,这是用已经炼制好的泥料制作所需的时间,如果从泥料采集、配制、陈腐算起,时间会更长。

编辑推荐

建水紫陶壶什么颜色好?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紫陶壶的颜色没有好坏之分,只关乎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以我们常见的黑色、红色、古铜色而言,颜色的差异只是烧制方法不同造成的。烧制之前,从原料选取到成型、装饰、精修、晾干,甚至最后的打磨工艺,都完全相同。

造成颜色不同的烧制环节,对紫陶的健康、品质都不会造成什么特殊的影响。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分享过关于不同的烧制气氛下紫陶呈色不同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颜色就有所区别。主要是白色壶与深色壶在使用时茶渍积累和清理的不同。

白色壶更显脏,当茶渍积累起来时,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清洗,茶壶就会显得难看。

但深色的壶就隐蔽许多,甚至很多深色的壶常年不清洗,壶内积累厚厚的茶渍,于是还有“壶内茶山”的说法。

同时,白色壶与深色壶在茶类选择上有所不同。一般建议白壶用于冲泡茶汤颜色较浅的茶类,而熟普等茶汤较深的茶类,则建议用深色壶冲泡。

紫陶刻花,难的是什么?


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饭碗的彼岸,我们别时和见时不同。有陶友询问,建水紫陶刻花工艺中的难点有哪些,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难点。

一、刻花深浅靠经验去感知

在湿润的坯体上,用锐利细小的刻刀将文字和绘画的笔迹刻出来。在坯体厚度小于1厘米、甚至许多小件作品坯体厚度普遍小于0.5厘米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刻花既不损坏坯体、又可以保证填泥和精修顺利完成,很考验刻花匠人的感知能力。

刻得太浅,填泥厚度不够,在后续精修和最后的打磨时,很有可能将一些装饰的画面修掉或者磨掉。

如果刻得太深,甚至刻穿坯体,立刻就造成损坏;即使没有刻穿,填泥时也容易压坏坯体,或者烧制时填泥处容易烧裂。

每一个坯体的厚度不会全部相同,所以需要刻花匠人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确定刻花的深浅度,没有长期的积累,难以做到优秀。

二、不规则的曲折线条,使得刻花难度增加

无论是坯体上的绘画还是书法文字,线条都是随机的,而且是曲折回环、毫无规律的。刻花匠人在操作时依靠手部去灵活转动,极为繁复。特别是一些精细的线条,往往刻一个小局部就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需要细致保留书画线条的原始韵味

这也是目前建水紫陶刻花领域最为大家看重的。一件作品,无论书画家装饰得多好,如果刻花匠人不能较好地刻出原有书画的韵味,填泥后的画面也会大打折扣。

涉及的装饰风格和题材不同,对刻花的要求也会出现巨大差异。如果是装饰细微繁复的山水画、笔走龙蛇的草书或者是其他诸如羽毛、建筑细节等等题材,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的刻花匠人才能较好地完成。

四、最难的还是耐心

刻花实际上是一份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的工作,每天盯着毫无规则的、密密麻麻的线条刻,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丧失耐心。

但刻花又是一份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不耐心细致,静不下心来,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

无论是前面的三点还是其他的很多细节,最后都需要一份耐心和细心,这是整个刻花工艺中最难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陶壶具体的制作工序是什么?多长时间完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