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扩展阅读

斗茶习俗


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是将品评茶叶质量作为一场战斗来对待。“自在雅集”茶舍的主人、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余闻荣先生介绍说,斗茶始于唐,发展至宋代,已然风行南北。从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到行吟山水的文人骚客,从策肥御轻的王孙公子,到车水卖浆的芸芸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茶汤色泽以纯白者为胜,纯白表明茶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二斗水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若汤花均匀细腻,则可咬紧盏沿,久聚不散。

要使汤色纯白,汤花咬盏,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宋代所用的茶品多为饼茶,因而要将饼茶碾为茶末。”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余先生茶舍中所藏的铁质茶碾,为宋代所用,分碾槽与碾轴两个组件。将捶碎的饼茶置于碾槽之中,手握碾轴顺势左右而动,碎茶饼就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逐渐化为细碎的茶末。

仅仅是“细碎”,斗茶之人仍嫌不够。于是还要置备绢面的罗筛,将碾过的茶末用羽毛或是鬃毛从碾槽中刷出来,再用细密的罗筛一点点筛过,得到的茶末便如烟尘般轻盈细腻了。也唯有如此均匀细腻的茶末,形成的汤花方够匀细,水痕才能长久。

碾茶、罗茶过后,便要点茶添水。添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称之为“急须”。据余先生介绍,急须,即古代所用的水壶,质地多为瓷或石,边缘有留口,便于倒水。一般热水烧开后先注入急须,再以急须向茶盏内注水。“有的急须也可以直接置于火上加热,但若是瓷质,则表层不能挂釉,否则加热使会之崩裂。”余先生所藏的这一件急须,便是瓷质,表层朴素无釉彩。捧于掌上观之,造型质朴,憨态可掬:肚圆,留嘴,并配以握柄,易注水亦易倒水,可见古人心思细密,构思精巧。

急须注水入何处?自然是茶盏。要衬托上乘的白色茶末,黑釉盏无疑是斗茶者的绝佳选择。黑釉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烧制的过程中,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一丝一丝拉长变细,如同兔毛,于是便有了“兔毫盏”一说。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釉盏也会呈现出“油滴”等性状。黑釉盏为何又被称作“天目盏”呢?余先生笑言,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将黑釉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从此统称为“天目盏”,供之如国宝,极为珍视。

若想注水至天目茶盏,则另有一番学问。要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顺着茶盏的边沿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此时茶汤表面便会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泡沫留在杯盏内壁的时间长者,即为胜出。

击拂茶汤的过程中,盏面上的汤纹会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出来。这是宋代颇为流行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这妙趣横生的景象。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分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斗茶”已成历史,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端坐于余先生自创的茶舍“自在雅集”中,记录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对于收藏者余先生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是一种品茶的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茶而不“斗”,于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萌叔”韩磊:爱茶,爱收藏


当年以一首《走四方》成名的韩磊,用他的“帝王嗓音”踏入中国流行音乐界,成为目前中国最具个性色彩、也最受听众喜爱的男歌手之一。他演唱了800多首影视歌曲,在《我是歌手》第二季中成为“歌王”,连续10年登上央视春晚……

韩磊参加“我是歌手”比赛表演现场

他唱歌投入、认真、有力度,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人说,韩磊的歌声里有激情,更有深情的咏叹。没错。要知道,他车内的音乐不是“贝多芬”就是“莫扎特”,还有中国的古琴曲,足见他的古典气质。因为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韩磊17岁时就把它的四个声部都背了下来,因为“它充满激情,带给你感动,它是善良人的呐喊”。

韩磊说,至今,描写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的影视剧主题歌已经被他一人包办,他也因此得到了“帝王之声”的美誉。对于用歌声演绎这些古代帝王,如何把握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表示:“我事先会做一些功课,通过读书和看影视剧了解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剧中所展现的这一时期人物的命运,比如有的是沧桑后的柔情,有的是疆场上的勇猛等等。”

他的爱好喜欢收藏瓷器字画石头

韩磊曾出过一张专辑叫《珍藏韩磊》。殊不知,韩磊从小就爱上了收藏,至今已有不少年头。在家里他“囤积”了大量的藏品,瓷器、字画、石头。他最爱的是瓷器,为了收藏瓷器,他屡屡被骗。“有一次在市场上看中一只瓷瓶,精明的卖主一眼就看出我很喜欢,开价10000元,我好不容易还价到7000元,高高兴兴地抱回家。谁知一位专家看了以后立刻断定是赝品,最多也就值700元。”不仅被古董商骗,朋友们的“顺手牵羊”同样让韩磊苦恼不堪,“我有几个朋友也喜欢收藏,看到我有什么好东西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想方设法都要拿走,真是没办法。”

韩磊出席第六届中国金唱片活动现场

爱茶,误买假紫砂

韩磊爱喝茶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对茶文化有所了解,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更是痴迷其中,把茶文化当做一种生活乐趣,“茶是我的生活主题,平时走到哪都会带着。只要一安定下来,洗洗手,把茶具摆上,点上香,把茶一沏,坐在那儿就会感觉很安定,心情马上变得轻松、喜悦。”韩磊笑言,自己对于茶文化的了解经历了不少学习的过程,有的说起来还挺心酸,“我喜欢普洱,几百年树龄的老树茶,当时一激动存了点茶饼,现在价码还没涨上来呢。一开始还收藏,多的时候收藏过几百把,后来了解了之后,很伤心,因为很多不是紫砂的,花了买紫砂的钱,买回来的却是泥壶,泡茶泡出一股泥土的味道。”

茶诗 斗茶歌


《斗茶歌》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朝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一首脍灸人口的茶诗,诗的后面部分讲到参加斗茶的茶都是品质极好的,这种茶有神奇的功效,它可以醒千日之醉,它比灵芝仙草还好,它比任何酒、药都要好。假使卢仝,陆羽在世,他们将会给斗茶写赞美诗和把斗茶写入《茶经》。诗中多处用典,以衬托茶味之美。

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禅茶诗歌大全


近代禅宗巨擘虚云老和尚德相

今查《虚云和尚法汇》,得吟咏禅茶诗歌一十四首,与各位善知识共赏。

《采茶》

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

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慧焰禅人索茶》

春光富足野人家。不问优昙问苦茶。

劫后幽芳须著眼。四时无谢亦无遮。

无影林中一树花。非红非白遍天涯。

可怜门外旁观者。信手拈来当作家。

《秋夜偕友坐岑楼》

此际秋色好。得句在高楼。

启户窥新月。烹茶洗旧愁。

盘桓无俗客。酬唱有良俦。

薄袄怜寒意。传灯论未周。

《题寸香斋》

寸香陪客坐。聊将水当茶。

莫嫌言语寡。应识事无涯。

岩树井藤命。驹光过隙嗟。

佛言放下著。岂独手中花。

《山居》

山居意何远。放旷了无涯。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山居道者家。淡薄度岁华。灶底烧青菜。铛内煮黄牙。

山居无客到。竹径锁烟霞。门前清浅水。风飘几片花。

山居饶野兴。柱杖任横斜。闲情消未尽。过岭采藤花。

山居春独早。甚处见梅花。暗香侵鼻观。窗外一枝斜。

《山居》

山居活计总天然。不落时人窠臼边。却向同心通一线。从苗辨地见根源。

乱云堆里坐痴呆。世念销镕养圣胎。地老天荒都不管。松花食尽又重开。

见山忘道山犹扰。见道忘山山更幽。云散水流天地静。一声长啸白云头。

林间遁迹世相违。涧曲山深到者稀。饭罢茶余无个事。白云为我掩柴扉。

怪石岩巉路转赊。盈眸景色笑参差。斜栽绝壁千年树。倒挂悬岩四季花。

湛湛灵池彻底清。乱山涌出月初明。几人今古曾吞月。饮者须知满不盈。

云流石窍影离离。丁斧何时凿出奇。凛凛寒风吹劫火。就中消息许谁知。

《阅古宿语录口占》

礼罢黄龙已破家。又来重饮赵州茶。

无明当下成灰烬。鹫岭重拈一度花。

《栖茅九华》

问道幽栖事几般。山中风趣有多端。

萤流竹罅金千树。月洗松溪玉一湾。

带雪茶花供古佛。含香梅子荐新盘。

有时独上天台顶。坐看江南叠翠栏。

《赠五台山显通寺智慧师》

禅分祖席又开山。别有生机展笑颜。

死句不拈拈活句。先贤企仰后贤攀。

修心修道无如悟。谈妙谈玄总是闲。

从此何劳山下问。烹茶挑水听潺潺。

《大觉寺小憩》

薰风拂拂过山家。为入松阴路转斜。

临水不闻鱼戏藻。到门犹见鸟衔花。

定心有觉推支遁。法眼无偏羡永嘉。

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

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

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和方乃斌居士韵》

忽见南山瑞霭浮。郁葱佳气迥难俦。

材工鸠应经连月【注一】。香火销沈历几秋【注二】。

禅悟谁能承鉴祖。溪名人尚说曹候。

檀那功德真无量。聊献新茶学赵州。

【注一】诸君随带工师绘测

【注二】自清初修复又将三百年

附原韵:

岭南胜景称罗浮。福地曹溪堪与俦。六祖灵身垂不朽。憨师伟绩足千秋。

名山有幸来虚老。华寺重兴仗李侯。但愿甘泉曾饮者。明心见性续新州。

赠林鸿超居士七律并叙

居士与余在福建鼓山晤别已十七年。以相忆深。由闽经港来韶。步行抵云门。年届古稀。无饥倦之容。畅叙旧怀。不觉夜永。居士宿植德本。向道殷切。惜余无偃祖之饼茶。以接来机。深以为愧。翌日居士以先有预约。必须赴穗。临行。彼此依依。仍如东林送客。且行且谈。不觉又伴至曹溪。赡礼六祖。返马坝登车南行。居士坚嘱书赠。特缀七律一首。并送坛经一部。亦若永嘉之一宿而去也。时乙亥冬月初二日书于南华丈室。

不辞跋涉乳云蹊。为道浑忘困与饥。

笑我已忘烟水梦。与君夜话饼茶稀。

晓风相送曹溪路。午饭才过马坝车。

一宿觉参心愿遂。坛经珍重赠君归。

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知因果。辨时代。鉴古通今犹蒙昧。只因迷着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空逞无明留孽债。

皮袋歌。歌皮袋。饮酒食肉乱心性。纵欲贪欢终败坏。做官倚势欺凌人。买卖瞒心施狡狯。富贵骄奢能几时。贫穷凶险霎时败。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贪嗔痴。沉沦邪僻归淘汰。杀盗淫妄肆意行。傲亲慢友分憎爱。呵风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无聊赖。

出牛胎。入马腹。改头换面谁歌哭。多造恶。不修福。浪死虚生徒碌碌。入三途。堕地狱。受苦遭辛为鬼畜。古圣贤。频饶舌。晨钟暮鼓动心曲。善恶业报最分明。唤醒世人离五浊。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为形累。幻质假名成对待。早日回心 观自在。不贪名。不贪利。辞亲割爱游方外。不恋妻。不恋子。投入空门受佛戒。寻明师。求口诀。参禅打坐超三界。

收视听。罢攀缘。从今不入红尘队。降伏六根绝思虑。无人无我无烦恼。不比俗人嗟薤露。衣遮体。食充饥。权支色身好因依。舍财宝。轻身命。如弃涕唾勿迟疑。持净戒。无瑕疵。玉洁冰清四威仪。

骂不嗔。打不恨。难忍能忍忘讥嗤。没寒暑。无间断。始终如一念阿弥。不昏沉。不散乱。松柏青青后凋期。佛不疑。法不疑。了了闻见是良知。穿纸背。透牛皮。圆明一心莫差池。

亦返源。亦解脱。还元返本天真儿。无不无。空非空。透露灵机妙难思。到这里。不冤枉。咄地一声是了期。方才称。大丈夫。十号圆明万世师。

咦。犹是那个壳漏子。十方世界现全身。善恶明明不差错。为何依假不修真。

太极判。两仪分。心灵活泼转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贵贫穷亦夙因。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晓得莫嚬呻。为妻财。为子禄。误了前程是贪嗔。为甚名。为甚利。虚度光阴十九春。千般万种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艰迍。老到眼花须发白。一善难闻枉为人。

日到月。月到岁。空嗟岁月如转轮。世间谁是长生者。不如归去礼慈云。或名山。或胜境。逍遥自在任游巡。无常迅速知不知。几句闲言敢奉闻。

念弥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谁得似。学参禅。得宗旨。无限精神祇这是。清茶斋饭心不偷。二六时中为法喜。

除人我。无彼此。冤亲平等忘誉毁。无挂碍。没辱耻。佛祖同心岂徒尔。世尊割爱上雪山。观音辞家为佛子。尧舜世。有巢许。闻让国。犹洗耳。张子房。刘诚意。也弃功名游山水。况末劫。甚艰苦。如何不悟古人比。纵无明。造十恶。费尽心机为世鄙。刀兵厉疫旱潦多。饥馑战争频频起。变怪屡闻妖孽生。地震海啸山崩圮。

适当其际可奈何。多行不善前生里。事难如意落迷途。处贫遇患善心始。善心始。遁入空门礼法王。忏悔罪过增福祉。拜明师。求印证。了生脱死明心性。勘破无常即有常。修行大有径中径。圣贤劝世有明文。三藏经书尤当敬。

沥心肠。披肝胆。奉劝世人应守正。莫当闲言不记心。大修行人必见性。速修行。猛精进。种下菩提是正因。九品莲生有佛证。弥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

皮袋歌。请君听。

《斗茶歌》


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闲来说斗茶


闲来心静,说说斗茶。古代斗茶,始于唐代,宋朝尤盛。什么是斗茶?就是用对决的方式来品评茶叶的质量。斗茶起源于福建建州茶乡(也有说起源于惠州茶乡,无妨),与这里出产贡茶有关。斗茶原本是民间自发进行的闲玩,即在新茶采制季节,三两茶农在一起,拿出自己的新茶,互相品评一番而已。初始时并没有什么特别规则和考究。建州茶乡的斗茶还有一项独特的作用——“今年斗品充官茶”。也就是说,斗茶是为贡茶选优的,斗茶选出的优质茶,还要经北苑官焙加工之后,才能成为贡茶。建州北苑是宋代贡茶中心产地,上贡数量多,品质要求高。为了能将最好的茶品贡奉上去,斗茶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宋代是一个讲究茶道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斗茶之风在当时非常盛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为我们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斗茶的情景,也留下了斗茶的翔实史料。南宋有一幅《斗浆图》(无名氏),斗浆在这里就是斗茶的意思。画面中,六个参与斗茶的人,每个人身旁都摆放着一套斗茶器具,茶瓶、茶碗放置在精美的竹器中,还有竹编容器用来装木炭。这幅画为我们留下难得的街头斗茶的图景,从中可以想见当时斗茶风气之盛。

从斗茶还要说到产自建州建窑的茶盏,也称建盏。茶盏是宋代斗茶必备的器物。建盏有油滴纹、兔毫纹等建窑窑变产生的奇特斑纹,最负盛名的是兔毛纹茶碗。碗的内壁上布满了细小兔毛纹,人们又叫它金线纹。茶碗在造型上很有特色,大口小底,碗身浅,形状好像翻过来的斗笠。人们习惯上把这种茶碗叫茶盏,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茶录》称:“茶色白,宜黑盏。”宋人崇尚白色茶汤,建盏为绀黑,颜色深,与茶汤的白色对照鲜明,所以最宜斗茶之用。黑釉建盏身价随斗茶而涨,后来也被列入贡品,但属于“有令则贡、无令则止”之类。

斗茶无固定场所,地点也没有限制,茶室、茶店、庭院、街头都可以进行。《斗浆图》所描绘和表现的就是叫卖小贩在街头斗茶的场景。最初的斗茶是品评茶的香气和香味——“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随着斗茶活动从茶乡逐渐传开,以至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斗茶的形式、内容、时间与参与者都发生了变化。时间上不再限于制作新茶季节,参与斗茶者也不再限于采茶制茶的茶农,斗茶内容也从评比茶叶品质的优劣转向侧重比拼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下了。评判标准也有变化,一比汤色,二看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宋代使用的茶仍然是蒸青团饼茶,饮茶方法以点茶为主,即先烤茶饼,将茶饼碾成细末,筛细,茶末放于碗中,倒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用茶筅大力搅拌,使茶末与水相融,以渐起泡沫为佳,汤色以纯白为上。汤花则以出现是否快,水痕露出是否慢来评定高下。

在宋朝,在点茶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分茶”的技艺,又名“汤戏”、“茶百戏”或“水丹青”。许多茶道专家在运用茶筅击拂时,使得茶面泛起的泡沫幻化成不同的形状或者各种形象,看起来像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甚至幻化出文字来,从而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艺术美感。

传说,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位茶艺高手,他闲来无事,也玩分茶,以自娱自乐。还有东坡先生也爱斗茶,且身手不凡,他与高手蔡君漠比试,结果战成平手。

斗茶初始是以品评茶品的次第为主要目的的茶事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比技巧、斗输赢为主要内容的茶艺雅事,使其有了趣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内涵,终究成为中国古典茶艺的一朵奇葩。

唯茶是爱


“同敬茶圣,同修茶学,同学茶事,同游茶地,同考茶迹,同研茶史,同读茶文,同吟茶诗,同说茶人,同享茶福……”这是笔名“湖州老茶”的茶人留在网上的精妙茶语。酒,缘于爱茶和养身,已10多年不喝其他饮料。

2007年,笔者与余杭茶人钱时霖先生继合著《中华茶人诗描》初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决定再度合作《中华茶人诗描续集》。

明代状元、礼部尚书、文学家吴宽的《爱茶歌》云:“终日茶杯不离口”、“入门来谒唯茶友”,虽然笔者地位卑微,但对茶的挚爱,则完全可与他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登茶山,访茶友,闻茶香,开茶会,读茶文,研茶史,著茶书,唯茶是爱。

记载茶人事迹,发掘茶人史料,以茶会友,唯茶是爱。

盛世多茶人,当代爱茶人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小小诗描如要尽收其中,勉为其难。笔者深感欣慰的是,续集对古代和近现代已逝世的著名茶人作了纵深发掘,如史料记载最早的植茶人东汉高道葛玄;编撰著名类书《北堂书钞·茶篇》记载12则茶事的隋唐大臣、书法家虞世南;首次提出茶能瘦身的唐代医药家、《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被专家誉为“第二茶书”的《茶解》的作者、明代书画家罗廪;最早引录“神农得茶解毒”的清代大学士、《格致镜原》作者陈元龙;清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前陈(曼生)后梅”的文人壶代表人物梅调鼎;将国宝供春壶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现代爱国民主人士储南强等,弥补了初集历史茶人部分的不足。让笔者深感自豪的是,其中虞世南、陈藏器、罗廪、梅调鼎均为宁波同乡。

480位古今茶人的传、赞、像,称得上是一项历史文献整理工程。加上初集430人,合计910人,创下一项世界茶文化之最。历经5年艰辛,大工告竣,喜不自禁,赋成《贺〈中华茶人诗描续集〉告竣》两章:

茶人今古广搜罗,两集辑成九百多。

感恩茶朋多协助,唯茶是爱作诗哦。

唐时陆谢结忘年,今日竺钱也结缘。

合著诗描成两集,当为奇事永流传。

佛山藏家谢志雄:爱茶爱陶艺


陶艺界无人不知“老谢”,一个既懂做生意,又懂得收藏的人。他性格开朗,平日又爱舞弄摄影,陶艺家常常“求”他帮忙拍些作品,他也乐此不疲;同时,他人际关系极广,在藏家界也是有名的一颗“开心果”。

十多年来,佛山人经历了普洱茶、,推门瞬间,一股怡人的茶香扑面而来。

一句“喝茶聊天”便开启了采访正题。泡茶的地方在前厅的茶台右侧,一个铜器引人注目,其器型高1米、椭圆状,器上刻有7个字:“光复北合兴制造”。

据他介绍,这是民国年间制作的凉茶缸。“这个凉茶缸器型特别,尺寸也比较高,看着喜欢,就把它从古玩市场买回来用。”

从茶铺摆设可以看出,谢志雄对有点古味的物件情有独钟,尤其是古建筑物构件。他说,这与其父的潜移默化有关。其父谢日初是佛山知名的规划设计师、古建筑专家,当年他父的相关报道,被谢志雄用相框挂在店铺中厅墙上。

店铺的装饰,物品的摆放,都是谢志雄精心考虑过的,细微处显出主人的审美趣味。他说,凉茶缸选择摆放在这位置,正是因为和背后的屏风韵味相搭。而谢志雄的屏风是用旧的门扇跟床罩组合拼装而成,并用两条古藤来修饰。在店铺里,可以看到前厅的屏风,也可以看到中厅的案台。

中厅的门框是谢志雄按照店铺的大小,特意去古玩市场寻找。该物大概是清代作品,采用镂空雕刻,上有75个人物,或唱戏,或相亲,或跳舞,记录了民间习俗风情。做工如此精细的木雕,谢志雄说,2005年买回时,价钱并不算高,现在都变得值钱了。

店铺里,桌上一摄影包格外突出。谢志雄滔滔不绝讲起了他的旅行故事。他说,通过旅行摄影,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这对鉴赏藏品也有很大的帮助。“摄影和收藏艺术品是相通的,都需要有一定审美力。”

哪个陶艺家需要拍照片,谢志雄一有空就会帮忙。吴国伟是引导他收藏石湾陶艺的师傅,交情算起来可以追溯到20年前。“他搞收藏,还是很谨慎,至少入门人‘搞收藏听故事’的误区在他身上不会发生。”吴国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啊,收藏有一套理论。”

收藏应循序渐进

早年,谢志雄从事建筑行业10年,有了一定积蓄。“上世纪90年代,建筑行业竞争激烈!”谢志雄于是淡出从事的领域,转入收藏投资。

“斗茶”为博取帝王欢心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斗牛”、“斗鸡”、“斗蟋蟀”;但也大家大多数都没听过“斗茶”吧。究竟什么叫“斗茶”?斗茶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人喜爱斗茶?又都斗些什么名堂?

斗茶之兴当与贡茶有关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于是有人以为斗茶起自徽宗时,这种说法稍嫌武断,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说产生就能产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斗茶的产生,据考证当与贡茶有很大的关系,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于是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先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饮茶既为朝廷所提倡,全国产量迅速增加,民间饮茶之风也比唐代更盛,于是斗茶由从制茶者间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文人斗茶极为讲究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后,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是一种性灵上互相引发与交流。

后来连皇帝也加入了斗茶的阵容,宋徽宗赵佶对茶尤有研究,并写成一册专着,题名《大观茶论》,书中分列二十余目,对茶的产制、烹试和品质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皇帝亲撰茶叶专着,这在中外历史倒还是头一遭。

斗茶的评比内容

究竟斗茶都斗些什么内容呢?由宋人蔡襄的《茶录》可略知一二,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蔡襄称之为“试茶”,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种,制茶者造出茶来,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较高下,于是相聚而品评。《茶录》中提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蔡襄是品茶专家,以为斗茶不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盏上不粘附茶水痕迹者才是上品。此外唐庚在所撰《斗茶记》中记载的也提到:“二三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对斗品论长道短,决出品次。”书中还谈到:“不问团铸,茶贵在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配活水,相得益彰,这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江邻几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情形:

“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故事里提到虽然苏舜元的茶叶不如蔡襄的好,但他因为用了天台山的“竹沥水”煎茶,才胜过蔡襄。 

斗茶虽起于建安一带,但由于它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到心头的内在感受,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评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评价。

今日茶叶评比 实斗茶遗绪

这些年来,全省及各产茶省区所举办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一种延续。一般角逐时,各地将做工精细,品质最佳的茶叶带到会场,组成一个由各方公认的评茶大师组成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叶密码编号,评委会成员依次先观外形、色泽,再逐一开汤审评,闻香品味;然后用手揉摸叶底,评估老嫩。总之,要对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示牌打分,最后按高分到低分揭晓,排列名次。也有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双方各按50%计算,然后按总分多少对号入座。

所以,斗茶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品质的评比方式,它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茶宴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过,对今人而言,斗茶对创制和发掘名茶,对促进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以及茶叶品质的提升,无疑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充实、丰富了品茗艺术的内容。

爱茶者惜茶


喜欢茶就请包容茶吧!

身体不适,改喝红茶。红茶是暖的,汤色亮红色,自然是暖的。暖暖一杯茶在手,会想些什么呢?

先讲一件闲事。某日偶遇一茶,本能地停下来细看了一眼,只一眼,就有位示茶的小姐微笑着邀请道:“坐下来喝杯茶吧。我们的茶都是明前的。”坐下浅尝一杯,喝完问:“有更好的吗?我只喝一泡?”小姐回答:“有的。”我说:“那现在就给我泡吧。”示茶的小姐泡上茶。我抬头一看天色已晚,说道:“太晚了我该走了。”小姐不语。接着我又说:“可我得喝完茶再走,不然就浪费了。泡好的茶是不能浪费的!”示茶小姐忽然笑逐颜开,说:“今天在这里做宣传,来喝茶的不少,有很多人喝了一两口就走了。我心里真可惜啊,多好的茶就这样浪费了。你是第一个在这里遇到的爱惜茶的人。”

此事于心一颤,静坐思悟:好茶者首先得惜茶。连眼前的茶都可以随意丢弃或者敷衍了事,又怎可口口声声称自己喜欢茶呢?!喝茶之前请先珍惜眼前的这杯茶吧。

又有一友闲聊时无意间说道:“今年竟还没喝过铁观音。”叹一口气。想了一下家里还有一点去年的秋茶,只是保存的不好,怕是陈了。第二日还是送去。说:“全且喝下,新茶下时总有好茶喝,不急!”他喝过,问如何?他回答:“茶是陈了,不过还是可以喝的。”我说:“实在不好意思啊!”他大笑道:“我这个人什么茶都喝得下去,什么样的铁观音都喝过,不分优劣都可喝好!”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自古高僧爱斗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