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扩展阅读

《茶可道》


中国人,喜欢喝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性强,正如宋人李觐所说的那样:“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穷贱靡不用也。”尽管喝茶之人多,但能喝出情味者少;能喝,且能“道茶”的人,则又少之又少。

女作家潘向黎,喜欢喝茶,且能“道茶”。曾经连续四年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写“茶话”专栏,累而成文,终结为《茶可道》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我读其书,便觉茶香氤氲,唇齿生香;有清风明月,心地爽澈宁静之感。觉得这“闲书”中,每每让人有所得。

得其“识”。识,自然是指有关茶的知识。书中,有关茶的知识,罗列甚丰。诸如,茶的种类、产地、品性,各种茶的制作程序,饮茶的历史渊源,饮茶的环境和氛围,饮茶的种种礼规,茶的命名、分类,茶与水的关系,茶具的赏析等等,不一而足。一本《茶可道》,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版的《茶经》,想来,纵是那陆羽复生,读了《茶可道》一书,也定然会啧啧称赏。要紧的是,作者在文章中介绍这些有关茶的知识的时候,不干瘪,不滞涩,正如茶之流淌,有一份天成的韵致。

得其“趣”。好的“闲书”,应当有味,有情趣。《茶可道》正是这样一本好书。情趣,来自作者的博识,来自作者的品位。作者有情趣,其文,才趣味盎然。《茶可道》一书,不仅写茶,更是在写中国,乃至于世界的茶文化。在书中,作者广征博引,诗词章句、文人笔记、地域风俗、名人轶事等,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特别是“茶人”十二章,写白居易对茶的一往情深,醉翁欧阳修的茶仙本色,赵佶的“风雅绝代衰天子”,张岱对茶的绝妙品鉴等,把文人与茶的关系,写得饱满淋漓,摇曳生姿。读之,觉得满纸生香、生色,文化意蕴,浸透纸背。一书在手,满室芬芳。

得其“理”。理,是道理,是人生的哲理,也是禅理。饮茶,是一件安静的事,是一件风雅的事。一杯一杯地饮着,能涤荡俗尘,能澄澈心灵,能使人有所悟,悟得些人情事理。潘向黎写饮茶的文字,常有所悟,每有妙“理”出焉。例如,她写苏东坡的饮茶,“一盏茶,他痴迷时没人说得过他,等到他放下时,一转身就是如此开阔通透的境界。”哪儿是饮茶?简直就是写苏东坡的执着,和拾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大襟怀。一把晶莹剔透、包浆的紫砂壶,潘向黎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人生的修炼和境界,她说:“人生的境界,是需要漫长时光的打磨的,年轻的棱角和充沛的元气不能代替漫长的修炼……”恰如那把包浆紫砂壶。类似这样的感悟,悟得的“情理”,文章中,比比皆是。如粒粒珍珠,散布其中,晶莹而光亮着。你的阅读的过程,便成为了一种生命品格提升的过程。

得其“文”。文,是语言,是文脉,是风格。这样闲适的文字,是离不开精妙的语言的。潘向黎的语言,闲适、灵快,淡雅、意蕴,自然舒脱的叙述中,每有逸趣和哲理生发。一路读来,如行山阴道上,枳花积明,明艳烂漫,让人目不暇接,情难以收。禁不住地随着她去饮茶,去闲适,去萧散,去享受人生的快意……

潘向黎说:“关于茶,其实还有许多想写的:茶馆、茶俗,具体品种茶的品赏,中外茶文化的互相影响……‘茶’本身就不可穷尽,茶可道但难以道尽。”潘向黎“道茶”,意犹未尽,我们期待着她继续“道茶”。

“三道茶”中悟人生


到神奇美丽的大理观光游览,在观赏神秘的苍山神韵、风花雪月、古城水景、高原明珠的同时,乘坐游船,一边看着湖光山色,一边观赏白族姑娘和小伙子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与此同时,白族姑娘会把茶文化之最的白族“三道茶”端到你面前,让你从中慢慢品味。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样品种。三道茶味道各有不同,头道茶虽苦,但能止渴生津,苦尽甘来;二道甜茶,则能提神补气,爽气清神;待喝完第三道“回味茶”后,会感到满嘴皆香,回味无穷。这时,在场的白族朋友盛邀与你共舞,你会情不自禁迈开欢快的舞步……

据了解,这三道茶之意是要告诫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先苦后甜,只有勤劳付出,才会得到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而三道茶中的“回味茶”,就是要提示我们每走过一段路之后,就应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荣辱与对错。看来这三道茶就是让人们在品尝中去慢慢体验生命的滋味。

据说,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逐渐形成特色。当时民间老百姓都喜欢饮烤茶。无论在举行婚礼或相邀亲朋好友之时,都专门加工饮用“三道茶”。

茶味在“心”,人生在悟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茶可清心


心清可茶,茶可清心;若要清心,惟有香茗。在这喧嚣的尘世间,人们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这“清心”二字。难怪古今圣贤、文人骚客,皆对茶赞之不绝,爱之难舍。尤其陆羽,更是对茶情有独钟,居然在1200多年前便著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被世人尊奉为“茶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每家每户,概莫如是。有客造访,坐定后第一件事便是上茶。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功利的世界上,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某种程度上对生命的忽视已无法回避。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或淡漠那些生活中原本十分美好的东西,甚至错误地理解快乐与幸福的含义。紧绷的心弦听得见喘息,沉重的日子让骆驼都感到吃力。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诉求,好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我们平时极易忽视的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精神。于是,茶便成了我等放松心情的最佳载体。

据说当今著名“神探”李昌钰,每每破案前定要喝一杯妻子泡的茶,说明这茶的功效的确非同一般。它不仅能让人神清气爽,更能让人宁静致远。鉴此,我说茶可滋养人你可能不信,我说茶可清心你不可能不信。我曾想,茶之所以能够成为泱泱大国的国饮,这恐怕主要因为茶的特殊功用吧。当你感到困惑时,茶可为你解乏提神;当你感到郁闷时,茶可为你祛郁生津;当你感到忧愁时,茶可为你释怀宽心。茶的宁静淡泊,茶的自然清爽,以及茶中的禅悟与品位,更是我等崇尚的境界。足见“心清可茶,茶可清心”然非谬传。

茶意春秋品悟人生


一片茶叶历经苦难,在水的呼唤中走向涅槃,在人们端起茶杯享用它因煎熬而发出的清香时,得以生命的终极圆满……。我此生别无他求,只希望能像一片茶叶一样,在苦难中走完人生之后能给世间留下一抹淡淡的清香。

——自题

我喜欢喝茶,特别是在周末的阳光午后,沐浴后沏上一杯茶,静静的去品,或随手拿一本书,边看边喝,或约三五好友边喝茶边聊天……但始终体悟不出茶中之禅意,只是迷恋那茶与水交融时的一抹清香,然而能喝出那一抹清香的味道此生足矣。

我是一个不讲究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随意的人,喝茶并不去茶馆郑重其事地去品,因为我总觉得如果专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乐趣则大打折扣。就如同平时喜欢写点文章,然而如果规定了时间,为了发表的目标而写,写出来的文章则带有浓厚的匠气,既不能给读者带来思想,更不能给读者带来美感。灵感来时可能一气呵成,若无灵感则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是写不出的。

喝茶的器皿也不讲究,没有刻意去喜欢某一种器皿。例如用紫砂壶喝茶时,紫砂壶透气的性能能够使得茶叶的味道有活力,但是看不到茶叶在沸水中翻腾、舒展的情形。用玻璃杯喝茶,虽然能看到茶叶与水交融时的情形但是味道也就稍逊一筹了。是啊,世间无完美嘛,呵呵。思绪穿越,让我回想起了六年前去游西湖时曾看到西湖边上的少女头上戴着蓝底白花的头巾,在满是茶树的西湖边采茶,那一段风景真是极富美感,也有“超然物外意在其中”的意境。

茶的真味是什么?我觉得是沉淀。一片茶叶本是树叶,而与人结缘则彰显其价值。然而味道是短暂的,茶过三巡味道也就像白开水了。但是就是那么一会儿的茶香,则需要这片树叶在茶树上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历经雪雨风霜,再经过采茶少女的采摘和筛选才能装到茶桶里与喝茶的人结缘,完成它生命价值的最后体现,走向生命的终极圆满。是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正是:

茶在沸水的煎熬中得以舒展,

人在苦难的历练中得以永恒。

人生不过如此,不管你有没有豪车洋房、显赫地位以及别人赞赏的名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知足。《道德经》上说:“知足者富。”如果最基本的生活有了保证,是否还需要蝇营狗苟?如果你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那你会活的很累,因为你的担心比真实情况更糟。你不开心是因为你有所求,或者要求过高。倘若能用平常心生活,哪儿会来那么多的麻烦呢?济公和尚曾说:“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我想在后面再加一句组成对联:“一切到头毕竟空,急什么?”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人要有追求,这没有错,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是名利吗?不是。是财富吗?不是……因为这些都不是自己的。那么什么才是自己的?功德!净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为什么有的人去了,而有的人去不了呢?因为业力的牵引和对世间的执着,或者说是对自身的执着。俗世中的人们总是为了显赫的名声,为了财富利益,为了高人一等的地位,有的勾心斗角、有的拉拢关系、有的编排他人的坏话、还有甚者用一些更加恶毒的手段,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执着,换句好懂的话就是自私、就是占有欲太强、就是好胜心太强、就是贪慕虚荣。可能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但这是事实。正是这些让我们活得很累。

难道就不能活的轻松一些吗?答案是能。只要你愿意就能活的轻松。把该放下的放下吧,不然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执着什么呀?没什么可值得执着的,难道不是吗?

人生茶味


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杯清茶,一点一点地浸泡,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回味,在氤氲的茶香中慢慢体会清香的悠远至味。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让心灵安静下来,做到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物我两忘的。面对尘世里种种的诱惑,有多少人放弃了操守与品格,把自己送到了悬崖上?

其实,很多时候,你需要的,不是万千财富,而是一壶清茶。一个人,泡上一壶清茶,那清幽的茶香,会让你放下生活中的种种复杂,会让你慢慢思索和感悟,会洗去你心灵的尘埃。那袅袅的茶烟,也一定会给你清澈的领悟,让你的那一刻变得生动而博大,更会让你变得轻松而旷远。

生命中没有永远的精彩,也没有永远的不幸,岁月之河在经过了大浪淘沙的波涛之后,最后一定会归于平静。生命轮回,春秋枯荣,这烟火人间里的至味,我们安静下来之后,自然能够参悟。而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够放下?

如果能够邀请我们的家人一起,或者邀请我们的朋友一起,来品尝茶的滋味,那番情景,就不是一个温暖能形容的了。那份相守,那份瞩目,那份亲切,胜过多少冷静的承诺,胜过多少遥远的眺望啊。

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中所有的需求,其实我们都可以很简单地就可以拥有,不同的是,我们是否可以以一颗平静淡定的心,从容看待人生里的苦乐悲欢。

山水从不问人间恩怨,也不关心人生沉浮。

一壶清茶,自会带我们去山水之间,忘却尘世的云烟,放下人间的恩怨,享受自然的鸟语花香。

一壶清茶,能让我们笑看浮云流水,能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块垒,更可以让我们走向山川,拥有一颗博大的心。

茶味人生


茶,自在。一株茶树,简简单单,只要有立身之地,就什么也不会计较,山坡上、田埂边、岩缝里自在生长,而且往往“高山云雾出好茶”,鲜见有人将茶树当盆景来伺候。一片茶叶,朴朴实实,尽采山川风露之精华,率先绽放鲜嫩之新叶,即使让人采摘殆尽,也无怨无悔。一座茶园,密密匝匝,树与树、枝与枝、叶与叶互帮互衬,从不你争我夺,宛若一堵绿色城墙,又像一支整齐的队伍。正因为茶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们在享受茶的无穷意蕴时,有谁牵挂过茶树呢?《庄子》里边讲,“相忘以生”、“忘适之适”。茶悠然自处、恬然自适,答案就在“忘”字。脱离了名缰利锁,活出了率性真实,故能圆融自在。

常言“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事是市井瓦肆、寻常巷陌、乡间村野的百姓生活,素来不离人间烟火,俗得不能再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粗茶淡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既是俭之所在,也是人之常情。在开门要办的七大俗事中,茶尽管排在最末,实际上又占据首要的位置。除了老话讲的“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其实是口腹之欲满足后的更高层次需求。窘可“大碗茶”,闲则细品茗。如若衣食足,便有闲工夫喝茶。可见,茶与人息息相关,既是日用必备,也是精神追求。

人固不能免俗,然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仅折射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载文化景观。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人把茶称作“嘉木”、“瑞草”、“仙茗”,是要“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过去民间进贡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这说明,茶的出身其实是蛮高贵的。而在文士眼里,“琴棋书画诗酒茶”七大宝,茶是贯通其他六艺的,古诗词中常见有“听琴煮茗送残春”、“茶烟一榻拥书眠”、“诗清只为饮茶多”、“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等等之类的吟咏。不仅如此,茶还是状物感怀、抒发胸中块垒的仰赖之物。据说,东晋志士刘琨每“闻鸡起舞”必先饮茶,原因即在“体中溃闷,常仰真茶”。至于佛门寺庙,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向来盛行,东晋时名僧慧远就曾在庐山植茶,敦煌行人单道开以饮茶苏助修,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意思是品茶如同参禅。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风,出现了茶圣陆羽写的《茶经》。自兹,茶作为一种文化广泛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茶法有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由此又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画、茶道。茶由药用而食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这就有了艺术身段和文化意蕴。茶还是茶吗?不是,而是文化。茶溶于水,茶亦融入文明。古代中国不仅“以茶治边”,还借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茶叶运往境外,茶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文化使者、政治筹码的关键角色。由是观之,茶出入雅俗之间,无俗即无雅,其雅亦若俗,此间意蕴,尽显茶之本真。

世人都讲“最是知己便是茶”,苏东坡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是人格化的“知己”、“佳人”,是助人排忧解愁的心爱之物。饮茶与其说是孤苦无助的内心独白,不如说是从容淡定的心灵对话,人道沧桑、万般心事都收纳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因此,茶性蕴含茶德,茶德可悟茶道。何以见得?一曰隐忍。从采摘,杀青,揉捻,到焙火,最终还要经受沸水的考验,哪个环节不是百般蹂躏,万般折磨。茶始终隐忍,不忘初心,越是揉捻越能浓缩生命的精华,一遇沸水反能散发奉献的清香,为众生解渴、排毒、提神、怡情、静心、养性,从不讲求回报,可以说是“证得涅槃、普渡众生”。人生之修亦如是,只有历经栉风沐雨的砥砺,才能释放出人生的一脉幽香。古代的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居士修行先要“焚香”“煮茗”,都喜欢把日子浸泡在茶里,为的是过滤杂念、悟出菩提。坐禅、参禅的背后,下的正是一番隐忍的功夫。佛学大师赵朴初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师从一片茶叶悟出许多佛法,涵养出云水禅心,难怪“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次为贞洁。据《茶经》载,煮茶对水的要求最高,“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有诗言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都讲的是煮茶重水品,须是纯净、不受污染的活水,表明茶质玉洁不染、不容浊物。在古代婚俗中,之所以流行以茶叶作聘礼,就是因为“茶性不移”,象征男女爱情的专一和坚贞。再则清和。采茶讲时令,煮茶重火候,茶汤求均匀,水质决优劣,体现了和美、清静的自然法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茶使人从杯盏中得到豁达、平和、恬淡,对清心修行、澄心静虑大有裨益。唐代有人把饮茶的好处提炼为“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照此说来,这“十德”既是茶性、茶品,也是茶德、茶道。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有情怀。有人说,喝咖啡的潇洒,喝酒的狂放,喝茶的含蓄。是的,茶没有咖啡苦,没有白酒烈,有的是本色滋味。杯盏之间,缕缕芬芳扑鼻而来,似空谷幽兰,又如桂香来袭。啜一小口,神清气爽;再啜一小口,沁人心脾;细细品茗,荡气回肠,正如古人所说“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很多时候,煮茶品茗更像是面对人生。饮茶不过拿起、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过于执念于色、香、味、形,则难免举放失宜。人生的得失、宠辱、进退、甘苦,更应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不能纠结于心、一味执着。茶香氤氲的日子最为悠闲,“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或夜对明月,或晨伴朝霞,水是沸的,心是静的,“心注一境”,宁静致远。如是,三五个友人围坐香樟院落,打来深山老泉,煮茶论道,畅谈古今,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正如有联所云“说地谈天,且以烹茶寻雅趣;怡情悦性,还从赏月借春风”,其情其景,品的还是茶吗?分明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缘分、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开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品茶就是品人生。茶要细细品味才有滋有味,人生也是这样。茶浮茶沉、茶暖茶凉、茶盈茶虚、茶浓茶淡,都是人生滋味。有此心境,何来人走茶凉、茶尽杯空的感叹。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茶悟人生 生命需要平衡


在人生的横向坐标上,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回归那条中线

前一阵在茶馆闲坐,意外发现一款混搭茶,即普洱与菊花。问询朋友却都说早有耳闻,纷纷笑我落伍。不过这并没有令我沮丧,反而激发了我一定要品一品这款茶的心情,于是我欣然点下这杯茶。

普洱和菊花在一起,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啊!我不禁暗自思忖。普洱我单喝过,口感醇厚,有天然的陈香,色泽上看像极了与其同是产自云南的充满自然野性之味的红色琥珀石;菊花我也单喝过,清新爽口,澄黄透绿、在水中轻舞的样子让人联想起回眸湖畔的水乡姑娘。但是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的元素组合到一起,实在让我猜不出结果如何。待服务员上茶,我品过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称普洱与菊花为花茶绝配。这不仅是视觉的冲击,也是味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涤净!

透明清净的玻璃壶中,分明地看见奶黄盈柔的菊花和绛红中不失灵动的茶汤。浮在茶汤上的,是水上的舞者,荡在水中的,是沉湖的水仙。而这比梅子汁略添透亮、比葡萄酒又稍显红润的汤色,是“这群姑娘们”的舞台。

虽然我可以凭借想象描述我所见,但是味觉上我感觉自己近乎词穷,实在难以找到一个词可以精准地表达这口感。就好像是一座古老的庄园,它的整体建造看起来庄严而肃穆,它的墙壁上满是老绿色的藤蔓和半身的神话浮雕,当你叩响雕着狮头的门环,开门后却发现了屋里摆设着精致的银器,有颜色鲜艳而又可口的小点心,用印着小红莓图案的壁纸装饰墙壁。

我个人认为,平衡地去生活对人而言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一部分人追求极度的物质享受,视挥金洒银、争名逐利为理想;还有一部分人讲求精神绝对,渴望远离尘世,过清静自然、与世无争的日子。这是两种自己和自己较劲儿的活法,因为最后都不会快乐。前者到头来,会发现这辈子真正值得回忆的往事是空白;后者,终日自居清高,向往超拔烦嚣的生活却苦恼于无论如何也逃不出与人接触的圈子。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既要活得积极进取、还要活得返璞归真。同理,我们的生活心态也要处在平衡的状态。我们会苦恼,但是不会绝望,不会自暴自弃;我们会开心,但是不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这两种极端心态最终会导致迷失自己,因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往一杯白水中放进一点砂糖的同时再挤进几滴柠檬汁;拥有向上高跃的弹力,更要有保证自己不失重的地心引力。

在人生的横向坐标上,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回归那条中线。这是普洱与菊花,这是我们的生活!

人生三道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


人生三道茶

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三道茶指上三次茶之意,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层了呢?

中国茶道:静可虚怀若谷、可洞察明鉴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茶汤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茶心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正清和雅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沏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通透人生三道茶


通透人生三道茶

在云南大理古城漫游,听当地人推荐,这里是白族聚居区,其民俗民居颇有特色,于是欣然前往。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

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鼻,只有小半杯,入口清苦,在舌尖可以领略茶水苦凉清香的况味;第二杯,茶汤倾入八分满,除了茶叶,还添加了少许红糖、乳扇、核桃仁等,因此分外甘甜,但又甜而不腻,教人不由得一饮而尽;第三杯,茶约六七分满,茶汤中内容更丰富,有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桂皮、姜片等,我们学着主人样,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与佐料均匀调合,一边口中吹气,趁热饮下,领略到甜、酸、苦、辣多种滋味……

品完“三道茶”,口齿噙香,再听主人详尽介绍,原来其原料、烹制、寓意都大有讲究。第一道叫“苦茶”,系烧烤大理特产沱茶至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冲入滚水制成,寓“清苦”之意;第二道称为“甜茶”,选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再加上佐料,甜香难抑,暗喻“苦尽甘来”;第三道则是“回味茶”,系冲大理苍山雪绿茶煎成,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则味苦,可谓五味杂陈,融于一体,似乎告诉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系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细品“三道茶”,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离合悲欢、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人生苦短,举步维艰,尤其是起步之始、创业之初,往往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忍耐坚持,一任岁月浸淫于苦涩之中,久之才能渐渐品出茶中清香,感悟生活的原味。可人生尚有苦尽甘来的畅美之时,那是经过困苦的磨砺、苦水的浸泡之后,上天给予的最好回报。此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可在鸟语花香之间流连,可在明月清辉之下徜徉,尽情享受生活的甜蜜与快意。“三道茶”至此已去其二,分别代表人生的“苦境”与“甘境”。可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还未能臻于至善至高的境界。第三道茶名为“回味”,隐喻着人生的淡境。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也不再甜,这只有千帆过尽、历尽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人生的高低起伏、顺境逆境、悲喜苦乐要看得透,名利、权势、富贵要放得下,成败利钝要抛得开,一切看淡些,再看淡些,或许才能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解开大喜大悲的桎梏,避免陷入作茧自缚、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迷局中不能自拔。

茶道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即是最好的证明。当我们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饱含智慧的茶香浸淫于我们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的真谛,神往宜人的茶香妙谛!

一方精致小巧的木漆托盘,并排盛放着三小杯或清冽或浓酽的茶汤,雪白的瓷杯、馨香的茶味,氤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根据指点,客人从右至左依次捧起茶杯,小口地啜饮,感觉茶味各不相同。第一杯,茶水色泽酽酽的,香气扑鼻,只有小半杯,入口清苦,在舌尖可以领略茶水苦凉清香的况味;第二杯,茶汤倾入八分满,除了茶叶,还添加了少许红糖、乳扇、核桃仁等,因此分外甘甜,但又甜而不腻,教人不由得一饮而尽;第三杯,茶约六七分满,茶汤中内容更丰富,有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桂皮、姜片等,我们学着主人样,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与佐料均匀调合,一边口中吹气,趁热饮下,领略到甜、酸、苦、辣多种滋味……

品完“三道茶”,口齿噙香,再听主人详尽介绍,原来其原料、烹制、寓意都大有讲究。第一道叫“苦茶”,系烧烤大理特产沱茶至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冲入滚水制成,寓“清苦”之意;第二道称为“甜茶”,选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再加上佐料,甜香难抑,暗喻“苦尽甘来”;第三道则是“回味茶”,系冲大理苍山雪绿茶煎成,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则味苦,可谓五味杂陈,融于一体,似乎告诉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系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细品“三道茶”,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离合悲欢、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人生苦短,举步维艰,尤其是起步之始、创业之初,往往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惟有忍耐坚持,一任岁月浸淫于苦涩之中,久之才能渐渐品出茶中清香,感悟生活的原味。可人生尚有苦尽甘来的畅美之时,那是经过困苦的磨砺、苦水的浸泡之后,上天给予的最好回报。此时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可在鸟语花香之间流连,可在明月清辉之下徜徉,尽情享受生活的甜蜜与快意。“三道茶”至此已去其二,分别代表人生的“苦境”与“甘境”。可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还未能臻于至善至高的境界。第三道茶名为“回味”,隐喻着人生的淡境。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也不再甜,这只有千帆过尽、历尽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人生的高低起伏、顺境逆境、悲喜苦乐要看得透,名利、权势、富贵要放得下,成败利钝要抛得开,一切看淡些,再看淡些,或许才能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解开大喜大悲的桎梏,避免陷入作茧自缚、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迷局中不能自拔。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