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方法是“坐禅观心”。它要求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排除所有的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禅修打坐最大的障碍是嗜睡昏沉和杂念掉举,而饮茶则具有去杂生精,清心凝神的功效。古人所谓“茶之三德”:即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去念,心安体和。所以,吃茶素来为禅林所提倡,

宋代时,饮茶技艺发展到一个高峰,在热衷感官趣味的同时,更是钟情于茶艺、茶道,茶禅相依的三昧旨趣,禅宗寺院吃茶并非如世间人闲来无事,消磨时光。一般只要法堂前的茶鼓敲响时,僧人们便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凡要招待尊客长老时,也要敲茶鼓集众陪茶。可以这样说,“寺院茶”已是一种在一般念经修行之外的特殊修行方式。

据史载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二次上任间,曾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净慈寺的谦师特地前来亲自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此茶中极品,妙乎一心,作《送南屏谦师》一首,欣然答谢: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赵州柏林禅寺也因一句“吃茶去”而千古流传。赵州古佛从谂禅师在柏林禅寺的佛法问答,于吃茶的禅语机锋中寓于了佛法的三昧妙道,也显示了修行人高深的见地。

自从“赵州茶”成为千古禅门公案之后,后世因参究“赵州吃茶去”而大彻大悟者,实是大有人在。有禅诗道:“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可见禅与茶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份儿上了。

饮茶对于僧人,既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CY260.com编辑推荐

禅茶之三味


禅茶一味,是近年来茶禅两界乐议的话题,那么此“一味”究竟味在何处呢?在我看来,涵盖于三点: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载体一味。

功夫一味,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熬工夫。由禅达悟,论的是根器与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而茶如白琳者,一看产地,二看火候——非生于峻险之地,非老火慢焙者不为上品。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一点:考功夫。

恭敬一味,讲的是态度。这需要从内心树立起对佛陀、佛教独立正确的认识,进而抽发出自然的尊敬。佛教的仪式中常常用茶礼、茶仪、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即“觉者”的尊崇,清雅庄重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信众们清净无染的恭敬之心,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二点:起恭敬。

载体一味,是说茶与禅都需要表达和衍演,古来祖师唱和酬答,历代茶人烹茶尽具,都是通过形式来表达一个内涵物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茶与禅的兴起、发展趋势相近,同根同源,这使茶之一事成为表“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使“禅”之一境,成为茶人们修行的最高追求。

赵州茶平常味


各位茶友、各位道友、各位朋友:

清明时节,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在五叶堂前,忆可亭下,通过茶会的形式来怀念师父。我们的师父慧公上人,离开我们将近两年了。在2013年的谷雨时节,他老人家非常地洒脱,说走就走,这种禅者的风范,给我们每一个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们产生了很强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通过茶会的形式来怀念师父,把师父“生活禅”的理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通过茶来给我们加油,给我们加强动力。看过各位茶艺师的表演,诵过老和尚的诗偈,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喝这杯茶一样,有不同的体会。从禅宗来讲,禅是不立文字的,是不可言说的,但是,还是能通过一种形式来启发大家的。我想,这个茶也应该是这样的。

大家知道有一本书叫《指月录》,柏林寺有一个大厅叫“指月楼”,为什么叫“指月”呢?如果说我们不知道天上的月亮,要通过手指,可以因指见月。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茶,来因茶见道。茶是清净的、是清新的。茶的味,可以使我们安住下来,在安住的过程中,来把握、来进取,那么所谓的悟道也应该是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启发。所谓明心见性,心,就是说我们这个心的状态,心是念念不停的,有善念、有恶念,就好像茶一样,有红茶,有绿茶。那么这个心的善念和恶念是它的相——相状、表相,那么心的性是什么呢?茶有红茶,有绿茶,它是它的味,也是它的相,那么它的性是什么呢?我们要明心见性,要品茶,也要来悟性,那么这个性怎么悟呢?要说难以表述,但是只能通过一种启发、启迪的形式、比喻的形式让大家来因指见月。因茶悟道,就是在这种平净的、清净的、祥和的状态之下,把它延续、展开。

我们也讲平常心是道,赵州禅师的开悟就跟平常心是道有直接的关系。平,就是清净的,跟我们的茶味是一致的。那么茶呢?从字意上来讲就是保持的、平衡的、平稳延续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把茶的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就可以不离道。

有一个故事说日本的一个禅师,有客人来了,这个禅师就吩咐侍者说:“你去取茶粉去,用茶粉泡茶来接待客人。”大家知道,我们在宋朝以前喝茶都是喝的茶粉,到现在就简化了,但是,在日本还是喝茶粉的。那么这个侍者就去找茶粉,结果没找到,茶粉喝完了。侍者回来就对师父说:“师父,没有茶粉了怎么办?怎么接待客人?”师父说:“没茶粉,面粉也可以呀!”那么,禅师就用面粉泡茶来接待客人。如果我们能体会到面粉泡的茶也有这种清净、清凉、清雅、清和,那么同样它也是道。

刚才就说红茶有红茶的味,绿茶有绿茶的味,那么赵州茶是什么味呢?赵州茶就是平常心的味。这个心是平静的,是清雅的,如果能保持,能延续,这就是道。所以,净土宗讲一心不乱,禅宗讲明心见性,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念一句佛号,不是念一句就结束了,而是要依此延续下去。那么延续下去的状态又是什么呢?我记得有一次在柏林寺问禅寮,那一天,师父接待客人非常多,从早上一直接待到中午,中午吃完午饭还有客人,快上晚课的时候还有客人来。客人还没有到,我就希望让师父休息一下。师父平时的精力是很充沛的,他的精神总是那样的饱满,但是,已经接待了一天的客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感到非常疲劳了,估计师父也应该是疲劳的。于是,我就对师父说:“快上晚课了,还有客人来怎么办?”师父说:“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呀!”其实,师父的心就是清净、清雅的,它在平的前提下保持常,就是平常。

我们拥有了平常心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能够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我们修道的作用就是要“觉悟人生”,同时来“奉献人生”。我们通过喝茶来悟道,然后就以奉献的精神来各做各的事。通过今天的禅茶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师父的理念,在提升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方面,师父首先强调我们个人的品德,通过修道喝茶,来提高我们个人的品德,然后落实到家庭的美德,再普及到社会的公德,作为我们出家人,我们还要提升自己修道的道德。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要提高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我们出家人要来提高个人的修道道德。

阿弥陀佛!

茶之三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着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禅茶一味 精行俭德宜茶


文字实录:

主持人:法师,陆羽的《茶经》说了精行俭德。

宗舜法师:精行俭德,最宜茶。

主持人:我做这么多年茶,我也是秉着这个,最宜精行俭德这句话,我也是很喜欢。

宗舜法师:对。陆羽,他本身就比较特殊,是一个弃婴,然后是在寺院生活长大的,所以他对寺院的生活,对禅者的生活是非常了解的,非常熟悉,所以他把这个精行俭德这四个字拿来提炼,作为对茶的概括,其实跟他受到的禅宗的思想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精行,就禅堂里面坐禅的禅师们,是要放一块心板在腿上,双手扶住,如果要打磕睡,一推这个竹板掉地,咣当一响,立刻警醒,再得振作精神继续坐,所以他这个精行,就是精进修行。

主持人:你甭说我那么喜欢我以为是什么呢?以为是精进的意思呢,精行我以为是精进。

宗舜法师:对。精进的修行。

主持人:还是精进。

宗舜法师:他有一个心板,是一块竹子那么长,正好放在腿上,双手扶在上面,一个是南方,因为禅堂久坐,心火很旺,所以他用双手贴在手心,贴在心板上,能把心火卸掉。

王菁华:就是一个竹子是凉的。

宗舜法师:竹子凉的,在北方就少用,因为北方没有那么热,第二个,他有警醒自己的作用,因为你在打瞌睡,一推,正好那个竹板掉地,所以他就提醒自己要随时的精进,俭德,那就更不用说,僧家从来都是以俭朴为尚,勤俭为尚,所以他说茶性就如同修行人一样,所以说这四个字就是禅者的写照,也是茶的写照。

王菁华:那他这境界很高了。

宗舜法师:是的。

王菁华:就说明陆羽的修为也很高。

宗舜法师:对。

王菁华:是茶圣,只是可惜,我还真有一本《茶经》,但是我真是没有拜读,没读,我现在已经把他收藏了,没读过,因为当时是在武夷山拍戏,人家领导送了一本。

宗舜法师:我觉得全篇读,咱也不必要,但是起码先把“茶之源”那一段,第一章,知道茶的来源是什么?读完这一篇,你就差不多。

王菁华:是的,你这样一说我必须回去好好学习一下,否则我白把那个《茶经》放在那了。但是他这个你看就是,等于是这个禅和茶还真的分不开。

茶德三字的真谛


“诚”、“清”、“真”,可称之为茶德三字真谛,或曰“茶德三昧”

古往今来,尽管历代茶人对“茶德”的理解释说或有歧义,但比喻士君子美德修养则是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考察历代茶人与茶学研究者对茶事的体悟,我们决定大略可以将中国古代茶德归纳为“诚”、“清”、“真”三个字,可称之为茶德三字真谛,或曰“茶德三昧”。

所谓“诚”,是要求茶人应有的心性修养,即:

诚厚——怀宽厚仁爱之心,

诚明——修磊落光明之性

诚信——守忠信恪礼之操

诚敬——持谦敬由衷之行;

所谓“清”,是指茶事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儒雅风韵与简约素雅,即:清真——真色、真香、真味皆具的茶品。

清俭——静心设造的俭约而雅致的茶具、行茶之物与品饮过程的感觉和终饮的结果,即:

真情——开诚推心之情,

真性——潇洒帅然之性,

悟真——悟解事物哲理的过程,

归真——返璞清心的境界。

这样茶德就具有了超越物质公用和一般生理活动层面的文化意义。

茶事,或曰饮茶过程,只有在其具有了洗涤俗烦、升华情感、完美心灵的精神世界作用时,才可以称得上是“德”——道德与哲学的认识。

茶德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三道茶解读茶禅人生


茶,味苦,幼时不喜欢。但逢年过节看到家人以热茶待客,开始懂得人们对茶的敬重。渐渐地从茶叶入水时的浮沉,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苦乐、炎凉。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志十德,把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升华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

茶就像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若清风。三道茶寄寓着许多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人生经过三道茶的历练,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

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品茶需要的是心静、感悟,在品茶的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就如佛家偈语:茶禅只在各人的茶杯中。"古来圣贤皆寂寞",品味人生之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生活的节奏一天天加快,能守一份宁静,拥有一颗从容的心灵,任思绪飞扬,该是怎样的惬意?

茶之三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4月12日讯: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之三德 禅煮赵州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