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六堡茶为灌木型中叶种,树势开展。分枝密,从芽色分有四种。即青苗茶占60%,紫芽茶占20%,大白叶茶占5%,米碎茶占15%。以青苗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

二年自然生长的茶树高200厘米,树幅80厘米,分枝密。节间3.6厘米。叶片半上斜着生;叶长8.3厘米,宽3.6厘米。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滑或微隆,光泽中。叶缘微波,嫩芽梢淡绿色。有少量紫芽。茸毛少,发芽密,持嫩性较强;发芽密度702个/平方米,l芽3叶长6.2麒米,重0.46克,在3月中旬萌芽,4月初开采,属早芽种,萌芽终止期在10月中旬锯齿粗、深而稀,叶身平展稍内卷,叶质中,叶端钝尖;侧脉6—9对。

花冠直径3.9厘米,属中花种。花萼5—7片,绿色,无茸毛;花瓣6—7片,白色稍带绿,子房多茸毛。始花期在10月下旬,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开花结果能力强。种子成熟期在10月下旬。茶果直径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实为肾形或球形;果柄长0.6—1.3厘米,果皮厚1.5—2毫米,果实1—3室,每室1粒种子,种子圆形,少数长形,黑褐色。直径1—1.5厘米。

叶片结构:叶厚294.8微米;上表皮厚26.8微米,下表皮厚13.4微米;栅栏组织二层,厚107.2微米。第一层细胞排列较紧密,第二层较疏松;海绵组织厚147.7微水,细胞结构较疏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例为0.73:1,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总量3.12%。咖啡碱3.77%,儿茶素143.99毫克/克。

精选阅读

六堡茶:六堡老茶树 尚能发新枝


六堡茶:六堡老茶树尚能发新枝

在市河滨公园鹤岗楼附近的环山小道旁,寥落地生长着200多棵从珠山的一个小山坡上移栽过来的六堡茶野生老茶树。这些老茶树的顶端被切除了,刚刚长出稀疏的绿叶。它们淹没在茂密的树丛之中,周围没有任何标识,若非有人带领,恐怕笔者不会发现。

野生老茶树身世之谜

这些野生老茶树原来生长在珠山的一个小山坡上,占地约500平方米,大小茶树约200棵,树干直径最大的有10厘米,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也有30多棵,最高的茶树约有5米。“还没有移栽之前,它们长得非常茂盛,有的刚开花,有的已经挂满茶果,老茶树下面还长出了很多小茶树,好几代同堂啊!”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何志强摊开2008年他在鹤岗楼附近拍摄的几张照片,向笔者描述了老茶树移栽前后的生长状况。

据梧州六堡茶专家、茶叶高级工程师郭维深鉴定,这些野生茶树树龄最高的有50多年,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生种。郭维深以前只在梧州六堡镇的深山里见过几十棵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种,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种在市区能够长得如此茂盛,极为罕见。

那么,50年前珠山上有六堡茶树吗?第一个把六堡茶树种在珠山上的人是谁?

“这些茶树是1958年茶厂职工种下的,当时开山种茶的都是厂里拣茶车间的职工,大概有10多个人,他们从苍梧六堡镇和狮寨镇的深山或农户家中的茶园采集了茶苗,然后种在了珠山。”梧州茶厂1953年的第一代职工黄础雄介绍说。另据当年参与开荒种茶的80多岁的老人宋仲斌介绍,当年茶厂职工从六堡镇和狮寨镇采集回来的六堡茶苗约有1000多株,主要种在珠山的南面和珠山尾部。当时梧州茶厂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茶园组,负责管理茶园。1960年,茶园组解散,茶园也一直处于荒芜状态。后来珠山公园的管理部门在珠山尾部的小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竹子,使得茶树的生长环境过于荫蔽,大批的茶树在那时死掉了。

据了解,2005年珠山上的野生老茶树约有1000多棵,后受地质灾害影响,老茶树的数量大为减少。2007年底,为防止这些野生老茶树再因地质灾害和人为破坏而减少,有关部门将200多棵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到了市河滨公园鹤岗楼附近的环山小道旁。

老茶树可发挥新价值

何志强对这些在珠山发现的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爱护有加,有事没事他都喜欢去珠山上走走看看,以了解老茶树移栽后的生长状况。梧州六堡茶专家、茶叶高级工程师郭维深表示,虽然野生茶树原生态种植的价值很高,倘若不移栽,若干年后这些弥足珍贵的老茶树很有可能将不复存在。

“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树是野生六堡老茶树,也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经常砍来做刀柄,因为这些茶树树龄普遍很高,木质很结实。”何志强无奈地说,200多棵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后,成活率达95%以上,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关心老茶树的热心人士的顾虑。然而,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后再次被丢荒,令很多人感到惋惜。

如何才能让老茶树发挥新价值?何志强表示,六堡茶野生老茶树都是没有经过杂交的纯正品种,茶叶专家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其生物性状,然后通过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来培育新的六堡茶品种。作为六堡茶故乡的梧州,现在却已经很难找到与六堡茶文化历史渊源相关的东西,这些老茶树可谓弥足珍贵。另外,六堡茶是历史名茶,我们若能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也很有帮助。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把茶树当作文物来保护。与此同时,梧州还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茶树普查,为所有的老茶树建档,避免老茶树再被人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托六堡老茶树建立六堡茶博物馆。

漫谈六堡茶的特点


漫谈六堡茶的特点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远在唐代已有生产,因其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以叶制成屑末茶,由苦涩变为醇厚;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陆羽《茶经》中讲到茶的制法: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在广西生产的较为可能是六堡茶,到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才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很像六堡茶的制法,从《桐君录》来看,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驱,由此可知,六堡茶的产制,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六堡茶属黑茶类发酵茶,其外形色泽黑褐光润,叶底红褐色,间有金黄花,汤色红浓,香气陈醇,滋味甘醇爽滑,具有独特的类槟榔香,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被列为名茶,有“可以喝的古董”之誉。六堡茶史上最辉煌时期主要是经著名的“茶船古道”自桂到粤港澳及南洋,故史称其为“侨销茶”,具有独特保健功效和收藏价值。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他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清热润肺、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滞去积的功效,既可饱食之后助消化,也可空腹饮之清肠胃,六堡茶还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健身减肥,延年益寿。

因六堡茶与普洱茶都是属黑茶,接下来再介绍一下六堡茶与普洱茶的区别。从原料上比较,六堡茶主要是灌木型中叶种为原料,普洱茶的原料有乔木与灌木之分,但以乔木大叶种为主。因同属于黑茶,因此在制作工艺上,六堡茶和普洱熟茶很类似,就是渥堆法稍有不同而已。普洱茶有生茶(未渥堆)和熟茶(渥堆)之分,而目前六堡茶国家标准还没有生熟之分。六堡茶与普洱茶的品质特点较为相似,均茶性温和,滋味醇厚,且宜久藏,越陈越好,但也有所区别,从保健功能上看,六堡茶与普洱茶均有很好的药理作用,都是保健佳品。但优于普洱茶的是六堡茶叶有祛湿的功效。

六堡茶为什么祛湿调理肠胃效果好?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自古多瘴气,六堡茶产区常年雾气萦绕,湿气尤重。进入茶园,低头便可看见在树周围长着许多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草药。六堡茶便是“取其所生之地”。

2、六堡茶的特殊工艺。反复多次的酶促作用和湿热作用,微生物菌群生成丰富,茶叶后期转化空间大、层次感好;茶多酚中黄酮类、黄酮苷类等转化较好,具有穿透细胞壁的功能,让血液流通更顺畅(有些类似中医推拿艾灸疏通经络);茶气足,祛湿调肠胃效果会更好。

3、经典案例。在明清时期,六堡茶因其祛湿调肠胃的显著功效,救活了许多“落南洋”的华人矿工性命,从此盛名一时,大量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六堡茶,有生命的茶,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显陈、醇。可以与您共度岁月,和您见证历史,和您一起品尝时间的滋味。六堡茶,以陈为贵,越陈越香,金花一发、身价倍增、收藏极品,养生佳品,是时光的宝藏。慢慢的品茶,仿佛在品这一生,跌宕起伏,就像六堡茶慢慢的发酵,慢慢的升华,不卑不亢,只为最后一丝沉香。

六堡茶的“四美”特点


六堡茶的“四美”特点

六堡茶被岭南民众广泛认知,进入历史名茶之列,哪些特点最能体现六堡茶之美?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彭庆中以及国际级职业资格高级评茶员、七茶居总经理李晓玉。

香味气韵体现变化之美

六堡茶特点,槟榔香。在梧州市政协学习委员会编,彭庆中著的《中国六堡茶》有提出“变化”二字作为其特点,其“变”与“化”,深得六堡茶收藏和品鉴之神韵,很是精妙。

六堡茶之特质,在于其变化,其存藏、品饮可完美地体现在茶香、茶味、茶气、茶韵方面,因此,彭庆中归纳为:六堡茶的香、味、气、韵之变化,与生、熟普洱茶、湖南黑茶,在气韵方面也有着不同之处。

品质变化体现陈放之美

经一段时间存放的六堡茶,口感发生明显变化,醇厚、爽滑。

记者了解到,六堡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叶有一定的含水量存在,加速了微生物的繁育,并产生较多的微生物。由于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加速了茶多酚氧化降解,导致存茶多酚含量的减少,茶汤滋味醇和度逐步变好。

多年陈放的六堡茶,其腐植化更显而易见。从而使得陈放的六堡茶形成更协调的口感风味。“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为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彭庆中说道。

层次变化体现品鉴之美

品六堡茶,更须善于利用口腔来识别香气。六堡茶迷人之处,在于其冲泡品饮过程中,每一道的茶汤其茶香茶味会体现出层次之变化。“品茶的时候,进入口腔中的茶汤,其香气可通过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进入鼻腔,在呼出的过程中,获得嗅觉感知。在品鉴茶汤的时候,吸入空气,让茶汤在口中翻滚,空气将茶的香味向后部口鼻交界处提升、呼出,可以明显感受到用鼻子吸气嗅闻时不易闻出的香气。”李晓玉说道,记者也得知,这种呼气辅助来感受茶香的做法,尤其适合于六堡茶的茶香品鉴。

气韵变化体现妙悟之美

六堡茶之茶气也会有一个转化过程,随时间推移,从刚猛而转向柔和,从硬朗转向顺滑,感受个中变化,其过程中,或有刚中带柔,或外圆内方,或粗犷中不失细腻,或浑厚中尽显鲜活,种种变化,令人迷醉。

在存放过程中,在品饮的过程中,六堡茶之茶韵也同样体现出变化之妙,比起茶气变化更为精彩而多样。茶韵常见的体验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醇厚绵长、清爽度、润泽度、苦涩回甘等,并将这些感受予以综合。“在品茶的时候,诸多感受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的境界,称之为‘和’,是六堡茶韵之最高境界。在不同的年份的六堡茶中,接近或达到‘和’的境界的茶,品鉴其逐年茶气茶韵之不同,体会每一道茶汤之变化,感受六堡茶在岁月沧桑中其升华、其转化,都是品茶中非常美妙的享受。”彭庆中给记者说道。

谈谈“三鹤”六堡茶的文化特点


谈谈“三鹤”六堡茶的文化特点何志强“三鹤”牌六堡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的拳头产品,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是“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西名牌产品”、“梧州特色产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历史传承和良好的社会口碑,不仅是消费者心目中的首选茶叶,更是美丽广西的文化符号、中华黑茶瑰宝。归纳起来,她有四大文化特点。一.历史悠久,环境独特梧州茶厂“出身名门,长于名地”,是由1953年1月创建的“中国茶业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发展而来,一直专业加工、销售六堡茶以及花茶,是广西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直属企业。既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几代人的精心打造,在中国六堡茶发展史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2005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名茶志》主编之一王广智莅临梧州茶厂,写下了以下文字:“一九六三年秋,在陈椽教授领导下,来到贵厂参观与实习,受益匪浅,今有机会重游故里,倍感亲切,如同回到家里一样。现特赠《中国名茶志》一部并祝贵厂兴旺发达!”。梧州茶厂是块"风水宝地",座落在梧州市风景秀丽的鸳鸯江畔-----角嘴后路2号,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林木葱茏,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拥有4000多平方米陈化茶窖和600多平方米独具特色的木板干仓,十分适宜六堡茶的加工和仓储。神奇茶窖育佳品,木板干仓传经典,梧州茶厂首创的洞穴陈化工艺已为广西地方标准《六堡茶》、《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采用;企业研究成果“六堡茶干式陈化仓”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459152.9)。二.技术一流,领航产业梧州茶厂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建厂初期就在总结吸收传统六堡茶制法精髓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配→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篓→凉置陈化”的工艺加工六堡茶,传承和发扬了六堡茶“红、浓、陈、醇”的品质特色,开启了六堡茶工业化生产的新时代。“三鹤”牌六堡茶长期以来是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是著名的侨销茶,1983年获得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出口产品六堡茶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90年“三鹤牌一级六堡茶”获广西优质食品奖。2003年以来,梧州茶厂先后参与制定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六堡茶出口标准《六堡茶》(GXCIQ88-2003)、广西地方标准《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DB45/T435-2007)和《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DB45/T479-2008),为推进六堡茶产业化标准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梧州茶厂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开拓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探索了六堡茶发金花关键控制技术、槟榔香六堡茶制作工艺、六堡茶发酵自动控制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六堡茶发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绿色生态,健康饮品“三鹤”六堡茶自然成就非凡,从种植、初制、精制及包装均符合生态原产地要求,是“绿色、健康、好喝、经典”的放心茶,并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近年来,梧州茶厂贯彻“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卫生安全,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积极推行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开展清洁生产、机械生产、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生产安全优质六堡茶的能力和水平。已有25款“三鹤”牌六堡茶荣获“中茶杯”、“国饮杯”、“桂茶杯”以及各类大型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一等奖、茶王、擂主、金奖、特等金奖等奖项,两次荣获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广西名牌产品”、广西质量协会授予“全区用户满意产品”称号,2012年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2014年9月获准使用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2013年成功研制出槟榔香六堡茶、金花六堡茶系列产品,特色产品收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60%。2012年8月11日,中茶院院长张士康研究员莅临梧州茶厂考察,欣然题词:“三鹤茶世界品”。四.品牌卓越,文化深厚 梧州茶厂“三鹤”品牌,是一个用了六十余年打造和坚守才形成的知名品牌。注册商标“三鹤”图案取自茶厂北面河滨公园珠山上的原鹤岗雕塑,由三只仙鹤组成,寓意企业睿智、豁达、充满活力,同时三只优雅从容的仙鹤也有松鹤延年之意,表明企业对自然与健康的向往与追求。整体商标彰显出企业精心打造“绿色、健康、好喝、经典”的“三鹤”茶品的价值取向。在2011年荣获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基础上,梧州茶厂加强对陈化茶窖、老木板干仓等工业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继续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充满活力的“三鹤”品牌。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广西工业产品质量信誉良好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区用户满意企业”、“首届中国茶界‘鼎承奖’-----2013年度最具成长力黑茶品牌”、“CCTV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等称号,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和六堡茶文化的领跑者。2014年10月20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刘环祥莅临梧州茶厂视察,欣然题词:“六堡名茶,中华老字号,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根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联合发布的报告,2014年梧州茶厂“三鹤”品牌价值为2.43亿元,位列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榜第29位,稳居广西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第一位,无愧“中国六堡茶第一品牌”之誉。可以说:“南方嘉木喜逢春,三鹤起舞景色新.历经沉浮味方厚,国色天香醉茶人”。

谈谈珠山六堡茶树保护开发


谈谈珠山六堡茶树保护开发

既是科研资源也是旅游资源

网友“小问号”提问:梧州珠山上面还有不少野生六堡茶,不过到现在为止,一直处于缺少管理和维护的状态,您觉得应该如何去管理、保护、发展和利用呢?

郭维深:这个是资源,而且是珍贵的资源,应该好好保护。珠山上的茶树我看过,是正宗的原生态六堡茶树,应该重点保护它。

首先要纠正一个问题,这棵茶树是以前梧州茶厂的职工去种植的,所以它不是野生茶树,而是在野生状态下存活。这些茶树当初是为了采标本而种的,以便茶叶生产技术人员、收购员对六堡茶有更多的认识。

珠山的六堡茶树我认为一方面可以进行生物学特征研究,研究它是什么形,是什么树种。据我观察,珠山的六堡茶树的特征是主干明显,叶张比较大,叶之间的距离比较长,是小乔木形或乔木形的品种。现在珠山上面的茶树,到底有多大的价值?我认为可以通过这次的春茶节,组织专家们到那里考察,特别是桂林茶科所的专家,他们对品种的研究十分在行。请他们看看我们珠山的茶树有没有价值,如果有价值,就认真把它管理起来,以供研究。

另一方面,珠山的六堡茶树可以作为观光旅游点发展,搞成一个主题公园,或者搞个小型博物馆。云南有个老茶王,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茶友都到那里旅游,并和老茶树合影。我们珠山这些茶树现在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再过50年也成为古树了,国家也有明文规定,野生茶树是国家保护的二级保护植物,所以珠山的六堡茶树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至于茶树的保护,我认为现在最好就是原地保护,所谓原地保护就是不移动它,砍了它旁边的小树,让它能吸收阳光。虽然茶树好阴,但太阴了也不好,现在珠山上的茶树就是过阴了。另外有些人知道茶是宝贝,将茶树挖回去自己种,虽然这些人的想法是好的,但却“害死”了它。茶本来是很难移植的,《茶经》上陆羽也讲过,茶树有主根、有侧根、有须根,贸然移植的话仅能保留部分的侧根和须根,主根全部断了,再种下去也不会活得久。所以真的敬茶爱茶,最好就是原地保护。

当然,管好这片六堡茶树也是要花些心思的,一定要有一个部门牵头,农业、科技、园林等各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将这件事做好。如果将来珠山野生状态的茶树保护好、管理好的话,游客不用长途跋涉,在梧州市区就可以看到正宗的六堡茶树了。

六堡茶与其他黑茶相比的突出特点


六堡茶与其他黑茶相比的突出特点

六堡茶与其他黑茶得区别主要在品质和保健功效两大方面

(1)品质

1香气。六堡茶有三个特有的香味,一为药香;二为松烟香;三为槟榔。

2汤色。陈年六堡茶汤色透彻,深红明亮,似琥珀色。六堡茶的汤色红得十分漂亮,有活力,其他茶类的汤色皆难与之相比。

3口感。普洱茶醇厚、味重。六堡茶甘爽、清甜,口中有清凉感。

(2)保健功效(0612,0621祛湿热,养胃尤为明显)

六堡茶自古以来皆可为药用,最为突出的保健功效就是生津、消暑、镇痛、养胃、解酒、护肝、助消化等,这些功效比之其他茶类更胜更实在。(注:六堡茶的保健重在调理呵养护肠胃,而普洱茶则为暖胃。)

六堡茶是不是越陈越香?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在一定得年限内,六堡茶得品质呈峰形曲线变化,一般在20——30年之间能达到品质至高点,此时茶叶中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氨基酸、糖类、色素等各种物质之间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阶段。如果品质达到至优的六堡茶,仍一味的无限期存放,必然使茶叶中的有益成分逐渐分解、氧化,进而失去六堡茶应有的特殊风味。故饮用和收藏六堡茶应科学,当茶叶达到较为满意的品质时,应及时饮用,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太久远的年份茶。

六堡茶的泡茶技巧.

泡茶的标准手法应该是:注水时随手泡的高度要低,缓缓地将水注入盖碗中。如随手泡拉得太高,泡出的茶汤苦涩味较重。投茶量则应根据茶杯的大小而定(也可根据客人的口感而定),最佳的量应该是茶叶遇水膨胀后,能够达到杯子的七八分满即可,冲泡水温应以100摄氏度为最佳(如茶叶原料等级较高,水温则可适当降低),注水量应该要完全淹没茶叶,以免香气跑掉。

无量山古茶树资源的特点


景东无量山是最适宜生长茶叶的地方,茶叶自然生态,品质第一。无量山地处纬度偏南,即在北回归线以北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高谷深,峰峦叠嶂,江河纵横,坡向各异,海拔高差悬殊,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变化异常明显。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无明显冬季,寒潮影响微弱,年温差大,兼有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在漫长的地质大循环中,下古生界无量山群是典型的山原地貌,分别与川河和“东方多瑙河”澜沧江组成羽状水系。

无量山最高海拔3371米,最低795米,从河谷最低点到山峰最高点,水平距离61公里,相对高差2575米,每公里平均下降41米。更为突出的是无量山东坡,从无量山最高点到海拔1151米的菊河与川河交汇处,直线距离15公里,相对高差2219米,平均每公里下降147米。年平均气温为18.3度,降雨量1086.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743.3毫米,日照年平均为2131.6小时,年均霜期为12天,是最适宜生长茶叶的地方。无量山古茶树资源的特点十分鲜明:

一是无量山茶树从野生型、自然杂交演化到现代群体品种,每一个演化形态的茶树都能找到相应茶树植株,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演化的自然博物馆。

二是无量山野生茶树群落分布面积大,在海拔1600米至2800米之间的带面均能找到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基部干围在1.5米到2.9米之间。野生大茶树随处可见,是证明无量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有力证据。三是人工栽培的大茶树,分布广,株数多。从普查的96株样株看,直径在0.3米以上的古茶树在景东80%的村子里都能找到,多的几百株,少的几十株,十分普遍,是景东无量山生长利用茶的无声证明。

唐朝学者樊绰于864年在其所著《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夷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的最早最可靠记载,“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

易武乡各种茶树特点介绍


易武乡各种茶树特点介绍

高山村大茶树

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位于易武乡易武村委会高山村,海拔118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直立,树高4.5米,树幅4.35×3.6米,最低分枝1.1米,分枝密树姿基部围68厘米,叶长宽18.2×6.07厘米,叶长椭园、叶水平着生、叶色绿,叶面平、叶尖渐尖,叶脉11—13对,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基形状楔形、叶质软、叶背茸毛多、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绿茶、普洱茶、红茶。

刮风寨大茶树

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刮风寨村,海拔116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3米,长势强最低分枝高85厘米,分枝稀,基部围85厘米,叶长宽13.71×5.19厘米,叶形长椭园,叶片着生状平,锯齿浅中中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叶面平、叶背茸毛中,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同庆河大茶树

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位于易武乡洒代村委会,海拔91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生长势强,树高14.52米,树幅3.0×4.5米,最低分枝高1米,分枝密度中,基部围180厘米,胸围69厘米,叶长宽18.00×5.7厘米,叶形长椭园形,叶水平状着生,锯齿稀,叶色深缘,叶缘波状,叶身平,叶面平、叶尖尾尖,叶脉16对,叶基开头楔形,叶质软,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桥头寨大茶树

学名(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位于易武乡桥头寨,海拔1320乔木,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6.5米,树幅6.5×7厘米,分枝稀,树势强,基部围68厘米,主干胸围49厘米,叶长宽17.11×5.37厘米,叶形柳叶形,叶面微隆,叶面平滑、叶质柔软,叶色深绿,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浅浅中,叶着生状平,叶基楔形,叶脉11—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六堡茶:和光同尘老六堡

功夫在茶外

前几天喝到一泡令人铭心刻骨的茶。说来茶也平常,只是市场多见价廉物美的六堡茶。只是此茶选料格外精妙,年份又有三十年之久。人为的精心制作、存放,加上偶然配合的天时地利,再加上永恒的时间,方才成就这一泡韵味极佳之绝品,一饮之下,自然难忘。

几天之后,偶然想喝一碗薄茶,喝完翻出日本茶道的书来看,当看到过去的日本茶人茶会之前所做的准备时,心中若有所动。在日本的茶事里,茶会的主人往往要准备超出我们想象繁杂、整洁的茶庭与茶具。洁净到每一块炭都事先用湿布拭去炭屑,用心到每一块踏脚石提前三十分钟洒上一些水。为了茶事里的一朵茶花,甚至提前半年去云游寻访。我想这个寻访,并不仅只是为了一朵花,也是为了内心的成长。

合上书时,忽然想起这泡老六堡茶,于是我想,不写不行了。

茶之艺

茶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了。干茶盛装在竹制的小篓中,颗颗饱满,粒粒匀称,是六堡茶中少见的芽叶成茶,虽然比平常的茶细嫩些,盛装的竹篓又比平日见到的小好几个单位,但是当此茶呈现在茶人面前时,仍是带着别开生面的大气与威严。带茶来的老师并没跟同座的茶友说这是什么茶,但仅凭这干茶透出的松、定、静,大家纷纷推测:此是年份极老的六堡茶。

开汤润茶,乳白纱状的茶烟自茶台飘起,久凝而不散,举座皆静。平时要喝好茶前,老师总特别提示我们:要安静,谁也不许说话了。可是泡这泡茶时,大家都敛神静气,注视着茶与水的交融,注视着每一丝茶气的唤发。使人宁静的,并不是“茶”,而是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它的力量博大,却来得从容而宁静,足以使人静下来,我想所谓爱茶,就是希望与之达成交流。

吃茶之美,在于静默,在于不分别。老六堡的茶汤味若槟榔,可嚼,可听,可琢,可磨。当你口中含着一口温润的茶汤,茶气与茶汤的温度合力将四万八千个毛孔一齐打开,污浊尽散,烦闷尽破。此时,茶的苦、甜、陈、郁皆在口中轮回,入口时是清凉、甘甜的,徐徐咽下后,从胃里缓缓升上一股暖意,一种老六堡茶特有的甘醇馥郁徘徊在唇齿之间,使你舍不得张嘴,不忍心讲话。于是平时必不可少的评论与交谈也省略了,你咽下了茶,也咽下了没出口的话,方才发现:哦,原来这是不必说的……

最妙的,原是那一丝若有若无的苦。苦,本是茶中难以回避的,有的茶用香来遮盖这苦,有的茶用润来化解这苦,有的茶苦的钻心,有的茶苦的回甘。而此茶,此苦,天真坦然,令人直面。初入口时那丝微微的苦,在向你诉说:我是茶。回味时那一缕稍纵即逝的苦,则更短暂,更直接:喏,此即是苦。佛遗四谛:苦、集、灭、道。苦乃第一谛也,你知道这是苦了,并不回避它,贪恋它,追逐它,而是放下它,遇苦之时不惊不怖,不喜不悲,方才算是“经历”过苦了。

经历过苦的人,是可以从苦中得到自由的人。

唯此似有似无,似苦似甜,无是无非时低首一瞥,杯中之汤,如琥珀,如老蜜蜡,如寒夜古寺中老禅师点起的暖暖一盏酥油灯……

自此一茶,物我两忘。

茶之境

世上茶岂止万种。而每一种茶,都必有其知音。读茶如六堡,我觉得六堡中最有力的乃是:和光同尘(注1),不忘初心。

人生,还真是像是一次旅行。跟自己商量好了目的、归期,联系好了驿站,最后却往往忘了要到哪里去。一些美丽的风景可以使我们迷路,一些荆棘可以使我们退缩,因为这种种假象层出不穷,种种假我使自己迷惑,久而久之,我们就忘了自己要去哪,也忘了为什么要去那儿。我们将自己调整到越来越随波逐流,越来越自欺欺人的境地,教自己的心各种偏见与谎言以适应这个暂时的驿站和暂时的假象。

可是心不昧境。于是在旅途与终点的屡屡错过之间,矛盾产生了,慌乱产生了,不确定、不安全与不信任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仇恨,不可回避的产生了。可怜的世人,为了在假象中维持那一个苦苦捏造的假我,不停地制造着动向和意向,不停地暗示着别人和自己:这是我的房,这是我的车,这是我喜欢的品牌,这是我厌恶的人……

茶之境,亦是一条茶之径。拨开这些假象,拨开那个不停要跳出来证明“自我”,害怕真相的软弱的“我”。当你卸下种种面具,不再苦苦扮演自己,当你放下种种欲望,不再迎合执著,当刻意熄灭,造作止息,定有一个自然之真我,在路之尽头与你相遇。当一泡茶用发自生命的体验,用真实向你发问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茶之道。

禅茶不二

禅茶的可恨,可恨就可恨在“禅”之一字。赵州从谂禅师之可爱,可爱就可爱在三称“吃茶去”(注2)而不是“吃禅茶去”。

禅茶不二,是身体力行的体证,而不是费劲心机、自以为是的弄出一种叫做“禅茶”的东西,满怀期待的等着世人顶礼膜拜。如果说茶与禅之间有一些联系的话,我想那在于茶事之中的念念不失,在于“善护念”,在于对一次茶事与茶、茶人乃至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珍视与尊重。一种来自接受的尊重,一种洞察世事的穿透力,一种理解之后的宽容。一种拨除纷乱,静至极谧时可聆听和发现到的宇宙语言,这,也即是成就菩提,禅茶不二的指向了。(张菁)

注1:

和光同尘:语出《道德经》五十六章,原文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2:

吃茶去公案:有两个新来赵州观音院参访的僧人,赵州禅师问他们其中一人,你从前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位僧人说:没来过。赵州禅师就跟他说,那你吃茶去吧。又问另外一个人,你来过我们这儿吗?那个僧人说,我来过的。赵州禅师仍然说:吃茶去。院主(寺院中的一种职务)在旁很不理解,就问:方丈和尚,没来过的,让他吃茶去也就罢了,那来过的为什么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就唤他一声:院主!院主忙应“喏”,就相当于答应着了。赵州禅师对他说:你也吃茶去。

“传奇六堡”背后的“六堡传奇”


“传奇六堡”背后的“六堡传奇”

中茶六堡●深山野韵饼以“甘醇如饴”著称,其茶汤的滋味,犹如参汤、甘露一般纯净甜美。其实,甘醇的背后有一段六堡茶的传奇佳话,为深山野韵创作团队带来了一些灵感。“苍梧之野,舜帝巡之;传茗六堡,甘醇如饴。”

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而“苍梧之野”以六堡的产茶量最大,最为著名,于是六堡茶在“苍梧之野”的历代人民群众守护中,生长繁衍,生生不息。

古代人将茶的原叶煮水,药效显著,而滋味却苦涩。作为现代工艺典范的“深山野韵”六堡茶经过中茶梧州的特别醇化技术,滋味变得甘醇甜美,大幅度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品饮此茶,便会想起“苍梧之野,舜帝巡之;传茗六堡,甘醇如饴。”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传奇六堡茶”背后的“六堡茶传奇”

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六堡茶以六堡镇地域名称命名,但凡到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这里确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正是当地特有的优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质优味醇、历史悠久的六堡茶。于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便以特殊的槟榔味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现在更是以其“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闻名海内外。然而,六堡茶与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颇有渊源,这段传说鲜为人知。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当时是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黎明百姓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直到五帝中的舜帝时代,农耕文明还是没有达到神州大地全部普及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有着蛮荒之地的“苍梧之野”(现在的梧州),于是也就有了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史记》记载:舜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由于古代南方不但农业落后,而且多瘴气,民众容易患病。舜帝南巡之时,利用神农发现的能解百毒的茶来治疗民众的疾病,增强其体质,同时带领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成效卓著。因此,老百姓对舜帝极其拥护,顶礼膜拜。与此同时,茶作为有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在古代苍梧以药用、食用和饮用的方式代代相传,造福百姓。苍梧(梧州)人以饮茶健身、防病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街市茶楼遍地开花,每天的茶楼座无虚席,尤其是近年来,更上一层楼,梧州街不大,大大小小茶楼不下几十间,梧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饮早茶,茶楼布满大街小巷,自古就“茶楼多过米铺”的说法。一般的茶楼设有早茶、下午茶、夜茶,什么时候都基本人满为患。上茶楼“饮茶”是茶文化圈里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梧州人“饮茶”并不光是字面意义上的“喝茶”。而茶桌上也有许多有趣的礼仪,例如别人向你敬茶时,自己必须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并连一起轻点自己正前方的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谢意方式,也是源于道家的谢意风俗。

正因为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梧州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梧州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梧州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的茶树特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