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一口铁锅,徒手杀青……在不少咸宁人的记忆深处,依稀还残留着一幕幕手工炒茶的景象。如今,走进我市的大小茶企,一条条全自动红、绿、黑茶流水然井然陈列。这标志着,我市已全面迈入机械制茶时代,手工制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

走进湖北川玉茶业,生产车间内一条名优绿茶生产线运转不息。在车间一角的全自动杀青机旁,总经理张加川仔细设置好温度、时间等相关数据,茶叶就在机械的动作下自动翻炒起来。

公司于2015年1月花费一百余万元自浙江引进这条全自动生产线,一天能生产500至1000斤名优绿茶。不仅加大了生产能力,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大大节省了用工成本。以每个工人一天150元的工资来算,一天省4个人工,换算下来就可以少开支600元钱。细细为记者算出这笔账,张加川笑着说。

据悉,进入21世纪后,机械制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我市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对接市场,引导全市茶叶加工迅速从传统手工向机械化制茶过渡,共引进制茶机械高达2200台(套)。仅2015年,咸安区白云山林场、湖北川玉茶业、湖北剑春茶业等三家企业就引进按照茶叶自动化生产线6条。

产业园区逐步形成

来到湖北双狮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占地88000平方米的产业园内,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有序排列。走进无尘车间,轰隆隆的精制茶流水线忙碌个不停。在整个流水线中,最特别的要数其中的4台色选机。只见加工好的茶叶进入色选机以后,茶叶梗、茶叶、茶叶碎末便自动分类开来,通过不同的出口流出。

该公司销售经理薛海宏告诉记者,产业园自2014年9月正式投产,设有红、绿茶全自动加工流水线两条,年生产量10000吨。除了生产设备的引进,整个园区内还设有茶叶的半成品存储车间及成品存储车间。

我们做大宗出口,常常需要大量囤货。以前没有专门的产业园,茶叶原料在梅雨季节极易受潮、变质,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了。薛海宏说,他还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已与摩洛哥方达成协议,目前正筹备在该地成立销售公司和工厂的相关事宜。

目前,全市已投资20多亿元,形成了赤壁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赵李桥砖茶产业园、通城双狮茶业科技产业园、崇阳一盅春黑甜茶产业园、咸安砖茶产业园5大茶产业加工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名优绿(红)茶1.5万吨、青砖茶6万吨,产值100亿元。其中以赵李桥砖茶产业园和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的赤壁砖茶科技园区,2015年被正式批准为省级产业园区。

发展势头迅猛强劲

茶产业是市委市政府主推的三大百亿产业之一,其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去年,我市现有大小各类茶叶加工企业80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35家,通过QS认证企业34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家、过千万的企业18家,共拥有自动化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21条,加工能力7万吨,其中青砖茶加工能力5万吨。

市特产局副局长潘国雄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推广机械化采摘,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并力争进一步融合赤壁砖茶科技园区、咸安砖茶产业园、崇阳一盅黑甜茶产业园,将之打造成国家级产业园咸宁青砖茶产业示范园区。在品牌打造方面,以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为重点,以川字牌、羊楼洞等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为支持,组织企业抱团进军国内大中城市参展推介,开拓青砖茶市场,变依赖边销市场为边销、内销、外销市场,形成百亿青砖茶品牌影响与市场价值,提升产品效益。

CY260.com扩展阅读

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壮大


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壮大

近十年来,苍梧县六堡茶种植、加工、销售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六堡茶产业化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六堡茶种植区域已经扩大到六堡、狮寨、梨埠、木双、京南、岭脚等镇,茶园种植面积已达5.23万亩,全县注册登记的六堡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有12家,六堡茶生产经营微型企业3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4个,六堡茶注册商标有苍顺、苍松、六顶、濡菲、芊河、金花六堡、茂圣、同堡源、鼎然、六玄、熹誉、臻誉等12个。

全县有5家茶叶企业通过了QS认证,5家茶叶企业被评为龙头企业,其中自治区级1家,市级3家,县级1家,3家企业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六堡茶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园在苍梧工业园区思乐堂片区,一期用地366亩,总投资3.2亿元,设计生产能力1.4万吨。产业园列入自治区2008年新开工重大项目和市级重大推进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已有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同堡源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苍梧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签约。目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研发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完成建设并已进入试产阶段,梧州同堡源茶业有限公司厂区进入室内装修阶段,苍梧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已封顶,正在试产阶段,六堡茶展示区主体建设已封顶并进入装修阶段。

据统计,六堡茶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的如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国饮杯”一等奖、省市级授予的“一等奖”、“金奖”等奖项超过50项。同时,六堡茶先后获得了“广西著名出口商品”,“广西著名商标”、“广西名优产品”、“广西十大(旅游)土特产品”、和“梧州三宝”等称号。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取获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全县六堡茶种植面积名列梧州市第一位,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产茶县。2012年10月,中国茶叶学会经过对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评定和审查,正式命名苍梧县为“中国名茶之乡”。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化、产业化项目通过鉴定


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化、产业化项目通过鉴定

12月15日,《基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六堡茶标准化、产业化研究和实践》项目鉴定会在南宁市举行,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评审,同意该项目通过鉴定。

项目鉴定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国家质检总局、自治区农业厅等七个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提出利用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特征及其不可复制的区域特征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到了广西区内首创、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广大地区探索出一条依靠特色产品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据悉,该项目课题组对六堡茶产业的中观和微观层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勾划了基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六堡茶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分析特色产品产业发展机理,并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该课题由自治区质检部门牵头,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六堡茶协会、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

梧州市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提高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认识

1.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六堡茶产于我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优质名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从2004年起采取种苗补贴、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六堡茶。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六堡茶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万多亩,六堡茶加工企业20多家,2008年六堡茶总产量6560吨,产值近5亿元。

2.六堡茶市场前景广阔。我市作为六堡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具有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人们对黑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加大,价格稳步上升,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将六堡茶打造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又一张亮丽的梧州名片。

二、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3.理清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六堡茶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基地为依托,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六堡茶产品的品质,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文化旅游战略,打造六堡茶品牌,推进六堡茶产业化发展。

4.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把六堡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通过持续努力,将梧州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产销及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全市六堡茶叶总面积达15万亩,毛茶产量1万吨,六堡茶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33亿元,综合税收2亿元。

5.把握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一是实现六堡茶种苗繁育基地良种化。重点选育原产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原种优良品系。二是实现六堡茶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着力建设六堡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抓好有机茶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三是实现六堡茶产品加工园区化。分别在蝶山区、苍梧县规划建立一个六堡茶集中加工区。新建厂房要按高标准建设,加强加工企业(厂房)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厂房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四是统一制订六堡茶产品地方标准。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ISO22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确保六堡茶安全、卫生、优质。五是全面实施营销品牌化战略。以六堡茶城、丽港茶城建设和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为重点,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拓展市场,打造六堡茶品牌,提高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六是加强六堡茶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

三、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

6.抓好六堡茶优良种茶苗繁育。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六堡茶原种良种的选育并建立良种母本园,加强六堡茶原种苗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抓好六堡茶原种母本园建设,选育优良母本,淘汰不良单株,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和出圃率,加快扩大六堡茶原种苗木繁育规模。从2009年起,建立市级六堡茶优良原种母本园和优良苗木繁育基地,全市六堡茶育苗基地面积要达500亩以上,每年基本满足1.5万亩新种茶园所需种苗。

7.加快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按照《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在六堡茶主产区内,引导农户、林场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在宜茶地相对集中、规模开发茶园。二是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对茶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茶农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生产。加快老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强茶园基地的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原料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种茶效益。三是在发展壮大现有六堡茶企业的同时,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茶园,促使六堡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基地建设向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四是把六堡茶生产基地建设与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林地林权合理有偿流转,加快茶园基地建设。

8.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六堡茶加工技术水平。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在保持优秀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六堡茶加工工艺,提高六堡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促进六堡茶生产加工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科学分析研究以及六堡茶发酵新工艺、储藏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六堡茶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和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9.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依托区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六堡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引进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六堡茶专业人才研讨班,着力提高产业骨干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市农科所设立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六堡茶种植、加工、存贮、新产品开发、保健功效以及茶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提升六堡茶的影响力,夯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10.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培植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广西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千年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现有六堡茶加工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实力与规模。鼓励通过招商引资、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措施,着力培育10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综合税收超千万的龙头企业。

11.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农业、经贸、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不定期对全市六堡茶生产基地、六堡茶生产企业、六堡茶专业交易市场、六堡茶馆、六堡茶店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无证生产,特别是假冒伪劣和制假贩假六堡茶行为。充分发挥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作用,督促茶农、企业、销售商家等严格贯彻实施六堡茶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和卫生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六堡茶产品质量安全。

12.加快六堡茶生态旅游文化建设。一是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的茶叶基地开发六堡茶生态游、六堡茶农家乐;二是在市区的茶叶集散中心增加旅游功能,提供品茶艺、赏粤剧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三是支持有实力的六堡茶企业申报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按照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要求进行建设,开发六堡茶工业旅游产品。

13.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一是注重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宣传六堡茶的悠久历史,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影响力。二是抓好六堡茶品牌建设,及时申请集体商标注册,努力争取尽快取得六堡茶原产地认证。三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企业要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加强质量监控,增强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抓好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统一梧州六堡茶的产品标准,保证六堡茶产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五是充分发挥梧州市六堡茶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倡导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统一应对市场,推进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4.优化发展环境。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者),凡符合条件的均可以享受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有关财税、融资、土地、高新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继续加强对六堡茶产区的农村道路、茶园道路和茶园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努力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5.加大财政扶持。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从2009年起,梧州市建立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六堡茶良种茶苗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六堡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向符合条件的六堡茶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倾斜。规划确定的重点产茶区在六堡茶良种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机械采摘、茶园生态工程建设等列入相应农业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予以扶持。茶叶生产合作组织列入重点扶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列为农民大培训内容。各级科技部门要将科技经费重点投向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加快筛选确立一批六堡茶产业化的重大课题,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扶持六堡茶优良品种选育、六堡茶加工工艺研究、六堡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六堡茶香气成分研究、六堡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及优势菌种研究,支持茶叶加工新设备、茶园配方肥料与茶园植保新技术、新设备研发。

16.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六堡茶产业化发展链条长,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市投融资担保公司平台,为六堡茶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六堡茶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探讨建立以存储六堡茶为质押担保的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符合条件的六堡茶企业、基地和经营大户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为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7.加快六堡镇小城镇建设。将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与六堡镇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六堡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强六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市场服务设施、旅游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各方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把六堡镇打造成特色鲜明、活力增强的特色镇。

五、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1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成立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督查相关工作落实。茶叶重点产区县、乡镇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19.落实责任。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育苗基地建设。县(市、区)、乡(镇)主要负责统筹本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发展,重点抓好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部门负责组织重点技术攻关研究;工商部门负责六堡茶市场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管。

20.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资源,注重整体宣传推介六堡茶,不断加大对六堡茶产业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举办梧州六堡茶节暨茶业博览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级的茶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展示,不断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

梧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7日

唯有走精品化路线,才是柑普茶产业的出路


唯有走精品化路线,才是柑普茶产业的出路

1、柑普茶不是新事物,为什么会突然间爆红

柑普茶是以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具有化痰、止咳和消滞提神的功效,相传这种茶是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的。提起新会,自唐代开始就有“陈皮”的名称,而到了宋代就有了名扬天下的“新会陈皮”,至今700多年历史。可以说,陈皮因新会而显得独一无二,而用新会的“茶枝柑”制作的柑普茶,使得陈皮的功效更加明显。

柑普茶作为行业内增速快、推广简易、口感美誉度非常好的一个品类,但在近几十年间仍处于传统作坊式加工与制作,被定义为新会特产,也没有哪一个企业在柑普茶行业独树一帜。直到去年润元昌茶业推出一款采用新会“青柑仔”制作的柑普茶,突然在业界爆红,并在短时间内引爆了全国各大茶叶市场的关注。

2、柑普茶,重点在柑也在茶

新会独特的地理条件是茶枝柑(新会柑)的最适宜栽培区,但在新会所产柑果也是有所区分的,以天马、茶坑、梅江、东甲、西甲为新会柑的核心产区,其他产区次之。可以说柑普茶的品质与口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柑的品质,但用来填充的普洱茶在品质与口感上也不容忽视,先前多数制作柑普茶的企业并不是很懂茶,用来填充的普洱茶品质一般,即使用新会核心产区的柑也很难提升柑普茶的品质和口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柑普茶产业的发展。

像去年润元昌柑普茶的爆红绝非偶然。在柑普茶产品未上市的时候,润元昌一直走“春茶发酵的熟茶”的精品战略,全线熟茶均采用春茶原料发酵,这也使得其在推出柑普茶产品与传统柑普茶市场不重视熟茶区分开来,让消费者意识到柑普茶也可以用好熟茶来做。

3、不断革新的工艺带来更好的口感

如果说柑果和熟茶原料是柑普茶品质的基础,那么制作工艺的改进和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工艺多以生晒、柴烧、半生晒、风干、烘焙等技术达到量化,虽然传统工艺保证了后期的柑普陈化效果,但产品存在着香气不显、入口晦涩、不适合现饮等情况。

生产工艺的革新势在必行,如何让柑普茶更适合消费者的口感,既好喝又能长期保存,是柑普茶企业必须去思考解决的问题。如润元昌采用低温烘焙技术,通过精细的控制,不仅保证了柑皮的活性,也达到快速烘干和良好的现饮体验目标,也为柑普茶内质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解决了市面上柑普茶现做现喝的难点,更香甜、顺口,也保留了陈化价值。

4、产品形态的创新,既要体面又实用

都知道新会柑普茶被视作当地的特产、礼品,但去过新会看到市面上很多产品的包装形态不免让人略显尴尬,如果买来自饮尚且好说,送人却恐有失礼之处,而当地加工制作的柑普茶,又通常以小作坊为主,对于产品品质、口感和卫生等也让人甚是堪忧。也有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柑普茶产品,至少我在购买时多少抱有迟疑:包装好就一定见得产品好吗?谁能保证这不是在卖包装呢?

因此,在购买柑普茶时品牌往往是决定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如果品质上去了,产品形态也要有改变。可见,柑普茶企业理应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的样产品是多么重要,毕竟产品形态还是产品包装都在影响行业的发展,企业要想以高品质精品化理念深化企业发展,那就得促进产品进化和产品形态的优化,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这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儿。

5、大量茶企涌入柑普茶领域,只有有心做精品的企业才会胜出

柑普茶畅销了,消费群体也日益增加了,因柑普茶自身的保健功效与品饮价值,这也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市场潜力,也都纷纷加入柑普茶的行业中,不管是加大投资、扩大生产线,还是增设产品种类等等。企业和资金的涌入,不仅让柑普茶行业进一步发展,还给喜爱柑普茶的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选择,也带动了新会当地柑果产业的发展,为柑农增加创收。

凡事都有利有弊,受企业实力、新会柑资源以及研发成果和企业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是免不了,产品形态也将越显丰富。对于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真心做精品的企业才能长期发展,持续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和产品体系,用产品力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与喜爱。

苍梧六堡茶产业化稳步发展 种植面积梧州第一


苍梧六堡茶产业化稳步发展种植面积梧州第一

近十年来,苍梧县六堡茶种植、加工、销售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六堡茶产业化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六堡茶种植区域已经扩大到六堡、狮寨、梨埠、木双、京南、岭脚等镇,茶园种植面积已达5.23万亩,全县注册登记的六堡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有12家,六堡茶生产经营微型企业3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4个,六堡茶注册商标有苍顺、苍松、六顶、濡菲、芊河、金花六堡、茂圣、同堡源、鼎然、六玄、熹誉、臻誉等12个。

全县有5家茶叶企业通过了QS认证,5家茶叶企业被评为龙头企业,其中自治区级1家,市级3家,县级1家,3家企业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六堡茶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园在苍梧工业园区思乐堂片区,一期用地366亩,总投资3.2亿元,设计生产能力1.4万吨。产业园列入自治区2008年新开工重大项目和市级重大推进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已有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同堡源茶业有限公司、广西苍梧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签约。目前,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研发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完成建设并已进入试产阶段,梧州同堡源茶业有限公司厂区进入室内装修阶段,苍梧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已封顶,正在试产阶段,六堡茶展示区主体建设已封顶并进入装修阶段。

据统计,六堡茶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的如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国饮杯”一等奖、省市级授予的“一等奖”、“金奖”等奖项超过50项。同时,六堡茶先后获得了“广西著名出口商品”,“广西著名商标”、“广西名优产品”、“广西十大(旅游)土特产品”、和“梧州三宝”等称号。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取获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全县六堡茶种植面积名列梧州市第一位,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产茶县。2012年10月,中国茶叶学会经过对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评定和审查,正式命名苍梧县为“中国名茶之乡”。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苍梧六堡茶 迈向产业化兼搞休闲游 名镇展新画


苍梧六堡茶迈向产业化兼搞休闲游名镇展新画

近年来,坚定走六堡茶产业化之路的苍梧县,不但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而且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目前,苍梧县六堡茶种植面积3.8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2.7万亩。根据规划,到2017年,苍梧力争全县六堡茶种植总面积6万亩,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综合税收1亿元。

该县抓好六堡茶原种母本园建设,扩大原种苗木繁育规模。从2012年起,建立县级六堡茶优良原种母本园和优良苗木繁育基地,全县育苗基地面积50亩以上,每年基本满足5000亩新种茶园所需种苗。

该县加强对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在保持优秀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加工工艺,提高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促进茶生产加工标准化。他们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对六堡茶保健功效以及发酵新工艺、储藏方法的科学分析研究,加快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和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苍梧县引进龙头企业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的茶叶基地开发生态游、农家乐。目前,落户六堡镇的广西芊河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3年内以开发万亩茶园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游,并在六堡镇建设舜帝天坛纪念公园。

今年,该县将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与六堡镇“特色生态名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六个一”宣传策划工作,即创作关于六堡茶文化的一组诗、一组画、一首歌、一台剧、一本书和一个展示中心。

梧州茂圣六堡茶生产实现全线机械化


“你们的茶叶味道很好,但是我们不能合作。”曾经,一位日本客商在实地考察后,断然拒绝和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合作。

在再三追问下,客商说出了不合作的原因:日本的法律规定,食品的制作是绝对不能落地的,而六堡茶的传统发酵技术不符合这样的规定。

与其埋怨,不如思变。经过五年的努力,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六堡茶旋转式发酵罐,可以使茶叶在发酵过程中得到自动、均匀翻动,而且全封闭,达到发酵均匀、无污染,不仅实现了全程离地生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六堡茶生产全线机械化,这意味着可以用更短的社会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产品,同时能够长期保持产品品质的稳定。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以及中国农业高新科技“后稷奖”,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最为严格的欧盟食品标准。

思变,敢干,让茂圣公司创出了多项第一;企业出品的5623编号六堡茶荣获六堡茶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金奖;茂圣六堡茶成为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首个六堡茶产品;公司成为第一家荣获有机产品认证,并拥有自己有机茶园的六堡茶企业……老舍茶馆是闻名世界的品牌企业,是世界茶叶的销售窗口。2008年,茂圣公司成功与老舍茶馆签约,成为长期合作商。全国、全世界很多客商因此在老舍茶馆品尝到了六堡茶,感受到了梧州六堡茶悠久的历史文化。2010年,茂圣公司作为第一家中华名牌名茶代表的六堡茶企业,昂首进入上海世博会。

茂圣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梧州六堡茶行业立志创新,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的缩影。近年来,梧州市政府把六堡茶产业列入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并给予大力度的扶持,使梧州六堡茶产业迅速发展,全市茶园面积达6.58万亩,六堡茶生产企业达35家,年产量近1万吨。与此同时,梧州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也不断提升,涌现出梧州茶厂、中茶梧州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目前,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六堡茶品牌价值已超12亿元人民币。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现作出如下决定。

提高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认识

1.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六堡茶产于我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优质名茶。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从2004年起采取种苗补贴、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六堡茶。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六堡茶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万多亩,六堡茶加工企业20多家,2008年六堡茶总产量6560吨,产值近5亿元。

2.六堡茶市场前景广阔。我市作为六堡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具有发展壮大六堡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人们对黑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加大,价格稳步上升,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将六堡茶打造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又一张亮丽的梧州名片。

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3.理清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六堡茶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基地为依托,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六堡茶产品的品质,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文化旅游战略,打造六堡茶品牌,推进六堡茶产业化发展。

4.明确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把六堡茶产业作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通过持续努力,将梧州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产销及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全市六堡茶叶总面积达15万亩,毛茶产量1万吨,六堡茶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33亿元,综合税收2亿元。

5.把握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一是实现六堡茶种苗繁育基地良种化。重点选育原产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原种优良品系。二是实现六堡茶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着力建设六堡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抓好有机茶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三是实现六堡茶产品加工园区化。分别在蝶山区、苍梧县规划建立一个六堡茶集中加工区。新建厂房要按高标准建设,加强加工企业(厂房)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厂房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四是统一制订六堡茶产品地方标准。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iso22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确保六堡茶安全、卫生、优质。五是全面实施营销品牌化战略。以六堡茶城、丽港茶城建设和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为重点,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拓展市场,打造六堡茶品牌,提高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六是加强六堡茶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提高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

全面提高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水平

6.抓好六堡茶优良种茶苗繁育。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六堡茶原种良种的选育并建立良种母本园,加强六堡茶原种苗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抓好六堡茶原种母本园建设,选育优良母本,淘汰不良单株,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和出圃率,加快扩大六堡茶原种苗木繁育规模。从2009年起,建立市级六堡茶优良原种母本园和优良苗木繁育基地,全市六堡茶育苗基地面积要达500亩以上,每年基本满足1.5万亩新种茶园所需种苗。

7.加快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按照《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在六堡茶主产区内,引导农户、林场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在宜茶地相对集中、规模开发茶园。二是各级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强对茶叶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对茶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指导茶农按标准化技术规程生产。加快老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强茶园基地的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原料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种茶效益。三是在发展壮大现有六堡茶企业的同时,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茶园,促使六堡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基地建设向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四是把六堡茶生产基地建设与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林地林权合理有偿流转,加快茶园基地建设。

8.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六堡茶加工技术水平。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在保持优秀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龙头企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六堡茶加工工艺,提高六堡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促进六堡茶生产加工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对六堡茶保健功效的科学分析研究以及六堡茶发酵新工艺、储藏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快六堡茶茶饮料、茶食品、茶用品、茶药品和茶化工产品等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满足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9.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依托区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强六堡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引进高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六堡茶专业人才研讨班,着力提高产业骨干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市农科所设立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六堡茶种植、加工、存贮、新产品开发、保健功效以及茶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提升六堡茶的影响力,夯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10.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培植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广西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苍梧县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千年六堡茶业有限公司等现有六堡茶加工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实力与规模。鼓励通过招商引资、企业重组、技术改造等措施,着力培育10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综合税收超千万的龙头企业。

11.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农业、经贸、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不定期对全市六堡茶生产基地、六堡茶生产企业、六堡茶专业交易市场、六堡茶馆、六堡茶店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无证生产,特别是假冒伪劣和制假贩假六堡茶行为。充分发挥广西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作用,督促茶农、企业、销售商家等严格贯彻实施六堡茶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和卫生等方面的标准,确保六堡茶产品质量安全。

12.加快六堡茶生态旅游文化建设。一是在六堡茶原产地六堡镇的茶叶基地开发六堡茶生态游、六堡茶农家乐;二是在市区的茶叶集散中心增加旅游功能,提供品茶艺、赏粤剧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三是支持有实力的六堡茶企业申报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按照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要求进行建设,开发六堡茶工业旅游产品。

13.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一是注重挖掘六堡茶的文化、民间风俗和历史渊源,整理出版六堡茶专著,宣传六堡茶的悠久历史,提升六堡茶的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影响力。二是抓好六堡茶品牌建设,及时申请集体商标注册,努力争取尽快取得六堡茶原产地认证。三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企业要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加强质量监控,增强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鼓励企业通过研发,在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抓好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统一梧州六堡茶的产品标准,保证六堡茶产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五是充分发挥梧州市六堡茶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倡导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统一应对市场,推进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4.优化发展环境。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者),凡符合条件的均可以享受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有关财税、融资、土地、高新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继续加强对六堡茶产区的农村道路、茶园道路和茶园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努力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5.加大财政扶持。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从2009年起,梧州市建立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六堡茶良种茶苗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六堡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向符合条件的六堡茶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倾斜。规划确定的重点产茶区在六堡茶良种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机械采摘、茶园生态工程建设等列入相应农业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予以扶持。茶叶生产合作组织列入重点扶持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列为农民大培训内容。各级科技部门要将科技经费重点投向六堡茶产业技术研究,加快筛选确立一批六堡茶产业化的重大课题,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扶持六堡茶优良品种选育、六堡茶加工工艺研究、六堡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六堡茶香气成分研究、六堡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及优势菌种研究,支持茶叶加工新设备、茶园配方肥料与茶园植保新技术、新设备研发。

16.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六堡茶产业化发展链条长,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市投融资担保公司平台,为六堡茶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六堡茶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六堡茶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探讨建立以存储六堡茶为质押担保的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符合条件的六堡茶企业、基地和经营大户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为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7.加快六堡镇小城镇建设。将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与六堡镇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六堡茶产业、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强六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市场服务设施、旅游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各方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把六堡镇打造成特色鲜明、活力增强的特色镇。

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1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成立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督查相关工作落实。茶叶重点产区县、乡镇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19.落实责任。市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育苗基地建设。县(市、区)、乡(镇)主要负责统筹本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基地发展,重点抓好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部门负责组织重点技术攻关研究;工商部门负责六堡茶市场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管。

20.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资源,注重整体宣传推介六堡茶,不断加大对六堡茶产业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举办梧州六堡茶节暨茶业博览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级的茶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展示,不断提高六堡茶的知名度,把六堡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共梧州市委员会

梧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27日

发布部门:梧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实施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地方法规)

吹响六堡茶产业发展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集结号”


吹响六堡茶产业发展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集结号”

为有效解决我市六堡茶企业分布散、乱、小的问题,促进六堡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9月29日,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园区(暂定名)现场协调专题工作会议在原苍梧县六堡茶集中加工区内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茶产业办主任叶剑强、副市长黄恩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现场调研查看园区情况。

2、第二阶段,召开协调会。

调研会上,龙圩区、苍梧县、市茶产业办,六堡茶股份公司先后汇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住建委、工信委、农委、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对园区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建设梧州六堡茶产业园区(暂定名)对加快六堡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应尽快组建园区建设工作机构(含临时机构,如指挥部)及早启动相关前期工作;应积极对接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高标准做好产业园区规划;应积极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理顺苍梧县和龙圩区的关系;要精准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投资商共同投资开发建设,力争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一二三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

关于安化黑茶的发展道路


在市场经济的开放,国有茶厂的改制解散,私营茶厂各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安化黑茶的技术和规模严重滑坡,由此带来茶叶质量和销路的混乱,曾经的支柱产业成为政府的就业包袱。虽此后又在绿茶中出过“松针”、“银币”、“银毫”、“春芽”等不俗品种,但因规模、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等因素,或昙花一现,或根本未成气候。

如今安化人主要饮绿茶,以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之类为上,好茗者喝铁观音,本地名茶只当礼物往外送,自饮着总嫌不经泡。对于早已淡出记忆的黑茶,因近年来台韩茶商的往来穿梭和市场的恶炒,少数人如重拾旧梦,开始琢磨这些圆圆方方的黑疙瘩,但多是凑热闹,真正自饮的极少。而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随便找家走进去点黑茶,都会叫老板莫明其妙。事实上安化人只把黑茶的作用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腻脂,二是和肠胃,是当减肥剂和药物用的,至于那些延年益寿抗癌的功效。

据记载,明末清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几乎全国所有大茶号都设有分号在此,而对岸的唐家观,仅近年来挖出来的禁茶碑就有十数块,现存最早的一块刻于康熙年间。茶碑内容大多为称量标准、茶叶真假等,有“不得掺和外来野茶蒙混”字样,可见安化茶质明显优于周边地区,而安化境内又以田庄乡高家溪、马家溪两地茶叶为最好。

唐家观短短500米街道,鼎盛时期超过1万人在此设庄经营,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从北京写信,直接写“湖南省唐家观“就可收到。如今唐家观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十家店”、吉家码头、邵阳公馆等千年遗迹,成为资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镇,正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安化黑茶以花卷为上品,全球独安化有,近几年来湖南岳阳临湘茶厂也开始少量制作,但都取自安化的工艺。花卷亦称“千两茶”,为其净重老秤千两为一卷,合37.27公斤,现已有“世界茶王”之称号。明清时期,安化事实上只产黑毛茶,加工成后再运到陕西泾阳压制成砖,称“泾砖”。至1939年,抗日断绝交通,才由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安化人彭先泽创办了白沙溪茶厂,于次年研制出“黑砖”,成为安化独立生产黑茶的开始。

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为便运输,在当时统一了小圆柱成捆包装的基础上,将第捆重量固定在老秤千两左右,此后便成“千两茶”。花卷的制作工艺与砖茶相比,只在压制成形及包装上不同,茶叶经蒸煮后,即以青缪叶包裹,外裹棕片,再用篾片捆紧,外成花纹,故名“花卷”。因层层紧压,能抵日晒雨淋,经年不腐。曾有人将花卷浸泡池塘,七年后取出,仍色质如初。又因其捆制时略留微温,茶叶在卷内慢性发酵,时间越长越甘醇浓厚,得为珍品。

机械制作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地方海拔多在500-800米以上,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乾隆时有个拔贡叫程悌,常游车云山而留有一诗:“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黑白两潭景色更是绮丽诱人,清时张铙有诗描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来。溅花飞霁雪,暄石响晴雷。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缘知龙伯

信阳毛尖产品戏,击水不能回。”这云雾弥漫之地,丝丝缕缕如烟之水气,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资源。

上等优质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础。信阳茶区属高纬度茶区,四季分明,茶园比南方开采晚、封园早。每年隆冬季节,冰雪封冻了高山,覆盖了大地,万物失去了生机,唯有茶树傲寒而立,青枝绿叶,茶花次第怒放,浓香溢人,煞有春意,似乎在向大自然宣告——我是强者。人们为了给这强者注入更强的活力,每年都及时对茶园进行封根培土,增施有机肥。茶树借助这特殊力量和休养生息的机会,贮存了大量的养分,满足了翌年生长需要,加之深山区阳光迟来早去,所以这里茶叶内含物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质、水浸出物等含量,均优于南方茶区,为南方茶区所不及。这里采茶期分三季:谷雨前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谷雨前后只采少量的“跑山尖”,“雨前毛尖”被视为珍品。每逢采茶季节,满山遍野身着红、绿衣的采茶姑娘,似仙女下凡,似玉蝶翩翩起舞,用她们纤细的嫩手,一朵朵、一芽芽的采摘细嫩芽叶。你怎会想到1千克特级信阳毛尖竟然需10万多个芽头。这里凝结了多少采茶姑娘的心血啊。“谁知杯中茶,朵朵皆辛苦”,可想信阳毛尖的采摘标准要求是如此严格。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点85%以上;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鱼叶。80年代后期,新开展的特优珍品茶,采摘更是讲究,只采芽苞。信阳毛尖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1、筛分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的品种、不同等级、不同的采摘时间进行分类分等,剔除异物,分别摊放。

2、摊放

将筛选后的鲜叶,依次摊在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篮上,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晴天叶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鲜叶宜厚摊,每隔1h左右轻翻一次,室内温度在25℃以下,防太阳光照射。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h为宜,摊放待青气散失,叶质变软,鲜叶失水量10%左右时便可付制,当天的鲜叶应当天制作完毕。

3、杀青

机械杀青宜采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机,使用时,点燃炉火后即需开机启动,使转筒均匀受热,待筒内有少量火星跳动即可。开动输送带送叶,根据温度指示进行投叶,不同等级的鲜叶或含水量不同的鲜叶要求温度不一,进叶口温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过杀青机输送带上的匀叶器来控制投叶量,从鲜叶投入至出叶约1、5~2min。杀青叶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手捏叶质柔软,略有粘性,紧握成团,略有弹性,青气消失,略带茶香。

4、揉捻

机械揉捻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揉捻机,杀青叶适当摊凉,宜冷揉。投叶量视原料的嫩度及机型而定。揉捻时间高档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档茶控制在(20~25)min。根据叶质老嫩适当加压,应达到揉捻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湿的感觉。

5、解块

机械解块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叶解块机,将揉捻成块的叶团解散。

6、理条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条形绿茶的理条机,理条时间不宜过长,温度控制在(90~100)℃,投叶量不宜过多,以投叶量(0、5~0、75)kg、时间为5min左右为宜。

7、初烘

机械设备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网带式或链板式连续烘干机,根据茶叶品质,初烘温度进风口宜控制在(120~130)℃,时间(10~15)min,含水量在(15~20)%为宜。

8、摊凉

将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充分摊凉4h以上。

9、复烘

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含水量在6%以下。

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工艺


传统的信阳毛尖茶制作工艺均为手工操作,存在着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力日趋紧张、扩大生产受到限制限制工制茶人员技术差异大,加工不规范,产品质量难经标准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信阳市茶叶有关企业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对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成熟的以振动理条技术为关键技术的信阳毛尖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根据绿茶初制的基本原理和传统制作工艺,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确定为:鲜叶→筛分→摊放→杀青→揉捻→解快分筛→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工艺技术要点

1、鲜叶筛分选用6CXF-70型鲜叶分级机对鲜叶进行分级,特别是中、低档茶鲜叶,通过筛分,将老嫩大小不一的鲜叶区分、实现分级付制。

2、鲜叶摊放鲜叶经筛分后,应及时摊放。薄摊在箩席上或洁净的水泥地坪上,摊放厚度4cm-5cm,每隔2小时反一次;摊放时间6h-8h。至叶质变软,叶色由鲜绿变暗绿,鲜叶减重率为12%左右为宜。

3、杀青摊放后的鲜叶、用6CST-30型或4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滚筒温度控制在115℃~120℃之间,按照台时产量标准均匀投入鲜叶,杀青时间掌握在2.5mm~3mm,以鲜叶失去光泽,梗折不断,叶质柔软,手捏成团并稍有弹性,无青草气为适度。鲜叶杀青后要立即摊凉,开启电风扇,降低叶温。

4、揉捻用6CRW系列揉捻机进行,按照揉捻机投叶量要求投入杀青叶,揉捻压力掌握“轻-重-轻”的原则,高档茶揉捻程度宜轻或不加压、中、低档茶适当增大压力。揉捻时间:高档茶6min~10min,中、代档茶15min~20min揉捻至茶条卷拢,茶汁稍沁出,成条率95%经上,即可下机解快。揉捻过重,虽能揉紧茶条,但茶汁被挤出附于叶表,易使茶多酚被氧化,叶绿素脱镁变色,成茶色泽灰暗。

5、解快揉捻叶下机后,用6CJF-40型解快机进行解快,

6、理条选用6CIZ----60系列往复理条机,锅温控制在90℃~100℃,投叶量0.75kg-1.00kg。炒至条索紧直,含水量25%左右即可出锅,时间5min~6min

7、初烘用6CIIW系列连续烘下机。将理条生的茶叶均匀摊放在传送网上,厚度约1cm控制温度120℃左右,烘干时间8min~10min,烘至含水量10%~15%即可。

8、摊凉初烘后的茶叶要充分摊凉,摊凉时间4h~6h,促使茶叶内含水分重新均匀分布,以利于茶叶继续烘干。

9、复烘用6CIIW系列连续烘干机或烘笼进行。采用低温慢烘方法、温度80℃左右,时间25min-30min,烘至茶叶含水量5%~6%下烘,充分摊凉后包装密封。茶叶知识

恩施芭蕉乡以茶叶产业优势打造恩施玉露生态走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因为拥有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而出名。恩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一条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作为该区域中的重点乡镇芭蕉侗族乡,在茶叶产业渐具规模、城郊休闲游渐成气候的基础上,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新突破,成为该乡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2011年以来,该乡利用民族文化、恩施玉露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位于环城游憩圈的区位优势,激活芭蕉生态、文化、民俗等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恩施玉露茶文化与侗乡文化相结合,“茶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春节期间,行走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但见九道水、筒车坝、唐家大院、戽口一线牵,风雨桥、休闲亭已经建成,出入公路路基扩建已完工。“我们计划今年对这条公路进行硬化,从而将戽口村、灯笼坝、高拱桥枫香坡连为一体,让"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早日闪亮显现在人们面前,把芭蕉侗族乡建成恩施城郊休闲旅游的最佳选择地。”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徐卫介绍说。

截至2011年,这个乡农业收入6亿多元,其中3亿多元是7.5万亩的茶叶产值,茶叶已占农业收入的50%,如何实现再突破?靠传统的方式采茶、卖茶肯定不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恩施市“中国生态休闲养生之都”和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契机,统筹推进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彰显集茶叶经济与民族经济为一体的旅游经济特色,对芭蕉侗族乡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茶叶经济待升级

近10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芭蕉侗族乡已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亩生态茶园景观,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灯笼坝、高拱桥、寨湾、黄连溪、戽口等村均是芭蕉老牌茶叶生产专业村,其中地处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中心地带的灯笼坝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也是全州唯一的国家级文明村。

但在该村,我们发现茶文化没有引起重视和充分挖掘,更没有产生效益。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芭蕉侗族乡要在建设新农村、建设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上有所作为,在扩大茶叶产业面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从茶文化入手、挖掘潜力成为必然选择。

芭蕉侗族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徐卫说:“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茶叶产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着力推动"茶叶、文化、旅游"对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芭蕉当前的主要任务。”

合理规划别样情

在确定思路后,芭蕉侗族乡首先从建筑文化入手,开始改造民居。

从恩施州城出发沿209国道进入该乡九道水,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溯流而上,沿途山高谷深、云雾轻淡,小溪两岸,干栏式吊脚楼与青瓦、白脊、木门窗的现代侗乡民居分布在青山翠竹间。久居都市的人们进入村中,无不为之怦然心动。

新农村建设是“恩施玉露”生态走廊的亮点,当地历届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用好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去年,芭蕉侗族乡完成特色民居改造800户,初步在枫香坡-芭蕉集镇-灯笼坝-戽口一线形成青瓦屋面、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白脊白墙、咖啡色群墙、石头砌坎的侗乡民族建筑风格房屋群。

交通方便了,民居改造了,本来就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又得到了改善:河道两岸、房前屋后种起了杨柳、翠竹、桂花等绿化林木,加上“清洁家园”工程的实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既干净整洁,又不失古雅清韵。

据了解,该乡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这种“青瓦白脊花格窗”风格的民房遍布芭蕉青山绿意之间,门前溪流潺潺,古木桥横于河涧之上,将芭蕉侗族乡打造成州城乡村旅游的理想去处。

在乡村休闲游的打造上,除了服务好现有农家乐外,芭蕉侗族乡还重点打造几家有品味的农家乐,以吸引更多游人前来休闲旅游。

侗族文化藏底蕴

温壶,烫杯,装茶,高冲……在高拱桥村侗族人家农家乐里,观看本地农民服务员的茶艺表演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在该乡,每年都要对农村妇女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茶文化修养教育,是该乡寻求茶文化与茶叶产业相融合所做的事情之一。

2007年以来,芭蕉侗族乡充分依托富硒茶叶资源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侗族民间文化,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

在省民宗委及州市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已成功地塑造了“恩施玉露茶、硒都枫香坡”整体旅游形象,开创了集特色产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枫香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全州乡村旅游的典范,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2009年入选“湖北旅游名村”。

芭蕉侗族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恩施玉露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位于环城游憩圈的区位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将恩施玉露茶文化与侗乡文化相结合,走“茶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

如今,以旅游线路的交通建设、侗乡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筒车坝吊脚楼群保护、唐家大院保护、硒都茶城特色民居建设及枫香坡侗寨景区建设为重要节点,芭蕉侗族乡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万亩生态茶园基地、玉露茶叶生产线、游购硒都茶城、枫香坡侗寨文化等旅游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一种独具芭蕉特色的新农村模式正呈现在我们眼前。

八面来风

农家乐业主马苏娥

“如今,除了茶叶收入外,我的茶花山茶一年毛收入就超过百万元。要让村民在芭蕉乡村休闲游中获益,建议搞好周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作为枫香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我计划聘请专家充实枫香坡这台戏,让游人到枫香坡享受到侗族歌舞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芭蕉乡高拱桥村主任陈汝炎

“2012年,茶叶采摘上,要提高采摘质量,加大产业提档升级,尝试把部分茶田划为旅游体验区;提升茶农素质,控制农残,大力发展有机茶;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步伐,新建设111户,鼓励农民办家庭宾馆,吸引城里人夜宿枫香坡。同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改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景区路面狭窄的现状,争取项目扩大景区面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乡村休闲带来的实惠。”

芭蕉侗族乡乡长杨帆

“高拱桥村的新农村建设如同一个引子,带动了全乡新农村发展。如今,乡里规划的百里"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正在以高拱桥村为模本,逐渐辐射开来,灯笼坝、黄莲溪、戽口三个村也开始成为州城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地。”

恩施市民宗局局长张云

进一步扩大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民宗局将与乡里一道,争取相关项目投入,将高拱桥村打造成侗寨风情的生态家园、玉露茶叶的展示平台、田园牧歌的文明新村、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同时,还将发挥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好,把整个芭蕉侗族乡都建成生态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短评:玉露润泽山区

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毫无疑问为农民铺就了一条追求新生活的新路。

近几年来,恩施以产业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特色民居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旅游发展生机勃发。

从芭蕉侗族乡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一代农民的崭新希望。

侗乡新歌唱在何处?

首先在于找到了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载体。10年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加上有“中国十大名茶”的恩施玉露,基地与品牌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嫁接,让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其次在于突出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青瓦白脊花格窗”风格的特色民居,以及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的“恩施玉露”,构成了芭蕉侗族乡最能吸人眼球的文化符号。以文化符号为支点,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让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链接>>>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

记者汪明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蒸青针形绿茶,清朝时期,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长期以来,恩施市茶叶面积虽为全省第一,但茶叶品牌建设却步履蹒跚。恩施茶农长期“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2006年,痛定思痛,恩施市决定重振恩施玉露的辉煌。

同年,“恩施玉露”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标准申报为湖北省地方标准;2008年7月,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恩施玉露”湖北第一历史名茶专家评审论证会上,“恩施玉露”被认定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恩施市先后引进江苏客商投资组建润邦国际茶叶公司,强力打造恩施玉露茶品牌。2009年,恩施市组建恩施玉露集团公司,先后有9家企业加盟恩施玉露集团;2011年,硒都茶城开工建设,基地提档升级业已展开,系列茶品面世……

于丹品解枫香坡

通讯员伍功勋

2010年9月9日,于丹在结束“感悟中国智慧”恩施专题讲座以后,来到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体验了一回“仙居恩施”神仙生活。

进入枫香坡,好客的侗族男女老少为于丹举行了隆重的开寨门仪式,听着朴素的民族歌曲,品着侗族醇香的米酒,接过侗族女孩献上的侗带,于丹在那一刻惊诧于少数民族浓重的礼仪与深厚的文化。

行走在枫香坡,听侗乡导游介绍侗族文化,表演民间体育,探究恩施玉露茶采摘与生产流程,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于丹醉在了枫香坡,并认为恩施市打造“仙居恩施”所言非虚,同时还感慨恩施市人民所过的这种神仙生活。

看到侗乡人民在以天地为背景的舞台上,极尽嗓音吼出来一种别具腔调的山民歌,于丹说她再一次感悟到了恩施山民歌里体现的朴素的价值观。

专家观点:因地制宜谋发展

项朝阳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围绕这一目标,各地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芭蕉侗族乡利用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茶叶产业,全力打造“恩施玉露”品牌,成功地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紧靠恩施市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旅游需求增加的机遇,发展具有侗乡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使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芭蕉侗族乡科学规划,形成统一的“青瓦白脊花格窗”的侗乡民族风格房屋群,实现民族特色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完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保护甚至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芭蕉侗族乡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湖北咸宁:走产业化道路 全面铺开机械制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