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这是传奇中最为忠实、最为文明的一段历史文化……

茶叶是炎帝神农氏发现与创造的,在我国是老少皆宜,均爱品饮。有人会问,是谁最早把象征和平的茶叶传入西藏的?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让时光倒流到唐朝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之际。

事情的起因为青藏高原新崛起的吐蕃王朝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国富兵强,一举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藏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愿缔结为“甥舅之好”。此旨传递到京都长安,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此女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典,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据记载:就在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从长安出发前往吐蕃。松赞干布还赶到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日拉萨)开始了夫妻生活。

在陪送公主进藏的队伍中,有手牵骆驼的随同者,有骑着骏马的开路先锋,也有能工巧匠、大使太医和乐舞画家,并带有皇室陪送的嫁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以及珍贵的丝绸锦纶、玻璃器皿、粮籽茶叶等土特产作物。据茶叶史料记载:当时文成公主带去的茶叶叫“灉湖含膏”,出产于湖南岳州灉湖。另据藏史记载:“赞王松布之孙(即松赞干布)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为了考证这一历史谜团,2006年金秋,我随同西安广仁寺仁钦扎木苏上师等人,历时一个月,在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进行考察采风,求得印证。今天青海皇中县的日月山据说是当年公主在此摔镜破圆而演化成的两座山,标志着辞唐入藏的开始。山下耸立着文成公主的雕像,立有唐蕃古道的碑石,纪念馆中绘有公主进藏的彩色图画,是文成公主甘当和平使者进藏联姻的证明。

事实也是如此。文成公主在吐蕃一直备受尊崇,成为稳定吐蕃的“活菩萨”。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她一直居住在西藏,书写出了唐蕃联姻一家亲的和谐历史。我们在唐蕃古道上奔波,一天都离不开当地的酥油奶茶。据藏民说,文成公主带去的茶和茶籽,为藏区种茶饮茶之始。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你会看到藏民们一口吃着牛羊肉或食品,一口喝着又浓又咸的酥油茶。晚秋时节,行走在唐蕃古道上的青海省玉树州,遇一文成公主寺庙。当一帮喇嘛们得知我们是从西藏迎请文成公主“回娘家”时,热情地奉上酥油茶让我们喝。这种似曾相识的场面,我在大昭寺里头已经见过多次。当喇嘛们祭祀时,虔诚的佛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人士还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寺庙里头有一口特大的铁茶锅,锅口直径足有1.5米以上,可容积茶水数担。在朝拜时先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恩赐。在藏族地区,去探望亲友或病人,要带上茶叶或酥油茶。在喇嘛寺庙里头,给前来求取“神物”的信徒们施予的药品或“神水”中,都要有茶叶。在男婚女嫁时,茶被视为珍品,象征着婚姻美满。

丝绸之路上的自然风景随处可见,但在青藏线上,更多的是有关酥油奶茶与文成公主的轶事。酥油奶茶非茶不离茶,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藏民说,酥油茶是经文成公主反复调制后逐渐形成的香喷喷、油滋滋的茶饮方法,可以说,文成公主是酥油茶的创始人。时至今日,只要客自远方来,藏族同胞都还会谈起这段佳话,以缅怀文成公主的贤淑恩德。在西藏山南地区有首《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民歌,说看见龙纹杯,便想起了公主慈祥的模样。在日常生活中,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中,还流传着许多谚语俗话,例如“一日不饮茶则滞,数日不饮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等等。他们喝的都是酥油茶,至于茶叶产品,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粗叶的毛茶,现在也流行喝起了鲜味的纯茶。酥油茶制作工艺既简单又复杂。

先将砖茶揉碎在锅里头或茶壶里煮沸,呈现出咖啡色时滤出茶渣,滗出茶水;再将茶水倒入打制出的酥油茶的茶桶里,加入核桃仁、适量盐、酥油及烧开的牛奶;拉动茶桶中的“活塞杆”,使水、乳、油三者交融,表面呈现出一层脂肪来。尔后斟入茶碗饮用,营养价值极高,又有茶饭合一的妙处。藏民们一到冬季就更离不开酥油茶,究其原因是应对寒冷干燥的冬天,牧民多食肉和乳品,需要茶来帮助消化,真正形成“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的生活方式。在当地,不分男女老少,每人每天喝茶多达20碗。很多人家常把茶壶放在炉子上,终日熬煮,以便随需随喝。

唐代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就是品茶论道。据《膳夫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际,稍有茶,至德、大历逐多,建中以后盛矣。”可见唐初饮茶之风,尚限于我国东南及西南等地区。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城,寺庙禅宗风靡,茶肆酒楼林立,文人墨客向往,“吃茶去”红极一时。每年清明节前后,一年一度的大唐清明茶宴盛况空前,皇宫帝王、文武官吏、寺庙僧侣和诗画歌咏者纷至沓来,应皇帝诏请涌向宫内,争着品尝明前“贡茶”。长安城里不夜天,品茶论道笑语喧。一直生活在皇室里的文成公主,自然受此熏陶,知茶礼、懂茶性、能烹茶。据文献记载,因为吐蕃地区不产茶,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皇宫贡茶,其稀罕程度大有“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的说法。皇帝的女儿爱喝茶,就起到了“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的作用,茶迅速在吐蕃地区得到传播。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唐蕃之间的茶马互市频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朝贡和赏赐进行,二是在边境地区设市贸易。吐蕃迎聘唐公主及平时朝贡中,除敬献金银器玩、药材羚羊衫之属外,还有马牛羊等牲畜,其中战马又有多达千匹者。在边贸中,唐朝人民主要以缯绢、布帛、茶叶、铁器等换取蕃方之牛羊马畜产品,特别是茶马两宗,更是两族人民进行交易的主要物资。直到贞元末“回纥入朝,始驱茶马互市”。我还清楚记得,当我们行进在青海盐湖的一条古道上,看到了一个名为茶卡关的路标,下车后四处眺望,仔细分析推理,这条道有可能是当年官府查禁私自贩茶贩盐的一个重要关口。藏语称湖泊为错,盐湖为茶卡,这并不是一个地名的问题,而是历史与现实的巧合,更让人发思古幽情。“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及“草原茶叶之路”上的驿站互联,是一条重要的关隘之路,有一部分线路也是在青藏线上。我曾在全国乃至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所谓历史性事件都有源头,要把“茶马古道”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都离不开唐朝古都长安,还牵扯有甘肃金城、张掖、敦煌和河西走廊一带等地,所以“唐蕃古道”也是“茶马古道”的姊妹道,丝绸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丝茶之路,广义上仍然飘散着茶叶的芬香,无可质疑。

茶香依旧,岁月蹉跎催人老。永隆元年(680年),在雪域高原上生活了近20年的文成公主去世了。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着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我们曾在她塑像前做完了祭典活动后,徜徉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拉萨市大街,也看到了众多的茶馆茶店,内地的名茶荟萃。可以说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除饮用酥油茶外,也开始了清饮茶,茶文化的春风也吹进了雪域高原的每一处角落,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调味品”。目前,西藏地区人均茶叶年消费量达到15-20公斤,为全国省市、区之冠,茶叶消费市场极为广阔。随着西藏铁路线的开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茶叶贸易“钱”景一直看好,商机无限。

而今手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我不免要追忆起我国历史上这位“茶皇后”—文成公主,她才是真正美丽的“茶仙子!”

小编推荐

宜兴紫砂大事年记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

,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当时较着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神韵寓于方圆中-记顾绍培


1945年,顾绍培生于宜兴蜀山。他出身陶业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尽是陶泥、紫砂,看着家人塑泥制壶,幼时的顾绍培,也自在一旁拿捏拼凑一些小玩意,引发了制陶的兴趣。1958年,顾绍培进入宜兴紫砂陶瓷中学,正式学习制陶技艺。初始接受潘春芳教授的启蒙指导,1961年师从陈福渊艺师制作紫砂盆、瓶,后又得顾景舟名师指点。

为了提升自己的文艺素养,创作之余,他博览群书,举凡辞海、诗文、美学等丛书尽皆涉猎;同时为形成自己的风格,亦从多方面吸取养分,古彩陶的线条,青铜器的气度,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生活中的随处之美,无不是其观察与取材的对象,历经三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摸索钻研,终于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陶艺风格,创作新品一百余件,其中《紫砂百寿瓶》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他还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等大奖二十余个。他的《枕式凤耳紫砂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顾绍培在紫砂工艺的创作上,不论壶、瓶,皆具声望,特大件犹为独长,积极开创富含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息的紫砂陈设陶艺。在多年的创作制陶过程中,顾绍培体悟到,欲将传统紫砂工艺发扬于现今社会,唯有创新,而重视与环境空间的结合,扩大紫砂陶的艺术表现,使其更具实用与多样化,是继承传统工艺、发展新貌的新形式与课题。

陈设陶艺是结合传统陶艺与空间表现的新形式,在创作上,顾绍培不仅重视陶作本身的艺术表现,同时考虑环境与设计的整体概念,如陶作与室内空间的比例、陈列组合与空间的均衡构成、带有主题内容的陶作与空间功能效用的结合,设计上“以人为主,物为人用”,合理安排人、物、环境三者的关系,使陈设陶作本身不仅为一精致的艺术品,更是与环境空间结合的整体艺术。

在不断尝试与创新中,顾绍培的作品突破了以往“方就是方,圆就是圆”的单一技法,充分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运用各种圆弧曲线与直线的线性特色,表现作品的造型与个性。如垂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之感;曲线则温和缓慢、丰满柔软;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双曲线呈现对称美;自由曲线则给人自由和丰富之感,充分地运用与巧妙组合线的性格表现,使其作品“方中有变、圆中寓新、方圆结合、刚柔相济”。作品题材来自于大自然,贴近生活,造法于变化,以有形的自然美感,表达无形的生命之源,将紫砂特有的质地美与造型、个性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纯手工银壶,已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银壶,大家可能会感觉比较陌生,因为生活中比较少见。这也难怪,由于银壶价格不菲,非一般家庭能够承担,自古以来都是皇家御用之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银壶可不是仅仅用来彰显气派的"花架子",而是真正爱茶者不可或缺的"神器"。

据说,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们却很少染疾。

这个谜团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帝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银具有能杀菌消毒、净化水质的功效。

其实茶界早有"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的说法。

用银壶煮水泡茶,又洁净又雅致,而且可以用很长时间,可谓好处多多。

那么,使用银壶具体有哪些好处呢?

1.有很好的软水效应,能使水质变软变薄,"若绢水"。古人谓之"若绢水",是指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银壶煮水泡茶,口感喉韵更加细腻、柔软、甘甜,涩减韵长、和顺温润,对茶叶的韵味香醇表现更充分。

2.银洁净无味,而且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不会让茶汤沾染异味。仅仅"不易生锈"这个特点,银壶就可以甩铁壶好几条街。

3.银是天然的抗生素,具有神奇的杀菌功效,可以杀死650多种细菌和病毒。银壶煮水时,能够在水里产生带正电的银离子,可将细菌吸附,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系统封闭、失活,达到杀菌的效果。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就足以使水中的大部分细菌死亡。

同时,使用银壶烧水还能防腐保鲜,即使水在银壶中盛放数天也不会变质;而且银壶烧水还能消炎、去湿,长期使用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

茶宠茶宠的鉴赏


“茶宠”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茶水滋养的宠物。一般来说茶宠都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我们在每次喝茶时用茶汤涂抹或者将剩下茶水直接淋在上面。经过长时间茶叶的滋养,茶宠就会变得温润可人,茶香四溢,仿佛有生命一般。民间常见茶宠类型有如金蟾、貔貅、辟邪、人物等,茶宠的寓意是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金蟾紫砂茶宠我们仅仅靠肉眼就能分别出好坏,好的茶宠做工十分精致,金蟾外形做得活灵活现。由于茶宠在制作时只有嘴部一个开口,中间是空的,后面没有肛门。在我们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像金蟾吐泡、喷水等有趣现象。也寓意这吃东西只能进不能出,表达出中华传统生财理念——“财源广进,滴水不漏”。

金蟾紫砂茶宠的滋养主要有下面种方法:普洱茶养茶宠物效果最好。只需用茶水浇濯,切记不要用白水。紫砂质也分好坏,每天必须用刷子清扫,定期用茶布摩挲,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亮泽。

金蟾紫砂茶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金蟾蜍并非人间一般普通蟾蜍,传说它只有三条腿。它本身是一只妖精,被刘海仙人收服后就改邪归正,四处帮助穷人并吐钱给人们,所以后来被人们当作旺财瑞兽供奉起来。只要是金蟾所到地,金钱就会集聚,人民就会非常富足。其实金蟾也是金钱的谐音,民间传说中的“旺财金蟾”身上背着的是“铜钱串子”,寓意就是金钱一串一串地带进家门的意思。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文成公主入藏传茶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