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道与书道是最能够让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饮一杯好茶,赏两帖好字,以平常之心从容面对生活,自然会生出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您走进王府井的“吴裕泰茶庄”,就见证了一场茶与墨合奏的交响曲。在这里,北京书协秘书长田伯平墨笔写茶,茶沁墨香,将自古以来人们对书道与茶道的追求提升到茶墨载道、探寻真一的境界。

这里还有大量作品是书写从魏晋至明清文人墨客的茶诗。李白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荡气回肠,如饮普洱;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温婉轻灵,似品绿茶;苏轼的茶回文诗“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雅致淡然,宛如小酌花茶。数不清的好诗佳作与不同风情的茶香茶性相映生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撷取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茶诗,把茶、书法、历代茶诗结合在一起,让今人和古人一起共同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书法家爱茶、懂茶的故事至今仍旧流传深远。北宋苏东坡不仅嗜好品饮茗茶,而且参与采制,时常与人斗茶。在一次斗茶大会上,苏东坡的茶占了上风,喜不自禁。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风头,于是问苏东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爱此二物?”不料苏东坡略作沉吟,从容不迫地反问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

茶道和书道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内涵,最终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行的修炼,因此,无论奇茶还是妙墨,都散发着馨香的文化气息,都滋养着人的精神气魄。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入禅境 明心见性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在日本,茶道侧重于宗教仪式化;在韩国,茶道侧重于具体实用的礼仪化;在中国,茶道侧重于艺术表演性质。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说,虽然各有不同,但禅茶文化的根在中国。

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茶禅一味”,无论“禅”在前,还是“茶”在前,对它的注解都应该是“禅和茶”或者是“茶和禅”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同一兴味”,我理解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静思……那么禅呢?同样是这样。佛教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讲“禅茶一味”而把“禅”放置在前,这是无可挑剔的;设若从中国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论之,“禅”只是在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把“茶”放置在前,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很赞成陈云君老师“禅茶一味之‘一’是一种心境,而‘味’则是体悟”的说法。禅、茶与“一”和“味”以及饮茶人的心境、体悟皆化成为一,没有先与后。

启功先生的几件书事:书和茶的接点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满族,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在启功一生众多的成就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当然是他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被称为“启体”,无论是条幅、册页、屏联,均能给观赏者展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正因为如此,启功的书法被书法界誉为“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对启功先生的书法成就,书界、学界已有许多评价,不久前,本刊记者访问了启功先生的得意弟子柴剑虹先生。在攀谈中,柴剑虹先生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启功先生的几件别有情趣的“书”事。

书和茶的“接点”

启功先生爱喝茶,却并不嗜茶,也没有太多讲究。曾有友人举行“茶道会”向启功先生征求题词,启先生即吟七绝一首以答:“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不数地行仙。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启功先生极不愿意喝热茶,而愿意饮温茶乃至放凉了的茶水。有时还喜欢将碧绿的好茶叶慢慢用手研成粉末后放入杯中,然后再冲水泡茶。对于普通的花茶或绿茶,启先生也要喝上好几茬,而后也往往不倒掉。

启功先生写字,从不让别人替他研墨。有时,他会把喝过好几茬的茶水注入砚台研墨,常令观者惊讶不已。柴剑虹见到启功先生此举后问启功先生,用茶水研的墨是否兼有茶香、墨香?此中是否还有别的奥妙?启功先生则笑而不答。

茶美食 茶叶入膳好味道


把茶做成佳肴美食入馔,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茶和中国菜肴优雅、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就是独具特色的茶料理。

在上古时代,茶是作为药用的,而药物又是与食物不可分割的。《吕氏春秋》中的《内经·素问·脏器法时论》这样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气”,说明药食同源,历史上,我国民间也素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说,用茶掺食作为菜肴、食品和膳食,自古以来就有的。

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可见,古人常有用茶水来伴饭的饮食经验,清代才子纪晓岚更是每天将茶当做蔬菜食用。这样吃着喝着,就有厨子想到要将茶叶做入菜中。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匹配。”由此,清朝时期,龙井已经入了菜。

茶叶富有色香味形四大特点,能饮用,能调和滋味,增加色彩,又具有药理成分,所以茶叶菜肴一般都具有双重功效,既可增进食欲、解除饥饿,又能防治某些疾病和增强人体健康。

水为茶之母:雨雪入茶


陆羽《茶经》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红楼梦》中提到的雨水和雪水,在古代的典籍中也多有记载。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起》诗句:“融雪兼香茗”,唐代陆龟蒙《煮茶》诗中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诗句,宋代苏轼《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前“叙”中曰:“梦文以雪煮小团茶。”等等。为何曹雪芹在运用茶文化用水时而不多言陆羽的“三水”,而唯独在雨雪上下工夫呢?这其中恐有三点原因:

1、北方地理气候的客观原因所至。北方多干旱天气,河流水质不佳,山泉较少。井水中,好水也不多,北京故宫里的“大庖井”水质不错,但那是皇上专用的,管理甚严,小说中也不可能选用。

2、雨雪水是“天泉”,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有茶联:“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描写的就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景,这里的“天水”指的就是雨雪水。对于雨水,其品质一般因季节而异,秋季天高气爽,尘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节,和风细雨微生物易滋生,泡茶品质较次;夏季雷阵雨,常般飞砂走石,水质不净,泡茶茶汤易浑浊,不宜饮用。所以在小说中,当妙玉约宝钗、黛玉去吃“梯己茶”时,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回答:“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的轻浮,如何吃得?”而古人对贮水也颇有研究:要贮水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罗癝在《茶解》中曰:“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在小说中,也可见曹雪芹对贮水之法也颇有研究。

3、自然界的水有软硬之分,雨雪水属软水。软水中含有的其他溶质少,茶叶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用其泡茶,则茶汤明亮,香气高纯,滋味鲜爽,茶味也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中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若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会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饮用。所以对古代北方来说,雪水、雨水被视为茶之良母便是自然了。

书为国粹 茶乃国饮


茶香字美,品茶赏字相得益彰。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视觉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如今,茶道与书法成为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喜爱的艺术。铁观音被发现于古老茶乡安溪,本身就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几百年来,安溪铁观音秉承天、地、人、种四者有机融合,体现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融。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支奇葩,其独具的观音铁韵,清香雅韵,独领风骚于茶叶界,“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更是泛出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写真。

茶道书法交相辉映

中国着名书法教育学家周抚民先生,出生于素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他以博大的襟怀,坦然面对逆境,经受文革的洗礼,十年磨一剑,他一手的狂草,笔惊风雨,纸荡云烟,把中国书法融诗文风韵及喜怒哀乐之情于一炉。老师如竹、如梅、如松的人格魅力,视书法教育为神圣,设馆授徒,传播中华书法,通过对数千名成人和中小学生为期二十多年的实验而创立的“学书当从大字始”学说,为中央教科所列为实验选题,老师高足遍布海内外,使万千弟子皆受恩。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正是通过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响,周老师的品德力量渗透在自己的书法艺术里,他的真诚、他的善良、他的博爱、他的严于律己成就了只有他自己才可以造就的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茶文化相辉映,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2012年四月,周抚民老师带着对茶道艺术的向往和安溪铁观音的独特情谊与厚爱,特别是和安溪珍田阁茶厂苏志勇多年的忘年之交的特殊情谊,来到了闻名海内外的安溪中国茶都共品论茶道与书道。安溪珍田阁茶庄苏志勇与周抚民因茶结缘不仅是因为爱茶,更是因为二者都有着一颗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之心。

国饮国粹交融渗透

茶叶最早以药用为主,到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论茶,逐渐将饮茶融入他们的艺术活动,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后,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茶的功能也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要。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品茶和书法同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书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观念上必然会相互渗透,息息相通。共品饮、达升华,正是因为如此,周老师将书法视为一门富有感情的艺术,将感情融入笔端,每书一笔,都透着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边品味着安溪铁观音时,在小茶杯中透视茶里乾坤,悠然自得的心境改变着环境,就像一个观自在书者追求着书法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高级评茶师苏志勇认为基于这种书道与茶道、书法与茶韵相结合的文化将成为安溪县珍田阁茶庄发展的动向。

戒骄戒躁志者风骨

周抚民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六岁起习书,但在文革期间因为出身连累,他也驮过煤炭,背过青砖,屡遭批斗打击,不得已搁置墨宝。周抚民圆浑厚实的笔墨,宁静淡泊的情怀,仿佛总是陶醉在“得之于心的山山水水”中,山水相连,显示出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呈现书者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形态。而苏志勇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山沟沟里,直到17岁那年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毅然从军,在部队的两年里,狠抓实打,锻就了钢铁人生。2000年复员后,到厦门成为了一个普通的打工者。然而他却每时每刻都在思索着自己的未来,都在牵挂着珍田——那个山坳里贫穷的家乡。2006年,就毅然决然的做出了回家“创业”的打算,终于在乡贤苏兴茂老师的带领下和安溪县茶叶协会支持鼓励下组建了福建省首个茶叶专在业合作社---珍田茶业合作社,为家乡人民的共同富裕,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书法艺术同茶文化一样发源于中国,璀璨于东方,成为东方文明的主要象征。而书法则以其汉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保留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信息。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之一,也是一种生命的、情感的显现。它的产生、发展之游历,在我们眼前闪耀着汉民族独特的浪漫情怀。无论是晋人之风流,唐人之严谨,宋人之豪逸,还是元人之超迈,都给我们留下了古代文人一散怀抱之情趣。当周老师和苏志勇见面的那一刻起,“忘年之交”已经把一个来自80后闽南汉子和一个来自西北的学者深深牵在一起。

超越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也是周抚民老师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他为安溪珍田阁茶厂苏志勇挥笔“龙”的书法艺术,字可谓是书坛一绝,灵动活泼、神韵充盈,用浓墨执笔,绘成躯体,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当然,周抚民老师的书法“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其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使得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便尊称他为老师。

品茶泼墨行云流水

一壶清茶沁心脾,茶与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源远流长,变化千端。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周抚民老师在品饮安溪珍田阁茶厂传统正味铁观音后,以一种浪人情怀,“以茶代酒”、“吃茶去”“茶禅一味”“以茶会友”感悟生活,领悟生命的意义写下“吟竹诗含翠,画梅笔带香”让铁观音茶乡人谬赞。

安溪铁观音素有清香和浓香之分。清香铁观音属于流行性的轻发酵茶叶,“清汤绿水”就是清香型铁观音最具的代表性了也是适合市场口感的茶叶,其叶中的水份保持也较多一点,口感属于轻淡型的。而浓香铁观音茶要求的半发酵时间较长较重的,冲泡之后的茶汤颜色也比较浓,喝起来的感觉是醇厚甘爽。他们各自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当然,安溪铁观音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周抚民老师在品味安溪珍田阁茶厂高品位“皇赐”清香铁观音和浓香“珍田阁”铁观音后,就把书法家的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了灵感,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

心灵自然天人合一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书法大家颜真卿在《春夜啜茶联句》诗中有云:“泛花邀座客,代饮引清言。”表现的是当时文人墨客相约同饮、品茗谈艺的饮茶风尚。清幽雅致的客观环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气爽,怡然自得,中国着名书法教育家周抚民老师远在古都西安,为了身心在茶香和墨香中陶醉和徜徉,不辞劳辛,千里迢迢奔赴铁观音故乡安溪采风。而对于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周老师在安溪珍田阁茶厂苏志勇的陪同下品茶论道,以“以茶代酒”、“陆纳杖侄”“以茶会友”等佳话及茶与佛教结合而逐渐显现出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去欲、和睦、互敬而共勉,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就像周抚民老师为珍田阁茶厂写的“气腹韵味,浓香持久”一样,安溪铁观音和书法因为茶香和墨香清香宜人、荡气回肠。

书为国粹,茶乃国饮。安溪铁观音茶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书法是“师法自然”的。茶从种植、炮制、包装、饮用,带着自然生态的本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产生了茶道、茶艺,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笔墨纸砚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制作的,在书写以后,使中国文化得到升华。两者都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互相关联影响。不禁又想到林语堂说的另一句话,“个性的培植是道德的,也是美术的,当中需要学问和雅韵。”试想,茶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书法和它连接的中国文化的浸润,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同样,书法锤炼犹如泡茶之过程,需慢慢品才有味道。一杯清茶,半本手书,尚能感悟人生。

骆少君:融茶入人生


骆少君说:“茶是我的养母,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茶又像我的孩子,让我深深爱着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员。其实对我来说,茶与人生早就融为一体,而生命的律动,也与这青山绿水间的灵物结合,化成了幽幽茶韵。”

生命中的第一杯茶

初次见到骆少君的人,总会惊讶于她的朴素,这位早就名满天下的老专家,不管到哪,都穿着一双黑棉布鞋,通身的家常打扮,就像邻家长辈。对此,骆少君自己曾经笑着说:“这样最舒服、轻松,就像喝茶一样,要的就是自然。”难怪已古稀之年的她,依旧笑容朗朗、性情纯真。说到自己干茶叶这行的原因,骆少君从不讳言:“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几乎都是全班倒数,所以考大学那年,我是班上最后一个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是浙江农学院的茶学系。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因为学科不出名,但父亲一直鼓励我,说茶叶这个东西最适合干一辈子了,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好,这么着,我才步入了茶界。”

其实说到底,是注重茶文化的家庭氛围给了年少的骆少君以信心—她的祖上是名门望族,父亲是医院院长、是建国后浙江省的首届政协常委,母亲也是共产党员,大多数亲戚都是海外华侨。小时候的骆少君感受最深的是,家里每个人都爱喝茶、爱讲茶,所以她很早就感受到了茶所带来的快乐,这样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便自然而然皈依了“茶门”。

大学毕业后,骆少君被分配到了父亲的老家—福建,在福州茶厂当了一名技术员。就在她刚刚怀着火热的激情投入事业时,没想到却迎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骆少君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父母进了牛棚、家被查抄,她自己也被下放到农村干活,日子艰涩难言。就在那个分辨不清人心的年代里,骆少君很幸运地遇上了真诚待她的当地人那些茶农和茶工,他们不仅没有慢待这个知识分子,而且尊敬她、信任她,而她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实际的种茶、制茶和评茶的技能与本领。这段经历,更坚定了骆少君扎根茶行业的决心:中国有这么质朴的茶人、有如此精深的茶文化,总有一天会长出参天的茶树,而我,就来做那育苗的人吧!

当春天又回到神州大地的时候,茶园的天空也放晴了。1981年,骆少君成了“文革”后首批政府公派日本静冈大学的留学生。留学日本的两年,她学的是“风味化学”,研究的是茶叶的香气。所以回国后,她用专业学识创建了我国的茶叶香气化学实验室,填补了我国茶叶香气化学及茶用香花化学研究的空白。骆少君十分珍惜这一切,她把全部身心都扑到了工作上。而那些各种各样的茶叶,在她眼里就像有了生命力,书写着天地的神奇。她用青春浇灌的茶树,绽开了第一枝新绿。

茶有益,茶有大益

几十年过去了,骆少君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茶叶的生产和研究工作,她主持研究的“闽75型花茶窨制联合机”、“闽76型花茶窨制联合机”、“花茶香气的研究”等课题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完成的“茉莉花茶工艺改革”,于1993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并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而她从1991年起,就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国内最著名的高级评茶师,骆少君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她这样解释喝茶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结果造成很多疾病高发,而喝茶其实是一种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免疫力,是人体去火排毒、清除体内垃圾最简单便利的方法。”说起茶的好处,骆少君滔滔不绝,“喝茶还能抗辐射,即使在高辐射的工作环境中,茶叶也可以补充维生素,维持身体机能。”

骆少君是全国政协委员,在每年“两会“期间,她除了建言献策外,还不忘做一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带上若干茶叶分送与会委员。这些茶有上千元一斤的好茶,也有2.6元一斤的砖茶。有人开玩笑地问她:“你怎么带这么便宜的茶?”骆少君就解释说:“这种砖茶属于黑茶,别看茶的外形不好看,价格也低,但它的保健功能却一样好,尤其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有很好的‘降三高’作用。”

每次出门,骆少君都会带些白茶在身边。她说白茶比较温和,因为它的咖啡因含量不高、刺激性不强,而且能促进肝脏排毒,有祛湿退热的功效。“白茶中的营养元素较全面,能健胃提神,使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干扰素增加5倍;还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如果你咽喉疼痛,就喝上几天白茶,保证效果良好!”骆少君笑着说。

很多消费者购叶时,一味追求新茶,对此骆少君却不以为然:“新茶有新茶的口味,老茶有老茶的风格,不能以新茶或陈茶来一概而论,像普洱茶就是越陈越贵。还有一些白茶、乌龙茶,也最好放一段时间,尤其是放到第二年才最好喝。绿茶和花茶中也有些品种,并非新茶才好。”骆少君记得,自己有一年参加政协会议时带了铁观音,就有位委员疑惑地问:“这么老的叶子也能喝?”面对质疑,骆少君不慌不忙地说:“这种茶香气馥郁持久,喝了就会知道。”果然,大家品尝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在继续科研工作的同时,骆少君开始更关注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也更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她郑重地说:“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来自空气、水、农药、电器等各个方面的污染,而且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了,饮食解毒变得尤为重要。而茶叶的解毒功能特别强,它可以和体内很多毒素结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将其排出体外。”骆少君强调,好茶要看工艺,更要看其地域生态环境,比如武夷岩茶,就因武夷山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物种以及毫无杂质的山水,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岩韵,不但滋味醇厚,而且自然安全。从1967年第一次到武夷山,骆少君已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趟,她始终感叹,在国内能保存这么一块“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典范”,是茶叶界的福气。

茶为国饮,根在千秋

骆少君是性情中人,数十年的风雨浮沉,改变的是她的容颜,不变的是她洒脱乐天的性格。在她看来,自己一生最惬意的事就是喝茶,在家喝,在办公室也喝,喝遍了大江南北,却很少泡茶馆。而无论在家还是在单位,她都从不开空调,也不用电脑和手机。但其实,她并不排斥现代化的产品,只是觉得人应该接地气,与自然打成一片,即使不上网、不用手机,也不妨碍她对事物的判断。

20世纪90年代时,骆少君顶着各种困难,带头组建了我国茶界第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办起了全国第一个茶叶职业技能培训班。她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让原来国有茶企因转型而下岗的老工人、老技师得到社会肯定,有用武之地;二是培养当代年轻人对茶的兴趣,从中发掘学茶的苗子。结果培训班第一批只来了十几个人,来自全国不同的茶厂,许多人连路费也是茶研所出的。骆少君咬紧牙关坚持着,直到培训班结束,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包围了她。骆少君很清醒,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件有使命感的中国茶人都会去做的事。事实上,我们中国的茶叶行业,仍然稀缺两种人才,一种是拥有精湛种茶技术、懂得茶叶制作工艺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种就是国际市场营销人才。中国的茶叶行业,正在从‘销售为王’转为‘营销制胜’,但多数茶叶企业对营销的专业技能缺乏了解,特别对深度营销、价值管理、渠道建设、营销模式、销售政策、物流配送等系统过程,缺乏专业度,更缺乏整合资源、产业政策研究、融资以及资本运作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增加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方面要强化中国茶叶的质量体系和品牌意识;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大量的国际营销人员。”

骆少君认为,中国茶产业的希望在下一代,所以爱茶、饮茶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要把“茶为国饮”列入国家的教育国策,也倡议各学校开设茶叶课程,对孩子们进行茶叶健康和茶文化的教育。对这一点,她首先从自己的孙子孙女抓起:“有很多学生带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上学,而我的孙子、孙女上幼儿园、上小学,我就让他们带一大杯茶水。”碰上节假日,骆少君还经常在家里举行品茶比赛,哪位孙辈赢了,都能得到她特制的奖牌。在她的悉心引导下,两个外孙都成了学校中的小小“茶博士”,使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了喝茶。骆少君强调说:“要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喝茶、学茶,而这要从小做起。青少年每天喝一杯淡茶,会对健康有益。”

从风华正茂走到古稀之年,骆少君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情都投入了茶产业,她感慨地说:“茶是我的养母,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切;茶又像我的孩子,让我深深爱着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员。其实对我来说,茶与人生早就融为一体,而生命的律动,也与这青山绿水间的灵物结合,化成了幽幽茶韵。”文/流年

一缕茶香犹入仙境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不仅让亲人团圆,更让子佳人们的品茶怀古之意得以释怀。古时苏东坡把茶茗比做佳人,自古佳人配才子,但愿佳人常伴。此心此境似有佳赋为证:“仙山灵雨湿行云,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古时文人骚客便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宋代以贡茶一路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人自娱自乐的“分茶”。清代已是茶馆鼎盛之时,30日,比起四川茶馆的闲宜,苏杭茶室的幽雅,北京茶馆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市民气息成为集大成之作。

中秋期间,记者闲来好事,造访了京城几家特色茶馆,品茗茶艺的同时,与老北京们聊天为伍,真实感受了一把民间茶文化。

品馨香好茶,享偷来悠闲

传统茶馆是老北京们的必游之地,如老舍茶馆、湖广会馆茶楼、天桥乐茶园等。茶馆摆设八仙桌椅、盖碗花茶等,真正地体现了茶俗和民俗相结合,体现了北京的地方特色。当记者浸淫其中时,被浓郁的市民气息深深吸引。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记者造访时,茶馆里座无虚席,舞台上正在上演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台下座无虚席,那高亢铿锵的唱腔赢得阵阵喝彩。着白色长衫的伙计穿梭其间,大碗茶、长嘴壶,让人品得有滋有味。

记者终于明白,只有当你置身这浓郁的老北京茶文化之中时,才会真的明白为什么老舍茶馆最能一缕茶香犹入仙境感受京城茶文化养生堂体现北京的地方特色。雕梁画栋、花格木窗,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吊着华丽的宫灯,摆设具有晚清风格的桌椅,环境高雅,显示了传统京味茶馆的特色。

老舍茶馆的一侧走廊中还有雅座,中间堂口摆有36张红木八仙桌,正前方搭有小舞台。老舍茶馆的男服务员身穿长衫,女服务员身穿旗袍,在茶馆中提壶倒水,端茶送点,忙忙碌碌。老舍茶馆中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民乐、快板等曲艺表演。那里的茶客有集体包场的,有独自光临。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与传统茶馆相比,现代风格的茶馆也别具特色,例如五福茶艺馆,它以桌椅、小壶小碗轻发酵乌龙茶为主要特征。记者的造访,与茶友们谈天说地,聊生活谈时事,酸甜苦辣咸有啥倒啥,显然给那里的一方净土多少带来了几分时尚和躁动的感觉。

当悠扬的丝竹声伴着不时飘来的缕缕茶香,让您在喧嚣躁动的都市中寻找到一方净土,当您从沙尘滚滚、沸沸扬扬的闹市来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五福茶室,聆听着悠扬的古筝,与朋友品茗赏器,谈天说地,您会一洗焦灼、浮躁的心理,凝神屏气,恍然身处“瑶林仙境”。

茶书分甲本与乙本


甲本分为元、亨、利、贞四部分,元部包括《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品茶要录》6种;亨部为《茶谱》、《茶具图赞》、《茶寮记》、《荈茗录》、《煎茶水记》、《水品》、《汤品》、《茶话》8种;利部包括《茗笈》上下,《品笈品藻》、《煮泉小品》3种;贞部为《茶集》附《烹茶图集》,1种(其中“烹茶图集”有目无文)。共计18种茶书。

乙本分仁、义、礼、智、信五部分,其中仁、义、礼三部分与甲本同;智部为《茶录》(张伯渊)、《茶考》、《茶说》、《茶疏》、《茶解》、《蒙史》上下、《别纪》、《茶谭》18种;信部为《茶集》附“烹茶图集”,(其中《茶集》内容与甲本迥异,目题为“茶集”,文中则题为“茶事咏”,后题作者为“温陵蔡复一”),共计27种。

该书原名只《茶书》二字,周、谢二序及喻政自序中也均作《茶书》,其总目中亦载“茶书目录”、“全集”二字估计为后人所加。

《茶书全集》保存了不少茶书,有些只有此刊本,有些是初版,流传至今,弥足珍贵。但该书对某些茶书的编删增补未加说明,且校勘欠精,是其不足。

西湖龙井入菜食谱


杭州西湖龙井闻名遐迩,有不少人有想方设法的以茶为配料入菜,其中龙井虾仁已经成为杭州一道名菜,家喻户晓,介绍几种以龙井茶为调料的美味菜肴的做法:

龙井鲍鱼

原料:鲍鱼200克,龙井茶叶、料酒各15克,菜心50克,清汤300克,精盐5克,味精2克,胡椒面1克,水豆粉30克,鸡蛋2个,干豆粉10克。

做法:

1.将鲍鱼用料酒、精盐、胡椒面码味,将蛋清、干豆粉调成糊,拌匀;

2.用开水冲泡茶叶,头道茶水不用,再冲第二次,留75克茶水待用;将茶叶带水,翻扣在深圆盘正中,并将75克茶水倒入盘内;

3、把锅内清汤烧至刚开,将鲍鱼、菜心、味精放入,装盘即可。

龙井香炸黄花鱼

原料:黄花鱼一条、龙井茶10克、盐适量、黄酒150毫升。

做法:

1.将黄花鱼刮鳞去内脏清洗干净后备用。

2.将龙井茶用85度的热水冲泡,冲泡二三分钟后,将茶渣与茶汤分离,取茶汤100毫升。

3.将黄花鱼片开,用盐、黄酒和茶汤进行浸泡十分钟左右,让黄花鱼充分入味。

4.将腌制好的黄花鱼,放入油锅中炸酥后捞出。

5.将泡过的龙井茶放入锅中炸香,炸好后装盘。

6.将黄花鱼铺在盘中的茶叶上就可以上桌了。

龙井虾仁

原料:活大河虾1000克,龙井新茶1.5克,鸡蛋1个,绍酒1.5克,精盐3克。味精2.5克,淀粉40克,熟猪油1000克(约耗75克)。

做法:

1、将虾去壳,挤出虾仁,换水再洗。这样反复洗三次,把虾仁洗得雪白取出,沥干水分(或用洁净干毛巾吸水),放入碗内,加盐、味精和蛋清,用筷子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干淀粉拌和上浆。

2、取茶杯一个,放上茶叶,用沸水50克泡开(不要加盖),放1分钟,滤出40克茶汁,剩下的茶叶和汁待用。

3、炒锅上火,用油滑锅后,下熟猪油,烧至四五成热,放入虾仁,并迅速用筷子找散,约15秒钟后取出,倒入漏勺沥油。

4、炒锅内留油少许置火上,将虾仁倒入锅中,并迅速倒入茶叶和茶汁,烹酒,加盐和味精,颠炒几下,即可出锅装盘。

龙井茶香鸡

原料:龙井茶小山鸡配料:春笋金华火腿鲜香菇小香葱姜片调料:黄酒蜂蜜油盐酱油

做法:

1、将小山鸡洗净,凉水下锅,飞水去血末。

2、开水下锅,放入西湖龙井茶叶、黄酒、葱段、姜片,鸡肚子里放入笋片、香菇、金华火腿,整玻璃锅进微波炉略煮20分钟捞出。

3、鸡捞出,将整个鸡身抹酱油和两勺蜂蜜。

4、锅里做油,将整鸡入锅炸至变色。

5、将鲜茶叶放入炸过鸡的油中炸香,撒在鸡身周围。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茶家


一个人喝酒,可能是闷酒;一个人喝茶,却更可能是境界。

三五知己喝茶,漫无边际聊天,看绿叶沉浮,嗅茶香中袅然飘起,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温暖,是人生的慰藉,是文化深处的开掘……茶的境界,与人生的况味,是何等的相似!

一个人喝酒,往往使人麻醉、沉沦、忘却现实中的疲惫、苦闷、浮躁,乃至于痛苦——酒的好坏,菜的美味,不重要。

酒是媒介,借以远离现实,忘却一切。

一个人喝酒,最多的,也就是贪杯而已----往高处说,因为高兴,寻找一种微醺,却依然是助兴,或者释怀;往低处瞧,其实不过一酒徒而已-----古人早已有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即使如此,却不算是境界呢。

一个人喝茶,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深切,越喝越品到人生的滋味、真谛,越喝越明白茶中的妙处。

明前春茶纤细明丽的芬芳、秋茶厚重的浓香、枣香、兰香等等,纷至沓来,远涉而至,相伴而行,香气悠远、浓郁,幽香----甚至,连杯壁都为香气所弥漫缭绕,令人不忍置杯于茶几,而捧于掌中反复把玩、细品。

想高山流水,云雾深处,如此植物,如此纤叶,如此嫩芽,如此经历了冬的冰雪、冬的严寒、冬的沉睡,而醒来,而萌发,而吐芽,而噙吻早春的第一颗晨露,而吸取深夜里清凉的雾岚。如此,品之当明眸吐光彩,清心沁芬芳,口齿间,语言该何其清雅美丽!

一个人喝茶,可以读书;最心爱的书,新近心仪的书,值得反复品赏的书……

一个人喝茶,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不必费心寻找茶楼茶驿,不必审视茶楼小姐的服务。你可以随心,哪怕置身车水马龙的闹市,你也可以心静如水,游离于万物之外,浸润于茶香之中,从而“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

一个人喝茶,还适宜诗歌写作:茶的深处,不就是心的深么?茶的清香,不就是诗的神韵么?

一杯淡茶,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旅程中可以一陪到底的“朋友”,那么,有了这个朋友,与它面对,该是怎样的幸福!

所以,喜欢,一个人喝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书馨入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