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发展,不能丢失文化与品质

在某国际茶企“航母”进入中国市场后,业界关于“全国茶企对抗一个国际茶企”的哀婉之声不绝于耳。对普洱茶发展路径的探讨,也大多围绕品牌化经营展开。对于如何实现普洱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有不少人建议应学习国外可乐、咖啡的连锁经营模式。

法国红酒模式理想

对此,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军表示,从品饮特点上讲,“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凸显的是其体验,并不符合快消品的需求。并且,在制作快消品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茶道文化的丢失。对茶企来说,一旦选择走快消品之路,就面临着在技术工艺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取舍。

如果非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陈胜军认为法国红酒的模式较为理想。不仅因为普洱茶与法国红酒拥有极为相似的文化内涵,有着从品种、原料到生产加工、仓储及品饮、保健、收藏、增值诸多相似的特点。还因为学习法国葡萄酒产业,能让普洱茶在生产工艺、品质认定、品牌塑造等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以产地、年份和品牌彰显身份界定价值。

开拓年轻的消费群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普洱茶一直受到资本青睐,但从长远来看,普洱茶目前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反响不及口感更温和的红茶。不仅如此,在与绿茶、青茶争夺消费者的比拼中,普洱茶也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

对此陈胜军认为,现在急于对普洱茶能否成功打入年轻消费群体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定位为大众饮品的情况下,茶企通过调整普洱茶外包装、品饮方式等手段迎合市场的努力也始终没有停止。

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陈胜军接触过不少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年轻企业家,其中也不乏“80后”的身影。在他看来,这些有着海外求学背景的年轻人,拥有对茶叶文化的尊重和研究市场的热忱。他们对产品的解构、营销模式的改变,都更有利于争取年轻消费群体。wwW.cY260.CoM

事实上,大多数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都将目标消费人群牢牢锁定在有一定经济实力、追求生活品位的群体上。如此看来,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渗透,不过是时间问题。

延伸阅读

普洱与中国文化院联袂推动普洱文化发展


普洱与中国文化院联袂推动普洱文化发展

▲在中国文化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路亲切会见普洱市委书记卫星一行。

8月19日,市委书记卫星率队到中国文化院就普洱文化传承、弘扬、推介进行工作对接,并达成重要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路亲切会见卫星一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艳波,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联涛,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忠民等参加会见。

会见中,许嘉路指出,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理念、思想和文化,把东方的智慧介绍给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就是文化,保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保护了这个民族。普洱有世界级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茶文化。普洱的几个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系统的文化、成套的习俗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拉祜族的《实在舍不得》等歌曲,体现了对朋友的诚心、忠心和爱心,打动、感动了人心。普洱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弘扬开来,其意义超越了民族与地区,就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普洱市在保护生态、民族文化等方面作了艰辛的努力,值得肯定和弘扬。

许嘉路强调,当前普洱正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人民富裕,这条路很艰难。这次中国文化院组织、策划的“天赐普洱”纪录片拍摄,取材要深入民间、深入生活,用语言、音乐和画面表达所见、所想与所感,用纪录片宣传普洱文化中体现的“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的理念,用可见的、可尝的茶为媒介,表现出包含、蕴藏在普洱山水中灵动着的文化之魂。

卫星指出,在世界三大饮品茶、咖啡、可乐中,茶是最自然、最本土化、最绿色健康的饮品,代表着中国的本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饮品的根,人们可以在品茶中品味历史、回归自然。普洱是中国边境大市、文化大市、资源大市、民族大市,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有着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和清洁的水,有生长千百年的古茶树,孕育着得天独厚的灵气。此次宣传片的拍摄,是普洱市与中国文化院合作的标志,是文化传承、弘扬、推介的重要举措,除了要在国内重要媒体播出外,还要争取在世界知名频道播出,进一步把普洱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卫星表示,这次到中国文化院学习,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普洱市希望与中国文化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普洱成为中国文化院的研究基地,让中国文化院成为宣传普洱文化的窗口,使普洱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不断提炼、不断丰富、不断升华,探索走出一条文化传承、弘扬、推介的新路。宣传片要体现茶马古道开放包容的品质,传承团结、和谐、拼搏、自信的精神,以茶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展示和承担起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宣传片可以通过“茶之都、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情、茶之路、茶之梦”等不同篇章综合介绍普洱市、普洱茶、茶马古道等各方面的内容,以“茶之都”介绍普洱的基本情况,“茶之源”介绍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及普洱茶为人类健康养生做出的贡献,“茶之魂”介绍普洱深厚的茶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文化,“茶之情”介绍世人对普洱茶千年不解的情缘,“茶之路”介绍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历程,“茶之梦”介绍普洱茶的未来和前景。普洱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宣传片的拍摄工作,力争打造一部普洱文化的传世佳作。

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云南普洱茶历史:普洱茶的形成与发展

邹家驹

年复一年,云南茶农在用阳光自然干燥一种叫晒青的茶。

普洱茶,既发展演变于晒青茶,但晒青茶绝不等于普洱茶。普洱茶的商品概念,虽源于地名,但却是晒青茶和用晒青茶加工的紧压茶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后于部分销区逐步形成的。又因源于地名,产区和销区在概念上混淆了晒青茶、滇青茶和普洱茶的界线。用普洱茶称呼已发酵晒青茶及相关产品的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过去的吐蕃和现在的西藏至今未用普洱茶称呼用云南晒青茶加工的紧茶,这是现实,说明了什么?南宋李石是内地人,他用“普茶”为吐蕃表述普洱地区来的茶,并不等于沿海地区商品概念上的普洱茶。西北地区每年大量购进和饮用云南晒青毛茶,但至今也未使用普洱茶名称。不研究了解普洱茶商品概念的由来,不会理解普洱茶定义所界定的普洱茶商品属性,将未自然发酵的晒青茶及制成品称为生普的认识,脱离历史实际,脱离市场现实,从未受到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茶客的认可。有趣的是,这种认识受到了这些地区阿公阿婆的强烈反对。普洱茶销区通常所说的原旧普洱茶,有时也叫“生普”,相对于“熟普”而言,是指晒青茶类经过长期自然发酵或自然陈化形成的茶品。若未发酵的晒青茶类等同于普洱茶,中国茶叶界使用“晒青毛茶”、“滇青茶”、“紧压茶”和“普洱茶”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区别和意义。以此类推,晒青茶类归属于绿茶,普洱茶不就成了绿茶的一员,哪有特种茶的地位。一句话,喝生饼,同喝滇青茶无异,是喝绿茶,不是喝普洱茶。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成熟于明,繁荣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黄桂枢老人对云南茶叶历史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茶记》、《普洱府志》等史籍文献记载,东汉时期开始人工种植茶叶,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五十余年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晒青茶开始作为商品行销西藏和内地,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记载:“西蕃(即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朝时期,大理地方政权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茶叶换取西藏的马匹,并因“以茶易西蕃之马”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滇南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古道”。至元朝时期,云南茶随蒙古人西上而进入俄国。明清时期,茶业更加兴盛繁荣,清•《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余人。”清•《普洱茶记》也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普洱茶内涵、工艺、品质与类别


“普洱茶”及其文化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醒,末期开始起步,至今不满20年;而其文化从蒙昧期经混乱误区逐步转向正确理念,至今尚不足10年,而且至今还处在正确与错误混淆期。带有嘲讽意味而令人遗憾的是,竭力维护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错误立场的“大腿”,还多为有头衔,有声望,知明度高的“茶专家”组成。那些坚持正确导向而扭“大腿”较劲的“胳臂”,反而是身轻言微的无名鼠辈。故而目前为止,普洱茶界尚无一部正确、真实、科学、合理、完整、系统、公认的茶业教材,也就几乎无谁是称职的专家,也就更无权威专家。本文就“普洱茶”概念及其品质与经历等内容,表明个人的拙见。

一、“普洱茶”名称和对象

“普洱茶”之名来自素来长期直接管辖六大茶山及其茶业的行政机构带驻地的“普洱”官印,普洱是明清及其以前的车里辖区的“极边地”,即北端门户或关卡,车里在此设“头目”管理“六大茶山”及其茶务。凡是依律从普洱贩出的茶品,都被加盖“普洱”官印,外地人因此而陈之为“普洱茶”。该名称所称谓的对象:据明李元阳万历间《云南通志·卷十六》、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师范《滇系》、檀萃《滇海虞衡志》、雪雨《鸿泥杂志》和《普洱府志》等证实是产于“六大茶山”。其中茶种复杂多样,包括前些年茶专家商业炒作的紫芽茶,也并非哪个专家培植出来,古茶树中就很多。它们也未必是所谓“变异”出来,谁都无依据证明先天无此茶种,故完全有可能先天就有此类和其它各品种。其品种的共同特征,除少数小叶种以外,清《思茅厅采访》和《普洱府志》记载的是“叶尖而长”,也就是中柳叶种和条尖形大叶种。当时的“普洱茶”系列品,据思茅厅催缴贡茶的《札文》内“生、熟茶芽”的记载可知,每年贡茶中有传统生茶(生晒或生晾后制作干燥的茶)及传统熟茶(炒青晾晒干或适温烘干及蒸青后晾晒干或适温烘干的茶)。其当年的复制品,据张泓《滇南新语》、阮福《普洱茶记》、《大清会典事例》、《普洱府志·卷八》等众史料所载,除独有发酵品即茶膏以外,有散装的新近蕊茶和芽茶,也有大、小规格不等的五种新近紧团茶,有七子饼、五子饼和方(砖)茶等。当时的茶膏,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淯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块小而润泽者为上,块大而焦枯者次之。”从末两句可知,茶沫受潮结团,发酵生热后松散,是隔绝空气的纯发酵茶,并非“霉酵”茶。其内“污泥”是习惯性语误,实际指“淤泥”。当地“熬膏”制作“纯发酵茶”的原因,并非苦涩味,而是为泡饮方便及入药所需而将茶沫变废为宝。

这些茶,在营销和消费过程中,短期销不出或消费不完,必定有存放陈化以后再消费的。又因各地气候差异,其中必有霉变者,也必有正常陈化者。故而该茶饮用史上喝过的陈旧茶,有真正的陈茶,也有霉变茶。无霉变的陈化茶,无疑属于“普洱茶”;但明显带霉变的茶,鲜活的现实已经验证,饮用以后都会使喉咙有干燥、发痒等不良反应,都不该属于正常而宜于饮用的“普洱茶”。

由于炒青晒干或晾干、或28℃~38℃适温烘干的新鲜干茶与陈茶之间无分明而确定的界线,即陈化到何样的程度分别界定为“新茶”或陈茶,无法定出其标准。而保存的实际年限,又因各地气候、各茶内含水量不同,不能衡量陈化程度;况且,饮用炒青晒干或晾干及适温烘干的新鲜茶的历史更悠久,也更普遍。因而,该茶“从生到死“都理当属于“普洱茶”,亦即炒青晒干或晾干、或28℃~38℃适温烘干的新鲜干茶,更是“普洱茶”的开初或起始祖先。其中,生晒或生晾以后制作了晒干或适温烘干的古“生茶”,是同等原料下,品味明显超过白茶和红茶,也超过多数炒青或机蒸后晒干或适温烘干之茶,即古“熟茶”(今“生茶”)。其突出优点,是甘甜、清新和鲜活。

从清末民初前后起,随“普洱茶”原料范围的逐步增大,面对某些茶区苦涩度偏高的茶,为了降低其苦涩度,以便于消费者勉强接受,商家各创妖术魔法,制成各样的茶,如所谓“人为发酵熟茶”等。但曾有人这样做也罢,那样做也罢;这样记载也罢,那样夸赞也罢,不等于都是科学合理的,未必真值得称赞和遵循!因爱财未必取之都有道,商家的行为和记录,兼有奸诈与诚信两种可能,现今也不例外。其中的许多茶,包括表面“发酵”的“熟茶”和绝大多数“老茶”,凡是泡渣杂带或全显碳黑色者,都是霉烂茶,它们也不属于正常而理当饮用的“普洱茶”,而是“普洱茶”的另类或败类!

二、“普洱茶”原本品质

当年“普洱茶”命名所针对的茶品产地“六大茶山”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据清段永源《信征别集》等记载是“其山川深厚,故茶味浓而佳”,即森林植被深厚,生态良好。其当时的茶树群体,据《普洱府志·食货志》等记载是“其树似紫薇,无皮,曲拳而高大……多瘤如云雾状”,“曲拳”与“多瘤”都是近千年老树特征,故都是茶籽育苗为种的高大乔木老树林。比照现今当地残剩的同类环境里同类茶树所产的茶,可知都是香气浓、苦涩味微弱、滋味甘甜厚重、茶气十足、耐泡度很高的茶中极品。清段永源《信征别集》还有“以开水冲之十次仍有味”之说。当地这类茶,现喝还恨相遇晚,何须等其陈化或发酵?!多此一举!故而当年被称“普洱茶”者,是根本无须“陈化”和“发酵”就适宜新喝的!除非短期内喝不完而遗留下来。亦即富有新茶就适宜现喝的综合优良品质。即使让它陈化或人为正常发酵,也因其内的唯茶特有的甘甜味厚重而苦度很低,就以现今十几、二十年正常陈化茶的品质为依据,其苦涩度基本消失以后,陈香气味浓,纯正细腻的陈化滋味厚重,生津润喉力和发散与通气力强,亦即其富有高品质的珍藏价值。“普洱茶”的品质,不但涉及新茶的顺滑度、耐泡度、生津润喉力、香气、回甘和发散与通气力,还涉及新茶独特厚重的甘甜味和陈茶的“珍藏价值”。

新茶滋味里或轻或重总含有苦涩味,但苦涩味本身不是茶味,它俩仅是茶味的附带成份。真正的茶味,是排除明显的苦涩味以外的,包括微弱苦涩味在内的,唯茶特有的独特的综合丰富的甘甜味。“普洱茶”的“珍藏价值”就是指其苦涩味彻底消失以后,还有真正的陈香气味、纯正细腻的陈化甘甜味和生津润喉的解渴功效、以及发散与通气之药理性茶气,至少也还应有后两者或末者。这就涉及茶林所处经围度、土壤、海拔、气温、生态植被、苗类、树龄、树干、采摘、集装、初制、复制、保存等众多而复杂的因素。

三、陈茶品质与茶树情形

从普洱茶复苏至今约20年的正常陈茶充分证明,要使该陈茶苦涩度彻底消失以后还有真正纯正细腻的陈化滋味,其新鲜毛茶时的苦涩度不宜太偏重,而茶味(茶的独特甘甜味)则要尽量厚重。新鲜毛茶的唯茶特有甘甜味厚重与否、苦涩度彻底消失以后遗留的生津润喉力和发散与通气的药理性茶气强与弱,相同土壤、海拔、经围度和阳光度前提下,就看茶树根的深度、茶树龄的高低和树干高大程度及生态度。“普洱茶”陈化品质的高低,首先是苦味不能太重而唯茶特有的综合甘甜味需偏厚。茶的苦味和特有的综合甘甜味比例,除与经围度、土壤和海拔有关以外,首先与茶苗类型有关,以直播的果实苗为上,移栽果实苗为次,其余为下。其次是与生长环境有关,以森林植被良好,遮荫和透光度适当,山梁边高坡面者为上,当阳低坡面为次,其余为下。其三是与树龄有关,同片区内以高龄者为上,中龄者次之,低龄者为下。其四是与树干高大程度有关,同龄同粗度者,树干高者为上,树干中高者为次,树干低矮者为下。其五是与所在坡面的当阳度有关,其它因素等同时,位于朝北坡面及朝西北坡面而其西面与西南面山梁更高者最次。而土壤和海拔,分别以紫红杂石壤或红色杂石壤和1400米~1550米高度为优,紫红杂石壤或红色杂石壤和1100米~1400米和1550米~1600米者为次,其余者为下。因为茶树,既不适合温热地带,也不适合寒冷地带,适合凉爽地带。

四、珍藏品质与工艺

要使陈茶具有真正的陈香味,除妥善保存(不受动物损坏、气与尘染、不霉变、无粗杂异味)以外,首先采摘老嫩长短度要适当,以不带老梗与炒青黄片,一芽三叶居多者为上;以不带老梗与炒青黄片,一芽二叶居多者为次;带老梗与黄片和不带老梗黄片却一芽一叶居者为下。其次与集装技术有关,以疏松、少量、短时集装的鲜活者为上。其三是与萎晾程度有关,以叶片稍蔫者为上,以萎晾偏轻或偏重者次之,以萎晾不够和萎晾过度者更次。有人说萎晾过度者黄片多,这是谬误。“黄片”是特定的第三或第四偏老的叶片,萎晾过度致含水过低而增加的黄色叶片是比黄片偏嫩的二梭和更嫩的两片芽叶形成,因而那不是“黄片”,而是杂色片。其四是与杀青的剧烈度和熟度有关,以160℃至近200℃高温剧烈炒青但无煳沫和气味,梗和叶都纯黄绿色者为上,梗和叶都接近纯黄绿色者为次,炒过或半生而多杂色者更次。今普洱“生茶”,根本不是“晒青毛茶”,而是“炒青晒干”毛茶。其五是与揉制有关,以适当的力揉透成紧条者为上,以用力过重或未揉透而成松条者为次。其六是与干燥的方式和及时度有关,以次日内晒干者为上,以次日内适温(28℃~38℃)烘干者为次,以延时干燥者更次。其七是与复制技术有关,以气蒸8~10秒,饼偏紧而厚实,并以35℃~38℃整日内干燥者为上,以整日内晾晒干者为次,其余更次。黄片与帕卡的杀青,不宜纯炒青,宜轻煮再炒或洒水炒或蒸青。

五、珍藏价值与新茶品质

要使陈茶的香气纯正浓厚,其新鲜茶的香气就要纯正浓厚;要使陈茶滋味纯正细腻而厚重,其新鲜茶的滋味就要纯正细腻而厚重,即苦涩度偏低,特有综合甘甜味纯正厚重;要使陈茶的生津润喉力强,其新鲜茶的生津润喉力就要强;要使陈茶的发散与通气类茶气足,其新鲜茶的发散与通气类茶气就要足。茶的陈化,几乎仅降低其苦涩度,提高柔和与滑腻度,除其香气浓度会有所上升,甘甜味不会明显增添。因此,苦度偏重,特有甘甜味偏薄的茶(特别是其中的矮化、低龄茶),其苦涩度彻底消失以后,就几乎没滋味。新茶时生津润喉力就强的茶,其陈茶的生津润喉力才会强。新茶时的发散与通气力强的茶,其陈茶的发散与通气力才会强。因而除新鲜茶时香气偏浓、生津润喉力偏强、发散与通气力足者,陈化以后仍会留有陈香气味、生津润喉力和发散与通气力以外,其余者几乎概无珍藏价值。

六、普洱茶归属

因明、清茶籍所记载的湖南安化黑茶,包括进贡黑茶,都是带有苦涩味的茶。因而古代湖南的真正黑茶,是属于绿茶类,根本不存在古代的“发酵黑茶”。如今的湖南安化黑茶,是民国末期至近期几代专家偷梁换柱而与原本真正的黑茶彻底脱节,被彻底歪曲的霉烂茶。也就是说,现今的黑茶,不是当年的正常而适宜饮用的茶品。如今根本不存在正常的,理该饮用的黑茶。而所谓的“普洱‘熟茶’”,也同样无不是腐烂霉变的异常而不宜饮用的茶尸骨。所以目前根本不存在理该饮用的黑茶。而历史普洱茶中的古“熟茶”和古“生茶”及纯发酵的茶膏,都不属于黑茶。因此,普洱茶不是黑茶,是独立的茶类。

老树普洱茶,推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动力


老树普洱茶,推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动力

在中国首届茶与健康高层论坛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道,虽然日、韩的茶道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日韩的茶文化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中国在茶文化的自身挖掘和宣传显然不够的。记者专程采访了一直以来都倡导由普洱茶来再次推动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小窗茶局文化顾问树根谭先生,他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更多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文化层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冷落,可乐、咖啡等等快餐式的饮料植入到了年青一代人的生活里,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茶作为中国人传统饮品的地位,因此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长江后浪没有推前浪”的尴尬局面;

二是大量快速经济型台地茶的栽植,很多茶的原本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营养物质蕴含量不够,不仅茶气不足,也经不起多泡几开,这种营养物质的不足,在口感上造成了“无味淡味”的印象,茶文化是人用来的体验,自然也影响到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茶闻名世界,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千年延续至今的、具有“普洱茶之后”美誉的冰岛古茶被发现和聚焦,则赋予中国茶文化以更加深厚的底蕴,中国茶文化再一次被照亮了,中国茶文化再一次被注入深厚的底蕴和哲理美学……

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他们不仅仅是修身养心的一种,更是我们的根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而传统的普洱茶的含义就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医药保健功能的发现,普洱茶,特别是普洱古树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冰岛古树茶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种。

冰岛古树茶产于世界上古茶园、古茶树最多的云南地区,主要分布于临沧茶区的勐库茶区居中。勐库河把勐库茶山分为东半山和西半山两部分。东半山茶香气高昂,显毫,但茶气相对弱一些,西半山正相反,香气弱但茶气十足。冰岛村就恰恰位于勐库河畔,所产茶兼具东半山和西半山的特色,集勐库茶区优秀品质于一身。古茶树资源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云南茶叶发展悠久历史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化石”。

冰岛古茶树的悠久历史更是难能可贵。据考证,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之前,冰岛及冰岛附近,就有茶树种植了,经过祖祖辈辈的驯化和自然的历练,冰岛古茶不断繁殖,形成了冰岛古茶。目前,冰岛村的茶树树龄基本都在700、800年以上。冰岛村的古茶树,生长茂盛,枝、叶、芽头肥壮,树基部张出的最大叶片比手掌还大。在小窗茶局记者一行喝到了真正的冰岛普洱茶,冰岛茶真的如其名字,像喝到一杯冰水入口时很舒逸爽口,但随后整个口腔都充满浓郁的茶香味;舌根部位回甘两颊生津不断,细细的品闻杯底,还透着一股明显的冰糖味,回味无穷。

树根谭先生说,以冰岛古树茶、老班章古树茶等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来说,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几百年的生长,老茶树所蕴含的营养物质可想而知,一般的台地茶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记者一行两人也亲身见证了一泡冰岛普洱茶3个人细茗到17、8泡还茶气香存着,整整一个下午一泡冰岛就让记者一行深深的感受到普洱茶的魅力,在这个下午,记者一行两人在采访过程中,从国学到时事,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当下经济讨论……谈笑风生中随着这泡小窗冰岛寨的深厚韵味一起发酵,原来这才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中《围炉夜话》《菜根谭》《小窗幽记》中的茶道境界,“茶文化”的魅力就此深深感受!

难怪树根谭先生一直倡导由普洱茶来再次推动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因为普洱茶不仅回归了历史上云南作为边疆地区导致普洱茶没能进入中原主流文化的中华茶文化正统地位,也更是因为老树普洱茶本身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和所承载的茶文化基因一样,厚重却又易被爱好者所拥有和传播!

普洱茶行业云南话语权的丢失


普洱茶行业云南话语权的丢失

普洱茶行业,谁有话语权?说起普洱茶话语权,涉及的维度很多:政府、地域、茶企、资本、茶商、茶客、媒体等等。这些方面有时是立体交叉的,有时是立场决定的。但说来惭愧,“说茶的人不懂茶,懂茶的人不说茶。”前几年的普洱茶聚居地(线上、线下)很多人还在发出声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聚居地的发言人几乎全是站在“卖茶”的角度去说话。普洱茶行业说话的人反复一夜之间变成了外行人表演的舞台。这是谁之过?从地域方面来说,普洱茶的话语权主要是在港台、广东、云南这三个地方。港台是早期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也是普洱茶行销最早的发源地,更是目前普洱茶老茶的体验地。对于普洱茶这个农副产品来说,现在能卖这么好。从产品到茶具再到茶艺再再到附属产品。港台地区的贡献是不小的。随着现在伪文化的盛行,很多普洱茶店都会开一小个文玩珠子、手链、项链、茶针等的器物专柜。才玩普洱茶的人身上不带几个这种文玩器物都不好意思出门。早期的普洱茶一直是港台说了算。近年来,港台地区的话语权在下降。广东从近现代来看,一直是中国茶叶的流通中心,而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随着大陆普洱茶的热销,一些大陆外卖不掉的普洱茶也进入广东。随着回流的普洱和原产地的普洱进入。广东的普洱茶量越来越多,仅东莞就将近30万吨,那么整个广东省会有多少呢?广东作为销售流通和仓储之地。曾几何时,一款云南普洱茶出了厂家大门,话语权就到了广东。广东在带给云南茶厂销量的同时,带给普洱茶行业的也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近年来,部分茶商已在消减广东的话语权。云南作为普洱茶的源产地。云南的话语权一直成为普洱茶行业的诟病。不管从工艺标准,从宣传营销,从产品研究。由于云南话语权的薄弱,普洱茶一直是被外来所改变。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大家还记得网上有人说“普洱茶致癌”吗?当时云南这么多各种大师,各种专家,各种协会去哪了?而出面解释的是中科院的茶叶专家教授。看着茶山那些五花八门的工艺,究竟是谁在教?竟然让一个农副产品出来这么多种口味?看着茶山那些郁郁葱葱的橡胶树林里矮矮小小的茶树,究竟谁在教?这种茶能喝吗?看着茶山那些漂亮的汽车,外来资本带来了什么?外来媒体带来了什么?总的来说,云南经济还是比较落后,普洱茶这个农副产品,从茶农到茶商再到茶企,还会被人用钱砸到牺牲话语权妥协为止。另一方面就是云南人来研究这方面的很少,不管是普洱茶泡法、普洱茶茶席等等。目前最简洁也就最流行的干泡茶席就没见多少家茶店在用。普洱茶行业云南话语权的丢失,不是几句话就能收回来的,大家一起加油!

普洱茶的品质与海拔有关系吗?


普洱茶的品质与海拔有关系吗?

海拔越高普洱茶的品质就会表现的越好吗?云南普洱茶的最佳海拔一般来说都是在1000~2000米之间,但是有特例。比如昔归茶,它生长的海拔就在700多米,但是品质非常好。

大部分茶生长的海拔在1000~2000米海拔之间,如果海拔超过2000米的话,它的品质不一定会好。

海拔超过2000米的普洱茶具体表现如下:

1、茶味比较淡

2、水味比较重

3、茶气也会差一些

所以找好茶还是要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产区,因为生长在这个海拔的茶比较集中。

普洱茶到底有哪几种味道?

味,对于普洱茶来说就是茶汤入口后对味蕾的直接刺激,口腔对茶汤浓厚度的反应,也就是体验;咽喉对茶汤浓稠度、润滑度的感觉,以及茶汤下咽后口腔及咽喉的直接反应等。我自己的体验基本上有这几种:苦味、涩味、甜味、水味、茶味,这五大类。

苦味

苦味,顾名思义就是感受到苦,只不过是苦的程度有所不同,还有就是苦的类型有些区别。苦味它也有饱满型的苦和薄寡型的苦。春茶的苦和夏茶的苦区别挺大的,举个例子,苦瓜的苦和苦荞的苦就完全不一样,苦瓜的苦比较薄寡,而苦荞的苦就比较饱满。

涩味

涩,就比较简单了。涩没有饱满和薄寡之分,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涩越轻越好,这还得看它在口腔中的变化。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涩轻一些的是比较好的,这里说的是直观感受不考虑后感的情况下。

甜味

甜味,这里说的甜味是茶汤进入口腔的第一反应,所谓入口即甜就是这个,不是通常我们说的回甘。

水味

水味其实很难描述,基本上就是茶味和水有分离的感觉。举个例子:你炖了一锅排骨汤,临上桌前发现一人一碗分量不够,于是你临时加了一壶凉水,那汤就是水味很重的汤了。

茶味

茶味,指的就是茶的味道。在相同投茶量,相同容器的情况下,茶味越重的茶品质越好,常说到的茶味厚重就是指这个。强调一点:茶味厚重与茶的苦涩味无关,通常会有茶友将苦涩味误以为是茶味,这是不对的。

普洱茶的杀青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普洱茶品质决定在杀青的环节,杀青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高低。杀青的过程与制茶品质关系很大,杀青的好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杀青方式、温度、时间、鲜叶质量等,下面就为您介绍下普洱茶的杀青决定品质吗。

1.杀青方式:

目前我国茶叶的主要杀青方式有滚筒杀青、锅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蒸汽-热风混合式杀青等。由于杀青机种类不同,其杀青效果不一样,因此制茶品质也不尽相同。微波杀青总体杀青质量较好,但现有的微波杀青机普遍存在产量低、成本大、能耗高等问题,因此没有被普遍应用。

蒸汽杀青是提高绿茶色泽的理想方式,具有能有效地保持鲜叶的绿色,一般日本蒸青绿茶多采用此方法。锅炒杀青(滚筒杀青)是我国茶叶传统的杀青方式,目前除少数名茶高等级别(特级至一级)的还采用手工杀青外,大多数茶叶都选用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一般可达到干茶及茶汤色绿、香气高长、滋味浓爽的要求。

2.杀青温度:

杀青首先要求迅速、及时地破坏酶的催化。温度是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茶类杀青时要遵循“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首要原则,即刚开始杀青时温度要高,使酶的活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破坏,随后温度降低,促进内含物的转化,保证杀青的理化变化程度都能达到茶叶品质的要求。

鲜叶中所存在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对叶中内含物的变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红茶品质形成最重要的工序——“发酵”,就是根据这一原理使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而绿茶为了保持其“绿叶绿汤”的特征,必须利用杀青来高温使酶失活,防止“红变”。多酚氧化酶热失活的临界温度为60-65°C,要阻止鲜叶因酶促氧化而红变,必须迅速(最长在2min以内)使杀青叶温上升到80°C左右,并持续1min左右。

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过高温度对茶叶品质不利。杀青温度过高时,叶片易焦边,这是目前有些茶叶烟焦味重,茶中碎末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叶绿素破坏较多,叶色泛黄;咖啡碱、茶氨酸、可溶性糖类等含量下降,造成茶叶品质的改变。温度过低易产生杀青不足,易造成红梗红叶,成茶有青味甚至是酸味,温度低且杀青时间过长会使茶叶在杀青锅里就会变暗发黑。因此正确掌握温度是保证杀青叶质量的前提。

杀青火温还与品种、叶种、时间等有关系。叶片大而厚、含水量较多的品种、火温应高些;春茶早期嫩叶肥厚宜高,夏秋茶嫩叶瘦薄宜低。

普洱茶的杀青与其它茶类不同。绿茶杀青的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杀青则是抑制酶活,减缓发酵速度。为了后期有良好的陈化效果,普洱茶制作时杀青温度要比绿茶低,而时间要更长一些。普洱茶强调在存放过程中的持续后发酵,而在杀青以及之后的低温干燥过程中没有被杀死的”酶“,仍然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而言较为重要。

以上就是关于普洱茶杀青的介绍了,您知道了吧。常喝普洱茶能养胃暖胃、抗衰老、抵抗疾病,增强免疫力。另外,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选购普洱茶要注意生茶与熟茶的区别,科学饮茶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苦涩不能化的普洱茶


苦涩不能化的普洱茶

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这里“不能化”的意思是指苦涩后不会甘甜,苦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的越快,回得越快,它那种“苦”是苦凉的、打开的。

像老班章的古树茶,一喝下去很苦,苦到喉咙,但苦一瞬间消失,马上回甘回甜,而且甘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令人感觉舒服、愉悦。

喝茶应该使人解渴、生津,品茶应该使人舒服、愉悦。但这都需要茶喝下去后,停下来去感觉。有些茶会使人越喝越口干,又苦又涩,甚至有胸闷、心烦、不舒服的感觉。

茶不化的苦涩到底是什么呢?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茶树的生态说起,根据我们这些年在茶山的考察,我们先甄别茶树的生态,有原生态的古茶园;有新开发的茶园;有台地茶园;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有没有的。

在茶园里,我们摘茶的鲜叶品尝,发现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苦涩不能化,有胸闷、心烦的感觉;

没有的,苦涩能化。再细品,发现前者的苦是死的苦、实的苦,后者是凉的苦、开的苦。两者的苦是不一样,前者不能化,令人不舒服;后者能化,令人舒服。前者的苦是来自化肥、农药;后者的苦是来自茶的本身。喝这两种茶时,入口时两者区别不大,特别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分得开,但停下来,留口的感觉很多人都能分辨出来。

“水浸出物”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


“水浸出物”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

普洱茶的口感源于其水浸出物,而茶叶的本质是基础。通常普洱茶水浸出物为40-50%,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口感各有其特性。

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茶叶品质的优劣。

从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得知,水浸出物的含量是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的。就像陈年普洱茶的水浸出物明显高于其他普洱茶。

对于普洱茶来说,由于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在发酵过程中有大量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茶汤的滋味与口感。

与此同时,“水浸出物”的多少除了以上的叙述之外,还和泡法有很大的关联,新茶与老茶需要不同的泡法。假如在泡茶的手法上出了问题,即便茶叶的品质很好,那么水浸出物含量也不会很高,这就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原本的口感和滋味,也就难以鉴别出茶叶的优劣来了。因此,水浸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洱茶“新茶便宜陈茶贵”的市场规律。

喝普洱,不只是一种味觉的体验和享受,更兼具了当下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了解了越多,更加会认定了普洱茶的大价值。

收藏普洱茶不能盲目追“老”


收藏普洱茶不能盲目追“老”

从2007年年底开始,普洱茶市场泡沫破灭,“疯狂”的普洱茶跌入低谷,从此沉寂多年。如今,高端普洱茶涨价之风再度来袭,让普洱茶市场迷雾重重。

与普通茶叶不同,普洱茶保存时间较长,可达10年之久,这让很多收藏者嗅出其中的“商机”。从近年的趋势来看,高端普洱茶的年均价格增幅在20%以上,这一收益远高于很多行业,甚至比炒房的收益都要高。

很多人认为带有“老”、“古”字样的普洱茶就是老茶,这是一个误区。以班章和老班章为例,其实班章是云南普洱地区的一个村委会,班章和老班章都是这个村委会下边的寨子,但是由于这两个寨子成立的时间有先后,所以才有老班章和班章的区分,并不代表这两个地区的普洱茶哪个年头更久远。

很多藏友认为,包装上标注的年份越久远、价格越贵的普洱茶,其收藏价值就越高,这也是一个误区。一些不良厂家、商家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故意将年代不长的新茶标注为陈茶。

还有不少茶友,一看到知名的“山头茶”,就认为有收藏价值。其实很多知名山头茶的产量已越来越少,为了迎合市场的追捧,个别厂家将台地茶当做知名山头茶来进行包装、售卖。一些藏者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难免上当受骗。

还有一些普洱茶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即一些小厂家冒充大厂家的商标进行销售,但是售价却低很多。现在大厂家生产的普洱茶都有激光防伪标识,在购买时一定要学会辨明真伪。

辨别普洱茶的年份、山头并没有太好的方法,简单地通过看叶片、看汤色等很难奏效,只能凭经验。藏友们喝普洱茶的时间久了,喝的品种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真伪。

为何有些普洱茶苦涩不能化


为何有些普洱茶苦涩不能化

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这里“不能化”的意思是指苦涩后不会甘甜,苦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的越快,回得越快,它那种“苦”是苦凉的、打开的。像老班章的古树茶,一喝下去很苦,苦到喉咙,但苦一瞬间消失,马上回甘回甜,而且甘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令人感觉舒服、愉悦。喝茶应该使人解渴、生津的,品茶应该使人舒服、愉悦。但这都需要茶喝下去后,停下来去感觉。有些茶会使人越喝越口干,又苦又涩,甚至有胸闷、心烦、不舒服的感觉。茶不化的苦涩到底是什么呢?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茶树的生态说起,根据我们这些年在茶山的考察,我们先甄别茶树的生态,有原生态的古茶园;有新开发的茶园;有台地茶园;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有没有的。

在茶园里,我们摘茶的鲜叶品尝,发现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苦涩不能化,有胸闷、心烦的感觉;没有的,苦涩能化。再细品,发现前者的苦是死的苦、实的苦,后者是凉的苦、开的苦。两者的苦是不一样,前者不能化,令人不舒服;后者能化,令人舒服。

前者的苦是来自化肥、农药;后者的苦是来自茶的本身。喝这两种茶时,入口时两者区别不大,特别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分得开,但停下来,留口的感觉很多人都能分辨出来。

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茶的文化

普洱的茶山,确实值得向往,即便不是这个季节。我一直在世界各地漫游,深知目前普洱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何谓一流水准?

那就是用现代人历尽歧路后终于明白了的智慧,小心翼翼地保护并营造了远古时代地球生态未被破坏前的原始状态,同时使之更健康、更科学、更美观。那种丰富、多元、共济、互克、饱满、平衡的自然奇迹,其实也是人类与自然谈判几千年后最终要追求的目标。首尾相啣的一个大圆圈,画出了人类的宏大宿命。为此,我常去普洱,把它当做一个课堂,有关哲学、人类学和未来学。

于是,一杯普洱茶,也就在陈酽、暖润之中,包含着人与自然间的幽幽至义。经常有朋友在茶桌前郑重地说一声,今天,请喝五十年的老茶。

我则在心里说,其实,这是五千、五万年的事儿。喝上一口,便进入了一个生态循环的大轮盘。在这种大轮盘中,人的生命显得非常质感又非常宏观,非常渺小又非常伟大。但最大的享受是使人生多了一份惦念。这种惦念牵连着贮存处的一个角落,再由这个角落牵连南方的连绵群山。这一来,那一小堆存茶也就成了一种媒介,把我们和自然连在一起了,连得可触可摸、可看可闻、可感可信。说大了,这也就从一个角度,体验了“天人合一”的人格模式和文化模式。

普洱茶的文化,在空间和时间上更稳健、更着地、更深厚、更悠长。因此,在中国文化开始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的今天,它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标志。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地道中国人的安适晚年,应该有普洱茶伴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喝一口便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发展,不能丢失文化与品质》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文化专题。